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国家川渝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总体方案,加快XX“三次创业”,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促使信贷资金向县域倾斜,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强化意识,提高国有商业
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承载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平台,是民生金融服务的关键和重点。让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用于县域当地,对支持统筹城乡、服务中小、服务民生、服务“三农”意义重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责无旁贷。2013年是XX川渝合作示范区具体规划建设的启动年,是筹备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的关键年;同时XX获得了西部承接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经开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战略机遇,这些都为县域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目前,XX市行政区划6个,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17个,分别为工行4家,农行6家,中行2家,建行5家,存贷比低于20%的国有县域支行有6家。因此,加大县域信贷投放,提高县域存贷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应深入贯彻XX国有商业银行2013年监管工作会议工作要求,加大对县域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XX经济全面发展。
二、强化投放,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制订工作方案。各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扩大县域信贷业务授权,实行县域“双倾斜”,即贷款规模和机构设立向县域倾斜,县域内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新增存贷比不低于50%,确保存贷比逐年提高;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对县域支行实行差别化管理,实行“一行一策”;制订明确的尽职免责条款,对由于市场、政策变化而造成贷款质量下降的,应免除有关信贷人员的相关责任,实行“容忍度”考核;建立适当激励机制以提高县域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二)倾斜贷款规模。各行应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并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规模实行切块管理、适度倾斜,加大对存贷比低于30%的区、县(市)和新设区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贷款发放绿色通道。鼓励建立县域其它类别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批发运用机制,依法合规开展同业合作,稳步发展银团贷款、社团贷款和贷款转让业务,合理调剂信贷资源,实现辖内存款资金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利用。
(三)加快机构建设。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地区恢复或增设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县域网点应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新设分支机构要重点在县城、新设区、乡镇、城乡结合部或郊区安排网点。鼓励国有商业银行与各类融资担保公司、金融仓储公司合作,严格控制担保、仓储收费比例,为县域企业提供担保、仓储等增信服务。
(四)创新产品和服务。各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客户多样化融资需求,开发和推出多元化、结构化融资性产品。积极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机械化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农民宅基地等为标的的抵押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方式,逐步解决在贷款管理权限、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适当调整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逐步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信贷审批权在县域营业机构予以公示,在保证核心法律要素齐备的条件下,合理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实现县域贷款差别化优惠利率。
(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帮扶。各行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帮扶,主动对接有融资需求但是会计制度不够规范的小微企业。从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将企业的传统三张会计报表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关的的新三表(水表、电表、报关单表)、三品(小微企业主的人品、产品、抵押品)结合,在利率定价、非融资服务收费上给予优惠,减轻企业负担。
(六)积极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发展。各行要按照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积极支持XX经济技术开发区、前锋工业园区、邻水县城南机电工业园、丰禾轻工业园、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华蓥广华工业园区、岳池回乡创业园和武胜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以天然气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行业、以水泥陶瓷和新型
建材为主的建材行业、以丝绸纺织及制衣制鞋为主的轻纺业、以汽车机电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粮油畜禽产品茶制品饲料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信贷投入,实现信贷资金与XX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扩大个人消费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担保贷款的规模,大力发展自住购房、购车、装修、旅游、教育等
各类消费信贷业务,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七)支持城镇化建设。各行应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次创业”总体要求,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新设区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重视对小微企业、进城居民和个体生产者的金融需求,助推XX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逐步缩小与全省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三、强化监测,科学设置各类考核指标
(一)加强统计监测。各行应以县域为单位,建立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统计监测制度,科学设置监测评价指标,如存贷比、贷款增减变化、不良贷款、税收贡献等监测指标,并定期进行监测。
(二)加强分析汇报。各行应定期就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主动向当地政府、监管部门和上级行汇报,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理解。
四、强化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一)内部考核。各行应对县域支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由各行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考核结果应作为对县域支行领导班子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二)监管考核。XX银监分局按季对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情况进行监测,年末综合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县域存贷比、新增存贷比、不良贷款率等(详见考核办法)。XX银监分局将把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对各行高管人员的动态履职考核。对在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工作成效显著的银行业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创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对考核结果为较差的机构进行警示性谈话;对排名末位的县域支行暂停其上级行次年的机构准入事项;对连续两年考核为较差的机构,建议其上级行调整其县域支行主要负责人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
五、其他
XX辖内其他银行业机构参照本意见执行。
第二篇: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国家川渝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总体方案,加快XX“三次创业”,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促使信贷资金向县域倾斜,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强化意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承载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平台,是民生金融服务的关键和重点。让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用于县域当地,对支持统筹城乡、服务中小、服务民生、服务“三农”意义重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责无旁贷。2013年是XX川渝合作示范区具体规划建设的启动年,是筹备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的关键年;同时XX获得了西部承接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经开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战略机遇,这些都为县域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目前,XX市行政区划6个,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17个,分别为工行4家,农行6家,中行2家,建行5家,存贷比低于20%的国有县域支行有6家。因此,加大县域信贷投放,提高县域存贷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应深入贯彻XX国有商业银行2013年监管工作会议工作要求,加大对县域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XX经济全面发展。
二、强化投放,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制订工作方案。各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扩大县域信贷业务授权,实行县域“双倾斜”,即贷款规模和机构设立向县域倾斜,县域内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新增存贷比不低于50%,确保存贷比逐年提高;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对县域支行实行差别化管理,实行“一行一策”;制订明确的尽职免责条款,对由于市场、政策变化而造成贷款质量下降的,应免除有关信贷人员的相关责任,实行“容忍度”考核;建立适当激励机制以提高县域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二)倾斜贷款规模。各行应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并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规模实行切块管理、适度倾斜,加大对存贷比低于30%的区、县(市)和新设区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贷款发放绿色通道。鼓励建立县域其它类别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批发运用机制,依法合规开展同业合作,稳步发展银团贷款、社团贷款和贷款转让业务,合理调剂信贷资源,实现辖内存款资金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利用。
(三)加快机构建设。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地区恢复或增设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县域网点应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新设分支机构要重点在县城、新设区、乡镇、城乡结合部或郊区安排网点。鼓励国有商业银行与各类融资担保公司、金融仓储公司合作,严格控制担保、仓储收费比例,为县域企业提供担保、仓储等增信服务。
(四)创新产品和服务。各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客户多样化融资需求,开发和推出多元化、结构化融资性产品。积极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机械化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农民宅基地等为标的的抵押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方式,逐步解决在贷款管理权限、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适当调整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逐步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信贷审批权在县域营业机构予以公示,在保证核心法律要素齐备的条件下,合理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实现县域贷款差别化优惠利率。
(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帮扶。各行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帮扶,主动对接有融资需求但是会计制度不够规范的小微企业。从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将企业的传统三张会计报表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关的的新三表(水表、电表、报关单表)、三品(小微企业主的人品、产品、抵押品)结合,在利率定价、非融资服务收费上给予优惠,减轻企业负担。
(六)积极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发展。各行要按照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积极支持XX经济技术开发区、前锋工业园区、邻水县城南机电工业园、丰禾轻工业园、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华蓥广华工业园区、岳池回乡创业园和武胜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以天然气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行业、以水泥陶瓷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行业、以丝绸纺织及制衣制鞋为主的轻纺业、以汽车机电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粮油畜禽产品茶制品饲料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信贷投入,实现信贷资金与XX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扩大个人消费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担保贷款的规模,大力发展自住购房、购车、装修、旅游、教育等各类消费信贷业务,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七)支持城镇化建设。各行应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次创业”总体要求,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新设区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重视对小微企业、进城居民和个体生产者的金融需求,助推XX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逐步缩小与全省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三、强化监测,科学设置各类考核指标
(一)加强统计监测。各行应以县域为单位,建立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统计监测制度,科学设置监测评价指标,如存贷比、贷款增减变化、不良贷款、税收贡献等监测指标,并定期进行监测。
(二)加强分析汇报。各行应定期就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主动向当地政府、监管部门和上级行汇报,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理解。
四、强化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一)内部考核。各行应对县域支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由各行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考核结果应作为对县域支行领导班子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二)监管考核。XX银监分局按季对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情况进行监测,年末综合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县域存贷比、新增存贷比、不良贷款率等(详见考核办法)。XX银监分局将把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对各行高管人员的动态履职考核。对在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工作成效显着的银行业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创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对考核结果为较差的机构进行警示性谈话;对排名末位的县域支行暂停其上级行次年的机构准入事项;对连续两年考核为较差的机构,建议其上级行调整其县域支行主要负责人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
五、其他
XX辖内其他银行业机构参照本意见执行。
第三篇: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为推进《XXX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培育引进市场主体
1.支持引进龙头企业。围绕集成电路、高清晰新型显示、电子产品制造、智能可穿戴、数字通信、机器人、大数据、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创意设计等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对引进企业总投资在2亿—5亿元和5亿元以上的项目,按照同期市场报价利率,给予新增贷款5年期限贴息,每年单个项目贴息额度分别不超过500万元和1000万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2.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优。对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我省数字制造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奖励。对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在我省落户且投资超过2亿元的,经认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我省企业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经过认定且在我省入统纳税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我省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按贡献率给予特殊奖励。〔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3.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对数字经济领域世界和国内500强、龙头企业及境内外上市企业来我省设立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的,五年内分别按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8%、0.5%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额最高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4.支持平台招商。鼓励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社会性质的招商平台,对每年招商签约落地项目达10家(单个设计类企业研发设计人员不低于20人、单个制造类和平台类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的平台,给予100万元奖励,每超过1家增加10万元,每个平台最高300万元。〔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二、延伸壮大数字产业链
5.支持全产业链招商。鼓励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开展产业链和供应链招商,对于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的,给予实施招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2000万。存量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扩大投资,享受同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6.支持数字经济供应链创新发展。支持头部企业在我省布局建设智能仓储、智能配送项目,打造未来物流网络,在协调干线运输能力、航空包机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原材料、零配件和产成品运输实施绿色通道,给予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支持。〔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7.支持产业链创新示范。围绕发展数字产业开展产品示范评选活动,对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突出、在我省生产且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的智能硬件和软件产品,每年评选认定不超过20个示范项目,每个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8.支持数字产业集聚建设。整合相关资源,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推动数字经济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对进入数字经济园区且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数字经济企业,按其对地方经济贡献新增部分的50%,连续五年给予奖励。〔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9.支持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数字经济企业利用存量土地新建工业厂房,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利用园区建设的标准化厂房进行生产的企业,前三年供企业免费使用,之后可租可购,对先租后购的,租金可抵后期购房款项。对数字经济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用地。对信息网络产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经济等经营服务项目,可参照商服用途落实用地。对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政府债券支持。〔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三、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0.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实施产业数字化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对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50%的市(地)和县(市),每个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按有关规定,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给予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1.支持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支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在大型厂区、各类开发区和数字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5G专网、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立通信基站用电报审安装绿色通道,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不受电压等级和用电量限制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先安排风电、光伏建设指标,支持数字产业园区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配套建设。〔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电力公司,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2.支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省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需求撮合、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对认定的省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给予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13.支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数字商务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电商企业实现省内生产实物类商品网络零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并在省内入统纳税的,在申报内对新增网络零售额按不超过5%的比例给予奖励,最高200万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
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14.支持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数字经济领域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补助。上述平台建成运行后,5年内给予一定研发经费支持。对实质引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分支机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15.支持关键技术攻关转化。围绕数字经济重点发展产业,每年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1000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16.支持知识产权创造。支持数字经济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专利导航,建立专利预申请补助机制,对提出申请国际、国家专利的,经评优认定后,根据拟申请专利类型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用于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银奖和优秀奖的,分别给予每个奖项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
17.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各类孵化载体面向大学生团队提供免费的孵化场地,支持在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打造为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专业融资增信平台,支持数字企业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科技担保贷款和300万元的科技保证保险贷款。〔责任单位:XXX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五、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18.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要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预留空间,保障全省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建筑物、构筑物等空间同步设计、建设和验收。依法免费开放公共设施和国有企业所属建筑物,利用路灯、监控杆、办公楼等公共资源,支持建设基站、机房等通信基础设施。〔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9.支持数字类学科建设。鼓励我省高校加强数字类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学科的人才培育水平。对省内高等院校设置数字类相关专业且取得建设成果的,统筹现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进入数字经济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院校,统筹“双一流”建设资金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20.支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类融资需求,畅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鼓励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数字经济发展基金,省级现有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跟投等方式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按规定分阶段予以特殊奖励。对省内上市公司再融资并用于省内投资的,按实际到账金额的2.5%奖励,最高500万元。〔责任单位:XXX银保监局、人民银行xxx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XXX证监局〕
第四篇: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
一、镇情分析
(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古佛——八仙山大佛,古树——细沙溪桫椤树,旅游开发的潜力大,前景好。二是特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好。地处岷江流域,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茶(1.65万亩)、竹(12万亩)、林(4万亩)三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达到70%,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生态产业,为龙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民间资金比较充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17元。2010年全镇人民存款余额1.2亿元。
(二)不利因素。一是草纸加工造成河流污染严重。初步统计,龙华小草纸1039户,每年消耗石灰2000余吨,全部直接排放在大小龙溪和箭板河,使青山绿水变成“青山黑水”,影响龙华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二是区位比较偏僻。龙华位于县域西北部,群山阻扰,交通不便。特别是县城东迁新发乡后,工作运行成本增加,尤其是接受新县城辐射带动的影响小。三是经济发展滞后。工业企业缺乏,现有的企业仅电站、纸厂、砖厂、矿石厂等11家,还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主要对外通道屏龙路、龙永路仅仅“保通”,离“保畅”的要求还很远,龙商公路还是泥结石路,乡村公路硬化率低,全镇乡村公路190公里,硬化道路仅24.8公里。水利设施缺乏或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四是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受投入的制约,目前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对重点景区景点开发严重不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够。
二、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发展定位,围绕“一二三四五”推进工作,即:“紧扣一个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两大基础”——城镇基础和农村基础,“发展三大产业”——茶叶产业、林竹产业和旅游产业,“推进四个转变”——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耕作型向服务型转变、散居型向聚居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实现五个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9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43万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7029元,每年增加500元。
三、对策思考
(一)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交通、水利项目资金,硬化龙华至鱼孔公路、龙华至打鱼公路,建设八仙山后山公路,各景点的连接公路。实施场镇河提堡坎工程,实施场镇三级蓄水工程。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显著提升景区硬件设施条件。
(二)围绕旅游开发加快城镇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场镇开发建设,配套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产品市场,新增餐饮、住宿、娱乐场所,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使日接待能力由现在的100人增加到1000人。引进业主投资开发龙华特色旅游产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集镇,使场镇人口由现在的3000人增加到5000人,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镇化发展。
(三)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创建龙华“3A”级景区,通过组建国有旅游公司或引进投资业主,逐步投资打造古镇古街、八仙山景区、乱山迷魂奇阵等景点,实现门票收入“零突破”。争取项目打造七大旅游园区,即打渔村百竹园、稻田村山茶花园、中心村梨花园、细沙溪桫椤园、鱼孔村映山红园、老君山杜鹃花园,增添旅游景点。
(四)围绕旅游开发加快草纸生产转型。严格控制新增小纸厂,杜绝新增污染源。积极引导和扶持小纸厂生产户产业转型,改卖竹片,改编竹器,或者养猪、养鸡、养兔,减少和控制污染源,建设“青山绿水”,凸显“生态优势”。立足“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因地制宜,引进竹笋、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城镇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围绕旅游开发统筹新农村建设。一是把“赶场路”变成“致富路”。发挥现有公路对村社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加大小货车,提升运输能力,彻底改变仅依靠摩托车、长安车运输农产品的局面,使茶叶、竹片、林木、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快捷流通。新建公路结合景区公路规划、全镇路网规划,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线,畅通无阻。二是把“荒山坡”变成“金饭碗”。“靠山吃山”,在土地上做文章,荒山荒坡除发展茶叶、林竹,养牛放羊外,还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打好“生态牌”,种时鲜水果、高山干果、笋用竹,养土鸡等,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三是把“偏远村”变成“新农村”。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规划要求(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兵营式”,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集中建房,打造亮点。在山水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国 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省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新苏州”为战略目标,以与清华大学合作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为突破口,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节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和循环型经济体系;坚持清洁发展,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优化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
(一)主要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率达到100%。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削减。到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0.1%和24.9%。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应当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全部通过审核验收,超过20%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 推进循环经济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推进机制和基本框架。
四、主要措施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特征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 用、资源化”的原则,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 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二)从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加以推进。
1.在企业层面上,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建立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清洁生产审核,在重点行业规模以上 企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排放标准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 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全市150个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00 个单位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不断改进设计,广 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利用率,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使单位产品能耗、物 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2.在区域层面上,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设生态工业园。通过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整合、提升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构建工业生 态循环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最小排放。开发区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按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 的要求,推动企业延伸产品链条,促进企业间的关联共生,发展集中供热和集中治污,形成产业集中、连接紧密、资源利用效率高、废物排放量少的循环型产业园 区。苏州市区、昆山市、吴江市要以产业生态化为导向,以生态工程为依托,结合绿色招商,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园。沿江资源密集型企业和废物 排放总量较大的开发园区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合理开发、产品深度加工、能源综合利用上来,逐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区域。积极做好工 业园区、高新区全国生态工业园的试点示范及高新区、张家港冶金工业园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部署规划张家港扬子江化学工业园、昆山开发区等一批循环 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引进“补链”项目,实现物流、能流、技术的集成和信息与基础设施的共享。
3.在社会层面上,探索循环型城市的建设。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社会建立节能节水机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积极开展“绿色机 关”、“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商场”、和“绿色社区”等系列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自觉性。推行生态化垃圾管理,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改变苏州城市垃圾管理与处置的现状。
(三)重点抓好循环经济关键环节
1.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单位资源的产 出水平。在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鼓励利用余热、余压、余能生产电力和热力,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在电力、化工、冶金、造纸等高耗水行业,鼓励循环用 水、串联用水。在化工行业,鼓励回收余气、尾气及残液中的化工产品。
2.在废物产生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固体 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鼓励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铺路和回填等。在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等高耗水行业,发展外排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和“零排放”技 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河道污泥的再生利用。推进秸秆、禽畜粪便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优化能源结构。
3.在资源再生环节,着力培育静脉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推进实施以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金属等为重点的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发 展并合理布局静脉产业,推动对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实现循环经济区域性整体联动。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资源 的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
4.在社会消费环节,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行为,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四)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两轴三带”总体格局,通过工业布局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促进 产业集聚,打造以沿江基础产业、沿沪宁线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 项目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降低传统产业能耗水平和排污量。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努力提高低能耗、低污 染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开发区集中,推广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建设集中供热和集中治污体系,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新办工业企业原 则上必须全部入园进区,现有的企业也应逐步向区内集中。编制《热电联产规划》,淘汰关闭禁煤区和工业区集中供热范围内10吨以下燃煤锅炉。
(五)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抓住与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的契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1.建立基于GIS的区域物质交易标准平台。构建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物质交易平台,实现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网上交易。建设苏州循环经济信息网站。
2.构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网络。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选择典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全过程清洁生产的诊断,设 计依托企业的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并开展清洁生产的工程示范。选用先进的水处理、热交换及热利用技术,建立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3.推进静脉产业园综合示范工程。重点是焚烧飞灰水泥窑煅烧资源化示范工程,废旧轮胎“常温破碎+精细粉碎”生产再生胶粉示范工程,餐厨垃圾湿热水解资源化示范工程。
4.实施电子废物资源化示范工程。建设万台级成套化电子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六)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1.强化节能工作,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广一批节能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 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
2.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农业节水要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推行节水农艺技术,优化种植业结构,建设灌溉计量 工程;工业节水要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工业园示范区,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发展节水产品,实施工业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和审核制 度,严格执行节水设施“三同时”,创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落实鼓励生产、使用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节 水技术、设备目录的设备,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3.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3~5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园区)。鼓励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有机肥料和无公 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杆、畜禽粪便,在推广家用沼气的同时,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及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建设,防止养殖场粪便、污水污 染,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4.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推进“禁实限粘”工作。进一步禁止使用和限制生产使用粘土实心砖,加快淘汰 粘土类墙体材料,推广应用非粘土类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城市的“禁实限粘”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由应用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由“禁实”向“禁 粘”转移。全市乡镇实现全面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抓好城市“禁现搅拌”,提高水泥散装使用率。设立新型墙材料发展奖励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新墙材企业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等。
5.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按照国家税收减免政策,认定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307号令),加强报废汽车的回收监督管理,确保经营有序。
(七)构筑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形成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开发或运用生态工业的关键联接技术,如城 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回用技术、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生物化工联接技术和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 研究开发,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列入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 究开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强化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 体系,鼓励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向社会提供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 服务。
(八)制订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收集体系、管理办法和促进静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适 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确定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价格标准。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工业和城市公共用水实行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加大城 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税务部门对使用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的国产设备(产品)的企业,要及时办理所得税抵免和加速折旧手续,切实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获得的优惠资金和减免税(费),要专项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再投入。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或其他相关科目。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各级 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要将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列入投资重点。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建设,发改、经贸、国土、金融、电力等部门要在 立项审批、用地计划、信贷资金、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环保和污染防治资金支持企业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相关财政专项建设 资金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支持项目建设。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投资公司要增加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投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 股票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
(九)强化组织引导,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重要日程,明确领导责任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市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协调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做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工作。各市、区政府(管委会)也要建立相应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协调 工作机制。2.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积极探索,从各自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齐心 协力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经贸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结合起来,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改、规划部 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科技部门要加大节约资源和能源新技术、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无废少废技术及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环境 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严格执行“三同时”、“一票否决权”、限期治理等制度,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水利水务部门要加强水 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卫生、国土、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3.典型引路,扩大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市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在全市选择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
4.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增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要按照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决策层的原则,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媒体,采用新闻发布 会、理论讲座、研讨会、现场会和骨干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逐步提高全社会、特 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起循环经济理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