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茶叶产业发展及产销形势的调研对策
我省茶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茶园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形势喜人。同时,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茶叶产销形势越来越引起产区政府、企业和茶农的关注。本文主要对茶叶产销形势进行分析,并结合**茶产业状况对**茶产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供产区政府和企业决策时参考。
一、茶叶产销形势分析
(一)产销形势
总的来说,目前我省茶叶产销形势较好,内外销市场同步发展,市场前景看好。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加,开拓浙茶市场任重而道远。
1.生产方面。全国茶园面积继续增加,2007年达到2400万亩,产量11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我省茶叶生产也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2007年茶园面积245万亩,比上年增加2.9%,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加5.3%,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球茶叶产量稳定在350万吨左右,需求量保持在300万吨左右。茶叶产大于销的局面开始显现。
2.市场销售方面。2007年国内茶叶销售形势较好,茶叶价格总体上涨,年销售额320亿元,比06年增长28%。销售量超过80万吨,比06年增长11.1%。我省内销以名优茶为主,市场遍布全国,主要市场在长三角和华北地区。省内产地贸易网络已经形成,全省现有工商登记的产地交易市场179个,2006年交易量6.2万吨,交易额42亿元,茶叶批发市场已成为茶叶流通的重要渠道,约有60%的茶叶经过批发市场交易。零售方面,品牌专卖和连锁经营格局也初步形成,促进了品牌建设。销区市场开拓,近几年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销区市场开拓取得较大成绩,但与**、广东、安徽等省的茶商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
外销市场遍布全球,以西北非、中东、中亚、日本、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茶类以珠茶、蒸青茶、眉茶等大宗茶为主。2007我国茶叶出口至110个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量28.95万吨,比06年略增,出口金额6.08亿美元,比06年增长11.2%,创历史新高。2007年我省茶叶出口额为3.1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2.4%,其中绿茶出口16.05万吨,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的70%以上,占世界绿茶出口量的60%以上,继续保持绿茶出口的龙头地位。因此有了“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数**”的美誉。
(二)市场前景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认为,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总量平衡,结构矛盾突出,涨跌变化敏感的新阶段。这个结论也基本上适用于茶产业。
1.国内需求仍呈增长趋势。“十五”期间,我国茶叶内销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内销数量从2000年的45.3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61万吨,增长34.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叶消费将继续快速发展。同时,茶叶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礼品化趋势也将日益明显。产区企业需加强市场调查,及时调整结构,开发新产品,抓住商机,抢占市场。
2.国外市场的基本格局不变,但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风险增大。出口茶叶继续维持量大利微的局面,但随着日本、欧盟实现更加严格的卫生标准和一些带有贸易保护性质的措施,出口茶叶不确定因素增多。以蒸青茶为例,由于日本实行产地标识、肯定列表制度等措施。蒸青茶出口已连续三年低迷,出口量从最高年份1.6万吨锐减至8000吨,库存增加,企业或大幅减产,或停产转产,对蒸青茶行业造成很大伤害,且前景难以预料。
(三)面临的挑战
**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新绿茶产区兴起,绿茶大省**面临挑战。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等产绿茶省份,近几年在国家扶持政策的支持下,茶叶生产发展迅速,建成一批基地茶园和现代化加工企业,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加上自然条件和社会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使**绿茶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乌龙茶和**普洱茶异军突起,是**绿茶拓展市场的强劲对手。“十五”期间,乌龙茶从传统销区华南迅速扩大到华东、华北乃至全国,抢占了很大一块绿茶市场。前年开始,普洱茶又成为一匹“黑马”杀入茶市,一度到了疯狂的地步,目前虽已退烧,但已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茶市已基本形成绿茶、乌龙、普洱“三足鼎立”的格局。
3.质量安全已成为茶叶能否在市场立足的关键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思增强,一方面,饮茶尤其是饮绿茶有利健康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特别是卫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职能部门和舆论的监管也越来越严。一旦被检出质量安全不合格,生产企业可能遭“灭顶之灾”,同类产品的市场信誉也会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9月16日,浙报、杭报以及其它多家报纸,报导了国
第二篇:对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对策
近几年来,****乡人民政府紧紧围绕 “主攻园林产业、振兴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这一农业总体思路,尤其在茶叶产业方面狠下功夫,年均增幅高达8%,超过农业其它产业的年均增幅,茶叶产业已在**乡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具备打造主导产业的基础。笔者现就**乡茶叶产业的现状及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乡茶叶产业的现
状
目前,**乡茶叶产业的现状是“有实无名”。
(一)有实——茶叶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规模集约化态势。全乡现有茶山面积6000余亩,包括茶农承包在外地的面积,茶农经营茶山面积达到万余亩,涉及到全乡绝大多数的村和农户,这样的面积在全县是数一数二的。同时,近几年茶山的经营权逐步向大户流转。据统计,全乡经营茶山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大户有5户,300亩以上的大户有10余户。明显的规模集约化态势,不仅产生了明显的规模集约效应,还促进了茶叶产业向有序、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是粗加工区位态势。凭借成套的珠茶加工机械和丰富的珠茶加工技术,在珠茶领域已成为全县珠茶加工的“领头羊”。据调查,全乡现有珠茶加工厂30余家,年加工珠茶2600余吨,约占全县珠茶产量的70%,并且还涌现珠茶加工专业村一个,年收购全县各地鲜叶原料300余吨。打造了珠茶粗加工区位特色。
三是自产销龙头态势。一批自产自销的加工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不断壮大和发展,并积极发挥着龙头带基地的作用,如兴发茶厂今年销售产值达到600余万元。据统计,象兴发茶厂等“小龙头”带动茶叶销售的产值已达800万元。迈出了自产自销向龙头过渡的艰难步伐。
四是地产茶品牌态势。近几年,我乡茶农生产名茶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名茶制作的水平和档次也有较大的提高。据调查,目前全乡象帽峰一尖、帽峰一品、青泉玉叶、秀山银毫、云曲毫等地产品牌茶叶就达10余种,年生产包装各类地产茶3000余公斤。不仅从名茶中尝到了甜头,也为名茶全面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是效益共振态势。今年茶叶总产值达到750万元,茶叶在全乡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茶叶产业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有力地支撑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效益共振,特别是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据调查,我乡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的70%来源于茶叶承包款,茶叶产业每年还吸纳2000余名妇女采、制茶劳动,年增家庭收入2500元。确立了茶叶产业的主导地位。
(二)无名——茶叶产业没有人家出名。
**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植茶,80年开始机械化制茶,起步早、规模大、冲劲足,茶叶产业应该成为响当当的产业,可是茶叶产业为何只有态势无优势,只有呼声无名声,主要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品种搭不齐。**乡的茶叶品种到目前为止,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种植的九坑种为主,象银霜、平阳特早等优良品种几乎没有。据调查,全乡目前种植的无性良种茶不到300亩,仅占全乡茶园面积的0.05%。茶叶品种单一,缺乏良种化,用九坑种制作名茶,产量低,季节迟,时令差,无疑制约名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设备换不新。无论是机械设备还是厂房设备,鸡蛋壳里做道场,年年老花样,家庭作坊式的原有生产现状难以适应茶叶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技改投入少,设备更新慢,已成为茶叶加工企业的通病,厂房还是老厂房,机械还是老机械,与人家标准化的生产厂房和自动化的加工机器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所难免。
三是龙头舞不起。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不少,一些企业的年份也不短,但真正能发挥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且不多。名茶没有任何龙头带动不说,珠茶即使有带动,但带动力不强,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可能自身难保。缺乏龙头带动的产业,要有所作为,确实任重而道远。
四是品牌靠不紧。名茶已全面实施望海茶品牌战略,但**乡茶农加盟望海茶品牌的且很少。据统计,全乡20余家名茶加工企业目前真正按照望海茶生产标准生产的企业仅3家,并且达到望海茶品牌要求的名茶仅1000余斤。加盟望海茶品牌面窄、量少、差距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上述问题种种,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观念原因。
部分茶农、加工企业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思想,没有真正将茶叶当作一项产业来抓,而贻误战机,失去商机。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牌观念落后。愿当鸡头,不做凤尾,置望海茶品牌而不顾,自立山头,新起炉灶,导致品牌泛滥,相互残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生产观念落后。重量轻质,滥施农药、化肥,偏面追求产量,结果茶叶不出名,高农残出名。三是效益观念落后。认为赚钱就是效益,一锤子买卖,只求眼前,不顾长远,结果得不偿失。四是质量观念落后。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认为质量是别人的,获利是自己的,结果洋相百出。五是管理观念落后。自以为是,任经验、凭感觉、吃老本,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观念,出现粗放经营和粗放管理。六是竞争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依赖思想严重,热衷于推销“人情茶”、“行政茶”、“扶贫茶”。
(二)资金原因。
主要是融资渠道窄,广大茶农普遍存在着生产资金不足情况,特别是承包大户和加工企业,生产资金主要靠民间借贷取得,利高期短。据调查,全乡3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100%都存在资金不足,90%都是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资金不足已严重影响我乡茶叶产业的发展。一是投入少。由于资金短缺,茶农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减少,十分突出的是投入到设备更新和基地建设的资金明显减少。没有大投入,也就没有大产出。二是抗性弱。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茶农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今年下半年,珠茶平均收购价格2.5元/斤,但为了资金周转的需要,许多茶农将同等级的珠茶以1.2元/斤的低价提前抛售,造成茶农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效益差。民间借贷利率高,一般利率在1.5%,高的达2%,高利贷很难高回报,尤其在农业这样的弱势产业中,负债经营不在少数。
(三)机制原因。
主要是茶叶的承包机制不够完善,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缺乏,**乡各村经济合作社的集体茶山都是通过承包的方式来经营,一般承包年限都在3年,很少有上5年的。采用“三年一轮回”的承包机制之后,同时也给茶山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十分普遍和突出的情况是“杀鸡取蛋”,由于承包期短,承包户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三年管头年,二年‘剥倒牛’”的办法,对茶山掠夺性经营,导致大片茶山荒芜、失调、减产。
(四)技术原因。
与人家比,**乡茶叶加集中在珠茶,并以毛茶为主,只有粗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对名茶加工技术、精加工技术、深加工技术还只是一知半解,滥竽充数,茶叶的加工技术十分落后,跟人家差距很大。由于加工技术的普遍落实,地产茶也就无法做成望海茶、毛茶也就无法加工成精制茶。
(五)茶产业受到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外销绿色壁垒抬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欧盟、日本相继出台了针对我国茶叶出口的技术限制。因此国家检验检疫局要求2008年开始,出口茶厂的原料必须采购于建立有备案制度基地茶场。国家质检总局从2005年启动的包括茶叶在内的第三批13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今年7月对进入市场的茶叶强制执行qs认证制度。到时该区茶叶如达不到要求和标准,将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并将面临着重新洗牌和关、停、并的情况。
三、今后对策
今后,要按照“品种良种化、栽培有机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的总体要求,做好**乡茶叶产业这篇文章。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具体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探索茶叶生产的经营机制。
一是要延长承包经营期。建议一般承包期在20年以上,最好与山林责任制延包相一致,使茶农有一个较稳定的经营期限。二是健全茶业行业协会。茶叶行业协会作为专业性协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抓紧建立和健全茶叶协会,以弥补我乡茶叶协会缺腿的不足。要加强对协会的正面引导和宣传,打消广大茶农的思想顾虑,积极动员他们自觉有偿地加入到协会中来。要加强对协会的规范和管理,业务上要自觉接受乡科协的指导,协会的经费要自负盈亏,要争取政府的必要补助。要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协会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正常性的活动,象召开经验交流会、信息发布会、座谈会、开展技术比武、举办培训班等,通过活动要为广大会员提供技术、管理、销售、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会员解决产业中的困难。力争通过明年一年的努力,把茶叶协会建设成为我乡广大茶农的服务“平台”。三是以茶叶加工骨干企业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以茶园、茶厂、名茶品牌拆价入股,茶园分散管理,茶厂集中加工,鲜叶进厂分级作价验收,毛茶统一销售,利润按股分配。这样有利于出口茶基地备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茶叶产品标准的控制。提高茶叶的应变和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进茶园流转,集中经营,向制茶能手,经营管理能人集中。在茶农自愿谈判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要积极促成,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二)建立茶叶产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根据茶叶生产技术现状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要建立茶叶产业技术服务咨询体系,来帮助解决茶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特别是通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这个环节,引进技术、人才、科技合作项目,把望海茶加工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精制茶加工技术等传输给广大茶农,使我乡茶叶的档次有一个质的提高。
茶叶产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要不断完善机制,要设立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聘请专家作为技术咨询中心的顾问或技术员,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确保中心建的起、立的住、叫的响。
(三)提升茶叶基地的档次。
茶叶基地的好坏,关系到茶叶的品质、产量和效益,今后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基地的资金投入,提升基地的档次。
一是加强茶园的培育和管理。要制订政策、采取措施,坚决杜绝茶园失管抛荒和猎守性经营等情况。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增施有机肥料,严格禁止高农残农药在茶叶上施用。对环境好、条件具备的茶园,要划定区域,按照有机茶生产的标准,建立有机茶基地,有机茶基地验收达标的,乡里将按照2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中低产茶园,要采取间伐轮换的办法,逐年更新,逐步恢复,间伐期茶园乡里将给予10/亩的标准补贴。
二是大力发展优良品种。首先要加强指导,要鼓励和帮助茶农承包荒山,要加强对名茶基地设计、规划等环节的指导,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其次充分利用山区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扶持主导产业等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推广茶叶优良品种,加快名茶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再次要制订政策,乡里将出台补助政策,对连片规划达50亩以上的名茶基地给予100元/亩的补贴。
三是发展无公害茶生产,全面提升茶叶质量。在茶叶主要产区,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推动无公害茶生产,提高品质,扩大出口的目的。
四是加快qs认证,茶叶进市场必须组成qs认证,因此现有名茶生产的企业必须加快茶厂的改造。按照qs认证要求,争取在2008年之前通过认证。
通过3年的努力,力争有机茶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名茶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使全乡茶叶基地的档次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四)扶持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
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茶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从明年开始,要从全乡茶叶加工企业中评选出1-2家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这些企业除同等享受工业实力工程企业扶持政策外,还要在其他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是在创品牌、设备更新、外贸销售等领域,业绩明显的,给予奖励。
同时,还要积极与金融部门取得联系,争取金融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以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乡农办、乡财政所等部门要树立“三农”服务思想,在各个方面给予龙头企业最大的方便和支持。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培育年销售上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上500万元的龙头企业2家以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其实行茶叶种植、初加工、精加工和营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茶农的集约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乡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鼓励措施,积极支持茶叶产业的发展,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篇: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靖安县现有茶叶面积2.7万亩,其中绿茶1.4万亩,采摘面积1.2万亩;莓茶1.3万亩,野生面积8000亩、人工栽培5000亩,茶叶面积位居全州第二。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210吨,产值560万元,其中绿茶110吨,产值260万元;莓茶100吨,产值300万元。产地集中分布在砂坝、塔卧、毛坝、润雅、首车、大坝等10多个乡镇,茶农3万余人,茶叶是靖安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靖安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靖安县地处武陵山中部,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大,绿茶鲜叶持嫩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制成的茶叶味醇香浓,有地方特色,自古以来就是出好茶的地方。莓茶更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黄铜含量之高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2、产品品牌优势。靖安县已通过了1.5万亩无公害绿茶产地认定,莓茶已着手有机茶叶的申报。多年的研制和开发,“永农翠”、“猛洞毛尖”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湘茶杯”金奖,“溪洲莓茶”已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州莓茶唯一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品牌。
3、产业基础优势。靖安县农民制茶历史悠久,县茶叶研究所是湘西州唯一茶叶研究所,有制茶专业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技术实力雄厚。过来,在名优茶研制和开发上,靖安县一手抓良种基地建设,一手抓名优绿茶研制,先后引进白毫早、碧香早、福鼎大毫、槠叶齐、福云6号等无性系良种茶苗,在砂坝镇西洋坪村、大坝乡双凤村分别建成了5000亩的生态茶园基地和600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在毛坝乡建成了“千亩莓茶基地”。市场开发上,通过溪洲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土家人公司等企业包装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走出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新路子。
4、文化及旅游资源优势。靖安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千年土司故都--老司城,原始次生林--小溪,国家级文物--溪洲铜柱,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塔卧,国家森林公园--不二门,文化及旅游资源为靖安县茶叶闯出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靖安县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靖安县在发展茶叶产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茶叶产业规模不大、茶叶品牌不精、市场化程度不高、扶持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总面积不大。靖安县茶叶总面积只有2.7万亩。二是茶叶品牌不精。茶叶生产企业不过十家,茶叶品牌却多达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企业多个品牌、一个产品几个品牌的格局,茶名多、品牌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外宣传和销售不利。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茶叶曾是该县一大主导产业,但当时只重生产、不重市场,茶叶市场化程度低。近年虽有几家企业进行茶叶市场运作,但都因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加之茶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产品难以进入各地市场销售,茶叶市场占有率很低。四是扶持资金不多。由于靖安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少,2007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361万元,对茶叶产业扶持有限,茶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三、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增强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一是领导重视。靖安县是国家扶持贫困县之一,要摆脱贫困,就应发展特色产业。应从茶叶生长环境特殊、茶叶品质好、莓茶野生资源多、茶叶效率高、投资风险小等实际出发,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政策激励。政府出台发展茶叶产业的相关政策。在营销管理上,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派遣人员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在营销队伍上,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在大中专院校、经销商中吸收一部分人员,壮大茶叶营销队伍,提高茶叶营销专业水平,增加茶叶经济效益。三是加大扶持。靖安县稀有的野生莓茶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保护的品牌,县财政、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四是信贷支持。茶叶产业是一项投资稳、风险小、回报快、效率高的好项目,应加大信贷支持,促进茶叶基地开发、名优茶加工厂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壮大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2、发展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随着市场化建设的深入,茶叶在管理水平、技术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靖安县茶叶至今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要做强茶叶产业,应立足茶叶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广大农户制茶的优良传统,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重点培育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政府采取贴息贷款、财政扶持、销售网点建设补助、品牌宣传倾斜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租赁和建立基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走出一条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推进茶叶产业化发展。
3、整合品牌资源,做大茶叶产业市场。目前,靖安县茶叶品牌较多,绿茶有“永农翠”、“猛洞毛尖”、“猛洞春”、“久香毛尖”、“猛洞春毫”等,莓茶有“溪洲莓茶”、“金顺莓茶”、“山珍莓茶”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叶品名有几个,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因此,发展茶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绿茶一个、莓茶一个),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茶叶品牌知名度。
4、强化生产标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加快茶叶质量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科学设置产地环境、茶叶加工、贮运、包装等各个环节的系列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服务。通过课堂讲座、基地培训等形式,让茶叶种植户掌握茶叶
无公害生产、茶园改造、茶业修剪与采摘、茶叶优质高效栽培等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完善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搞好茶叶QS执行标准、条码等标识标签的申报,获取茶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茶叶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基地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按标准生产。
5、挖掘“茶文化”,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层次。近年来,茶叶企业都十分注重茶文化的推广宣传,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提高茶叶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产品形象设计、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靖安县名优绿茶产自“中国土家第一村”大坝乡双凤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莓茶产自“红军大战十万坪”的万坪镇,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还有芙蓉镇、天下第一漂、溪洲铜柱等旅游资源为茶叶的发展注入了神秘的文化基因,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要加以挖掘和发挥。
第四篇:国际贸易发展形势调研对策
一、我市对外贸易现状
今年上半年,**市对外贸易继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进出口总值达7.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8%,高出全省平均增幅53个百分点,增幅继续位列全省第一。其中出口4.38亿美元,增长85.2%,进口2.73亿美元,增长69.3%。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出口产品结构
上看,工业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势头,食品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铝矿砂、纺织品分别列进口和出口首位。上半年出口商品中纺织品仍保持较高增幅,轮胎、铝材出口成倍增长。进口商品以原料性商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其中铝矿砂进口1.37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一半,机电产品进口占进口总值的21.1%。
上半年**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食品农产品1579批,货值6469万美元,同比增长32.2%和57.5%。特别是今年2月**恢复进口冷冻鸡肉以来,冷冻鸡肉又成为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新亮点。
(二)从企业所有制结构上看,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占主导,国营企业成倍增长。不同经济成分在进出口所占比重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趋势是外资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三)从贸易类型上看,一般贸易超过加工贸易,比重逾八成,加工贸易比重进一步下滑。上半年我市一般贸易项下贸易进出口5.8亿美元,占总值的81.6%,加工贸易项下进出口1.17亿美元,占总值的16.4%,较去年同期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
(四)优惠制原产地证书签证量实现翻番。上半年**检验检疫部门签发优惠制原产地证书808份/6829万美元,同比增长36.3%和116.24%,共计为我市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减免关税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品的出口创汇。
二、我市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
虽然我市进出口总值不断攀升,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当前国际贸易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设置越来越严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国外媒体蓄意炒作,中国商品声誉受到影响。今年3月以来,“美国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引发境外媒体对中国出口食品乃至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炒作,制造中国商品威胁论。他们以偏概全,从个别产品上升到中国制造,从产品质量安全质疑对华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借质量问题打压中国,已经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食品、玩具、机电产品开始采取严格检查措施,甚至取消合同,个别还被退货。
(二)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向我国施压的借口。在美国主导下,世界上要求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平衡贸易顺差的声音不绝于耳,使我们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
(三)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日益严重。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一些发达国家一手高举自由贸易论的大旗,一手借其优势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其自身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其不具有优势的方面采取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通常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境、卫生标准和法规,设置重重壁垒以保护其本国产业。今年6月生效的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办法》使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化工、纺织、服装、印染和玩具等3万余种产品受到严重影响,无疑给我市纺织、化工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和阻力。
(四)国内贸易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持续升值,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市的出口创汇。一方面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2007年4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规定,自2007年8月23日起,对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管理。与原来相比扩大了限制类商品的目录,增加了“两高一资”商品的限制范围,扩大了保证金的征收范围。2007年上半年我市加工贸易项下进出口1.17亿美元,增长77.1%,根据上半年进出口数据统计,我市企业需新增交保证金约1150万元,新政策的实施使我市加工贸易企业较以往承担大量的台帐保证金,从而在资金流转上给企业造成困难。我市目前从事加工贸易企业31家,受此次调整影响的企业有21家,其中影响最大的6家企业:**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时风双星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合盛化纺有限公司、**新奥利乳胶制品有限公司、**中奥毯业有限公司、****华润纺织有限公司。上述六家企业加工贸易项下进口值占到全市的81%。另一方面国家为了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优化进出口结构,自2007年6月1日起对142项商品加征出口关税。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不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将10项
第五篇: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江山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郑小琴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江山市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结合江山茶叶生产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江山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江山茶叶生产现状
江山市位于我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的西南部,史有“操七闽之关键,巩两浙之樊篱”之称,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欠发达县。全市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7万余,主要产茶乡镇11个。境内群山连绵,云雾缭绕,最高峰为城南部的大龙岗,海拔1500.3米。江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无霜期253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清新,为江山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山茶叶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产于海拔近千米的仙霞山脉,采用清明前后无污染、无病虫害的鲜嫩芽叶为原料,融以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绿茶古称“仙霞山茶”,它具有条索挺直透逸、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叶底成朵等品质特征,深受饮茶人青睐。全市现有茶园面积4.2万亩,年产茶2120吨,总产值1.3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45吨,年产值1.15亿元。茶叶加工规模企业25家,其中地市级龙头企业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茶叶基地获“绿色食品”认证5000亩。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大中城市。
江山产茶自然条件优越,制茶工艺独特,所出产茶叶品质优异。1982年商业部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保安裴家地茶叶精制而成的江山名优茶因为茶芽成朵,色、香、味、型俱佳而荣登第二名,并得美称“绿牡丹”,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自1994年以来,分别获:中华杯、中茶杯、中国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交易会等几十项金银奖。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代表的江山茶叶在国内茶行业树起了较为响亮的招牌。
二、促进江山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目前,江山茶叶产业依托各种优势,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快速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茶园单产偏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质量提升速度缓慢等。需要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依靠科技力量,依托茶叶协会,扶强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茶产业升级,打造茶叶现代农业区域品牌发展优势,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依托政策支持,保障茶业发展
充分利用江山市茶叶产区资源丰富的优势,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农民致富为目标,依靠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江山茶叶基地、品牌、加工、营销层次;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使江山茶叶逐步发展为品种优良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经济最佳化的绿色产品。江山茶叶界除了自身努力外,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茶叶科研投入、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茶农素质的培训、茶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良种繁育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方面还需要政府政策、财政补贴的大力支持,才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名茶生产集聚区。
2.依靠科技力量,调整茶园产业结构
要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因地制宜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快良种化工作进程。要淘汰一些不适应本地的茶树品种,要以“龙井43”、“迎霜”、“浙农117”等国家级、省级良种为主发展新茶园,提纯当地群体种,培育本地良种,尽量提早采摘时间,提高名优茶的产量,确保茶叶生产实现安全、优质、高产、高效。要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机制名优茶具有速度快、劳力省、成品外观成形、内质更佳的显著特征,是扩大茶园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取代较落后的手工制茶的有效手段。为提高名优茶的经济效益要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着力推广秋耕深施基肥、合理修剪留养、冬季封园、茶园机械化管理、成品茶冷藏保鲜包装等先进的实用技术。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
以名茶协会为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经济主体,规模农户为联合体,利用江郎山、仙霞关等旅游特色区域优势,利用已经成形的信息技术产业,做好多方面的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的茶叶博览会,参加有知名度的名优茶评比,重现江山茶叶在茶行业中的声誉,并在上海、江苏、杭州、宁波等绿茶比较适销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抢占市场的能力,积极打开外贸窗口,以提高江山茶叶在国外的知名度。要整合资源、通力合作,排除无序内耗、蛮目竞争,突出当地所产茶叶特点加大宣传力度。
4.增强质量意识、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一个产业在竞争中能否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关键是看该产业在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适应性的强弱,其主要指标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江山茶叶同样也要求有较高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在茶叶协会的引导下,采用统一的地方标准、统一管理细则、统一品牌商标管理、统一合理化设计包装,进行品牌优化整合,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力和名牌效应。有条件的茶农要发展一批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茶园,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全面推广无公害化生产,加大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认证力度,提高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要进行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引进先进制茶设备,建立标准化加工厂,逐步分批达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条件,全面提高江山茶叶的质量。全市要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品牌,其他品牌为辅的产品结构布局,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竞争力的精品名牌。
5.建好专业市场、搞活流通领域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内要以江山农贸市场为轴心完善市场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把江山有一定规模的茶农吸引到市场中来,让茶农通过市场来重新定位自己,发现长处,查找不足并不断改善,让茶农更快、更现实的溶入到大市场、大流通领域。在外要通过对市场细分、定位、选择、拓展、组合,建立合适江山茶叶的营销网络,根据茶叶的时令、保健、文化、嗜好等特性,选择茶叶专卖店、茶叶专业店的形式实现品牌连锁经营,建立营销诚信机制,通过批发、直销、代销、经销等多种形式,在产品、包装、客户、管理上做出特色,搞活茶叶流通,提高江山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要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科学认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抢占外部市场并以茶叶市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6.完善管理体系,促进茶叶发展
发挥江山市茶叶协会行业管理职能,强化协会联系政府、企业和茶农的桥梁作用,以服务为宗旨,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发展生产、富裕茶农为目标,理顺江山茶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涉及的各方面关系。强化行业管理,引导企业、茶农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购销经纪人队伍,扩大流通渠道,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对内要引导各茶叶经营企业走规模品牌发展之路,要求各成员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讲求实际,促进联合。加大措施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地发展,培育茶叶专业大户,全面提高我市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地组织化程度,促进《江山绿牡丹茶地方标准》、《江山绿牡丹茶证明商标管理规则》的实施;对外积极协助开拓市场,组织会员参加省内外重大茶事话活动,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有规模的经营户在外设立营销网点,建好江山茶叶专业网站,扩大江山茶叶的知名度,促进江山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发展深加工,解决卖茶难问题
纵观茶叶发展趋势,茶叶产量的增长超过消费量的增长。随着生产技术提高,消费观念转变,特别是名优茶采摘难,中低档茶叶过剩将是全国性要解决的课题。茶叶除了提供普通茶产品外,还必须发展深加工产业,扩大茶叶粗老原料的利用率,引入食品加工行业,拉长产业链,解决产品过剩,提高茶产业的效益。目前,茶叶功能性成份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的提取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茶多酚在降血脂、抗肿瘤、抗辐射等医学方面的应用已成为世界热点。此外,茶浓缩汁、茶饮料、速溶茶的加工新技术的成熟也为茶叶原料的利用打开了新空间。江山茶产业要根据实际,选好适合自身发展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加以培育,实现茶叶深加工企业零的突破,把茶叶加工与工业相结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工哺农,以农辅工”,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8.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已经形成了“茶为国饮”、“茶与健康”、“茶与人的道德修养”等茶文化学说体系,所以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拓展市场、抢占制高点、提高市场竞争力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依托保安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文化、江郎山国家风景区、清漾文化村等特色文化,积极发掘和整理茶文化,构建名茶文化特色,开发茶文化景观,策划名茶现做现买、古茶道游等茶文化旅游活动,促进
茶文化绿色旅游业的发展;要延伸和扩展茶文化内涵,使茶文化更贴近生活;要发挥茶在社会生活中的纽带作用,和谐人际关系;要把茶文化、茶旅游、茶消闲及其他产业相互交溶,使茶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茶文化来更好推动江山茶叶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