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农业经济区位的条件
桐梓县利用区位优势,利用海拔、自然气候条件,紧紧盯住重庆、遵义等地市民的餐桌子、菜篮子,引导农民调整产业,发展特色蔬菜种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桐梓作为农业部规划的全国蔬菜百强县之一,有1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产地认证,10多个蔬菜品种通过产品认证,“大娄山无公害蔬菜”品牌通过农业部品牌认证。目前,全县蔬菜种植品种不但有四季豆、豇豆、团豆、白菜、西红柿、花菜、折耳根、辣椒等传统品种,今年还发展有平菇、金针菇、鸡腿菇、草菇等食用菌。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据初步测算,目前全县8万亩商品蔬菜总产值近2.08亿元,每亩产值2600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松坎镇利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优势,种植糯玉米1500亩,产品远销重庆、遵义、广东等地,一季亩收入达1200多元,比以往每亩增收400多元。
木瓜镇种植生姜已成一道新景。农民张绍林说:“生姜不愁销路,鲜姜一斤可以卖1.5元至3元,一个电话重庆老板就会上门来收,我每一窝姜要收0.5斤-1斤,1亩姜可收入8000至15000元。”今年他种了5亩生姜,预计纯收入可达5万元。
桐梓县地处黔北,南靠遵义、北临重庆,自然区位优势在全遵义市异常明显。全县境内崇遵高速公路、川黔铁路、210国道纵贯全境,通乡油路四通八达、交错纵横,交通优势突出。全县有耕地面积52万亩,县境内呈中山峡谷地貌,切割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227米,最低310米,气象资源立体分布,形成众多的小气候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自然条件丰厚。
近年来,该县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上,结合突出的自然区位优势,重点着力培育发展蔬菜产业,依托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该县通过反复的试验示范、品种选择、茬口衔接、种植模式以及市场运作等摸索实践,终于探寻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自然区位优势,又完全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的蔬菜产业发展路子:那就是利用海拔差度大,在11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大力发展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在600—1000米的中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时令蔬菜种植,在5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早熟蔬菜种植。确定了路子,找准了切入点,该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上重点抓好了技术培训和普及推广、示范办点和辐射带动、引进培育蔬菜大户、建立基地和组建协会、对接市场寻找定单等。通过不懈努力和一系列举措,从最初的几十亩试验地逐步发展壮大到今天全县商品蔬菜种植规模8万亩,核心示范基地3.5万亩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加强领导、确立支柱,层层抓落实,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关键。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县委十一次全会上把蔬菜产业确立为全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县乡各级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专抓蔬菜,要确保足够的经费发展蔬菜,把发展蔬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全县形成了上上下下抓结构调整,乡乡镇镇抓蔬菜发展的格局,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氛围。同时,还实行奖惩激励。鼓励和支持农技干部和党政领导干部领办蔬菜示范点,农业技术干部领办蔬菜示范点100亩以上,产值达到30万元的,可实行带薪带职领办;党政领导干部领办蔬菜示范点200亩以上,产值达到60万元的,可实行带薪带职领办。对于领办示范带动效果好、做出贡献的,实行重奖。蔬菜产业发展还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的一项工作单项考评,实行量化目标管理。发展效果好的实行重奖,效果差的追究责任。把
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来抓落实。与此同时,还投入资金10万元完成了全国百强蔬菜大县建设的认证,12万亩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论证和10个蔬菜品种的产品认证工作,为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该县蔬菜产业在全省享有“南有独山、北有桐梓”的美誉。
二是搞好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培育专业种植大户,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途径。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搞好土地的合理流转是首要条件。近年来,该县通过协调和宣传,该县土地的流转大多向种植大户、科技大户、定单户转移集中,解决了蔬菜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两大难点。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实行大户承包,反租倒包,再将从土地中解放出的劳动力给大户打工,实现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从每亩土地获得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该地常规种植的全部收入,并通过打工种植蔬菜,学到了技术,转变了观念,了解了市场,增强结构调整的信心,又成了新的蔬菜种植大户和科技大户。该县在培育蔬菜大户的同时,还从重庆、遵义、习水等地引进蔬菜客商、大户、技术人员到该县发展蔬菜,实行集团承包,租赁种植,起到示范样板、辐射带动的作用,引导全农民跳出常规农业,走蔬菜专业化发展的路子。仅2008年,该县引进的蔬菜大户就达到10多户,最多的一户种植蔬菜150亩,最少的30亩,全年引进的大户种植的蔬菜面积,是全县蔬菜核心示范基地的40%。全县现有蔬菜种植户300余户,重点种植大户80余户。该县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交流,每年都邀请全县蔬菜大户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相互学习其种植技术、经营模式等。在座谈会上相互交流发展蔬菜的收益及经验体会,遇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蔬菜大户提出的问题,该县筹措资金对基地大户实行修建大棚补助,无偿提供优质种子、化肥、农膜等给种植大户,配套佳多杀虫灯在核心示范基地安装,把病虫害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既加强了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基地建设规模,又有效调动了种植大户的积极性,推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基地,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年的摸索,该县意识到发展蔬菜产业必须走科技引导,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建设核心示范基地。通过选择不同的海拔、区域、品种、季节、茬口进行试验示范,形成以松坎、高桥、夜郎、新站等低海拔乡镇为主的早熟蔬菜产业带;形成以九坝、天坪、茅石、马鬃等高海拔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区;形成以娄山、楚米、官仓、燎原等中海拔乡镇为主的时令蔬菜种植基地。结合市场需求,依据不同海拔、不同季节,不同种植模式确立蔬菜种植主打品种:大白菜、甘蓝、豇豆、菜豆、花菜、西红柿、茄子、辣椒、西瓜、蜜本南瓜、扎耳根、大蒜等。还对一些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蔬菜
专业村进行“一村一品一特”规划,主要有狮溪、芭蕉、水坝塘的大白豆、团豆,天坪、楚米的食用菌等。抓好了试验示范,重点是加强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投入力度。该县捆绑协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水利项目加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蔬菜发展项目、沼气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病虫防治、农村专业协会建设等有机整合,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既确保了项目的实施,又加强了基地建设。促进该县蔬菜基地建设的规模逐步扩大,规范化种植和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基地示范带动的作用和影响力逐步增强。
四是加大培训服务,狠抓落实是发展蔬菜产业的组织保证。蔬菜产业作为该县重要产业之一,在全县老百姓当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与狠抓宣传培训密不可分。近年来,该县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它与农业科技推广和沼气建设列入同等位置,逢会必讲,常抓不懈,矢志不渝。县委、政府专题召开工作会研究部署蔬菜工作,书记、县长、分管县长下乡视察必看蔬菜、必谈蔬菜,要求各地把蔬菜作为农民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部门专题组织分管领导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果蔬站技术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交流经验,寻找差距。同时,加大对发展蔬菜产业的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县蔬菜发展重点乡镇进行政策宣传、分片负责等,利用乡镇赶集给广大农户发放技术资料,让农民全面认识和了解蔬菜产业是新时期农业的亮点、是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在技术培训上,利用业务培训会和群众会等形式,耐心细致反复讲解蔬菜种植技术规程,长期蹲点临田指导,实实在在帮助农民解
决在蔬菜种植中各种技术难点和生产困难,让农民真正了解并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从政策上、技术上保证蔬菜产业的顺利发展。
五是对接市场,发展定单,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前提保障。蔬菜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则,合理选择品种和种植茬口,抓好定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蔬菜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民从主观上也乐于接受和主动投入。近年来,该县往返奔赴重庆、贵阳、遵义等地,对接市场、咨询价格、寻找定单。品种主要有:折耳根、花菜、大白菜、菱角菜、西红柿、辣椒、茄子、糯玉米等。定单的足量签定,让全县蔬菜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种上了放心菜,解决了大户发展蔬菜种植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大户发展蔬菜种植的基本保障,让群众从蔬菜种植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全面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六是抓好蔬菜专业协会建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是发展蔬菜产业的重要手段。蔬菜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凝聚起来。蔬菜产业要有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有健全的产供销体系。近年来,该县结合农村专业协会建设,以基地+协会+农户和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走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成立蔬菜专业协会19个,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作用,对内组织生产,对外开拓市场,以销促产。依托蔬菜专业协会和公司管理蔬菜基地,联系蔬菜定单,搞好对外销售,延长了蔬菜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有力地推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该县蔬菜产业从分散种植逐步
转变为集中种植,闲散种植逐步转变为专业种植,种植面积快速扩大,产量成倍增加,品质逐步优化,市场逐渐扩宽,菜农逐年增收,打破了传统的自产自销型和输入型格局,总体形成了向外输出型格局。2008年,全县商品蔬菜产量达到8万余吨,商品蔬菜收入达到16000余万元,农民依托种植蔬菜人均增收8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80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桐梓县在遵义市中部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篇:农业经济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议安排,近期县政协副主席袁昌顺带领部分政协常委和委员,采取查看现场、入户调查、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专题调查了2009年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9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各乡镇和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 “一统三分”发展战略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工作理念新、增长幅度大、建设步伐快、特色亮点多、发展后劲足”的显著特色。
(一)克难攻坚谋发展,农业经济增效粮油增产。今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的总体形势依然是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业加工企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外出务工回升不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涉农部门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上半年农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农业经济增收和夏季粮油持续增产的可喜成绩。在农业经济方面,上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4亿元,占计划的50%,比上年同期增长7.7%;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78元,同比增长
8.8%。夏季粮油生产方面,注重调优结构,压缩市场滞销的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市场看好的脱毒马铃薯和油菜籽种植面积。全县夏粮种植面积18万亩,同比增长11.1%,预计总产9371万斤,同比增长8.3%;其中:马铃薯 10万亩,预计总产5336万斤,同比增长21%;其它杂粮预计总产690万斤,同比增长5.9%。夏季油料面积13万亩,预计总产3132万斤,同比增长16.1%。
(二)突出重点抓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坚定不移。面对农产品滞销,少数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心不变,势头不减,步伐不停,着力在产业做大做深做强上做文章。烟叶产业乘势而上。组建8个突击队投入烟电配套建设,新建烤烟房1270个,烟站4个。全县种植面积3.11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烟叶产值可达5000万元以上,提供税收1000万元。茶叶产业化建设各环节全面推进。在过去汇湾乡茶园管理保持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兵营、鄂坪、水坪等乡镇的茶园管理工作有大的加强。梅子贡茶业公司在去年成功开发有机乌龙茶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了茶食品生产线,有机茶月饼8月初即可上市。龙王垭茶业集团今年已开发7个新品种,产品获得国家商业检验检疫局HACCP(帕斯卡)卫生体系认证,取得了出口权。龙王垭茶业集团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梅子贡茶业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继“龙峰”牌商标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后,今年4月“梅子贡”牌商标又获得了全省知名商标。全县春茶产量达到800万斤,实现产值
2.8亿元,销售收入2.6亿元,与2008年相比,产量、产值均实现了成倍增长。蔬菜产业强势推进。以城关镇水寨子为主的500亩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城关廖家河、中峰青草坪、蒋家堰小坝子、水坪阎家坝等一批蔬菜生产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蔬菜品种互补,交替上市,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益盛园牧业公司、金霞养猪场省级标准化万头规模猪场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检查验收。全县“150”养猪模式达到21个,“300”养猪模式达到5个。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47.4万头,出栏18.2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和4.6%,家禽饲养量达到160万只,出笼68.5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9%和21.2%。
(三)创新思路求发展,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开始建设的水田养殖小龙虾繁育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亩,已投放种虾6万斤,预计年产虾7 0万斤,可实现产值560万元。茶园养鸡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县茶园规模养鸡户达35户,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投放鸡苗近20万只,目前长势良好。其中,龙王垭茶场围网建设300亩基地,发
展土鸡7500只;土城子茶场已出笼土鸡4000只,存园2000只。强力推进薯稻吨粮田建设,蒋家堰、中峰、水坪的万亩薯稻吨粮示范田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据市县农业专家实地测产,脱毒马铃薯最高亩产达5805斤,平均亩产达4485斤,平均亩产比本地地膜马铃薯增产1485斤,亩产增幅达49.5%。部分农户提早收挖脱毒马铃薯上市销售,亩平实现收入3000元。为打造竹溪脱毒马铃薯品牌,竹溪县农业局已与信誉度高、资产雄厚的竹溪县地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洽谈了销售业务,注册了“山地金土豆”商标,脱毒马铃薯正向分级优选、品牌包装、实现外销迈进。
(四)优化服务促发展,板块经济和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在板块经济方面,“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县特色产业板块基地面积突破46万亩,其中,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8.3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烟叶面积3.11万亩,今年新增1万亩;蔬菜面积1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000亩;中药材面积9万亩;新建贡米基地1500亩,农业部门按贡米生产技术规程培训贡米种植大户,使其成为懂技术、会生产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有关部门齐抓品牌宣传与“三品”认证,扩大了竹溪贡米的知名度。在劳务经济方面,元至6月,全县组织各类劳动力培训6920人,占任务13750人的50.3%,转移就业5501人,占已培训人员的94%。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5元,增幅8.7%,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为59%。
(五)上争项目保发展,涉农项目工作力度加大。据县农办统计,今年可争取涉农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其中:国土部门今年争取的土地开发、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等项目资金可望到位1亿元以上;林业部门争取的退耕还林后续配套资金及低产林改造等项目当年可望到位资金6000万元;水利部门可争取到位水库整险、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农业部门可争取到位优质板块基地、农村能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资金2500万元;烟叶新区项目可争取资金3500万元。涉农重点项目和工程实施进展顺利。元至6月,农林水利完成投资5214万元,比去年同期920万元增长4.7倍。2009年22个重点村的扶贫项目已启动,565户、2260人扶贫搬迁对象已确定,正在组织实施,预计11月底前可完工。3949户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已完成3056户,占任务的77%;7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其中,扩大内需新增的1.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另外3.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5%,剩余的2万人安全饮水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启动。竹溪河万亩灌区六期工程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完成鹰咀石西干渠衬砌4.8千米,田间U型渠配套16.6千米。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8.34平方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6 5%。林业建设共完成营造林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5000亩,新建核桃基地5 000亩,补植20000亩;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1.5万亩低产林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整地1万亩,造林5000亩。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大的项目支撑。中央和省持续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就我县农业经济而言,很多项目进不了中央和省级笼子,只得靠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而县级财政又是“吃饭型”财政,难以集聚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二)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目前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偏低,农民增产难以实现增收。尤其是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劳务输出受阻,增添了农民增收困难。
(三)科技推广缺乏资金保障。目前多数农民对良种良法、果树修剪、设施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畜禽疾病防治等实用技术非常欢迎,但由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经费不足,致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次数少、时间短,新技术、新成果难以推广应用。如稻田养虾、茶园养鸡、薯稻吨粮田由于缺乏必要的种苗投入和推广应用经费,难以形成大规模、大品牌、大效益。
(四)农业产业化建设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我县茶叶、魔芋、烟叶、蔬菜、中药材、贡
米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需要有足够的项目资金做保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除烤烟有比较可靠的资金扶持外,其它产业都是等米下锅。
三、建议意见
(一)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县委、县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上争农业发展项目的力度,尤其是要挖掘、整理、包装、做好一批农业大项目,使我县能有农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项目笼子。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和调剂使用项目资金等办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茶叶产业正处于发展个关键时期,发展的客观态势处于疲软期,应该从扶持茶园管理、支持兴办加工企业、拓展销售市场上加大力度,加快建设茶叶强县的步伐。魔芋产业建设省里的政策作了调整,不能使这一产业的扶持性投入出现空白,要有对应的政策扶持支持这一产业健康发展。畜牧产业发展的品种引进和改良等示范推广工作,要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对贡米生产、茶园养鸡、稻田养虾等新的农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开拓支持和成果奖励。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应在茶叶、魔芋、贡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中,优选出几个有潜力、有前途、有品牌、有市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扩能改造、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将其培养成省级乃至国家级龙头企业。
(二)加大试办和推广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力度。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海外发达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化解县域农业经济诸多矛盾的“金钥匙”。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土地和资金投入问题,信息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问题,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问题。要大胆创新能人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农庄经济、专业合作社经济、公司型经济,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水平。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土地有序、规模流转,鼓励土地使用向企业和产业大户集中,建立“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产业大户发展无土地、农户种地效益低的问题。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按消费者需求组织生产,实现“农超”对接,发展“超市+基地+农户”的新型产销对接模式,让贡米、蔬菜、脱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各类超市。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和新成果的运用推广力度。我县茶园养鸡、稻田养虾、薯稻吨粮田、烟叶新区建设、贡米生产、茶食品生产开发等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农业、科技专家继续加大对这些农业经济新课题的研究,抓好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大做亮我县特色产业。在百里长廊沿线,可以按照“大田种贡米,小田养龙虾”的思路,力求把“一盘菜”(脱毒马铃薯)“炒熟”,把“一袋米”(有机贡米)“蒸香”,把“一条虾”(小龙虾)“做大”。在中峰镇邓家坝、青草坪等村建设3000亩贡米核心种植区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五个一律”种植模式,将305省道沿线的近6万亩水田逐步改良成贡米生产基地,扩大我县贡米生产规模。力争在2009年建成2万亩薯稻吨粮田的基础上,推动全县再发展6万亩以上薯稻吨粮田,带动全县农业大增产、大增收。
(四)加大对 “三农”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要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业。特别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牵头单位,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做到工作有经费,督办有措施,协调有手段。二是要从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爱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主动抓好工作。三是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培育壮大的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指导作用,为产业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资金、政策、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强力支持。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简介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现有在校生8600人。
悠久的办学历史
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东北农学院牡丹江分院,系当时牡丹江市唯一本科建制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先后被农业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授予A等一级学校、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绿色学校、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05年
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评为中国一流高职院校。享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美誉。
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院坐落在蕴涵着镜泊湖神韵的国际旅游名城--牡丹江市。占地面积19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在灵山秀水间,教学区、生活区、实验实训区错落有致,一组组设计新颖的现代建筑与清纯自然的园林风光巧妙结合,既有整体的美感,又体现了人文精神的风韵。校园内草坪如茵,松柏成行,湖水荡漾,鸟语花香,被教育专家评价为“最适合学生读书的地方”。
先进的管理模式
学院于xx年通过了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双认证工作,与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接轨。现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单位、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省制药
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省农村信息人才培训基地、数控机电行业人才培训基地、牡丹江传媒集团影视动画制作公司产品研发生产与人才培养基地……05年被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评为黑龙江满意放心名优学校,现已进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完善的教学设施
学院固定资产2亿元,教学设备精良。1000多台计算机,全部并入校园;无线电调频广播系统、络化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电信宽带高速接入系统、多媒体投影语音系统等先进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万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雄伟壮观,在建的2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年底将竣工使用,其内部设施设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都处于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建有各级各类实验室86个,体育设施齐备,还可开展冰雪运动和登山越野活动。
强大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教师547人,副教授以上
高级职称教师14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6人,中级职称教师152人,“双师型”教师116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2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8人。学院经常在社会上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确保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近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主审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0多部,主持和完成省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6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培育作物新品种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
众多的专业面向
学院下设经济贸易学院、财务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制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社会人文学院、基础部、培训部等八院二部,设有农、工、文、管各类应用性短缺热门专业53个,针对性强,讲求实用,就业前景广阔,深受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雄厚的实训条件
学院拥有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实力雄厚的产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校办药厂具有5大系列35个品种的药品生产能力;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畜牧兽医实训中心、数控机电实训中心、信息工程实训中心、财务管理实训中心、经济贸易实训中心、社会人文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实力雄厚,还与周边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50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所有这些都为“零适应期”教学创造了优越条件。
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有英语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舞蹈协会等十几个学生社团,经常举办公关礼仪、应聘技能等知识讲座,定期开展业余党校、演讲赛、辩论会、技能操作、大学生艺术节和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05年7月,我院参加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优秀组织奖,是我省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获奖单位,我院舞蹈《东方红》获省级一等
奖、国家三等奖,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汇报演出。
一流的后勤服务
学院建立了餐饮、超市、储蓄等全方位的学习生活服务设施,足不出校园即可享受超值的服务;学生公寓内配有电话、衣柜、电脑桌与宽带线;省级标准化的食堂全部采用微机管理,饭菜花样繁多,质优价廉。卫生所与地方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一整套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快速应急机制等医防体系,确保全院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完善的生活服务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温馨和谐安全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度过大学生涯。
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院还设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可鉴定颁发各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180多种,毕业生取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者达98以上,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拿到5-6个职业资格证书,大大增强了学生求职择业的竞争能力。学院还设有培训部,学生在读专
科的同时,还可通过成人高考或参加自考兼读本科,为提高学历层次,拓宽专业领域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还可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
实用的育人工程
学院突出“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德育为先、技能立业”的办学理念,通过深入开展“艰苦奋斗”“扶贫助困”“保护环境”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质朴严谨、明德正行、乐学善思、求新务实”的优良校风。专业教学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操作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06年到蒙牛、伊利乳业从事食品加工的毕业生,实习期间每月收入就达到1300元;在河北华润医业有限公司实习的营销专业的学生,有的已被确定为区域经理,月薪达3000多元。在农经学院,所有的学生只要能严格遵守学院育人规则,都将受到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在迈出校门的时候,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手艺稳拿薪酬。
畅通的就业渠道
学院现已与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公司、深圳潮江春集团、北京凤河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利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申思物流、北京华博旅游中心、上海绿色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四海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博药业、沈阳盛达隆医药公司、统将电子有限公司、则武香港集团等百余家用人单位签订了长期的用人协议,形成了稳定可靠的就业络,毕业时可以有三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任其选择,确保毕业生有100的就业机会。多年来,我院学生一直以质朴诚信、技能突出而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必须提前一年来我校预订毕业生。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诚信、勤垦、敬业、创新”为校训,坚持“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五育人方针,现已形成了仿真模拟教学,双元制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校企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全面发展,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成为省内外瞩目的职业学院,为有志青年提供了一个保障就业并充分发展自我的良好空间。尤其对于江南学子,同时还可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诱人意境,欲在大学期间还能圆上冰雪梦,牡丹江的林海雪原当是最佳选择!热烈欢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高校代码:12910 所在省市:黑龙江 学校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联系电话:0453-6402306 学校传真:0453-6402306 学校址:http://
第四篇:农业经济发展观心得体会
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农业经济要寻求新的提升点,增长点,除应对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外,应把着力点放在“五化”上。
一、经营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要害环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着力发展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关联度高的具有较强
产业拉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群体。唐河县要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乃至经济强县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实践,我们探索出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龙头牵动型。县肉牛产业集团、湖阳登昌黄牛有限公司围绕黄牛系列开发,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县黄牛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拉动型。小辣椒、生猪和兔通过源潭小辣椒、少拜寺生猪、古城皮毛交易三大市场的不断建设,初步形成了周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有力地拉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充分发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培育起了以豫南清真肉联厂、凯达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南部几个乡镇为主的面粉生产加工,以经纬纺织集团、丰源公司为主的棉花深加工,以中棉、豫油等为主的科技型良种加工,以“三粉”为主的脱毒红薯加工等近500家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近20多亿元,有效地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水平,初步培育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骨架。总投资2566万元的与北京中商农产品公司合资兴建的栀子产业开发项目已基本建成,使全县6万亩栀子产业很快步入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四是中介组织联动型。全县先后组建了一批各类专业协会,内联生产,外拓市场,有效地架起了分散生产经营与外部市场的融合对接,助推各类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二、农民组织化。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农民的组织化。发展各类民间专业协会,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的必由途径。我们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将农民的分散经营联接起来,组成各类专业协会或合作社,采取“专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一是帮扶引导。把专业协会建设纳入全县整体目标,发动、鼓励各业能人牵头组织成立协会,并在财政贴息、税费优惠、规划用地等方面向协会倾斜。并要求县信息中心、价格监测中心无偿为各类专业协会提供网上商务、价格信息等服务,吸收农户向协会靠拢。二是规范完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章程制定、利益分配方式、争端解决办法、违约惩罚等措施,用制度规范协会运行。三是培育典型。畜牧业重点培育了湖阳黄牛合作社、古城兔业协会,瓜菜业重点培育了源潭小辣椒协会,农副产品重点培育了城郊农副产品购销协会。目前,全县民间专业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92个1.1万多人,使千家万户抱成团闯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市场化。传统的旧有的治理方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目前发展各类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进一步创新机制,改革传统的治理方式,用市场化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农业。一是发展股份农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资金、实物、劳力、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折合入股,成功地组建了6家股份制农业公司;二是“四荒”开发推向市场,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多形式改制水利设施。面向社会共拍卖、承包机电井4100眼,占全县机电井总数的67.5,个人投资打配机电井1300眼,调动了农民兴水积极性,减轻了政府压力。四是实施农业招商。积极吸引鼓励外商投资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引资1000万美元的金龙浓缩果蔬汁加工项目建成后,将使全县瓜菜、林果的种植与加工形成对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产科技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深化全国首家科技示范县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自1997年以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300多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来唐工作,引进、示范、推广27大类340多项新技术、新品种组装改造传统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47。为应对“入世”挑战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我们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引导农民先后对无籽西瓜、优质梨、肉牛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并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开展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在去年四家生猪企业获准上海、北京等四城市市场准入资格的基础上,今年又帮助13家畜牧企业进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已有5家畜牧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占全市获此资格企业的一半。西瓜获得全省首批优质无公害使用标志,优质梨于去年底荣获省无公害产品的使用标
准。
五、产品品牌化。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名牌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绿卡”。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我们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2000年,对无籽西瓜和优质梨分别注册了“金唐河”和“唐酥梨”商标,尤其是“金唐河”牌无籽西瓜,在广州等南方五大城市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带动全县无籽西瓜年外销2.4亿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1亿元;县种子公司以买断制种权与中国农科院及省农科院棉油所合作,成立了5个紧密型良种专业化生产企业,“金唐河”种子销往8省25市120多个县区,初步打响了品牌;县肉牛集团公司生产的“群发”牌系列产品2001年获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金奖称号,今年以来对港供货额达260多万元。
第五篇:浅谈中国农业经济
浅谈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效果分析 我国已对农业进行多年补贴,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层出不穷,然而对政策的效果却评价不一。本文立足于2004年以后出台的有关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从农业直接补贴的角度,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效果,得出要发挥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有关配合等结论。
【关键词】 农业 财政直接补贴 乘数效应
一、引言
补贴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标,利用市场机制中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激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而这些目标中,有的属于市场失灵领域,有的属于市场有效领域,有的属于市场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2007年,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关补贴的政策提到,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2010年,农业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大了,补贴的重点对象更加明确——“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补贴款专款专用不得他用的规定也更加严格和明确。纵观我国多年来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其政策目标多属于农业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补贴是一种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所无偿或优惠给予的利益。根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十六条补贴以及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所提到的补贴定义,机构补贴行为的情况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如资金赠予、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价格支持,初级产品的输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以使该产品出口售价低于同类产品国内销售价格。因此,本文将补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财政资助型的补贴;二类价格支持型补贴;三类收入支持型的补贴。其中直接财政资助,如拨款、贷款、投股;资金潜在的直接转移,如债务转移和担保;税收抵免或税式支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服务或者政府采购。所以,本文认为财政直接补贴应属于直接财政资助,更加突出补贴的主体——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支持,而不是委托或指示一个私人机构完成政策目标。
农业补贴就是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有关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研究却不多。例如,闵宗陶、魏剑峰在2005年的《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中,就粮食财政间接和直接补贴效应进行对比,但是更多说明粮食间接补贴的缺陷,而对粮食直接补贴分析不深入,其中提到,所谓直接补贴就是对生产者按一定标准进行直接转移支持。郭宏宝在2009年的《中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中,在划分农业补贴时,是按照我国现行财政预算账户中政府补贴支出分类、政府预算支出形式和补贴的作用和WTO《农业协议》的相关条款进行分类的,没有突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种类,仅在第二种分类中的预算补贴中提到。
二、相关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6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取得重大成果。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有: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三、有关经济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1、名义保护率(NRP)
NRP由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一种应用广泛、简单适用的补贴测定方法,它利用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百分比来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
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其测定模型是:
上述计算公式中,PD表示国内市场价格,PW表示国际市场价格。如果NRP为正,则表明一国的农业政策为正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保护的力度越强;如果NRP为负,则表明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为负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负保护的程度越强。
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
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因而能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来衡量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动会引起收入乘数倍的变化。具体计算方法是:K表示财政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变化量。因此,如果用△tr表示一定时期内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变化量,△y表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变化量,就能用K表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乘数。用K的数值反映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K的值越大,说明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很大,反之,则说明影响程度较小。
四、数据验证
第一,选择粮食作物中的主要谷物五年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借助名义保护率(NRP)测定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水平。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给予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水稻的名义保护率2007年前都为正值,而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却都变为负数,说明我国水稻经过财政直接补贴,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有竞争力。玉米的名义保护率也都为正值,而且数值在前四年都比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大,说明我国对玉米的财政直接补贴,已使玉米比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水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国家对其进行补贴,更多的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的目的。从玉米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反映,国家对玉米的财政补贴政策不稳,但受当年主要谷物补贴量的影响。小麦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基本上是负、正值交替,反映了我国对小麦的财政直接补贴很不稳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2008年和2009年的小麦和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接近,说明我国对水稻和小麦的补贴今后将采取一致的措施。从表1还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涨,这与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密切相关;国际价格在2009年突转下降,这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有关。因此,用名义保护率的值反映一国政府利用各种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时,会受到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第二,由于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借助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来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下面选择最近五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和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额,经过相关计算,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反映我国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效果。
由表2的数据Ktr的值都大于1,说明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已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从Ktr数值的变化看,每年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效果差异很大,2004年和2007年的Ktr数值明显都比其他年份高,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经济的拉动需要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财政支持“三农”
投入增加值高时,第一产业增加值也高,反之相反。一方面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不稳定,另一面也说明第一产业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效果,借助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需要有其他相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
[1] 华元渝、陈舒泠编着:农业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我国的战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郭宏宝:中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樊胜根主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和贫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高宏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文小才:当前我国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7(3).闵宗陶、魏剑锋:粮食财政补贴方式转变的经济学分析[J].财政与金融,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