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0:4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省林业厅二○○五年十一月四日)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良性互动,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林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正确认识当前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围绕实施四大林业生态工程,狠抓林果、种苗、花卉、旅游、加工和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突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培育,走以大工程推动大发展,大产业带动大效益的路子,全省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林业产业的认识仍不到位,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两大体系相互关系的理解也不够全面和深刻;全省林业产业总体呈现起步早、发展慢、规模小、比重低、效益差的状态,突出表现为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大型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增收缓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势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不适应,必须引起各级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全省林业产业发展。

2、我省发展林业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和良好机遇。我省大部分地区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特别适合经济林果和花卉生产;地形地貌复杂,森林景观多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养殖加工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林业低成本扩张,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林业产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林业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搞活,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推动全省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全局和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3、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以林业六大产业门类建设为依托,以名优特新林产品加工生产经营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加快绿甘富民强林建小康进程。

4、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实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科学规划、区域化布局原则。以增收增产增效为目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做大做强。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全社会兴办林业产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城乡就业,减轻企业和林农负担,强化对林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林农和林业职工收入较快增长。

——科技创新、优质高效原则。强化科技服务,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实现林业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

5、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全省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200万亩,年果品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万吨左右;鲜切花生产基地达到并稳定在20万亩,年生产鲜切花51亿支左右;年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新组建大型林业生产与加工企业20家,林业产值以20%的速率递增,全省林业年产值达到110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

6、建设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全省林业产业布局可区划为河西、陇中和陇东南三大区域。河西地区重点发展鲜食和酿酒葡萄、梨、枣、杏等经济林果以及草花制种产业,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林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重点扶持和建设饲草、柠条、沙棘、药材、花椒、大枣基地,培育发展退耕还林饲草业,整合提高鲜切花、球根类花卉产业化生产规模。组建饲草加工、花卉包装营销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陇东南地区重点抓好苹果、核桃、花椒、桃、大樱桃、杏、油橄榄、茶叶等经济林果基地建设。组建林木加工和林果贮藏加工、林药林菜加工、花卉盆景培育、野生动物繁养、林区矿产资源开采等林业产业集团,走外向型发展路子。

7、产业门类与重点基地。全省林业产业要围绕六大门类,重点建好十大基地。经济林果产业:全省新发展和改造经济林果面积400万亩,总面积达到120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

花卉种苗业:以优良品种、优质高效花卉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为依托,满足社会不同阶层日益增长的需求。

森林生态旅游业:以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打造森林旅游热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最终实现年接待游客能力1000万人(次)以上,使森林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得到较快增长。

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配套完善果品贮藏库和林木、果品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规范和完善果品、家具和木质装饰材料综合批发市场,提高初级林产品加工和服务增值效益。

养殖业(包括野生动物驯养以及环保家畜、禽、水产品饲养):最终实现年养殖规模1000万头(只)以上。其中野生动物驯养达到100万头(只)。

林下经济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林药、山珍食品、干果、浆果、水资源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重点要建好的十大基地是:优质林果生产加工基地、鲜食酿造葡萄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基地、优良乡土和珍稀名贵树种基地、名优特色花卉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退耕区灌草栽植与加工基地、家具与木质装饰材料加工基地、野生动物与环保畜禽饲养基地、林下山珍开发基地以及森林旅游基地,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全省林业产业全面发展。

三、对林业产业的扶持政策

8、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增加经济林基地、花卉种苗基地、森林生态旅游、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专项投入,并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范围。从2006年起,省上将逐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财政支农资金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林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林业产业建设项目。

9、放宽金融贷款政策。各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林业实行的长期限、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对符合信贷原则的项目,银行可向农户、林业职工和其它从事林业产业经营的个体私营者给予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倾斜。允许林业贴息贷款借款人以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落实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政策。国家政策性银行对林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10、落实林业税费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栽植林木、采收林木种子和苗木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可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林型企业出口除享受国家退税外,对自营出口企业为扩大出口所借贷资金的利息,在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进入税前成本。

11、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各级政府通过对现有林业企业的项目立项、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尽快培育一批有实力、规模大、效益好的林产品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和桥梁作用。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改制、参股合并、股权转让、拍卖等方式,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效益好,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大力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效益的龙头林业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创造条件。注重挖掘和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壮大退耕区农村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注重打造品牌,对已经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认证的林产品,要加强质量管理,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体系,申请国际质量认证,创立国际名牌。发挥国家命名或批准的“花卉之乡”、“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国家级花卉市场”、“国家花木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种苗基地”等的品牌优势,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消费者认可的林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将其培育成新的品牌。

12、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宏观管理。各级政府要把林业产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狠抓落实。各级计划、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积极扶持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要同生态建设一样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要加强对重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及龙头企业建设的检查和通报,建立林业产业建设与生产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13、科学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各市州、县区市政府要在认真调研当地森林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科学分析和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当地主导林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按照全省林业产业规划和布局,根据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市州、县区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认真评估、筛选、论证优势林业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努力做到规划建设一处基地,开发一种优势林业产品,创立一个知名品牌,占领一方市场,致富一方百姓。

14、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自愿民主、积极稳妥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全省花卉协会、经济林协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协会、国有林场协会等协会体系建设。在经济林果建设较为发达的市县乡,积极组建苹果、花椒、核桃、桃、梨、葡萄等林农协会,发挥协会在实际生产和产品销售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和组织功能,提高果品产业化生产能力和市场化销售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林业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15、加快林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省林业厅要会同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抓紧做好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省内林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标准化管理体系。省政府对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的林业企业,将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16、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非公有林业产业发展,提高非公有林业经济比重,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要落实各项鼓励政策,统一税费、资源利用和投融资政策,为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要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允许将非公有制林业产业项目列入全省林业产业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实行资金直补到实体或私有者。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地、林木,既可通过改制、出让等形式依法转让给非公有制经营主体经营,也可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面向社会搞活经营。

17、重视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各级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要加强林业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鼓励龙头企业产学研相结合或自办研发机构;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开发实体,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有偿方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集中资金,建设一批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林业企业家的培养,真正把促进企业家的成长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中心,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抓紧抓好。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66号 【发布日期】2008-05-19 【生效日期】2008-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8]6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五月十九日

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的意见

(省农牧厅 二○○八年四月六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及《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1号)文件精神,促进全省粮油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油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确保全省粮油总量平衡,结构合理,质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粮油生产的重要性

近年来,受全球粮食产量下降和消费持续增长的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偏紧,价格持续上涨。国内油料生产受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的影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徘徊不前,油品供需缺口不断增大,食用油价格涨幅较大。国际、国内粮油生产消费形势的变化也给我省带来一定的影响。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基础薄弱,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全省粮油需求逐年上升,供给压力加大,粮油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粮油生产、确保粮油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油供应、确保粮油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实现全省粮油供需基本平衡。

二、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基本思路:“保面积、保总产、保安全、保供给、保增收”。具体就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确保安全,立足省内粮油供求基本平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发挥比较效益和生产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和低芥酸、低硫苷“双低”优质油菜,改善粮油品质,提高加工水平,促进粮油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基本满足省内人口增加、畜牧业发展和食品加工业对粮油消费的需求。

(二)基本目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3800万亩以上,总产量80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250万吨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50万吨。稳步扩大油料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油料面积今年恢复到490万亩,总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十一五”末全省油料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努力,确保全省粮油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粮油消费的需求。

三、重点工作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粮油的积极性,改善粮油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业,提高加工增值水平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扩大油料面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扶持粮油生产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粮油生产大户适当集中。

(二)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快粮油商品基地建设。河西、沿黄、泾渭河流域等灌溉农业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浇地,加快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完善田间水利设施,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尽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河东旱作农业区要加快兴修水平梯田,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通过兴修小塘坝等小型水利工程,广泛开辟抗旱应急水源,推广集雨节灌技术,增强防旱抗灾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良和沃土工程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进一步巩固提高商品粮油大县的生产能力,突出抓好陇东、河西、沿黄和徽成盆地4大商品粮基地建设,抓好河西冷凉灌区及中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春油菜、中部胡麻、陇东南冬油菜3大商品油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提高粮油商品率,使其成为商品粮油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稳定全省粮油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三)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粮油生产。各市州要立足资源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围绕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大力推进生产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促进粮油生产向优势产区、优势品种、优势区域集中。河西地区重点发展杂交玉米制种,适当扩大春小麦种植面积;中东部地区要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陇东南地区稳定冬小麦面积,积极扩大粮食复种面积。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突出抓好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逐步压缩中东部浅山易旱区低产夏粮面积和南部条锈病核心越夏区小麦面积,稳步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秋粮面积。

要稳定胡麻种植面积,积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压缩春油菜高芥酸和白菜型品种,重点发展“双低”优质油菜,把油料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大复种面积上。洮岷高寒阴湿区和祁连山北麓地区要努力扩大“双低”春油菜面积,中东部地区要稳定胡麻种植面积,陇东南地区要积极扩大麦收后复种油菜和移栽荏子的面积,河西、沿黄及东部地区要稳步扩大油葵种植面积。

(四)大力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粮油生产水平。要对先进实用的粮油增产增效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重点推广旱作节水、优良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耕作、科学施肥等集成技术,切实提高粮油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提高粮油产出水平。一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垄作栽培、机械深松耕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抑蒸保墒、抗旱播种等旱作农业技术。在河西、沿黄等灌溉农业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作沟灌、间套复种立体种植、少免耕垄作栽培等高效节水技术。二是抓好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是抓好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螟、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确保粮油生产安全。三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机械深松、高茬收割、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机械起垄覆膜、精少量播种、机收机播等耕作技术,提高粮油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四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化肥深施、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五)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在粮油新品种的引进、选育、示范、推广上要有大的突破。一是加快新优粮油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抓好省内现有优良品种和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的提纯复壮,因地制宜筛选推广一批符合本地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粮油主栽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加快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二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确保种子质量,提高良种生产、加工和包衣统供能力。三是加快优质品种的研究和选育工作,加强联合攻关,强化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选育,重点是面包、饼干等专用小麦品种,粮饲兼用、优质蛋白饲料玉米、淀粉、全粉、薯片薯条加工马铃薯品种,“双低”油菜,提高粮油作物品种的优质专用水平。

(六)狠抓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辐射带动粮油生产发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是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要按照省农牧厅《2008年全省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以30个旱作农业项目县和10个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突出玉米、马铃薯、小麦(含啤酒大麦)三大作物,每县建立1个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9个油菜主产县各建立千亩示范片2―3个,5个胡麻主产县各建立百亩示范片2―3个。辐射带动高产创建县单个粮食作物总产、油料总产分别较前三年平均增长5%以上。各市州要高度重视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尽快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四、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中央和省上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补贴的项目和品种多,受益面广,资金下拨时间也比去年早。各市州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国家和省上发展粮油生产的扶持政策,全力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户,落实到位。要细化实施方案,靠实目标责任,完善操作办法,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和放大政策效应,形成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合力。

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加大土地整理和复耕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对撂荒的耕地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等方式及时耕种。

(二)加大粮油生产扶持力度,增强粮油生产发展后劲。各级财政要增加粮油生产投入,改善粮油生产基础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稳定商品粮油生产。不断增加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粮油生产大县和商品粮油基地建设、粮油加工、销售等扶持资金,支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要制定优惠政策,对粮油生产大县和种植大户实行奖励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投资投劳粮油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要强化服务,加大对粮油生产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开展粮油作物政策性保险试点,为粮油作物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油生产科技水平。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技术问题,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攻关,对粮油标准化生产技术、基因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重大技术进行研究,搞好技术储备,为粮油生产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突出重点作物、重点区域和关键农时,细化技术方案,分地区分析、分作物研究、分季节安排,落实各项技术措施。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办好各类示范点、样板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成立发展粮油生产专家指导组,对粮油发展及高产创建活动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四)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壮大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粮油加工业,引入高科技,研究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型食品加工业。要按照集中加工上规模,精深加工上档次的要求,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粮油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实际加工能力。重点提高优质专用粮加工包装水平和加工质量,发展面条和面包等专用粉、玉米饲料、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全粉、优质小杂粮、高品质精加工食用油等系列产品。要把种植大户、粮油加工企业、粮油市场有机联系在一起,加快粮油加工转化和流通速度,使农民和加工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带动全省粮食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大力发展粮油加工销售中介组织。在粮油主产区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粮油加工和流通协会、学会、经纪人,促进粮油的加工转化,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各级粮食行政部门要加强粮油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努力增加省级和地方粮油储备,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粮油生产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狠抓落实,使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成立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作,整合项目资金,形成领导重视、职责明确、齐抓共建的工作机制,促进全省粮油生产秩序稳步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

业产业的意见

川办发[2011]69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林业收入持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林业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林业助农增收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为进一步壮大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山区为重点,以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努力建设林业经济强省。

(二)基本原则。突出特色优势,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带动能力;突出规模效应,优化区域布局和集群发展;突出科技支撑,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突出社会主体,促进多元化投入和参与;突出改革创新,完善林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200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000元,其中山区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300元。

二、突出工作重点

(四)着力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以盆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区为重点,着力培育木竹工业原料、珍稀林木、木本粮油、木本药材、森林蔬菜、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构建秦巴山区、龙门山区、大小凉山、沙鲁里山区和嘉陵江、涪江、岷江、青衣江、安宁河流域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带。开展林产品原产地标识认证和森林食品基地认证,着力打造秦巴山、大小凉山、雪域高原等区域性品牌。实施森林经营,加强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提高林地产出率。

(五)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保障林竹正常生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盆周山区、盆中平原丘陵区为重点,采取林茶、林药、林菌、林草等间套作模式积极发展林下种植业;以盆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山区、川西高山峡谷区为重点,采取林下养禽、养畜等模式适度发展生态养殖业。

(六)支持发展新型林产加工业。以林板家具一体化、竹浆纸一体化、林油一体化为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品牌响、绿色环保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向林业产业园区集聚。推进林业产业集群建设,在川西、川南等重点区域加快构建一批特色突出、企业紧密合作、辐射带动力强的林业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亿元企业达到100家,建成新型林产加工贸易园区50个,实现人造板产能800万立方米、家具产能3500万件套、竹浆产能260万吨,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突破100万吨。鼓励和促进林业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七)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村镇绿化为载体,着力打造大熊猫、森林、湿地、乡村等四大生态旅游品牌。支持农民发展“林家乐”,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到2015年,全省年生态旅游人数突破2.5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00亿元。

(八)积极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业。利用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势,支持发展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与精深加工业,支持发展实验动物养殖与技术服务、食用和保健类野生动物养殖与加工利用产业。到2015年,全省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企业达到200家,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九)加快发展苗木花卉培育业。以盆中平原丘陵区为重点,积极培育优质、高档绿化和彩叶苗木。以盆中平原丘陵区、川西南山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以木本花卉、盆景、野生花卉培育为主的花卉基地建设,加强以珍稀树种为主的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省苗木花卉基地总规模达到100万亩。

三、完善政策措施

(十)建立林业企业准入制度。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和培育优势龙头企业,鼓励林产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构建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加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清洁化生产经营,限制建立单线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普通刨花板、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装置和新建单条化学竹浆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线。加快淘汰3.4万吨/年以下的竹浆生产线,消减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和林产品采集活动。

(十一)完善林木经营采伐政策。规范林权流转行为,鼓励林农在完全自愿、利益共享的原则下采取家庭联合、股份制林场等合作方式,促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非林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商品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的,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在限额期内结转使用。推行采伐限额进村入户制度,在确保采伐限额分配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林农可以直接向乡镇林业站申请采伐许可。

(十二)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行业协会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建立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0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100个。支持有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林业建设项目,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带领林农开展林产品初加工。完善订单林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发展模式,探索推广“一体化经营”、“利益兜底”、“收益分成”、“利润返还”等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十三)完善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资

金。整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资金支持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加大森林食品认证、林业科技示范、林木良种良法推广投入,符合国家农机购置政策的林业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适当延长抵押贷款期限,合理设定抵押贷款利率,优化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结合实际提供面向林区居民和企业的林业金融咨询和其他金融服务。各地要把森林保险纳入农业保险统筹安排,通过保费补贴等必要的政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积极参与森林保险,扩大森林投保面积。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林业产业,积极营造全社会办林业的浓厚氛围。

(十四)强化林业产业科技支撑。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推广,选育速生、优质、抗逆、高效的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新品种,鼓励优先使用经主管部门审(认)定的树(竹)种,加强高接换优、组培快繁、测土配方施肥、丰产栽培和低产低效林改造、标准化生产等林竹丰产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强木竹重组、生物质能源、数字化家具、特色林产食品药品等林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引进、创新和应用。加强加工标准化技术和专利申请保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研究和应用林木采种、林竹培育、森林保护、林产品采运、初级加工等林业机械技术和设备,推广林业机械技术。

(十五)落实林业产业税费优惠政策。企业从事木本油料、水果、坚果、中药材种植,林木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饲养,林产品采集,灌溉、林木产品初加工等林业服务业项目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依法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依照有关税法的规定,对设在我省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我省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免收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登记、年检、管理费用。

(十六)健全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健全县、乡(镇)或片区林业产业、林木种苗、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与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立非赢利性的林权交易中心或收储机构,完善森林资产评估、林权登记和查询、林权交易、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制度和办法,健全咨询、评估、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加强林产品贸易市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林产品集中生产区建立林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加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市场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营销、物流网络。搭建林产品交易、展示及交流平台,建设覆盖全国、面向社会的林业产业政策、技术、信息咨询交流服务平台,为林农和其他林业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强化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在发展农村尤其是山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和优势,制订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十八)强化示范带动。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指导已经认定的产业强县向更高层次发展。坚持地方主体、上级扶持、动态管理原则,以山区为重点新增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强县。加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管,到2015年,全省建成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市

场前景好的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典型宣传,积极营造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九)强化部门配合。各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合力。林业部门要当好参谋,做好规划协调、督促服务等工作。交通部门要支持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林区道路建设。水利部门要结合“小农水”等建设项目,支持林业产业基地灌溉设施建设。经济信息化部门要加强林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引导扶持。发展改革、商务、科技、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第四篇: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702

【发布文号】湘政发[1998]13号 【发布日期】1998-08-14 【生效日期】1998-08-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

(湘政发〔1998〕13号1998年8月14日)

娄底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林业厅《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省林业厅)

省人民政府:

我省国有林场自50年代初创建以来,在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事业、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林场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为尽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体现国有林场特点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国有林场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就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实行分类经营管理

根据国家《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和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对现代林业的需求,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综合考虑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商品经营型、混合经营型等三类,实行分类经营管理。生态公益型林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事业性支出,在稳定有关扶持政策、维持原有投入渠道的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财权、事权划分的原则,通过逐步增加财政预算安排、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社会多方筹集等多途径解决。混合经营型林场属生产性事业单位,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实行经济核算,维持原有的投入渠道和优惠政策,经营的生态公益林投入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通过社会多方筹资等途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属生产性事业单位,以经营商品林为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按基础产业给予扶持和政策优惠。

国有林场类型的划分,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范提出划分标准,由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划定,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二、二、加快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取消国有林场固定用工和自然增长招工制度,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确定劳动用工数量,采取多种用工形式。职工与林场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履行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对林场富余人员,通过兴办二三产业、发展职工家庭经济等多种形式安排就业,并鼓励富余人员自谋职业。

精简国有林场内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一般不得超过在职职工总数的10%。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建立平等竞争、择优上岗、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主要负责人由林场职工选举或民主推荐,经主管部门审查,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其他管理人员由林场或林场主要负责人聘用。

改革国有林场分配制度,根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现有固定工资制度和单一分配形式,把职工工资与林场经济效益挂起钩来,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分配制度。使工资收入向生产第一线倾斜,向生产和经营能手倾斜。

三、三、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国有林场要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使林场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鼓励国有林场以其资产为资本控股、参股,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或外商联合,组建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鼓励国有林场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林农联营。林场的荒山荒地、经济林、竹林以及不便集中统一管理的用材林,可以长期承包、租赁或转让给职工经营;林场所属的各类多种经营项目,要积极实行股份合作、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也可以转让、拍卖给职工个体经营。国有林场要支持和鼓励职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家庭自营经济,因地制宜地兴办家庭养殖场、种植场、加工场。对经营面积小、经济效益差、独立经营难以维持的国有林场,可以就近并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国有林场;也可以实行承包、租赁、联营,或股份合作经营。对过去在乡村基础上将当地农户转为职工后组建的国有林场,可进行整体改制,建成股份合作制林场;也可以参照农村改革的办法,将生态林和用材林基地之外的山林、田土长期承包到户,分户经营。

四、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

国有林场要十分重视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良好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要围绕林业的产业化和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搞好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推广,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要优化第一产业,重点搞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名优特新经济果木林、工业原料林基地、珍稀树种基地建设;强化第二产业,加大木竹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其他林区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森林旅游业、花卉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等。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到国有林场开发资源,兴办产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五、五、稳定和完善扶持国有林场发展的经济政策

当前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凡按规定适用于国有林场的都应落实到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安排相关资金时,对国有林场要给予支持。国有林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要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7〕49号文件精神免征所得税。当地财政应从征收的农业特产税中返还部分资金用于国有林场建设。对张家界、金洞、莽山等三大国有林场,由当地政府决定试行新的财政分配体制,按照“确保基数,增量分成”的原则,林场的财政收入仍由财税部门依法征收、全额上解,林场超收分成应得的部分由各级财政与林场通过年终结算办理。

对国有贫困林场,要纳入当地扶贫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扶持,帮助其尽快脱贫。对贫困林场职工参加当地职工养老统筹保险、交纳统筹金有困难的,当地政府要给予适当补贴。

要逐步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减轻双重负担。对国有林场担负义务教育而承办学校的,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逐步移交给当地有关部门管理;尚不具备条件暂时不能移交的,各地要将对国有林场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如数返还。国有林场办的医院原则上应分离出去,移交给当地政府承办,也可作为社会办医疗机构。

要坚决杜绝对国有林场的乱集资、乱摊派。地方办电、城镇建设、通信建设、市场建设等,不得向国有林场摊派资金。未经省人民政府以及省物价、财政部门批准的任何对国有林场的收费项目都应当坚决予以纠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平调国有林场的土地和资产。

六、六、切实加强对国有林场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计划。要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保持国有林场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加强对林场领导班子的管理和监督,实行定期政绩考核和离职审计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国有林场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材料6: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集团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森林云南”建设,促进生态改善、林业增收、林农增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林产业意义重大

1.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是发展林业的关键环节,涵盖范围广、包括内容多、产业链较长、产品种类多、就业空间广、带动作用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对于发挥现代林业的经济功能,维护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云南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产业较强的优势和潜力。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创造性地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采取了一些列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林业产业建设不断推进,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涉林收入不断增加。随着我省集团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林业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激活,调动了林农和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势在必行。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小、弱、散,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健全等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兴林富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作为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举措,作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发展原则和主要任务

4.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森林云南”的总体部署,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提高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努力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林农增收、山区发展、改善生态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超过1200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5:3:2;到2020年,全省林业产业总值超过2000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5:2,实现投入多元化、经营集约化、产业特色化、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和、市场国际化,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林业产业强省。

5.发展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构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门类齐全、协调发展、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提高并重,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产业,促进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坚持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和开拓各地的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精心筛选和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产品。

—坚持规模发展,推进一体化经营。着力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资源集中利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坚持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林业产业由以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以综合利用森林资源为主转变,由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以利用人工林为主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效益。加强林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在资源培育和生产加工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6.主要任务。根据林业资源比较优势,重点打造9大林业产业:(1)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发展核桃、油茶、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产业,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385亿元,2020年达570亿元;(2)林(竹)浆纸产业,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林(竹)浆纸一体化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150亿元,2020年达530亿元;(3)林产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40亿元,2020年达100亿元;(4)竹藤产业,积极培育丰产竹藤原料林基地,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50亿元,2020年达120亿元;(5)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坚持适度发展加强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40亿元,2020年达90亿元;(6)森林生态旅游业,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90亿元,2020年突破140亿元;(7)木材加工产业,加快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110亿元,2020年达200亿元;(8)非木材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60亿元,2020年达70亿元以上;(9)观赏苗木产业,大力培育在国内、国际具有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75亿元,2020年达180亿元.三、扎实推进骨干工程建设

7.中低产林改造工程。中低产林改造是优化林分结构,推进林业提质增效,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坚持分类指导、依法依归和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大发展原则,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对集体商品林、公益林中的低效林进行改造。商品林改造,重点培育木本油料、竹林、珍贵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基地;公益林改造,主要是优化树种结构、完善生态功能,使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公益林及重点水源涵养区的森林禁止实施皆伐性改造。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约6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到2015年完成改造2000万亩。

8.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具特色、资源互补、生态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集中打造集体林产品加工、研发、物流、商贸、信息为一体的基础先进、配套完备、交通发达、产业集聚的林业产业园区。着力推进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周边及全省6个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是滇中林业产业加工中心,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观赏苗木培育及林产品会展交易、投融资、信息服务等;二是滇西南林浆纸林产化工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林(竹)浆纸和松香等林化产业;三是滇西特色林产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四是滇东南林业产业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木材加工、木本油料产品精深加工和观赏苗木产业;五是滇西北非木质林产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六是滇东北竹藤产业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竹藤产品和非木材加工产业,努力把云南建成全国一流的林业产业生产基地和面向西南重要的林产品加工中心和贸易中心。

9.原料基地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原料基地建设是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推广特色品种,优化区域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推进集约经营,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品牌型转变。完善优惠政策,将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与原料林基地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特别是有条件的大中型林业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联营、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营造原料林基地,着力建设木本油料、林(竹)浆纸、林产化工、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观赏苗木等8个省级原料供给基地,力争到2015年基地建设总规模超过1亿亩。各州(市)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建立2个以上优势特色产业原料基地。

10.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林业产业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按照林业产业总体规划要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优势集中区域、产业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模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加工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建设,改善林业产业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做到林业产业加工园区的水、电、路、气、通信、消防、雨污分流、仓储物流、信息平台、质量检测等功能设施配套,管网贯通,交通便利,绿化净化;优势集中区原料林基地建设的道路主干、次干和支路畅通,水利、电力、通信、森林防火和病虫害监测等设施基本满足需要。

11.良种生产推广工程。实行改扩建与新建相结合,围绕培育9大优势特色林业林业产业,加快建设云南松、思茅松、桉树、秃杉、西南桦、柚木、紫檀、沉香、黄花梨、桤木、红豆杉、核桃(含美国山核桃)、油茶、板栗、八角、竹种等林业产业基地主栽树种的省级良种基地。加快育苗新方法、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推行工厂育苗化育苗。加快林业产业研发中心、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等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良种选育、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体的长效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快育苗新方法、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推行工厂育苗化育苗。将林木良种补贴制度与良种基地建设和良种推广体系挂钩推进,建立监理制度。坚持科学育苗、规范生产、依法治种、严格实行种苗市场准入制、质量抽检制。扶持专业化种子公司,建立引、选、育、繁并举的林木良种繁育体系,推动种子生产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商品化转变,实现种子生产基地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和统一供种化。各州(市)要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建设1个以上林木良种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省新建林木良种基地35个,建设规模15300亩;2020年,主要造林树种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65%,商品林造林和产业原料基地基本实现良种良法。

12.市场体系工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要素市场体系和各具特色、运作高效、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专业性林产品交易市场网络体系。在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北布局区域省级专业市场,建设以林产品交易、信息发布为重点的昆明林产品综合交易中心;以林浆纸、林板、林化工及木材交易为重点的普洱林产品专业市场;以木材、竹材加工为重点的西双版纳林产品专业市场;面向南亚、东南亚以家具生产和木材加工为重点的保山木材专业市场;以木本油料交易为重点的大理林产品专业市场;以林下产品为重点的楚雄林下产品专业市场;面向“两广”及东南亚以油茶、八角加工系列产品为重点的文山林产品专业市场。支持、鼓励各地建立和完善与区域市场相配套的各种林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特别要发挥口岸桥头堡优势,在开放口岸建立林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代理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简化程序,提高通关效率,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服务,完善林产品出口物流体系。

13.产品品牌打造工程。培育一批特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尤其是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企业和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特色品牌创建工作,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完善名牌林产品认定办法和监督管理机制,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创名牌林产品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形成以名牌产品带动的产业发展机制。对获得“中国名牌”、“地理标志”、“云南名牌”,被国际和国内森林认证机构认定为“森林认证”的林产品加工企业,被列为国家外贸出口重点支持的林业企业,可享受省一次奖励政策;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企业,由企业所在州(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林业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力争到2015年,培育林业产业5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15个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到2020年,打造国家知名品牌10个以上,省知名品牌30个以上。

14.信息化平台工程。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创新管理机制,以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重点,合理布局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强化政府政策信息服务功能,加快家里并完善资源、产业、科技、政务4大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全身林业产业信息化水平,实现林业产业管理及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和便捷化。不断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做好省林业产业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乡村”工程互联互通,加快建立全省性林业资源、林权宗地、产业发展、涉林企业、防灾减灾信息数据库,使现有林业资源信息网络覆盖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及林业企业、合作组织、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开拓、企业宣传和产品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良种化建园、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引导、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加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按照“强

二、带

一、促三”的要求,加快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林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林业二产业,扎实推进以木材及林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为主的林业一产业,积极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林业三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林业传统产业调整步伐,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优势突出、农民增收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竹)浆造纸、野生动植物繁育、森林旅游、竹藤花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优化产品结构,以提高林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开发名特优精深加工产品,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品牌型、外向型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

16.积极推进连片开发。加快实施连片开发,推进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充分利用产业规划、项目带动、政策优惠、利益导向、机制创新等方式,推进林产品加工向示范园区集中、林地向经营大户集中、产业向优势特色领域集中,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区域优势明显、综合效益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到2015年,全省初步形成6大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带,即:以木材加工、特色经济林、观赏苗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非木材、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滇中产业带;以林(竹)浆纸、林产化工、特色经济林、森林生态旅游、竹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滇西南产业带;以特色经济林、木材加工、森林生态旅游、观赏苗木为重点的滇西产业带;以特色经济林、非木材为重点的滇东南产业带;以森林生态旅游、非木材为重点的滇西北产业带;以林产化工、竹藤、非木材为重点的滇东北产业带。

17.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林业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林业产业素质。加大林业产业开发的科研专项投入,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整合林业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加强林木种苗、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植树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消防等关键性技术研究,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以林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创新科研院所运行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林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创新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加大林农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一线。大力支持林业高新技术发展,鼓励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8.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加快发展各类林业经营组织,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引导有特色的林业产业大户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或股份合作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和依法保障林农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林农采取承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抵押、利润返还等形式,与林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合机制。加大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以林地、林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为纽带,组建林农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组织形式,丰富合作内容,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联系市场、政府和农户的纽带作用。

19.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培育和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和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产品标准化的发展要求,鼓励企业采取扶持、改造、组建、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林业龙头企业。完善林业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和监测管理办法,对林业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所需非农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5年内扶持发展100家以上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形成9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采取提供标准厂房等扶持政策,加大对具有良好业绩和发展潜质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孵化器内企业的支持。鼓励和支持发展前景好、带动农户面广、农民增收有保证、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扩大再生产资金。

20.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以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实行政策优惠等措施,大力推进林业绿色产业发展。按照林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要求,合理布局大项目,形成资源共享和废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加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林业产业步伐,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实施以增加森林储能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中低产林改造、森林保护、湿地保护、荒漠治理、生态修复等林业碳汇示范项目,加快碳汇林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对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企业予以取缔,严禁游离甲醛含量超标的产品流入市场。加强林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支撑,地方标准为补充,覆盖主要林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标准体系。建立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有关认证工作。

五、不断创新发展机制

21.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投入的长效机制,省财政每年筹集专项扶持资金,并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逐年适度提高,州(市)、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一定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形成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合力。各级各类金融部门要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不断扩大信贷规模。扩大并规范抵押、质押和担保范围,注重抓好林农小额贷款工作,改善林业企业和林农贷款环境。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发挥省林业投资公司作用。采取股权、债券、收费权、经营权、等多种融资方式、质押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打造社会信用体系,破除各种障碍,降低各类门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政策性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探索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增加林业产业风险防范能力,降低企业和资本投资风险。

22.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等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育林基金征收比率按10%执行,征收范围为木材及松脂,其他林产品不再征收育林基金。对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投资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企事业林木的培训培育和种植林产品采集所得、纳入工业信息化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免征营业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落实国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政策。符合国家有感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林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及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3.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方式。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取消林木采伐限额分控制,实行五年总控制、调节使用,商品林各项采伐限额指标有节余的,可以结转到以后个使用。取消消耗结构分项控制。取消自上而下安排木材产生计划的管理模式,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统计采伐需求并按需求制定木材生产计划。非林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公示制度,简化采伐管理程序和集体林木采伐作业设计。逐步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实现依照森林经营方案安排木材生产。取消人造板运输办证规定。在加强公益林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野生菌、中药材、野生动物驯化养殖等非木材产业,在补植补种中选用经济效益大的树种。

24.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推进林业行政职能转变,简化政府工作运转程序,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林业行政职能重点逐步转移到林业行政执法、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中心,加大公开拍卖等方式的推广、运用力度,规范产权交易。建立集中办公的便民服务中心,并将功能逐渐延伸到林地林木集中的乡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登记、审批、课税、变更等有关适宜。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满足企业和群众对市场、资金、技术、工艺和品种等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发布有关政策,开展网上办公服务、网上咨询服务。加强检查监督,进一步规范木材流通秩序。制定和完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办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林业产权交易市场。

2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我省地处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我国面向西南开发的重要桥头堡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林业产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吸纳国内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林业产业和林产品升级换代,促进我省林业产业产品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投资者到国外从事基地造林、木材加工、林副产品加工等活动。鼓励省内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与国外林业企业交流与合作,发展开放型林业产业。积极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工作,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东部企业落户,提升产业水平。

六、着力强化保障措施

26.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研究解决全省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负责日常工作。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领导,把发展林业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林业产业综合协调服务工作机构,确立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密切配合、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切实把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林业产业建设顺利推进。

27.强化部门职责。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支持各地做好工作,形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发展改革部门和省林业部门要认真组织制定和实施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和协调重大对策措施。省林业部门要做好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行业管理和综合协调服务。省财政部门要加强落实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资金。省工业信息部门要落实林业加工企业的扶持措施,加大对高新林业产业、重点企业技改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省科技部门要组织新兴林业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研究和发展。省商务、供销部门要加强林产品市场和流通网络建设。省扶贫部门要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要制定具体政策支持林业发展。云南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等部门要切实落实信贷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云南保监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性保险试点。省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部门要加大力度搞好林业产业原料基地通水、通路、通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省统计部门要会同省林业部门做好林业产业统计工作。

28.建立激励机制。省人民政府把林业产业发展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州(市)和升值有关部门。省林业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对各州(市)林业产业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并兑现奖惩。各州(市)政府主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州(市)、县(市、区)政府要抓好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将林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工作目标考核。

29.制定发展规划。按照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及加快推进林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科学制定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州(市)和县(市、区)政府结合本地森林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适宜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尽快制定林业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及发展重点,加快培育园区特色产业、新兴产业。

30.建立健全“三防”体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新要求,探索建立以群防群治为基础的森林“三防”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完善以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为重点的森林防火体系,加强火险预警、林火监测、防火通信、信息指挥、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火灾损失评估、应急防治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常发危险性和重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治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救灾能力。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领导责任制,加强各级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执法基础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步滥猎野生动物、乱征滥占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和支持农民自愿成立民间护林防火、防盗、防病虫害协会等组织,引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自律意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群防群控体系。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五日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