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
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银川市关于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促进我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推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开放为动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落户银川和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回族自治区首府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力争把银川建设成为全国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二、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产值)营业收入翻一番,年均递增20%左右,达到1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20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加大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横向整合,实施企业间的嫁接改造,实现资源、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的共享,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资本结构多元化、具有名牌产品市
场优势、能带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研发能力
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支持企业采取科研机构重点研发、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清真餐饮、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研发服务中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清真产业的技术升级。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旅游和休闲商品,加速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新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资源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
(三)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品牌,不断提高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各类形式的国内外展览会、投资贸易洽谈等活动,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中东和东南亚穆斯林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四)优化创业环境,加强招商工作
以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为平台,合理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创业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聚集效应。围绕“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和“中国(银川)国际穆斯林企业家峰会”等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实现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和重组。
(五)强化人才培养,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人才成长的政策、创业、服务、人文等环境。建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开展阿语、市场营销、质量检测、生产经营管理和回族厨师等培训。建立清真产业经营、管理、烹饪、服务等人才数据库,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四、加快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1、经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定,对投资新建、改扩建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项目给予土地优惠、规费减免、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
(1)新建、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性项目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优先安排。土地出让金总额在1000-2000万元的,首付50%,其余在半年内付清;土地出让金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首付30%,其余在一年内付清。
(2)新建、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性项目(包括厂区内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
(3)新建、改扩建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物流仓储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4)新建、改扩建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所缴土地税、房产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前3年由同级财政全额奖励企业。
(5)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优势骨干企业及“小巨人”企业在我市金融机构贷款的,由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优先给予担保并免收担保费。
2、建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扶持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
(1)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优势骨干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给予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补贴;对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集中加工区、清真餐饮集聚区投资主体,给予资金补贴。
(2)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开发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新产品,填补宁夏及银川市空白或对产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给予奖励。
(3)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实现市域外销售、开设国内外展销厅及清真餐厅的,视其销售业绩及面积给予奖励;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发展战略、回族文化、回族医药等方面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适当奖励。
(4)对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宣传、招商活动,给予适当补助。经批准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培训各类人才的培训班,给予适当补助;对通过“哈俩里”国际认证的企业,认证费用给予补贴。
(5)对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其它项目给予适当奖励。
(二)规范经营秩序,加强监督管理
民族宗教、商务、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管理、环保、质监等部门要严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假冒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不规范使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商标标识行为的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指标体系,强化统计监测工作
统计部门要研究完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反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每季度向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书面分析报告,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
(四)营造发展氛围,广泛开展宣传
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条例法规、知识等宣传;开展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宣传;开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重点企业和产品宣传,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产业发展
加强对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工作组织领导,对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充实,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全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工作进行指导,整合各种资源,协调解决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专项资金安排使用予以审定;市商务、民族宗教、税务、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密切配合,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帮助新建、重点、特色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企业解决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确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筑府发[2012]51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及贵阳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见》(筑党发〔2012〕20号)和《贵阳市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强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2011—2015)》(筑党办发〔2011〕29号)文件要求,为加快我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正处于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大力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是服务我市农业林业生产、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农业支持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我省、市使用的苗木和花卉,大量依靠省外调进。2011年我市农业林业用苗1.87亿株,其中45%从省外调进,外购苗木耗资3.55亿元。从全省范围看,外购苗木占70%以上,2011年全省城乡绿化苗木外购资金达11.6亿元,加上农业苗木外购资金总计在20亿元以上。随着我省、市城镇绿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和农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未来我省、市将产生更大的用苗需求。因此,必须抢抓国家对贵州大力支持的发展机遇,抓住苗木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充分发挥贵阳市在区位、气候、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苗木花卉这一高效、绿色产业的发展,将其培育成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持产业,为我市生态农业和现代林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城市美化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位前移,在全省农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二、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稳中求进、提速转型”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一先二超一提升”的奋斗目标,将苗木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绿化经济、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加快发展,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将贵阳建设成为全省苗木良种繁育中心和花卉产业基地,为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友好的自然生态和宜居的城镇生态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基本实现我市农业、林业生产苗木良种自给,成为全省良种苗木花卉繁育中心区,力争部分苗木外销。
2.建成苗木花卉基地10万亩,年产量达3.3亿枝(株、盆),产值达7.59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任务分解目标见附表)。
3.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苗木花卉产业体系。建立贵阳苗木花卉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建立完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特色品种研发基地。
(三)产业布局 1.品种布局 立足生产实际,大力发展包括绿化苗木、经济林苗、果苗、茶苗、木本中药材苗在内的农林生产、城乡绿化用苗;立足比较优势,全面发展包括鲜切花、盆花、观赏植物、草花在内的各类花卉品种。
2.区域布局
“十二五”期间,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按照“两环六带”规划布局,以我市二环路和环城高速路沿线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贵遵、贵黄、贵毕、贵新、贵开、贵惠等高速(高等级)公路周边发展。集中连片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5万亩,形成10个以上特色基地,打造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和绿化景观带。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规划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建立义务植树保障性苗圃。建设苗木花卉品种研发基地,开展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培育生物育种产业,建设环城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批发市场,建设贵阳市苗木花卉产业信息网。
三、政策及措施
(一)强化引导和扶持,大力推动产业发展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贵阳市苗木花卉产业资金扶持政策。从2012年起,整合各方资源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市级财政每年整合投入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区、市、县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资金,专项用于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贷款贴息、新建基地补助、产业体系建设。并从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商业信贷等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每年资金投入达2亿元以上。
对在“两环六带”区域和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内新建苗木花卉基地达50亩以上的企业(企业至少使用5名农民工、1名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合作组织,基地20亩以上的农民大户,不高于当年总投资(不含土地投资)的20%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基地面积在100亩以下、200亩以下、500亩以下的,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分别不超过25万元、50万元、100万元。
对在其他区域建设苗木花卉基地的,按15%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分别不超过10万元、20万元、50万元。
财政补助资金除争取上级支持外的剩余部份按市、区(市、县)级资金2:1的比例落实。
对贷款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给予两年的贷款贴息补助。鼓励扶持新品种和特色品种引进与研发。
每年从财政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产业发展受灾补助。对苗木花卉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给予农业资金扶持。对苗木花卉基地路网建设给予农田机耕道建设资金扶持。
2.加强相关政策扶持
为扶持我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凡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建设项目,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在采购农林生产用苗、城市绿化建设用苗时,在同质同价的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本市培育的种苗。
鼓励种苗生产单位与用苗单位签订委托育苗协议,实施订单育苗。
将苗木花卉产业纳入市农业担保公司的担保范围,提供苗木花卉贷款担保。将苗木花卉产业内容纳入各区(市、县)及乡(镇)总体规划中或按程序布局调规以补充该产业内容。
对苗木花卉基地需要占用土地建设临时管理用房的,各级国土部门按照相关规定,支持办理相关用地手续。鼓励农林科技人员以各种方式,大学毕业生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参与、带动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享受同等扶持政策。
农户房前屋后的自有树木,移植作大规格苗木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予办理有关手续。
(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强化科技支撑,突出科技创新
积极开展“院地合作”,鼓励相关院所与苗木花卉生产企业联合进行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新成果推广;加强野生和特色苗木花卉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选育工作,建立突出地方特色的苗木花卉技术标准体系,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质苗木花卉品种;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育适合我市发展的国内外新品种。
2.培育龙头企业,强化农民组织
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原则,规划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拥有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的大型苗木花卉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模式,扶持培育10家以上年产值达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各发展2—3个特色品种,结合扶贫开发,引领辐射带动100户以上农户。扶持农户成立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形成规模。
3.强化市场建设,助推产业发展 市及各区(市、县)要完善苗木花卉销售市场,促进本地消费需求。围绕“两环六带”规划建设苗木花卉综合市场,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苗木花卉物流中心。建设贵阳市苗木花卉产业信息系统和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建立苗木花卉经纪人制度,扩大销售渠道。
4.强化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品牌 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及农户参与苗木花卉产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花卉、绿化、园艺、园林等博览会,大力宣传我市苗木花卉产业特色品种、建设成效,打造贵阳品牌。着力提高优质企业知名度,打造龙头企业品牌。
5.加强队伍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加强完善市、区(市、县)两级农业、林业苗木、花卉产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区(市、县)农业部门、林业部门要分别落实专职人员负责产业发展,所需人员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解决。依托各级农林科技推广部门,积极组织农户参与苗木花卉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类技术培训。各级农林部门要建立苗木花卉信息采集点,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提供优质服务,及时办理苗木花卉生产、销售相关手续。
(三)强化组织领导,保障产业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将苗木花卉产业培育成我市生态经济的新兴产业,生态农业的重要产业,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区、市、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产业发展,制定促进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协同工作,进行督查考核。
2.明确职责分工 区(市、县)政府是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本地的项目建设。具体抓好土地落实、农户发动、企业引进、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落实区级配套建设资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等工作。
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将苗木花卉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计划,项目立项,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项目和投资。
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市级苗木花卉产业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负责在苗木花卉的政府采购中,组织实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苗木。
市农委、市林业绿化局:负责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指导项目建设和行业发展,实施项目审批监管和验收,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其中,果苗、茶苗、木本中药材苗部分由市农委负责;绿化苗木、经济林苗木、花卉产业部分,由市林业绿化局负责。
市编委办:负责落实市级及督促指导各区、市、县落实苗木花卉产业管理人员编制。
市规划局:负责协助市农委、市林业绿化局做好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苗木花卉交易市场选址。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督促指导各区、县、市落实苗木花卉项目建设用地相关工作。
市商务局:负责协调指导苗木花卉产业市场建设,协助苗木花卉招商引资。市水利局:负责支持配套落实苗木花卉项目水利设施建设。市环境保护局:负责支持办理苗木花卉项目环保手续。
市督办督查局: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
市住建、交通、城管、工商、供电、供水等部门要在规划、市场、道路、电力、供水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附件:略
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9]11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7]23号)和《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精神,抓住当前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我省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生物产业意义重大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生物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十一五”以来,全省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蚌埠、合肥、亳州和芜湖四大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丰原生化、安科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但总体上,我省生物产业规模还偏小,缺少带动性强的领军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意义,把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做大做强生物产业。
二、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领军企业、壮大产业规模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引技引智为抓手,大力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尽快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二)主要原则。一是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我省的特色和优势,把握主攻方向,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二是加强培育,注重引进。在培育本省生物企业的同时,瞄准国内外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壮大企业群体。三是合作研发,强化创新。针对重点发展领域,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发应用生物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四是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利益为纽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主体。
(三)主要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省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培育20-30个
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生物技术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骨干生物企业,建成一批产值超2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5年前后,努力将生物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
三、生物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突破五大领域。
1.生物医药。鼓励发展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现代中药。做大做强重组人干扰素、母牛分枝杆菌、尿多酸肽、盐酸安妥沙星、疏风解毒胶囊、华蟾素等大品种。支持丹皮等30种道地中药材进行规范化种植。重点开发中药提取物、植物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新品种、中西药结合制剂等新品种。大力发展生物医学材料、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等产品。
2.生物农业。鼓励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良种,提高禽畜、水产品的良繁率。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用中药、可降解生物农用薄膜、改善水生态益生菌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扩大氨基酸、生物色素等饲料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规模。采用生物制品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促进特色经济林木品种和观赏植物的选育、应用和产业化,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3.生物能源。积极发展以非粮作物生产生物乙醇,攻克纤维素乙醇生产关键酶技术;支持生物石油、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的开发和产业化;鼓励采用生物石油精炼技术,促进燃料乙醇和多种生化产品联产。鼓励利用秸秆等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热解液化、加工致密成型燃料。支持利用油料作物、棉籽油、餐饮业废弃油等生产生物柴油。
4.生物制造。鼓励发展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支持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生产柠檬酸、乙烯、聚乳酸等生物材料和环氧乙烷、乙二醇等单体原料;提高木糖醇、柠檬酸等生物基化学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物技术对医药、化工、酿造、食品、农产品加工、饲料、纺织、造纸、制革等传统制造过程的改造,促进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
5.生物环保。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杀菌剂等生物技术产品,支持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鼓励生物环保技术在废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矿区、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生物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二)着力培育生物产业基地。
鼓励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将符合条件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链,纳入省“861”行动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并给予重点扶持。
产业基础好的市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创新能力强的市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力度,努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蚌埠、合肥、亳州、芜湖等市要充分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机构实验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业的规模扩张;积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医学材料和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加大农作物良种选育力度,扩大良种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饲料添加剂、水处理絮凝剂等农用生物制品和生物环保产品;做大做强中药提取物、植物提取物、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中药兽药;加强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
省内其他各市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生物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阜阳、宿州、淮南、淮北等地要加大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生物药及化学药的开发生产,加快生物石油及提取物的开发和产业化,做大产业规模。沿江、江南和大别山区要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农作物和动植物新品种等生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积极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新品种开发,加强物种资源保护。
(三)加速壮大企业群体。
1.培育领军企业。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基地和产业链的核心。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生物大企业和大集团、生物技术领军人才和企业领军人才来我省投资创业,支持独资建厂、兼并重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一批省内非生物领域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
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建立一批生物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帮助中小企业积极利用科研机构的专有技术和成果,提高自身竞争力;对量大面广的中小生物企业,在借贷融资、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板上市、土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要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促其做大做强。
(四)增强创新能力。
1.促进企业创新。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五大重点领域,依托领军企业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检验
检测中心,提升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等已建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2.推动产学研结合。支持省内生物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生物技术产品和创制新药,共同开展生物技术专利成果的开发和产业化。在基因工程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疫苗和体外检测试剂、现代中药、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新型化学药物、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繁育、新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酶制剂开发等领域,支持骨干企业与省内外等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实行合作研发。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共同研发和试验平台建设。对取得新药临床批件的企业,省、市政府要给予适当补贴。
四、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建立省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环保、统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计划,做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工作。成立生物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咨询研究。省有关部门要做好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和生物产业统计工作。各市要成立相应机构,出台配套措施,加速推动生物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建设。
(二)加大政府投入。省科技计划要加大对生物技术攻关的扶持力度。省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要向生物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倾斜。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的项目,各市要配套一定比例的投资。
(三)拓宽融资渠道。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共同推动生物产业融资工作的意见》(发改高技[2007]1258号)精神,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不同条件的生物企业到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或在境内外上市筹资;鼓励未上市生物企业到全国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交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和企业融资券。
(四)培养引进人才。支持省内各类高等院校加大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全省生物产业人才库,围绕新建和在建重大项目,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对引进的生物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经费、职称评聘、创业启动资金、个人所得税等方面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鼓励生物产业知识产权所有人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鼓励职务发明作价入股。
(五)加强生物园区建设。蚌埠、合肥、亳州、芜湖等有条件的市及有条件的县,要在开发区中建设生物产业园。进一步加大对生物企业的用地支持,经生物产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新建生物产业项目用地,各地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一次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生物企业,可准许分期或分年缴纳。新设立的生物企业,地方政府要在土地审批、相关收费、工商注册等方面给予优惠。
(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生物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相关工作,切实帮助生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生物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积极培育生物产品市场需求,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在同等条件下,政府要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品的非处方药进程。重视对生物产业发展的宣传引导。加强对生物产业的政策咨询、信息、法律、培训、评估等专业化服务。
(七)争取国家支持。积极申报和争取各类国家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争取若干生物产业基地列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计划,争取国家非粮燃料乙醇试点、生物柴油试点、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创业风险投资试点,争取在我省开展生物企业联合发行债券试点。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10日 实施日期:2009年11月10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关于印发加快龙岩市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加快龙岩市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加快龙岩市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龙岩市第三届人民政府第七十五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龙岩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
加快龙岩市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增长极建设、实现综合竞争力跃升的有效途径。为加快龙岩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结合龙岩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发展重点,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其它产业互动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我市服务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产业互动、区域联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40%,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
二、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三)交通运输业。持续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大有效衔接公路、铁路、航空、城市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枢纽站点建设,提升枢纽站点运输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长距离的城际快速客运及货运,扶持冠豸山机场培育航线增辟航班,发展农村客运,进一步凸显龙岩作为闽粤赣边交通枢纽地位。培育发展一批交通运输骨干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完善运输服务,提高运输效率。
(四)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闽粤赣边区域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项目,优化物流业发展软硬环境。采取扶优、扶强措施,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聚,以点带面,发挥集群效应,推动物流业全面发展。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加快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吸引沿海发达地区和港澳台物流企业投资和入驻,引导企业走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鼓励、引导工商企业加快主辅分离,剥离内部物流功能,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五)商贸流通业。以延伸社区服务、开拓农村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连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传统流通业。加强规划和引导,扶持发展大型专业市场、综合体、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等各类新型流通业态。围绕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一批覆盖区域广、辐射能力强、经营规模大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型粮油、干货批发市场,综合性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加快引进和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支持做强做优一批我市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催生一批商贸流通企业成长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限上企业。扶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
(六)金融服务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各类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和引导组建龙岩地方银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设立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典当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等股权投资机构,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业,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水平。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七)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扶持发展一批高水平的研发、设计等服务企业,积极引进境内外著名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6?18平台的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增强网络通讯能力和覆盖率。大力扶持信息处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促进工程、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制度,重点培养技术经纪人、咨询师等专业人才。
(八)商务服务业。支持鼓励大集团、大企业在中心城区设立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发展“总部经济”。支持举办区域性或国家级的展销会,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证券、保险等财务类服务业,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类服务业,信息、工程咨询、评估等咨询类服务业,代理、经纪、拍卖、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加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商务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发展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生产经营策划、产品设计、市场调查、资质培训、专项代理、标准与计量等服务业。创造更加有利于商务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努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各类商务服务机构,支持发展一批营销联盟等商务组织。加大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
(九)旅游业。以建设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全球客家文化旅游中心、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好旅游产业规划和景区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龙岩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深入打造古田会议、世遗土楼、海峡客家、大陆阿里山、生态和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行社、星级饭店、特色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强化深度营销,办好海峡客家旅游欢乐节,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份额。重视发展旅游集团,培育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旅游企业。实施高素质人才培育工程,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行业自律水平。
(十)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挖掘利用龙岩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创意广告、体育健身业、工艺美术业、娱乐业、动漫业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结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力。以创意设计为龙头,加快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策划服务、时尚设计等创意领域。支持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有集聚效应的创意园和创意产业基地,促进一批重点创意企业发展壮大,策划一批创意高端研发设计平台。加快建设中央苏区主题公园、志高动漫科技产业园、台湾群创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新的文化及创意产业项目。充分利用、整合、激活现有文化资源,谋划生成一批储备项目,丰富文化产品,增加服务网点,提升服务功能。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十一)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社区康复、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满足家庭的服务需求。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完善社区超市、早市、便利店、快餐店、维修点、再生资源回收站、早午餐工程等商业网点布局;引导发展面向民生的“跳蚤”市场、夜市、早市、周末集市、小摊小贩集中区等交易场所。增加老年服务业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管理监督规范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业。
(十二)农村服务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发挥供销社系统在农村流通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资、农业机械等生产性服务。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村流通环境和条件。在交通物流节点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市场配送和调控功能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配送中心。建立健全县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社区、行政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站,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就业、维权、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发挥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健全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技协会等,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中介服务,完善科技特派员机制。拓展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养老服务业,加大村镇建设、交通通讯、安全饮用水、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居住、出行等条件,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突出抓好小城镇服务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三)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业企业。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另有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一律不得设置企业登记的前置性审批条件。新办的服务业企业,注册标准按法定最低注册标准执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可实行分期到位。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自办企业资本金或在与企业合作中作价出资,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金)的70%。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在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企业集团登记。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行业实行一店一证外,对连锁经营的一般性服务业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依法予以核准登记。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部门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要研究提出放宽市场准入目录及准入的具体措施。
(十四)拓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授信额度。积极增加金融服务品种,包括设计门票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拓展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经营性收费权(不含专营性)等权益质押贷款业务等支持其他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业务。鼓励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以及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加快推进融资租赁业发展,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培育服务业企业上市后备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组建和引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多渠道筹措服务业发展资金。
(十五)增加资金投入
1.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管理具体办法由市发改委、财政局另行制订),从2011年起每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并逐年增加,专项用于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带动性强、聚集效应明显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业态服务业项目,以及国家、省引导资金的配套,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各县(市、区)要安排一定数额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业发展。
2.积极争取中央、省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项目、粮油仓储设施项目,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设计服务平台、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工业园区配套生产性服务中心,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创意产业服务平台等各类服务业项目的策划和储备,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加快我市服务业项目建设。
(十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切实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国家、省已出台的扶持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产业、涉农服务业、金融业、育养服务业、医疗服务业和小型微利服务企业等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1.自2011年1月1日起,对县及县以下依法登记设立的农村服务业企业,3年内,参考其缴纳的营业税,属于地方级收入比上年新增部分的50%由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给予扶持。扶持范围按《关于明确农村服务业扶持范围的通知》(闽发改服务〔2011〕751号)执行。
2.对从事货运、物业、会展、广告、保险、知识产权等代理业的,就其取得的收入按规定扣除费用后,计征营业税。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省重点物流企业及公司制运作的省重点物流基地,经省有关部门认定后,可参照国家试点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政策。对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有关规定适当给予减免。自2011年1月1日起,对新设立的物流企业,3年内,参考其缴纳的营业税,由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营业收入和纳税都增长特别突出的物流企业,由当地政府从该企业当年税收增量中给予一次性奖励。
3.积极落实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服务企业产品研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自2011年1月1日起,对新设立的工业设计企业,3年内,参考其缴纳的营业税,由当地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给予一定的奖励。科技中介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依法免征营业税。服务业企业购置国家有关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应纳所得税额中抵免。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含报废船舶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征收的增值税,按规定的比例退还,由此新增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再生资源回收企业。
4.积极落实文化与出版服务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依法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纸质图书超过五年(包括出版当年)、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投影片(含缩微制品)超过两年、纸质期刊和挂历年画等超过一年的,依法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
5.积极落实金融服务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信用担保公司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含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3年内依法免征营业税,免税时间自担保机构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之日起计算。至2011年12月31日,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由银行业机构全资发起设立的贷款公司、法人机构所在地在县(含县级市、区)及县以下地区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保险业收入依法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6.积极落实旅游服务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获得信用等级3A级以上(含3A)且安全等级达A级的旅行社,自营业之日起5年内按其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的地方所得市、县分成部分的标准,由市、县财政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奖励给旅行社。新评定的三星级以上(含三星级)且安全等级达A级的饭店5年内按其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的地方所得市、县分成部分的20%的标准,由市、县财政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奖励给星级饭店。新开发旅游综合体、旅游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于正式营业后5年内按其所缴纳的税收地方所得市、县分成部分的标准,由市、县财政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奖励给相应的企业。
7.积极落实医疗卫生服务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依法免征营业税。对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自取得执业登记证之日起,其自用的房产、土地3年内依法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8.积极落实社区服务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家庭服务业的财税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依法给予3年免征营业税。对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育服务收入依法免征营业税。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依法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经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其免税收入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依法扣除。
(十七)强化要素供给
1.国土资源、规划部门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修编中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和小城镇黄金地段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不适应城市功能从中心城区退出的工业企业土地,要优先用于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凡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第9号令)的用地项目,依法可按划拨方式提供用地。
2.规划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规范标准配套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停车场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3.列入省物流重点规划的现代物流建设项目用地享受工业用地政策;经批准开山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可优先用于发展物流业。
4.四星级以上酒店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符合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5.利用旧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可暂不变更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
6.对规划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
7.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和建设规费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幼儿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设施建设,在用地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优惠政策。
8.对新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有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优先供地;对新办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供地,出让起始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出让起始价不得低于出让地块所在级别的基准地价;对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按照国家和我市的规定免收征地管理费、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等行政事业性收费(证照费除外)。
9.物价部门根据管理权限牵头完善价格政策,使养老机构、学校(含托儿服务机构)用水、用电、用气与居民用水、用电、用气同价;其他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实现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同价。
(十八)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和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务活动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委托旅行社安排。鼓励生产企业将企业技术中心、重大技术产业平台组建成为专业化的具有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功能的服务型企业。引导生产和其他企业将售后服务、后勤物业、餐饮和教育培训等内部服务功能剥离,整合组建专门的服务企业。
大力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开拓国际和省外市场,在信息技术外包、对外设计咨询、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软件出口、文化产品出口、劳务合作、医药研发外包等方面形成较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外商尤其是知名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有利时机,发挥在港澳台华侨的优势,深化服务业的合作。
(十九)培养引进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支持服务业领域龙头企业和研发平台建立服务业人才高地,加大服务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龙岩兼职、挂职、合作。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留学人员创业团队以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创办企业的,按实施龙岩市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的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助资金,并在住房、办公场所、户口落户、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学校与社会合作进行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实施服务业人才能力培训工程,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大人才中介机构建设投入,建立健全人才资源服务业体系。加快各类就业服务机构特别是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建设一批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中心人才市场及县级农村人才市场。
四、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市服务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指导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和项目布局。市服务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挂靠市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市直各单位要按照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应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推动本地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十一)明确部门分工。发改部门负责牵头组织联席会议,筛选储备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实施。市农办、交通、经贸、科技、旅游、文化与出版、民政、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目标编制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加强政策研究和项目储备,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把发展任务分解到工作计划中,落实目标责任。
(二十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服务业各主管部门之间、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各行业主管部门提请协调解决的行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对联席会议无法解决的,由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及时提交市政府研究解决。
(二十三)加强服务业统计。交通、贸易、住宿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金融保险、信息传输、教育、卫生、商务服务等服务业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服务业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制度;逐步将服务业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
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提出具体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15〕36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木本食用油料既是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近年来,我省以核桃、油橄榄、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农村特别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项特色优势产业和绿色富民产业。截至2014年,全省已建成木本油料基地1100万亩,核桃、油橄榄果品产量分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但产业基地管理粗放、加工利用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精神,推动我省木本油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需求,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快我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优质木本食用油料供给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市场导向、分类指导,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和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的基本原则,着力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加快构建木本油料种植、加工、流通、消费产业体系,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建成木本油料产业重点县60个,建成现代木本油料产业基地1500万亩,年产优质木本食用油1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努力将我省建成木本油料产业强省。
二、主要任务
—1—
(三)加快良种壮苗繁育。全面推行“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和“四证一签”(即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林木种子质量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书和林木种子标签)种苗生产管理制度。分区开展木本油料树种种质资源调查,建设一批省级种质资源原地和异地保护库。加快核桃、油茶等优良乡土品种的选育及审(认)定,合理引进核桃、油橄榄、油茶等优良品种,科学开展油用牡丹、毛叶山桐子等树种的良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切实提高木本油料良种化水平。本着就近育苗(采穗)、就地造林(嫁接)原则,在木本油料基地培育集中区加快良种基地、定点苗木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满足木本油料基地培育对良种壮苗的有效需求。2015—2020年,在川东北山区、川西南山区、川西高山河谷区和盆中丘陵区的核桃栽培区新建和改扩建核桃良种采穗圃25个、面积5000亩,新增良种穗条产能1500万条;在凉山州、广元市、达州市、绵阳市、成都市等油橄榄适宜区新建和改扩建油橄榄采穗圃5个、面积500亩,新增良种穗条产能300万条;在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市、宜宾市、达州市等油茶适宜区新建和改扩建油茶采穗圃5个、面积500亩,新增良种穗条产能300万条。到2020年,全省木本油料基地的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四)建设现代木本油料产业基地。按照生态经济适宜、适当集中成片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2015—2020年,在21个市(州)的140个县(市、区)采取新造、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培育核桃、油橄榄、油茶等木本油料生产基地600万亩,其中利用宜林地、退耕还林地、四旁和灌木林地新造45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150万亩;修建林区道路18000公里;通过整治山坪塘、新建整治小泵站、新建小水池(窖)等小微型水利工程,新增微型水方700万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木本油料林面积突破1500万亩,其中100万亩以上的木本油料产业带6个,5万亩以上的基地县60个。(责任单位: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省扶贫移民局)
(五)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化经营。围绕优质木本食用油生产,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木本油料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通
—2—
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跨区经营,做大做强,集群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原料林基地和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支持专合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家庭林场、种植大户开展技术、信息、营销和烘干、保鲜、仓储、分选、初加工、包装、运输等服务。鼓励经营者科学发展林下种养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林地立体开发和林旅融合。积极推广“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木本油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专业化经营,提高综合效益。2015—2020年,新增木本油料综合加工能力6万吨。到2020年,木本食用油产能突破10万吨。(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林业厅)
(六)健全木本油料市场体系。积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木本油料产品市场体系。在我省木本油料主产区培育一批专业市场,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开发木本油料产品及相关交易品种。完善流通网络,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木本油料产品的品牌培育工作,提升我省木本油料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强产销对接,鼓励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立足市场需求,大力开发特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统一的网上交易系统,搭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规范木本食用油包装标识管理,强化质量监督检测。(责任单位:商务厅,林业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木本油料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和职业林农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国有林场、森工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培育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平等享受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川府发〔2014〕65号)精神,积极推进木本油料种植、加工、批发零售、仓储、运输以及林家乐等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木本油料产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木本油料产业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专合组织和家庭林场分别达到500个和50个。(责任单位:林业厅,财政厅、省工商局)
三、保障措施
—3—
(八)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专合组织、家庭林场、林农和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投入,按规定统筹整合中央和地方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农机具购置补贴、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利等资金,加大对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和现代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的扶持,支持木本油料基地集中区(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修建林区道路、小微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完善和落实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企业、专合组织、农民及其他工商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可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责任单位:财政厅,林业厅、水利厅、农业厅、省扶贫移民局)
(九)加大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木本油料产业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贷投入。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非林地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全面落实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木本油料产业贷款项目据实贴息政策,切实提高金融机构对生产经营者的有效贷款投入。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木本油料保险业务,鼓励木本油料产业从业者积极投保,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支持有条件的木本油料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责任单位: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
(十)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木本油料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制定和完善木本油料树种种苗质量、栽培技术、产品质量等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规程,推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基层林业服务人员、企业与专合组织的业务骨干、林农等实用技术、标准体系、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乡(镇)、村示范体系,大力推行良种壮苗造林、矮化密
—4—
植、修枝整形等现代种植模式,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无公害防控、安全隔离期用药等现代技术,积极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联合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引进或研发、推广优质木本食用油和功能性副产品生产的现代技术、设备与工艺,着力提高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支持优势产学研单位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木本油料产业园区申报认定“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或“四川省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责任单位:林业厅,科技厅、财政厅)
(十一)健全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林权评估、流转服务体系,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和公开、公平的原则,鼓励集体木本油料林地与林木经营权、果实收益权向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管理。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订单等方式,与林农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时向生产经营者提供市场动态、病虫监测和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着力构建一批区域性产业联盟,培育一批区域性知名品牌。积极宣传木本油料产业强农富民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型,正确引导木本食用油消费,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林业厅,财政厅、省工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主体意识,把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解落实目标任务,研究制定推进措施,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落实到位。林业厅要切实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服务和有害生物预防监测,严格种苗质量、造林质量监管。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水利厅、科技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商务厅、省扶贫移民局等部门要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共同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4月20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