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研究
药用植物的利用研究
摘要:药用植物的保护是世界性的课题,我国在药用植物开发利用领域上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要用植物的保护以及可持续研究和开发利用上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就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上,应根据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开发利用。同时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注意资源的可持续。通过近年来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并指出重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药用植物,存在问题,生态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1.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
建国63年来,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己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学科的研究和汗发的特点,取得了显著成果。
1.1药用植物的调查和整理
经过40余年的考察,已查明我国高等植物约3万种,居世界第3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包括9933种和1213种下单位),相继出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著作,如《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年)、《中药大辞典》(1977年)《新华本草纲要》(3卷)(1988年)、《中国本草图录》(12卷)(1988一1997年)、《中国中药资源志要》(1994年)、《中国中药区划》(1995年)等,使我国在药用植物的调查、整理和总结工作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2 药用植物的引种裁培
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药用植物就有150多种,种植面积已达440多万亩,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组织培养育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据初步统计,49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主要的有防风、龙胆、柴胡、甘草、辽细辛、五味子、半夏、山茱萸、何首乌、天麻等,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余种,重要的有颠茄、丁香、毛花洋地黄、古柯、安息香、大风子等。这些药用植物的引种成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了我国人民保健事业用药的需要,促进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丰富了引种驯化理论宝库。
1.3 重要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对全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的基础上,对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50年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利用植物分类与化学分类原理,找出萝芙木,取代了进口降压药利血平;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黄花蒿治疟记载,从该植物中分离出青蒿素;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野生薯蓣的活性成分,生产了治冠心病药“地奥心血康”,其年产值 1992年近1.3亿元;此外在罗布麻、沙棘、灵芝、绞股蓝、芦基、西洋参、天麻、三
七、千层塔等的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上述可以看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家底清查”和“重要资源开发”,这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植物药品和产品提出了“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更高要求,其核心就是要求提高药用植物资源的质量,这也就必然涉及药用植物资源中的“道地性”和“质量控制”等问题,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构成了当前及今后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急待解决的问题。
2.药用植物资源当前利用形势
2.1 药用植物资源的破坏
尽管我国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药材种类如此丰富,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中药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芝、人参等被称为能起死回生的仙药现在已逐步退化。古代有名的“上当人参”主要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他的发现和利用均早于东北人参,其药用价值也优于东北人参,但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数代人掠夺性的采挖,在明代就已绝迹,现存只有东北人参这一品种。自从发现了红豆杉能提取治癌的药物紫杉醇以后,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的野生紫杉属植物遭到毁灭性破坏。上百年的大树被扒
下树皮制成粗提物销到国外,甚至连小树也被锯掉制成碗、茶杯、酒杯或汤勺,而人们只知道能治癌、防癌,根本不知道紫杉醇在树木上不是活性的。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全国重要资源普查的数据说明,中药资源的危机已经来临,有近30多种药材已处于濒临灭绝。
2.2 药材的退化
史料记载和文学作品以及传说中的中药材,往往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如《白蛇传》中的灵芝、史料记载中的贡品“上当人参”等,都具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而为什么古时代的作用明显呢? 一方面是经过加工的夸大疗效,而野生资源的枯竭也是重要原因。中药往往是某种特定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野生品种最为有效。随着生态的破坏和人类掠夺性采挖,许多野生品种已经绝迹,往往正品被某些近缘物种所取代,有些取代品种甚至不属于同属同科,只是俗名叫法一样罢了。在中药材五加皮的使用中,习惯上同属的刺五加、无梗五加也做五加皮用,但近代五加皮已经绝迹,到20世纪70年代,市场上的五加皮已被萝藦科的杠柳根皮取代,而正品五加皮从此绝迹。
3.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1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全国建立了300 多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五味子、防风和龙胆保护区。保护区内实现了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结合,对资源紧张的药材采取“轮采轮育、边采边育、封山育药”等措施,加强资源管理,恢复和提高了资源的再生能力。
对一些生长条件特殊、生产力或繁殖力较低的野生濒危物种,产区可就地建立繁育基地,研究其生长习性,模拟其生长条件,逐步实现人工种植。如川贝母、肉苁蓉、绞股蓝、冬虫夏草等野生资源人工繁育已取得一定进展。此外,我国已建成杭州药用植物种质基因库、四川南川药用植物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植物园等,为今后新品种选育和纯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前大部分的野生药用资源都生长在保护区内,而它们又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可持续的利用好这些资源,首先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参与,要改变把村民视为破坏资源的主体的主观意识,认同村民是资源管理的主要力量,与村民一道制定野生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方案,指导村民进行科学采集、野生抚育和人工种植。让社区老百姓参与进去,打破社区和保护区的二元结构,共建和谐、可持续、共赢的局面。二是要积极想办法帮助社区群众开拓经济发展新路子,帮助社区群众提高收入,使群众从“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扶助活动可以缓和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矛盾,改善双方的关系,社区也在长期的宣传教育下接受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野生药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方面需要协调、配套。野生药用资源既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又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是整个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开整个自然资源而独立存在,它也是中药工业和中药商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基础,要改变目前野生资源源头管理与发、利用、加工和产品销售管理脱节的问题,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一是涉及到的相关部门、特别是林业和保护机构都要纳入到这一管理系统中;二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避免政出多门所出现的法律、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三是要制定对野生药用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规划和制度,使野生资源的保护者受到奖励、野生资源的破坏者受到制裁、野生资源的使用者受到约束。
通过对药用野生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达到人工再生性优质种源,并形成社会生产力后,可有效地保护我国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栽培药材仅占常用中药材品种的30% 左右,因此,中药材引种驯化和人工种植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要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使一些濒危、稀有的野生中药资源实现人工替代,以满足中药产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缓解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工作的压力,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由于人工种植的适宜区主要是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区,因此,在这些地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人工种植基地、人工抚育基地和规范化示范基地时,要结合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一定要注意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2 发展规范化栽培和药用植物综合研究
实现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大力发展规范化栽培是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
出路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健康一大部分依赖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为切实保护好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好如下工作: 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实行植物的就地或迁地活体保存;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库或新建专用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进行种质的低温保存;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分布集中的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有效控制对野生药材资源的采挖;开展致危因子、繁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但很多濒危稀缺药用植物的野生资源蕴藏量已经很少,其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每一种来源于野生资源,大量开发使用的药用植物,研究它们成熟的栽培技术,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是保证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面对当前天然产物开发的热潮,我们不能再走开发→资源破坏→濒危→保护→栽培的老路,对每一种正在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都应未雨绸缪,研究它们的栽培技术,建立起相应的人工生产基地。目前这两种植物已开始大量种植,缓解了药源危机。一些重要的产自国外的药用植物也已在中国引种成功,如西洋参、白豆蔻、马钱子、丁香、番泻叶及非洲萝芙木等。目前中国的药用植物栽培正在经历一场革命。GAP即将颁布实施,近100种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已启动。栽培药用植物正在走向规范化和产业化,将为国内外的天然药物及相关产品提供大量的标准化绿色原料。美国的植物药产业指南,欧洲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GAP,日本的药用植物栽培指针和汉方药GMP也都高度重视药用植物的规范化种植和质量控制,所有这些都将保证全世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药用植物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从事药用植物综合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隶属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目前已形成了三个相辅相成,相互配套的研究方向和体系:从药用植物中开发新药、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药用植物栽培。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研究课题200余项。其中的“西洋参大面积农田栽培技术研究”、“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八百种药用植物种子生理的研究”、“沙棘资源利用及系列产品开发”、“天麻种子与真菌共生萌发生长机理和纯菌种伴播技术研究”、“66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其对照品的研究”等获自然科学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成果奖,40余项成果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级成果奖。发表论文上千篇,主持编写了《中药志》、《中国本草图录》、《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药用真菌学》、《中国天麻栽培学》、《质谱学》等专著30余部(卷),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设有生药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为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目前我们承担了全国药材种质资源收集的研究工作,以及甘草、麻黄、黄芪、党参、远志、柴胡、枸杞、板蓝根、白芍、桔梗、款冬花、黄芩等药用植物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为了更好地引导药用植物研究所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栽培的应用基础为重点,倡导原创性探索,加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努力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知识与技术保证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加大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研究的力度,力争建立国家级中药材资源与栽培研究中心,成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保存、中药材标本保存、绿色中药材认证、野生药材资源状况动态监测、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力量。
3.3 药用植物资源“地道性”与质量控制评价
“道地药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药材的货真质优,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至今仍然对指导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如何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阐明药材道地性的科学内涵,使之在指导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第二个命题。
对于药材道地性的研究,应该说,在几千种中药当中,是研究得比较多、比较深入的一部分(研究内容包括引种栽培、成分分析等),但距离阐明药材道地性的科学内涵还相差很远。因此,我们应该对过去的研究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议用居群生态学和居群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上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使研究从药材来源于生物这一本质入手,从而更接近道地药材的本质。揭示道地药材的本质和科学内涵,对于开发和利用优质高效的药用植物资源,指导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已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并设立了生物组,专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对药材道地性的研究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受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生长年限、贮藏和加工方法等随机因素的影响。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即使同一品种,因采收时间不同,其化学成分含量也有不同。尤其增加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难度的是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很复杂,包括其赖以防治疾病的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以及无效成分,并且有效成分只对某一种疾病为有效,而对另一种疾病则为辅助成分甚至是无效成分。因此,如何解决药用植物质量的控制和评价,将是搞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第三命题。
药用植物质量的控制和评价应建立在化学成分协同作用而产生传统疗效的基础上,不把各药用植物所含特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值的整体与该药用植物的种属和临床疗效全面相关。克服这个缺点要依靠科技进步。目前,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就是运用分析化学、药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技术,以中药的传统形态学鉴定为线索,以重视药味协同作用的中药复方理论为指导,在研究阶段用计算机科学把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值的整体与反映其疗效的药理作用相关以确定有效成分及其权重,而在常规应用阶段则仅用各有效化学成分的整体做质量控制指标。现已比较成功地对黄芩、厚朴、龙胆、威灵仙、大黄、人参、牡丹皮等进行了化学模式识别。相信这一方法能成为药用植物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法定方法。
3.4 中药的现代化与保健
开发研制1种新的药物,西医需根据临床发现的病症特征、研究发病原因、查找治病的根原对病原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然后根据病原体的基因链组成,寻找打破其基因链的方法,再去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研制某种另外成分的化学制品,破坏病原,达到以菌治菌或以某种化学成分抑制另1种化学成分的过程。因此,西医绝大部分疗效确切,有效成分清楚,作用明显,但副作用较大。而中医的中药已经经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临床试验,而且确实有效,唯一的工作就是中药的配方,以及对中药有效成分找出来,在理论上与西药接轨,达到国际标准。但传统的东西也很复杂,特别是对某一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容易测定,而对几种中药配方混合后的有效成分的分析很难被国际认定,因此中药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中药,如绿豆汤、菊花茶去火、黑豆明目、山楂生津开胃,有些饭店酒楼的药膳,止血、消炎、去火、滋补、止泻、排毒等举不胜举,中药与保健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市场上的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在回顾自然呼声的推动下,很多人在心理上的认识存在误区,盲目的选择保健食品,甚至把保健品当成治疗药物或包治百病,这都是不正确的。要根据的身体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选用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而不要轻信广告的宣传或盲目滥买滥用。
4.总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回归大自然呼声的日益增长,人们对天然药物的向往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和迫切,加之目前大部分化学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较大的潜在影响和威胁,而天然药物往往具有确切而稳定的疗效和保健功能,一般较少有毒副作用,为此,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把健康和保健寄托在天然药物上。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现有有记载的药用植物11146种。目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己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学科研究的特点,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组织培养育种等方面都卓有成效。由于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药用植物资源开发过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珍稀药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因此保护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迫在眉睫,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卫明.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J ].2004,(05).[2]彭勇,肖培根.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植物资源与环境,1993.[3]陈士林等.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中国中药, 2005,(15).[4]王年鹤,袁昌齐,吕晔等.药用植物稀有濒危程度评价标准的讨论[J ].中国中药杂志,1992.
第二篇:药用植物简介
药用植物学
1.藻类植物
植物名称:紫菜
化学成分:25-35 %的粗蛋白,和50 %的糖
功效:清肺热,散瘿瘤,软坚化痰,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主治:瘰疬,瘿瘤,甲状腺肿大,咳嗽吐臭痰水肿,淋病,脚气。
2.菌类植物
植物名称:天麻
化学成分:天麻素,天麻甙元、天麻醚甙(gastrodioside)、派立辛(parishin)、香草醇、β-甾醇、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等。
功效: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主治:镇痛,镇静,抗惊厥,降低血压,明目增智的作用
3.地衣植物
植物名称:石梅衣
化学成分:含有棕榈酸、油酸、地衣酸、硬酯酸、山萮酸、荔枝素,3,5一
二羟基甲苯等。
功效:养血,明目,清热解毒,止崩漏,利尿,补肾,壮筋骨。主治:治感冒,未成熟热,搏热,咳嗽,“赫依”热。
4.苔藓植物
植物名称:地钱
化学成分: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联苄类化合物及香豆素类等,黄酮
类化合物以芹菜素、木犀草素及其甙为主。
功效:解毒,祛瘀,生肌。
主治:外用治烧烫伤,骨折,毒蛇咬伤,疮痈肿毒,臁疮,癣
5.蕨类植物
植物名称:石松
化学成分:石松碱、棒石松碱、棒石松洛宁碱、法氏石松碱、石松灵碱等
生物碱,香荚兰酸、阿魏酸、壬二酸等酸性物质,芒柄花醇、伸筋草醇石松醇、石松宁、16-氧山芝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腰腿痛;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刀伤;烫火伤
6.裸子植物
植物名称:金钱松
化学成分:含二萜类、二萜葡萄糖甙、酚类、鞣质及色素 功效:抗菌消炎、止血等功效,主治:治疗疥癣瘙痒、抗生育和抑制肝癌细胞活性
第三篇:药用植物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地道药材:指在特定的种源,在特定的区域,用特定的加工方法所生产出的疗效良好的优质药材,是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中控制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2.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就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病虫害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3.怀药:源自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其组成成分为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中药因产在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最为珍贵,故被称为怀药。
4.本经:即《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5.GAP: 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良好农业规范”。从广义上讲,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GAP)作为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该标准主要涉及大田作物种植、水果和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牛羊养殖、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畜禽公路运输等农业产业等。
6.土地准备
7.生物农药: 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8.持水量: 某种状态的土壤抵抗重力所能吸持的最大水量。以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表示,用于比较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颗粒大小、结构和有机质含量都与此数值有关。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持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决定植物有效水的上限值。
9.遮阴处理: 在耐阴的药用植物栽培地上设置荫棚或遮蔽物,使幼苗或植株不受直射光的照射,防止地表温度过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以利于生长环境良好的一项措施。
10.保护地栽培: 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利用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植株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方式。简易设施、大棚、温室生产是药用植物保护地栽培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简答
1.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依据哪些因素做到合理施肥?
(1)根据药用植物的需要合理施肥。就是根据植物营养特点及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的种类、数量和时期。
(2)根据土壤性质和养分供应能力施肥。土壤的性质不同,如土壤结构、化学成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等不同,都会影响施肥效果,所以应根据不同土壤合理施肥。
(3)根据肥料的性质施肥。也就是根据肥料的养分含量、养分形态、养分在水里的溶解度和土壤里的变化施肥
2.简述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和间作2深耕细作深耕细作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增强吸肥能力,使药用植物生长健壮,同时也有直接杀灭病虫的作用。3除草、修剪和清洁田园 4.调节播种期。5.合理施肥 6.利用植物抗性,选育抗病、虫品种
(三)生物防治:1.以虫治虫 2.微生物治虫 3.抗生素和交叉保护作用在防治病害上的应用 4.性诱剂防治害虫
(四)化学防治
(五)物理机械防治
3.简述硬种皮类药用植物栽培前种子的处理方法。
1.热水烫种方法是用冷水先浸没种子,再用80~90℃的热水边倒边搅拌,使水温达到70~75℃后并保持1~2 min,然后加冷水逐渐降温至20~30℃,再继续浸种。2.机械损伤利用破皮、搓擦等机械方法损伤种皮,使难透水透气的种皮破裂,增强透性,促进萌发。3.化学处理 可用浓度为60%的硫酸浸种30 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数次并浸泡10 h再播种。
论述题
1试分析现代药用植物栽培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2.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药用植物与“转基因恐惧”矛盾吗?请结合各国对转基因的政策分析。
药用生物基因资源及其多样性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由于野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已构成对传统医药的一种现实的威胁。物种的灭绝意味着这些物种所携带的遗传基因也随之消失。因此必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中药材品种质量的多样归根结底是由其生物多样性决定的。中药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药理学实验证据为其阐明临床应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更需要探索形成这些“特殊”生物的本质 — — 遗传物质的特殊性,达到能动地控制其质量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中药现代化。2.2 中药资源的深入研究需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在发达国家每种栽培的农作物或药用植物,都可以追溯到几代前的母本和父本,所以能够根据需要,改良得到优良品系。如果野生资源已经灭绝,品种改良则无以为本。如霍山石斛,其资源已濒临灭绝,现在需要大面积发展人工栽培,但其种子资源已非常稀少,连寻找几株进行组织培养都非常困难,驯化栽培更是无以论谈。因此,中药资源的深入研究需要尽可能多地保存现有的物种。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对野生物种的认识和利用仅仅是极少部分,大部分的野生物种尚未开发、研究和利用。人类只有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才有可能对其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才能使其为工业的发展起到持续的输血功能,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一些环境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与增长存在着显著区别。前者指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改善结构,而后者则增加资源消耗量,要想让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成为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就要强调在发展的同时不伴随自然资源消耗的增长,那也就是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协调发展。3.1 建立中药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学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学规律的指导下,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和“减少废物优先”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学。把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中药产业,找到实施中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实现“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 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2 建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区,开展野生和半野生抚育 建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区,开展建立野生和半野生抚育保护区,对野生或逸为野生的药用动植物辅以适当的人工抚育和中耕、除草、施肥或喂养等管理,人工模拟野外群落,形成半野生状态的资源居群,探索野生药材的生产模式,为中药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基础。3.3 加强道地性研究和生物技术的运用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濒危药用资源的多渠道、多方法的保护,如离体保护、超低温保护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既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能支持和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例如野生生物人工繁育、珍贵野生动植物药材代用品开发、生态退化区的恢复和重建、生态农业、作物与畜禽品种优质基因的遗传育种、改善和提高生物利用效益的生物工程、海洋生物持续利用与人工养殖等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4 加强宣传,健全法制,提高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除了森林的大面积消失、生态环境的破坏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是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又与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目前公众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应当加大保护宣传的力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使珍惜和保护资源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于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则更应当注重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除了在开方和研究过程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外,也应当澄清和纠正民间的一些不合理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使用野生动物的偏方和观念,提倡科学就医。另外,应加强对濒危药用野生动
中商网讯近年来,有关转基因生物政策的问题一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加拿大农业顾问J.Brian Morrissey的报告较为全面地概述了生物技术的前景,同时将目前的国家归纳为以下几类,不同的境况将出台不同的政策。情形1:这些国家急需转基因生物技术并从中受益,因此倾向于使用这些技术,但同时也采取步骤尽最大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
比如,一些国家感到必须使用转基因技术或转基因产品才能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对转基因作物预先检测,就如同检测植物材料的外来物一样,以防对国民造成危害。这些风险包括对环境、对农业以及对人类本身的营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事实上,无论如何检测,总有残留的风险存在,因为未来的结果是未知的。毕竟,实验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化,而不是事实本身。
情形2:这些国家并不急于使用转基因产品。
比如,一些国家的国民有充足的食物,他们不喜欢甚至反对转基因食品,也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并且采取步骤尽可能消除一切风险。欧盟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情形3:这些国家并不急需转基因产品,国民有充足的食物;多数国民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至少是中立的;依赖国内市场采取步骤来控制风险。美国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情形4:这些国家并不急需转基因产品,国民有充足的食物,但是主要依赖进口,因此采取步骤以控制经济方面的风险。新西兰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90年代以来,公众和科学界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安全性问题的焦点是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诸如毒性、致病性、过敏性以及基因漂移等危害。如:抗虫转基因作物产品中的杀虫蛋白是否会危害人类健康;转基因作物中的抗性基因是否会转移到病原菌中产生耐抗性的病菌;抗除草剂作物中的外源基因是否会通过花粉传播给杂草而出现能抵抗除草剂的超级杂草等。尽管目前并未发现商品化的转基因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靠证据,但其安全性仍然受到怀疑。一些农产品充裕的国家出于市场保护的考虑,不愿放弃转基因作物进口的歧视性政策。
以下将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情况
一、美国
1992年,美国首先制定了“来源于新型植物品种的食品”的法规。1993年,经合组织发表的题为“源于现代生物技术的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一个基因改良品种与普通品种在所分析指标上没有差别,就可被认为是实质等同,没有理由怀疑前者的安全性,也没有理由对各自进行标签。美国是主张不标识的主要国家。三个政府部门:环保署(EPA)、农业部(USDA)及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管理,但管理的种类不尽相同。通常,转基因食用作物必须通过三个部门的安全性评价才能推广。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生物技术公司在每推出一项新的转基因品种之前,应提前四个月到食品药物管理局申报,同时提交相关的研究数据。从申报到批准通常需5个月的时间。对可产生杀虫物质的转基因植物如Bt作物,美国环保署要求确认其对环境的安全性;农业部下属的动植物检疫局(APHIS)在转基因植物释放之前评价其对生态系统中其他植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负责转基因植物的田间测试。食品药物管理局依照“联邦食品、药物及化妆品条例”对即将用作食品和饲料的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其安全性标准与市场上销售的其他产品要求一致。
二、欧盟
欧盟有两项法规用于转基因生物的管理。一项是1990年4月欧盟理事会颁布实施的90/220法令;另一项是1997年5月15日出台的“新兴食品条例”。90/220法令规定了转基因生物释放的批准程序。申请者必须向转基因生物最先释放的国家的权威部门提交有关文件,详细说明转基因生物的特点、与环境的可能关系、监控程序、废物处理以及紧急反应的办法。在“新兴食品条例”出台之前,还用于管理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的食品的市场准入。“新兴食品条例”不仅涉及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的食品,而且涉及不含转基因生物成分但利用转基因生物体生产的食品。该条例规定,转基因食品的批准文件中必须包括一个关于产品标签的建议。
转基因食品在欧洲受到冷遇。在“新兴食品条例”实施之前,欧盟就批准了1个转基因大豆和2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上市。其中,孟山都的抗农达转基因大豆于1996年4月3日、Novartis的Bt玉米与1997年1月23日获得批准。此后,鉴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种种疑问,欧盟决定修改90/220法令,预计最早在明年可定稿。在新法规出台之前不大可能批准新的转基因植物。一些欧盟成员国如奥地利、德国、卢森堡已动用90/220法令的第16条(紧急条款),该条款规定成员国在有正当理由时,可撤消曾给予的对人体健康及环境有危害的产品的批准。1999年10月22日,欧盟提出转基因生物的混入上限须在1%以下。早在1997年,法国就明确规定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标示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的区别,并对用其加工的食品贴示标签,同时禁止玉米以外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德国人造奶油的生产厂家1997年公开宣布,不使用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菜籽生产的油脂加工制造人造奶油;英国政府于1999年3月制定了包括罚金在内的标识法规。从大型超级市场到连锁店,不再销售用进口转基因作物原料加工的食品,而只出售本地原料加工的食品。欧洲以玉米为原料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决定从2001年1月起,全部用非转基因作物原料,并使用非转基因饲料生产牛肉的牛奶。
三、巴西
巴西科技部下属的全国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负责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测,做出纯技术结论;在取得环境部和卫生部同意的情况下,农业部负责颁发转基因品种安全合格证和种植许可证。巴西土地广阔,粮食充足,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的生产不够积极。1998年11月巴西农业部长访问日本是称,巴西同意建立绿色有机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中心。
1999年6月举行的巴西五部联席会议(包括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环境部和司法部)建议批准孟山都所申请的5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巴西的种植,并对其销售及食用进行管制性跟踪调查。但同年7月新任科技部长则宣布重新组织研究上述议定的政策,并将对转基因食品涉及的社会伦理与科学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目前,虽然有阿根廷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种子通过边境进入巴西,但是政府从未批准转基因大豆的推广;1999年甚至动用联邦警察强迫农民烧毁所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田。即使巴西允许转基因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也可能在一些地方遇到阻力。如南里约格郎德州(大豆产量占巴西大豆总产量的22%)会通过州立法来限制转基因大豆在当地的生产与销售。
四、日本
日本食用油所需的大豆主要依赖进口,以往80%来自美国;大量油菜籽来自加拿大。而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转基因产品的主要生产国。1999年在抵制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呼声中,日本油脂行业协会组团前往澳大利亚,寻求转基因菜籽原料的多元化供应渠道;同年11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了贴示标签的规范标准,包括了以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为主要原料的24种产品,并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原料实施分别运输的管理系统以确保原料中品种的混入率控制在5%以下。这一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
五、中国
1999年,中国转基因种植面积在30万公顷,占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1%,居于第四位,仅次于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我国投入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近20种转基因抗虫、抗病等改良农作物和林木进入田间试验或环境释放阶段。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批准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农作物和蔬菜已经达到6种。
1993年12月,国家科委发布“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7月10日,农业部发布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促进我国农业生物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基因工程产品对人体健康、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农业生态平衡造成危害。2000年8月8 日,中国作为第70个签署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生物安全议定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履行“生物安全议定书”,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于2000年9月联合编制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国家框架方案。下一阶段,国家环保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与完善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相适应的国家监管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并制定和完善我国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国家生物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指定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准则,建立管理机构和完善监督机制等,保证将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确保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我国一直积极支持和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同时尽可能避免对生物技术开发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第四篇: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种类丰富,体内所含的有效成分形形色色,具有开发新药的巨大潜力;既可以从中直接发现新药源;又可以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等技技术发明新药。
中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在5000种以上,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再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进一步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匮乏。在已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共收载了388种国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其中有药用价值的约100余种,在中国历史上就已赫赫有名的人参、天麻、黄连、黄芪、杜仲、厚朴、巴戟天、平贝母、肉苁蓉等,均位列其中。
迄今,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中,有不少名贵药材如人参、黄连等生产周期很长,如果以常规方法育种或育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另有一些药用植物如贝母(Ftitillaria spp.)、番红花(Crocus sativus)等,因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导致发展速度很慢且生产成本增加。还有一些药用植物,如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等,则因病毒危害导致退化,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于是,积极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技术,使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迫在眉睫。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用植物,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同时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生长速度要比植物正常生长速度快,接近于分生组织的生长速度,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快速繁殖药用植物种苗,或者利用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手段直接生产药物便随之日益发展。
目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试管微繁生产大量种苗以满足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需要;二是通过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的大量培养,从细胞或培养基直接提取药物,或通过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生产药物。
我国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64年,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1983年,全国第一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讨论会召开,届时全国已有30多个单位,100余人从事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其中以广西药物所的罗汉果快速繁殖,山东大学生物系与荷泽地区中药材试验站的怀地黄去病毒研究和中国药科大学人参工业化生产的中间试验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自此,我国药用植物的组培研究迅速发展。1986年,由我国科学工作者编写的有关专著《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问世……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如培养方法已从固体、液体、悬浮培养,深层大罐发酵发展到液体连续培养;培养材料也从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胚、果实、种子等组织或器官,这些器官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或冠瘿组织,一直发展到目前的细胞。
近40年来我国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的药用植物已有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白芨(Bletilla striata)、番红花、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绞股蓝(Cynostemma pentaphyllum)、苦丁茶(Ilex kudingcha)、南洋金花(Datura metel)、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等100余种,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
从60年代开始的我国传统药材离体培养和试管繁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生产用于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构相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一号”和“宁杞二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通过组织培养成功的药用植物至少有200种。增养的药用植物从常见的到珍稀濒危植物、民族植物,如云南黑节草、延龄草、高山红景天,藏药——川西獐芽菜、莪术、水母雪莲、星花乡线菊、溪黄草、玉叶金花、辽东葱木等。从生产常用药的植物到具有抗癌、抗病毒等有效成分的植物,如红豆杉、艾黄杨、狼毒、大戟属、长春花、米仔兰、狗牙花和香榧等。
第五篇: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武汉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从其发展现状来看,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研究如何通过对现有旅游资源的专项和多元化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旅游资源发挥 其最大的效用。关键词:旅游资源;武汉;人文旅游资源;品牌
1 武汉市旅游资源现状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市内 100 多处湖泊星罗棋布。数十座山峰蜿蜒其间,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这里 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将其 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进行介绍。1.1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两江交汇、八川聚集、湖泊密布、山岳纵横、平原广布构成了武汉市旅游资源的秀丽风 貌。(1)与水有关的独特资源。长江与江汉在此交汇,将武汉一分为三,使武汉成为依山傍水、三镇鼎立的江城。长江 武汉段,市区内长江段长 60km,另外还在市辖郊区境内流经 85km,总长达 145km;汉江 武汉段在市辖区内流经 62km,在市区内流经 50km,总长达 110km;汉江河道弯曲狭窄,在汉口附近宽度为 200m 左右,250 余 km 的江河水道贯穿武汉,有 这不仅在中国仅无绝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但目前,江河水道仅作为交通水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开 发。武汉湖泊密布,水面宽阔。有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目前除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等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 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旅游 开发利用程度低,有的还未开发。(2)与山有关的独特资源。武汉山丘旅游资源丰富,可谓山丘纵列、岗岭起伏。市区内两列山系,其地层走向和山 势作东西展布,一列从汉阳汤家山、赫山、龟山至武昌紫金山、凤凰山、小龟山、猴山、凤 斗山、团山、太渔山、吹笛山、黄家山;另一列从汉阳米粮山、仙戈山、锅顶山、扁担山、凤栖山到武昌蛇山、洪山、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磨山、马鞍山、石门峰、宝盖山。另 外,市区周边外围还有马龙山、大军山、小军山、神山、铁锦山、公子山、龟尾山、龙泉山、木兰山等。目前龟山、蛇山、磨山、龙泉山、木兰山旅游开发有一定规模,其它山丘旅游资 源基本上没有得到开发利用。1.2 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武汉历史久远,文化沉淀
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从已经发掘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 的大量器物。到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商代盘龙城,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名 镇;建国后成为湖北省省会,国家计划单列大城市,华中经济中心,长江中游和南北交通的 枢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家会聚之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累,又闪耀着现代都市文化的神韵。楚国文化、首义文化、宗教文 化、知音文化、三国文化、黄鹤文化、商贸文化、都市文化、建筑文化,康娱文化、民俗文
化、饮食文化、科技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武汉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 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2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武汉市旅游资源风景区按地域来划分可分为五大区域。各区的范围、优势景点(区)及开 发重点(特色)如表 1 所示。
3 面临的问题
综观武汉市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方面存在着如下的三大问题:(1)从实质上看,武汉旅游形象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必须加大力度塑造培育。武汉连贯 东西,承转南北,旅游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的功能转换还未完成。(2)武汉是具有 3500 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资源还没有达到深度开发的程度,旅游资源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3)从旅游产品看,现有旅游景点“老、少、小、低”现象严重。多数景点比较老,类似黄 鹤楼、归元寺等比较成熟的精品比较少,而且容量普遍偏小,外在知名度低,难以抗衡周边 省市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专项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网络还没有形成,区域旅游不发达,游客承载量低。
4 发展对策
武汉旅游的发展必须以武汉特有的丰厚的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优越的旅游区位为支撑,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与资源整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进一步开发有价值的自然资源(1)水资源方面:可开发长江、汉江两岸,建旅游景点、创形象工程、展示江城景观; 设置不同特色游船,开展两江游览;可兼容日游夜游,观光、娱乐、品食等旅游项目,形成 武汉两江旅游带;武汉湖泊旅游开发,应从湖泊水系整体着眼,根据不同湖泊的水面水质状 况、区位条件、人文环境氛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工与整合,实施专项旅游开发,形成各具 特色的武汉湖泊旅游。可分别开发为以湖滨度假休闲为主的旅游;以湖光赏景、渔业观光、垂钓为主的修心养性旅游;湖滨体育竞技旅游;以水上快艇冲浪、水上飞机、水上跳伞、花 样滑水、水上拔河比赛、
、手划船比赛、帆船赛、龙舟赛、彩船大游行、水上秋千、游泳比赛、水上热气球等水上娱乐、水上参与性、表演性强的湖泊旅游。可利用节庆活动,或邀请有国 内外优秀水上运动员参加的水上比赛、竞技活动,通过颁发证书、奖金等形式吸引境内外游 客。(2)山资源方面:武汉山丘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森林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对呼 吸道疾病有独特的疗效;森林内春季遍布的鲜花对人的心理、生理大有裨益;山地有夏季凉 爽、春秋季节长的气候条件;有的山丘还是药材基地。利用山丘旅游资源可发展观光旅游,开发山丘疗养度假旅游,建立绿色会议中心,发展会议旅游。根据山丘生态的多样性,针对 学生客源市场开发生态科普修学旅游。针对学生消费水平不高,建立学生度假公寓,提供完 善的低价位的配套服务,发展自助式旅游。根据山地旅游资源特点,开发远足、登山、攀崖、野营、野炊、骑马、生存训练等项目,并与高校系统、中教系统联营、通过政府或学校合作,建立大中学生夏令营基地。利用山区山地采种、育苗、营林、加工木材生产工艺,木制家具、工艺品等木制品的生产工艺;根雕盆景工艺;山野菜、野果、食用菌加工等森林绿色食品加 工工艺等,开发产业旅游。山水相依,林中藏寺,往往是山丘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在开发 山丘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度假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的同时,可结合节日庆典、宗教法事活 动,组织大型庙会,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旅游行为层次。
2 深度挖掘人文资源的内涵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应宏观构思,整体策划。在空间格局上应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 化景区。构建旅游文化产品群,创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功能。通过提高文化旅游知 名度,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塑造武汉旅游形象。(1)开发首义文化旅游产品:首义文化旅游资源本体丰富,主要分布在武昌。这里有起 义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黄兴拜将台旧址纪念碑、三烈士亭、总理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日知会旧址、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楚望台 军械库遗址等。通过对首义文物、遗址、遗迹的修复、整饰营造首义文化氛围,开发首义文 化旅游资源,发展首义文化修学、观光旅游产品。创建首义文化旅游产品,可利用辛亥首义 的深远影响、号召力和吸引向性,激发海内外华人爱国主义精神,拓展武汉海内外旅游客源 市场。(2)加大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宗教旅游不仅吸引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也 吸引着可能并不信仰某种宗教仅慕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