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中国进口葡萄酒现状
中国进口葡萄酒现状
岁末年初,作为节日消费的主角,酒类产品再次烧热了市场。茅台、五粮液等老牌高端产品价格猛涨,作为新晋贵族的进口葡萄酒也不示弱:顶着精美包装,将卖场展示架挤得满满当当,销量一路攀升。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前不久公布了一项数据:2010年,中国首度取代英国和德国,成为波尔多葡萄酒出口 额最高的市场,总额已达9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7亿元)。另有调查显示,2009年和2010年,中国进口葡 萄酒量价齐升,销量年均增长超过100%,未来5年预计将占整个葡萄酒市场份额的30%。
一系列现象和数据令国人兴奋不已,似乎我们已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国际葡萄酒消费大市场中,能充分享受进口葡萄酒的美味了。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一再提到:“我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尚 不成熟”。一位曾在国外学习葡萄酒酿造的专业人士,也在回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写道:“这种不成熟表现在各个环节,从引进、销售到消费。进口葡萄酒市场很大、很丰富,我们的经销商和消费者已经进了门,但也只是刚踏进门而已。”
庞大的销量背后,真是一个如此不成熟的市场体系?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深入法国酒庄,走访多位国内资深经销商、业 界专家,并从消费人群中得到大量一手资料,试图为这个市场找出缺陷、找出盲点,也找到潜力和发展的方向。
法国酒庄主:中国经销商对这里不了解
接到编辑部的采访任务后,本刊驻法国记者专程来到圣爱美浓地区,这里堪称波尔多葡萄酒的起源地。阳光下,10 余公顷葡萄园与碧蓝的天空交相辉映。为了保证质量,每株葡萄树都只有不到7根枝干,而树与树之间的草,则是为了帮助它 们排除多余的水分。
“别看中国人都说法国酒好,但我和不少中国经销商打过交道,也问过他们为什么喜欢法国酒?法国酒好在哪里?却 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帕斯卡尔孔哲是一名老酿酒师,退休前一直在圣爱美浓的一个酒庄工作,“酒好不好,首先要看 土壤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是否适合葡萄生长。波尔多地区夏季日照充足,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海洋气候稳定而温和,葡萄在 这儿过得很开心,长得健康味美。另外,酿酒是个复杂、精细的活儿,法国主要靠生产‘品质型’酒闻名世界,从不随便节省 工艺步骤。如今,法国仍是世界上唯一正宗的‘年份葡萄酒’生产国。”
毫无疑问,最受中国消费者认可的葡萄酒是法国酒,而法国酒中,又以波尔多酒最为突出。不少人会将“波尔多酒” 挂在嘴边,可实际上,波尔多酒千差万别。在这片10万公顷的葡萄种植区域,酒庄随处可见,除了享誉世界的五大顶级酒庄 ——拉菲、奥比昂、拉图、木桐和玛歌外,大小酒庄多达数千家,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古老酒庄。但令当地酒庄主 遗憾的是,中国经销
商大多忽略了这些特点,只用“波尔多产区”就将它们全都囊括进来。
法国南部著名葡萄酒产区朗格多克—鲁西永地区的一个酒庄主曾告诉记者:“在我们这儿,白葡萄酒更有特色,我也 曾向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推荐白葡萄酒,但他们似乎没什么兴趣,一心只冲着红葡萄酒来。事后我才了解到,原来,不少中国 消费者都觉得白葡萄酒不够档次。”
据记者了解,有一种叫科涅克白兰地的传统烈酒,常被法国家庭用来调味儿,记者在做点心时,也常会加一点儿,以 使糕点味道更好,当然也可以在饭前喝一小杯当开胃酒,如今,却有中国经销商大量进口这种酒,甚至准备投资开发。这种投 资,连法国的酒商都颇为不解。
经销商:赚钱有“奇招”
“说我们不成熟,不奇怪,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也就是近20年的事。”国内资深的葡萄酒鉴定师齐先生对记者说。中国的葡萄酒热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5年,富隆酒业成立,成为广州当地甚至整个中国最早从事进口葡萄酒生意的 企业之一。1996年,我国广东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率先掀起葡萄酒热潮,ASC(圣皮尔精品酒业)、骏德等一批进口 葡萄酒代理商也先后面世。到2005年,中国品牌葡萄酒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公斤。
目前中国从事进口葡萄酒的商家有多少?记者采访多个机构,包括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都没能给出大概数字。随后,记者在网上以“进口葡萄酒代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很快便得到795万条结果,代理商们纷纷打出“原装进口”、“品质保证”的旗号,招揽生意。
随着消费越来越火,经销商已比前几年规范许多,但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是通过分装谋求利润。一位专门从事葡萄酒 灌装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原瓶进口和散装进口,是进口葡萄酒进入国内的两种主要方式。前者多适用于知名品牌或实力雄厚的 酒庄;而一些小酒庄因无力独立敲开中国市场,往往选择与人联合向中国经销商供应桶装原酒,到国内再灌装。这位经销商透 露,近期,国内不少保税区都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大桶进口原酒就是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并被贴 上“原瓶进口”的标签。
马华从事进口葡萄酒生意已经多年。他向记者解释:“葡萄酒天生娇贵,对温度和空气接触等条件都有特别要求,哪 怕有一点‘漏气’,都不能再喝了。原产地装瓶的意义在于,生产、灌装一气呵成,能最大限度减少进出口过程中的风险,灌 装酒则无法保证这一点。”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后,马华见识了太多同行的“赚钱妙招”:“为减轻运输重量、降低成本,他们有时会用软质皮囊代替木桶,并在酒中添加二氧化硫,以防止运输过程中的腐坏、变质。一些经销商一旦察觉到酒的味道 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或有其他损失,甚至会在灌装时加入水、色素、香精、橡木素等进行勾兑。”
随意定价,是这个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的又一表现。
吴先生是一位外贸商人,一年前,他到西班牙旅游时喝到一款葡萄酒,觉得口感不错,价格只有15欧元(约合人民 币128.4元),就动起心思,要将这款酒引入中国。他带着样酒回到国内,请来一位鉴酒专家,专家尝过酒后,大赞这是 一款好酒。吴先生听后,兴致勃勃打算给酒定价500元,专家却“点拨”他说:“完全能卖到2000元。”听完记者对这 件事的转述,马华说,通常只有没经验的商人才会给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定下这样离谱的价格,但这确实反映出中国市场定价的 随意性。
“这是一个畸形消费的市场,”说到价格,马华一脸苦笑,“最初,我给专卖店供货时,曾要求店主控制利润幅度,别卖得那么贵,但对方说,那样根本行不通,‘进口葡萄酒卖得价低了,人家就觉得肯定是假酒,反而卖不出去’。不可思议 吧?但中国市场目前就是这样!”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李德美也告诉记者,酒越贵越好,是中国消费 者的认识误区,也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其实葡萄酒在法国也没有具体的定价规则,但在消费者和市场都相对成熟的法国,商家不可能也无法随意定价。”
消费者:把红酒等同于葡萄酒
“对于1984年才生产出第一瓶干白葡萄酒的中国人来说,葡萄酒是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最初,中国的进口葡萄 酒市场主要由在华外籍人士支撑,如今,国内消费者已撑起半壁江山,增长可谓迅速。”ASC集团首席运营总裁张浩这样向 记者感叹。
在位于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商圈的进口食品超市里,有一家专营各式进口葡萄酒的酒屋。在超市开设酒屋,是 目前国内葡萄酒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
和其他柜台前的熙攘人流相比,这个酒屋稍显冷清,但仍不时有客人进来走一圈。每当这时,销售人员总会热情地迎 上去:“您想选瓶什么酒?喜欢什么口味?”那些对葡萄酒不甚了解的顾客,通常无法用专用词汇描述自己对酒的感受。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来这里消费的顾客主要是外国人、海归和在CBD上班的白领。而根据对葡萄酒了解程度的不同,又可将他们分为3类:第一类人有喝葡萄酒的习惯,多自购自饮,对葡萄酒有一定鉴别力,会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性价比合 适的酒;第二类是入门级爱好者,了解一些葡萄酒的基本知识,注重看酒标上产区、葡萄品种等相关信息却一知半解,迷信被 宣传得较多的知名酒庄;第三类人几乎不懂葡萄酒,多盲目跟风购买,且一味将法国酒,尤其是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和好酒画 上等号。
记者问一位正在看酒的先生:“请问您是准备买葡萄酒吗?”“对。我要买一瓶红酒。不是说喝红酒有益健康嘛。” 葡萄酒等于红酒?红酒等于健康?记者哑然。
一位自称有多年“酒龄”的葡萄酒爱好者李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睡眠不好,听说红葡萄酒可以帮助睡眠,所以他 每个月都会到超市买上一两瓶红葡萄酒。另一位消费者刘女士则喜欢在和朋友聚会时带上一瓶葡萄酒:“大家聚会喝白酒容易 醉,喝啤酒容易发胖,那么多瓶子堆一起也没感觉,喝葡萄酒就显得很有气氛和情调。”
专家:消费市场心态整体不成熟
对消费者的种种看法,李德美分析说,虽然进口葡萄酒在生活中已越来越常见,但由于信息残缺、商业宣传及语言文 化差异等原因,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尚存在不少主动或被动的错误。“比如,若按颜色分,葡萄酒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其中红葡萄酒约占六成。之所以不少消费者会将红酒等同于葡萄酒,可能因为国人钟情于红色,且红 葡萄酒有更大炒作空间„„葡萄酒年份越老越好、过分强调葡萄酒的健康作用、葡萄酒的味道就是要有点酸有点涩等,也都是 消费者中常见的误区。”
资深品酒师黄甜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葡萄酒和白酒一样,无法从表面分出品质的优劣,只能靠鉴别力,而对 酒的鉴别力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刚刚打开,消费者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几千个不同的品种,加上 全法文的商标更让人无所适从。这些信息的不对等,导致了消费者的盲目,甚至一错再错。”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提出,消费者中还有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认为喝高端进口红葡萄酒是身 份象征,这和当年喝XO干邑、喝人头马如出一辙,很多人连真假都分辨不出,直接就干杯。这种不成熟不仅在葡萄酒行业,也出现在其他很多消费领域。这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心态整体不成熟造成的,因此,葡萄酒市场想要走向成熟,确实需要时间的 积累。
一位品酒师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引人深思:“我认识一对日本老夫妻,很喜欢喝葡萄酒,每次买回酒,他们会一起 鉴别色香味,照着酒商提供的品酒表一一填写,然后再交流一番。老先生说,‘葡萄酒是个好东西,要真正享受它,当然要先 知道它的好喽’。”
“当然,我们希望消费者能逐渐积累对葡萄酒的认识,了解葡萄酒文化,但不能要求他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担负起规 范市场的责任。”采访的最后,张浩强调说,“这个责任,应由政府和葡萄酒行业共同承担。”
第二篇: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现状堪忧1
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现状堪忧
近日,广东省经贸委等部门,对广州部分超市及批发企业酒类商品进行了抽检,抽检酒类商品62批次,结果显示洋葡萄酒近1/3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有原产智利的澳罗戴蒙督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澳洲王干红葡萄酒等,主要问题为超量使用防腐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无独有偶,2007年,嘉兴、温州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查出并退运多批不合格进口葡萄酒,其中包括7308瓶法国葡萄酒;去年,珠海检验检疫局经抽检,查出一批进口干红葡萄酒铅含量超标。
——摘自《酒世界》
近日,市工商局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交叉、联合、同步执法开展了一场洋酒市场打假检查,查扣问题进口酒375瓶、货值25万元。
——摘自《阳江新闻》
日前,美国豪客酒庄(Oak Ridge Winery)中国区独家代理商十六区酒业有限公司代表,带着豪客酒庄总经理的一封维权声明,向信息时报记者反映遭到侵权:广州红蓝贸易公司私自将豪客酒庄生产的酒加州金熊(Moss Roxx)换成了标签Golden Puma进行展示,该贸易公司还向客户声称该酒庄已停产Moss Roxx,Golden Puma是其替代品。不少葡萄酒经销商也向记者表示,中国进口葡萄酒行业还不成熟,类似的乱象只是冰山一角。
——摘自《燕赵酒水网》
中国的酒类市场向来都是混乱无章的,无良的商人为了私利勾兑、掺假买洋酒,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中国的酒类市场。看到这么多的尽快葡萄酒负面新闻,消费者在购买葡萄酒的时候就不免要多一些疑虑和担忧,行家固然可以鉴别出酒的真假,可是对于普通消费者,买个洋酒还要大费周章地学习如何鉴定真伪,真的是很为难的事。哪里可以放心地购买到货真价实的进口洋酒呢?大家不妨到海伟酒类交易市场看看,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得到政府支持而成立的国际酒类交易市场,采用国外酒庄直销的模式改变进口酒类市场的混乱局面,引导进口酒类市场健康发展。目前海伟酒类交易市场正面向全国招募直销中心加盟商,由各直销中心带给广大消费者合法、直销、安全、优质的进口葡萄酒。
第三篇: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目前发展现状
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目前发展现状
如今,世界的焦点在中国。置身于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中国酒业市场也真正成为全球化竞争的市场。作为当前葡萄酒消费量增长最强劲的市场之一和亚洲葡萄酒市场最主要消费国,中国有着极具光明的“未来”。对于外资葡萄酒生产商和经销商来说:“不在中国,就在去中国的路上。”
进口葡萄酒早已吹响中国“集结号”。法国酒、意大利酒、美国酒、澳洲酒、西班牙酒……来自各国的葡萄酒在中国各地货架上争奇斗艳,这些新旧世界的葡萄酒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追随者。热闹的还有数字权威和行业媒体,更是“甚嚣尘上”:增长、增长、还是增长……全球主要产酒国都将加快步伐,逐鹿中原。而中国作为是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到2010年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将增长近35.91%;而同期全球葡萄酒消费总量的增长幅度仅为9.15%。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进口葡萄酒将占到中国葡萄酒市场份额的30%。
用数据说话——中国进口葡萄酒相关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06年—2008年中国主要葡萄酒进口国进口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06年—2008年葡萄酒(非起泡类小于2升)中国进口量
排名 国家 2006年/升 2007年/升 2008年/升 08/07(同比增
长%)6887283 15517251 22945458 47.87 法国澳大利亚 4582301 8783927 11628067 32.38意大利 1845664 5113181 5053292-1.171243847 2646432 4206324 58.94 智利1658827 2358539 3867322 63.97 美国西班牙 1797090 3399425 3140280-7.62972202 1527657 57.13 阿根廷 244966621366 1127856 1415592 25.51 德国311597 643950 977344 51.77 南非156617 873420 457.68 罗马尼亚 56499
———————————————————————————————————————
2006年—2008年葡萄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6年/升 2007年/升 2008年/升 08/07(同比增
长%)30710252 71661871 47979990-33.05 智利阿根廷 6592646 1464008 25170466 1,619.28西班牙 28895663 9745732 10792181 10.743075066 4708784 5413331 14.96 法国意大利 7500284 2275203 5016995 120.511853501 3022873 4530009 49.86 美国120508 530020 3127877 490.14 南非澳大利亚 15565176 11380103 3055297-73.1548000 192030 300.06 乌拉圭 0157355 174650 10.99 葡萄牙 28380
———————————————————————————————————————
2006年—2008年起泡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6年/升 2007年/升 2008年/升 08/07(同比增
长%)505722 679433 861071 26.73 法国226452 288061 27.21 意大利 *** 188019 129.41 西班牙 4578376892 121552 58.08 澳大利亚 5822946459 96278 80499-16.39 德国26500 23752 26768 12.7 美国297 20251 6,718.52 阿根廷 90900 18610 1,967.78 俄罗斯 00 15465 0 比利时 018679 3294 14205 331.24 智利
从2008年与2007年同比来看,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智利这“五虎将”,仍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进口量平均增幅在15%以上。而意大利“葡萄酒”在经过07年进口低潮后,2008年打了个翻身仗。与此同时,阿根廷、南非作为新世界新军开始发力。新世界国家葡萄酒市场形势好于欧洲,主要在于产品性价比较高。
……………………………………………………………………………………………………… 2007年-2009年(1月—4月)中国主要葡萄酒进口国进口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07年—-2009年(1月—4月)葡萄酒(非起泡类小于2升)进口总
量
排名 国家 2007年/升 2008年/升 2009年/升 09/08(同比增
长%)4211771 6940849 9545273 37.52 法国澳大利亚 2787553 3621414 4679783 29.23601754 1332485 2653368 99.13 美国意大利 1350707 1649944 1932458 17.12681384 1239892 1670090 34.7 智利1211166 1239684 2.35 西班牙 822246367065 441167 20.19 阿根廷 231452194974 336829 415274 23.29 南非265980 492403 384694-21.87 德国230438 257225 11.62 葡萄牙 248480
——————————————————————————————————————
2009年1月—4月葡萄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7年/升 2008年/升 2009年/升 09/08(同比增
长%)31808418 31827932 10251112-67.79 智利4026841 1,573.03 澳大利亚 9067384 2406915485522 1706997-68.88 阿根廷 1440001028112 1269665 1483874 16.87 美国-83.22 西班牙 5073713 3779303 634269196180 222648 577778 159.5 南非2223951 1367491 508588-62.81 法国65680 95420 45.28 葡萄牙 407890 48000 0 匈牙利 239580 48000 0 摩尔多瓦 0
——————————————————————————————————————
2009年1月—4月 起泡酒中国进口总量
排名 国家 2007年/升 2008年/升 2009年/升 09/08(同比增
长%)81708 158487 93.97 意大利 87645218263 244151 154960-36.53 法国23889 26321 10.18 澳大利亚 2243857406 25817-55.03 西班牙 3217616514 4380 24365 456.28 德国4095 4549 23466 415.85 美国0 0 15939 0 巴西8316 9504 14.29 俄罗斯 00 9462 0 比利时 0450 947 6822 620.38 南非
——————————————————————————————————————由此可见,2009年1月—4月,中国葡萄酒的进口市场依然是由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智利、阿根廷、德国、西班牙这几个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分割。从同比增幅来看,南非、美国、澳大利亚进口量增长较为突出,“新世界”国家正以较有优势的性价比产品逐步挑战“旧世界”产国在华地位。
再参照新旧世界两个对华主要葡萄酒产国发布的官方数据:2008年,法国葡萄酒对中国市场出口与同期相比增长了4.3%,达2.57亿欧元。而自2003年以来进口额已经猛增超过8倍,中国也居法国葡萄酒与烈酒第11大进口国。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葡萄酒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澳大利亚也同时牢牢占据了中国第二大葡萄酒供应国的地位。2008年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了26%。
依据上述数据比较图可以看出:从2006年至2009年4月,十大葡萄酒生产国出口至中国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2008年表现突出,与07年同比增长27%。2009年1-4月与08年同比略为收缩。
三、“最好时代” vs.“最坏时代”
进口葡萄酒发展有利条件:暴利结束,理性回归
近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政策的扶持,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国民收入和购买力不断提高。而且在金融危机后,中国并没有因其过度放缓经济的增长,在今后仍会保持7-8%稳定增长。随着国外市场持续低迷,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各主要葡萄酒产国的“避风港”,成为其全球的战略布局重要组成部份。从近期一直持续不断的各国商务机构、葡萄酒组织来华热潮可见一斑。
其外比较突出的数据则是中国的葡萄酒过低的人均消费量。面对全球葡萄酒目前近2700万千升的年产量,而目前中国葡萄酒总产量不超过70万千升。虽然现在中国葡萄酒人均年消费量仅0.4升,但这也意味着中国有着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空间和基础。
由于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快速增长整个酒行业乃至社会消费的亮点。专业人士对进口葡萄酒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国产葡萄酒。面对进口葡萄酒进入门槛低,利润及品质优势及成本的不断降低,似乎相对于其他酒种而言拥有更为广阔的“钱景”。而伴随着市场发展和进口商们的运作。在一些主流城市中,无论是餐饮、商超、便利店、专卖店还是夜场,都可以看见进口葡萄酒的身影。虽然在餐饮和商超这样的重点渠道,进口葡萄酒还无法与国产葡萄酒抗衡,但能进入并陈列就已经足够,这是战略上的准备,随着进口葡萄酒文化的逐渐深入,消费氛围一旦形成,将可能快速掌握渠道的主攻权。
同时与前十年相比,当初信息不对称的进口葡萄酒暴利时代已结束。精明的消费者会发现,无论是在卖场、专卖店,甚至是路边便利店,100元以下的进口葡萄酒已经比比皆是;100-200元区间的已经成为各大酒商争夺的主流区间;高端与奢侈品级基本被进口酒把持。可以说,市场上一些国产葡萄酒的主流价位,进口葡萄酒都已基本覆盖。而且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葡萄酒认识提升和消费愈理性,市场在竞争中逐步规范,中国消费者能够更容易接触并接受,来自各国更具性价比的丰富葡萄酒产品。
进口葡萄酒发展弱势问题:市场资源过分透支
我国葡萄酒市场目前的规模还非常小,2008年国内葡萄酒消费量仅占整个酒饮行业约为
1.5%,而人均消费量也仅为世界和亚洲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5.6%和33%,无不显示出这个新兴的消费市场还并不够成熟。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大家多需要努力”。
虽然19世纪末,中国就出现了首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但真正现代意义的葡萄酒概念、消费和产品的引入不过近20多年。即使今天当葡萄酒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时尚潮流之时,大部分国人对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没有能力和习惯长期消费葡萄酒,又对葡萄酒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自然很难成为长期稳定的葡萄酒忠实消费群体。国内的葡萄酒市场还没有真正的培育成熟和认同,虚化起来的繁荣,只是看上去很美。
鉴于葡萄酒行业的“诱惑”,不少的业内外的人士、资金纷纷涌入进口葡萄酒的“淘金潮”中,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扎堆涌现的大小代理商(进口/经销)。无数的各类酒经销商们都开始把重心在向进口葡萄酒倾斜。近两年进口葡萄酒数量的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代理商数量爆发性的增加导致葡萄酒在渠道上的囤积,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和造就了消费者的购买增长,但在比较浮躁的局面下,过多的催生了这个行业非理性的增长的泡末。
面对进入门槛越来越低(看似很低)、产品结构与营销模式同质化现象开始严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整个葡萄酒行业的“繁荣”,葡萄酒经营的销售模式也面对激烈的惊蜇
遭遇挑战,发展也面临瓶颈。相信很多进口商都感觉到了竞争压力,在渠道和网络,甚至消费群方面已经严重重叠。
好象目前不少盲目“进入者”因为资金和预期压力,都在低价抛货;而为降低运营成本,几乎大家都在市场上找价格更低的进口葡萄酒,这些都促使得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价格不断探底,陷入艰难境地。
同时“价格之乱、品牌之乱”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隐患。中国的葡萄酒在中国的持续普及和推广工作一直在被一些进口葡萄酒国家、酒商和国内的代理商们“耕耘”着。但当贴着五花八门标签的进口葡萄酒充斥泛滥得让消费者无从下手之时;当市场竞争演绎到原始低级的价格战,仿冒擦边的“劣酒饮料”大行其道之时。过分被透支的市场资源必然会给盲目的进入者以教训。例如,3月成都糖酒会期间,某“卡斯特”100元/箱;而现在经销商很容易拿到28元/支左右的AOC级别法国酒,并很轻松在国内灌装各国散装葡萄酒,成本低至12元/支左右。
四、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2009年预测——更低价,更专业
销售左右走——向上走,品牌为王;向下走,价格为强。目前中国消费者主要看两大因素:品牌与价格。2009年进口葡萄酒销售也有两大主题:一是低价,二是“倾销”;目前最好卖的进口酒有两种:一是低价酒,好走量,逐渐进入国产酒渠道;二是名庄酒,有知名度有利润空间(因为渠道复杂,存在丰厚的利润空间)。不过因为酒价“透明”,又缺乏大规模市场推广的利润空间和相关市场支持,所以市场上进口葡萄酒“超级大品牌”很难出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性价比将唱主角。连拥有诸多世界名庄的法国,也连续三年在华不遗余力的推广“随时随意波尔多”,向中国消费者推介100款在华零售价为100-350元之间的波尔多葡萄酒。而名庄酒一般是指向性消费,商务消费居多。随着越来越多性价比更高的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与国产葡萄酒价格已经是“短兵相接”。相对国外的葡萄酒市场,国内市场消费层次偏低,可以预测零售价从30元至60元的中低端市场空间,未来将是进口葡萄酒增长空间最大的一块。
而目前最有利的合作趋势:鼓励本地灌装——目前在全国各地,自行购进生产线、在国内灌装进口葡萄酒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包装、人力、运输等多方面节省成本考虑,相比于原瓶进口,灌装的进口葡萄酒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价格更具优势。其实国产主要葡萄酒企业大量进口原酒灌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红葡萄酒占主导地位,但选择品种差异化开始出现,这是消费逐渐成熟的表现。目前市场的极大丰富化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舌头体验”,除了红葡萄酒中传统的卡本纳(赤霞珠)与梅洛(美乐),现在西拉、黑比诺、歌海纳、桑切维斯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而白葡萄酒、桃红酒、起泡酒等品种都有增补性增长,更多作为人们日常餐酒选择。
伴随竞争加速,市场将洗牌。保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专业、专业、还是专业。如今市场上好的葡萄酒是随处可见,能让品牌脱颖而出的,已绝不仅仅是葡萄酒的质量了。那么所经营的企业必须能够提供更大的服务价值,有清晰的质量声誉和美誉度。所以寻求进口葡萄酒销售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仍是一个最基础和核心的要求。目前大多进口葡萄酒经营模式都是通过分销到零售终端(如专卖店/餐饮/超市/夜场)等传统渠道接触消费者。当然也有一些进口商选择越过这些传统渠道,采取所谓的“直接营销”模式等(如网上商城)。不过越开越多,体现专业性的葡萄酒专卖店正冲击着大卖场渠道、甚至大型餐饮店。但是每个经营者的背景与掌控资源的不同,很难去照搬所谓他人的已“成功模式”。
其实,葡萄酒行业未来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将是经济持续增长下消费人群的增加和人均消费量的增长。众多业内人士看好国内葡萄酒市场,也是基于国内一直增长的经济速度和消费升级态势。但仍要说明的是,中国市场依然是一个潜在性市场,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市场。
2009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在经过一段经济繁荣和过度扩张之后,将在环球经济情况和国内消费理性回归的前提下,平稳地回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
第四篇: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分析
2011年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分析
2011年法国葡萄酒占据进口量的半壁江山,物美价廉的西班牙葡萄酒成为市场新宠。上海成为高端进口酒的主市场,年青人是进口酒的主流消费群体。开放的中国市场为进口葡萄酒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瓶装酒增长七成 散装酒首次下降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葡萄酒进口总量为36.16万千升,同比增长 27.6%,进口金额为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80.9%。其中瓶装葡萄酒(2L以下)进口量为24.14万千升,同比增长65%;进口金额为 12.73亿美元,同比增长94.05%;散装葡萄酒(2L以上)进口量为12.02万千升,同比下降12.32%,进口金额为1.2亿美元,同比下降 20%。2009年进口瓶装酒量首次超过散装酒,短短两年时间,瓶装酒的进口量就超出散装酒一倍,市场容量不能小觑;2011年,散装酒首次呈现下滑趋向,表明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正在由低端向高端转移。
纵观2011全年的进口情况,第四季度是一年销售的旺季,进口总量为9.62万千升,比第三季度略有增长。10-12月份,瓶装进口酒市场表现活跃,创下了7.32万千升的历史最高纪录,高于前三季度22.3%;而散装酒在第三季出现下滑后,第四季度继续下降,为2.31万千升,低于前三季度23%。第四季度进口总金额为3.96亿美元,与第三季度持平。10-12
月瓶装酒进口额为3.67亿美元,高于前三个季度14.69%;散装酒进口额为0.29亿美元,低于前三个季度5%。
瓶装酒:法国一枝独秀 西班牙奋起直追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进口瓶装葡萄酒均价为5.27美元/升,相较于2010年的 4.48美元/升,涨了0.79美元/升,涨幅为17.63%。2011年,瓶装葡萄酒最大的进口国是法国,进口量为11.79万千升,同比增长 74.15%,占进口瓶装酒总量的48.84%;进口金额为7.0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6%,占进口瓶装酒总金额的55.46%。
除法国之外,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和美国是瓶装葡萄酒进口的主要国家,其中西班牙葡萄酒进口量增长速度最快,与2010年相比,超过意大利和智利,从第五位跃升到第三位。
从进口瓶装酒的价格看,法国酒均价为5.99美元/升,高于平均价13.66%;其次是澳大利亚5.92美元/升;西班牙为3.28美元/升,低于平均价37.76%;另外意大利和智利分别为
4.1美元/升和3.94美元/升,均低于进口平均价。
业内人士称,进口金额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对国内市场对高端酒庄酒需求在增长。随着葡萄酒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葡萄酒投资热的兴起,未来一二年高端市场的份额还将继续增加。散装酒:旧世界受捧 新世界遇冷
2011年,散装进口葡萄酒首次呈现下降趋势,与近几年消费者对葡萄酒质量需求与认识不无关系,国外进口贴牌酒日渐在市场受冷落,消费者对原装进口酒的青睐,此降彼升也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营销人士表示:国内各产区建设的兴起,大企业基地的扩张,原酒
供给有了保障,这也是散装酒下滑的原因之一;散装酒的下降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市场正在沿有序的道路前行。
2011年,最大的进口国是西班牙,进口量是5.46万千升,同比增长44.83%,占进口散装酒总量的45.42%;进口金额为0.37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进口散装酒总金额的30.83%首次超过智利位居首位。
此外,智利、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葡萄牙是主要的散装酒进口国,其中智利和澳大利亚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了44.44%和64.11%,下降幅度较大;意大利和法国则分别上升了25%和44.07%;葡萄牙上升速度最快,同比增长了314.28%,排名由2010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
从进口价格看,散装进口葡萄酒均价为1.04美元/升,相较于2010年的0.83美元/升,涨了 25.3%。西班牙散装酒均价为0.67 美元/升,相较于2010年0.54美元/升,涨了24.07%但低于平均价35.58%,由此看出,物美价廉成为西班牙葡萄酒出口的最大优势。智利、澳大利亚、法国葡萄酒均价分别为1.35美元/升、1.78美元/升和1.44美元/升,均高于平均进口价。
青岛地区是散装酒最大的目的地,2011年通过青岛关区进口的散装酒5.56万千升,同比增长 21.13%,占总进口量的46.26%;进口额为0.54亿美元,同比增长45.95%,占总进口额的45%。与2010年相比,除青岛地区散装酒有增长外,石家庄、北京、深圳等地地区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多的是天津,降幅为44.2%。
进口市场看上海 一线城市增长快
从瓶装葡萄酒消费情况看,上海成为国内进口酒市场当之无愧的桥头堡和风向标,2011年,通过上海海关进口的瓶装酒达到8.99万千升,同比增长64.35%,占总进口量的37.24%。进口额为5.4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15%,占总进口额的 43.13%。平均价格为6.11美元/升,相较2010年的4.76美元/升,每升涨了1.35美元,且高于全国进口瓶装酒均价0.84美元/升。由此看出,上海市场也是高端酒消费的主力军。
深圳、厦门、北京、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都是进口葡萄酒增长较快的区域,各海关的进口量同比均增长了 50%以上,但因市场容量小,进口量仍无法与上海相比。从进口价格看,深圳、北京、广州三地均接近全国均价,只有厦门以3.16美元/升的价格低于平均值。从一线城市对瓶装进口酒的需求看,葡萄酒消费仍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令人欣喜的内陆地区葡萄酒消费的兴起,如南京、南宁、重庆、成都、武汉等地在 2011年进口量都有大幅度增长,葡萄酒不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北京最爱进口酒 70后为消费主流
随着进口葡萄酒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消费者关注度也随之上升。据百度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关注“进口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仍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其中北京地区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上海、厦门和郑州,四地消费关注度可占总关注人群的 70%左右。进口葡萄酒关注度高低与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生活习惯都有很大关系。
进口葡萄酒的消费群体以男性为主,占68.97%,关注高的人群多在30-39岁这个年龄段,由此看出,目前中国进口葡萄酒消费70后是主力军,80后及60后的关注程度相当,80后消费群体增长较快。进口葡萄酒仍属新兴事物,老年群体对此的关注度微乎其微。这个统计数据也为进口酒商提了个醒儿,“年轻、个性、品质”才是进口酒销售的最大诉求点。
在百度搜索中,“法国葡萄酒”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占进口葡萄酒的80%,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关注法国葡萄酒的女性群体与男性相差不到10%,这与法国葡萄酒多元化的产区,丰富的产品有一定关系。在年龄划分上十分明显70后、80后是法国葡萄酒的主要关注群体,远远大大其他年龄段。
进口趋势:品质价格 缺一不可
据Vinexpo发布的统计数据称,2011年,中国市场(包括香港)共计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同时成为第八大葡萄酒进口国。
2011年,法国酒在中国市场可谓独占鳌头,占了进口酒总量的近一半,进口额更是占到总金额的八成以上。波尔多、勃艮地、香槟、卢瓦尔河谷、法国南部各大产区在中国市场争奇斗艳,好不热闹。各个产区协会早在五年前就成立了专门的推广机构,在国内各大城市定期推出品鉴会与推广会,大大提升了法国葡萄酒在中国的声誉和影响力,长期的市场培育带来良好成效,2011年各产区的销售量均增长了40%-50%,让法国人掩嘴偷乐。
同样属于旧世界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葡萄酒,2011年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产品日渐受到中国消费者认可。经销商表示,西班牙和意大利葡萄酒目前在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价格优势,作为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国,品质有保障,口感也易于中国消费者接受,因此,未来两年,他们会延续2011年的高速增长。
作为新世界产区的代表,智利和澳大利亚在2011年进口量虽有所下降,他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却不会受影响,因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已拥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进口量下降更多的原因是价格偏高,而非酒质和风格,相信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块相对成熟的市场,必会另辟蹊径,再拓发展。
第五篇: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现状
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现状,行业内的人有两个特别突出的感受,一是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二是市场的供应混杂,投资经营进口葡萄酒的企业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在过去一两年内,只北京就有将近千家企业涉足葡萄酒市场。用通俗的话讲“太乱”,“太浮躁”!
任何的经济现象都有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的。葡萄酒市场的急速升温,最主要的大背景是,中国的消费者在逐步开放融合的国际大环境影响下,正在成为葡酒文化消费的生力军。这个生力军的带头群体就是外向型经济体的消费,他们逐步在带动国内其它领域消费的兴起。这就像一头卧着的巨兽,已经用前爪在支撑着准备站立,起来奔跑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痕迹和趋势,细想一下,在国内的影视作品中,葡萄酒已经完全取代了白酒和啤酒成为了主角。影视作品的价值取向,往往表示了一种时尚的流行趋势,尤其是消费文化。90年代的作品中,啤酒是代替白酒的新时尚宣告了啤酒近20年黄金发展期的开启。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资金进入葡萄酒市场了,谁都想在下一个掘金大潮中能够聚敛更多的财富,谁都怕失去这么好的一个投资机遇。其次,中国的经济环境,不管是外向型的制造业,还是房地产、股市的不确定性增强,通货膨胀在急剧蔓延,货币贬值的去向导致很多富裕资金会进入到进口葡萄酒市场,尤其是之前的外向型经济体得力于对葡萄酒更多的了解和消费,成为迈向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最后,进口红酒的进入门槛低,也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乱局”的原因。
在这一团“乱局”中如何清晰的“看透”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现在和未来呢?这种“乱局”(单指真正的进口红酒,那种在国内灌装或浑水摸鱼的造假企业不做考虑,实际上他们也正在这团乱局中扮演着一锅汤中老鼠的角色,没有办法,中国的市场就是这样,在消费者市场启蒙阶段,也是骗子横行的阶段。)会不会成为另一种“泡沫”,市场有没有能力和理智来消化如此混杂的供应局面。他的演变路径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这是很多投资人在这种乱局中最关心也可能是最困惑的问题。我们本着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来穿透这层层的迷雾呢?我们先试图由表象逐步剖析它清晰的真实面目!
第一,进口葡萄酒经销的投资企业的增长速度远快于消费市场的增长,也就是产品供应的增长速度远快于消费的增长速度。尤其是近一年多的时间,据说就是在北京的CBD就有将近300家红酒进口红酒经销商。但是,毕竟消费市场的基数大,在中国这样的市场消费的从众冲动一旦爆发,市场的需求不可预知。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方面不做倾向性的判断到底是不是存在供应的“泡沫”。
第二,通过传统渠道看大众消费市场对进口红酒的认知和消费。大众消费群体对进口红酒的认知不用说,应该还在市场的启蒙阶段,没有多少人对如何选择和消费进口红酒有多少认知,即使是在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市场。那么,从传统的销售渠道来看,商场、餐饮、烟酒专卖店来观察,进口红酒的铺市率也在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高端的渠道进口红酒的铺市率超过80%。但铺市率高并不代表销售就高,也可能只是在聚集形成一种对市场产生更大影响的势能。进口红酒在酒饮中的消费占比是最直接的消化的表现。如果,它在“高端”市场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消费,产品供应向中低端市场大量聚集就会形成“泡沫”!这就会说明,红酒还是处在“潜伏”阶段,他的主要消费群体仍旧是那些“消费领袖”,稳固的市场文章来源于中国红酒网格局还没有形成裂变。向其它市场蔓延只是作为一种“尝新”和“新礼品”的特征存在,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常态消费。从各种迹象来看,目前的进口红酒的市场更像这
样的情况,只是怎么样的演变速度还有待观察。
第三,既然大众消费对进口红酒的选择和消费没有足够的认知,那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进口红酒目前在大众市场仍旧还处在“概念”消费的阶段,大众的消费还局限在“进口红酒”或“法国红酒”这个阶段。对于是选择张三还是李四没有能力分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都偏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东西。对张三熟悉就选择张三,对李四熟悉就选择李四。这也是卡斯特(指castel)在中国销售火爆的原因。对于大众来说,卡斯特是他们对进口红酒不多的认知。而在,那些“意见领袖”哪里卡斯特显然属于工业化的低端产品,不被他们所认可。那么照理来推断,目前集聚的这些进口红酒的经销企业,他们会不会也有很大一部分只是“进口红酒”的粉丝呢?只是为了趁着这个热潮“浑水摸鱼”呢?他们也只是在做“概念销售”呢?根据以往中国市场的特征,这种可能性极高。那么这样的企业在与市场对接中会出现什么局面呢?尤其是那些非本行业进入的投资商。他们如果占有较大的比例,会不会就是目前进口红酒乱局的始作俑者呢?根据市场对一种新产品认知的规律,在消费者还远没有成熟之前,这样的乱局恐怕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这样的企业如果获得了终端,它就会在局部形成认知的偏向引导。
第四,在渠道称王的中国市场,获得渠道是很多企业首选。那么谁将获得渠道(指传统渠道)呢?这里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握有渠道的企业直接代理进口红酒,一种是代理进口红酒的企业通过营销努力进入渠道商的渠道。当然,这两种在很多时候是交叉的。那么,什么的投资企业会进入传统渠道呢?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没有这个能力的问题!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投资企业只有两种,一种是握有比较优质的渠道,另一种是对进口红酒有战略投资意识和能力,还要对上游有稳定的优质产品原料的供应掌控。这样的企业将会是进口红酒市场的主要支撑。那么,其它的投资企业将走向何处呢?或者说他们的成功路径在哪里呢?
第五,中国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发展的依赖。除了在传统渠道获得产品信息外,其它的渠道能不能成就同样“伟大”的企业呢?答案是肯定的!它的影响也许是颠覆性的!那么在进口葡萄酒行业也不会例外!在传统渠道壁垒高扎的情况下,消费者获得的产品能够具有优质的性价比吗?答案是不能!那么随着,进口红酒由概念消费向产品消费,由从众消费向理性消费转换得过程中,非传统渠道的优势将显现无疑。只有一个疑问,能够启动非传统渠道的投资企业又有多少呢?如果传统渠道和非传统渠道都没有意识和能力进行战略投资的企业的命运将走向何方呢?他们在未来的红酒“乱局”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低价抛售会是他们的一种无奈的战略定位吗?这样会不会促进进口红酒的普及呢?或者说,这是一种生存的可能!看来低价的进口红酒在流通市场的蔓延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看来,市场的吸纳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理性还是主流,没有那个市场能够靠从众冲动能够长久支撑的,所以企业要想找到破解市场迷局的营销手段,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市场就在那里!套用一句词句“你见,或不见我,我都在那里!”。它的趋势是那么的清晰,就看有多少企业能够把握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