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重庆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渝委发[2009]13号《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意见》和市委三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按照区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区的决定”以及“1595”总体发展思路的要求,江北新农村产业和市场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我市与都市农业相关的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正在迅速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副产品批发销售问题也日见突出,为了探索新形势下重庆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在江北区的生存、扩大和发展的新路子,一年多以前就引起了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最近,区人大常委会董主任亲自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就茶叶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安排常委会副主任李永远负责,有区人大财经工委和人大商贸物流专业小组等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就此深入调查研究。李永远副主任曾多次率区人大财经委和人大专业小组的代表们深入茶叶市场,分别听取了市场经营者、入驻茶商、街道办事处和观农贸管委会等的意见和建议,还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作了认真的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全国主要大城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的情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饮茶大国,在几千年的饮茶历史中,中国人从饮茶、品茶中品出了茶文化。茶叶是世所公认的营养保健饮料,人们长期的饮茶实践充分证明饮茶不仅能增进营养,而且能预防疾病。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茶叶中含有许多药效成分,而且其祛病健身的神奇功效已经得到了医学临床报告的充分证实。所以,茶叶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这么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一定要有一个现代专业市场来支撑。目前国内许多省市正在结合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本地茶叶的农工商产业链,这不仅传承了中国古老的茶文化,而且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农民和市民的收入,形成了当地的品牌。对城乡统筹和贯彻《农业专业合作社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下面重点介绍几个省(市)的茶叶专业市场。
1、北京的茶叶市场。早在2000年9月,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京城茶叶第一街”在北京市宣武区开街。整条茶叶街长1500米,宽18米,内有10多个各类与茶文化相关的专业市场,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茶商有2000多户入驻。市场规划布局合理,各类服务设施齐全,管理水平一流。年交易总额约30多亿元,税收3000多万元,安置就业人员1万多人,市场经营环境非常成熟,生意兴隆,现已成为北京市的特色商业街。
2、上海的茶叶市场。1996年4月,上海市政府在闸北区规划建设了上海第一家“上海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市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优、特茶叶上千个品种,该市场交易总额占全上海市的50%。由于茶叶来自产区,质量有保障,价格稳定,在全国业内有较高声誉,茶商的生意非常好。2006年,上海又在虹桥开发区建了第二个“天山茶城”。该市场地段优越,交通便利。茶城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主楼有三层楼面和两层附属楼面,交易大厅有1.6万平方米,可容纳400多个交易摊位。整个茶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好,茶文化浓郁,市区政府支持力度大,现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国家级茶叶专业批发市场。
3、石家庄的茶叶市场。石家庄“佳农茶叶专业市场”是经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批准,石家庄市供销合作总社投资兴办的国家级大型茶叶专业市场,占地150亩。市场汇集了来自福建、浙江、湖南、安徽、云南、四川等全国各地的茶叶厂商。市场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是目前省
会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
4、天津的茶叶市场。天津茶叶市场相对分散,虽然紧邻北京,但大小茶叶专业市场也有10余家,最大的茶叶市场也只有100多个茶商。由于每个茶叶市场的规划都很少,市场被完全分割,不能形成集聚效益,导致各茶叶市场生意都很清淡。这为重庆集中办好茶叶市场提供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案例。
5、云南的茶叶市场。云南有三大主力茶叶市场,“云南茶叶批发市场”、“云南前卫茶叶市场”和“云南集乐茶叶城”等。云南的茶叶市场以“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专业品牌茶叶交易市场为己任。云南的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早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工商茶文化产业链,与茶文化相关的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6、成都的茶叶市场。成都的茶叶市场始于2003年,占地77亩,经营面积5.18万平方米。该市场毗邻成都火车北站、成都客运中心、五块石长途汽车站,正门外十余条公路通往繁华的成都市区,周边有“荷花池综合市场”,非常有利于大型专业商贸物流市场的发展。该市场云集了全国各地茶厂到此设位直销,市场交易非常活跃,生意非常好。
7、福建的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人口107万,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曾是全国贫困大县。全县现有茶园40万亩,年产乌龙茶4.2万吨,占全国乌龙茶近1/2。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年产值50多亿元,涉茶产业从业人员多达70多万,茶叶文化产业已成为安溪县的民生产业。2000年,福建省政府就支持在安溪县建了一座“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该市场规划占地2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建有1500间商铺,两个交易大厅,3000个交易摊拉。配套设施有:茶都物流配送中心、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研究中心、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电子商务网络、茶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茶文化广场、精品茶叶及茶具展示大厅、茶都客运站、茶都宾馆等,是目前国内茶叶市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品位最高、功能配套最齐全、风格独特考究的集茶业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等为一体的极具特色优势和吸引力的中国茶业之都。
除此以外,广西有“横县西南茶城”;广东有“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福建有“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江苏有“苏州市茶叶市场和团结桥茶叶市场”;安徽有“芜湖峨桥茶叶市场(江南第一茶市)”;湖南有“湖南茶叶城”和“长沙茶市”(全省有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农数百万人,年总产量占全国的1/7以上,是我国的产茶大省之一);山东有占地6.6万平方米,经营面积达
7.6万平方米的“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沈阳有“沈阳北方茶叶市场”和“大连茶叶市场”、“大连双兴茶城”、“大连茗盛茶城”;河南有“郑州茶叶批发市场”;陕西有“西安义乌茶城”和“闽台茶城”;还有兰州茶叶市场等。
(二)重庆茶叶市场的现状重庆是我国茶树最适宜生长的地区之一,现已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全国优势区域茶叶发展规划。全市现有茶园种植面积40多万亩(只有福建安溪县的年产量),年产茶叶2万吨,总产值5亿多元,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居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第三位。重庆作为一个31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既是茶叶的主产区,又是茶叶的消费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年消费茶叶约30多亿元。调查发现,作为有着先天种植茶叶地理优势的重庆,春茶上市要比其他地区早一个月,而且其清明前的茶叶品质可以与浙江龙井媲美,但是每年春茶一上市,就有数万浙江茶商前来重庆低价收购茶青(茶原料),然后运回浙江深加工,其售价是重庆收购茶青价的十倍以上,每年重庆本土茶叶资源近一半以上被外地茶商低价购走,苦了我们的茶农。因为,我市没有一个茶叶龙头企业来把重庆的茶叶产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如果重庆本土茶叶能本地深加工,有自己的品牌,有本地茶叶专业市场的行业引导,重庆茶叶产业每年销售额将达25亿元以上。
重庆市政府2006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的“重庆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就在我区石马河的南桥寺,是我市目前唯一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由重庆东赢恒康企业集团和重庆明瑜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共建,该市场经营面积28000平方米,步行街茶叶广场23000平方米。经过三年多的经营,现已入驻了全国知名品牌茶商近300余家,就业人员2000多人,年销售额近1.5亿元,其中知名茶叶品牌有:重庆本土品牌(永川秀芽、巴南银针)。全国最大茶叶企业和知名品牌入驻的有:龙凤茶城、龙生集团、普洱茶集团、云南滇红、云南六大茶山、云南下关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台湾尊品、黄山贡菊、杭洲西湖龙井、湖南君山银针、河南信阳毛尖、宜兴紫砂、台湾高山乌龙茶、江苏碧螺春、四川竹叶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蒙顶绿茶、峨眉毛峰、福州白茶等。
2007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王云龙主任和国家农业部的领导先后到该茶叶市场考察调研,给予了该市场充分肯定和认可,希望能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工作把该市场做大做强,做成西南第一、国内一流的茶叶专业综合批发市场。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并明确表示要以该市场为龙头,做大做强重庆茶文化产业。目前,重庆茶叶商会、学会及重庆茶文化促进会、重庆茶文化国际研究会和西南大学对该市场提供了一系列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为该市场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
二、现存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功能不全,规划滞后。
由于该市场所在社区以前是作为江北城拆迁安置房来规划建设的,是建成后改建成今天这样一个规模的茶叶市场的。所以,作为一个专业批发市场而言,它还需要再次规划建设。该市场急需规划配套的项目有:仓储物流区、茶文化博物馆、评书和戏剧表演区、现代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茶叶冻库和茶文化导视系统、茶文化公园等配套设施。由于专业设施不配套,该市场培育长达三年还是不理想。不要说在全国了,就连在重庆也没有起到行业主导地位的作用。
(二)管理不专业,服务跟不上。
现在茶叶市场管理公司是一家本地企业,以前没有从事过茶叶经营和管理,是边干边学,外行管理内行,自然经验不足,入驻茶商不太满意。
(三)广告宣传投入太少,市场的知名度太低。
由于该市场的区域优势不突出,又加上宣传投入太少,不仅重庆市民知晓,就连我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市民长达三年之久,居然不知道江北石马河的南桥寺还有一个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为此,入驻茶商意见很大。现在是靠入驻茶商各自向外小范围宣传为主。政府主管部门和媒体不注意引导,企业也不愿投入宣传,导致市场知名度不高,生意不好。
(四)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融资难,市场管理者没有对茶叶市场的配套设施继续投资。当然,规划滞后,有关市场长足发展的规划、思路等没能得到政府的具体支持也是导致该市场长达三年还未能培育成熟的大原因。规划不确定,建设用地没有,所以,市场管理者也无法投资。
(五)部门服务力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多。
这些年来,我区已有成功打造观农贸大市场和观音桥大商圈的经验,对茶叶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小市场发展的思考和研究太少,尽管有时在文化和具体工作也提到这个市场的情况,但始终没有制定一个怎样解决该市场现存的困难和问题,也没有拟出一个具体鼓励支持该市场做大做强的一个指导文件。现在单靠市场管理者和石马河街道的力量已不能推进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市场长足发展。
三、建议
(一)把江北打造成重庆的茶文化产业集聚区。
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的决定精神,按照江北区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决议提出的“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和“积极培训创新文化,加快建成重庆文化创意产业高地”的要求,建议以石马河的“重庆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为基础,打造“重庆的茶文化产业集聚区”。
一是将其列入我区“文化强区”工作的重点建设项目来打造。因为古往今来中国的茶文化早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有着坚实的人群基础。再加上重庆市茶叶商会等四会一所已进驻市场,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行业指导,政府只要加以重视,支持、挖掘、提炼、集中、研究和促进,定能把重庆的茶文化产业在江北做大做强;
二是加强管理,打好基础。市场管理者应努力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把现有的市场功能充分发挥好。如充分利用好现有2.3万平方米的茶叶商业步行街的功能,把茶叶鉴赏、品茶、茶艺表演、茶具鉴赏、评书、戏剧表演、茶文化交流学习和消费等项目先做起来;
三是将永辉集团总部公园绿地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倾力打造全国第一个茶文化主题公园。普及茶文化知识,融入民俗风情元素,包括有古碑、古匾、茶具、典籍文献、山歌瑶曲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重点突出展示巴渝茶文化;
四是举办茶文化节和茶文化研讨会,每年春茶上市期间,举办一次“重庆市茶文化和茶叶展销节”,下半年举办一次“重庆市茶文化研讨会”。以会展经济的理念倾力打造重庆品牌和增值无形资产,扩大国内交流,开拓海外市场;
五是打造茶文化人才培训基础。市场经营者要联姻相关大专院校的茶叶专业,一方面为大专院校创造一个培训高级茶文化科技人才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为大型专业茶馆培训高素质的茶艺人才。这不仅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而且又提高了该市场的知名度和权威地位;
六是充分发挥四会一所的作用。现在重庆市茶叶商会、重庆市茶叶学会、重庆市茶文化促进工作委员会、重庆市茶研所、重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相继进驻该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只要大力支持,定能把该市场在重庆树立起其专业市场的权威地位,并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是将该市场纳入旅游消费定点市场。要搞活茶叶专业市场,离不开与我市旅游的结合。永川有目前重庆最大的茶叶种植加工基地,永川茶山与竹海连成一片,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永川国际茶文化节”。我们如能和这样的载体合作,对双方都是有益的。我市成规模种植茶叶的基地还有巴南区、铜梁县、荣昌县等,江北的五宝镇也有一个小茶场。茶叶市场与旅游的结合,有利于重庆茶文化的产业全面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有利于提高重庆茶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福建、云南和浙江等省(市)在中国茶文化建设及传播都作得较好。
(二)尽快制定该茶叶市场的发展规划。
要建一个充分体现重庆直辖市水平的茶叶专业市场,其市场所需的各种配套设施及功能都应健全。
一是将南桥寺的盘溪转盘和既将开建的永辉总部用地中的两块公园绿化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道路交通、人行道等,倾力打造全国第一个茶文化主题公园;
二是在茶文化主题公园中,规划一座茶文化博物馆;
三是在公园和茶叶市场范围内规划一些茶文化雕塑等;
四是将鼓风机厂迁出,把茶叶市场后街的绿地与茶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紧密结合,作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五是鼓风机厂外迁后,该地块规划为茶叶市场二期扩建用地,其中规划一部分出来作为
“花鸟市场”,用于下一步江北“望海花市”的迁移之用;六是在作这个规划时,最好能参考“福建安溪茶叶批发市场”、“云南前卫茶叶市场”、“广州南方茶叶市场”、“上海天山茶城”和“北京的京城茶叶第一街”等全国茶叶专业市场规划较好的实例,初步建议规划如下图所示。
A区(一层,现已建成使用):知名品牌茶叶销售区;
A区(二层,现已建成使用):茶具销售展示区;
A区(三层,现已建成使用):重庆市茶叶商会、重庆茶叶学会、重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重庆茶科所、重庆市茶叶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信息发布中心、茶文化导视系统、拍卖中心、茶叶及茶食品卫生检测中心、审评室、茶艺师培训中心等。
B区(一层四周,现房已使用):大宗茶叶销售区;
C区(一层,现房已使用):大宗茶叶销售区;
D区(规划预留用地):仓储物流、茶叶专用冻库、茶叶机具设备展示、茶叶深加工、茶饮料加工、茶食品加工、茶科技产品加工、茶工艺品加工、茶文化书市等。
E区(已建成使用):品茶特色步行街,提供免费品茶、评书、戏剧表演等。
在茶叶市场和茶文化公园内,塑造一批与茶文化有关的雕塑等。把茶叶市场规划建设成一个集茶文化传播、销售、加工、物流、科技、鉴赏、品尝、表演、学术交流、技师培训、拍卖、质监、审评、会展和旅游等配套功能齐全的重庆茶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茶文化传播及茶系列产品展销中心。
(三)确保该市场周边待开发用地作为下一步扩建用地。要把该茶叶市场做大做强,现有规模和规划是难以达到的,所以,我们建议该市场周边待开发用地,要控制起来,限定按新规划,只能用于与茶叶市场建设有关的开发建设项目才能供地进入,不能随意改变规划性质。
(四)茶叶市场要与我市茶叶生产基地强强联合。该市场要与永川、铜梁、荣昌、巴南等有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有自己茶叶品牌的茶叶产地联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集合旅游观光、青少年教学基地、茶文化交流、茶业经济会展和茶产品展销等为茶叶经济产业链,在中国做出重庆茶文化特色。条件成熟时还可幅射到云、贵、川等省市。福建省安溪县在这方面作得较有特色,有成效。
(五)区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培育。一个大市场的培育是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关注、支持和培育的,江北有培育像观农贸这样在全国知名大市场的成功经验。一是建议区政府将该市场列入江北建设文化强区工作的重点建设项目来抓;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和所在街道的职责,要求加大服务力度,要对他们明确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三是要尽早制定该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其规划范围内的待开发用地必须用于茶叶专业市场建设相关项目,不得随便更改规划;四是政府16部门要按“五大行动”的“效能提升”行动要求,积极落实区政府
[2009]3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主动上门为市场排忧解难。调研中发现,我们有的部门办事效率低,而且企业多次上门也难找到具体经办的人;五是建议对市场管理企业的相关税费及工商管理方面的费用的减免。建议对入驻茶叶市场的茶商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建议对区市政部门就茶叶市场在市政设施范围内作的广告宣传给予适当减免相关的城管费用。建议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主要投入茶叶市场周边的与茶文化相关的市政设施、政府性宣传广告牌、茶文化主题公园的雕塑等;六是将茶叶市场后街的道路改造为沥青路;七是在茶叶市场上端连接“天下城小区”处,修建一座人行天桥,便于公路两面的市民通行,又有利于市场出行安全;八是在五宝结合“森林江北”建设,创建“茶业经济开发园区”。按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农民用土地与投资者合作组织“茶叶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既支持
了新农村建设,又创建了我区茶叶市场的载体;九是为了该市场的安全管理,建议政府投资设置安全监控视头,与石马河片区网监控制系统联网;十是参照福建省的作法,把茶叶市场列入“三农”重点项目来扶持。北京、上海、福建、湖南等省(市)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六)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由于该市场位置受限,再加上三年来广告宣传投入太少,市场周边广告宣传受限,广告宣传收费太高等,导致江北市民长达三年不知道南桥寺居然还有一个茶叶市场,重庆广大市民和外地客商就更不知晓了。致使外地入驻该茶叶市场的茶商生意普遍不好,意见很大。建议:一是我区的宣传部门及媒体要多宣传报道茶叶市场,把茶叶市场的建设列入我区“文化强区”重点建设项目来打造;二是区商委要通过商贸主渠道,给予关心支持,协助市场经营者举办与茶文化和招商相关的会展,协助市场经营者与永川区合作,强强联手,共同办好“中国永川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协助市场经营者与周边省市已有知名度的茶叶专业市场合作,把该市场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市场;三是区市政委要认真研究现有茶叶市场范围内的宣传广告和茶文化雕塑小品的合理定位,支持市场经营者搞好宣传广告工作;四是劳动就业部门要充分利用就业培训的相关政策,促进茶叶市场开展茶文化及礼仪培训服务;五是区招商局要把该市场项目作为对外招商宣传的项目列入区级项目库,作到时时对外宣传,招大茶商入驻;六是区经委要研究与茶文化系列产品相关的茶叶加工、茶具生产、茶饮料生产、茶保健食品生产、茶科技产品生产、茶工艺旅游商品生产、茶机专用设备制造、印刷和包括等小型生产型工业企业,引进到我区的楼宇工业园区落户。在招商的同时又扩大了对外宣传;七是石马河街道要把茶文化与本地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势多样的与文化建设和茶文化相关的活动。有当地政府的助推,定能搞好我区茶文化及茶叶市场的宣传工作;八是市场经营者要根据茶叶消费集中的人群,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协会联手,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如在有关报刊上作适度广告宣传,在市、区(县)一些刊物杂志上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茶趣、茶叶知识、茶保健、茶史)等征文大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重庆市茶叶专业市场”为主题的摄影大赛活动等,以此提高茶叶市场的知名度。
(七)茶叶市场经营者要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对茶叶市场的行业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重庆还是第一次办第一个茶叶专业市场,不管是在管理经验和服务水平上,与外地比都还有很大差距。按上述规划建设未来的这样一个现代设施齐全、茶文化研究机构众多、茶商云集、茶叶监测权威、茶艺表演一流、茶文化传播集中、茶叶交易现代等功能的专业市场,要求该市场经营者切实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对茶叶市场的管理水平,不仅是该市场经营者的事,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建议组织相关人员走出去到国内茶叶市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好的省(市)考察学习。
江北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第二篇:重庆市茶叶商会关于发展
重庆市茶叶商会关于发展
个人会员及相关单位会员的决议
(重庆市茶叶商第四届第9次常务理事会通过)
重茶商字第[2009]第5号
为了加强重庆市茶叶商会组织建设,保证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转,将热心和支持茶叶事业的知名人士和单位吸纳入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本会在原有企业团体会员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会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会员。单位会员入会的管理办法同团体会员管理办法,个人会员管理办法如下:
一、会员类别:个人会员
二、申请加入本会的个人会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1)拥护本会的章程;
(2)关心并支持茶叶事业,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3)在茶业及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
三、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1)提交入会申请书及相关资料;
(2)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3)缴纳会费;
(4)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四、个人会员的权利:
(1)本商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对本商会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3)参加商会各种活动的权利;
(4)有权要求本商会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有获得本商会优先推荐权;
(6)有申请成为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的权利;
(7)及时免费获得政策信息,国内外行业资讯;
(8)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五、个人会员的义务:
(1)遵守本商会章程;
(2)维护本商会的合法权益和声誉;
(3)积极参与和商助本商会组织各项活动,积极向本商会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4)按商会规定缴纳会费;
(5)完成本商会交办的各项事宜;
(6)执行本商会的各项决议。
六、个人会员会费标准:100元/人.届。
七、个人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逾换届不交纳会费,视为自动退会。
八、个人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会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2009年8月11日
第三篇: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2003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2007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
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5年新植茶园352亩,2006年新植1400亩,2007年新植2350亩,2008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
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万亩(新植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
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
第四篇: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茶叶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农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情况
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南郑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是贡茶的出产地。宋明两代,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1949年至2000年的50年,是南郑茶叶获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南郑茶园面积600余亩,产量14.8吨,2000年达到26800亩,产量1174.9吨。1986年南郑的“汉水银梭”完成研制和鉴定,开了南郑名优茶之先河,成为汉中第二支名茶(第一支为秦巴雾毫),也是南郑茶叶进入优质高效发展的转折点。
(二)目前现状
目前,全县有茶园7.2万亩,其中投产园4.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8500亩,占12.5%。2008年茶叶产量2052吨,实现产值1.2亿元。近年来,全县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精神,把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基本达到了种植规模化、1
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产品绿色化,茶叶产业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茶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2万亩,主要分布在15个乡镇,175个行政村,种茶农户23680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板块基地。二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先后从中国茶科所引进国家级良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10余个品种进行选育,又陆续引进浙农117、浙农139、名山131、名山早等国家级良种20多万株。目前,建立良种母本园和良种苗圃基地200余亩,成为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良种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认证了36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2007年认证了1.5万亩有机茶园,成为陕南茶区较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有6家企业完成有机茶产品认证。初步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发展框架。形成了南郑茶叶上市早、无污染、品质优三大优势。2007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南郑茶叶农药、重金属等含量全部为零。
二、茶业生产、经营情况
目前我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212多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2个,年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自建网站企业5个,年加工量在25吨以上企业23个,50吨以上企业11个,建立标准化示范茶厂8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50吨以上。有机认证企业6个,面积
1.5万亩,无公害认证3600亩,QS认证企业13个,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个。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7.4万人,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2400多人。2008年全县生产茶叶2050吨,产值1.2亿元。其中茶叶加工企业销售茶叶1600余吨,产值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
元。茶农人均纯收入1078元,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南郑茶产业发展规划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密植生态,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6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52元;到201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0万亩,产茶叶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50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2100元。重点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培育丰产示范园2万亩,优化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建成茶树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个1000亩;建成年生产100吨以上标准化茶叶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力争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完成QS、有机、ISO2001等质量体系认证30个;建陕南茶叶销售集散地2个。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狠抓宣传动员,努力为茶产业的发展升温造势。县委、县政府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抓手,积极为推动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先后多次组织县级机关、乡镇村组干部、茶叶企业负责人到福建等地参观学习,乡镇组织企业和茶农相互参观、交流。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坚定了发展茶叶的信心。县政府每年召开多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大力宣传发展茶叶的有利条件和相关政策,具体安排茶叶生产等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南郑县新建茶园验收办法》等,指导全县茶叶生产。每年举办南郑县茶叶节,召开茶叶审评会,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农博会、农高会等,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南郑茶
叶形象,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狠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南郑县始终坚持走以基地兴产业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制订《全县茶叶优势区域发展目标》,印发了《南郑县2008—2012年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新建茶园一律采用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一律使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建园。坚持“民间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园5000余亩,建立茶叶省级示范村2个,重点推进村12个,法镇、牟家坝镇、红庙镇、青树镇、福成乡5个专业乡镇和碑坝、南海、红庙、新集四大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形成了法镇的水磨村、双河村、梓潼村、牟家坝镇的秧田坝村、马仙坝村、柳沟村,红庙镇的罗帐岭村、浸林沟村、青树的冉家营村、汪家坝村等10余个面积在400亩以上的专业示范村。
三是狠抓技术推广,大力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全县茶叶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点,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县茶技站---乡镇农技站---村级茶技员---农户“四位一体”技术服务队伍。按照“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拉网式培训”的要求,深入乡镇、村组采取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印发技术手册、张贴茶事活动月历,使茶区农户不误农时、搞好生产。积极落实技术人员蹲点包联乡(镇)、茶厂(场),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从园地规划到茶树栽植、茶园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四是狠抓体制创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服务、民办民管”的原则,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协会每年组织工商、农业、质检、卫生等部门对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了《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方案》,对新建或改建后达标的茶叶加工企业县政府给予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2007年扶持2家,2008年扶持6家。同时,制定了《“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程》,实行名茶定点生产,统一包装,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努力维护名茶的品质和形象。
五是狠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品、精品。南郑县在茶产业发展中,认真扎实地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企业和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执行,从根本上解决茶叶质量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等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县政府连续两年在西安举办南郑旅游推介会,把茶叶作为主要品牌进行宣传,使茶叶成为南郑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南郑乃至汉中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的不少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没有企业对原料的消化就无茶产业发展可言。我县尽管有大小茶厂150余家,但大多企业起步较晚,资金的匮乏是目前低水平、作坊式粗加工的根本原因,加之缺乏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意识,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我县9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不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化生产。三是从茶叶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上没有突出重点产茶区域;部门扶持上,没有整合交通、国土、电力、水利等政策优势。四是茶叶产业综合开发深
度不够,附加值不高,至今没有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造成夏秋茶资源浪费。五是资金投入少仍然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体制上讲,省上没有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从项目投入上讲,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从企业自身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有资产无资金。一部分企业由于是租赁集体茶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便扩大生产。一部分企业虽然产权明晰,但现有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企业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六是税收政策不明确。不管是刚建的还是以前的,只要开机就收费,有证的年年交,无证的没人交,严重打击了合理办厂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集体茶厂(场)合理流转的相关政策,对新建茶厂(场),前两年免征或少征相关税费。同时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在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机械购置、企业扩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资产抵押,尤其是可将林权证或茶园作抵押,以便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三是银行应该建立茶叶企业联网档案,对贷款少的(5万元以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度较高者给予优惠、扶持。
四是茶叶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及时更新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组织企业员工走出厂门学习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解决部分企业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现象。
二00九年五月十九日
第五篇: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二、存在题目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