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工作的汇报材料
抢抓机遇 率先发展努力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跃进全省十强县,建设和谐新**”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突出农业的基础和优先地位,大力实施“农业立县”战略,切实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开创了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
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0.1万吨,同比增长20%,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40元,同比增长15.4%,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攀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县的主要作法是:
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农业稳,则天下安。**县作为我市农业大县,全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县,将多打粮、打好粮,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为已任,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围绕提高粮食产能,走出了一条不单单依靠“政策好”、不完全指望“天帮忙”,更依靠科学发展“人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固根本”的路子。通过认真组织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三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共筹措农田水利和农业开发资金3236万元,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面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灌溉面积43万亩的龙头桥灌区骨干工程自2004年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元。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幅度增加补贴资金,全县已组建农机合作社15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00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到1.2万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加大对农民实施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力度,重点推广了水稻大棚育秧机插深施肥、玉米通透性栽培、大豆大垄密植等项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良种覆盖率达到99%。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筹措资金1200万元对农业基础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予以补贴。在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全县共完成深松整地60万亩,水利工程土方180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苗大棚32万平方米,农业阳光保险面积100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269 公斤提高到2008年347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争取上级农业政策支持为契机,倾力建设全省现代农业试点,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化。为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我们抢抓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工程的难得机遇,成功争取并顺利实施了示范区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大手笔、高起点,打造精品、培育亮点的原则,先行规划、配套建设,举全县之力、集各方资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在标准化农田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通村公路建设、村屯绿化、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社区建设、农民远程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18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配套建设。并确定了三位副处级领导定点包扶、驻村办公,19个部门重点帮扶,强力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869万元。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完成组建工作,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3万亩。通村公路、24栋别墅区、村办公楼、幼儿园和超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并规划建设了集“湿地观光—现代农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游和牲畜园区项目。可以说,经过一年来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得到全面提速,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攀升,在全省12个试点评比中名列前茅。我县力争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将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示范区,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全国新农村工作亮点
近年来,我县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推进“农村三项重点工程”后,我县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等难题,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修建农村公路 187.9公里,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改造农村泥草房6651户,超额完成市下达计划;新建村级活动室50个,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都有综合活动室的目标。全年累计完成农村三项重点工程投资5.1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5亿元。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创新思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务求实效。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我县提出了“先易后难,攻坚克难,抓两头带中间,促进整体改造”的工作思路,并确定10个泥草
房改造重点村作为试点村,实施典型引路。为调动广大农户改造泥草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出台了鼓励扶持政策,政府给予拆一间补1000元和试点村建一户补1万元的资金补助,对连片30户以上的农户,在给予资金补助的同时,奖励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并且为资金紧张的农户提供1.5--2万元/户的贷款。全年共投入补助资金3500万元,协调贷款662万
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的改造热情,超额完成了泥草房改造任务。我县泥草房改造工作经验在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现场会上得到推广。截至2008年末,全县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村率、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68%、57%、61.7%、90%和99.7%。新农村建设三年试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虽然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兄弟县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在下步工作中,我县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虚心向兄弟县区学习,按照中央提出的“稳粮增收强基础,促进发展重民生”的发展主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富民产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将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我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采取五项措施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争取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
二是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文化部和国家发改委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初步计划“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扩建2万多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主要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县县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50%的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
三是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各地文化部门和单位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继续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提供基层艺术团体使用。
四是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可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要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强国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篇:学习苏州经验,开创天池经济发展新局面
学习苏州经验,开创天池经济建设新局面
天池镇党委书记 张光明镇长 张光华
通过赴苏州参观学习,使我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真的是深受启发,倍受鼓舞,感慨万千。“如何破解三大困局(资本困局,产业困局,环境困局),振兴天池经济”成了新一届党委政府永久不变的话题,在如今正值创业兴业之时,思想解放之时,人心思进之时,我们要借着“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的东风,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渑池精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为天池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天池镇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有新突破。
一、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解放是动力。求实、创新是苏州的精髓。苏州市领导在介绍苏州经验时反复讲,创新是民族进步和事业发展的灵魂。对区域经济来讲,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就小发展,不创新就难发展。正是靠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苏州人创出了全国第一家新加坡工业园、全国最大的台商工业园、全国唯一的封关运作的县级海关、全国唯一的设在县级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奇迹。
(二)善抓机遇是关键。“见事早,动手快”是苏州人有强烈机遇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人抢先抓住了物质匮乏,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的难得机遇,乘虚而入,先声夺人,使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苏州
人赶上的第二趟车是上世纪 90 年代小平南巡讲话后的对外开放,争
取到了不少外向型经济“网开一面”的优惠政策,抓住了借力发展的机
遇;在跨越新世纪的前后,苏州市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
力发展民营经济,又抓住了“以活取胜”的先机,用深化改革进一步巩
固和发展了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做到了乘势而上。
(三)园区建设是载体。对苏州来讲,园区既是外向型经济的窗
口,又是科技创新的基地,还是新城区的建设区,更是加快发展的基
本载体与重要形式。大手笔规划建设的园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苏州市的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数量与规模不仅在全国地级市中当数老大,而且在推动区域经济发
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方面也名列全国地级市前茅。
(四)招商引资是途径。建园区、招大商、引外资、促发展是苏
南模式,特别是昆山之路的基本策略。苏州响亮的提出了“帮助招商
引资的是恩人,投资帮助苏州发展的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引资局面的是能人,影响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是罪人。”苏州本着“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一站式”服务、规范
服务、平等服务、透明服务、诚信服务,真正实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于外商。
二、学习苏州经验,开创天池经济建设新局面
天池镇位于渑池县城东南部,全镇辖29个行政村,4.2万口人,土地面积137平方公里。境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近年来,我镇党
委、政府坚持走“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狠抓农业结构调
整,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优化投资环境。学习苏州经验归来,我镇党
委、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拉长产业链条,建设生态园区,加大引资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
天池镇是全省烟叶标准化基地,是我县烟叶种植面积最广的乡
镇,其经济效益比较可观。目前全县掀起了全民大创业的热潮,面对
烟叶这个主打产业,要想方设法引进资金建设烟叶加工厂,对其进行
深加工,增加烟叶的生产利润,以此提高村民收入。天池镇的“笃忠
牌”辣椒在我县也是一绝,自2000年朝天椒被引进以来,以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耐旱的特性在短时间内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广泛种植。到
2007年天池镇辣椒种植面积已达到了4万亩。现如今我镇的辣椒产
业规模更是迅速的壮大,建起了辣椒产业合作社,为朝天椒交易建立
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平台。下一步要在做好优质辣椒种植基地和高产
栽培示范工作,引进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辣椒的深加工,使辣椒这个产业链条逐步扩大,真正的提高辣椒的经济效
益。我镇农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使现有的农业种植形成规模,在农业的深加工上有新突破,培育新的种植品种,在名、优、特上下功夫,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发展现代农业,真正实现农业提升。
(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我镇的振兴农业观光生态园是镇里观光农业的先驱。这个园区邻
南昌水库,318省道由此通过,景色宜人,交通便利。天时地利,再
加上投资者锐利的眼光,观光农业一定会在这里发展壮大。经专家检
测,这片园区的土壤元素丰富,农作物产量极高。我们要积极的与农业局联系合作,积极引进适合我地生长的农业新品种,在这片园区内先行栽培实验,对于生长势头好,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逐步形成我镇的农业新特色。振兴农业观光生态园不仅仅是个实验、休闲、娱乐的基地,更是一个展示与引进的平台,通过各种具有农家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向人们展示天池的特色新农业,从而吸引眼光独到的投资者,进而加快天池镇的特色农业发展。
(三)抓好项目建设,加大引资力度
工业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要抓好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在于稳定重头企业,加大引资力度,发展中小企业。位于天池镇藕池村S247省道旁的雪莲面业有限公司就是天池镇的一个重头企业。公司于2008年4月建成投产,年盈利约600万元。一直以来他们以“健康,绿色”为目标,不断努力着,前进着,逐年健康、稳步的发展。另有在建项目南昌生物有机肥厂,如果在年底能够如期投产,可以确保年产值30万吨,利润300万元。招商引资是突破产业困局,突破资本困局的快速路径,要充分利用各种人际资源,信息资源,每人提供一条有价值的招商引资线索,形成全民招商的局面,天池镇将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更优越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以求双赢。从而实现天池镇“工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争先进创优秀
我镇通过在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两抓一促”及“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使全
镇的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主动学习农村最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和带富能力,建立和谐高效的干部队伍,真正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怕困难,完成任务追求圆满,为把我镇建成“工业发展,农业提升,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增砖添瓦,贡献力量。
作者: 张光明(天池镇党委书记)03984776888
张光华(天池镇镇长)03984776999
第四篇:开创农业农村发展升级新局面
开创农业农村发展升级新局面 刚刚闭幕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了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全面部署了2014年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这对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体要求,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为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站在新起点,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要深刻认识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按照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为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支撑。
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要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要着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要严守耕地红线,加大“三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要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要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建设管理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城市建设管理的理念引进到农村,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通过实现农村建设管理现代化,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接轨;要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创新、拼搏进取,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过硬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举措,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升级新局面,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开创农村预防腐败工作新局面
立足基层突出重点
开创农村预防腐败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XX市立足实际,抓源治本、注重预防,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以服务群众、推进民生工程为落脚点,根据新形势下纠风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坚持纠建并举,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纠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四个结合,在全市构建起了“理好财、管好人、融好情”三位一体的纠风工作体系。
一、坚持明确责任与健全制度相结合,完善工作机制。纠风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健全的工作机制和配套的制度体系。我们立足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规范,在全市构建起了“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制度健全、资源共享、反应快捷、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
(一)明确责任,协调配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供纠风工作保障。市委、市政府对纠风工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全市工作总体规划,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级班子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纠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纠风办,并在人员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在纪委监察局扩编增员单独设立纠风室。纠风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一部署,半年一总结,季度一检查,每月一暗访,做到年年有部署,月月有推进。
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形成纠风工作合力。按照“谁主管谁
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纠风工作重点任务细化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参与单位、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制定详细的分步保障措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签定责任书。各部门单位按照“责任不推脱、工作不遗漏”的要求,进一步做到任务、标准、时限“三明确”,人员、分工、措施“三到位”。纪检监察机关作为纠风工作的主管单位,在明确纠风室全面负责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投诉办、监察室、信访室、案件室协同抓纠风的职责。通过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形成“家家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氛围,充分调动了部门行业抓纠风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健全行政许可制度。通过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十项制度,重点解决职责不清、效率不高、工作不落实、承诺不兑现等问题。三是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涉民行为的规定》等18个规范性文件,推行了《自由裁量权指导意见》、《行政执法登记制度》等七项制度,重点解决多头检查、任意收费、随意处罚和野蛮执法等问题。四是健全规范服务制度。制定实施了《规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行业服务的实施办法》,重点解决办事不公开、服务不规范、“窗口”无品牌的问题。
二、坚持行风建设与源头预警相结合,力求标本兼治。我们立足于超前防范、源头治理,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构建“四大中心”,全力打造纠风工作新平台,使纠风工作在更高层次上不断深化。
一是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优化基层站所规范服务。不正之风既有廉不廉、公不公的问题,更有行为规范不规范、办事效
率高不高、服务质量好不好的问题。我们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作为基层纠风工作重点,采取源头治理措施,推动乡镇站所作风转变。以“只进一家门、办妥万家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目标,在市行政服务大厅已运行多年的基础上,2007年又在各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各村设立便民服务室,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便民服务体系。镇便民服务中心将原先各个基层站所涉企涉民的99个事项集中到一个大厅办公,实行“办理+代理”的服务模式。通过实行AB角岗位工作制,确保“人好找”;实行首接责任制,确保“门好进”;实行服务承诺制,确保“事好办”。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的《便民服务中心DB标准》,对服务事项的办理程序进行细化量化,实现了为民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2009年,本着“零距离倾听民声,面对面服务百姓”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创新便民服务运行模式,搭建了“服务百姓面对面”视频网络平台,通过市、镇、村三级视频网络互动,“面对面倾听民声、心贴心服务百姓”。全年共受理群众反映问题529件次,解决问题465件次,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二是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防范重点领域不正之风。工程招投标、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出让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纠风工作的重点。针对这些交易领域部门分散,监管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运作不规范的问题,我们采取“统一管理、管办分离、依法监管”的办法,投资建立了全省一流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分散于多个部门的交易项目纳入中心统一监管,并配套开发了电子监察系统,对交易全过程进行
适时监控,减少了人为因素,实现了事前监督、事中监察和事后反馈的有机链接,有效防范了串标、陪标、围标等不正之风的发生。
三是设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治理部门财务乱支滥花。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一直以来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部门支出账户独立,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导致公用资金无序使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遵循“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的原则,在实行收入统一入库的基础上,在QD五市中率先启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市直77个部门、167个单位原先在预算外专户核算的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同时,建立起覆盖财政部门、银行和预算单位的网络系统,实行网上申报、网上支付、网上核算,对部门资金支出实施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了乱支滥花现象的发生。
四是设立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群众是不正之风的直接受害者,也是不正之风的信息源。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我们以让群众“有冤能诉、有话能说、有事能办”为出发点,设立市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公开接受群众对不正之风的举报。通过强化市级领导接访、预约上门走访和群众来访首问负责以及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办理纠风信访事项、参加听证公示等措施,以最便捷的途径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公正解决群众诉求,最大化地实现了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