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
施意见
黑政发[2006]79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有关方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黑发(2006)16号)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省对县财政管理体制
(一)进一步完善“核算到县(含县级市,下同)、结算到市(地)”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体制基数、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结算补助和资金调度由省直接核定到县,通过市(地)结算。
(二)从2007年起,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政策外,继续实行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一定3年不变的政策。各县增收的财力全部归县支配,政策性以外增支由县自行消化。
(三)落实国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除将国家安排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县乡外,省级财政加大对县乡村缓解财政困难工作的支持力度。
(四)提高税收返还比例。从2006年起,县上划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的部分,增幅在8%以下(含8%)的,按1∶0.3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8%至12%(含12%)的,按1∶0.6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12%至20%(含20%)的,按1∶0.8计算税收返还;增幅在20%以上的,按1∶1计算税收返还。
(五)实行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政策。从2006年起,县(不含哈尔滨市所辖县)上划省级营业税,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增收部分,年终结算时予以全额返还。
(六)从2006年起,对新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省与县5∶5分成;对改扩建的,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实行省与县5∶5分成。对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以外的股份制电力企业、农网供电企业(含森工、农垦供电企业)、企业自备电力生产企业(不含大庆石油管理局)及其他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以2004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留给县,省里不再参与分成。
(七)对县开发小油田实现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包括上划收入部分),继续执行省与县5∶5分成政策。
二、推进县级财源建设
(八)支持财源项目建设。按照“性质不改、渠道不变、突出重点、综合投入”原则,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外贸发展、旅游、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农业综合开发、中小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前期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上,省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和培植骨干财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扶持资金规模。省、市政策性担保机构要提高财源项目融资担保额度,适当放宽反担保条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省级财政对县勘查矿产资源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开发矿产资源 项目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九)支持开发区和市场建设。通过前期费用补助、无偿投入、贷款贴息和开发性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经国家和省批准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开发区财政收入除上缴中央和省级财政外,其余部分原则上留给开发区。2006年至2010年,开发区上划省级营业税,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增收部分用于开发区建设。2006年至2010年,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除上缴中央30%部分外,省级所得70%部分全部返还县,由县按有关规定使用。开发区内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增部分全部留给开发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十)支持各县招商引资。继续实施招商引资鼓励政策,对县从我省辖区以外引进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规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省级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对县政府给予借款支持。对县从我省辖区以外引进的财源建设项目,省级财政按照不同类别和项目资本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对县政府给予奖励,用于补充财源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经费和前期费用。
(十一)实行弱县大项目投资奖励政策。对省政府确定的“十弱县”和退出“十弱县”仍享受“十弱县”优惠政策的县,当年完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和开发区建设等具有可持续创税能力、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省级财政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奖励县政府,用于项目前期费用。
(十二)支持科技兴县战略。对高校、科研院所(站)与县开展科技共建,县级财政要给予资金支持,省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省级财政继续落实资金,支持“村村大学生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的实施。
三、支持金融服务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支持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发展业务。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充资本规模,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各级财政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增资扩股给予支持。省级财政参照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次增资扩股方式,对二次增资扩股给予适当补助。鼓励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县域金融服务业务。支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面向农村发展业务,扩大农业相互制保险试点范围。对省确定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由省级财政给予补贴;对县确定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由县级财政给予补贴。
(十四)增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能力。通过预算安排、财政借款和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方式,扩充市(地)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加大对所属县中小企业的担保力度。通过资本金参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县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通过政策引导、绩效考评奖励、代偿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担保领域,发展壮大民营担保机构。各政策性担保
机构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互保、联保等方式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十五)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设立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奖励服务质量较高、控制风险能力较强和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较突出的省内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根据投放县域信贷资金规模增量、增幅、所产生效益及新增贷款到期回收率、票据业务量和存款增量指标完成情况,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银行类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奖分设优秀奖和特别优秀奖两个奖项。获得优秀奖,奖励50万元至100万元;获得特别优秀奖,第一名奖励500万元,第二名奖励300万元,第三名奖励200万元。奖金用于经营设施建设和领导班子成员与相关业务人员奖励,具体比例由获奖单位确定。各银行类金融机构要对县域信贷投放资金进行专门统计和监测。市、县政府要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规避信贷风险。
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黑龙江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负责制定《黑龙江省银行类金融机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奖励办法》,并负责评审工作,确定奖励名单,报省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奖励。
四、实施县域优秀人才奖励政策
(十六)建立县域优秀人才激励机制。为调动县域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奖励在县域(包括省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省森工总局所属林业局)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卫生人才和投资经营者。每年度奖励优秀农村科技人才2500名,优秀教育人才7000名,优秀卫生人才(含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人才)3000名,具体由省级主管部门按比例分配。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和卫生人才每人奖励2000元。优秀投资经营者每县奖励1名,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同一企业法人代表3年内原则上奖励一次。
优秀农村科技人才是指在县、乡(含农场、林业局)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推广和应用、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专业管理等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教育人才是指在县、乡、村(含农场、林业局)小学、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优秀卫生人才是指在县、乡、村(含农场、林业局)医疗、防疫等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机构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投资经营者是指通过投资经营活动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法人代表。
优秀农村科技、教育和卫生人才应具备连续在基层工作5年以上条件,特别优秀、贡献较大或受国家级和省政府表彰奖励的人员除外。优秀投资经营者应在一个县连续投资经营3年以上,项目属于投资固定资产数额较大、缴纳税金较多和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无重大安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省人事厅、财政厅会同省农委、水利厅、林业厅、畜牧兽医局、教育厅、卫生厅、人口计生委、中小企业局负责制定《黑龙江省县域优秀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并负责对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和各县推荐的优秀人才进行审定,发布奖励决定。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和各县要成立优秀人才评选领导小组,负责优秀人才奖励组织实施工作。
五、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实绩考核激励政策
(十七)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实绩考核激励机制。为促进县域经济提档升级,设立争创强县奖和升级进步奖,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安排资金,对评为全国“百强县”、进入全省“十强县”、退出全省“十弱县”以及位次前移的县给予奖励。获得两个以上奖项者按 最高奖项奖励。
争创强县奖分设国家级强县奖和省级强县奖。国家级强县奖,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全国年度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被评为全国“百强县”的,奖励800万元。省级强县奖,根据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生态监测每3年考核一次,进入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获省级强县奖,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升级进步奖分设退出弱县奖和晋位奖。根据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生态监测每3年考核一次,在全省县域社会经济综合排名中,退出后10位的县获退出弱县奖,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未进入前10位但位次前移的县获晋位奖。位次前移1至2位的县,一次性奖励50万元;位次前移3至4位的县,一次性奖励80万元;位次前移5至6位的县,一次性奖励120万元;位次前移7至10位的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位次前移11位以上的县,一次性奖励300万元。
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财政厅、统计局负责考评工作,确定奖励名单,报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由省政府奖励。获得国家级强县奖的县,用于有功人员的奖金不超过奖金总额的25%,其中党政主要领导每人最高奖金标准不超过15万元。获得其他奖项的县,用于有功人员的奖金不超过奖金总额的40%,其中党政主要领导每人最高奖金不超过有功人员奖金总额的5%.其他人员奖励标准由各县确定。奖金除用于奖励有功人员外,要全部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得用于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不得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
2006年9月29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第二篇:内蒙古加大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力度
内蒙古加大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力度
2013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内政发〔2013〕61号,以下简称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2014年下半年,为了解掌握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贯彻落实情况,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组织开展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调研评估工作。全区12个盟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市工商联参与此项工作,共召开座谈会14场,实地走访企业42家,回收有效问卷491份,重点对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优化政务环境等方面的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专项调查评估。
一、对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落实情况的总体评价
一是增强了发展信心。问卷调查显示,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出台后,有95.52%的企业认为政策环境有所改善。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认为,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的出台,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陷入困境之际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增强了非公有制企业战胜困难、继续发展的信心。
二是注入了发展动力。随着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的贯彻落实,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得到政策支持,促进了企业发展。问卷调查显示,74.13%的企业认为“注册零首付和实行零成本注册”的政策基本上得到了贯彻落实;67.82%的企业认为融资环境有明显改善,65.98%的企业从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了贷款;86.96%的企业认为政府出台的财税支持政策有一定的效果;86.56%的企业感到国家和自治区取消和减免一系列涉企行政事业收费后负担有所减轻。
三是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区有7个盟市出台了贯彻落实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具体实施意见,自治区发改委、卫生厅、工商局、金融办等出台了配套措施,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84.31%的企业认为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76.78%的企业得到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咨询服务、税费减免和人才服务政策支持;89.82%的企业认为政府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市场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二、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对部分政策的知晓率低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自治区“非公经济70条”中一些规定缺乏相应的操作办法,导致一些政策无法落实。比如,企业录用自治区籍高校毕业生补助政策、企业产品获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奖励政策等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落实,损害了政策的公信力。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认为,政策的传播途径狭窄、不畅通,企业了解掌握、用足用好政策的能力较差。问卷调查显示,有22.19%的企业对吸纳1名自治区籍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由企业所在旗县(市区)政府给予一次性2000元上岗培训补贴的政策不了解;有48.27%的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清楚。有的企业虽然知道文件,但由于对政策内容和程序缺少深入的理解,因而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二是鼓励支持力度不大。一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窄、优惠幅度小、手续繁琐,许多非公有制企业享受不到优惠政策支持。问卷调查表明,65.58%的中小企业没有得到政府专项基金支持;80.45%的企业没有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支持;79.84%的企业没有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支持的前三项服务分别是:降低税负(占71.49%)、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占70.87%)、改善融资环境(占61.51%)。一些企业认为,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比获得优惠政策更加重要,如有效解决政府拖欠企业债务、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资金、解决“三门”和“三乱”问题等。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功能弱,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问卷调查显示,非公有制企业最想获得的三项社会公共服务是信息咨询(占63.95%)、人员培训(占42.77%)、法律咨询(占25.66%),其次是创业辅导、人才引进(均为25.05%)。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大且面广,竞争力不强,管理不规范,短时间内不容易见成效,一些地方不愿意抓中小企业发展。多数地方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抓大企业、大项目上,导致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得到的支持和服务相对较少。
三、进一步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非公经济70条”政策。一要深刻领会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有关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指导“非公经济70条”的修改完善。二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提炼为新的政策措施。三要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有选择地吸收为新的政策措施。四要收集其他省市区最新出台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措施,经过消化吸收,加以借鉴利用。五要废止或修改“非公经济70条”中过期失效的规定和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的政策措施。对门槛偏高和手续繁杂的条款要进行调整和简化,使政策措施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在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非公经济70条”一些规定过于笼统、宏观,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因此,“非公经济70条”修改完善后,还要制定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或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化、实化,增强可操作性。二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在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非公经济70条”一些政策的主体责任是“人民政府”,许多企业不清楚应该具体找哪个部门办理。还有一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推诿现象。应将每一条政策措施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责任,并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政策措施的执行力。三要加大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政策文件受文对象绝大多数是党政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文件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和上下循环的情况较多,企业缺少获取政策文件和信息的渠道,造成一些企业对“非公经济70条”具体条款不了解,也就无从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因此,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形式,加大对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让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各界所知晓,从政策中受益。四要把督查工作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的一种手段,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一要严格执法。严格规范相关部门的执法行为,特别是收费行为,把各部门独立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通过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尽量做到联合执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非公有制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在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而且有利于通过“集体办公”的形式,现场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才能解决的问题。二要依法查处。建议自治区研究建立违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对有关部门执法行为的评议制度,对相关部门的违法违规和不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措施的行为,综合运用经济的、法治的、行政的手段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三要依法维权。建议自治区尽快批准自治区工商联设立维权投诉中心,明确职能,落实编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受理投诉举报,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四要依法经营。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的监督,特别是违法违规经营问题,如偷逃税款、证照不全、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等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消费品市场的监管,教育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照章纳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第三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
展的实施意见
分类:
颁布单位: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全面实施“服务立社、产业兴社、经营强社”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初步构建起以全省性、行业性、区域性龙头企业集群为支柱,市县社有企业为骨干,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连锁超市为基础,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四大连锁经营网络为主要支撑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商品购销总额年均保持递增10%以上。
二、扎实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以倍丰、庆丰农资集团及市、县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为龙头,完善农资流通基础设施,通过改造、新建、收购、加盟等途径,在主要农作物产区和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农资商品配送中心和物流实体,形成覆盖全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技物结合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造完善区域性农资市场,建设综合性农资服务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支持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加快发展测土配方配肥生产经营企业。支持供销合作社办好庄稼医院,面向农民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现有设施承担化肥、农药等重要物资的国家及省、市商业储备和救灾储备任务。
(二)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日用消费品连锁骨干企业,加快传统经营网络改造升级,加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建设,逐步形成县有配送中心、乡有标准化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或便利店的连锁经营体系,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支持供销合作社依法拓展家电、图书、药品、烟花爆竹等连锁经营业务。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利用现有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三)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增强带领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的能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办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发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集散作用。供销合作社要积极推动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支持供销合作社承担羊毛收储和销售任务。支持寒地黑土农业物产协会整合优势资源,发展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生产、加工,加强品牌连锁营销网络建设。有关部门要在品牌打造、商品供应基地和物流体系建设上予以扶持。加大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力度,形成多渠道销售农产品的格局。
(四)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范建设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支持供销合作社有条件的企业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支持供销合作社以黑龙江省中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推进与市县公司的联合与重组,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加工处理园区。
三、加快推进社有企业建设
(一)培育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功能完善、带动力强的大型现代涉农流通企业、批发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善流通基础设施,扩大农副产品经营业务。优化社有企业结构,推进企业并购重组,重点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资、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副产品加工经营社有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大的企业集团。调整优化社有资本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社有企业集中。鼓励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和经营优势,利用国家和省级“新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扶持政策,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大项目。对供销合作社兴办的、符合相关条件的流通型、加工型企业,有关部门要优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推进企业改制。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社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防止社有资产流失。支持供销合作社采取控股、参股、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合理设置股权结构,确保各级联合社理事会对社有骨干企业的控制力。建立健全以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改制,由于资产重组发生社有资产在联合社理事会直属单位间调拨,不结转资金的不征营业税;依法变更土地使用权登记只收变更登记费;变更产权(包括房产)登记只收成本费。社有企业改制享受当地政府国有企业一切优惠政策。
(三)推动联合合作。供销合作社要积极整合资金、资产、人才等,建设全省性及区域性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推动倍丰、庆丰农资集团实施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资源掌控量,增强市场调控力;推动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加快资源整合、品牌扩张和市场开拓,建设成为全省性农副产品经营龙头;推进再生资源、日用消费品和烟花爆竹经营龙头建设,积极发展再生资源连锁经营网络,打造全省性、区域性的再生资源经营龙头。各市、县供销合作社可充分利用存量资产,通过控股、参股当地社会企业等方式,发展区域性龙头企业。
四、增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功能
(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要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利用人才、网络、设施等条件,积极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农民开展营销、技术、加工、储运、金融等方面合作。实施寒地黑土“千社千品”工程,全力打造有可靠质量保证和稳定市场渠道的产品营销网络;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辟专业合作社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的便捷通道。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各级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二)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功能。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强化自律意识,推动诚信建设,促进行业发展;在农资、果品、食用菌、蜂产品、畜产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领域,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注意发挥寒地黑土农业物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协会在决策咨询及产业政策制定、品牌产品市场监管、维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支持供销合作社及其主管的行业协会利用自身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合作经济师、庄稼医生、农民技术能手和基层合作社主任培训,各级财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原则,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综合服务社。按照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继续搞好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经营基础上,积极开展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劳动就业、科技咨询等服务。各级政府要对供销合作社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给予配套政策支持。
(四)加强基层社建设。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改造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层社,打造新型服务载体,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新型经营服务组织体系。加快基层社改造开发,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经营实力和服务功能,将其建设成为集商品经营、专业合作、综合服务于一体、多功能、复合型的为农服务平台。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引导社员参与基层社经营管理活动,密切与农民社员的经济联系,逐步结成利益共同体。各地在小城镇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要把乡(镇)、村供销合作社网点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维护基层社资产完整性,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联社代为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
(五)增强联合社的服务功能。各级联合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教育培训职能。推进开放办社,广泛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为农民专业合作搭建服务平台。要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切实行使出资人职责,依法享有所有者权益、资产处置和重大决策及选择经营者的权利,落实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积极探索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和经营者积极性。监督社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督促其完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按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做好换届选举工作。
五、积极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供销合作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领导。要保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构的稳定,明确其职能任务,科学合理地核定编制,县及县以上联合社在严格核定人员的情况下,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联合社机关,由地方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管理办法。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可以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的任务和职能委托或赋予供销合作社。
(二)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承担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补贴资金从2007年起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从2009年起省财政已开始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支持。要重点扶持社有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农超对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涉农、财政部门应将其纳入扶持范围。对供销合作社系统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可由企业向当地主管地税机关提出申请,按照减免税管理体制报批减免。各级金融机构要对供销合作社实施项目和开展经营业务给予信贷资金支持。要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系统中长期项目贷款支持力度,保证农资、农副产品经营流动资金有效需求。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要向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扩大担保物范围和联合担保贷款规模。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社和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工作。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供销合作社企业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制,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三)给予供销合作社优惠用地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在搞好供销合作社及所属企业原有土地整合利用的基础上,积极保障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用地。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争议,依法确认供销合作社土地权属,简化登记手续,加快登记发证的速度。各级供销合作社及所属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支付供销合作社破产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
(四)切实帮助供销合作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抓紧落实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好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供销合作社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可在参保登记并补缴养老保险费后,纳入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全省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参保企业和职工从当地统账结合开始时间起按规定比例补缴养老保险费,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并核发养老金,企业参保登记前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其养老金从参保登记并补缴养老保险费之日起开始发放。对于本实施意见下发前欠缴的养老保险费,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制定补缴计划,分期补缴。对自身条件差,无力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可以采取变现资产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或从同级社有企业资产中调剂等方式解决。供销合作社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破产、关闭、注销企业确实无法通过资产变现途径补缴的,有条件的地方酌情给予解决。支持供销合作社多渠道消化经营性财务挂账,有关金融机构要加快处置供销合作社拖欠的金融债务。
(五)切实保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保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各级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改制后剩余资产归同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所有,用于发展供销合作经济,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挪用、分掉。各地因城镇、公路建设等需要拆迁、占用供销合作社经营设施和场地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好还建或补偿工作,不得通过行政手段无偿或低价划走供销合作社资产和土地。
(六)加强供销合作社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健全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设置。选派有责任心、懂经营、会管理、热爱供销合作事业、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担任供销合作社领导。要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联社主任因工作需要变动的,应征求上级社的意见。加强对供销合作社系统职工的培训,注重干部的培养、锻炼和使用,不断优化干部职工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弘扬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培育造就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提高全省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2010年12月31日
第四篇:黑龙江省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范文)
黑龙江省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一、总结历史经验,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深刻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56年,我们曾自豪地宣布在城市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实现了合作化。实践证明,纯而又纯、公而又公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没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和会上修改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2008年民营经济已经占到我国GDP总量的65%,对税收的贡献率达60%,全社会就业人数的73%,全社会新增的非农就业的80%以上,而 且创造了占全国总数66%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以及82%的新产品开发。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我们对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充满无限的信心。
二、深刻认识民营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走出发展困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民营企业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逆性,各项经济指标恢复很快。2009年前5个月,在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下降较多的情况下,全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19.2%。
(一)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知变、应变、善变能力强,恢复较快,在缓解经济下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在10万余户民营企 业被迫倒闭、出口市场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出口仍占全国总额的68%,全国经济增量的近80%来自民营经济。我省的民营经济2008年实现增加值 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拉动全省GDP增长7.7个百分点。
(二)民营企业数量多、门类全、产业领域宽,吸纳就业的空间大,对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突出。2008年民营企业500强共吸纳就业413.27万人,同比增长19.87%。今年以来,全国实现新增就业472万人,其中90%以上都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三)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往往起点低、规模小、投资少,适合人人就业、家家创业,促进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十分明显。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扣除物
价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增 长8.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1%。今年前7个月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5%。发展民营经济是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积累家业、增加公民财产 性收入的有效途径,是保持社会旺盛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恢复经济持续增长的积极措施。
(四)民营经济调整快、效率高、拓展能力强,有利于技术进步,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固有的灵活机制、高效的决策体制和产业分布广的特点,决定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很可能走在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前列,更多的民营企业可能占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五)民营企业自筹资金、自我发展、自主经营,不需要政府的更多投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为国家财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2008年我省 的民营企业实现税收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9%。2009年上半年全国总税收完成29530.07亿元,同比下降了6%。但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仍然 保持同比28%的增长,7月份同比增长42%。
黑龙江省应该以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不失时机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三、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检验思想是否解放的重要标志,有针对性地解决障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不自觉地让 人们滋生了浓厚的小生产意识,满足现状、自给自足,缺乏商业传统和创业精神,竞争意识不强,发展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的热情不高。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有计 划安排就干就发展,没计划安排就坐、等、看,崇尚“大锅饭”、平均主义,留恋低标准的福利待遇,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出的旧习惯理所当然地应作 为新形势下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是,全面深刻理解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制定鼓励性政策,摒弃 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着眼大局,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不论成份重发展,不求比例看效益,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合作,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合作。
三是,用发展民营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地深化改革。各地方的实践早已经证明,在传统计划经济地区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催生“鲶鱼效应”,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国有经
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用发展民营经济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提高投资效益。民营经济不发达,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要求不强烈,始终是制约黑龙江省经济规模上不来的瓶颈。从民营企业 和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重来看,2008年辽宁省已达74.8%,内蒙古达60%以上,而黑龙江仅为35.4%。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民营 经济,完善投资的市场激励机制,不断培育新型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
五是,坚持观念创新,完善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催生自然人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用地等方面应突破传统禁锢,彻底清除和取消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条条框框,让个体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六是,通过抓市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区域经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应认真学习浙江的经验,通过发展各种各类的市场,解决了民营企业商品流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为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企业生成的集群效应和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七是,重视人才,重视技术创新,走科技兴业之路。我省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纷纷建立了科研所、技术开发中心,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手设立了奖 学金、科研基金、博士后流动站。引人才、抢人才、育人才已经蔚然成风。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重视人才和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八是,重视教育和管理,尽快培养一批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文明经商、诚实守信,懂政策、会管理、能开拓的民营企业家。积极推进企业的信用体系建 设,强化市场秩序建设,科学管理,严格监督,开展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治理。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培养一批能够做强做大的民营企业家。
九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软环境不好。机制和制度缺失,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利用公权谋私,经 济纠纷诉讼时间长,甚至还存在司法不公的现象。没有正当理由的乱赞助,没有意义的乱评比,没有依据的乱摊派和滥用公权的乱检查,以及利用公权指定自己下属 单位不适当的行使政府职能,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等依然屡禁不止。这些都是软环境建设中应当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招商引资签约多、落地少的现象不会 发生根本改变。
十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是加快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浙江省已有45万户民营企业,180多万个体经营者,大小老板占城乡人口的4%。民营企业产品创造的注册商标达29万件,境外注册商标累计1600万件,已拥有驰名商标221件,著名商标1586件。辽宁省 的民营经济也和黑龙江一样,起步比较晚,但现在黑龙江省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仅是辽宁的一半,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仅是辽宁的五分之一。这些数字的背 后表明大胆创新的突破性政策,扎实具体的工作措施,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是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真谛。
第五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黑政发〔2011〕20号)
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精神,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儿童健康成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未来。各级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构建和谐龙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实。
(二)主要目标。逐步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体制完备、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育教育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到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公办在园幼儿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80%的幼儿园达到办园基本标准;90%以上的教师、保育员和保健人员实现持证上岗,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到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左右,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公办在园幼儿数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所有幼儿园均达到办园基本标准;0岁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取得新进展,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三)总体要求。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提供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在规划、投入、编制、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因地制宜,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服务;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机制、师资保障和培训机制、保教指导机制等,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四)科学制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各地要加强调研,准确掌握本地区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合理制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每所幼儿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60人。
(五)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在公办幼儿园资源短缺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扩建幼儿园。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利用国有、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
(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对认定为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资格的民办幼儿园,免征企业所得税;民办幼儿园在水、电、煤气、采暖、排污、物业等公用事业性收费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对民办幼儿园经报备并公示收取的保教费免征营业税;对民办幼儿园的房屋租赁综合税费按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制定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定期实行分类定级评估,鼓励创建具有特色和品牌的民办幼儿园。依法维护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依法保障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自主权;保障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保障民办幼儿园的教职工在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同等待遇。
(七)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民人口规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采取调剂用房,改、扩建等方式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管理,对擅自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改正,恢复性质和用途。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八)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从今年开始,全省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按照地方投入为主、省级适当补助的原则,新建项目履行基本建设申报审批程序,通过基本建设渠道筹集落实资金;改扩建项目采取同建同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在行政村举办分园或办园点,支持利用农村小学富余校舍改建幼儿
园(点)。乡镇中心幼儿园要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创造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
三、健全保障机制,多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九)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3年要有明显提高。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
(十)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家庭承受能力、办园类别,合理确定幼儿园生均成本中家庭分担比例。各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和享受政府资助政策的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参照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或对贫困家庭实施免费学前教育。
(十一)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结合本地实际,资助家庭贫困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育教育队伍建设
(十二)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公办幼儿园编制主要用于专任教师、医务人员和骨干管理人员。建立对符合条件的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和在岗优秀幼儿园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事业编制的政策导向机制。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省农垦总局应遵照执行公办幼儿园教师配备和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实行“自主聘用、合同管理”。
(十三)落实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持证上岗。不具备任职资格的在岗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自学考试等方式在3年内取得任职资格,逾期未取得任职资格的,不得任用。建立民办幼儿园园长报备制度。严把保教人员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工作。
(十四)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积极探索将农村幼儿园
教师宿舍建设纳入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周转宿舍的新机制。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要与聘用教师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标准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教师最低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十五)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依托医学院校培养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大力开展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保育教育能力为重点的幼儿教师培训。各地应在教师培训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建立每5年1周期的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名园长、名教师。以示范性幼儿园为龙头,积极实施园本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
五、强化规范管理,保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十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工作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网络。
(十七)完善幼儿园准入管理。各地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育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办园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对已批准设立的幼儿园,要完善和落实年检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省农垦总局负责审批和管理区域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没有取得办园许可证和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不得举办幼儿园。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和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督管理。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经整改仍未达到标准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2012年7月底前,城市小学举办的学前班要全部撤销,农村小学举办的学前班要完成向1年制至3年制幼儿园过渡,过渡不合格的,要坚决撤销。
(十八)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管。各地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和治安保卫工作的规定,加强安全设施建设,配备保安人员和安保设施,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严防幼儿园食物中毒、火灾、人身伤害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和检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加强幼儿通勤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幼儿园所在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要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十九)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公办幼儿园收费管理相关政策。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收费备案程序,加强分类指导。幼儿园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建园费、赞助费等。幼儿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幼儿园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二十)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依托示范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健全城乡教研指导网络,推进幼儿园内涵建设和科学发展。
(二十一)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各地要建设一批办园规范、保教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示范性幼儿园,作为本地幼儿园教育科研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支持示范性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合作办园、托管薄弱园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活动,建立示范性幼儿园对薄弱园、农村园的帮扶制度,扶持城乡之间、不同园所之间共同发展。要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本地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
(二十二)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鼓励城镇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研究开发适合我省儿童发展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制定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完善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和选用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和学前教育服务平台。依托公办幼儿园加快建设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为0岁至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服务。
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
(二十三)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研究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科学核定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财政资金举办的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家庭贫困幼儿、孤儿、残疾儿童入园资助政策。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制度,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
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物价监管、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对各类幼儿园进行消防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整治、净化幼儿园周边环境。民政、工商、质监、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二十四)完善督导评估和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把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学前三年普及程度等纳入学前教育督导内容,列入地方政府的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学前教育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省教育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发布部门:黑龙江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29日 实施日期:2011年03月29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