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湖乡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人大)
立足城郊盯市场调整结构促发展
--西湖乡近年城郊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西湖乡地处城郊,占地面积4120平方公里,耕地7.9万亩,辖7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48个村民小组,共有常住农户3550户,13235人。近年来,我乡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土地条件,大力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努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蔬菜产业发展已初具雏形,成为城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为建设县城镇居民菜篮子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0年,全乡蔬菜种植面积20021亩,占到全乡总播种面积的23.3%,其中:大田正茬蔬菜15400,占蔬菜种植面积的76.9%,复种3937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9.7%;日光温室392座、面积380亩,塑料大棚350个、面积304亩,设施栽培占蔬菜种植面积的3.4%。全乡蔬菜种植基本形成了以中沟为中心,城北、北沟为两翼的蔬菜基地生产格局。
一、蔬菜生产现状及特点
很长一段时间来,西湖乡蔬菜生产只限于农户分散种植,设施简陋、品种单一,产量较低,基本上处于自产自食的状态,地产蔬菜“淡季淡、旺季滥”的现象尤为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加之外地菜的冲击,市场菜价起伏大,致使蔬菜生产一度发展缓慢,播种面积呈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一特四化”和“三品两化”农业发展道路的推进,县委、政府将我乡列为“菜篮子”工程的主战场,我乡根据实际,也将蔬菜种植列为全乡的重点产业,积极引导城郊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使得种植面积有所回升,种植规模逐渐壮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1、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为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我乡在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技术人员与菜农进行现场指导,使部分菜农成为蔬菜种植的“土专家”,并带动了周边村组和农户种菜的积极性。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现有塑料大棚350个、温室392座,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全乡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0余种,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滥”,同时,人参果等一些特色品种也试种成功,一些精细菜、时差菜的面积和品种也逐步增加,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日益丰富。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至目前,全乡种植各类蔬菜20021亩,蔬菜经济总收入8089万元,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占全乡农户数的70%。其中:温室380亩,主要种植品种是韭菜、黄瓜、西红柿、西葫芦和油菜,年生产蔬菜1520吨,亩均收入可达13500元;大棚蔬菜304亩,主要种植品种是油菜、香菜、水萝卜、茼蒿、豇豆、茄子、辣子和西红柿,年生产蔬菜1500吨,亩均收入可达7000元;大田正茬蔬菜15400亩,年生产蔬菜30000吨,亩均收入可达3500元;复种蔬菜3937亩,主要种植品种是白菜、萝卜、甘蓝、油菜和大葱,年生产蔬菜15748吨,亩均收入可达5000元。蔬菜产品除部分洋葱外销外,其余产品全部供应瓜州城乡市场。每年仅蔬菜收入一项,就占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可为农户增加收入2500-4000元左右。2011年,在全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已落实塑料大棚面积1160亩,百亩连片示范点5个,其中:中沟村2个、北沟村2个、城北村1个;日光温室示范点已初步确定,部分温室已落实到户,待天气回暖后即可动工建设。
二、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乡蔬菜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生产经营、市场流通和资金投入等环节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县城菜品少、菜价高的问题也没有起到明显的改变作用。
1、蔬菜生产、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虽然品种多,但多而杂,大众菜、低档菜面积大,而名优特新、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蔬菜市场的延伸增值能力低,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较低。
2、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弱,调剂种植品种时,想调不敢调,要调不会调,而且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同时,蔬菜市场零售价格远远高于菜农销售价格,大部分利润被中间环节(批发商)所占有,造成菜价虚高;此外,大部分菜农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不愿直接去销售菜,一部分菜农直接去市场销售又因市场管理、容量等方面的原因而困难重重,望而怯步。致使蔬菜产业一直在小规模、小生产、小市场中徘徊,还没有形成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的局面。
3、蔬菜规划布局、产业指导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现有土地插花严重,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生产的障碍因素多,难以形成规模;县、乡资金投入不足,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菜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同时,种植反季节蔬菜虽然收入高,但一次性投入资金过大,回收成本周期长,部分农户只能打退堂鼓;加之去年棉花价格突然
猛涨,客观上也对农民种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4、因种植蔬菜投入劳力较大,农户子女就学毕业后,多外出务工或经商,不愿在家务农,加之我乡地处城郊,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落户瓜州的较多,在企业打零工的青壮劳动力日益增多,在家种地的农民多半是老弱病残人员,蔬菜种植缺乏劳动力,也成为制约发展蔬菜产业的因素之一。
5、缺乏蔬菜设施栽培的专业示范小区,现有的大田蔬菜中,多是菜棉套种或者菜粮套种,种植形不成规模,也不能满足市场对常规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梯度需求;同时,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的作用缺失,仅有的一家蔬菜合作社,由于建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发挥出菜农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作用,使产购销三者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乡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的思路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发挥区位优势,大力扶持蔬菜产业发展,从科技推广、基地布局、政策扶持和产业化经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我乡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蔬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缓解市场菜品少、菜价高的问题,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1、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设立蔬菜种植技术服务小组,配备3—5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加大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拱棚菜、日光温室面积,加快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计划,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采取组织菜农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进村和典型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加强菜农的科技培训组织,并近年来在蔬菜种植中规模大、收入高、经验丰富的农户在各村巡回演讲,引导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增加收入。
2、增强捕捉市场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搞好蔬菜市场营销,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束缚,树立蔬菜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观念;二是健全中介服务组织,搞好产销信息服务,组建和规范蔬菜产业合作社,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渐实现产购销良性有机结合的蔬菜生产态势。
3、合理规划布局,推进产业化生产。大力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发展名优新蔬菜品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顺应消费者对蔬菜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化的消费需求,按照“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组一业”的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实行早、中、晚蔬菜搭配,淡、反季与适期蔬菜搭配的种植规划,实现连片种植,提高种植效益,建立起以“中沟为中心,城北和北沟为两翼,四工为依托”的集约化程度高、规模适度的蔬菜生产基地。
4、2011年,我乡计划投入资金140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对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高投入的设施栽培项目采取县上补一点、乡上拿一点,村组和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促进设施蔬菜发展,以缓解早春、深秋、冬季蔬菜价格过高的局面,确保蔬菜种植面积在20000亩以上,计划新建日光温室100亩,塑料大棚1000亩、百亩以上连片示范小区5个。
第二篇:关于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
市人民政府(2011年10月7日)
尊敬的潘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对扬州市人大各位领导莅临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作一汇报。
“菜篮子”工程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和上级的统一部署,以促进农产品市场安全消费为目标,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切入点,依托基地建设、市场准入、品牌创建等,精心组织,优化服务,积极引导,“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蔬菜产值4.5亿元,面积近10万亩(目前已达12万亩);牧业产值8.6亿元,饲养家禽1900万只,奶牛近1000头,生猪35万头,山羊11万只;渔业产值4.5亿元,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水产品总量3.5万吨,其中特水养殖面积8万亩,特水产量1.1万吨。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保障供给,建设“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放大特色优势,优化区域布局,“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迅速发展。一是突出规划编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服务”原则,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找准特色,明确定位,制定了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宜武线、安大线蔬菜产业带。今后3年,新扩蔬菜面积10万亩,总面积突破2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达5万亩,2006年新扩蔬菜3万亩,其中设施栽培1万亩,蔬菜总产值突破16亿元;建成绿色食品基地3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达10万亩;创建蔬菜品牌20个,蔬菜“三品”总数80个;建成国家级蔬菜示范园区2个,省级蔬菜示范园区3个,扬州市级蔬菜示范园区5-8个;培育年加工蔬菜1万吨以上的蔬菜加工企业5个、10万吨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3个,蔬菜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二是突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以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推进县(市)为契机,强化扶持,精心组织,落实措施,加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9个,“三品”基地70.5万亩,占全市可食用耕地面积的85%以上。其中,蔬菜生产基地4.8万亩,水果基地0.5万亩,水产品基地3万亩,畜产品基地16个。三是突出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禁用和限量使用的农药目录和提倡使用生态农药目录,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三个专项整治工作,严格工业“三废”的排放,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关。
二、加强主体培育,推进“菜篮子”产品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市场“龙头”,加快引进“三资”投入农业,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菜篮子”产品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围绕蔬菜、特水等优势主导产业,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采取规划引导、要素倾斜、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资产重组、裂变扩张、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放手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购销企业。目前,全市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63家,有12家企业被认定为扬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以酱菜加工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5家,蔬菜加工总量达9000吨,产品主要涉及早晚小菜、金花菜、苦瓜茶、乳黄瓜、萝卜头、莴苣等品种。二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坚持以 “投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为原则,以标准化推广为手段,以新品种、新技术为动力,强化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小纪农业科技示范园、佳禾蔬菜示范园等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2个,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1个,扬州市级农业标准示范区6个。三是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培育,规范指导,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入社会员2.46万人,带动农户8.36万户;实现销售收入5.35亿元、利税59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2.2%。四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招商活动,注重信息跟踪,明确招商责任,积极引导“三资”投入“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泰州恒润通公司投资250万元在武坚镇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冷库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福建超大集团投入3000万元在小纪镇、武坚镇建设蔬菜大棚生产基地。
三、加强品牌建设,实施“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依托产地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标准为手段,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是争创农产品品牌。围绕特畜特禽、特种水产、优质蔬菜等特色产业和猕猴桃等特色产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申报创建力度。同时在品牌开发上延长产业链,努力向产前、产后延伸,形成产销利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市 “三品”总数达118个。其中,蔬菜“三品”72个,畜产品品牌10个,水产品品牌3个。二是加强农业标准的制定、申报、推广。积极制定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种植(养殖)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已制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标准90余个,其中扬州市级地方标准6个,省级地方标准8个。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推介产品,组织参加各类产品展销会和招商洽谈会,积极探索超市、专柜销售等多种新型业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全市已拥有 “天碧春”、“莲湘”、“俊华”、“金发”等注册品牌产品。
四、加强市场准入,构建“菜篮子”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点)的作用,不断加强放心菜(肉)工程建设。一是构建检测网络。加大资金投入,配备专业人员,扩大检测范围,初步构建了农产品生产、流通、监督三个环节的检测监督网络。全市41个主要农贸市场都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目前,检测网络正从市场向基地、学校等场所延伸,从蔬菜类向其他农产品延伸。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对生猪屠宰场实施统一管理,屠宰场生猪一律“双凭”(即凭免疫耳标、凭有效的产地检疫证)进场,经检疫员查证验物,证物相符后,方可进入屠宰场,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常年对生猪屠宰场进行督促检查,今年以来,共查处违规屠宰场4个,违规小刀手16人次,取缔私宰窝点2个。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强化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户的责任,今年重点推行使用了《食品放心工程责任合同》、《超市(商场)食品采购合同》、《无公害蔬菜买卖合同》,目前,已签定各类合同3624份。充分发挥各检测点和“12315”肉菜粮流动检测车作用,不断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抽检各类蔬菜近20万个批次、500多万公斤,检测出不合格蔬菜3000多个批次、7万多公斤,其中作退场处理的2600多个批次,5万多公斤,作销毁处理的400多个批次、1万多公斤。并及时将检测结果予以公示,形成了安全消费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面对高致性禽流感、猪高热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高发的情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免疫注射、疫情外堵、疫情监控、市场检疫等措施,严防死守,确保了城乡居民肉品安全。四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先后开展了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肥料市场抽检、毒鼠强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执法活动,累计出动行政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660多家,查获各类案件172起,挽回农牧渔业经济损失300多万元,有力地打击了涉农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利益。
五、加强配套服务,优化“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环境。一是加强组织服务。以与山东省寿光市结成友好城市为契机,市里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任正、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蔬菜产业的规划、生产基地的建设、生产技术措施的制定、扶持政策的落实、产供销协调服务与各项工作的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并要求各镇也相应成立工作班子,落实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切实做到任务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农林、工商、环保、质监等部门充分履行职能,密切配合,协同动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菜篮子产品安全生产工作,让我市人民真正吃上“放心菜”、“放心肉”。二是加强政策服务。为鼓励和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政发[2006]93号文件),明确了相关扶持政策,即对每发展连片100亩以上蔬菜,每亩补助50元;每发展50亩以上钢架大棚或宽体大棚,每亩补助1000元;对建立蔬菜基地100亩以上、设施栽培50亩以上的,给予基础设施配套;对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生物农药、防虫网、杀虫灯等)推广与技术培训等,给予适当补助;对投资100-500万元以上新建蔬菜加工、配送、冷藏、销售等企业,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各镇也制订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小纪、武坚、邵伯等镇明确对新建蔬菜大棚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加快引进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种养水平。目前全市共引进使用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7项。蔬菜设施栽培面积达2.6万亩,建成蔬菜大棚1万多座,其中钢架大棚9000多座;防虫网应用10万平方米,遮阳网应用400万平方米。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菜篮子”产品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推进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优质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不足。三是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工业“三废”污染排放难以控制。四是市场检测体系还不健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水平较低,市场准入的管理机制和产品的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菜篮子”产品生产、经营和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五是投入相对不足,不能满足“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三品” 申报与认定、农业环境监测等公益性服务的需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进一步推进“菜篮子”产品规模化生产。按照《蔬菜产业发展意见》的要求,规划建设宜武线、安大线蔬菜产业带和重点蔬菜产区,切实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一是政府推动。市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强化指导,协调服务,各蔬菜生产重点镇迅速建立工作班子,抽调人员,专门从事蔬菜产业工作。二是政策扶持。认真落实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增加投入,重点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菜篮子”产品检测、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三是严格考核。按照年初目标和阶段性工作目标,依据考核细则,对各蔬菜生产重点镇、生产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继续调优农业结构,积极推进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2、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要求,突出市场准入的“五个统一”,加大对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的蔬菜、肉类的检测力度,大力构筑“菜篮子”产品的安全防线,着重抓好现有41个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检测的正常化、规范化工作,并在现有蔬菜、猪肉准入的基础上,逐步向水产品、禽产品安全准入上延伸。同时加强源头治理,大力开展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和生物农(兽)药的使用,实行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让人民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3、进一步创新农产品产销经营机制。严格“三品”生产、经营的条件,建立行业管理和企业自律机制。加快“菜篮子”产品生产、销售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改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交易方式落后、检测手段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的状况。“十一五”期间,将积极筹建与蔬菜产业相适应的蔬菜交易市场,使之成为苏中的蔬菜产地中心与南北蔬菜集散中心。大力推行连锁配送、超市直销、净菜上市等多种新型流通业态,重点在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专门交易区和销售专柜,不断提高“菜篮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在确保过去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逐年递增。各有关部门积极排找项目,精心包装,上争资金。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整合项目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渠道,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菜篮子工程
附件
22011年国家扶持“菜篮子”畜产品
生产项目承担单位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万全县东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鸡标准
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万全县东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邮政编码: 076250
联系电话: ***
联 系 人: 候海云
填制日期: 2011年7月29日
二○一一年七月
一、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万全县东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我县郭磊庄镇振兴村,始建于2008年,于2009年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并在县信用社开设了专门的银行开户,用于账务的来往,法人代表候海云,现任河北省畜牧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万全县农民业起业合作社副理理长。联系电话:***。主要经营准化养殖鸡基地项目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20亩,养殖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有养殖户12户,目前,存栏肉鸡50000只,年出栏肉鸡30000万只,基地现拥有标准化配套设施的保温鸡舍8栋,小型养殖基地3000平方米。仓库2间,疫苗室1间,办公用房8间,面积600平方米,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200平方米的沼汽池1个,资产总额达到5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达298万元。
二、实施内容
1、基础条件:近年以来,养鸡风险加大,为鸡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殖场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循环发展,可以带动饲料加工业、兽药销售业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项目区内有基层防检分站1个,聘请专职的农科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养殖技术、设备条件完全可以满足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区肉鸡存栏达7.8万多只,远离工矿企业,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为该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具体实施内容及投资、执行进度
(1)粪污处理:建沼气池400立方米,铺设排污管道800米。投入资金40万元。现已完工。
(2)鸡舍改造:鸡舍改造7800平方米,其中孵化室200平方米,幼苗室800平方米,防疫室100平方米,库房1000平方米,并购进自动饲喂设备18组。共投入资金320万元。现已俊工。
(3)配套设施:改造上水1200米,电路改造2000米,道路改造800延米。投入资金60万
(4)防疫设施:购置自动消毒器1台,建消毒池20立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
通过改造建设,实现了标准化养殖,提高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一是实现了养殖设施化。对圈舍进行扩容和标准化升级,在完善设施装备的基础上,推广自动饲喂技术。二是实现了粪污无害化。通过建设沼建沼气池,铺设排污管道800米,实现了粪污资源化利用;四是推行生产规范化。进一步严格了饲养管理规程,加强了养殖场饲养的管理,对生产过程、投入品购进和使用进行了监控、记录,建立完整规范的养殖档案和生产记录数据库。五是实现了防疫制度化。改善了防疫设备,落实了防疫制度。
三、目标及预期效益
1、目标:年可增加出栏48只。
2、预期效益:按养鸡平均效益,每只鸡纯利润2元左
右,年出栏肉鸡78万只,年利润达到156万元。而且基地与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签订长期饲养合同,无论市场如何波动,可保证每只鸡的纯利在2元左右,对养殖户来说无风险可言。鸡肉是我国传统的食品,市场需求量大,养鸡受自然条件制约小,只要科学饲养,亏本率近等于零。通过引进优良畜种,提高出栏率、繁殖率、增强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四篇:菜篮子工程
改造新建公益性菜市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原因),“卖难买贵”等问题突出(问题)。----典型申论开头
会议强调,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意义),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宏观对策: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
(微观政策:1.财政投入、2.产销对接绿色通道、3.完善体系和制度,以及监督、4.政策支持和落实)
一、要增加财政投入。
(一)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财政投入万能方式)等方式,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在主产区、集散地和主销区升级改造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
(二)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
二、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
(一)推动流通企业强强联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
(三)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
三、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依法查处违规行为。
四、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制定实施全国和地方农产品市场发展指导文件,促进合理布局。切实提高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自给率。
第五篇: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 shopping basket program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菜篮子工程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到1993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2080个,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220个,初步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1994年,“菜篮子工程”已处在由过去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入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的新阶段。同年年底,全国肉类总产量达4499.3万吨,禽蛋147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2146.4万吨,水果总产量达3499.1万吨,蔬菜面积达1.34亿亩。全国有27个省市初步建立了主要副食品的地方储备。
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主要有四大特点:加大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设施化和高档化发展;城乡协手共建“菜篮子工程”。不仅城郊发展“菜篮子”,而且广大农区也积极发展“菜篮子”,一批全国性的农区基地正在形成和发展;提高科技含量,优化结构,增加花色品种。为了适应城镇居民对“菜篮子”产品“鲜活、优质、营养、方便、无虫害”的消费要求,各地在生产中广泛采用良种、良法、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探索新的流通方式,积极推进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1995年,农业部公布了全国23家首批定点鲜活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同年,农业部实施了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联网。到同年9月,该信息网已与28个大、中城市和主产区的33个批发市场联网。
1996年,“菜篮子工程”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武汉、广州、沈阳、西安四个城市入选为首批试点城市。试点工作由农业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成立的领导小组组织实施,试点的总体安排时间为2至3年。
1997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约4000家。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
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菜篮子”产品生产要推广优新品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均衡供给,努力创造名牌农产品。
1999年9月,全国10大城市第12次“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透露出这样一个事实:国内“菜篮子”供求形势已经从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这标志着我国“菜篮子”工程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11月17日,全国十大城市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提出21世纪初“菜篮子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以优化结构、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实现“菜篮子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1年4月,一项重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实施。这项工作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计划用8到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
2002年7月,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宣布,“三绿工程”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三绿工程”是指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以提高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随着“三绿工程”的实施,全国“菜篮子”卫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加强,筑起一道道食品安全防线,有效防止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晨报讯 见习记者 方慧琪 昨日,记者从合肥市物价局获悉,新一轮“惠民菜篮子工程”即将于元旦、春节期间启动。具体时间是:2012年12月25日7:00至2013年1月3日19:00和2013年2月2日7:00至2013年2月15日19:00。
合肥市民在这两个时间段,可以在全市85个加入惠民菜篮子工程的超市门店买到20种低于市场平均零售价格15%的农副产品。同时,这85家超市门店每天还会推出不少于5个品种的“1元菜”。
2015年实现“惠民菜篮子”全覆盖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合肥市共有80家超市门店启动“惠民菜篮子工程”。昨日,记者从合肥市物价局了解到,12月25日即将启动的新一轮惠民菜篮子工程,将有85家超市门店参与。
新加入的是燕航宜家旗下的6家超市门店,之前的80家超市门店中,天为暂时退出。按照合肥市物价局的要求,这85家超市门店必须确保以低于市物价局发布的“惠民菜篮子”工程规定品种平均零售价格15%以上销售同类商品,并于每天推出不少于5个品种的“1元菜”。
“明年,合肥市的惠民菜篮子将增加到100家。” 合肥市物价局总经济师高永说,到2015年底合肥市将有200个惠民菜篮子,到时候市民在市内任一超市都可以买到惠民农副产品。
示范“菜篮子”将获百万财政奖补
11月,合肥市物价局对在2012年“惠民菜篮子工程”实施中,圆满完成目标任务的8个超市80家门店给予了总计300万元的财政奖励。大润发超市客服部经理朱家春告诉记者,大润发的3家门店共获得34.42万元。
据了解,惠民菜篮子工程启动后,每天定点门店要在超市内张贴《价格对照表》,将规定品种惠民农副产品当日市场平均零售价格和本门店实际销售价格在《价格对照表》上进行更新和公示;同时,对各蔬菜品种要做到一货一签、货签相符。
“示范菜篮子将获得相应的财政奖补,而组织不力、社会反映不良的菜篮子,将被扣减相应奖补资金。”合肥市物价局价检局副局长高兵说。
优惠不等于质量差 物价部门将组织巡查
今年十一前夕,本报记者走访中曾发现,定点门店中出现了1元菜品种不全、优惠力度不够、蔬菜品相不好的情况。
对此,合肥市物价局总经济师高永说,“优惠不是质量差的代名词,定点门店要把质量意识放到首位,为市民提供品相好、价廉物美的农副产品。”这次惠民菜篮子工程启动后,物价部门将进行走访巡查,确保“优惠”落实到位。
此外,记者从合肥市物价局综合法规处了解到,市物价局正在力促“惠民菜篮子工程”入选合肥市政府“33+x”项民生工程,将把“惠民菜篮子工程”打造成合肥市的精品民生工程。
小链接
惠民菜篮子里都有啥?
咱们的惠民菜篮子共有20个品种的农副产品,而且是荤素搭配。
5荤: 猪后座肉、猪五花肉、洋鸡蛋、仔鸡、鲫鱼。
15素: 芹菜、大白菜、小白菜、黄瓜、萝卜、茄子、西红柿、土豆、胡萝卜、青椒、豆角、冬瓜、毛豆、韭菜、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