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6:0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第一篇: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

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这位伟大的女性笔下,荒原这一意象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但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养育了作品的主人公,赋予他们疯狂热烈、粗犷奔放的气质。可以说,荒原是自由,生命,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呼啸山庄》,荒原,意象

正文:

《呼啸山庄》是19 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短促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在其刚问世时, 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这部小说明显地独立于19世纪小说主流之外。直到小说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才有人认为《呼啸山庄》是19 世纪“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小说以18世纪末狂风呼啸的英国约克镇荒原为其背景,讲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这里我们从纵贯全书的荒原意象入手,解读一下这个困惑几代读者的奇异故事。

一、艾米莉•勃朗特:荒原之子

说起《呼啸山庄》就不能不忽视它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可以说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布景,都与艾米莉本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部小说如同一场始终弥漫着残忍的哥特基调的木偶剧,而艾米莉无疑就是幕后的操控者。在这位只活了29岁便与世长辞的女性笔下,男女主人公裹挟着原始粗犷的自然之力,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之上上演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旷世爱情故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荒原的哈渥斯山村。那里基本上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活如同沼泽、荒野一样粗犷和毫无变化。她那短促、凄凉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那里度过, 孤独和寂寞使她同那儿的一切发生了亲密无间的联系。她热爱荒原, 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它, 即使是短暂地、片刻地离开它, 她也会感到象鱼儿离开水一样活不下去“在她眼中,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放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的乐园。她在那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①,而荒原也赐予了她孤独坚毅的性格和沉郁奔放的心灵。无论是《岗达尔》那一系列充满生命张力的诗歌,还是弥漫在《呼啸山庄》中的暴烈、多变、疯狂的奇特氛围,都与艾米莉对于约克郡一望无际的沼泽、旷野的真切体验有关。她把荒野风暴的感受,融合在自己作品的意象结构中,以诗人敏锐独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既狂热又冷酷的奇异氛围。有人这样说:“艾米莉的深刻与伟大,也许只能由约克郡残酷、峥嵘、阴晦和萧瑟的大地和天空造就。”②毫无疑问,正是约克郡的荒原给予了艾米莉独特的艺术灵感,让她以艺术的想象形式在《呼啸山庄》中创造了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气氛以及一系列恐怖、怪诞的意象, 而在这些意想里,荒原正是其中最基本、最典型,也最富有意蕴的原始中心意象。

《呼啸山庄》中由荒原养育的男男女女不甘于屈从命运, 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去反抗, 去改变周围的压迫自己的环境, 几乎不断遇到困难, 不断犯错误,处在无尽的痛苦与挣扎中。书中没有因为同情而给主人公以圆满的结局, 只有不断反抗命运的斗争和超越人类命运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在哈渥斯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人们的生活如同荒原一样粗犷而毫无变化, 人们过着一种兴趣狭窄而感情奔放不羁的原始生活;在这里仇怨世代相传, 人们把全部生活发狂似地倾注于这个唯一的目标。这样独特的环境下孕育出了艾米莉极为独特的性格, 她的这种特性, 幻化成了呼啸山庄怪异阴森的环境、希斯克厉夫狂野不羁的性格和三代人复杂的恩怨情仇。

二,解读《呼啸山庄》中的荒原背景

整个《呼啸山庄》的故事是由一位客人洛克乌德对呼啸山庄的生活感到好奇引起,然后由女管家耐莉向他讲述的。希斯克厉夫是一个弃儿,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所收养。这个“野孩子”自幼与恩萧的女儿凯瑟琳情投意合,而辛德雷却在其父去世后把他贬为下贱的奴仆。后来,当希斯克厉夫得知凯瑟琳打算嫁给画眉田庄的少爷埃德加·林顿时,便愤然离开了呼啸山庄。三年后,发了财的希斯克厉夫突然归来,开始实施他对辛德雷和林敦的复仇计划。他经常出入画眉田庄,致使林敦的妹妹伊莎贝拉跟随他私奔。这对凯瑟琳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久她便在临产时死去,留下了一个女儿卡茜。希斯克厉夫悲痛欲绝,但这只是增强了他的复仇心理。他利用辛德雷嗜酒好赌的弱点,通过赌博夺走了他的财产。等到辛德雷死后,呼啸山庄就落到了希斯克厉夫的手中。伊莎贝拉在英国南方去世后,希斯克厉夫强行领回了自己的儿子,为的是在第二代人身上继续发泄他的仇恨。有一次,希斯克厉夫把卡茜扣留在呼啸山庄,强迫她和自己的儿子结婚。不久,希斯克厉夫的儿子和林敦都死去了。这样,希斯克厉夫不仅掌握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而且完全控制了两个仇人的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磨他们。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 卡茜和她的表哥哈里顿逐渐相爱了。而自从凯瑟琳死后,对她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希斯克厉夫的心头。他开始真正看到她的鬼魂,以致放弃了复仇计划。不久,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终于也离开了人世。

《呼啸山庄》典型地体现与阐释了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情结, 全书散发着浓郁的荒凉与粗犷气息,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在荒原上, 他们性格粗犷、活泼好动, 从小就放荡不羁, 喜欢自由自在地在荒原上嬉戏。荒原成了他们逃避世间迫害与烦恼的乐园, 使他们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在荒原上,没有对人的尊严的践踏、没有金钱的魔爪、没有社会习俗的阴影, 人们可以呼吸到自然、清新的空气,可以过自由、野性和快乐的生活。作者在荒原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荒原意象固然狂放而粗糙,但它却与自由、爱情、生命紧密相连。

艾米莉个性孤独倔强,落落寡合,但她始终热爱自然,苦恋故乡约克郡的荒原。荒原那特有的粗犷、神秘、宁静是她理想的逃避人世烦恼的“世外桃源”,荒原给她的精神带来了极大的慰藉与满足。与此相对应,她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荒原细致入神的描写。“自然中有很多未开化的野性的风景, 尽管它们激励不起快感,但是看见它们仍然很满足。在崎岖不平的岩石里, 缠绕着扭曲的树根, 高悬在空中的植物形成一道深色的屏障, 阴冷潮湿的地面与纠缠不清的野草和灌木丛, ———甚至孤独的鸟儿刺耳的鸣叫,野兽的哭喊, 由于不速之客的惊吓而突然窜出来的蟒蛇…”这是一幅原始粗野的景象, 尽管不那么迷人, 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 但是正因为其障碍重重,扭曲生长才萌生了另外一种美。在《呼啸山庄》中,神秘的自然环境与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这对旷世情

侣的个性张扬和人生故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在这个封闭的宇宙中戏剧化地获得一种神秘而又崇高的艺术气质。故事从一开始,人物就被放置在远离尘嚣、荒凉孤寂的环境里。冬夏迥异的荒原,是主角们演出的壮丽舞台。毛姆曾这样谈到《呼啸山庄》给他留下的印象:“(这部作品)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寂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故事背景具有哥特式神秘、超自然的氛围,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险境之中。在这荒原上,没有文明城市的轻软精巧,没有繁华时尚的风情万种,有的只是阴郁荒凉的原野,四季不断的风,孤独的山庄,倾斜的树木,嶙峋的岩石,纷繁五彩的世界被过滤成为一个单纯的黑白底色的梦境,只有在这梦魇般的氛围中才能生发出非理性的人生价值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雨雪、风暴、黑夜是这荒凉原野的主要基调,野性的自然与激荡的精神一样,深不可测,令人生畏。这神秘漠然的荒野就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永远的精神之源,孕育滋养着他们孤傲不羁的灵魂、痴顽的爱情迷恋和对抗现实的疯狂。

三、荒原上的人们

1.希斯克厉夫:荒原王者,复仇游魂

当洛克乌德以一个陌生人德身份闯入这个荒原时,在他的眼中的眼中,呼啸山庄是一个厌世者的“天堂”,整个英国境内找不出第二个如此完全跟熙熙攘攘的社会隔绝的地方。荒区的景色是“一片凄凉” , “凛冽的寒气令人四肢打抖”, ‘“风和猛雪卷起可怕的旋涡,把天空和山冈全都搅混了”,“沼泽的深洼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连熟悉这一带荒原的人也会迷路”—尽管呼啸山庄,连同附近的画眉庄里也有花园、有树木,有动物,也时常有明媚的阳光和夏季,然而这个本该富有生机的小天地,却沦落到比荒原更加无情、严酷、不堪容忍的地步。因此,与作为荒原的呼啸山庄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对应,呼啸山庄内在的环境则是人为的荒原,人性的荒原。我们通过洛克乌德那双惶惑的眼睛,看到了比自然中的荒原更为可怕的景象::四脚魔鬼(指狗)露出白亮的尖牙,一窝蜂地冲出来袭击来客,主人却并不急着来解围;年轻美貌的“堂客”(卡茜)那对眼睛里流露出来却只是游移在轻蔑和近乎绝望之间的神色,人人脸上都是冷若冰霜,没有亲切的交谈,没有会心的微笑,彼此只有不正常的憎恨。总之,这个冷酷的世界比外在自然的荒原更加地令人不寒而栗。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呼啸山庄中的“暴君”——希斯克厉夫。

毫无疑问,希斯克厉夫是整部作品的主人公和中心人物,当他30年前出现在这片荒原上时就已经注定要在这片万古不变的土地上掀起一场风暴。对于荒原来说,他虽然是一个外来者,但经过时光的打磨,整片荒原上都没有一个人能比他继承更多荒原气质。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正面主人公的恶魔形象,他不仅给小说中的两户人家带来深重的灾难,还用他的野蛮、狰狞、冷酷、自私统治着整个荒原和荒原上的人们,折磨着他们的精神。伊莎贝拉甚至这样问道;“希斯克厉夫是人吗?如果是,他是不是疯了?如果不是,他是不是一个魔鬼?我不想告诉你我问这话的理由。可是如果你能够的话,我求你解释一下我嫁给了一个什么东西”。

希斯克厉夫的一切暴行就是为了复仇。他失去了爱, 他要向那些让他失去爱的人

报复。重新回到荒原希斯克厉夫,“已长成个男子汉…他脸上的表情和那种坚定的神气也比林顿先生老练得多。那是一张有才智的脸…”。从天而降般的希斯克厉夫变成了复仇之魔, 如果他心中还仅存一点善意,那就是对凯瑟琳的爱。他与凯瑟琳见面时说到“自从我最后一次听见你的声音以来, 我已在人海里苦苦地搏斗了一场啦。你一定得原谅我, 因为我奋斗, 只是为了你。”从此, 希斯克厉夫走上了复仇之路——脑中日夜盘算着如何侵吞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财产,进而把两家的人们拉进绝望的深渊。

然而希斯克厉夫不是一个单纯的复仇者,他又是凯瑟琳的爱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系列复仇计划的最终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重新回到凯瑟琳身边。自从来到这片荒原,他就像忠于这片土地一样忠于凯瑟琳,终其一生没有改变。这使得希斯克厉夫的暴君形象又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他们都是荒原的孩子,有着奔腾呼啸的激情,狂风暴雨般的情感是一种近乎执拗的追求;“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除了你之外,还有,或者说应该还有,另一个你的存在”。彼此是对方的另一半,是另一个我的存在,是自身生命存在的印证,他们两个的爱情近于疯狂和野蛮,是一种基于生命原始需求的爱,这种爱情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同时也有不可一世的毁灭性,当无法与生命中、灵魂中的另一半合二为一时,毁灭性就占了上风,滋生出绝望的爱,蹂躏着现实,摧毁着未来。“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我的未来了:死亡和地狱。失去了她活着也是在地狱里。”绝望的爱便衍生出恨,凯瑟琳的死夺走了希斯克厉夫生命的基石也带走了他的灵魂,“没有生命,我怎能活下去!没有灵魂,我不能活啊!”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爱没有出路,爱的丧失导致痛苦,进而引发疯狂的恨,恨使他成为一个疯狂的复仇者,越爱越恨,这种强烈的爱导致的自私性使他不仅仇恨爱凯瑟琳的林顿,而且仇恨一切与之相关的人;他用复仇的快感来弥补自己虚空的感情,来追忆或唤醒沉睡在心中的爱,来平衡内心深处因爱而产生的巨大痛苦,但他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复仇的快感未能消弭爱的丧失所带来的痛苦和孤独。复仇是魔比斯环,是走不出的迷宫,伤人伤己的怪圈,诱使他陷入更深的空虚和绝望之中。他的精神在思念凯瑟琳的煎熬里被弄得恍恍惚惚,总是日夜冥想着她的灵魂能回到他的身边。抑制不住的渴望使他奔到墓园,掀开凯瑟琳墓穴的泥土,想重新把她抱在怀里。希斯克厉夫日渐荒芜的灵魂仅余不堪言说的悲哀,最终走向自毁,期冀着灵魂能与凯瑟琳的一同游荡在荒野旷原中。

希斯克厉夫大半生的复仇,只是作为一种他对凯瑟琳狂热的爱和追求的替代品,是荒原上原始的自然力近乎疯狂的外现。在希斯克厉夫渴望见到死后的凯瑟琳的那些章节里,作者特意营造出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的蹊跷神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最深的迷恋,最痴的执著,最痛苦的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益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的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荒原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的爱深入人心,强烈地撼动着人的灵魂。

2.凯瑟琳:背叛与召唤

如同作者一样,书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也出生在荒原, 长大在荒原, 对荒原的挚爱使她与之难舍难分。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凯瑟琳做了一件让她后悔终生的事:她背叛了荒原。

在书中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大庄园,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各有其象征意义———前者草木稀疏,象征粗鄙不羁、原始自然的生活;后者则坐落于优美山谷,绿树成荫、高墙环绕,代表开化的文明生活。而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完美体现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自然环境意象上。前者高踞于贫瘠荒原之上,日夜经受着风暴的侵袭,在这里生活的肖恩一家性格粗犷、暴躁,如呼啸的烈风一样阴郁、顽固。山下树木葱茏的峡谷里,则是画眉田庄的林顿一家,他们沉静、文雅、顺从,有良好的修养和品位。山上和山下,两种环境,形成了鲜明对立的关系。生活在野蛮荒原之中的女子凯瑟琳没能抵挡住来自美丽优雅的文明的诱惑,最终选择了林顿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由此引发了接下来两代人十几年的恩恩怨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异质精巧的文明精神引诱了荒原上原始的自然精神而使得后者的力量减弱,然后悲剧由两者的二元对立冲突中引发。这种理念在结为夫妇的林顿和凯瑟琳的人生理想和个性冲突上进一步得到体现。冷静的林顿的生活旨趣是恬静和安适,而凯瑟琳则向往野性和风暴。在这个内在冲突远远大于表面平静的婚姻中,一旦和谐被打破,悲剧就不可避免。

虽然凯瑟琳一时冲动投入文明世界的怀抱,她的生命仍是属于荒原的, 荒原召唤着她的灵魂。她的心仍是粗犷奔放、未被驯化的,只有置身荒原,她才成为一棵强健的树,而“栽入花盆”那“薄薄的一层泥”便只会断送她的性命。即使在弥留之际, 神志不清的凯瑟琳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家园———生她养她并给予她乐趣与活力的荒原。恍惚中她把画眉田庄幻化成呼啸山庄, 不顾女仆的反对, 坚持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来自荒原的风, 在她看来荒原才是她的真正的家园, 只有荒原的狂风才能让她复苏。她对迪恩说“,我想现在就到外边去!成为大胆的、自由的野姑娘。”她一心只想回到荒原 “最使我讨厌的东西就是这个破落的监牢, 我不愿被禁锢在这里。”

死后的凯瑟琳终于离开了画眉山庄这座“监牢”,然而作为背叛者又无法被呼啸山庄所接受,所以她成了呼啸山庄荒野上的游魂,但荒原的劲风还是把凯瑟琳的阴魂吹到了呼啸山庄, 希斯克厉夫冥冥之中看到了凯瑟琳的身影, 并通过绝食而死与她成为一对游魂情侣。很明显, 是荒原之纽带使男女主人公完成了最后的骨肉灵魂结合。

四、结语

艾米莉最后借洛克乌德之口说道:“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 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 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兰铃花中扑飞, 听着柔风在草间飘动, 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是荒原给了他们生命,而现在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终于可以魂归荒原,荒原气质已深深渗透进二人的灵魂深处。在他们心目中, 对方早已是自己的精神乐园, 是自己生命中不能缺少的荒原

第二篇:《呼啸山庄》中窗意象的文化解读

摘要:窗在《呼啸山庄》成为了整体意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承载了女作家的丰富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小说思想主题的众多内容,昭示着心灵的向往与追求,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哲理的感悟。女作家艾米莉通过这一意象,展现了19 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理想与抱负。

关键词:“窗”意象;窗内与窗外;自由与束缚;和谐与统一

正如T.S.艾略特所说的那样,要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1],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就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这两个对立的世界里,“自然和自然内外的现象一直地在‘呼啸’着,人的内心也一直骚动不安”[2]。当生活在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们相遇时,他们将必然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巧妙地运用了窗作为喻体,通过窗这一意象在小说中的反复出现,将这两个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人们生活状态大相径庭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两个世界里,窗内和窗外的情景不断地在转化,引领着这里的人们不断地交汇和融合,最后双方不断地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最终实现了自然的呼啸山庄和文明的画眉田庄的和谐统一。因小说中的窗蕴载了女作家的丰富情 感及人物命运和小说思想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呼啸山庄》整体意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已不是生活本身的形态”[3]。窗常常给我们一种禁锢、局限的意象,它围堵了我们的视野,被看成文明对心灵的有形桎梏。但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安全地隔绝了可能来自外界或内部诸多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观视行为的准确性和分析外在或内在的客观性得以肯定。窗的这一文化意蕴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得到了很好地诠释。童年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生活在粗犷、蛮荒的呼啸山庄里,热爱自然,酷爱自由,共同的天 性使得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两个“风暴之子”一次误入画眉田庄,透过田庄的窗户向内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暂新的文明世界,彻底改变了他们日后的人生观———“一个辉煌的地方,铺着猩红色的地毯,椅子和桌子也有猩红色的的套子,镶着金边的纯白天花板„„要是我们,该认为自己是在天堂了!”[4]这里窗内的景致着实给人带来了审美的愉悦,但窗是关着的,窗内的景色是静止的,风景元素是孤立的,生活在这样风景中的人们很难和自然进行交流,窗内和窗外无法形成有机的生命联系。所以希斯克利夫嗤笑窗内在这个文明世界里的林顿家两个小孩过着一种无聊枯燥的生活时。看到他们不能自由外出,一扇窗户使得他们和大自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希斯克利夫感觉到了这里的人们所受文明羁绊的威胁。不错,是“文明的社会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自然人是幸福的,而文明人则是不幸的”[5]。然而,凯瑟琳却对窗内的景致表现出了艳羡,被窗内的舒适生活所迷惑,窗内的一切强烈地吸引着凯瑟琳,扰乱了她的心,动摇了她的本性。随后,她被请进了窗内,由此她为自己日后的生活埋下了祸患的种子。五周的田庄文明生活使她意识到了和希斯克利夫的悬殊社会地位。因此,面对窗外和窗内之间,希斯克利夫和林顿之间,凯瑟琳依然选择了后者,选择了束缚自己自由的窗内生活。后来在离开山庄前,她对管家丁耐莉不耐烦的喊道:“关上窗,我快要冻死了!”这里,关窗体现了凯瑟琳一种向内的自省。这种自省不是消极避世,而 是将心灵之窗关上,与纷繁复杂的窗外世界———呼啸山庄,保持疏离。从此以后,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分道扬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代表着两个世界障碍的一扇窗户,最终分割开了两位亲密的恋人,造成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的裂痕与泯灭,也最终造成了希斯克利夫的性格扭曲。在这里,女作家借窗这一意象,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及其对人的腐蚀作用,金钱、门第对爱情、婚姻的禁锢”[6]。

窗的意象不仅可以代表肉体的框限、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能体现精神上的无限性,是一种心 灵意识存在的印证。每个人内心都渴望着有这么一扇窗———成为心灵渴望自由的出口,能

超脱所有束缚羁绊,获得绝对自由。女作家艾米莉把窗的这一文化内涵很好地渗透到了她的作品之中。成年的凯瑟琳婚姻并不那么幸福,由于她屈从了世俗,违背了自己的天性,所以当希斯克利夫突然消失三年之后再现时,她已无法协调与林顿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关系,这时她才意识到窗外才是她所需要的,她的生活,她的自由和灵魂的故乡。在她生病后,神志错乱之时,她对丁耐莉喊道:“把窗子再敞开,敞开了再扣上钩子!快点,你为什么不动? ”昏迷中的凯瑟琳说完后,依然从床上滑下来,步履蹒跚地来到屋子的另一头,推开了窗户,探出了身子,不顾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肩膀,朝着山庄方向呼喊着希斯克利夫。在这场由窗内通向窗外的殊死搏斗中,凯瑟琳的心灵走向崩溃,最终死于精神迷茫。这里,开窗具有对新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等象征特点,因为凯瑟琳深切地体会到窗内这个家庭的压抑与专制,感受到窗内的黑暗足以把她闷死,闻到了文明家庭朽烂的气息,因此,她敢于冒生命之险打开窗户,让她仅存的生命活力散发出去,“自由的灵魂是无法真正忍受束缚的”[7]。这里女作家借用窗这一喻体,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又一次进行了无情地鞭笞,表现了女作家对精神自由与独立的不懈追求,“是英国天才对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不到美满生活的宣言”[8]。窗的这一喻义在随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一书里再次得到了引证:傍晚端坐窗前的拉姆齐夫人在那一瞬间体会到了自我与世界结合为一体,伍尔夫“在自己作品的艺术世界里找到了可与丑陋的现实相抗衡的理想境界”[9]。在凯瑟琳下葬那夜,希斯克利夫因无法随她而去,返回了呼啸山庄,破窗而入,把他的满腔悲愤和苦楚向活的人无情地发泄着。数年之后,洛克乌德来到山庄,夜间梦到一张苍白的脸,从窗外边靠在玻璃上,还有一只血迹斑斑的手,伸进打破的玻璃窗,要求进屋来。这一幕被拉尔夫.福克斯称为“整个英国文学中最动人的场面”[10],这大概是窗的意象最为残忍的一面。这种“意象的荒诞,能令读者产生惊惧、敬畏的心理,感到它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自己则渺小、微弱”[11]。在这里,女作家艾米莉再次向读者暗示,天堂不是凯瑟琳的家,更不 愿自己的灵魂在外漂泊,她一心只想回到荒原,盼望和希斯克利夫厮守,因为他们同为荒原之子。在世界各国,恋人之间的爱意常常通过窗来表现,无论是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还是英国萧伯纳的《武器和人》,以及我国曹禺的《雷雨》,都是男主人公通过跳窗而入而赢得女人的心。但此时的这扇窗户已成为希斯克利夫的阳界与凯瑟琳的阴界之间的障碍。尽管希斯克利夫不费力气地打开了窗户,但仍无法“外出”到那个极乐世界里。后来管家丁耐莉发现了希斯克利夫死在那棺材式的床上,窗洞开着,“格子窗来回地撞”,他的那双眼睛露出“可怕的,活人般的,狂喜的凝视”———他已经与窗外的凯瑟琳会面了,死亡成全了他们的爱情。无疑,这里的窗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承载着思乡之情,意味着一种灵魂的归宿。安顿生命,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在这里,女作家艾米莉“主张的爱与死已不再是对立的映像,而是交缠纠结:爱极而死,爱通过死达到完美的极致”[12]。

维多利亚时代,在工业革命主宰的世界里,人们已无法依赖上帝。只能凭籍自己的最后一点气力,暂时忘却现存世界的冷酷与束缚。而这“最后一点气力”则来自个体本身的主观意识。用自身的主观意识来暂时超脱现实,运用心灵自由的力量,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投射到闪闪发亮的窗户上,使之成为希望之光。窗的这一文化象征在女作家艾米莉的笔下得到了极致地彰显。当洛克乌德最后一次拜访呼啸山庄时,这里已成另一天地了: 它在恬静的夜晚散发着花香,门开着,窗也开着,它不再门户紧闭,拒人于千里之外了。那敞开的门窗再次证明,古老而愚昧的呼啸山庄已敞开了通向象征着物质文明社会的画眉田庄的大门。当从开着的窗子里看到小凯蒂非常亲热地教她表哥哈里顿读书的情景,谁不在心底为他们深深祝福!当他们滞留在门槛上,再看一眼月亮或者更确切地说,借助月光再看一眼彼此的脸时,他们终于超越了他们的上辈,将要离开曾经给他们带来灾难,凝聚着“野蛮”气息的呼啸山庄而去散发着“文明”气息的画眉田庄去开辟新的生活。这年轻的一代就要双双走进更合乎文明

标准的画眉田庄,那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无任何压迫和习俗的禁锢,享受着真正安逸和自由的幸福生活。这酷似一个美丽的童话,而“艾米莉正是以这种方式摆脱世俗的枷锁,达到精神上的解脱”[13]。最终,由窗户建架起的各种矛盾障碍———自由与限制、生与死文明与自然,随着第二代人建立起来的爱情,使之消失殆尽。当“小凯蒂和哈里顿成为一对幸福的伴侣,山庄和田庄这两个世界才终于统一起来”[14]。窗内窗外的和谐统一,让人们再次看到希望在人间,窗以弱势象征传达出其所具有的引领人们进入最高现实的内心向往。可以说《呼啸山庄》是“一本不属于当时而属于后来的杰作”[15],女作家借用窗这一意象,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客观对应物,在那里,她“看见天堂的荣光闪耀”[16],实现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社会里难以实现的一个完整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98.[2] 高继海.英国小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5.[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4.[4]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Z ].王蕙君,王蕙玲,译.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57.[5] 于凤梧.卢梭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15.[6] 罗英.世界文学名著精要导读[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35.[7] 黄巍.自由与枷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95.[8] 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三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36.[9] 常耀信.英国文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85.[10] 格拉日丹斯卡娅.勃朗特姐妹[M]./ /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78.[11] 刘甫田,徐景熙.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1.[12] 钱青.英国19 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29.[13] 凤宇飞.“呼啸”之悲凉“荒原”之冷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81.[14] 孙胜忠.于不一中见整——《呼啸山庄》艺术建构评析[A].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

[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6.[15]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0.[16] 格拉日丹斯卡娅·勃朗特姐妹[Z].郭菀玲,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105.

第三篇:荒原读书笔记

《荒原》读书笔记

在课堂上经常听李老师提到艾略特的《荒原》,趁着周末的时间,去书店翻看了此书,《荒原》读后感。初读此书,不求甚解,却为其中奇幻瑰丽的意向所折服,遂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细品慢酌。就其中的性欲、性的审美进行初探,本能欲望的冲动是不是审美?

《荒原》是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荒原》一诗的发表,在西方文坛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该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诗434 行,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对奕”;第三部分“火诫”;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雷霆的话”。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就我读此诗的感觉,实在是晦涩难懂,读第一遍,除了觉得注释太多,诗太长以外,没有太多感觉。在我参考的论文中,艾略特认为:“诗歌,特别是20世纪的诗歌,不可能简单明了。”因此,晦涩难懂的标准是艾略特美学观的一部分。

《荒原》又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现代西方文明世界是一个没有信仰、精神空虚、情欲泛滥、世态炎凉的荒芜原野,同时也象征要以宗教作为救世良方。在此,就《荒原》中的情欲泛滥做简单的美学探讨。在第四章《水里的死亡》,虽说只有短短的10行,但是句句都寓意深刻。艾略特笔下的海,象征的是情欲之海,汹涌而至的情欲能够让人丧失理智,淹没其中。“火”也是欲望的象征,当欲火无法控制的时候就会引起罪恶。在《荒原》里的圣杯传说中,也隐射了情欲,其中描绘的是萧索和虚无的景色,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欲望,让人感到不安和躁动,荒原之荒,根源在于鱼王身体之荒。要拯救荒原,必须寻找圣杯,医治渔王的疾病,使他从衰老和性无能中振作起来。艾略特受到弗雷泽的《金枝》这部人类学著作的重大影响,任何熟悉这部著作的人会立刻识别诗中所提到的生

殖仪式。我们还在诗中见证了沐浴在欲海中的男男女女:诸如在德国阿尔卑斯山度假的贵族男女,在伦敦家中百无聊赖的中产阶级夫妻,深受性问题和生育问题困扰的下层女性,像野兽一样到妓院寻欢作乐的斯温尼,偷欢交媾的银行职员和女打字员,邀请同志到宾馆过夜的同性恋商人等等,而这些又与神话中夜莺遭到强奸的故事,以及瓦格纳歌剧中不该发生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这可谓《荒原》中的欲望众生相。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欲望的冲动表象,而有更深层次的宗教内涵,因为鄙人才疏学浅,无法解读透彻其中的宗教色彩。反而从这些欲望的表象中看出了审美的闪光点。在这些混乱的人物以及混乱的意象中,有着人性本能的欲望冲动,在其中我们能读出诗人的善恶的价值判断。具体说来,《荒原》第一章里,以先知铁瑞西斯的视角目睹了一个打字员和房产职员间的逢场作戏。他们的结合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生物本能上的。打字员是受害者也是罪人。她用“连衫裤”、“背心”以及“紧身胸衣”等来引诱意志薄弱的男人。在艾略特看来这种爱是不道德的,是恶的而非善的。我们只能从艾略特的诗中找出这些扭曲的男女情欲关系,有些仅仅是单纯的肉体上的冲动,如同动物延续后代的本能。在我看来,这种性欲冲动,本身就是赤裸裸的审美的,倡导的是人性的解放。而艾略特在其中也尝试着探讨和解决如此的男女本能冲动,那就是宗教上的“Datta.Dayadhvam.Damyata”。这样的性欲冲动,不仅仅是审美的,还有更深社会学、宗教学的探讨价值。

第四篇:《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2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4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5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7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 12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4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 16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17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9 目的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20 《雨中的猫》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22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23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 24 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哈克贝利•费恩人物性格分析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27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28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30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31

浅析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33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 35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 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7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 39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Motivation’s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English Learning 论《红字》中的象征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李尔王和格勒旺布王比较研究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从饮食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差异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 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浅析英美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和技巧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87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89 论东西方死亡观之差异

从爱情观的转变谈《飘》中斯嘉丽的成长历程 91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模糊语言应用的语用分析 93 《天使与魔鬼》中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95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悲剧之源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98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99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以“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为例 101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102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04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105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06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 108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 109 比较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不同

The Way to Succ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eat Gatsby and Bill Gates 1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12 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 113 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 11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15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 117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 11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论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死亡结局与唯美主义 120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121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2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125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 126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128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12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130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 132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让中国学生说正确英语-------探讨如何摆脱英语语用失误 134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135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36 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 137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138 《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139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41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 143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45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147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14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51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152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153 《红楼梦》两英译本文化不可译性之管窥 15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155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6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157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5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159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160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161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62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163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164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165 论“绿山墙的安妮”中女主角的成长经历 166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167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168 论小说《苔丝》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69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70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71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72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73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74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 175 英汉致使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176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177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78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179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

180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181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182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

183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84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185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 18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 187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88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189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190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191 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 192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新闻词汇翻译

193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4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 195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96 目的论视角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推广资料的英译

197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 198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199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

200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TV Talk Shows

第五篇: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常见意象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

(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3)兰:高洁

(4)牡丹:富贵 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9)莲 :出淤泥而不染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丁香:愁思或情结

(11)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4)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悲伤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

(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1)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12)蝉: 高洁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

(2)簪缨(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13)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下载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呼啸山庄中的荒原意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荒原狼读后感

    《荒原狼》读后感 当我读《荒原狼》时,我是伴随着似懂非懂的纠结读完的。《荒原狼》中的哈里是一个孤僻的独行侠,他坚持租住在一户整洁有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而自己的房间里却......

    《荒原狼》读后感

    读《荒原狼》后浅显的感想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

    《荒原深处》诗集

    听你说过要出诗集的,那时的感觉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啊。你是我们家的骄傲,更是我们这片土地的骄傲。听说你的诗集出版了的时候,我便向你讨要。我说我要一本你的诗集,我要一本用你的......

    《呼啸山庄》

    原来爱情那么伤 ————读《呼啸山庄》有感 《呼啸山庄》简介:这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主人死后,辛德......

    诗歌中的秋天意象

    诗歌中的秋天意象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高中第三册都是文学作品,有3个诗歌单元,不少作品都有秋天意象。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结......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重点部分)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词中的典型意象 折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杨柳——(代表)惜别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再如: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意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他蕴含的意义 基本是固定的。就让我们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