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茶叶产业,帮助农民增收

时间:2019-05-15 06:0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扶持茶叶产业,帮助农民增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扶持茶叶产业,帮助农民增收》。

第一篇:扶持茶叶产业,帮助农民增收

扶持茶叶产业,帮助农民增收

茶叶是浙江省优势农产品,泰顺县又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万排乡地处泰顺东南端与福建省的福鼎市相邻,平均海拔680米,人均耕地0.46亩,该乡的茶叶产量约占泰顺总产的20%,茶叶是万排乡的农业支柱产业。

2008年通过浙江大学农学院驻万排乡特派员汪自强教授向省科技厅申报了《无公害茶园建设和精品茶叶生产》的特派员专项,目前已获得资助,引进茶树新品种“浙农117”和其他茶叶新品种“龙井43”,2008年新茶苗种植成功。在茶叶的无公害生产、优质精品茶叶的规范化栽培方面初获成效,无公害茶园面积进一步扩大。2007年向温州市科技局申报的以新品种引进和茶叶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项目也获得了资助。同时,特派员还为茶农和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售牵线搭桥,初步建立了茶叶的销售渠道,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和解决“卖难”的问题尽了自己的力量。2007年底种植的茶叶新品种展示区,共引进了不同来源的新品种5个,在展示区内种植。虽然在2008年初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冰冻雨雪灾害,但特派员与农技人员一起,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对于不同素质和品种来源的茶苗及其抗寒和耐寒性进行了观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过半年的栽培管理,目前长势良好。2008年5月,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充分调查研究,与派驻泰顺县的其他科技特派员一起,向省科技厅申报了团体科技特派员“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立项。该项目的选题紧密结合浙南山区的农业生产实际,充分利用当地山区的生态资源和生产基础,选题针对性强,提出的技术路线可行,研究内容丰富,通过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泰顺县茶叶产业的提升、助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驻泰顺县科技特派员汪自强供稿)

第二篇:帮助农村产业调整 确定农民增收项目

帮助农村产业调整 确定农民增收项目

在万名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四为四促”活动中,驻汉台区铺镇新铺村干部,紧紧围绕当前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选准经济增长的“切入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落脚点”。根据该村人均土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农业以粮油生产为主,有生猪养殖基础的实际,通过广泛走访、调查和与村两委班子深入交流,在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形成了共识。4月初,驻村干部和村、组、区畜牧中心技术人员共 9人考察了咸阳三原的陕西正大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及下属的延安市安塞现代化养猪示范场、枣园刘家河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为新铺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取经问药。通过考察学习,使村干部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更加坚定了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的信心。目前,该村正在积极修改完善《新铺村养猪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将采取新的模式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王 玲)

新铺村位于汉台区铺镇以东3公里处,南靠316国道和十天高速公路出口,北靠阳安铁路,地理位置优越。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58户、776人。全村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耕地791.8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主要经济收入以养殖、粮食加工、机械加工、经商和外出务工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8122元,属升级晋档二类村。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强。全村共有党员16名,35岁以下的3人,36—60岁的10人,60岁以上的3人;大专学历的1人,高中及中专学历的4人,初中学历11人。每月15日是支部学习日和党员活动日,党员参学率达98%以上。该村于2011年8月建成3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2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建有村级警务室、远程教育室、党务和村务公开栏、图书室、计生服务中心和室外健身场所。

通过这次外地考察和与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部人员的交流,村干部更加坚定了实施养猪项目实施的信心,该村的养猪项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汉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上规模的大型养猪场,新铺村前期养猪由于受到重大疫情的侵袭,加之传统养殖模式,养猪生产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新铺村养猪有较好的基础,90%以上的农户有养猪经验。2007年全村良种二元母猪存栏已经超过300头,家庭适度规模户达到40余户。在2008年养猪专业户生产水平曾达到:156日龄,平均出栏体重101公斤,料重比1:2.6的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在2007—2010年曾是全区养猪专业村,2008年成立有新铺村养猪产业协会,曾被科协授予科普示范村称号,并且与汉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有着长期良好的技术合作基础。如果该可行性猪场完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1195万(以2012年3月市场价格:肥育猪16/㎏,二元母猪1500/头)年利润33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7.6%,投资回收期4年,表明本项目有较好的可行性。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本村以家庭为单位的适度规模养猪,可以大幅提高村民收入。同时可以发展循环经济,用沼气解决全村能源供应,种养结合实现种植业丰产丰收。

同时在疾病预防控制上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以通过有偿技术服务的形式,与区疫控中心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做到疾病共防。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都兰县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选派的33名驻村干部,以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工作指导员”、“民事调解员”、“咨询代办员”为载体,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发挥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群众好评。

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密切配合,进田间、到草原、入农户、进帐篷,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县乡村三级换届等时机,送学、送书、送政策上门,广泛宣传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游牧民定居点建设、生态畜牧业建设、农村合作医疗、换届知识等政策和法律法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驻村干部开展村情民意“蹲点调研”活动,通过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组织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帮助担保贷款、上门宣传优惠政策、提供劳务信息等方式,切实开展为民解忧活动。

驻村干部紧紧围绕当前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选准经济增长的“切入点”,找准建设新农村的“落脚点”。宗加镇哈西娃村驻村干部托亚从枸杞产业发展红火的实际出发,积极动员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优先种植枸杞。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忠带头种植枸杞50亩,当年收回成本。目前,全村枸杞种植户从开始的5户已发展到41户,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驻村干部主动深入农舍、帐篷中,及时排查、调处农牧民群众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努力做到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驻村干部逐步成为农牧民群众倾诉心声的知心人、排忧解难的贴心人、新农村建设的引路人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都兰”的一支重要力量。

建立驻村干部代理群众办事制度,驻村干部向群众作出“有困难,找党员”的公开承诺,主动提供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等咨询服务,代理群众新农合、养老保险报销等手续。农牧民群众称赞道:“驻村干部真热心,足不出户把事办,效率又高又省钱。”

第三篇: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后续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太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提纲】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依林增收

2、发展特色养殖业,依畜增收

3、发展种植业,依地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依副增收

(二)对策建议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摘 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与效益发挥,对今后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太白县实际,具体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和具有优势的六大产业,提出了明确的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五点对策建议,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退耕还林 产业发展 生态林业

【正 文】

近年来,太白县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明晰产权,盘活了林业资源,调动了林农发展生产,壮大产业的积极性,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但是,如何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紧密结合县情实际,进行了深度调研与思考,提出了加快后续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太白县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太白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始终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突出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累计实施退耕还林7.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82万亩。涉及全县5个乡镇,66个行政村的7135农户,人口37742人,已累计向退耕户兑现政策补助资金4504万元,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受益1127元。退耕还林带动了全县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国土绿化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全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传统耕作方式逐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初步显现。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太白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按照“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引导扶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名、特、优林业产业,全力推进基地产业化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初见雏形。

(一)经果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太白县经果林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板栗、核桃、花椒等干果类;桃、梨、李、猕猴桃等水果类;板栗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和太白

河地区,核桃主要分布在桃川、高龙、鹦鸽三乡镇。花椒以靖口镇为中心并向周边乡镇辐射。桃、梨、李、柿子、猕猴桃等水果主要分布在咀头、桃川、鹦鸽地区。通过集约经营已形成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木有核桃、板栗、花椒。到2008年底全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6.35万亩,其中板栗2.66万亩,核桃2.42万亩,花椒1.27万亩。

(二)木本中药材产业初见成效。

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主要有山茱萸、杜仲、厚朴、乌茱萸、五味子。山茱萸主要分布在黄柏塬、桃川、鹦鸽,杜仲、厚朴主要分布在黄柏塬,幼树生长良好。乌茱萸、五味子经过科学管理已开始结果。

(三)生物质能源林产业潜力巨大。

太白县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与林业争地、不与人争粮,能够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县发展能源林3.77万亩,其中油质能林2.27万亩,主要有兼用林花椒1.27万亩,主要分布在靖口镇,漆树1万亩,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以培植业原料为主的木质能源林栎类1.5万亩,主产区在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

(四)特色养殖产业初具规模。

我县林业特色养殖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3年以后开始规模化养殖,养殖种类主要包括林麝、野猪等,发展模式为 “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分别成立了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殖)和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太白县野生动物繁殖场(林麝养

殖)由5户养殖户组成,主要分布在太白河镇和王家楞乡,共50只,种源主要以引进为主。太白县特种动物训养繁殖场(野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咀头镇大沟塬村,现已发展3户专业户,养殖存栏数120头,种源主要来自野外抢救及猎捕;蛇类养殖刚刚起步,主要品种为大王蛇,现发展1户,养殖数量150条左右。

(五)林副产业亟待开发。

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县林副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木竹、栓皮生产受到限制,香菇、木耳生产受到禁止,但我县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绿色产品,其中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的珍稀中药材分布广泛,从目前发展来看,由于投入少,品质差,收益低,制约着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对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工和销售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协调,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名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力水平低下,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六)森林生态旅游业开局良好

太白县依托国有靖口林场,于2004年7月开发建设了青峰峡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4360公顷,开发旅游景点20余处,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09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1350万元。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产业基础好,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从总体上看,全县后续产业发展的品种不多,资金上投入严重不足,规模不大,起点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产业链缺损,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技术奇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退耕农户存在“等、要、靠”思想,只注重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而不注重培育后续替代产业的长远打算;发展产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存在盲目性;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初具雏形,形式单一,综合利用差,经济效益低,产业化建设还未真正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二)后续产业发展导向不明确,缺乏统筹规划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县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但对项目综合效益发挥和后期管理,政策引导不力。一是对项目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后续产业没有形成明确思路;二是对退耕还林新增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缺乏引导扶持;三是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引,新增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存在毁林复耕的隐患;国家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缓慢,后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不能及时跟上,尚未培植形成适合区域特色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三)管理不规范,缺乏技术力量和技术服务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涉及的项目多,应成立统一机构管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生态移民、农民培训归农业部门管,补植补造、经济林发展归林业部门管,水利、扶贫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后续产

业。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管理不到位,个别部门甚至只追求行业利润,没有注重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由于管理部门多,技术力量分散,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同时,专业人员对后续产业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了解不精、不深,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少。农民渴求的修枝培冠、施肥杀虫、保花保果、采摘储存等技术找不到咨询和服务的对象,技术推广仅限于培训会,现场操作少,缺乏技术入户最后一道坎,新技术推广落后。特别是经济林产业快速扩张和延伸,农户缺经验,缺信息,缺管理的矛盾突出,产业技术培训、宣传和咨询服务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产业开发不够,抚育管护投入不足

一是项目开发少,对有资源,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业,如种苗、花卉等产业还未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技术含量低,林木经营粗放,技术管理落后,传统经营思想浓厚,重造林轻管护,林分质量差,生产力水平较低;三是林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多数产品作为原料进入终端市场,产品开发不强,资源浪费较大。四是成长郁闭慢退耕农户缺乏抚育管护的主动性,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是被动的对退耕林木进行除草、扩盘措施,有的甚至出现弃管现象,因此导致部分退耕地块由于扩盘、抚育、施肥等管护措施不到位及病虫危害、杂草荒芜等原因,苗木长势较差。五是由于林业技术力量薄弱,推广运用先进生产技术跟不上,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

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

(五)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县委、县政府树立生态立县方略,核心是富民,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大农业产业体系中,除蔬菜部分产品从2000年取得认证,由传统农产品升格为“A级”外,林果业、畜牧业仍然停滞在传统农业产业阶段,其产品仍处在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水平,连“A级”认证都达不到,更枉谈由“A级”升格为“AA级”有机认证。我县所有的农林牧产品均未进行原产地认证,生态优势区的生态农产品竟体现不出生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无法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造成我县农民增收乏力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县目前还无干杂果加工利用企业,更谈不上龙头企业带动,特别是对加工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缺乏后劲。

三、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1.发展林产业,以林增收

以林增收是将退耕还林与“特色林业”相结合,就是以培养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为主,提升品质,优化结构,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针对我县实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要求,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结合退耕还林,充分利用林上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一是发展特色干杂果产业。太白县发展核桃、板栗、花椒杂果经济林,特别是核桃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要用足用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适地成片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

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优质高产,并努力扩大干果深加工规模,不断提高附加值。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退耕地造林尽量选择核桃、板栗等兼用树种;要积极引导农民对原有经济林进行改造,调整品种结构;要按照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技术标准化、加工精细化、经营产业化要求,在规划和种植时尽量推广栽植优质品种,标准化栽植,为后期加工奠定基础;要及早培植精深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桃川、鹦鸽、高龙建成核桃基地,在黄柏塬、桃川、太白河建成板栗基地,在靖口建成花椒基地。

二是发展木本中药材产业。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茱萸、杜仲、厚朴、五味子中药材林1.48万亩,加强后期管理和科技支撑,促使其早日成林见效。在我县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塄、黄柏塬地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杜仲基地、厚朴基地,在黄柏塬、桃川、鹦鸽建成山茱萸基地,以咀头地区红豆杉繁育基地建设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红豆杉。在鹦鸽、高龙开发黄连木、五味子。

2.发展特色养殖业,以畜增收

特色养殖是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迸一步发展的重要出路。利用退耕还林发展特色养殖主要是指在林下放养特色禽类,实现养殖与林木管护互利的效果。我县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地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在发展模式上,通过林权制度改革,集体山林已承包到户,利用林下丰富的天然饵料和种草放养鸡、鸭、鹅、兔、蜜蜂、野猪等形式,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禽类食品、生态禽类食品,提

高经济效益。

3.发展种植业,以地增收

发展种植业是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采用”林草、林药、林果”等营造模式,在退耕地林下间作经济作物,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形成有规模、有特色、高效益的优势产业带,以达到增收目的。根据我县立地条件和种植经验,种植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化肥、农药使用水平低,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林药间作模式是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发展模式,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广林下种植中药材,以猪苓、天麻、玄参等为主,开发森林食品,以蕨菜、香椿、枪头菜等山野菜为主。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创名牌产品,加强地方优良新品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发展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加工产品,加大市场建设和培育加工企业,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全面发展,为退耕还林农户的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发展非农产业,以副增收

第一,将退耕还林与搬迁扶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农户迁入集镇从事第三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转移了农村人口、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还带动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退耕农民外出打工,以副养农、以副增收。第二,开发林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以旅游增收。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增加生态旅游区的绿色,使景区更加秀美,不断提升现有生态旅游区的档次,吸引游客。二是抓好退耕还林,开发新的生态旅游

景点,充分利用县城乡镇周边地区交通方便,客流量大,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人们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消费需求,充分开展退耕还林,按花园规划、按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城郊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业。三是抓好沿路退耕,构建旅游干线的绿色通道,按多树种、高标准、宽林带、乔灌草结合的模式绿化、美化,提升我县的旅游业。

(二)对策建议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后续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把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过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由于管理部门多,管理分散,政出多门,不能形成资金优势和产业优势,投资效益不高。政府应组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办公室,有序管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负责制定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品种,强化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统筹资金,培植龙头企业,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经济,促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规模化发展。

2.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林产业为主、特色养殖业和种植业为辅,大力开发林副产业,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抓紧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后

续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区后续产业发展。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3.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手段、经济利益为纽带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市场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培植形成主导产业。结合我县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核桃、板栗规模建设和深加工项目,提高后续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化养殖,鼓励种草养畜养禽;三是积极开发中药材产业及其精深加工;四是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发展产业大户、养殖大户,为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开发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4.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要提升产品品位,促进产品效益,关键要延长加工产业链。就太白县目前状况,必须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一种紧密的联结关系,实行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辐射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县级各部门要结合扶贫包村、干部包户机制包抓基地、示范点、农户,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力争在基地建设、生态旅游、林产品

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等方面催生一批先富户、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

5.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后续产业,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出台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财政贴息和产业投资补助等政策,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金融部门要将后续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后续产业给农民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3、《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

政发〔2008〕2号)》

4、《太白县200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计年报》

5、《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成因分析——以太白县北沟村为例》,作者:胡崇德 王晓毅 王红艳 雷建青,《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期

6、《退耕还林的几点思考》,作者:叶萍,http://

第四篇: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以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余培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蔬菜的高营养、无害化要求与日俱增。发展绿色、环保蔬菜产业,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门路。为总结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典型经验和有关情况,笔者近期到南充市嘉陵区河西乡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概况

嘉陵区河西乡位于嘉陵江下游,距嘉陵城区28公里,全乡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该乡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14788人,现有耕地10279亩,河坝冲积土面积13500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0500亩。

自2004年以来,该乡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产业,每年种植胡萝卜、韩国萝卜、黑皮冬瓜、西瓜、南瓜、黄瓜、丝瓜、苦瓜、海椒等无公害蔬菜9000亩以上,先后建成了四川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有机供港蔬菜基地,使特色蔬菜产业成为了带动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骨干产业。

在大面积发展露天蔬菜种植模式的同时,该乡近年来还建成了优质蔬菜大棚50个,试验种植了青椒、西红柿、莴笋、四季豆、芹菜等温室大棚蔬菜50亩,因地制宜地探索了丘陵地区优质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模式。

为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有机供港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该乡在蔬菜基地内改善了“路、渠、池、棚”等生产配套设施,新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50盏,性诱杀虫剂装置40个,还引进了种植业主5个,带动发展蔬菜种植大户158户、蔬菜种植农户816户,注册了地方特色无公害蔬菜品牌“河西胡萝卜”商标,组织160户蔬菜种植农户成立了富华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了“猪—沼—菜”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还引进了大民食品加工厂对韩国萝卜和冬瓜等无公害绿色蔬菜进行加工,年加工冬瓜10000吨,韩国萝卜5000吨,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又发了业主、富了农民。2008年,该乡特色蔬菜总产8000多吨,全乡蔬菜收入达600多万元,农民人均蔬菜增收56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引进良种,培训技术。该乡始终坚持用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积极按照“压缩大路菜、稳定特色菜、扩大精细菜”的种植思路,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近几年成功引进和推广了“韩国萝卜”、“寒将军”、“天鸿春”、“寒春甘蓝”、“黑皮冬瓜”等10多个适宜在河滩地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实行10种蔬菜净作种植模式,调整优化了当地蔬菜种植结构,确保了全乡蔬菜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为确保种植技术能够及时跟上,乡农业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定期聘请市农广校和市、区农业局的专家及技术人员到乡举办引进新品种种植技术培训班,采用田间地头示范、现场答疑解难等方式,对菜农们进行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市场预测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二)扩大规模,降低风险。乡党委、政府根据南充市内蔬菜市场还有较大需求空间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从产业化入手,走市场化道路”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特色蔬菜产业这个中心,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从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引进业主搞规模经营,先后引进张健等5个种植业主,承包当地农民土地600余亩,种植花白菜、苦瓜,地膜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切实壮大了当地蔬菜发展规模。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提高了当地蔬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民食品加工厂每年与菜农签订韩国萝卜、冬瓜的销售合同700多份,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富华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牵线搭桥,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160户合作社成员签订了蔬菜种植、销售合同,基地村90%的种植户与广丰、高瑞福等农业公司签订蔬菜购销协议,实现了订单种植,拓宽了蔬菜销路,降低了市场风险。

(三)科学引导 循环发展。首先,乡政府对引进业主从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对种植大户给予适当物资奖励,对种植技术好的农户购买良种给予50%的种子价款补贴,对种植技术差的农户由村上统一安排育好苗后,再将菜苗免费发放给他们栽植管理。其次,乡村两级分别成立了蔬菜营销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业营销队伍,每年专门派人到达州、广安、重庆等地了解市场行情,给广大蔬农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菜农搞好蔬菜营销。第三,遵照循环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行“菜—猪—沼”种养模式,实行精菜卖钱,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肥料的办法,使各种资源得到了循环有效利用,既节约成本,又清洁卫生,生产的各种蔬菜,全都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三、存在问题

(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总体看来,大众菜、低档菜多,精细菜、高档菜少,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较差,导致部分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信息难以把握。由于市场需求信息有时失灵,菜农难以准确预测蔬菜产销走势,盲目种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不仅使经济利益受损,而且也造成了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该乡的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简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蔬菜的科技推广和产品加工还缺乏物质支撑,缺乏项目和资金扶持,直接影响到该乡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为推进该乡特色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要在适合蔬菜产业规模发展的片区,配套完善相关生产设施,改善路、渠、池等基础设施,尽量使各项工程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为集中成片发展大棚蔬菜和日光温室蔬菜奠定良好基础。

2、加大资金技术投入。要继续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增加财政经费投入;要主动争取当地信用社和区农行等金融部门,为菜农和业主扩大优质蔬菜生产经营规模优先提供信贷支持。要大力推广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扩大大棚菜、地膜菜、轮作菜种植面积;要适应市场需求,增加特色蔬菜品种,在稀特菜、野生菜上多做文章,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廉”,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切实增强绿色生态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提高种植加工能力。要形成一个以乡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相关技术指导人员为支撑、以种植大户为基础的三级科技人才网络,定期召开会议总结交流蔬菜生产经验,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他们进行生产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再通过他们去指导带动广大菜农种好各种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蔬菜。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培育壮大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对蔬菜产品加工的专项资金扶持,尽快扩大蔬菜食品加工厂的生产规模,切实改变当前蔬菜加工“小、散、粗”的状况。

4、建立市场信息网络。乡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微机上网联网工作,由乡财政出钱新建一个农业信息收集发布网站,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尽快与市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本地蔬菜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联上网,并配备懂微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经常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向本地蔬菜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提供各种新鲜蔬菜和加工产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信息,竭力为他们成批量地销售蔬菜产品服好务蔬菜。

第五篇:兴生猪产业 助农民增收

邦农实业公司生猪良繁养殖场在HS落户投产,对于推进我区生猪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认真做好养殖场与我区广大农户的链接帮养工作,切实为广大养殖户寻找一条致富门路。今年,我区将在去年经验基础上,继续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喂养模式,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良繁养殖的认知程度。组织各乡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邀请良繁养殖场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良种良繁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DLY肉猪和LY母猪的认知与认可程度,让他们觉得“洋猪”不“洋”;积极组织农户到HS良繁养殖场实地参观,详细了解和掌握DLY肉猪和LY母猪的喂养特点和生长习性,为大面积推广分散喂养打好基础。

2、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干部群众对良繁养殖的重视程度。一是高度重视。我区在区、乡镇均成立了“生猪发展办公室”,从制度、措施、目标、任务上严格要求责任,并将常年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以促进发展生猪有人抓,有人管。初拟了《关于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生猪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2005年,发展DLY肉猪50头以上养殖户210户,发展养殖100头以上的专重户10户,力争全年出栏DLY优质肉猪8500头,年养殖LY母猪550头,创产值1000万元;二是重点督查督办。区委、督导办在2005年将生猪质量工程、生猪产业重点工程列为重点跟踪督查督办项目,联合畜牧部门实行月月督查通报;三是全程跟踪服务。区、乡镇、村领导实行领导联系业主制度。兽防部门推出“服务连心卡”,对农户的服务施行承诺制度,区、乡领导和科技人员为农户建场、引种、防疫、技术和信息等实行全程指导,高标准高质量服务到位。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向农户算经济帐,使他们真正了解良繁喂养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促进更多的农户参与分散喂养,以此促进农户在喂养方式上由“传统性”向“科技型”的转变,从而培育出一大批养殖大户和专重大户,做大做强做优猪业经济,使之成为强区、立区、富区产业。

3、加强服务效能,提高干部群众对良繁养殖的保护力度。一要强化服务职能,在技术支持上,政府及时与良繁养殖场联系,在圈舍融资扩建上,政府鼓励信用社积极开展小额信贷、联保信贷和“党员农贷快车”活动,扶持大户进行引种和场圈建设;在保护措施上,动员了政府、派出所和司法所挂牌保护公司和农户,切实消除他们在喂养中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顾虑,使他们放心地养、大胆地干。

4、加强协调运作,提高良繁养殖在市场中的效益密度。创新猪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良繁养殖方式,广泛发动引导和组织良繁养殖场、生猪养殖业主、大户成立猪业经济组织或协会,让协会带领会员、会员带动农户。实行“两统一分”(统一组织喂养、统一对外销售、社员分户饲养核算)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联合起来开拓市场,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各位领导,生猪良繁养殖场为我区猪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决心抓住发展机遇,革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紧紧围绕邦农公司在我区的良繁养殖场,兴生猪产业,助农民增收。

谢谢大家!

下载扶持茶叶产业,帮助农民增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扶持茶叶产业,帮助农民增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张公庙镇高效产业发展典型材料: 发展葡萄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张公庙镇坚持调整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围绕高效主导产业的发展,遵循“扩规模、强品质、树品牌、建机制、活......

    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

    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民增收自2010年以来,武隆县将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作为农村的一场深刻革命,以“统筹城乡、缩差共富”为主题,以万元增收为目标,大力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建立长效机制......

    农民增收致富 远教平台帮助

    农民增收致富 远教平台帮助凤泉区大块镇陈堡村大学生村干部-张进旺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看着父辈们长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我就梦想着如何让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生......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楚国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我是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楚国彬。能参加农业部组织的食用......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浮山县: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这些年,陆良县量体裁衣,大力开展核桃工业,农人大众依托开展林果工业找到了致富路,绿色生态经济为农人鼓起了钱袋子,25万亩核桃完成了由数量扩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调查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09级 班级:3班 姓名:曲啸天 日期:2010年7月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