第一篇:语文:6.23《劝学》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跂而望登高招登高博见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B.蚓无爪牙之利 ..
C.用心一也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孙权劝学》教案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2)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3)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4)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 1 和发展的道理。
四.议一议:(根据布置的预习思考题)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五朗读训练。
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模仿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老师作点评。
六、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成语:二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课外延伸或作业: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七、作业:
①课后背诵全文 ② 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八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论议 — 吕蒙 大惊——结友
九.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篇:人教语文教案
人教语文教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及课文内容。
2、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崇敬、热爱。
3、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课的生字词,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次。
.课件出示词语:高尔基、突然、按照、摆弄、准备、侧面、胶卷、车辆、秘书、杂志社
2、板书课题:
6、小摄影师
读课题
你看着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假设问题:①、“摄影师”是干什么工作的?——
②、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
③、小男孩给谁照相呢?——
④、谁了解高尔基?——
板书:高尔基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动画,边看边听,同时动脑筋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小男孩要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照成,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内容。
1、请小组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准备提出什么问题?
假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
①、纸团从窗外飞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会感到“突然”呢?“突然”是什么意思?
②、纸团上写着什么内容?
③、“他们”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放我进去?
师:高尔基看完纸团后,有没有同意让小男孩进来呢?他是怎么说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2、分角色读2—5自然段。
①、师:读了这几个自然段后,你想说什么?
②、.课件出示句子: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对了,我们就是学习小男孩有礼貌,讲文明。那我们读这里的时候,就是应该读出有礼貌,尊敬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次。
③、指导朗读。
师: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了高尔基接受了小男孩的请求,放他进来给自己照相。
板书:接受小男孩的拍照
3、学习第6——11自然段。
齐读6——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样做的?怎么说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问:我们读完文章后,要学会提出问题。现在你想提什么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看看老师想提的是什么问题,看自己想到了没有。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梅花魂_人教新课标
6、梅花魂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开了,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怀念,通过五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跃然纸上。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渗透过文字的躯干,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梅花魂》是篇思乡爱国的文章,整篇课文设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同时,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体现人文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教学方法】 教法:
感情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1、勾画重点句段,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 1 页
2、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以点带面。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演示)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放,傲霜斗雪的风姿。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1)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4)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陈毅)
2.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课文生字词,学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秉性
训斥
撩乱
朦胧 灵魂
玷污
折节
颇负盛名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板书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会受到感动?(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并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②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 2 页 ③指导朗读。(配乐)
(2)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投影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外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外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学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指导朗读句子:“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3)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①学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图片及姓名。
于 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岳 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回祸福避趋之。陆游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外祖父”把梅花当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完呢?(指导读好四个“愈”,强调“最”字)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这一段。
(4)出示课文句子:“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块雪白
第 3 页 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3.铭心思考,书写“梅花魂”。
(1)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哪些更深的了解?“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思乡曲》)
(2)交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学生齐读课题《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作者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吗?
2.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古往今来,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像“我”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国语言,但他们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他们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播放:《我的中国心》)
八、课外拓展
1、练笔:写一篇《××赞》,用上本文的写作方法。
2、课外积累思乡的诗词。
第 4 页
第五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学案(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中学教考网
www.xiexiebang.com
中学教考网
www.xiexiebang.com
过化学键连结成链状或环状,从而形成生物大分子。以上事实可以说明()①碳元素参与生物体内所有化合物的组成 ②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③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数量最多的元素 ④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元素 A.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④
4、据测定苹果中Zn的含量为0.19毫克/100克,但苹果缺锌时,往往患“小叶病”,这个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对鸡和鸭两种动物体内的某些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得到下表:(每100克中的毫克数)[反思总结]
此表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