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药用植物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我国药用植物的调查报告
李义明08级生物技术200806044024
前言:本文对我国药用植物的概况和分布进行了概括,论述了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区药用植物的概况与今后发展的建议,以及我国药用植物的发展方向。关键词:药用植物;概况;分布;长白山;展望我国药用植物概况
目前已知有20000-30000种高等植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中被作为药物。药用植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国现有药用植物资源383科2309属11146种,占中药资源种类的87%。在药用低等植物资源中,菌类种数最多,以真菌为主,常用药材有冬虫夏草、灵芝,等。药用藻类以海洋藻类种数最多,有120种以上,用作药材的主要有海带、昆布,等。药用地衣较多的有梅衣科、松萝科、石蕊科等,约占药用地衣种数的77%,常用种有破茎松萝、长松萝等。苔藓类主要药用种类有地钱、石地钱、蛇苔(蛇地钱),等。蕨类属为孢子植物之首,较重要的是石松亚门和真蕨亚门,占药用种数的98%,常用种有贯众狗脊、骨碎补等。
在药用高等植物资源中,种子植物占90%以上。是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主体,其中裸子植物药用种类有10科27属126种,最重要的是松科,有10属113种29变种,柏科有8属29种7变种,常用药材为侧柏和松花粉等。三尖杉科中许多都含有抗癌活性物质,近年来颇受关注,我国有1属10种,均可药用。红豆杉科中常用药材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含有抗肿瘤活性物质紫杉醇。麻黄科有11种3变种1变型,其中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为药典收载种。苏铁科药用资源主要有苏铁、华南苏铁,等。买麻藤科主要有买麻藤和垂子买麻藤。银杏科仅银杏1种。被子植物的药用种数十分庞大,有213科1957属10027种。菊科是第一大科,含药用植物778种,常用药材有白术、苍术、云木香等。豆科是我国4个含1000种以上的植物大科之一,供药用的有490种,重要的药用资源有甘草、黄芪、鸡血藤,等。毛茛科药用植物有420种,占全科种数的58%,其中乌头属可药用的有103种,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药用属,常用药有川乌、草乌等。唇形科有436种药用植物,占本科植物种数的55%,常用药有丹参、黄芩等。蔷薇科有360种药用植物,约占本科植物种数的43%,常用
药用种有乌梅、地榆等。伞形科有药用植物234种,占本科植物种数的44%,常用的有当归、白芷、羌活、柴胡,其中柴胡是常用大宗药材。蓼科有药用植物123种,占本科植物种数的53%。五加科有药用植物112种,占65%,最重要的是人参和三七。百合科是单子叶植物药用种类最多的科,有358种,常用药材有贝母、百合等。兰科药用种数不多,仅约占本科植物种数的28%,天麻、石斛类是本科的主要药材。我国药用植物的分布
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药用植物种类多寡排列次序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其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约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约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左右。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有4800种,历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云南药用植物有4758种,约占总数的30%,居全国之首。四川药用植物约有4000种,约占全国的22%,裸子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蕨类和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峨眉山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药用植物1645种。贵州有药用植物3900种,占全国种数的20%,西藏有药用植物1460种。
中南地区的广西省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均有2000种以上。华东地区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上海市等均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种以上。西北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突出。东北地区珍贵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种有人参、黄芪、鹿茸等。华北地区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不同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差异极大。根及根茎类药材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1/2以上,蕴藏量在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最大,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次之,占1%以上。种子及果实类药材蕴藏量占7%,年产量占20%,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花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5%,以东部地区较多。全草类药材蕴藏量占17%,年产量占7%,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叶类药材蕴藏量占10%,年产量占2%,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皮类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4%,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
区。藤木类药材蕴藏量占2.5%,年产量占4%,以东北长白山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丰富。菌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4%,以栽培为主,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共有11118种,385科,2312属]。按照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以及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特点,我国大致可分为八大药用植物区。
东北药用植物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和松辽平原地区三个小区。是我国“关药”的主产区,拥有许多优质的药材,代表的有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桔梗、地榆、关升麻、黄茋、党参,赤芍,关龙胆等,还是我国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
华北药用植物区有辽东、山东低地丘陵地区,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黄土高原三个主要产地区。有“怀药”和“北药”之称。本区药用植物资源1500种,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地黄、杏仁、金银花、黄茋、党参、山药、怀牛漆、山楂、菊花、紫苑、北沙参、远志、银柴胡、知母、黄岑、连翘、北苍术、玉竹等。
华中药用植物区 本区是我国地道药材“浙药”、“淮药”、“南药”的主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和南岭山地地区三小区。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姜黄、栀子、白芍、茯苓、延胡索、东贝母、菊花、葛根、牡丹皮、白术、乌药、半夏等。
西南药用植物区 本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植物药4800种,是地道药材“川药”、“云药”、“贵药”产区。主要的植物区有秦巴山地区,四川盆地地区,贵州高原地区,云南高原地区,盛产的药用植物有茯苓、厚朴、胡黄连、猪苓、天麻、半夏、川续断、天冬门等。而“川药”代表有川麦冬、川附子、川郁金、川黄连、川乌、川白芍、川独活、川党参、川黄麻、厚朴、黄柏等;“贵药”代表有半夏、天麻、天冬、黄精、杜仲、吴茱萸、通草等;“云药”代表有云木香、云苓、云归、冬虫夏草、雪莲花、雪灵芝、红景天、云黄连、金鸡纳、重楼、云天麻、三
七、续断等。
华南药用植物区 是“广药”主产区,主要药用植物有檀香、沉香、儿茶、阳春砂、血竭、安息香、槟榔、益智仁,肉桂、广藿香、田七等。
内蒙古药用植物区 本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广,产量大,主产黄茋、防风、赤芍、黄岑、麻黄、知母、甘草、远志、桔梗、郁李仁、蒲黄、苍术、柴胡,苍术等,是“蒙药”主产地。
西北药用植物区 由于位于干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较少,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甘草、麻黄、锁阳、伊贝母、新疆紫草,枸杞子、红花、罗布麻,大叶白麻、大黄、姜活等。
青藏高原药用植物区 本区是高原药材主产区,有5700种,是地道“藏药”主产区。名贵的药用植物较多,野生种类多,蕴藏量丰富。有川贝母、臧黄连、冬虫夏草、天麻、姜活等,所特有的高原药材有藏茵陈、塔黄、雪灵芝等。3 长白山地区药用植物的调查研究
3.1现状
3.1.1药材传统用药方式使药用植物资源浪费严重,有些药材品种长期以来主要以野生采集,手工加工为主,而未采用现代化加工手段,加之同一种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单一,更使资源浪费严重。特别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一种巨大性的破坏。
3.1.2道地药材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人参老参地如何能尽快重复利用,是解决目前参地枯竭的关键。加快药材入药年限与成分的研究,使某些主要品种能缩短栽培时间,提高产量。
3.1.3某些道地药材面临枯竭随着一些药用植物提取物出口量的大幅增加,某些我国特产资源种类迅速枯竭,有些甚至濒临灭绝,如人参。
3.1.4野生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多年来不合理的采集与开发利用,受威胁的物种达上百种,甚至一些地区出现对药用植物资源掠夺式过度采收,因此,解决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的平衡问题已刻不容缓。
3.2建议
3.2.1建立无公害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体系药用植物资源主要用于医药产业,其疗效对其品质有着特殊而严格的要求。而当前我国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所采用的多是单一种植模式,易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一些药材基地由于其周围环境的污染,造成药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药用资源的品质。针对当前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实施无公害种植技术,并采用低毒化学农药,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无公害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和建立多品种药材GAP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标准化。
3.2.2寻找新药源,保护物种多样性中药化学对药物内在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很多同科属,亲源关系较近的中药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中药验方中很多药物是可以用相类似的药物来代替。因此,为濒危珍稀药物寻找新药源将为人们留下时间抢救保护这些物种,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2.3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的,仅取其单一部位,单一成分,对其副产物没有加以利用。而药材不同组织含有不同的多种功能性成分,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多年来,中药化学,生物技术等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成果表明,很多药材可以采用多种化学手段,将其用于医药的功能性成分或单体进行分离提取,并按西药的研制方法进行科学检验,实施药品的标准化,从而大大提高疗效。而经提取功能性成分之后的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提高其效益的关键。
3.2.4当前对药物资源的利用的另一关键问题是技术落后。中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而使中药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实施产量、品质的提高及多种产品的联产是高效利用的关键所在。4 我国药用植物的展望
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产量大。但是也存在很多濒危品种,以及一些采集难度较大的品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发现新的药物来替代那些濒危品种,以保护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发展人工种植,以免除采集过程中的危险。
总体看来,我们国家的植物药主要生长于西南和中南地区,但是大多数珍贵药材都产于东北地区,例如人参。所以东北地区的药物开发将会成为未来药用植物研究的方向。
第二篇:药用植物简介
药用植物学
1.藻类植物
植物名称:紫菜
化学成分:25-35 %的粗蛋白,和50 %的糖
功效:清肺热,散瘿瘤,软坚化痰,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主治:瘰疬,瘿瘤,甲状腺肿大,咳嗽吐臭痰水肿,淋病,脚气。
2.菌类植物
植物名称:天麻
化学成分:天麻素,天麻甙元、天麻醚甙(gastrodioside)、派立辛(parishin)、香草醇、β-甾醇、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等。
功效: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主治:镇痛,镇静,抗惊厥,降低血压,明目增智的作用
3.地衣植物
植物名称:石梅衣
化学成分:含有棕榈酸、油酸、地衣酸、硬酯酸、山萮酸、荔枝素,3,5一
二羟基甲苯等。
功效:养血,明目,清热解毒,止崩漏,利尿,补肾,壮筋骨。主治:治感冒,未成熟热,搏热,咳嗽,“赫依”热。
4.苔藓植物
植物名称:地钱
化学成分: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联苄类化合物及香豆素类等,黄酮
类化合物以芹菜素、木犀草素及其甙为主。
功效:解毒,祛瘀,生肌。
主治:外用治烧烫伤,骨折,毒蛇咬伤,疮痈肿毒,臁疮,癣
5.蕨类植物
植物名称:石松
化学成分:石松碱、棒石松碱、棒石松洛宁碱、法氏石松碱、石松灵碱等
生物碱,香荚兰酸、阿魏酸、壬二酸等酸性物质,芒柄花醇、伸筋草醇石松醇、石松宁、16-氧山芝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腰腿痛;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刀伤;烫火伤
6.裸子植物
植物名称:金钱松
化学成分:含二萜类、二萜葡萄糖甙、酚类、鞣质及色素 功效:抗菌消炎、止血等功效,主治:治疗疥癣瘙痒、抗生育和抑制肝癌细胞活性
第三篇:药用植物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地道药材:指在特定的种源,在特定的区域,用特定的加工方法所生产出的疗效良好的优质药材,是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中控制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2.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就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态手段,把病虫害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3.怀药:源自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其组成成分为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中药因产在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最为珍贵,故被称为怀药。
4.本经:即《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5.GAP: GAP是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良好农业规范”。从广义上讲,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GAP)作为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该标准主要涉及大田作物种植、水果和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牛羊养殖、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畜禽公路运输等农业产业等。
6.土地准备
7.生物农药: 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8.持水量: 某种状态的土壤抵抗重力所能吸持的最大水量。以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表示,用于比较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颗粒大小、结构和有机质含量都与此数值有关。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持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决定植物有效水的上限值。
9.遮阴处理: 在耐阴的药用植物栽培地上设置荫棚或遮蔽物,使幼苗或植株不受直射光的照射,防止地表温度过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以利于生长环境良好的一项措施。
10.保护地栽培: 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利用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植株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方式。简易设施、大棚、温室生产是药用植物保护地栽培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简答
1.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依据哪些因素做到合理施肥?
(1)根据药用植物的需要合理施肥。就是根据植物营养特点及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的种类、数量和时期。
(2)根据土壤性质和养分供应能力施肥。土壤的性质不同,如土壤结构、化学成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等不同,都会影响施肥效果,所以应根据不同土壤合理施肥。
(3)根据肥料的性质施肥。也就是根据肥料的养分含量、养分形态、养分在水里的溶解度和土壤里的变化施肥
2.简述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和间作2深耕细作深耕细作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增强吸肥能力,使药用植物生长健壮,同时也有直接杀灭病虫的作用。3除草、修剪和清洁田园 4.调节播种期。5.合理施肥 6.利用植物抗性,选育抗病、虫品种
(三)生物防治:1.以虫治虫 2.微生物治虫 3.抗生素和交叉保护作用在防治病害上的应用 4.性诱剂防治害虫
(四)化学防治
(五)物理机械防治
3.简述硬种皮类药用植物栽培前种子的处理方法。
1.热水烫种方法是用冷水先浸没种子,再用80~90℃的热水边倒边搅拌,使水温达到70~75℃后并保持1~2 min,然后加冷水逐渐降温至20~30℃,再继续浸种。2.机械损伤利用破皮、搓擦等机械方法损伤种皮,使难透水透气的种皮破裂,增强透性,促进萌发。3.化学处理 可用浓度为60%的硫酸浸种30 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数次并浸泡10 h再播种。
论述题
1试分析现代药用植物栽培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2.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药用植物与“转基因恐惧”矛盾吗?请结合各国对转基因的政策分析。
药用生物基因资源及其多样性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由于野生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已构成对传统医药的一种现实的威胁。物种的灭绝意味着这些物种所携带的遗传基因也随之消失。因此必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 中药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中药材品种质量的多样归根结底是由其生物多样性决定的。中药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药理学实验证据为其阐明临床应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更需要探索形成这些“特殊”生物的本质 — — 遗传物质的特殊性,达到能动地控制其质量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中药现代化。2.2 中药资源的深入研究需要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在发达国家每种栽培的农作物或药用植物,都可以追溯到几代前的母本和父本,所以能够根据需要,改良得到优良品系。如果野生资源已经灭绝,品种改良则无以为本。如霍山石斛,其资源已濒临灭绝,现在需要大面积发展人工栽培,但其种子资源已非常稀少,连寻找几株进行组织培养都非常困难,驯化栽培更是无以论谈。因此,中药资源的深入研究需要尽可能多地保存现有的物种。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对野生物种的认识和利用仅仅是极少部分,大部分的野生物种尚未开发、研究和利用。人类只有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才有可能对其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才能使其为工业的发展起到持续的输血功能,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一些环境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与增长存在着显著区别。前者指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改善结构,而后者则增加资源消耗量,要想让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成为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就要强调在发展的同时不伴随自然资源消耗的增长,那也就是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协调发展。3.1 建立中药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学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学规律的指导下,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和“减少废物优先”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学。把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中药产业,找到实施中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和技术措施,实现“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 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2 建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区,开展野生和半野生抚育 建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保护区,开展建立野生和半野生抚育保护区,对野生或逸为野生的药用动植物辅以适当的人工抚育和中耕、除草、施肥或喂养等管理,人工模拟野外群落,形成半野生状态的资源居群,探索野生药材的生产模式,为中药资源的持续利用奠定基础。3.3 加强道地性研究和生物技术的运用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濒危药用资源的多渠道、多方法的保护,如离体保护、超低温保护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既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能支持和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例如野生生物人工繁育、珍贵野生动植物药材代用品开发、生态退化区的恢复和重建、生态农业、作物与畜禽品种优质基因的遗传育种、改善和提高生物利用效益的生物工程、海洋生物持续利用与人工养殖等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4 加强宣传,健全法制,提高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除了森林的大面积消失、生态环境的破坏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是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又与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目前公众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应当加大保护宣传的力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使珍惜和保护资源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于中医医师和研究人员,则更应当注重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除了在开方和研究过程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外,也应当澄清和纠正民间的一些不合理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使用野生动物的偏方和观念,提倡科学就医。另外,应加强对濒危药用野生动
中商网讯近年来,有关转基因生物政策的问题一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加拿大农业顾问J.Brian Morrissey的报告较为全面地概述了生物技术的前景,同时将目前的国家归纳为以下几类,不同的境况将出台不同的政策。情形1:这些国家急需转基因生物技术并从中受益,因此倾向于使用这些技术,但同时也采取步骤尽最大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
比如,一些国家感到必须使用转基因技术或转基因产品才能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对转基因作物预先检测,就如同检测植物材料的外来物一样,以防对国民造成危害。这些风险包括对环境、对农业以及对人类本身的营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事实上,无论如何检测,总有残留的风险存在,因为未来的结果是未知的。毕竟,实验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化,而不是事实本身。
情形2:这些国家并不急于使用转基因产品。
比如,一些国家的国民有充足的食物,他们不喜欢甚至反对转基因食品,也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并且采取步骤尽可能消除一切风险。欧盟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情形3:这些国家并不急需转基因产品,国民有充足的食物;多数国民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至少是中立的;依赖国内市场采取步骤来控制风险。美国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情形4:这些国家并不急需转基因产品,国民有充足的食物,但是主要依赖进口,因此采取步骤以控制经济方面的风险。新西兰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90年代以来,公众和科学界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安全性问题的焦点是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诸如毒性、致病性、过敏性以及基因漂移等危害。如:抗虫转基因作物产品中的杀虫蛋白是否会危害人类健康;转基因作物中的抗性基因是否会转移到病原菌中产生耐抗性的病菌;抗除草剂作物中的外源基因是否会通过花粉传播给杂草而出现能抵抗除草剂的超级杂草等。尽管目前并未发现商品化的转基因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靠证据,但其安全性仍然受到怀疑。一些农产品充裕的国家出于市场保护的考虑,不愿放弃转基因作物进口的歧视性政策。
以下将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情况
一、美国
1992年,美国首先制定了“来源于新型植物品种的食品”的法规。1993年,经合组织发表的题为“源于现代生物技术的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一个基因改良品种与普通品种在所分析指标上没有差别,就可被认为是实质等同,没有理由怀疑前者的安全性,也没有理由对各自进行标签。美国是主张不标识的主要国家。三个政府部门:环保署(EPA)、农业部(USDA)及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管理,但管理的种类不尽相同。通常,转基因食用作物必须通过三个部门的安全性评价才能推广。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生物技术公司在每推出一项新的转基因品种之前,应提前四个月到食品药物管理局申报,同时提交相关的研究数据。从申报到批准通常需5个月的时间。对可产生杀虫物质的转基因植物如Bt作物,美国环保署要求确认其对环境的安全性;农业部下属的动植物检疫局(APHIS)在转基因植物释放之前评价其对生态系统中其他植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负责转基因植物的田间测试。食品药物管理局依照“联邦食品、药物及化妆品条例”对即将用作食品和饲料的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其安全性标准与市场上销售的其他产品要求一致。
二、欧盟
欧盟有两项法规用于转基因生物的管理。一项是1990年4月欧盟理事会颁布实施的90/220法令;另一项是1997年5月15日出台的“新兴食品条例”。90/220法令规定了转基因生物释放的批准程序。申请者必须向转基因生物最先释放的国家的权威部门提交有关文件,详细说明转基因生物的特点、与环境的可能关系、监控程序、废物处理以及紧急反应的办法。在“新兴食品条例”出台之前,还用于管理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的食品的市场准入。“新兴食品条例”不仅涉及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的食品,而且涉及不含转基因生物成分但利用转基因生物体生产的食品。该条例规定,转基因食品的批准文件中必须包括一个关于产品标签的建议。
转基因食品在欧洲受到冷遇。在“新兴食品条例”实施之前,欧盟就批准了1个转基因大豆和2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上市。其中,孟山都的抗农达转基因大豆于1996年4月3日、Novartis的Bt玉米与1997年1月23日获得批准。此后,鉴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种种疑问,欧盟决定修改90/220法令,预计最早在明年可定稿。在新法规出台之前不大可能批准新的转基因植物。一些欧盟成员国如奥地利、德国、卢森堡已动用90/220法令的第16条(紧急条款),该条款规定成员国在有正当理由时,可撤消曾给予的对人体健康及环境有危害的产品的批准。1999年10月22日,欧盟提出转基因生物的混入上限须在1%以下。早在1997年,法国就明确规定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标示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的区别,并对用其加工的食品贴示标签,同时禁止玉米以外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德国人造奶油的生产厂家1997年公开宣布,不使用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菜籽生产的油脂加工制造人造奶油;英国政府于1999年3月制定了包括罚金在内的标识法规。从大型超级市场到连锁店,不再销售用进口转基因作物原料加工的食品,而只出售本地原料加工的食品。欧洲以玉米为原料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决定从2001年1月起,全部用非转基因作物原料,并使用非转基因饲料生产牛肉的牛奶。
三、巴西
巴西科技部下属的全国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负责转基因产品的安全监测,做出纯技术结论;在取得环境部和卫生部同意的情况下,农业部负责颁发转基因品种安全合格证和种植许可证。巴西土地广阔,粮食充足,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的生产不够积极。1998年11月巴西农业部长访问日本是称,巴西同意建立绿色有机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中心。
1999年6月举行的巴西五部联席会议(包括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环境部和司法部)建议批准孟山都所申请的5个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巴西的种植,并对其销售及食用进行管制性跟踪调查。但同年7月新任科技部长则宣布重新组织研究上述议定的政策,并将对转基因食品涉及的社会伦理与科学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目前,虽然有阿根廷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种子通过边境进入巴西,但是政府从未批准转基因大豆的推广;1999年甚至动用联邦警察强迫农民烧毁所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田。即使巴西允许转基因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也可能在一些地方遇到阻力。如南里约格郎德州(大豆产量占巴西大豆总产量的22%)会通过州立法来限制转基因大豆在当地的生产与销售。
四、日本
日本食用油所需的大豆主要依赖进口,以往80%来自美国;大量油菜籽来自加拿大。而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转基因产品的主要生产国。1999年在抵制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呼声中,日本油脂行业协会组团前往澳大利亚,寻求转基因菜籽原料的多元化供应渠道;同年11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了贴示标签的规范标准,包括了以转基因大豆和玉米为主要原料的24种产品,并要求对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原料实施分别运输的管理系统以确保原料中品种的混入率控制在5%以下。这一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
五、中国
1999年,中国转基因种植面积在30万公顷,占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1%,居于第四位,仅次于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我国投入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近20种转基因抗虫、抗病等改良农作物和林木进入田间试验或环境释放阶段。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批准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农作物和蔬菜已经达到6种。
1993年12月,国家科委发布“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7月10日,农业部发布
“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促进我国农业生物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基因工程产品对人体健康、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农业生态平衡造成危害。2000年8月8 日,中国作为第70个签署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生物安全议定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履行“生物安全议定书”,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于2000年9月联合编制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国家框架方案。下一阶段,国家环保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与完善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相适应的国家监管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并制定和完善我国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国家生物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指定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准则,建立管理机构和完善监督机制等,保证将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确保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我国一直积极支持和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同时尽可能避免对生物技术开发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第四篇: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种类丰富,体内所含的有效成分形形色色,具有开发新药的巨大潜力;既可以从中直接发现新药源;又可以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等技技术发明新药。
中国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在5000种以上,但传统的中草药获取方法是以采集和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代价的,当采集和消耗量超过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必然会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再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进一步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匮乏。在已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共收载了388种国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其中有药用价值的约100余种,在中国历史上就已赫赫有名的人参、天麻、黄连、黄芪、杜仲、厚朴、巴戟天、平贝母、肉苁蓉等,均位列其中。
迄今,为了解决药用植物的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中,有不少名贵药材如人参、黄连等生产周期很长,如果以常规方法育种或育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另有一些药用植物如贝母(Ftitillaria spp.)、番红花(Crocus sativus)等,因繁殖系数小、耗种量大,导致发展速度很慢且生产成本增加。还有一些药用植物,如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等,则因病毒危害导致退化,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于是,积极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技术,使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迫在眉睫。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用植物,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同时组织培养中的细胞生长速度要比植物正常生长速度快,接近于分生组织的生长速度,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快速繁殖药用植物种苗,或者利用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手段直接生产药物便随之日益发展。
目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试管微繁生产大量种苗以满足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需要;二是通过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的大量培养,从细胞或培养基直接提取药物,或通过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生产药物。
我国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64年,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1983年,全国第一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讨论会召开,届时全国已有30多个单位,100余人从事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其中以广西药物所的罗汉果快速繁殖,山东大学生物系与荷泽地区中药材试验站的怀地黄去病毒研究和中国药科大学人参工业化生产的中间试验为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自此,我国药用植物的组培研究迅速发展。1986年,由我国科学工作者编写的有关专著《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问世……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如培养方法已从固体、液体、悬浮培养,深层大罐发酵发展到液体连续培养;培养材料也从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胚、果实、种子等组织或器官,这些器官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或冠瘿组织,一直发展到目前的细胞。
近40年来我国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的药用植物已有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白芨(Bletilla striata)、番红花、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绞股蓝(Cynostemma pentaphyllum)、苦丁茶(Ilex kudingcha)、南洋金花(Datura metel)、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等100余种,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
从60年代开始的我国传统药材离体培养和试管繁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种药用植物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其中有的还利用试管繁殖技术生产用于栽培种植药材,如苦丁茶、芦荟、怀地黄、枸杞、金钱莲等。宁夏农林科学院构相研究所利用试管繁殖与嫩枝扦插相结合的方法繁殖新品种“宁杞一号”和“宁杞二号”苗木100多万株,加速了该品种的推广。
通过组织培养成功的药用植物至少有200种。增养的药用植物从常见的到珍稀濒危植物、民族植物,如云南黑节草、延龄草、高山红景天,藏药——川西獐芽菜、莪术、水母雪莲、星花乡线菊、溪黄草、玉叶金花、辽东葱木等。从生产常用药的植物到具有抗癌、抗病毒等有效成分的植物,如红豆杉、艾黄杨、狼毒、大戟属、长春花、米仔兰、狗牙花和香榧等。
第五篇:羊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羊山地区马蔺资源调查报告
一、调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羊山位于南京东郊,地处仙林大学城内,北纬32°05',东经118°54',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变化分明。初夏有梅雨,夏秋多台风雨。年平均气温15~16℃。全年日照时数约2100小时,年日照率在47%左右,无霜期7个月,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降水日数年平均110天左右。
本地区地处宁镇山脉(宝华山—龙王山—灵山—钟山)中间连接地带,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呈东北—西南走向,自然植被属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化香树、马尾松等分布较普遍,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二、调查地区马蔺植物资源现状分析
·马蔺简介:
【别名】旱蒲、马帚、剧草、三竖、豕首、荔、马薤、蠡草、高诱注,马莲、铁扫帚、箭杆风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扎把晒干或鲜用。
·生存环境: 原产:中国,中亚细亚、朝鲜亦有野生分布;
生长于:荒地路旁、山坡草丛、盐碱草甸中——因其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可用于:水土保持,盐碱地、工业废弃地改造,园林绿化的地被、镶边或孤植等。全株入药,有清热、止血、解毒的作用。叶可作梆扎及草编材料。以草原区分布较为普遍。
马蔺抗逆性强,尤其耐盐碱,是盐化草甸的建群种。由于马蔺具有独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利用价值,正逐渐被用作水保护坡、园林绿化观赏地被建设的优良材料。
·植物学特性:
马蔺高10--60cm,密丛生。根状茎粗短,须根长而坚硬。叶基生,多数,坚韧,条形,无主脉,灰绿色,两面具稍突起的平行脉。花莛直立,高10--30cm,顶生1--3朵花,蓝紫色或天蓝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马蔺的种子千粒重为23--27g。种粒大,近球形,有棱角。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土壤水分、温度条件下25d左右开始萌发,35d左右出苗。播种当年幼苗生长缓慢。第2年--般3月底返青,幼苗越冬率一般都超过95%。播种当年不分蘖,不开花,第2年分蘖,一般为1--3个。
·生态生物学特性:
马蔺是一种美丽神奇的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护坡植物,既能很好的保持水土又有美丽的外观,既有顽强的生命力又容易建植管理,即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又有经济价值。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的。它具有成为一种完美的水保护坡植物的“天
性”。
1、分布特性
马蔺自然分布极广。马蔺根系发达,抗性和适应性极强,耐盐碱,这些特征就决定了它非常适用于中国北方气候干燥、土壤沙化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盐碱地的绿化改造。
2、适应特性
千年的无人区,唯有马蔺绿色与花朵的这道亮丽景观,这充分证明马蔺的生存奇迹。给中国及世界治理荒漠化闪亮出一道绿色植被绿灯,而马蔺的叶片和它调节水份与它的生态特性为菌类与昆虫类的生存发展的空间是自然与野生各种动物生存的必备条件,是生物链的先决基础,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的首选方略。对中国大西北脆弱植被生态环境的改善,用其地产固有植物植被是正体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而不是用引进国外进口植物短期就能适应和实用的,引进国外进口植物物种从它的病害随之引入的整体价植观也是得不偿失,马蔺由于它根系的渗透功能和涵养地下水源作用及它的遮阴效果控制水份蒸发,植被后逐渐成为湿地环境,为整体生物链造就新的格局。
3、繁殖特性
马蔺繁殖简单迅速,生命力强,具备建植人工植被所必备的特点。马蔺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进行无性繁殖,直播种子出芽率达80%以上,用成熟的马蔺进行分株移栽繁殖成活率也很高。新苗生长迅速,次年即可发育成熟,4、抗旱特性
马蔺根系发达,入土深度可达1m以上,须根稠密而发达,呈伞状分布,这不仅是它极强的抗性和适应性的有力保证,也使其具有很强的缚土保水能力。马蔺直立生长的叶片可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缓解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而且还利于根部透气。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马蔺的地上部分会变得相对低矮,地上生长量会减低20%以上,同时根系会更加发达,根系会增加10%以上,这都有助于其在高温干旱、水涝等不良环境中正常生存。
5、耐盐碱性 马蔺是一种耐重盐碱的植物,其种子在含盐量0.44%条件下正常发芽;含盐量0.51%时,发芽率明显下降,含盐量达0.75%丧失发芽能力。萌发后的幼苗在土壤含盐量达0.27%、pH值达7.9--8.8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并开花结实,是难得的盐碱地绿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6、叶绿泽性(绿期花期长、色泽美--观赏价值)
马蔺在北方地区一般3月底返青,4月下旬始花,5月中旬至5月底进入盛花期,6月中旬终花,11月上旬枯黄,绿期长达280d以上。马蔺色泽青绿,花 淡雅美丽,花蜜清香,花期长达50天以上。
7、抗病虫害性
马蔺具有极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不仅在马蔺单一植被群落中从不发生病虫害,而且由于它特殊的分泌物,使其与其他植物混植后也极少发生病虫害,植被一旦形成即不必进行后期养护,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大大降低了绿色地被建植后防治病虫害所需的投入和成本。
8、其他特性
马蔺还可作为切花材料;耐践踏,经历践踏后无须培育即可自我恢复;植株高矮适中,叶多而直立生长,具有较强的吸尘、减噪、降温作用;生命力强,基本不需要日常养护,节约了水肥和管理投入;在建植城市开放或用作家畜饲料,每亩可产干草500公斤,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羊山马蔺资源调查数据
高度(cm)盖度密度总重量主要伴生植生物量药用部位样方号植物名称物候期生活力(%)(株)(g)物(g/㎡)生物量(g)整个植株药用部位
络石、黄药马蔺开花期492325 子、明党参、1
5艾草马蔺开花期423315 明党参、黄药
子、一叶秋
紫牧草、黄药马蔺开花期422325 子、白绢梅、1
5明党参
黄药子、明党马蔺 开花期45 45 45 参、泽
七、艾30
草马蔺 开花期46 12 30 黄药子、绵毛
马兜铃1558453
4结论:从调查表中可以在看出,马蔺在每平方米上的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相对不足,它周边有许多其他药用植物的分布,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三、马蔺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马蔺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1、绿化应用前景 马蔺根系发达,叶量丰富,对环境适应性强,长势旺盛,管理粗放,是节水、抗旱、耐盐碱、抗杂草、抗病、虫、鼠害的优良观赏地被植物。马蔺在北方地区绿期可达280天以上,叶片翠绿柔软,兰紫色的花淡雅美丽,花蜜清香,花期长达50天,可形成美丽的园林景观。马蔺耐践踏,经历践踏后无须培育即可自我恢复。马蔺具有较强的贮水保土、调节空气湿度、净化环境作用。因此,在建植城市开放绿地、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和缀花草地等中,马蔺是无可争议的优质材料。马蔺因其根系十分发达,抗旱能力、固土能力强,又是作为水土保持和固土护坡的理想植物。
2、建植生产体系 提高种子萌发是通过马蔺种子有性繁殖进行绿色地被建植的关键技术之一。播前采用温水浸种、层积处理、浓硫酸浸种等方法,均可破除种子硬实,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如对采集的野生马蔺种子经浓硫酸溶液浸泡处理后,其发芽率平均提高30%--50%。同时,目前人工繁殖种子基地在我国已经建成,如在吉林和甘肃等地区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马蔺商品种子生产基地,可为大面积建植提供种子来源。
为克服利用马蔺种子发芽进行有性繁殖的局限性,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与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开展合作研究,筛选出了“成熟种胚----诱导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继代增殖----生根----试管苗移栽”等全过程中各环节的最佳培养基和操作程序,从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马蔺组织培养快繁体系,为实现马蔺快速无性繁殖,大幅度降低马蔺建植成本,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开展马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筛选乃至基因工程改良等生物技术育种工作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3、其他方面
马蔺还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和工业价值。马蔺利用年限长,产草量高,营养成分丰富,为各类牲畜尤其是绵羊喜食。马蔺的花、种子、根均可人药。花晒干服用可利尿通便;种子和根可除湿热、止血、解毒种子有退烧、解毒、驱虫的功效。作为纤维植物,可以代替麻生产纸、绳,叶是编制工艺品的原料,根可以制作刷子。真可谓“马蔺全身是宝”。
四、马蔺资源调查的总结与展望
·调查方法:标准样方调查方法,即先根据被调查群体的基本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群落地段,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在该地段随机地设置多个小样方,然后对样方内的植物进行调查,样方面积的大小一般可以按照药用植物的种类确定,马蔺为草本植物,样方面积为1~4㎡。
·调查过程:在羊山上选取了4个样方面积为1㎡的样方,对其中的马蔺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合理性的分析:由于取样未达到完全的随机,即在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带有主观意识,所以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反应羊山上马蔺的资源情况,使调查结果偏大。
·今后工作的注意点:
1、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2、对调查对象进行统计时要认真仔细,防止出现错误;
3、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时应选择合理的方法,运用正确的统计学原理,保证分析结果的代表性。
附:羊山马蔺资源调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