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纽约看原汁原味的《茶馆》有感
《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久演常盛的保留剧目,是中国的话剧经典,我看,也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杰作。在国内一直没有机会看,得知《茶馆》来纽约公演,我们太高兴了,提前两个多月就买了票,提前5个小时就从家里出发去曼哈顿准备看演出。一看才真的知道,都说《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绝活”,简直是没的说,一句话:演绝了。我不太懂文化艺术,可《茶馆》感动了我。在美国欣赏原汁原味中国的国粹《茶馆》,真的,感觉非常亲切、非常自豪,中国文化真的走向世界了。我非常深的感觉是,《茶馆》的演绎有三绝。剧本写得精是一绝。老舍不愧是中国杰出的语言大师、现代文学大家。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初军阀混战和抗战胜利之后的三个历史时期,浓缩在不到5万字的作品里,写得很精。三幕话剧,都是裕泰茶馆一个场景,以小见大,描写了旧中国50多年的历史变迁。剧作以王掌柜一心想把父亲留下的家业搞得兴盛发达起来,最终却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的故事为主线,呈现出在时代变革中的众生百相。全剧几十个人物,有名有姓的就40多位,三教九流,行行色色,复杂得很。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几句话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出场人物虽多,均有简要而鲜明的设计,每个人物,几句台词,你就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话剧的魅力,就是《茶馆》的一绝。
《茶馆》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绝。幕一拉开,“裕泰茶馆”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说,这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场面有气势,只见身穿长袍马褂的,各坐在八仙桌旁,有的吃茶,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有的谈生意,无所不有。《茶馆》大堂,短衣打扮的伙计,手托大茶盘来回穿梭,一边端茶倒水,一边招呼客人。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在拨打算盘,左右逢源,八方照应,好不热闹,重现了清末戊戌年间,北京城的“繁荣”气氛,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墙上“莫谈国事”的标语,虽然在那儿贴着,可那些茶客在聊天中,又在告诉你: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败。场面大,角色多,但杂而有序,这里既有指挥的技巧,又是人艺明星、大腕们高超演技的到位。我觉得,三位老人在全剧即将结束时,“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可算作经典了。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深刻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他们在此没有几句台词,一切都是透过那沉重的脚步,一举手,一投足,一声长叹,飘扬飞舞的纸钱,把坎坷而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他们为自己撒纸钱,其实是为所有的中国人撒纸钱,也是为当时整个时代送葬。我虽然看的戏不多,但像《茶馆》处理得这么富有诗意的演绎,还没见过。
第三绝,就是几幕戏的连接和组织。跨越50多年历史的话剧,只分了三幕戏。我就没想到,它是推出一位叫大傻杨的,用“数来宝”,把戏连接起来了,而且,连接、融合得非常之好。
随着帷幕徐徐下落,一曲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把人们引向了明天,明天,一定会更好!
《茶馆》在纽约的演出,非常成功。不管是华人,还是美国观众,都久久不肯离去,在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中,全体演员反复多次谢幕。掌声、欢呼声是在祝愿:中华文化,万古常青!
相关资料
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早丧,由母亲抚养成人。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后在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讲中文,并进行创作,先后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创作3部长篇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这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有《赶集》、《蛤藻集》等,长篇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1937年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问世。抗战爆发后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这时期创作了《残雾》等多部剧本及长篇小说《火葬》。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创作。
1944一1947年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9年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国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解放后主要作品有剧本《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等,共创作剧本23个。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老舍剧作选》。
1966年8月24日,老舍受迫害而死。
第二篇:纽约华人原汁原味的端午节
纽约华人原汁原味的端午节
一点都没有想起端午节到了,有博友和朋友们问起是否吃粽子,有些还从QQ里发来很可爱的图片,才知道,赶忙到皇后区法拉盛的华人区去买粽子,还好,商场,超市还有街边的小食店都有卖。最有意思的是,朋友家有现成的粽子,我就去了朋友家吃混吃,好喜欢她的儿子——-刚刚5个月的混血小帅哥,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端午节。
(小混血的第一个端午节)
确实在海外过端午节,如果不是见到满街满巷摆卖粽子,很多侨胞都会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其中一个大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海外华人华侨也要庆祝这个节日。
在端午佳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之外,还会有赛龙舟,比武,佩香囊,悬艾草等丰富的庆祝活动。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管买粽子或者是包粽子,都是为了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过一个和和美美的端午节,不过,在纽约,我们可没有像中国那样放假几天,其实,不少在美国的华人,可能忘了这个节日。(华人社区很多小店都有粽子卖)
端午节包粽子一直是华人的传统民俗,纽约华人社区有不少庆祝活动,华人家长会本周六举办了“亲子自己动手做粽子活动”,宣传传统文化。
还有的商家在自己的酒店前免费发送粽子,共为居民派发了超过2500个粽子
这家商场的粽子,名字很煽情:思念香粽,其实,随着现在通讯的发达,经常和家人,同学打电话,或者视频,那种思念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激烈,所以在节日里,这种思念只是也是一种情节。
(华人超市里的粽子,每袋的价格都在上面)
很多商场也卖粽子,就说今年的销售量跟去年差不多,经济不好在其次,最要命的是竞争大,因为不少家庭主妇都在街边摆买粽子,不用租金,店铺售2元一只的肉粽,她们只卖一元,虽然材料差远,但顾客那去理会,大家见平宜就买。粽子荟萃了南北各地的口味,而且荤素搭配。其中有江浙一带流行的蛋黄肉粽、豆沙粽,有北方人喜欢的红枣粽,也有福建人喜欢的碱粽、肉粽,豆粽,价格都标在上面,自己看。
(不管是不是节日都很热闹的纽约皇后区法拉盛华人社区)新开业的新世界商场飞跃皇后大楼
再来看看我们的小帅哥与粽子:
这些相片是俺高娓娓的“杰作”,如何?
大家来点掌声?
尽管孩子在美国,长得很老外,我们发誓要教他讲一口像她妈妈一样正宗的四川话,哪天成了明星,超级富翁,或者当了总统,俺拍的这些片片就很值钱哦,大家也要收藏好
想起大陆新闻说的香女粽,也顺便为我们的小混血来一个帅哥粽子,与香女来个PK,看看哪个更有魅力。
一位博友留言,实在很好玩,一定得跟大家分享
天苍苍,野茫茫,暴富的希望太渺茫;水弯弯,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楼高高,人忙忙,今夜相约抢银行。接头暗号:端午已至,祝提“钱”快乐
(特别说明,这是个快速发财的,好主意,不过,俺高娓娓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抢银行时不要叫我,分钱的时候还可以)
第三篇:纽约中央公园有感
纽约中央公园有感
站在帝国大厦86层观光平台上俯瞰曼哈顿岛,但见四周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满目高楼,难见路面。当你把目光转向北面,很快就会发现远处一大片绿色,犹如巨大的绿地毯铺盖在林立高楼之中,令人从高楼群的压抑中顿时感到有一股清新空气扑面而来。
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标志,平时我们所看到的纽约城市形象,大都是该岛上的摩天大楼。中央公园就在岛中央,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约800米,总面积3.4平方公里,四周与密集的高楼群仅一路之隔,从高楼的隙缝中跨过一条街道,就可以进入园内,使人立即感觉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与高楼林立、车流如潮、行人如织的繁华喧闹绝然不同的世外桃源,恰如从上海的南京路跨出一步就来到张家界一样。
公园里地势起伏,有山丘裸石、低洼水塘、原始树林;有人工制造的大片草坪、瀑布喷泉、花卉园林、运动场地。野禽水中游弋,松鼠林间跳跃。有人跑步锻炼,有人漫步消闲,有的则坐在长椅上看书、休憩、细语交谈;宽广平坦、嫩绿如茵的草坪上,晒日光浴的,野餐聚会的,嬉戏玩耍的,自由自在,尽情享乐;运动场上,踢足球的、打棒球的、拍羽毛球的,竞争角逐,各显身手;游船在湖中荡漾,乐声在空间悠扬。一派自然和谐,勃勃生机的景象。
我去中央公园三次,有二次曾在那里呆了近一天时间,还是没能领略到它的全部风貌。语言上的障碍,使我不可能全面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但中央公园在我脑海里的印象仍是那样深刻、清晰、难忘,不由自主发出感叹:
感叹之一:中央公园创立150多年。可以想象150多年前的纽约,肯定不会有现在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和那么多的汽车人流,也不会像现在那样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但是他们已经在经济发展中看到了环境污染的端倪,预见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存的危害,于是决定拆巨资设计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公园。可谓目光深邃、远见卓越,胆略雄伟,不能不令人惊叹、钦佩。事实上,这150年来,中央公园以自然面貌、清新空气参与了纽约城市空气大循环,成了纽约市的大氧气库,为纽约市的环境保护、为千千万万人的舒适生活默默无闻地作出巨大贡献。
感叹之二:即使没有去过曼哈顿,就是从其图片上密密层层的高楼中就能够意识到那里的地皮是多么的宝贵,用“寸金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3.4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即使拿出百分之一的地块作商用,其价值恐怕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150年来,中央公园面积没有少,格局基本没有变。在这漫长的一百多年中,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市长选了一任又一任,没有一届政府,没有一个市长拿公园的一点土地作商用,这更令人惊叹了。这要归
功于美国的法律制度,1850年决定建设公园,1851年议会通过立法,从而保障了公园土地不受侵犯。
感叹之三:偌大的一个公园,草坪、花卉、树木的管理修剪,道路、路灯、椅子等公共设施的修缮、更新,管理人员工资以及水电开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然而,公园没有围墙,不收取门票,无论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都可自由进入,尽情游玩。中央公园年接待游客达1500万。如果收取一定数额的门票,收入相当可观,至少可以弥补一部分管理费支出,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我不知道公园一年需要开支多少费用,也不知道这些费用来自何处,但是看到一则报道说,每年有许多市民都要为它捐款或参加义务劳动,就足已令人感动。
感叹之四:公园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园内基本上看不到白色垃圾,果皮纸屑,见不到人为破坏公共设施的痕迹,听不到喧哗、吵闹的声音,给人以宁静优雅、清洁干净、心旷神怡的感觉。行走其间,虽素不相识,见面时朝你微微一笑,点头示意,或说一声“Good morning”,道一声“How are you”。我们在照相时,也会有人主动为我们服务,帮助我们拍一张合影。如此优美的环境,如此和谐的氛围,能不令人感叹吗?
纽约中央公园,不愧为是世界城市公园的典范。
王文初
2006年7月8日
第四篇:读《茶馆》有感
茶馆里的茶香
—读《茶馆》有感
一爿茶馆话前清,苦涩酸馊品不明。变革康梁难救国,坑蒙市井却丧心。
昏庸帝后能逃命,腐败官兵会索金。老舍名篇传世代,膺忧社稷警钟鸣。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确实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让读者们看尽了当时的辛酸苦辣。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中。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统治者以及王公大臣们极力粉饰太平,可依旧掩盖不住外敌入侵,政治腐败,名不聊生的萧条景象。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最终,在他一生苦心经营的茶馆中结束了自己可笑而又凄惨的人生。这是多么让我们思考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腐朽的清朝政府统治着,凶狠霸道的洋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把枪架在了懦弱的统治者的脖子上,大肆提出屈辱的条件,签订了一份有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而眼中只有权力,面子和银子的统治者只想让这紫禁城安宁,而毫不在乎天下的百姓,认洋人宰割,凌辱。中国人民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向一个个能喝得起茶的人低头哈腰,拍须溜马,只求让吝啬的他们摸出茶钱,让他过安稳的生活。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给洋人卖力的小人开始打这个茶馆的主意,我想,王掌柜也是对这个乱世掐死了他心中最后一丝丝可以安好生活的希望,最后无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无声的愤怒。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可是,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本以为政府不再是从前那个贪婪的政府,他的产业很快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让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实现愿望。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对这个民不聊生的政府的愤懑,也最真实的表现了人民的苦难、愤怒、斗争……
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在各地政府都响应习主席反腐清廉的号召,正一正这个社会的不正之风。品读茶馆,从一个小茶馆中看出当时黑暗的社会,体会到人民的痛苦与无奈。我们应当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第五篇:读茶馆有感
读茶馆有感
看了一次茶馆话剧,心情甚是不平。
为什么辫子非要留那么长?为什么大清国灭亡后茶馆命运更悲惨?为什么越是爱国的人越是受迫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被别国的压迫而不得自立?为什么、、、?
种种的困惑让我心难以畅怀,种种的庸俗让我愤慨,种种的爱国人士的悲惨命运让我心寒,茶馆中的种种都让我感到伤心。堂堂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居然被压迫得如此狼狈。国是不堪的,茶馆也是不堪的,人是最不堪的、、、抒发了自己的这么多愤慨后,突然觉得,其实茶馆里也是有值得庆幸的事情。比如王利发,虽然他人非常油滑,有些奉承他人,但是他也是为了茶馆好,为了将父亲留下的茶馆发扬广大。再看看秦仲义,多么让人“同情”的实业救国人士啊!为了祖国,他已经做了他该做的一切。还回顾一下常四爷,多么的大气,绝对的正人君子啊!这么说完,自己内心里稍稍有了点慰藉,可是本能的在脑海中,我就看到了“阿Q”对我的“回眸一笑”!我不禁给自己的拳头握得像铁一样紧。想象一下,要是在别国侵略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像我这样(不是自夸,我很认真),个个把拳头握紧,组成铁一般的脊梁骨。试问谁还敢在中国大地上这般撒野!
见了阿Q,心里对“茶馆”不但没有了同情和舒坦,反而更是愤慨。创造了五千年渊源流长的文明的中国,到了近代竟然造就了这么多的“软人”!我心难以畅怀啊!
茶馆里的老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而入狱。王利发组织整街的人联保他们二人,那个让我最安慰的实业救国者秦仲义却没有签,因为他说他救的是国,而不是一两个人。要是能回到那个年代,我真想站在他面前指着他说:“一两个人都救不了,还谈什么救国”?我心实在愤慨啊!
秦仲义,茶馆里让我有丝毫安慰的几人中的一个,一心想实业报国。起初他的布销路很好,甚至拍出钱票,欲买宣武门的一条街建公司。我看到这里甚是欣慰。但是很快,进口的布料就充斥市场,遂即他的产品就滞销了。而后有军官找到秦仲义,想将他的火柴厂变成军火厂,甚是有利可图。我不禁心里大夸好,觉得他起码没有支持这场战争。结果,他的火柴厂被炸了。后来他的织布场里工人罢工,带头的竟是他的儿子!多么悲惨的爱国人士!但是这还没有悲惨到底,此后不久日本人投降了,美国人进了城把他的工厂改成了兵营。他完全没了生活来源,外加一场风寒、、、这个让人欣慰的爱国人士就这样潦倒了。我是多么心寒啊!
剧尾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三人在茶馆里的那段感慨!是多么的无奈!最后的王利发的悲惨自杀为全剧收尾。真正的悲剧!
唉,还是算了吧,如果我还只是沉寂在这些种种的伤心事中,而不在实际生活中改变,我毫无疑问就成了个“软人”。作为现代的中国人,虽然时代好了,社会安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悲剧,永远不能做“软人”!让新一代的我们挺起脊梁,做个“合格”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