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京经信委发„2010‟51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特制定《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五月八日
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现就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首都已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国际化、集聚化发展,有利于引领工业社会的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发展,对于我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首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世界城市和率先进入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当前,北京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特征明显,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但与世界城市的产业体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两化融合的带动和渗透作用还未充分显现,扶持政策与发展环境相对滞后。以两化融合作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的要求日益紧迫。
二、发展思路、原则及发展目标
1.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焦国家战略和北京市重点产业,以两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激发企业内在需求,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着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推进原则
协同推进、营造环境:加强全市两化融合工作统筹,统一制订规划和实施计划,对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对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核心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
企业主体、分类引导: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社会各界的力量,激发企业内在需求,利用两化融合促进一批应用基础好 1的企业、引导一批需求迫切的企业、带动一批基础薄弱的企业实现快速发展。重点突破、行业带动:聚焦重点产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重点突破,总结典型经验,行业推广。
3.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推动建立世界城市和信息社会下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信息化与城市重点产业全面融合,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现代制造业高端化不断强化,服务业水平稳步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北京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程度最好、带动最强的城市之一。
到2012年,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形成企业积极主动开展两化融合的工作格局。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程度和带动效益明显提高,在现代制造、金融、物流、商贸、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旅游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利用两化融合实现快速发展、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企业及一批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实现转型发展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意识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电子商务交易日益活跃。
三、主要任务
1.推动工业“调结构、上水平”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中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结合国家和我市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组织实施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促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都市工业、生物医药、基础产业、航空航天等行业骨干企业,结合技术改造提升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加工智能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向敏捷制造、网络化制造、精细化管理发展。
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质量、品牌、标准、服务为重点,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增强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提升生产检测、控制数字化水平,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质量和安全控制建设进程。
大力支持低碳化发展。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高效使用清洁能源技术。鼓励企业在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工业废物处理、垃圾再利用、能源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促进重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监测平台。
促进总部企业跨越发展。支持总部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对标典型,充分发挥信息资源集中管控优势,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开展以支撑业务重组、机制创新为主线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调配市场资源、总部集中控制和产业链协作水平。
促进企业高端化、服务化转型发展。促进企业深度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延伸,引导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2.推动首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全面推动信息化与金融、物流、科技、商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支持金融机构以信息技术完善后台服务支持体系,拓展网上业务和各类金融创新服务。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普及数字终端设备,提升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领域,提高咨询、法律等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网络化服务水平。
带动传统服务行业优化升级。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房地产企业
互联网营销能力,提升商贸行业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推动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行业营销方式的转变,促进在线预订、在线支付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销、乡村旅游等方面应用,促进农业产业链向服务业延伸。
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围绕重点行业两化融合需求,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优化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服务网络,加大投入开发国产应用系统和解决方案。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多媒体家庭应用平台,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增值服务。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项目,推进三维仿真、宽带网络、设计协同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支持行业创新发展。
3.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和渗透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深度应用,聚焦新能源汽车、数字医学诊疗设备、新能源产业基地、“移动硅谷”、数字电视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推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协调推进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发展。推进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应用示范。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支持超级云计算中心及三网融合重点项目落地。
打造电子商务服务之都。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聚集一批面向全球市场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形成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有效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4.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动两化融合技术创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信息化促进和提升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的能力。在基础技术、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争取更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北京落地和产业化。
促进自主创新技术在企业两化融合中的先行先试。鼓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的采购力度,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协调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开发区、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骨干服务企业建立一批面向制造业、物流、旅游、商贸等领域的区域型、行业型、综合型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品质。打造一批信息化支撑环境最优的小企业创业基地。
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促进科技条件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建设各类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作用,进一步拓宽技术向产业转化的途径。
四、推进计划
1.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计划
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两化融合评估指标和等级体系,组织第三方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都市工业、基础产业、生物医药、物流、商贸、旅游等一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促进竞争力提升的评测,针对企业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咨询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引导企业对标典型、理清
需求、明确路径和对接服务者,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
2.骨干企业“双百双十”促进计划
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都市工业、基础产业、生物医药、物流、商贸、旅游等重点行业,支持百家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创新、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管理及追溯等方面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升级改造;支持百家骨干企业围绕与经营管理、工业设计、金融服务、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整合所开展的信息化项目,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转型发展效益。
推动十家控股集团公司开展支撑业务重组、资源整合、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重点项目,促进产业链整合与转型发展;推动十家总部型企业开展网络制造、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在全国及时配置资源和总体管控能力。
3.公共平台和中小企业推广应用计划
重点支持8-10家中小企业行业型及区域型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制造、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行业中小企业及镇村企业开展网站宣传、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等各种应用,促进中小企业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4.企业两化融合培训计划
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立两化融合人才培训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批两化融合人才实训基地,以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和行业典型案例为主要培训内容,开展骨干企业管理人员两化融合培训,实施企业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工程。
5.工业软件提升促进计划
支持软件企业形成一批面向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大型信息系统的世界一流综合解决方案,结合行业共性需求,引导企业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软件、设计软件、控制软件、过程管理软件等应用产品。推进国产化软件应用替代示范工程。
6.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计划
重点支持一批在新能源汽车、信息网络、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感知北京”工程,以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物流管理、食品安全、城市交通等应用为先导开展物联网重点项目示范。推进“祥云工程”,建设云计算产业园和新型云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快速成长计划。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将两化融合纳入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北京市两化融合工作协调小组,负责重大事项协调,制订及监督落实两化融合年度计划。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全市资金统筹,工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向两化融合倾斜。各部门和区县应加大支持力度,将推进两化融合与科、工、贸等政府专项资金对接,探索资金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
3.发挥政策合力,研究落实两化融合促进政策。集成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软件等现有政策向两化融合倾斜。研究出台基于企业两化融合绩效的奖励办法,对成效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将内设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构剥离组建专业化软件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软件企业政策。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两化融合咨询、建设、运维、标准等专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共同推进的新格局。发布《企业两化融合典型应用方案与服务推荐目录》,促进服务与需求对接。
5.推进支撑环境建设。落实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推动宽带网络、呼叫中心、IDC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面向企业的数据备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6.加大两化融合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组织作用,总结和推广重点产业两化融合的成果和成功经验,开展行业、区域两化融合交流活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两化融合的良好氛围。
发布部门:北京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08日
年05月08日(地方法规)
实施日期:2010
第二篇: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实施意见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
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武政发〔2010〕175号 2010年9月27日)
为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步伐,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9〕98号),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两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政府协调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武威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
2、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坚持示范带动和推广普及的原则。培育有代表意义的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两化”融合的推广普及。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企业,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目标是:
1、大幅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市传统工业骨干企业的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大现有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和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力度,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总体技术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骨干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中有80%以上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广泛应用。
2、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建立重点企业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预警监控作用进一步增强。
3、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8%以上;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营业收入年增长率18%以上;“两化”融合对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工业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4、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4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0%。
5、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和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形成新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推动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根据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应在以下七个行业重点推进。
1、能源行业。积极推广实用的信息技术,确保能源产业高效、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建立矿井上下、矿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网络监测与管理平台,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开采率,大力推进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在重点煤炭企业的矿井出口安装称重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利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将数据实时传送至中心服务器,抽取监控视频信息和煤矿称重数据,防止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开采和偷税漏税现象发生;在煤矿生产中推广应用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和煤矿风机运行监测系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积极推进电力生产信息化、自动化,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电网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大力推广电力和天然气用户终端远程监控抄表技术,实现对电力和天然气监测设备的统一监控和分布式管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火力发电、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能源行业的应用,通过全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并通过集成实现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实现客户、企业和供应商的无缝集成,实现人、技术、经营目标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均衡发展。
2、化工行业。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系统(FCS)、先进控制系统(APC)等控制技术和设备,使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实现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生产控制逐渐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向高级复杂系统控制发展,直到管控一体化。以集成开发和推广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技术、应用在线检测技术、新型分离和混合技术以及推广实施流程行业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主要目标,重点做好煤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等领域的流程控制与优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监控与安全系统技术、工程设计技术等应用,以提高企业自动控制水平为突破口,推进全行业的信息化管理。
3、食品行业。重点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升食品生产的检测、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促进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加强对采购、生产、配送、库存、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引导和督促重点企业,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应用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自动化装置,改善质量安全保障条件。重点在葡萄酒、啤酒、白酒、啤酒麦芽、面粉、饮料等加工企业推广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材料行业。重点利用自动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档次,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全面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规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铁合金和碳化硅行业开发推广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加强对冶炼过程中高耗能炉窑等的计算机控制,推进工艺装备升级换代,降低消耗,提高质量。水泥企业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应用,推广水泥配料专家系统,开发水泥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并将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成,形成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水泥生产质量,促进节能降耗。
5、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过程中,充分用现代信息技术,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项目,重点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向人机交互性更强和网络化制造方向发展。重点研究开发数控改造技术、模块化控制技术、可重组柔性生产线控制技术。广泛采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故障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积极采用可靠性设计技术、绿色设计技术、基于建模与仿真的虚拟设计制造技术、产品数据库管理等技术。鼓励使用实用化大型铸、锻、焊及热处理模拟仿真软件包,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6、轻工纺织行业。重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生产工艺创新,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造纸企业在连续蒸煮、烘干、水分、定量等重点环节实现在线测量,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减少环境污染。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
7、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新技术。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金融业大力推进“金卡”工程,广泛采用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确保金融安全。
(二)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2、对处于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重要业务应用系统,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重点建设中小企业技术管理咨询平台和市场开拓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创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力度。
3、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流程再造、内控措施与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4、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基于平台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和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单据流、资金流的协同和共享,全面优化价值链,带动企业信息化。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三)着力发展“两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所用的多晶硅等电子材料,拉长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光伏技术应用等与电子材料相关的光伏产业链,加快培植以硅材料为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支持现有碳化硅企业进行扩能提质改造,延伸开发功能陶瓷等电子材料产品。引进优势企业建设金属硅产品项目,开发生产硅合金、有机硅、多晶硅、单晶硅、光纤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天祝稀土资源勘探开发工作,支持开发企业建设选矿厂。加快民勤县鄂博山石墨资源开发,加快年产2万吨石墨精加工项目建设步伐,建设年产30万吨炭素制品加工项目,采用先进技术,开发生产高功率石墨电极、优质炭砖和特种炭素材料。加大与金川公司的合作力度,依托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电缆等电子产品。抓住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子企业落户武威。鼓励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等软件产业,加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开发与推广。鼓励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和服务。
2、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覆盖规模,大力提升通信信息服务能力。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逐步推进“三网”融合。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项目咨询、工程监理、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和服务外包等行业发展。
(四)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加强政务专网与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具备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业务协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网上政务平台。以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领域为突破,积极整合卫生医疗、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城市、数字校院、数字社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和超市等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化,提升服务功能,发挥武威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打造区域流通信息交换枢纽和电子商务中心。
四、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武威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市“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市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推进“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根据省上的统一要求,设立武威市“两化”融合专项资金,资金额度每年视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各县区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对列入“两化”融合的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从2011年起,市财政预算安排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经费。金融机构对于列入国家和省上有关“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配套支持。
(三)落实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制定出台的鼓励“两化”融合的具体政策意见,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
1、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税前摊销。
2、企业在信息化改造中所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3、与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在一个纳税内,信息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信息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按照“典型示范、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针对“两化”融合不同环节和领域,组织实施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创建“两化”融合实验区。
(五)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工作体制。各企业要切实加强对“两化”融合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直接参与“两化”融合发展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项目实施。骨干企业要建立健全工作体制,落实机构和人员,强化统一管理职能,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置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加强“两化”融合发展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建设。各企业要把“两化”融合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预算管理,编制企业“两化”融合总体规划,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人才支撑计划”的意见》(武党发〔2008〕29号),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市、县区工业信息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建立“两化”融合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
(七)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市工信委要建立“两化”融合定期沟通交流制度和上下联动机制以及重点项目的报备制度。研究建立“两化”融合重点指导目录。指导企业认真执行“两化”融合通用技术标准和关键产品标准。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集聚地,发展一批企业广泛认可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八)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4)[节能减排信息化类]-青岛市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4):[节能减排信息化类]-青岛市: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信息化推进司】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提出了“树立生态意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来抓。2007年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形成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点面结合、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一手抓节能降耗减排,一手抓环保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围绕“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2%的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圆满完成节能目标。万元GDP能耗达到0.87吨标煤,比2006年下降4.94%。万元GDP取水量26.45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24.05%左右。万元GDP电耗653.71千瓦时,比2006年降低5.34%。2007年我市全社会综合能耗达到3158万吨标煤,第二产业能耗占73.15%(其中工业能耗占全社会综合能耗的67.62%),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1.08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8.33%;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2.47立方米,比2006年下降5.5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3.67%比2006年上升1.45%。全市110家用能企业29项监控的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有24项单耗指标同比下降,下降指标的比重为82.76%。
一、主要作法
(一)领导重视,加强政策引导 青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青岛市早在1997年就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青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有序推进。在2005年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意见》提出在工业领域推广CAD、CAM、CAE、PDM、PLM等技术的应用,同时提出“抓好产品研发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创新。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控制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在2008年出台的《青岛市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信息技术很好地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四大环节,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大力推进,加强资金支持 青岛市把利用信息技术搞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2008年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对贯彻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工作提出要求,进一步明确利用信息技术搞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信息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促进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对重点企业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三年来,信息产业专项资金共投入近30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方
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抓好典型,加强示范带动 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从2005年青岛市就实施企业信息化“三年滚动”计划,明确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通过每年对选出的10个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20个示范项目进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我市还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现场会、论坛等形式交流企业在信息化和利用信息技术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培训,加强普及提高 培训是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结合《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几年来,我们与驻青高校、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合作,通过论坛、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每年有近千人得到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研发信息化、集成电路设计、ERP、PDM、PLM等,提高了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的水平,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二、取得实效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开展培训等活动,青岛市工业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企业的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企业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开展信息化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自觉性普遍提高 青岛捷能动力集团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先后顺利实施了计算机辅助工艺系统(JNCAPP)、制造资源计划系统(JNMRPII)适应了国家对发电设备行业的宏观调控,使管理和业务流程得到规范和优化,规范和统一了基础数据,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压缩库存资金,减少物资采购费用,减少资金周转天数,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效果明显。青岛市纺织总公司应用纺织品集成设计系统,将各种设计系统连接成一体,在产品开发流程的早期就将设计师、销售人员、策划人员、供应商和采购人员集中在一起,共享工作成果,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上市速度。形成三个有效的信息(工艺、成本、展示效果)输出,与客户进行有效交流,加快产品开发节奏,缩短开发周期,节约打样成本;从原料开始进行生产过程的全流程工艺控制,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将生产成本的控制建立在设计的环节,直接指导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
(二)通过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海信在节能领域的确不断获得新技术的突破,由于在节能降耗方面坚持技术创新,海信已形成了相关技术体系并应用在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和数字家庭、智能交通等其他品类产品中。以平板电视节能技术为例,海信提出了“生态化设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2006年12月,海信就率先在平板电视领域突破了“光感变频技术”,能够实现节电30%。按照07年全国平板电视800万台的销售量来计算,至少节能3.5亿千瓦时。按民用电每度0.55元的价格,全年可节约1.925亿元;2007年7月份,海信研制成功行业内首台LED背光源液晶整机产品。由于LED背光源自身技术的特性,从原材料方面彻底的杜绝了铅、汞等污染性元素的存在。同时,由于LED尖端技术特性,使得海信在核心技术和节能环保两个层面都走在了行业的最前端。海信自主研发的平板节能技术已经开始全面应用到平板电视上,海信的节能技术也同样应用在“家电下乡”系列电视中,小功耗的待机电源设计,使得待机耗电量仅为传统电视的1/7,节能率在70%以上,也可以使待机功耗从国家标准的1W降低 到0.3W。在变频空调领域,海信近年来相继突破了多项变频核心技术,这直接带来了节能标准的提高。海信推出了能效比在3.9以上的直流变频产品,最高的达到7.01,比国家一级节能标准3.4还要节电51.5%。海信的直流变频冰箱2000R系列节能高达7成。海信致力于打造行业变频的领导地位。将变频技术延伸到了冰箱、彩电领域。海信在变频家电领域已经拥有160多项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自从开展信息化工作以来,实现了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将CAD、CAM、CAPP与ERP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产品的设计周期从18个月降到6个月,加工周期从70天降到30天,准备周期从50天降到25天、材料的利用率从67%提高到90%以上。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南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以PDM为中心,形成了CAD、CAPP、物料编码、技术通知管理的集成应用平台,三维设计及模拟分析在产品研发设计中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逐步提升,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降到了消耗;在国家铁路高速客运装备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上,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起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三)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海尔集团把青岛市政府下达给海尔集团“十一五”能耗指标定的5%改写成了25%,并由海尔集团能源动力委员会组织牵头编制了《海尔集团“十一五”能源战略规划》,制定了在能源方面发展的目标:每年下降5%,并根据目标指标情况与下属事业部分别签订了节能降耗的指标。海尔集团应用PLM,建立了一个支持“即需即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产品、流程和系统的创新,实现了以产品模块化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研发管理体系,在生产环节上,把清洁生产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分,根据清洁生产的内在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持续不断的开展对生产要素的系统寻优和清洁生产机会识别活动。从原辅材料(动力)、技术工艺、设备、管理、过程控制、员工、产品等八个方面全面贯彻污染预防策略,落实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具体措施。海尔集团还通过“设计制造零缺陷、资源消耗零浪费、废物污物零排放”的企业追求,把节能减排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绿色服务”的节能减排体系,不断提高参与全球化市场的竞争能力。海尔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采用的是先进的电解原理,洗衣效果不仅高于洗衣粉,还做到了一次漂净,省水节电各一半的效果。经过电解出来的离子水也真正实现了无污染排放的要求。
(四)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应用 青碱热电分公司Ⅱ期工程DCS系统不仅将热电分公司的Ⅱ期工程新建的1*220t/h高压高温煤粉炉+ 1*CB24-8.82/3.68/1.18汽轮发电机组进行控制,还对热电分公司的Ⅰ期工程1*220t/h高压高温煤粉炉 + 1*CC25-8.82/3.92/1.18汽轮发电机组自控部分进行彻底改造,Ⅰ期工程常规仪表控制进行拆除改造,把Ⅰ期、Ⅱ期工程锅炉给水、汽机进汽实行母管制供水、供汽,使Ⅰ期、Ⅱ期成为一体。节能降耗效果非常突出。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传统的氯碱生产型企业,近年来公司领导对公司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尤其是对传统生产过程的自控系统的改造,效果尤其显著。过去用于电解的整流装
置是由三台二极管整流装置并列给电解槽供电。由于生产中调整电流是通过有载调压开关调压完成的,所以稳流精度差,电流波动在±1000A,影响了电槽的安全平稳运行,特别是因采用的二极管数量多,损耗大,使整流装置的变电效率仅为89%。公司投资700万元将二极管硅整流更新改造为可控硅整流装置,并采用了先进的综合自动控制系统,使变电效率提高到98%。仅此一项可节电993.5万度/年,经过改造后大大缩短了供电母排,这样可减少铜排的电耗64万度/年。根据计算,投产一年后即可回收投资,达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节能降耗”的目的。亨达集团启动了“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流程再造”的集团信息化战略目标,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完成,经优化后的业务数据流程和管理流程,降低库存38.3%,降低运行成本33.1%,采购周期缩短30%。通过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支持的皮革制品高频无缝熔接技术已经获准申请国家专利,该技术对皮革制品制作过程中废弃的皮革,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无缝熔接技术水平,实现废弃皮革的回收再利用,促进了皮革制品制作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产品的大块皮料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按照设计参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最佳省料处裁断,并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频无缝熔接技术把断开的皮料在高速变化的磁场作用下进行熔接。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青岛市信息化工作在各行业中发展是不平衡的,在电子、化工、装备制造、机械等行业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较好,其他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相对落后。
(二)个别行业、单位资源节约意识薄弱,虽然节能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重视,但仍有个别行业和单位节能动作缓慢、资源节约意识有待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创新能力弱,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不够,也增加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
(四)青岛市大部分企业对节能减排投资较少、特别是一些耗能大户、污染大户在应用节能新技术方面投入还应加强,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应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青岛市面临的节能形势比较严峻。随着青岛市工业结构向重化工转变的趋势,全市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近几年内将有所增加,特别是金融危机对青岛市企业影响较大,很难在节能减排加大投入,实现“十一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切实强化各项节能措施,狠抓工作落实。青岛市将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节能减排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加大政府对节能新技术研发的引导和投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我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合理规划和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 提高高耗能项目的准入门槛,从严控制能耗增量,认真贯彻实施《青岛市建设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在招商引资、项目核准过程中,对照国内同行业先进能耗标准对建设项目用能情况进行审核,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技术落后、能耗高的项目,坚决不予核准、备案。对未进行用能审核和用能评估不合理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对技术落后、布局不合理的行业和企业,制定有关政策,有计划地组织退出,转向服务业或围绕集群发展为大企业配套。
(二)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继续推进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化工作开展相对落后的行业、企业,加强信息化的推动工作,在重点耗能企业推广节能新技术,继续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用好科技、企业节能技术扶持资金,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支持企业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发挥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逐步构建节能型的产业体系,使我市节能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着重抓好以110户企业为重点的节能管理 一是落实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对各区市节能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加强督查,对全市11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实施考核,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实施节奖超罚,督促企业制定节能措施。二是组织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耗能动态监控。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耗定额和最高限额在国家或行业能耗标准范围内作智能化实时监管,在线监控企业耗能量,为政府用能和能源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实时的科学依据。
(四)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 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重点搞好风力发电、秸秆发电、水源热泵技术、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和重点工程。通过培植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太阳能四个新能源产业,力争实施一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工程和示范项目,通过启动使用水源热泵技术代替改造传统的燃煤供热工程,制定改造方案,对有条件改造的供热企业,支持他们逐步进行热泵技术改造。
第四篇:宜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宜春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宜府发〔2012〕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充分发挥商标兴企、商标富农、商标强市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关于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
商标战略是以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为主要环节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商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宜春市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现就我市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商标战略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完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商标战略运行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商标战略实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我市商标的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努力构建结构优化、逐级递进的商标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商标兴企、商标富农、商标强市的积极作用,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商标战略的工作目标
按照商标总量增加、品牌价值提升的要求,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新增商标注册申请40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量超过10000件,其中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300件以上。各县市区培育和推荐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使全市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到8件以上;江西省著名商标总量300件以上;宜春市知名商标250件以上。全市商标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公共服务机制基本形成,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全面增强,商标战略在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结合更加紧密,在提升全市经济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三、实施商标战略的培育重点
实施商标战略要紧扣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握品牌培育的重点,使商标战略为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服务。
(一)围绕主导产业抓培育。突出抓好锂电新能源、机电、建筑陶瓷、纺织、煤电、鞋革、盐化、医药、竹加工、合金等重点产业商标品牌的培育。促进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搞好后续开发、系列开发,变单一注册为系列注册,扩大保护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美誉度,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江西省著名商标。
(二)围绕现代农业抓培育。突出抓好万载龙牙百合,铜鼓茶叶、茭白,奉新大米、猕猴桃,宜丰蜂蜜、竹业,上高紫皮大蒜,靖安白茶、椪柑,樟树药材、酒,丰城富硒产业,高安蔬菜,袁州皮蛋、油茶等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商标的培育扶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一社一标”工作,力争成功注册一批地理标志商标和集体商标,培育扶持一批“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商标品牌,发挥商标富农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围绕现代服务业抓培育。突出抓好旅游、教育、文化、批发、餐饮、娱乐、金融、物流、服务外包、房地产、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服务品牌。做大做响明月山风景区、温汤温泉,靖安三爪仑风景区、宜丰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奉新百丈风景区、铜鼓大塅风景区等旅游品牌。促进佛教禅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导大型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商业连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进行商标注册,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作方式,积极拓展经营,扩大市场影响。旅游景区、宾馆、餐饮、娱乐、旅行社、知名学校、金融企业等要积极注册服务商标,加快营销模式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社会影响,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四、实施商标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商标培育力度,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树立拥有自主品牌、争创知名品牌、保护自主品牌的意识,充分利用自主品牌实现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持续推进自身技术创新;大力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推行质量认证,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积极扶持创意水平高、市场运作能力强的龙头广告企业主动与品牌企业对接,进行集中式、群体式广告宣传,通过强化商标的策划与传播,打造企业特色文化,提升企业商标的知名度。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提升企业信用自律水平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提升和维护企业商标的市场美誉度。充分发挥商标在凝聚产品质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信用和技术创新等综合竞争能力中的载体作用,整合企业各类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农产品商标创建,发展地方特色品牌。大力支持农产品的品牌化,引导农产品企业依托商标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充分挖掘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加大对具有宜春特色的粮食、畜禽、果蔬茶、水产、林产品等农产品商标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品牌涉农企业和品牌农产品基地,巩固和发展“商标兴农”成果。积极帮助符合申报条件的农副产品申报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和其他证明商标,大力推行“公司+商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中的作用,促进我市农业依托农产品商标实现快速增效。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行政策激励机制。支持企业争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宜春市知名商标,鼓励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当年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各奖励10万元;新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当年由受益财政奖励5万元;新获得宜春市知名商标的企业,当年由受益财政奖励2万元。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宜春市知名商标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符合政府采购规定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采购。
(四)推进商标市场化运作,实现商标价值最大化。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商标无形资产价值,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商标投资入股、质押融资等方式,发挥无形资产的融资功能,引导企业利用授权贴牌、品牌连锁等商标许可使用方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商标的市场知名度,实现商标价值的利用和提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商标服务和信息管理平台,提供闲置商标许可使用、转让等服务,提高商标资源的使用率,推进闲置商标资源的盘活利用。
(五)规范发展商标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商标代理、交易、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商标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对商标代理人的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代理人素质。完善商标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与功能,培育服务品牌,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加强对商标中介服务机构和商标代理人的行政监督管理,规范商标中介服务执业行为,取缔非法代理,充分发挥商标中介服务在商标运用和管理中的保障促进作用。
(六)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完善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机制。完善举报制度,简化举报程序,方便商标权利人投诉。加大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的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构建打假维权机制,为自主品牌开拓省内外、国内外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依法惩治商标侵权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商标侵权案件高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以及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加大曝光和惩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在打击商标侵权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力遏制商标侵权行为。
(七)加强商标战略研究。鼓励商标协会等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工作。依托市商标协会,组织和整合有关商标研究力量,为我市实施商标战略提供咨询建议。加强对商标法规政策、发展动态的研究,探讨解决企业在实施商标战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评估考核各地、各行业商标战略实施效果,为政府制定经济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实施商标战略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宜春市实施商标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工商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实施商标战略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部署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承担实施商标战略日常工作。建立并实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商标工作形势,通报实施商标战略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市、区)政府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和工作机构,并把商标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实施商标战略内容列入工作任务,明确商标注册申请工作目标,采取行政指导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各类商标注册。将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重点加强对农业企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老字号等企业商标注册的引导与服务。
(二)落实部门责任。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组织实施商标战略,切实抓好商标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协调督促成员单位落实商标发展规划各项工作任务,解决商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年组织召开1-2次会议研究商标战略工作,开展商标发展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反映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2)市工商局职责:指导各类经营主体积极申请商标注册,走自主创牌之路。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做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品牌的培育和推荐工作。指导企业以创品牌促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商标品牌的知名度,引导龙头企业、利税大户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做大做强企业,服务经济发展。
(3)市财政局职责: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申请予以核实确认,及时拨付奖励资金。
(4)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职责:组织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对实施商标战略的宣传力度,扩大商标对外宣传工作。
(5)市发改委职责:做好商标发展的项目支持;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做好行业商标发展规划指导工作,帮助和支持招商企业开展商标申报等工作。
(6)市工信委职责:了解、掌握全市工业企业商标使用情况,引导、帮助工业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创立自主品牌。鼓励、扶持工业企业创立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市农业局、林业局、文化局职责:分别做好农业、林业和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产业商标发展的规划、培育和推荐工作,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帮扶指导工作。
(8)市科技局职责:指导做好商标主体单位科技计划和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制定促进科技进步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科技进步奖申报以及行业商标发展规划落实指导工作。
(9)市国税局、地税局职责:做好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辅导,化解商标主体单位涉税风险,强化对商标项目的服务,支持商标主体单位的发展。
(10)市公安局职责:协助做好依法惩治商标侵权行为工作,严厉打击商标犯罪行为。(11)市质监局职责:推动商标主体单位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认证工作。
(12)市金融部门职责:在已获得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价值评估确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商标品牌无形资产为担保、抵押等信贷融资业务,对商标企业给予信贷支持,使商标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在培育产业集群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中充分发挥资本的功能。
(三)广泛宣传培训。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借助各类媒体,通过举办商标论坛、专家讲座、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商标和商标战略知识,宣传各地实施商标战略的成功经验,增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商标意识,在全社会弘扬创牌为荣、侵权为耻,诚信为荣、假冒为耻的观念,营造尊重知识产权、重视商标战略的社会氛围,树立全社会认牌购物、自觉抑制假货的健康消费理念。
第五篇: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若干补充意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若干补充意见的通知 信息分类:政务动态
发布日期:2010-07-09
信息索取号: M00000-0401-2010-0027
文件编号:赣府厅发[2010]48号公开时限:常年公开责任部门:地方金融处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
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
自《江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西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实施以来,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批复筹建小额贷款公司36家,其中开业31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引导小额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提高服务“三农”和微小企业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现提出以下补充意见:
一、进一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实业经济类企业主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从严控制房地产和承包租赁经营等类企业主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2.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除必须符合《办法》相关规定要件外,拟投资额不得高于企业净资产额的50%。
3.拟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一般法人股东,除必须符合《办法》相关规定要件外,其期末未分配利润必须大于等于零,且拟投资额不得高于企业流动性资产总额。
4.企业法人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的,必须提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等证照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企业简介和企业信用报告,且所有复印材料必须加盖单位公章。
5.自然人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的,须提供由有资质的机构出具的财产状况证明材料、无违法犯罪证明材料和本人信用报告,以及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凡需签名的,同时加按本人手模。
6.对未能如期完成筹建工作的试点对象,应在筹建有效期满7天前,向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金融办)提出筹建延期申请,经批准同意后,方可延期,但延长期不得超过30天。对在筹建有效期限内未能完成筹建工作且未按规定提出延期申请,或延期申请未获批准,以及延长期满未能完成筹建工作的,自筹建(延长期)有效期满之日起,其试点资格自动终止。被终止资格的试点对象,自被终止试点资格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申报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7.小额贷款公司(包括筹建)营业场所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股份转让、增资扩股、高管人员变更、公司章程修改,以及机构终止等,须报经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二、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有关限制
8.放开对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上限限制。
9.提高主发起人持有小额贷款公司股份的比例,最高可达40%。
10.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时限,允许依法合规经营、内控制度健全、业绩优良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开业满1年后实施增资扩股,但再次增资扩股的时间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1年。
11.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经营区域,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注册地的周边邻县(市、区)开展面向微小企业和“三农”的小额贷款业务,但注册地所在县(市、区)内的贷款余额不得低于本公司全部贷款余额的60%。
12.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村种、养、加等方面客户单户业务规模限制。
三、明确市场定位,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内控机制
13.小额贷款公司要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立足为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实行与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积极发挥银行信贷有益补充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4.小额贷款公司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经营层持有公司股份。
15.小额贷款公司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通知》(财金[2008]185号)要求,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42号)、《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0年修订版)》(财金[2010]21号)和《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等相关金融财务管理制度。
16.小额贷款公司要建立健全与小额贷款业务、微小客户相适应的内控机制和管理制度,依法合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四、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17.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机制和体系,切实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防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省政府金融办要制定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会同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织实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工作。各设区市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对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开展、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利率情况等实施持续动态监管。注册地县级政府要认真履行风险处置承诺,切实担负起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职责,明确监管工作部门,建立监管目标责任制。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积极协助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政府强化风险监测,并在监管手段上给予支持。公安部门要指导和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工作,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
18.省政府金融办组织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经营的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年对全省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对违反《办法》和本《意见》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取消其参与考核奖励的资格,并在拓宽业务、增资扩股、改制转制等方面从严控制;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到位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凡涉嫌非法集资、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高利贷活动的,依法严肃查处。
19.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监管体系和信息报送系统。小额贷款公司须按月、季、年向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人行南昌中心支行和江西银监局报送资产负债和贷款等情况动态统计监测表。各小额
贷款公司协作银行要定期向省政府金融办报告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开展情况。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经营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监测,及时提示预警风险。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表外形式转让信贷资产但仍保留贷款追索权的,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20.适时组建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促进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自律,维护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
21.小额贷款公司是以服务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为宗旨,从事小额放贷和融资活动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小额贷款公司办理工商登记、土地房产抵押及动产和其他权利抵押、财务监督等相关事务时,应将其主体资格视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待并予以支持。
2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利率原则上以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加点确定,具体利率和期限由双方自主协商。
23.由省政府金融办牵头,通过竞标方式择优确定一批中介服务机构,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高效率定向服务,并引导其对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按不超过行规最低标准收取。
24.人民银行辖内分支机构要积极为小额贷款公司查询客户信用报告提供便利,帮助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加快信贷管理台帐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网络系统,尽快解决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征信系统通道的技术和身份认证问题,争取小额贷款公司早日接入征信系统。
25.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的规定,对依法合规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经省财政厅和省政府金融办认定后,对其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
26.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范围,对合规经营、服务“三农”和微小企业成效显著的小额贷款公司予以奖励。
27.按照《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若干试行意见》及相关规定,建立由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银监局、各商业银行和试点县(市、区)政府参加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协调工作机制,对持续经营3年(含)以上、近2年连续盈利、依法合规经营、内控制度健全、服务“三农”和微小企业成效显著的小额贷款公司,优先支持帮助其改制为村镇银行。
28.鼓励税收受益地政府借鉴兄弟省(市、区)已经出台的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本地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壮大。
29.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域全覆盖的工作目标,积极做好本地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规划、设立初审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本地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