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文化进校园教育纪实
弘扬千秋茶香,争当四好少年
——平水镇中心小学茶文化教育纪实
巍巍会稽山,悠悠若耶溪,青青御茶湾,平水镇中心小学这一座百年老校就座落在这美丽的山水间。近两年来,我校的茶文化特色课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走过的是一条研究探索、实践反思、提升创新、发展共赢之路。
第一部曲——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发茶艺学校课程
(一)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课程主题
2007年7月,我校学校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家访、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期望,以及社区、学校、师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分析,学校将学校课程定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目标锁定在学校附近的青山茶场、鸿华茶厂。让学生利用我镇特有的茶文化学习资源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以上认识,确定了我校第一门学校课程——《少儿茶艺》。
(二)立足学生发展,选择课程内容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知识性与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那些趣味性、实践性强,便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内容。学校制订了《茶艺课程纲要》,并依据纲要编写了《少儿茶艺》读本,设计了45个学生喜欢的活动主题,内容包括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与文化、茶与健康、饮茶与品茶等几大类。为了突出实践性,我们丰富了学生的活动方式。
从学生能力形成的角度出发,设计了10个“我会”,如我会问、我会想、我会尝、我会做、我会观察、我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观察、实验、操练、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和家庭及社区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第二部曲——以师生发展为目标,探索综合教学模式
(一)教法学法综合运用模式。
以《设计茶包装》一课为例。就知识方面涉及到茶艺、劳动、美术、语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就技能方面涉及到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情感态度方面涉及到感受茶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操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应体现综合性原则。既有知识的讲授,又有实践的操作;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实地的考察;既有文化的体悟,又有审美的熏陶;既有资料的整理,又有交流中共享。学生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将搜集整理、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文字表述、设计绘画、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多种学习方法综合应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模式。
学校成立了由茶艺、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茶艺教研组。把“如何实现《少儿茶艺》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们结合茶艺课教学内容,找到能与本学科结合的单元课题,分别承担茶艺课教学。如,《茶艺实践课》中涉及的《茶歌茶舞》
等单元由音乐老师执教,与文学有关的《茶诗》、《茶联》、《茶故事》等单元由语文老师执教,《可爱的茶具》、《探究茶服》等单元则由美术老师执教,《实践调研的统计与分析》单元由数学、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这样的教学,既解决了由于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
第三部曲——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构建特色课程文化
(一)茶文化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学校以茶文化为内容,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茶文化培训模式。概括为:学习沙龙,理论交流模式——老师们阅读茶艺书籍,开展读书沙龙、网上论坛等多种活动。互动分享,亲和共赢模式——学校利用教师会时间,由茶艺专职教师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茶艺知识、茶联的创作、茶与名人等专项培训,并在教师中开展“共颂茶联,共赏美文”等活动。直观感悟,亲历调研模式——学校组织老师们去茶店和茶馆学习茶艺表演,定期邀请国家级茶艺师来校指导,组织教师赴上海、杭州等地参加各类茶文化研讨、观摩活动。
(二)茶文化研究推动学科教学发展
茶文化研究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教师自身丰富的课程文化知识,儒雅的气质就是一种资源,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借助学生参加茶艺实践活动所获取的信息、知识、技能、资源,充实学科课程教学。
第三,茶艺实践课的实操性、情境性、合作性,为其它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茶文化教育创新学校德育活动
学校特别提出了“以茶修德,以茶促规”的育德理念。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在茶艺活动中,感悟和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生多次受邀在中国茶文化节开幕式、市健康消费现场会、县少代会、县城镇文明生活联欢会等活动中,为现场领导、来宾、小伙伴们进行茶艺表演,培养了他们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宣扬健康的消费理念的责任感,也养成了学生文明有礼的好习惯。
(四)茶文化宣传营造高雅校园环境
学校精心设计古香古色的茶文化馆,为学生的茶艺实践活动提供场所。门厅、楼道、宣传窗等地展示学生创作的各类茶艺作品。去年,我校把《少儿茶艺》整本教材的内容做成墙体展板,在学校二楼中厅全部展示出来,分批带领三至六年级学生参观和学习。去年年底,我们邀请了专业设计师,对我校的茶艺室进行了专业设计,并于今年7月全面动工装修了茶艺室,集学习知识、动手实践和涵养情趣于一体,为学生参观学习、实践体验、展示交流提供了场所。
第四部曲——以特色课程研究为依托,全面发展提升品位。
(一)师生水平有效提升。
近两年的茶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观察模仿、参观走访、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筛选整理中领悟习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能够积极的探索研究,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的转变。特别是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们感到开发茶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充满了创新与乐趣。教师们在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二)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这两年多,社区、家长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先后承办了县学校教育工作质量交流会、县少先队活动现场会、接待了市政协、市消保委、市工商局等领导和专家到校开展茶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参与了市、县组织的各种庆祝、实践活动。浙江卫视、绍兴电视台、《绍兴晚报》、《绍兴县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的茶艺活动多次进行了报道。在茶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教师尉卫英等所撰写的案例《莫让绿色宝地中的“黄金”流失》获得县一等奖。尉卫英老师应邀在绍兴市茶文化研究讨论会上作了《弘扬茶文化,争做好少年》的专题汇报。尉卫英老师同时被邀请参加绍兴市少儿茶文化读本的编写、修稿工作。学校茶文化特色课程获县二等奖,茶文化优质课评比获市二等奖,学生茶文化研究成果多次获县一
二等奖,学生与茶有关的习作和活动多次在县市级报刊被发表或报道。
如今,以“茶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已扎根于广大师生的心中,学校正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面貌。学校发展没有止境,取得的成果没有让我们沾沾自喜,我们以学校特色为抓手,着眼于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模式,着眼于校园茶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乘势而为,进一步拓展“以茶健身,以茶促智、以茶养性,以茶养德”的茶文化精神,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提升“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品位,从学校特色转而为创建特色学校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平水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平水日铸茶——茶文化进校园教育纪实[定稿]
茶文化进校园教育纪实
巍巍会稽山,悠悠若耶溪,青青御茶湾,平水镇中心小学这一座百年老校就座落在这美丽的山水间。近两年来,我校的茶文化特色课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第一,基本做法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发茶艺学校课程
(一)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课程主题
2007年7月,我校学校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对需求调查反馈的认真分析,了解到学生最迫切的愿望是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家长的第一需求是让孩子接触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由此学校将学校课程定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对学校、师生、社区可利用资源的调研中,我们则把目标锁定在学校附近的青山茶场、鸿华茶厂。从学生资源分析,我们的学生们天天生活在茶乡,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从文化资源思考,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折射出“和、清、静、俭”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开发并利用茶文化丰富的学习资源,把几个实践基地作为我校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窗口,可以满足学生参与实践的需求,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以上认识,确定了我校第一门学校课程——《少儿茶艺》。
(二)立足学生发展,选择课程内容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知识性与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那些趣味性、实践性强,便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内容。学校制订了《茶艺课程纲要》,并依据纲要编写了《少儿茶艺》读本,设计了45个学生喜欢的活动主题,内容包括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与文化、茶与健康、饮茶与品茶等几大类。为了突出实践性,我们丰富了学生的活动方式。从学生能力形成的角度出发,设计了10个“我会”,如我会问、我会想、我会尝、我会做、我会观察、我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观察、实验、操练、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和家庭及社区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二、以师生发展为目标,探索综合教学模式
课程的综合性实施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种模式:
其一,教法学法综合运用模式。
以《设计茶包装》一课为例。就知识方面涉及到茶艺、劳动、美术、语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就技能方面涉及到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情感态度方面涉及到感受茶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操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应体现综合性原则。既有知识的讲授,又有实践的操作;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实地的考察;既有文化的体悟,又有审美的熏陶;既有资料的整理,又有交流中共享。教师教学的综合性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的综合。学生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将搜集整理、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文字表述、设计绘画、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多种学习方法综合应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二,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模式。
学校成立了由茶艺、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茶艺教研组。把“如何实现《少儿茶艺》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们结合茶艺课教学内容,找到能与本学科结合的单元课题,分别承担茶艺课教学。如,《茶艺实践课》中涉及的《茶歌茶舞》等单元由音乐老师执教,与文学有关的《茶诗》、《茶联》、《茶故事》等单元由语文老师执教,《可爱的茶具》、《探究茶服》等单元则由美术老师执教,《实践调研的统计与分析》单元由数学、信息技术教师执教„„各学科教师共上茶艺课的推进与实施,既解决了由于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
三、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构建特色课程文化
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文化将会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引导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1、茶文化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学校以茶文化为内容,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茶文化培训模式。概括为:学习沙龙,理论交流模式。学校为教师购买了大量茶艺书籍,老师们认真研读,也常常上网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经常性开展不
同规模的读书沙龙。互动分享,亲和共赢模式。学校利用教师会时间,由茶艺专职教师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茶艺知识、茶联的创作、茶与名人等专项培训,并在教师中开展“共颂茶联,共赏美文”等活动。直观感悟,亲历调研模式。学校组织老师们去茶店和茶馆学习茶艺表演,并定期邀请国家一级茶艺师王坚蕾老师来校指导。部分教师赴上海、杭州等地参加各类茶文化研讨、观摩活动,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还到茶叶原产地,深入茶园,走进茶厂,进行了解、考察、拍摄。目前,学校推荐三位老师正在参加茶艺师培训考证。
2、茶文化研究推动学科教学发展
茶文化研究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教师自身丰富的课程文化知识,儒雅的气质就是一种资源,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借助学生参加茶艺实践活动所获取的信息、知识、技能、资源,充实学科课程教学。将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转化为新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教学的实效。第三,茶艺实践课的实操性、情境性、合作性,为其它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本学科的教学与之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茶文化教育创新学校德育活动
开发并利用茶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美德和礼仪的教育,一直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研究重点。为此学校特别提出了“以茶修德,以茶促规”的育德理念。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在茶艺活动中,感悟和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生多次受邀在中国茶文化节开幕式、市健康消费现场会、县少代会、县城镇文明生活联欢会等活动中,为现场领导、来宾、小伙伴们进行茶艺表演,培养了他们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宣扬健康的消费理念的责任感,也养成了学生文明有礼的好习惯。
4、茶文化宣传营造高雅校园环境
学校精心设计古香古色的茶文化馆,为学生的茶艺实践活动提供场所。门厅、楼道、宣传窗等地展示学生创作的各类茶艺作品。去年,我校把《少儿茶艺》整本教材的内容做成墙体展板,在学校二楼中厅全部展示出来,分批带领三至六年
级学生参观和学习。去年年底,我们邀请了专业设计师,对我校的茶艺室进行了专业设计,今年暑期,学校将全面动工装修茶艺室,集学习知识、动手实践和涵养情趣于一体,为学生参观学习、实践体验、展示交流提供了场所。
第二点,主要收获
第一,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
茶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将学校课程确定为“茶艺实践”课而非“茶艺课”,其宗旨就是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感悟中习得,在体验中探究。课程综合的目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各种知识储备,广泛搜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从中理解感悟。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参观走访、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筛选整理中领悟习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能够积极的探索研究,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
第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的转变。特别是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评价者。教师们感到开发茶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充满了创新与乐趣。教师们在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在茶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教师尉卫英等所撰写的案例《莫让绿色宝地中的“黄金”流失》获得县一等奖。尉卫英老师应邀在绍兴市茶文化研究讨论会上作了《弘扬茶文化,争做好少年》的专题汇报。尉卫英老师同时被邀请参加绍兴市少儿茶文化读本的编写、修稿工作。学校茶文化特色课程获县二等奖,茶文化优质课评比获市二等奖,学生茶文化研究成果多次获县一二等奖,学生与茶有关的习作和活动多次在县市级报刊被发表或报道。
第三,转变了学校的管理理念,提高了学校办学声誉
课程改革对学校的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学校课程的研究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全新尝试与探索。学校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标、理念的引领,管理机构由行政组织走向由干部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三年来,我们坚持以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构建学校的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干部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开发、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从而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提升。
这两年多,社区、家长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先后承办了县学校教育工作质量交流会、县少先队活动现场会、接待了市政协、市消保委、市工商局等领导和专家到校开展茶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参与了市、县组织的各种庆祝、实践活动。浙江卫视、绍兴电视台、《绍兴晚报》、《绍兴县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的茶艺活动多次进行了报道。第三,几点体会
1、保证课堂传授时间。这两年里,我校在四至六年级共计17个班全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将校本课“茶文化研究”单独列出,每周一节茶文化研究课,采取学校普通任课老师兼职、专职教师任职、校外辅导员定期授课等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为将本课程教育活动落到实处,确保参与课程教学的师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活动,我们提出了校本茶文化研究课可以机动调整,可以将二至三节课连上,也可分散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
2、整合各类学科教学。我们将茶文化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思品、综合实践、科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中,以此增强了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对特色文化的感悟。
3、丰富茶艺实践活动。结合本课程教育过程各类活动开展的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形式上产生了如下二个特色:
(1)互动合作式。指师生合作互动的实施形式及其策略。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是互动式的基本特征。强调与倡导实施活动的参与者做到信息情感的双向交流传递,过程的参与、指导与互动合作;采取包括设疑与提问方式、小组合作方式、集体讨论方式、师生合作参与实践以及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师生双向沟通与合作参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反应与大胆创造。
(2)自主探究式。即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研究性学生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针对于茶文化研究的说明如下所示:
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具体行动展示成果——应用实践——筛选问题——提出假设——过程展开——形成结论——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参与:营造情境——提供背景——提出建议指导方法——应用实践——引发问题——指导计划——参与行动——测查评价——明确要求
开展家校一体化的课堂研究学习模式,学生在家制茶,在校学习茶艺,在同学中交流茶文,走进实践基地体验过程,知能结合,艺道一体,契合与渗透,无处不在,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茶文化研究活动课程除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大指定领域,还有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园节日活动、同伴交往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等,我们借此机会创出平水中心小学茶文化研究这一品牌,这一特色,以此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标志,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4、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我校一开始进行此项研究的同时,就考虑了茶文化研究要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要强化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有的研讨学习氛围,要大力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我们向全体师生开放了茶文化馆,向全体学生展开了调查问卷,发动倡议了全体学生查找资料、扫描资源、搜集成果,着力让茶文化研究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以点带面,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发展的变化散发出茶文化研究的魅力,让此项研究透射出浓浓的茶香,沥现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成果。
5、积极探索课题研究。
茶文化研究课程资源蕴藏于学生好奇的天性和教师敏锐的思维之中。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不是教师单独来确立研究专题,而是通过问题卡、采访卡、社会调查卡、活动感言卡、评价卡等诸多研究记录的形式开展茶文化研究活动。同时,学生评价个人活动的失与得,评价每一项研究所取得的效果,彰显个性,主动积极,而教师在各项过程中则成为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逐步开发出了二十几个小课题。
如今,以“茶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已扎根于广大师生的心中,学校正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面貌。学校发展着眼于校园茶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乘势而为,进一步拓展“以茶健身,以茶促智、以茶养性,以茶养德”的茶文化精神,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提升“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品位,从学校特色转而为创建特色学校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平水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茶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茶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以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工作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增进广大师生对信阳青山绿水,悠久人文,自然风物和信阳毛尖的了解,感受其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为宗旨,继续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知茶性、明茶理、爱家乡的意识。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茶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感受其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以活泼新颖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助推剂,让茶文化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知茶性、明茶理、爱家乡的意识。
三、具体措施
根据我校实际采取以下措施:
(1)、开设茶文化课
学习茶文化,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殿堂,了解信阳毛尖,感受其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学校开设每周一节的茶文化课,向学生系统介绍华夏茶史、茶叶分类、制作鉴别、茶道茶俗等。使茶文化课和学校的德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学习了解茶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
(2)、成立茶文化宣传小分队
成立茶文化宣传队,每班选任一名口才出众的茶文化宣传员,利用每周的茶文化课宣传信阳茶源远流长的历史,带领学生了解信阳茶文化是怎样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的身体需要茶的陪伴。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之一。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以及信阳研发成功的“信阳红”红茶的特点,和其的发展与功效。
(3)、建立文化长廊
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信阳毛尖,感悟中国茶文化,学校给孩子们建立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立茶文化长廊。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绘制的图案,有小组热烈讨论的结晶,有班级集体智慧的展示。用自己的方式向全校师生介绍茶的历史、茶的礼仪、茶的作用等,更能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3)、开展主题队会
茶文化进校园,旨在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热爱家乡的意识。因此,以少先队为依托在学校各年级、各中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如:通过优美的茶舞表演,来激发学生了解信阳毛尖的兴趣;借助自编的茶诗节目,来加深孩子们对家
乡的热爱;通过师生同台的茶艺展示,使让学生领略行茶的礼仪风范;还可以现场发出倡议,表达对茶乡的美好祝愿,等等。
(4)、经典诵读比赛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久远,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品茗弄诗,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句佳篇。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茶的历史,领会茶的精髓,开展“经典诵读茶文化”活动,通过对茶与诗词、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与故事的学习,领略茶文化的内涵,以此陶冶师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篇:幼儿园茶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幼儿园茶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我县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形成的种茶、制茶、品茶的文化习俗内涵丰富,是我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育局关于茶文化进校园的精神,幼儿园为激发广大师生学习“千年茶乡”文化的热情,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推进我县茶文化的传承和茶业经济的发展。把茶文化普及作为教学工作重点,开设了茶文化课,实现普及茶文化从娃娃抓起的愿望,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环境
为弘扬茶文化,从小培育幼儿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丰富幼儿园的活动与生活,幼儿园积极开展茶课题研究和幼儿茶艺活动。茶娃爱茶、懂茶、学茶艺活动以新的形式在园里亮相。
首先是建立了丰富的校园茶文化阵地:幼儿园校园四周设立了茶文化长廊,教室走道的墙面上,有孩子的绘画作品和师生共同布置“我爱千年茶乡”环境创设,每班活动室内醒目位置创设“家乡特产”区角活动。“昌宁茶品牌”、“茶道茶俗”、“饮茶有益”、“泡茶十法”……一幅幅版面,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向全园师生介绍了茶的历史、茶的礼仪、茶的作用等,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在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中,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茶叶常识,感受到了茶文化魅力。
其次是在县茶办、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添置茶艺活动室设备,缝制茶艺表演服,满足茶艺活动课程的物质需要。
二、创新模式,构建本土课程
让幼儿学茶、知茶是我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情感教育的体现,使孩子们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通过学习茶文化,开阔幼儿视野,增长知识。
(一)创新养成教育。中班、大班孩子每周上一节茶课,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学习简单的茶的冲泡。小朋友天性爱玩、好动,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的特点,在教学中用实物操作,争取每组6个小朋友都能操作一套茶具,这样小朋友就不容易分心。茶艺要求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这对那些好动的小朋友来说,是让他们安静下来的好办法。
(二)创新情感教育。11月23日起我园开展“科学保教——《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半日活动”教研活动,在为期三周的教学研讨中,一节节茶文化课上得有声有色,新颖别致。如《昌宁茶叶香》、《会跳舞的茶叶宝宝》、《泡茶》等活动设计,将茶农家中、茶企业中,茶叶的生产、加工制作成课件、视频,让孩子对茶叶生产、制作、泡饮等有了更直观的学习,让他们从小感受茶叶生产、制作的艰辛,从而懂得孝敬父母、长辈,让他们从小体验茶文化、从而热爱家乡、热爱茶文化。
(三)创新道德教育。在班级开展的角色游戏“为您服务”2 中,小朋友通过一些有趣的体验,让他们从小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感染。孩子们从小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懂得“客来敬茶”等礼仪知识,还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思考和生活能力。整个幼儿园到处洋溢着茶文化气息。家乡的本土文化成为孩子们天天耳闻目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四)创新家园合作。召开家长会,发动家长帮助收集有关茶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师生一起共同布置我们的活动室——将孩子们收集到的图片、画册张贴在活动室的墙壁、窗户等地方,以便孩子们随时观看。在活动室创设品种丰富的茶叶展示区,陈列制茶、泡茶流程图、挂历、故事等,引导孩子们讲述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方法、形式和手段,为孩子们提供真实、健康、丰富的成长环境。茶艺活动在园里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家长们反映,茶艺活动是孩子最提神感兴趣的!
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人文环境,让孩子在学茶中知晓礼仪、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的心灵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获得甘露般滋润的快乐!
第五篇:幼儿园茶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
幼儿园茶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
根据《县教育局 县茶办关于进一步推进茶文化进校园活动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幼儿园自身实际,将丰富的茶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茶环境,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提高认识
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涵意丰富,它有着养生、礼让、修身的社会功能以及和、清、敬、真的精神内涵。通过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广泛普及茶文化知识,增强广大师生知茶、懂茶、爱茶意识,树立茶文化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千年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健全机构
幼儿园高度重视茶文化进校园工作,不断机构完善,制订了明确的计划和课程。成立了“茶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亲自抓茶文化进校园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三、工作目标
开展茶文化进校园的工作目标是:在全园师生中全面普及推 1 广,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茶文化、茶知识、历史典故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礼仪、礼节等素质。在校园中形成茶文化建设常态化,形成氛围,形成文化。
四、具体措施办法
(一)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由参加过县级茶艺培训组织的教师授课,组织好全园教职工的茶艺培训。通过培训,达到教师人人懂理论,个个会技能的目的,为推进茶文化在校园奠定建设基础。
(二)制定校本课程。每学期制订特色校本茶文化课程,研发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创新,摸索出适合幼儿园自身特点的模式。
(三)合理安排课程。每周在大班、中班设立一节茶文化课,采取幼儿园普通任课老师兼职、专职教师任职、校外辅导员定期授课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四)开展丰富活动。设计茶的历史、茶与健康、饮茶之道等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绘画、儿歌、茶艺表演等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向师生普及源远流长的茶知识、茶的传播、茶的礼仪、沏茶技艺、茶的文化等知识。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茶艺室的设备和功能,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栏、宣传橱窗、校讯通、国旗下讲话、专家讲座2 等渠道和手段,宣传茶知识、茶文化活动,形成全社会知晓、主动参与,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真正使全园师生达到知茶性、明茶理、爱家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