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时代中国零售药店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信息时代中国零售药店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10-13
摘要:中国医药零售药店数量众多,但零售药店经营管理上存在着销售假药劣药、诱导患者购买高价药、药学服务不到位等许多问题。本文结合医药零售药店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完善药事法律法规、加强群众的医学素养、药学服务专业化、加强执业药师管理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这几方面也提出了适合治理和整顿医药零售药店的可行的对策,能更好的保证药品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医药,零售药店,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中国零售药店发展较快,药店数量众多,对方便人民群众的用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零售药店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经营条件差等问题,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如销售假药劣药、销售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处方、诱导患者购买高价药等时有发生,其中有些问题相当突出,矛盾已变得相当尖锐,严重制约了药品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中国医药零售药店存在问题
我们对众多药店调查发现,零售药店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药品零售药店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
1.1销售假药劣药行为
个别不法零售商为了赚取非法收入,采取正品摆在柜台或货架上,假药放在仓库这样的形式。当患者购买柜台上的药品时,有营业员会从仓库中拿出一盒一模一样的药品,而不给患者摆在柜台上的药品。遇见这样的情况患者一定要留个心眼,此药品有可能为问题药品。
1.2销售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处方
国家明令规定购买、零售、使用抗生素类药品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但是众多的零售药店往往在没有医师处方的情况下,向患者零售抗生素类药品。在郑州一家药房内,消费者表明要购买抗生素和曲美等处方药时,销售人员并没有要求出示医生处方,另一位消费者更是毫无困难地买走了一整盒处方减肥药。
1.3诱导患者购买高价药
患者去药店买药,指名要某类药品,营业员介绍时却往往向其推荐同类的另一种药品。此种药品往往是价格比较贵的药品,或者提成较多的药品。营业员以药品疗效较好或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借口向患者推荐,患者由于药品知识比较匮乏,营业员利用患者对其依赖的心理,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4零售药店药学服务不到位
为顾客提供必要的“药学服务”,是零售药店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经营策略。药店应当从保证用药安全性出发,对顾客进行滥用抗生素及不合理用药危害的宣传和咨询,当然也包括非处方药。因为非处方药也并非完全是“服用简单,安全可靠”。这就需要我们的药店配备执业药师等专业人才,让药师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用所学和掌握的药学知识为老百姓提供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服务,让其买到和使用真正适合自己病情和症状的药品。但药学服务在相当一部分药店基本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并不规范。
2、中国医药零售药店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在药品零售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药店从业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法制观念淡薄
个别药品零售商为了赚取利润,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存在侥幸心理,依然违法经营药品;药店从业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明知药店违法经营药品,却不敢指出,违背法律和职业道德,助长了药店的违法行径;普通老百姓法律意识不强,对药事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在购买药品时,不索要发票,在发现自己所购买的药品或怀疑自己所购药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往往忍气吞声或者找零售商退还,息事宁人,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健康权,更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2.2群众的药品知识匮乏,医学素养不高
普通老百姓与药品从业人员相比,药品知识不足,缺乏辨别药品的基本能力,无法分辨出药品和保健品的区别,无法识别出药品的包装和说明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药品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患者往往不知道所购买的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到底如何,存在着明显的信息缺乏,使供需双方处于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患者会过分依赖药品零售方,容易产生引致需求,使患者处于被动的境地。
2.3部分地区店内人员素质尚待提高,执业药师不足
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例,该区零售药店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年龄老化,这与郑州市零售药店将来的发展趋势有差距。职工学历普遍偏低已经成为该区零售药店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药品经营具有一定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此次调查中,专业人员仅占全部人员的45%,大部分人员不具备系统的药学专业知识,这种现状不利于药店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咨询指导服务,还可能出现对顾客的误导。
3、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保证患者的利益,保证安全用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零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完善现有的药事法律法规制度
药事法律法规是党和国家的医药卫生政策的具体化与法制化,是药事活动的依据与指导。根据药事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明确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限。合法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国现行的药事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药品经营中的某些环节的规定也不够详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执法主体的执法活动。所以必须尽快完善药事法律法规,根据日常执法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修订药事法律法规,争取使药事活动的各种具体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加强药品知识宣传,使群众了解更多的药品基本知识
人们在购买药品时,要选择那些知名度较高,声誉较好的药店。要看药店是否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及GSP认证证书,是否配备相应的执业药师。在购买药品时一定要索要省级政府部门印制的医药销售统一发票,并加盖药品经营单位的印章。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否则患者可以拒绝购买药品。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药事法规和药品知识的宣传力度,要教会公众如何辨别药品与非药品,如何简单地鉴别合格药品与不合格药品,教会公众区分药品包装与说明书中的不妥之处,运用防伪查询电话及各种防伪查询系统来查询所购药品是否为正品,教会公众在购买时要看清楚生产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等,并仔细核对药品内包装与外包装是否完全一致,让公众掌握更多的药品基本知识,不再过分依赖药学技术人员,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3.3药学服务专业化
随着城市医药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店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据调查显示,经常到药店购药的消费者中,只有三成的人具备正确的非处方药知识,4%的人看不懂药品说明书,近20%的人看广告吃药。药品是特殊商品,能“治病”也能“致病”。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比以往更加需要用药指导和专业的药学服务,即药师以病人或消费者为中心,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的面对面、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与信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如: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主要用于解热镇痛的OTC药物,为一线止痛药。我国公布的OTC目录中有数十种(包括中成药)抗感冒药中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为避免对肝脏和其他脏器造成损害,药店营业员在为患者推荐此类药时,应对患者作如下说明: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禁在感冒时空腹大剂量服用此药;严禁在饮酒后服用此药;老年患者服用剂量应减少30%-40%;避免长期服用等。药学服务将是新一轮药店竞争的重要资本,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能留住更多的老顾客,吸引更多的新顾客,这是药店发展的趋势。
3.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执业药师管理
要解决目前我国零售药店中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加强执业药师管理,应该从法律的层面上确立和提高执业药师的执业地位,加快执业药师法立法的政策调研和立法进程,加大政策配备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执业药师的合理地位,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促进公众身体健康中的作用。从执业药师本身这个角度来说,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其专业知识技能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努力掌握法律法规、临床药学、医学等与实践服务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注意收集药学信息,关注药学发展的新动态,并加强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交流沟通等方面技巧的学习,在面对消费者时,能够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为患者当好参谋。执业药师应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拉近执业药师与患者间的距离,促进相互的了解及信任,这样也为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药学服务打下一个良好沟通的基础。
总之,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零售药店要想业绩突出,立于市场不败之地,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就需要努力提高医药零售药店经营管理技术,加强药品知识的宣传,使公众了解更多的药品基本知识,顾客服务专业化,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执业药师管理,才能得到长期的稳定的发展。相信我们医药零售药店将度过难关,迎来灿烂的明天。
作者简介:师绘敏,硕士研究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营销系医药营销专业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医药营销。
参考文献
[1]吴幼萍.零售药店如何提升药学服务水平[J].上海医药,2009,(12).[2]吴海侠.医药零售业现状令人忧[J].中国药业,2007,(10).[3]房广霞.刍议我国零售业态的创新与发展[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4]刘桂春.2007年中国医药零售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现代中药,2008,(9).[5]沙文茹.社区,营销新战场[J].中国药店,2006,(1).作者:师绘敏 来源:《电子商务》2011年第06期
责任编辑:唐小鹏
第二篇: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四川康达欣医药有限公司
刘小宁
摘要:为进一步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落实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的优先使用,通过分析零售药店销售基本药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基本药物、零售药店、优先使用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优先使用才能保证基本药物政策实施”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共识。
作为基本药物的销售终端之一,与医疗机构相比,零售药店具有覆盖网络更广,百姓购药更便捷等特点。我国医药零售业的消费市场所占份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年,我国在新医改方案中明确了“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这意味着,零售药店与医疗机构具备同样的销售基本药物的资质,也越来越显现了零售药店在卫生保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基本药物使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继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施行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以来,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中的优先使用情况不甚乐观,问题一直非常突出。零售药店普遍出现了“主观上的不愿意销售,客观上销售量不佳”的问题。实现基本药物的优先使用,是保证我国基本药物政策得以落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关注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优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极具现实意义。
一、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基本药物的宣传不足,不到位是导致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销售不佳的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基本药物最高零售指导价格,针对的是同一通用名的所有基本药物,而同一通用名下不同商品名的基本药物的价格往往差距很大。零售药店在选择经营的基本药物品种时,多会选择价格较高的品种,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合理用药的问题,也使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销售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对基本药物宣传不足,也使消费者在选购药物过程中自主选择力普遍较差,甚至存在“基本药物是次等药物”的认识误区。
(2).零售药店的利益驱动,主观上排斥基本药物。长期以来,我国药品零售行业呈现主要特点:规模小,数量多,利润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药学服务不足,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零售药店经营中体现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药着其自身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3).监管不力,缺乏举报及信息反馈系统,使得基本药物销售情况偏离预期。基本药物目录颁布以及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出台后,但没有形成一个推行制度的系统。在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各类不作为或违规操作,导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给患者的实惠难以落到实处。各地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对广大民众对基本药物需求的情况,对违规情况进行监督及纠正调整。
(4).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带来的问题。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政策仅针对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由于降价销售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自己承担。这种不对等的补偿,使得新医改方案中明确的“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成为有名无实。零售药店难以实现与医改的完整对接。
(5).现行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在零售药店购药时感受不到基本药物在医院药房购药时所获得的较高报销比例。因此使得消费者购买基本药物的驱动力不足。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客观上零售药店销量不佳的状况。
二、建议和措施
(1).以企业为主导,加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的宣传。随着我国自我医疗比例的增加,加强对基本药物的宣传势在必行。尤其对于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应改变其对基本药物的不信任,迷信高价药品的误区。国家在基本药物宣传中应起到引导作用,与生产企业联合宣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制定统一标准,将基本药物字样及相应的最高零售价格印刷在药品包装上,以便于消费者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和选择。另外,还可以印发“基本药物”使用宣传册,在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中分发。宣传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以及企业所生产的基本药物具体信息。在宣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厂家自身的知名度,可谓双赢。
(2).建立便利畅通的民众举报制度 完善监管体系并建立起便利的举报平台和信息反馈系统是保证基本药物使用的有效途径。首先,要保证便于民众对违反基本药物政策的行为进行举报。第二,应定期公开搜索信息,对于违规操作设立问责程序。第三,应有合理的奖惩激励,对没有诚信,经营不好的零售药店实行降级管理或淘汰出局,促进药店之间的良性竞争。(3).促进零售药店与医改完整对接
零差率生存的生存条件是财政补贴。各地财政的支撑能力不一,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积极性不高都可能导致该政策的最终失败。对民众而言,只有动用财政筹资通过医疗保险增补,才能增加民众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真正将实惠和便利落到实处。而针对零售药店销售基本药物,民众使用医保卡购药时,对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应体现出不同的报销比例。对于价格合理且疗效较好的基本药物应全额报销,并简化其报销程序,而对医保目录中同类的非基本药物应适当降低其在零售药店中的报销比例,以促进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的优先使用。
三、小结
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要、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物。而解决我国基本药物政策落实的突破口正在于实现基本药物的优先使用。合理的、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促进基本药物在零售药店中的优先使用,对促进合理用药,进一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第三篇:基层零售药店GSP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层零售药店GSP管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笔者就职于本市一家连锁药店,作为一家分店的负责人,近几年,我经常走访学习一些同行的先进经验。另外,我每年都要参与连锁店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通过平常的学习体验和检查,我们欣喜地看到基层药店对GSP管理的规范操作已相当熟练,对药品质量管理的自觉意识已明显提高,GSP管理条款的施行以及所涉及到的许多质量记录,如药品的验收、养护等已不再是当作一种被迫无奈的任务来完成,已成了药店经营管理的必修课,原来的埋怨声已变成了现在的叫好声。但是,客观地看基层药店在实施GSP管理操作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有:
一、首营企业的资质审核缺乏力度,流于形式。索取首营企业的资料应包括供货方的证照、认证证书复印件,法人委托书和质保协议等;审核的内容应包括它们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可在检查中却发现了个别药店证照已过期、法人委托书无授权范围、质保协议无有效期等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疏忽,审核缺乏力度和不认真造成的,严格说来这样的资质是无效的。
二、药品的养护缺乏科学性,给药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GSP管理规定药店陈列的药品必须每月养护一次,也即将店堂所有陈列的药品进行一次检查、盘点,看质量是否异常、效期是否已近或过期,同时记录已检查过的每个品种的品名、规格、数量、批号、有效期及质量状况等,对质量有异常或近效期品种应作养护或催销处理。这应是给药店减少经济损失、保证药品质量的十分有利的好举措,可现在许多药店效益不景气,店员人手少,每月一次进行手工誊写的养护记录几乎要花去他们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结果是埋怨声声。其实,药品的养护重在检查而不是记录,要善于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记录只是为
了记住有质量疑问的品种所存在的问题,便于日后养护或处理,保证售出药品的质量。所以笔者认为,每月一次的养护记录大可不必次次誊写,可以将药品的品名、规格等固定项目进行复制,新增品种可以继后填写,每月只须将检查后的药品的数量、批号、有效期重新登记即可,这样就可避免许多重复劳动,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当然,有条件的药店可以上GSP管理电脑软件,每月打印出有品名、规格、数量、批号、有效期的养护表,边检查边核对,这样显得更科学。
三、药品的质量信息收集不全,未作分析处理,意义不大。药店对质量信息的收集很少,有也是形式化,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有的根本不收集。原因是药店重视不够,未能很好利用信息资源;另外,药品的质量信息面广量多,收集得再多再好也难以全面和完善,所以药店在执行GSP管理条款时,总将这项条款晾在一旁,很少过问。其实,这项条款如果认真执行,对药店的潜在作用很大,其经济效益也很明显。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掌握了信息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就可少犯药品质量方面的错误,还可少走弯路。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收集质量信息当作应付检查的任务来完成,好的质量信息应该是药店经营的好帮手和聚宝盆。我们可以从药监网站以及报刊杂志上收集一些对本店有指导意义的有关假劣药品的信息和新出台的零售药店的法律法规文件,也可从店内的验收、养护过程中收集一些有质量问题品种的内部信息,还有药监部门抽检有问题品种的信息,等等,再将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理、总结教训、借鉴经验,并在店员之间传递,这对药店的药品质量管理很有指导意义,也对药店的规范的经营活动带来法律保障,使药店“戴着镣铐跳舞”,这个舞在规定的舞池中,跳得是那样的舞姿翩翩。
四、药品的销售记录重复交叉多多,药店叫苦不迭。去年在一家分店检查,找到店主想看看药品的销售记录,没想到下就打开了店主的话闸子,他一口气说了许多销售记录:处方药销售记录、抗生素销售记录、避孕药品销售记录、拆零药品销售记录,还有销售凭证等,问我们要的是哪个销售记录。我们听出了店主
话中难以掩饰的抱怨,便和他侃了起来。据店主说,药店销售记录之多让人头痛,除了电脑软件上记录的外,有的还要重复登记三、四次,如有的药既是抗生素,也是处方药,又拆零销售,还有销售凭证,共要登记五次,各种记录包括的项目内容又不相同,有的为了便于查找,只能以台账形式登记,如避孕药品销售记录、拆零药品销售记录等,执法人员检查时又众口难调,为了检查时不被查出麻烦来,只好把所有记录都做了,以满足众口难调之词,这哪叫销售登记啊,简直是在“绣花”,店主说出了自己的不满。另外,现在要求登记的药品销售凭证更是不可思议,开销售凭证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者在发现药品质量有问题时,能够按照凭证上登记的批号和销售单位等内容顺藤摸瓜找到药品的出处,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合法权益,可每次给顾客开具销售凭证时,都被顾客看作是“自作多情”,可为了应付检查,还是不折不扣地照开,顾客不要也只好扔进垃圾篓里。听了店主的一番话,我们也多了一些思考,药品零售的各种销售记录固然很重要,可给药店带来的负担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有的品种反复登记根本毫无意义。本人认为现在的药店大多已上了GSP管理电脑软件,既科学又方便,省时省力,只要电脑中的各项质量记录中项目齐全,要求登记的各项内容均已兼顾,且真实有效,又方便查找,应该是符合GSP管理要求的质量记录。如果再用手工重复一次,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意义又不大,干脆免为其难。对于未上GSP管理电脑软件的药店,可以尽量统一药品销售的登记格式,登记项目应兼顾各项内容。一句话,管理要有一种形式,但管理不能囿于形式走形式,这样的管理就没有生命力。
五、不愿做不合格药品的报损处理,怕惹祸上身。在十几家药店的检查中,我们未发现一家有不合格药品,这看上去应该是件好事,可其中却存在着隐患。有的药店也许狠抓药品质量,确实没有不合格药品,可有的药店不是没有,而是将不合格药品隐藏起来,或人为的合理不合法的消除了。为了避免所谓的“惹祸
上身”,他们把储存养护中发现的一些破碎、变质以及过期等不合格药品,在销售记录上直接销去,“自卖自买”,在记录上不留痕迹,所以你永远也别想在他那里看到不合格药品。究其原因,是怕惹祸上身,说是如果给药监检查到了,会问这问那,查个不停,说不定会遇到“罚款”的倒霉事。其实,这是他们的误区,药品经营过程中有一些破碎、变质以及过期等不合格药品很正常,只要按照不合格药品的管理规定进行确认、报损、销毁,并做好记录,是不会有问题的。
六、处方药难见处方,药店走出处方药“瓶颈”很难。在基层药店检查,药店店主最头痛的事就是处方药。在基层药店处方药销售不尽人意。许多顾客能见到的处方药大多数都是医院的临床用药,虽然顾客持有处方,但在药店却很难买到这样的药。而药店拥有的处方药,因为没有医生的处方,却鲜有人问津。就是有人要买,药店囿于没有处方,而不敢违规卖药。当然,有条件的药店可以与基层诊所联姻、联营,来突破这个限制,提升处方药的销售。
基层药店GSP管理认证现今已有五年了,药店走过五年漫漫的认证路,让他们感悟到没有规范就不能发展。规范的路怎样走,不仅是基层药店在苦苦地探索着,作为药监等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地规范调整。对于药监管理部门,可以借鉴、学习外国的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不断创新监管模式,使和谐监管深入人心,当然基层药店也要认真执行GSP规范,把基层药店经营好、发展好,保证供药安全有效。
第四篇:药品零售市场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
药品零售市场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
药品零售市场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
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医药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在这种全面发展的洪流中,我市的药品零售市场也逐步繁荣,并日趋成熟。然而,市场的繁荣与药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并非完全正比。相反,市场越繁荣药品的质量安全越不容忽视。
2012年以来,我局相继开展了以净市场、保安全、促发展为主旨的“百日亮剑”、“雷霆行动”、“两打两建”等多项药品零售市场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药品零售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质量安全大检查。督促、指导、规范了行业提档升级,增强了全社会的监督合力,极大的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药品零售市场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虽然我市药品零售市场质量安全状况整体趋势向好,但部分环节、部分领域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阶段性对我市药品零售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监管对策,为以后的监管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问题与对策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市场监管等多种渠道,查找、归纳、总结出当前我市药品零售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分为三大类共计十五个问题。
(一)国家有关政策调整或因形势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企业需要时间进行调整的情形
1、执业药师配备问题。
据统计,全国约有42万家零售药店,但现有执业药师仅约23万人,且大部分在医疗机构或药品批发、连锁企业任职,零售企业的缺口很大。
监管对策:执业药师的缺口是客观问题。2016年1月1日起,若我市的药品零售企业仍未达到新修订药品GSP执业药师的配备要求,且国家、省尚未出台相应政策,考虑到百姓的方便购药和用药需求,建议我局研究设置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对企业现有的药师进行培训,使之达到能够独立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的高级水平。在过渡期内,经培训的药师可以在我市零售企业内履行执业药师职责。
2、温度储存问题。
未按照温度要求储存药品,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尤其是需要0-20℃储存的药品,即使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城市也存在未按照要求储存的情况。
监管对策:对于2-8℃储存的药品,因企业经营的品种和数量不多,要求必须配备药用冷藏柜;对于0-20℃储存的药品,提出三种建议供企业自行选择。一是在营业场所内设置有明显隔断的阴凉区,阴凉区内配备空调,以调控阴凉区内的温度使之符合药品储存的要求。二是配备足够多的药用冷藏柜,将所有需要温度储存的药品置于其中。三是企业亦可结合自身实际,配备符合储存要求的其他设施设备。
关于温度储存问题,还有一种解决的思路,就是核减企业的经营范围。待条件具备后,企业可再申请变更(增加)经营范围。
3、索要或留存处方问题。
按照规定,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销售。但现实情况是,购药者购买处方药时,很少有人提供处方。若果真开具处方,购药者也会在开具处方的医疗机构直接购药。而不会舍近求远,开具处方后再到零售企业购药。因此,向购药者索要处方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现场检查时,即使提供了处方,大多也是弄虚作假,应付检查。
监管对策:建议企业对购买者或患者的有关信息进行详细登记,一旦药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迅速查到药品的销售去向,保证可追溯,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质量安全的风险。
(二)需要多部门相互配合、综合治理的情形
1、药店诊所化问题。
监管对策:移送卫生部门查处。现场发现非法行医行为,收集违法证据,立即移交卫生部门;处罚无证经营医疗器械行为。对于不具备医疗器械经营资格的企业,严格按照无证经营医疗器械的情形处罚;启动GSP跟踪检查。若发现不符合GSP规定的,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停业整顿至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2、诊所药店化问题。
监管对策:敦促卫生局核发《带药证》。《黑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应当按诊疗科目、服务范围附设药房(柜)。药品种类由登记机关(卫生部门)核定,并核发《带药证》。非公立的诊所,只能附带一定数量的常见病治疗和危重症抢救药品:西医诊所只能附带西药并不得超过四十种;中医诊所只能附带中药,其中成药不得超过三十种、饮片不得超过二百种。单纯开设针灸、按摩、牙科镶复、医疗咨询等服务项目的,不准带药”;加大处罚力度,一经发现依法查处。医疗机构采取开架自选方式不凭处方直接销售处方药,可按照《黑龙江省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柜台开架自选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的,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下的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3、销售假药。
监管对策:依法移交公安部门查处。按照《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违法药品广告。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广告审查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对违法发布的药品广告,依法填写《违法药品广告移送通知书》,连同违法药品广告样件等材料,移送同级工商部门查处。
(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有明确罚则的情形
1、无证经营药品。
主要表现为五种情形:一是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药品;二是未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药品;三是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会等方式现货销售药品;四是未经药监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经营方式销售药品;五是在药监部门核准的地址以外的场所现货销售药品。
监管对策:第一种情形,按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他四种情形,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2、擅自变更注册地址。
监管对策:查验《药品经营许可证》副本原件,与实际经营地址核对,确认地址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则属于擅自变更注册地址的情形,则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限期补办变更手续;逾期不补办的,宣布其《药品经营许可证》无效;仍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3、个别企业搞多种经营,致使营业面积缩水。
由于新修订的《黑龙江省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未对药店的营业面积做出具体要求,只是要求与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相适应,并与药品储存、办公、生活辅助及其他区域分开。因此营业面积缩水问题,可以从经营场所是否与药品储存、办公、生活辅助及其他区域分开入手。
监管对策:若经营场所与药品储存、办公、生活辅助及其他区域未分开,则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4、未索取或留存供货企业资质。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5、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从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二是从未按照《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的经营范围经营药品的企业购进药品;三是从药品零售企业购进药品。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八十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购进的药品,并处违法购进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6、未按规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主要表现为六种情形:一是营业区与生活区未分开;二是未建立药品购进验收记录、陈列检查记录、药品拆零记录、处方药销售记录或记录内容不齐全;三是从业人员未统一着装、未佩带胸卡;四是驻店药师不在岗;五是直接接触药品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六是药品未按规定分类摆放、无明显标识;等等。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7、销售药品未开具销售凭证或销售凭证内容不齐全。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8、销售劣药或按劣药论处的药品。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注明或更改生产批号的;二是超过有效期的;三是不符合其他药品标准规定的。
监管对策: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没收违法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思考与建议
(一)主观因素的存在 不难看出,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上述大部分问题都有具体的监督和处罚措施。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责任的落实。部门监管要有权威。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具体的执法人员都要严格落实药品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履职尽责,真正维护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行业自律才是根本。从某种角度来说,长效的治本还要依靠行业的自律。企业只有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的意识,从思想源头和经营理念上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对法律心存敬畏,对百姓高度负责,才能从根源上彻底改变现状。
(二)客观因素的制约
众所周知,新修订药品GSP的实施对于整个药品零售行业而言,起到了行业整合、提档升级的作用。但客观因素是,受地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市药品零售企业在执业药师配备、药品温度储存、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方面还远未达到新修订药品GSP的要求。
(三)趋于饱和的市场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一定的饱和度,药品零售市场也不例外。当药品零售企业的数量已经超出市场的饱和度时,部分企业就会沦为市场的“鸡肋”。企业自身亦处于两难的境地,退出市场,有些可惜;继续生存,难以为继。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大多不愿增加运营成本,导致设施设备更新不及时,管理水平每况愈下。
(四)由易及难的思路
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可能采用同一方法,也不可能一次性解决,要结合问题的特点,探究深层次原因,综合考量内外因素,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和思路,先急后缓、由易及难,分阶段治理,分步骤推进。
针对第三类问题,要立查立改,统一尺度。法律法规已明令禁止、有明确罚则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查处。重要的是统一执法尺度,即同一违法行为,不同的执法人员或不同的监管区域要统一处罚标准,以维护执法的公平公正性。只有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才能形成更大的震慑作用。
针对第二类问题,要部门联合,综合治理。一是履行自身职责。通过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信用体系、网格化监管等多种措施和方式,严格市场监管,有力打击违法行为;二是开展联合执法。需要多部门合力治理的,与有关部门适时开展联合检查,形成合力,彻底根除市场的毒瘤;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完善违法案件移交、案件结果催办制度,建立可操作性更强的协调沟通机制,确保移交案件有回音,违法行为得到严惩。
针对第一类问题,要因势利导,主动帮扶。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抢前抓早,通过自身努力,尽力尽快完成新修订药品GSP的改造,为占有更大市场份额而赢得主动权;一方面,积极主动帮扶企业,为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企业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分阶段分步骤达到新要求。企业由于客观因素、却有现实困难的,则应有效疏导市场的紧张氛围,避免市场的恐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从而实现药品市场安全稳定、群众购药方便快捷的总体目标。
(五)舆论监督的震慑
市场的规范有序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企业的自我约束,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要逐步构建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尤其要注重舆论监督的震慑作用。针对某一问题企业,执法检查可以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全程“播出”或“回顾”执法过程,将违法企业始终置于公众视线之内,让公众有目共睹,让其没有市场;针对某一违法案件,在不同媒体上多次、反复曝光,使违法行为人人喊打,无处藏身,形成强大的舆论震慑。同时,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性。通过引导科学消费、举报有奖机制等顾及群众自身利益的有力措施,有效利用群众监督的无限资源。
实践证明,只要有市场的存在就会有问题的发生。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药品零售企业的“分布点”就是药品流通市场的一个个“风险点”,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着我市药品流通市场的质量安全水平,关乎每一个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持续加大对这些“风险点”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密切关注市场动向,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从而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做出药监系统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研究
11社保1班
116335
5孙琪
2014/6/7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老人问题将不再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家庭提供老年福利功能弱化的同时,老人福利社会化也就成了必然。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物质和社会服务。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生活因而相对稳定和舒适,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老年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他们的老年生活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由于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数急剧增加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福利政策还不成熟。因此,急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社会福利;人口老龄化;福利政策;
引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尤其明显。与中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一同到来的问题是,家庭小型化日渐明显,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提供的帮助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进程,但目前中国“社会化养老”明显不足,使得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加快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首要关注重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首要问题,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我国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增量上都是极为突出的。
(二)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形成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先富后老,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当我国进入老年社会时,我国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仅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养老就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
(三)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1]。
二、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老年福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力照顾的老人提供供养,医疗,健康,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一)目前,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覆盖面小,面对人多服务少的矛盾 在我国农村,老年人主要由家庭赡养,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少,很多地方只有敬老院,而且设施陈旧,环境差,只能提供吃,穿,住等简单服务。农村老年人很多只靠土地收入维持生活,收入很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行动能力下降,患病率、伤残率上升,健康状况常常不能得到保障。
另据调查,全国现有1400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老年人总数的11%,而各类福利机构能提供的床位只有10.42万张,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
(二)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服务项目单一
由于我国城乡差异存在,城乡之间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福利设施相对较好,服务水平较高,而农村大多数福利设施已年久失修,且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老年福利事业主要由国家承担,社会化程度低,资金不足
由于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集体包办,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福利事业较小,社会化程度低。造成老年福利事业资金不足,发展缓慢。而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四)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素质有待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接受过正规的岗前训练,也就是说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员。可是,我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将服务工作看作是单纯的体力工作,有的单位甚至向社会招募临时工,不经培训直接上岗。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我国尚未发展出一支成熟的老年人服务人员团队,行业内也缺乏统一的职务培训制度和相应的资格证照制度[2]。
三.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立足基本国情,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匹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针对这个发展目标,我们针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提出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建设
从长远发展来看,要使老年福利有可靠保障,必须制定出老年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健法等。为了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们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所以我们要从制定政策,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入手,进而将有效的政策上升为法规规章。国家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
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医疗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我们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
(二).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制度建设
我国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我们不但要重视农村养老问题,也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养老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税费改革中减免农村老年人的纳税负担。对于特困老人,还要建立专项的救助补贴。在城市养老方面,我们要完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向城市居民提倡个人养老储蓄,让他们学会自我保障,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经济和物质上的储备。
(三).扩大覆盖面,并提高产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 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但要惠及城镇各类就业人员,我们还要设法覆盖城镇大多数的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特别要重视老年女性和高龄老人。现今中国老年人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此外,我们还要增加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规模,增设老人活动场所和设施,努力做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四).有效投入资金
没有资金的投入,我们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我们不但要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投入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还要将资金来源多样化。我们还可以通过激励社会投入和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建设规模等指标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此外,福利彩票公益金是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我们可以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五).建立并推行老年服务社会工作者制度
为了加快养老机构和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步伐,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建设一支专职的养老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倡导和组织爱心志愿者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补充机构从业人员的不足。必须从制度设计上改变目前为老人服务队伍专业素质较低,以及服务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现状,与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接轨,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认证等一整套办法引入我国的养老服务领域,与我国实际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制度[3]。
(六)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体系。
老年人中绝大部分为中低收入者,高收入者占有比较少。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分层次的服务。对于高收入者提供按市场价格收费的商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中、低收入者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非营
利的公益性服务。以非营利的公益服务为主,以商业性营利服务为辅。同时,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行劳务储蓄制度,组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利用现在的劳务换取以后的服务[4]。
(七)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服务制度建设。
多年来,农村和广大农民一直被排斥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外,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十分缺失。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终结城乡社会福利割裂、反差明显的状态,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在内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应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与推广工作,推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真制定并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贫困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中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和贫苦老年人的分类施保、分类救助政策及办法[5]。
我们知道,老龄化社会要重视老年社会保障,而老年人福利服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借鉴外国社会福利的同时,我国要逐渐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为我国的老年人呈现另一番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时正新著.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9).[4]王振耀.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2009,[5]闫青春.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审视与展望[J].民政论坛,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