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
(讨论稿)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精神,现就我市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完善市场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确保产品安全充足供给,提高优势产品在全省及襄樊市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规模化、标准化基地生产的“菜篮子”产品占全市产品总量的70%以上;现代市场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基本形成,“菜篮子”产品质量实现可追溯,全市菜地保有量达到8万亩以上。力争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产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把老河口市建设成襄樊市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
二、优化蔬菜产业区域布局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实施蔬菜产业振兴计划,围绕“六大区六条带”建设突破性发展蔬菜产业。即以赞阳办、光化办近郊乡镇为主体的城郊精细蔬菜产业带,基地面积2.5万亩,年产12万吨,以供应城区为主;以汉江沿岸为主体的“百里汉江蔬菜走廊”产业带,基地面积4.5万亩,年产23万吨,以解决淡季供应及外销为主;以袁
冲乡为主体的朝天椒、青皮冬瓜、南瓜产业带,基地面积2.2万亩,年产4.2万吨,以外销为主;以薛集、竹林桥、光化三个乡镇为主体的沿半秦路商品蔬菜产业带基地面积0.9万亩,年产4万吨,以供应周边乡镇为主;以张集镇、洪山咀镇为主体的菜豌豆产业带,年播种面积2万亩,年产1.2万吨,以外销为主;以薛集、孟楼两个镇为主体的莲藕产业带,年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3万吨。
三、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
蔬菜生产突出抓好六大基地建设。稳定基本基地建设,规划建立稳定规范的蔬菜基地保护区,到“十二五”末,蔬菜基地规模达到8万亩,在六个蔬菜优势区域建立一批核心示范基地,带动建设0.9万亩城郊设施蔬菜标准园,3万亩露地蔬菜标准园,0.1万亩保护地蔬菜标准园,0.2万亩西甜瓜标准园。在李楼镇黄寨村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标准园区1个,面积500亩,重点进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成果。在酂阳办晨光村建设有机蔬菜示范基地1个,面积0.3万亩,发展有机蔬菜生产,满足高端消费人群需求。
四、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以农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重点培植华晟食品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更好的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养推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提高蔬菜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生产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新技术
开展标准化生产园区创建活动。每年创建一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蔬菜高效模式等新技术。进一步推动全市大规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逐步加大对“菜篮子”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认证的力度。
六、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创建“菜篮子”产品良种繁育基地,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大专业良种繁育支持力度,健全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创建1个年育苗能力达到800万株的专业化的蔬菜育苗专业村。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筛选引进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降低产业风险。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培训专业合作组织、蔬菜种植大户、基层农技人员等,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
七、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建设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支持“菜篮子”生产基地新建产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改造城市销地批发市场,构建城市小区蔬菜销售市场和蔬菜专业超市网路,力争全市发展1个交易额超亿元,3个交易额超千万元的“菜篮子”产品市场,重点培育1家设施高档、功能完善、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市场。强化产销衔接功能,引导蔬菜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建设蔬菜超市,鼓励农贸市场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鼓励超市和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力争在市区建设8家蔬菜超市。重点扶持和发展分拣清洗、分等分级、整理包装、预冷处理、速冻保鲜等初加工工业。大力创新经营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参与“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民发展“菜篮子”产品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发展专业协会、商会等协调和约束市场行为的自律性组织。
八、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政府检测能力建设,鼓励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健全市级检测中心,乡镇和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配备蔬菜质量速测仪,农贸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检测室,形成标准统一、职能明确、运行高效、上下贯通、检测参数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在“菜篮子”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全程质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制度、销地有准入制度、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全市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3万亩。通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产品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设立市级“菜篮子”工程开发基金,用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和新菜地开发。对“菜篮子”产品初加工和流通企业,简化增值税抵扣手续。严格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从严控制菜地的征占用,征占菜地实现严格的占一还一制度,严格征缴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优先组织供地。用地审批要简化程序。“菜篮子”工程冷库、仓库、初级加工等用地视同农业用地。批发市
场用地按工业用地政策对待,出让价比照《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执行。批发市场用电用水价格,按农业用电、用水政策执行。鼓励整村、整组迁村腾地的菜农在城镇郊区集中安置,腾出的土地流转给蔬菜龙头企业作生产基地,迁出的菜农解决社会保障,公寓住房视为农民自建房。
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各乡镇办要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采取多渠道筹集扶持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种子、沃土、植保工程、标准园建设等项目资金,用于高标准“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对已建的“菜篮子”项目,要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需要安排建设的“菜篮子”项目,要按照规划抓紧研究立项,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示范区创建和奖励。
十一、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200万元“菜篮子”产品风险基金,用于生产风险投入、市场调控、科技开发与推广,新品种选育、引进、繁育以及技术培训和信息网络建设等。建立“菜篮子”产品储备体系,重点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机制,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蔬菜品种5-7天的消费量的动态库存,平衡市场供求,维护市场稳定。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提前进行市场预警,用信息引导生产和流通,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和供应平衡调节体系,避免
总量供求失衡和价格大幅波动。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险制度。
十二、强化“菜篮子”乡镇长负责制
各乡镇办要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乡镇长亲自抓,负总责。各乡镇要确定“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菜篮子”重点产品自给率和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指标,并作为乡镇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将确保“菜篮子”产品质量、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产销衔接顺畅、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突发事件处置及时、风险控制迅速有力,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等纳入各地“菜篮子”工程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作为乡镇长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成立“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建立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检局、银监局等部门参加,协调解决“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各地“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检查督导。各乡镇办政府要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机构,建立各自的联系会议制度,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组织实施。
第二篇:我市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我市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着力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力推动我市“菜篮子”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据统计,201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315万亩,总产量834.91万吨,产值95.44亿元。其中,各类温棚22.53万座、面积34.09万亩、产量144.35万吨,产值29.4亿元;三樱椒面积45.32万亩、干椒总产量44.29万吨;食用菌产量23.07万吨,产值17.01亿元。发展水产养殖水面16.5万亩,总产量8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肉类总产量62万吨,禽蛋产量36万吨,奶类产量33万吨,分别增长3.3%、4.6%、8.5%。
一、政府主导,强力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为引导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健康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市政府下发了《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商政〔2010〕78号)。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畜牧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
1交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部门参加,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齐抓共管,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同时,把此项工作列入县(市、区)长负责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
二、加大投入,强力支持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市财政每年都安排种植小区和养殖小区以奖代补资金向“菜篮子”工程倾斜。县(市、区)级财政每年也都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用于了“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补贴,扶持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和“菜篮子”良种繁育基地,新型日光温室新建、改造贷款贴息等等,对每新增1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和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奖励10万元。市政府已将“菜篮子”工程工作经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和人员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我市“菜篮子”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产业提升,强力支撑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从2010年开始,在全市组织开展了100个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和50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提升行动,提出坚持“大基地、大市场、大产业”的战略思路,着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产业基地规模化、种养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市场信息化,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在种植小区建设基础上要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
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着力形成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带动全市蔬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确保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标准示范园活动,2011年,我市新培育认定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其中新培育认定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宁陵县酥梨、虞城县苹果2个果树基地;宁陵、柘城、睢阳区各1个蔬菜基地),省级2个(梁园区水池铺辣椒、睢县路楼蔬菜基地),截止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四是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蔬菜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链接关系。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一头连企业、一头连农户”的优势,引导和支持蔬菜基地农户成立各种类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使其承担起对广大菜农的科技培训、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等职责,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四、注重流通,强力促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广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支持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菜篮子”产品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产销无缝对接销售网点建设,力争通过3~5年,无缝对接销售网点覆盖市区,并逐步延伸到县城及中心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积极推进产销对接。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确保运输畅通。
五、质量为天,强力保障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切实提高政府检测机构服务水平。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配备与交易量、交易品种相适应的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对所有入场交易的农产品进行严格抽检。鼓励生产者、经营者开展自律性质量检测,形成有效的质量自控体系。加强农产品质检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与各大批发市场、超市和县(市、区)的联网,以及市畜产品检测中心与全市所有奶站的视频监控联网,实现实时、高效、科学管控。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追溯、召回、退市四项制度,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职能部门监管、市场单位主体三种责任,突出抓好源头监管和市场准入两个关键环节,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2011年我市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个,“三品”认证25个。目前,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个,面积256万亩;无公害产品119个,年产量100
万吨;绿色食品16个,年产量13万吨。
第三篇:北京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意见
京政发〔2010〕3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本市“菜篮子”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种日益丰富,市场布局逐步合理,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菜篮子”产品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要求,进一步加强“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做好蔬菜等“菜篮子”主要产品的市场供应保障和价格基本稳定工作,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加强“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的方向思路
北京作为首都和特大型城市,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加强“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本市“菜篮子”工作既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生产、消费、流通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抓好“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首都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总体思路:着眼于稳步提高“菜篮子”主要产品自给率、控制率、合格率及应急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调控力度,综合施策、统筹推进,重点抓好扶持“菜篮子”生产、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调控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向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工作原则:围绕供应抓生产,确保数量充足、质量安全,加强对自产和外埠进京产品的监控和管理;围绕保障抓流通,加强覆盖批发、运输、零售等各环节的流通体系建设,完善政府储备,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围绕职责抓机制,明确部门和区县职责任务,充分发挥整体合力,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认真落实加强“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突出区域特色,合理调整布局,大力扶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加大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日光温室,提升京郊冬淡季蔬菜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北部山区露地菜田,提升京郊夏淡季蔬菜生产能力。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农业标准园、品种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蔬菜标准示范园、现代化蔬菜育苗场。新建一批标准化禽舍,改造提升一批肉禽舍、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蛋鸡标准化养殖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施3万亩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设施渔业和工厂化养鱼车间,推动良种
生产和应用,提升7。5万亩池塘集约化生产水平。实施果品专业村(镇)建设和“百镇千村万户”工程,建设一批有机果园,改造一批老旧果园。
稳定提高自给率。按照“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目标及各区县基本农田数量、现有生产规模等,确定各区县菜田面积最低保有量。到“十二五”末,蔬菜总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蔬菜、猪肉、禽肉、鸡蛋、鲜牛奶自给率提高到35%、30%、70%、66%、68%以上。
推动区域间合作。推广“京张合作”模式,强化与兄弟省区市,特别是北京周边主产地的产销、购销合作,加大力度建设紧密型外埠生产基地,形成稳定可靠的生产货源。“十二五”期间,在张家口等周边地区再发展20万亩蔬菜基地。到“十二五”末,外埠蔬菜供京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蔬菜、猪肉、禽肉、鸡蛋、鲜牛奶控制率分别提高到50%、87%、90%、80%、80%以上。
(二)合理规划布局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整体规划,统筹建设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将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加以保障。进一步增强批发市场的社会公益性作用,新建、改造一批批发市场、产地市场和社区市场,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以及分拣、初加工、包装、冷藏保鲜、检验检测等配套设施。同时,深入研究和完善批发市场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对蔬菜等“菜篮子”主要产品批发环节的组织、调度和管理能力。
加强对蔬菜等“菜篮子”主要产品销售终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结合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等渠道,努力形成全面覆盖、方便市民的社区零售终端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零售网点,在特定时段为蔬菜早、晚市开辟专门销售区域。新建小区的蔬菜供应零售网点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标准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严厉查处擅自改变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用途的行为。准许老旧小区改建废置的原配建设施(如锅炉房、换气站等),用以增加蔬菜零售网点。
(三)打造新型流通体系。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筑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持续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积极探索“农餐对接”流通模式。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和餐饮企业等最终用户与产地的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与产地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构造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餐饮企业+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努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让市民得实惠、农民得利益。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活动,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使用本集体土地从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发展冷链物流,建设冷藏设施。在重点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地建设中继性冷藏物流中心,与城区“菜篮子”产品销售网络的冷藏体系相对接。指导协调连锁超市调整产品经营结构,增加蔬菜销售品种,稳定市场供给。
(四)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有序。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措施,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协调铁路部门对进京产品铁路运输给予运力支持,促进大批量、长距离蔬菜的铁路运输。加大“绿色车队”建设力度。对
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货运车辆进行规范,通过发放通行证、统一车身标志标识等措施,切实解决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送车辆在城区通行和停靠问题。
(五)增强储备应急供应能力。创新储备形式,优化储备结构,确保“菜篮子”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政府储备和生产储备的肉类和蔬菜确保短期应急供应。优化、调整政府储备品种和数量,根据本市人口增长,生产供应、消费和应急需求,逐步增加蔬菜储备数量和供应天数。完善储备轮换机制,加强储备监管,确保“日常供应、安全供给、应急供给”三道保障线真正发挥作用。建设一批市级“菜篮子”主要产品生产储备保障基地,作为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的重点调控基地。
(六)加大市场监测监管力度。密切关注蔬菜等主要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加大监测力度。建立“菜篮子”产品信息预警体系,收集、整理产品货源信息与需求动态;建立生产前端的生产要素分析系统,完善产品生产货源变动的预测预警制度。
建立市场租金价格公示或备案制度,推动全市各类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公布市场设施摊位租赁费标准,使市场租金价格公开透明。依法从严惩处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加大对资本炒作的处罚力度,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七)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步提升。到“十二五”末,“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菜篮子”主要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力争实现100%。
大规模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管理规范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实现分级动态管理。建设以市级、区县级检验检测中心为主体,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检测站、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检测室为依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级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监督抽检、例行监测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和示范乡镇建设。推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自控示范点建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实现食用农产品入市证、票(标识)管理。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优秀品牌评定工作,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申请使用地理标志。
(八)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完善价格补贴政策,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根据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价格上涨情况,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进一步健全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价格变动联动机制;按照《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规定,做好应急救助准备。保障大中专院校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采取定点直供、适当补贴等措施,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对特困学生给予适当补助。
三、市区联动,加强扶持,切实为“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坚持把此项工作摆到重要议程,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协作。市生活必需品应急协调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和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相关工作。
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明确分工,做好协调,充分发挥整体合力,及时做好信息汇总、专题调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协调解决,主动做好工作。
(二)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市和区县分级负责制。根据本市人口增长、生产供应和消费需求情况,研究确定“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基地建设,重点产品自给率、控制率、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主要产品市场价格、产销衔接、市场建设、应急处置、风险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政府储备、信息化建设等指标,列入区县政府和市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制考核体系。选择部分重点“菜篮子”工程建设指标,作为“菜篮子”保障任务下达相关区县。区县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制定配套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实施步骤,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承担的各项任务。
(三)实施政策扶持。将“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市、区县财政预算,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市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大型批发市场、新型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急保障基地和紧密型外埠生产基地建设;区县财政资金主要支持生产基地和零售终端建设。实行严格的“菜篮子”基地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对征占基本菜田的用地单位征收菜田基金,用于新菜地建设和发展蔬菜生产。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实施“菜篮子”重点产品补贴政策,对基本菜田、能繁母牛、能繁母猪给予相应补贴。扶持本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外埠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鼓励农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菜篮子”金融创新业务。
(四)抓好宣传引导。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科学、准确、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引导新闻媒体全面客观准确报道“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价格和质量安全情况,防止不当炒作。市生活必需品应急协调小组统筹信息发布工作,做到统一、主动发布信息。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宣传各级政府在加强供应保障、维护市场秩序、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方客观、理性看待市场变化,营造有利于“菜篮子”稳定发展的社会氛围。
附件: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十日
附件:
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一、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本市蔬菜自给率,到“十二五”末,本市蔬菜自给率提高到35%。
牵头单位:市农委、市农业局。
协办单位:各区县政府。
二、推进与北京周边蔬菜主产地的产销、购销合作,稳定和提高本市蔬菜控制率。
牵头单位:市农委、市农业局。
协办单位:市商务委。
三、实施“菜篮子”重点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按照“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目标及各区县基本农田数量、现有生产规模等,确定各区县菜田面积最低保有量,划定基本菜田。牵头单位:市农委。
协办单位:相关区县政府。
四、整体规划批发市场,加大政府支持和投入,增强对批发环节的调控能力。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
协办单位:市规划委、市国资委、市工商局。
五、加强蔬菜等“菜篮子”主要产品销售终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特定时段为蔬菜早、晚市开辟专门销售区域。
牵头单位:各区县政府。
六、确保新建小区蔬菜供应零售网点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使用。准许改建老旧小区废置的原配建设施,增加蔬菜零售网点。
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委。
协办单位:各区县政府。
七、打造新型流通体系,持续推进“农超对接”工作,探索“农餐对接”流通模式。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农委。
协办单位:市教委、市旅游局。
八、扶持“菜篮子”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扶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质量安全认证,打造安全放心农产品品牌。
牵头单位:市工商局、市农委、市农业局。
九、依法从严惩处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加大对资本炒作的处罚力度。建立市场租金价格公示或备案制度,使市场租金价格公开透明。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牵头单位:市工商局。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城管执法局。
十一、创新储备形式,优化储备结构,确保“菜篮子”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建设“菜篮子”主要产品生产储备保障基地。
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农委、市农业局。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十二、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措施。
牵头单位:市交通委。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十三、协调铁路部门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铁路运输给予运力支持。
牵头单位:市交通委。
十四、切实解决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进城难问题。
牵头单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十五、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教委。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统计局。
十六、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施“菜篮子”重点产品补贴政策,扶持在外埠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
十七、实行严格的“菜篮子”基地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对征占基本菜田的用地单位征收菜田基金,用于新菜地建设和发展蔬菜生产。
牵头单位: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
协办单位:相关区县政府。
十八、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鼓励农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菜篮子”金融创新业务。
牵头单位:市金融局。
十九、统筹开展对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的信息发布,统一、主动发布信息。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协办单位:市生活必需品应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第四篇:菜篮子工程
附件
22011年国家扶持“菜篮子”畜产品
生产项目承担单位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万全县东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鸡标准
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万全县东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邮政编码: 076250
联系电话: ***
联 系 人: 候海云
填制日期: 2011年7月29日
二○一一年七月
一、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万全县东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我县郭磊庄镇振兴村,始建于2008年,于2009年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并在县信用社开设了专门的银行开户,用于账务的来往,法人代表候海云,现任河北省畜牧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万全县农民业起业合作社副理理长。联系电话:***。主要经营准化养殖鸡基地项目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20亩,养殖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有养殖户12户,目前,存栏肉鸡50000只,年出栏肉鸡30000万只,基地现拥有标准化配套设施的保温鸡舍8栋,小型养殖基地3000平方米。仓库2间,疫苗室1间,办公用房8间,面积600平方米,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200平方米的沼汽池1个,资产总额达到5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达298万元。
二、实施内容
1、基础条件:近年以来,养鸡风险加大,为鸡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场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循环发展,可以带动饲料加工业、兽药销售业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项目区内有基层防检分站1个,聘请专职的农科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养殖技术、设备条件完全可以满足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区肉鸡存栏达7.8万多只,远离工矿企业,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为该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具体实施内容及投资、执行进度
(1)粪污处理:建沼气池400立方米,铺设排污管道800米。投入资金40万元。现已完工。
(2)鸡舍改造:鸡舍改造7800平方米,其中孵化室200平方米,幼苗室800平方米,防疫室100平方米,库房1000平方米,并购进自动饲喂设备18组。共投入资金320万元。现已俊工。
(3)配套设施:改造上水1200米,电路改造2000米,道路改造800延米。投入资金60万
(4)防疫设施:购置自动消毒器1台,建消毒池20立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
通过改造建设,实现了标准化养殖,提高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一是实现了养殖设施化。对圈舍进行扩容和标准化升级,在完善设施装备的基础上,推广自动饲喂技术。二是实现了粪污无害化。通过建设沼建沼气池,铺设排污管道800米,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四是推行生产规范化。进一步严格了饲养管理规程,加强了养殖场饲养的管理,对生产过程、投入品购进和使用进行了监控、记录,建立完整规范的养殖档案和生产记录数据库。五是实现了防疫制度化。改善了防疫设备,落实了防疫制度。
三、目标及预期效益
1、目标:年可增加出栏48只。
2、预期效益:按养鸡平均效益,每只鸡纯利润2元左
右,年出栏肉鸡78万只,年利润达到156万元。而且基地与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签订长期饲养合同,无论市场如何波动,可保证每只鸡的纯利在2元左右,对养殖户来说无风险可言。鸡肉是我国传统的食品,市场需求量大,养鸡受自然条件制约小,只要科学饲养,亏本率近等于零。通过引进优良畜种,提高出栏率、繁殖率、增强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五篇:菜篮子工程
改造新建公益性菜市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原因),“卖难买贵”等问题突出(问题)。----典型申论开头
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意义),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宏观对策: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微观政策:1.财政投入、2.产销对接绿色通道、3.完善体系和制度,以及监督、4.政策支持和落实)
一、要增加财政投入。
(一)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财政投入万能方式)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在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
(二)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
二、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
(一)推动流通企业强强联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
(三)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
三、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依法查处违规行为。
四、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制定实施全国和地方农产品市场发展指导文件,促进合理布局。切实提高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自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