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整治同期声配文字[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6:0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土整治同期声配文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土整治同期声配文字》。

第一篇:国土整治同期声配文字

国土整治同期声配文字:

第一个(岳场村农民王军):(记者)村民首先是居住环境改善了,二是门口的绿化全部和城市里差不多了,就蛮好。

第二个(岳场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李国文)(记者):变化大多了。一个是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积,延续了子孙饭碗。我一个村增加了450亩。受益的那个组人均达到了一亩半地。第三个(太阳村党支部书记张元全)(记者问,土地整治以后的明显变化有哪些?):一个是我们原先是旱包子村,用水特别艰难。通过土地整治渠道硬化以后,以前要四、五个小时才放到田里,现在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田里了,解决了农民生产用水难的问题。第二个就是解决了我们农户吃自来水的问题。第三个我们的环村路17公里全部修完,农民出门都是水泥路了。第四个我们解决了住房问题,全部新修了小洋楼。最大的效益是通过土地平整,土地置换办起了8家企业。

第四个(全国劳动模范、李埠村农民张家良):象我们这个低田是不能种地种菜的,现在全部种上蔬菜,搭上棚子了,如果没有土地整治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用这块土地来种菜,哪有这么好的效益!

第五个(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赵丽华):“土地整治工作既是一项全新的耕地保护措施,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体现。近5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把握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倾斜政策,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第六个(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我市是湖北的农业大市,也是全国的农业大市,稳定增产粮食是我们荆州市委、市政府的整治责任,是对全省、全国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省国土资源局厅给予荆州极大的关心、鼓励、支持,在土地整理、项目安排、资金调度,用地指标等方面支持了荆州加快发展,荆州的国土整治在全省是排在前列的。这对于保持荆州农业大市地位,不断地提升粮食产量,是最直接的支持。

第二篇:《微电影同期声》

《微电影同期声》(暂定名)

一、引 言

微电影(Micro film)这种具有完整策划、完整故事情节并系统制作的短片越来越广泛传播,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的出现给了很多具有电影梦想的人机会,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逐渐声势浩大、铺天盖地,在处于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很多的故事,有人流落他乡,有人苦苦挣扎,有人春风得意,有人饱历沧桑,民工、股民、彩民、球迷、留学生、白领客、摇滚歌手、下岗工人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社会变迁的折射。

开播这样一档栏目,旨在用“微电影”这种独特的方式,纪录社会,观察生活,传递内心,并培养发掘更多的电影人才。

电视媒体作为传播的代表,作为沟通人们之间的桥梁,有责任推进人们的创作激情,鼓励他们用影像纪录和观察社会,通过主持人与特邀嘉宾对作品的交谈分析,让受众了解拍摄背景,更全面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二、传播理念阐述

(一)栏目定位

1、栏目的受众定位:所有对微电影创作有兴趣的所有人;

2、栏目文化宗旨定位: “微电影,大文化”;

3、功能定位:《微电影同期声》是为微电影创作者们给予一个自己表达内心声音的机会,为微电影群体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4、内容定位:《微电影同期声》主要放映微电影作品,讲述导演的创作思路、创作背景,以及开拍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式等,另外还有其他人对此剧的评价,提出的不足之外,并由专家给予回答。

综上,《微电影同期声》是一档集谈话性、文化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节目。

(二)栏目名称 《微电影同期声》

三、栏目基本设定

(一)栏目基本构架:VCR方式+演播室访谈

1、节目导视:时长1分钟。用凝炼的语言概括本期将要播放的微电影,提前给观众一个信息;

2、主持人串场:时长2分钟。跟观众打招呼,简单介绍播放的作品,再引入本期的作品,提醒观众继续收看接下来的VCR.。

3、播放VCR:时长20分钟。

4、主持人访谈:时长15分钟。A、主持人与导演进行访谈;

B、主持人与作品中的主角或与主角相关的人物访谈(没有主角的例外); C、主持人邀请社会学者或者心理学者访谈;

5、现场观众提问、嘉宾评点:时长5分钟。

6、主持人串词:时长2分钟。针对不同的故事类型,主持人进行开放的提示,留给观众思考和回味。

(二)栏目时段

每周一期,时长为45分钟。建议每周六中午12:30首播,次日中午12:30重播,次周三晚17:00重播。可设节日系列和寒暑期系列的特别节目。

(三)栏目现场人员 主持人1名

微电影的全剧组成员;

栏目组邀请的一些电影界专业人士(嘉宾2名); 现场观众(代表观众提问等)乐队

(四)演播室设计

演播区——主持人、嘉宾以及微电影创作者区域、大屏幕播放短片 观众区——观众。倾听当事人的故事。向创作者提问。音乐区——乐手根据节目内容配乐调节气氛。

(五)栏目创收构想

1、在相关的大众媒介及网站上做广告宣传,大量征集作品,同时邀请著名学者、导演做评委,配合观众在网站上投票,对播出节目进行评比。并以“月终奖”、“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大奖”的方式,对优秀作品奖励。奖金额再议。相信会有更多更优质的作品寄来。

2、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优酷网、搜狐网等建立节目版权合作库。

四、视觉形象设计(栏目包装)

(一)主持人形象

1、要求主持人亲切、自然、流畅、幽默,在屏幕上能洒脱自信,有一定主体意识给观众以信任感,并有扎实的电影专业知识;

2、注重建立主持人的品牌资产,争创名主持带出名牌栏目。

(二)栏目包装设计

1、片头、片尾:时长15秒,突出节目标识和栏目名称。

2、栏目宣传片:时长45秒,简单介绍本期微电影的播放内容,制造悬念。包装格式固定,内容上不同。

3、大屏幕:建议为活动背景。

4、字体:采用制播分离的形式,字版格式为黑体白字。在剪辑的过程中,可抓住有趣的细节,加以强化,在后期制作中添加红色POP字体,也可添加动画效果,刺激观众感官。

5、每一期将以微电影故事中最感人的情节,或者语言(对白、独白)作为开场序曲。

6、演播室的色调:电影胶片的质感

7、背景音乐:采用DV故事里的音乐为主。

五、栏目支出预算(略)

第三篇:2014年经济工作同期声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为了确保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我们紧紧围绕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全市两个“千亿元产业链”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刻把握现阶段石油、煤炭、风能、养羊、苗林产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新特征,确定了“能源强县、产业富民”两大战略任务,突出发展“红色旅游、能源开发、草畜产业、苗林建设”四大板块,全力推进“百万只羊产业发展、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百万亩苗林基地建设”三个百万工程,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格局,以“3341”项目工程和“三个一”包抓责任制为总要求,以柔太红色旅游出境路、十万千伏风电开发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富民增收、基础建设、民生改善、和谐构建等六个方面重点工作。同时,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统揽,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作风的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总目标。

第四篇:招商引资工作同期声

前大磨乡1-6月份招商引资工作 谋划早、行动快、氛围浓、成效显

2012年以来,前大磨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迅速行动,前大磨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谋划早

1-6月份,前大磨乡按照招商引资工作整体部署,结合本乡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扬长避短,积极创新,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工作计划。通过各方面积极努力下,外出招商38人次,引进在建项目2个,签约项目1个,在谈项目1个,引进县外资金2000万元以上;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行动快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乡成立了集中招商引资工作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担任,政府乡长任常务副组长,成员由其他副乡级领导干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主管招商引资的副职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集中招商引资工作,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收到实效。二是建立重点项目党政领导班子挂钩服务制度。各党政领导挂钩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三是强化调度,严格奖惩。乡成立专门工作的督导小

组,不定期地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调度,对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要在全乡通报批评,对实绩突出、成效显著的要大力表扬,并作为年终个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氛围浓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二是多渠道招商,对客商资源的利用是决定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的首要,前大磨乡千方百计的拓展招商渠道,丰富招商手段,深挖客商资源。一是强化以商引商,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和自身资源推介和引进客商来我乡投资兴业,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该乡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作用。二是强化中介招商,选择业绩好、效率高的中介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规范运作、突出绩效,切实发挥中介单位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三是强化同行招商,积极与各地同行进行招商对接,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强化平台招商,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中间平台,发布招商信息,扩大宣传面、拓展信息源,建立客商和我镇乡的长效互联纽带。

四、成效显

由于该乡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建项目2个,一是投资2.56亿元的河北诺金爱农种业有有限公司及良种繁育基地项目,目前正在建设围墙,已完成部分设备订购,累计投资已完成2500万元。二是投资3000万

元魏县龙源精致淀粉和纯红薯粉条加工项目,该项目目前已投入生产,签约项目1个,通过积极争跑,经过乡党委政府的认真筹备,投资1.77亿元的魏县同力塑料制品生产项目已在廊坊市举行的2012年中国廊坊5〃18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签约,可行性报告已制做完成,目前正与县有关部门协调征地,争取早日入驻县工业园区。在谈项目1个,总投资5000万元的统一集团料包生产项目,引进县外资金2000万元以上。

第五篇:法国的国土整治

案例7 案例介绍

法国的国土整治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就像一架倾斜的天平:东部被称作“富裕的工业法国”,而西部则被称作“贫穷的农业法国”。这表明,法国的经济与人口、资源及环境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

为了改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以促进各地特别是中央高地、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和科西嘉岛的发展,1950年法国制定了第一个国土整治计划,主要是促进全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的平衡发展,同时也包括山地与河流的治理、海岸线的整治、生态保护等。“国土整治”究竟如何破题,关键在于思路。恰逢此时,巴黎大学教授佩鲁提出“发展极”理论,引起了法国政府的重视。佩鲁认为,经济增长的潜力,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行业,它们往往聚集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形成“发展极”。政府的任务,是在欠发达地区大力培育“发展极”,用以带动周围经济快速发展。

循此思路,50年代中期,法国推行了“工业分散”政策,对在巴黎等城市创办企业,规定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同时,通过低息贷款、免税、消减地价、颁发“地区发展奖金”等优惠措施,鼓励东部企业、商业、金融机构,向不发达地区疏散。政府又根据西部优势,确定了一些产业作为西部的主导产业,采取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60年代,政府在边缘地区兴建了8个“平衡大城市”,70年代又发展了一系列的小城市。“国土整治”计划实施20多年,到1975年,有750万法国人西迁,西部出现了图卢兹、波尔多等大工业中心,实现了产业合理布局。

为了避免在“国土整治”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现全国一盘棋,法国政府别出心裁,全国建立了领土整治和区域行动代表处、领土整治部际委员会,受总理委托,协调各部门有关工作,并负责掌握全国的国土整治。中央政府还分别与新成立的22个大行政区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计划合同”,对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作了明确规定。这使得各地能够联手合作,计划大都提前完成。

几十年来,法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范围包括:(1)分散巴黎过分集中的各种功能,严格控制巴黎区的发展。自1959年起,禁止在巴黎市内新建工厂;鼓励一些第三产业部门、公共机构和科研、教育单位等分散到外地。(2)促进条件差的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包括西部沿海、西南大区和中央高地,过去是法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整治中,首先制定了区域全面整治规划,政府给予资助,加强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各项建设,促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3)全面实行农村整治。制定小区域整治计划,利用有利条件,整治土地和水利等,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帮助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其它多种经营;建立合作组织,打开市场销路;修建住宅,发展旅游业,以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协助农村搞好商业、银行、交通及文教等各种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村保持适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4)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国土资源。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不断改造、治理不利因素;同时,在开发、治理中要保护生态环境,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半个世纪来,国土整治工作为法国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与我国隔海相望,是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同时,日本又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全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及我国的3.93%,绝大多数工业原料和燃料需要从海外进口,其中许多原材料的进口率几乎达到100%,石油的进口量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其工业产品的销售,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外市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充分利用沿海的有利条件,逐渐地将工业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及九州的北部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四大工业区。“二战”后的日本曾面临过一个相当困难的时期。战争使日本的社会财富耗损了36%,约为1057亿日元。1946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年—1936年平均)的62%,工矿业为31%,农业为79%,人均实际消费为57%,实际工资(制造业1947年)为30%,而批发物价为战前的16.3倍,消费物价为战前的50倍。然而,经过50多年的经济复兴和振兴腾飞,日本经济经过稳固发展和高速起飞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世人为之侧目。

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地增长有许多原因,而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立足于本国实际,扬长避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多种区域开发计划,特别是以发达地区为中心和基础,对不发达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合理地制定区域开发政策,优化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注意调整地区结构,消除地区差别,是日本经济战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日本的国土规划是日本经济计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日本政府拟定的经济计划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包罗万象的宏观经济计划和经济展望,前者属于中期计划,一般以5至7年为期,如日本内阁会议于1989年5月正式批准的《日本经济五年(1988—1992年)计划》,后者是指短期(即)计划,两项计划均由日本规划厅负责拟定;一种是从国土利用出发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它既是长期计划(一般以10年、20年为期),又是区域性综合计划,由国土厅负责拟订;一种是以产业结构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设想,这也是一种长期计划,一般以10年为期,这种计划原则上不涉及农业、建筑业和运输邮电业,而且数量性指标不多,是一种方针、原则性计划,如《八十年代产业结构设想》,由通产省负责拟定。上述三种经济计划中以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为核心,体现了日本经济计划的本质内容,同时,它又是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日本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一、日本区域政策的演变

国家的区域开发政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和要求,并综合考虑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外界环境等诸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措施和方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战后日本的区域开发过程主要是以恢复由于战争而下降的生产—流通机能和生活消费机能为目的,振兴农业、矿业、交通通讯事业。进行了以治山治水为主的产业基础和以住宅建设为主的生活基础的国土复兴。从农村和城市的再建出发,日本的区域开发政策,受战后国际政治环境和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剧烈变化的影响,其演变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一)战后经济复兴和恢复合理化时期的区域开发政策(1946年—1955年)

1950年以前,日本的经济复兴和发展主要受制于联合国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其区域开政策零散而不完备,缺乏综合性、系统性,严格地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区域开发政策,仅仅是为迅速改变国民生活极度贫困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对策。1950年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实现经济完全自立和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的区域开发政策,并于1950年4月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初次系统地体现了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基本方针,该法的目的是修复由于战争而荒废的国土,特别是治山治水、食品增产、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和石灰石、铁矿砂等未利用的原料资源的开发,相继制定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地方综合开发计划》、《都道府县综合开发计划》和《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由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致使《国土综合开发法》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使日本的产业重建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国土综合开发法》的立法精神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范围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策划搁浅,只是《特定地区综合开发计划》得以实施,根据该计划的需求,日本选定了21个地区作为重点开发的“特定地区”,其中心内容是整治河流和有效地利用水利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复兴经济。

21个特定地区的选定,并不是为开发落后地区,而是为了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以本国的资源为中心,建设自己的农产品基础,特别是粮食基地,从而达到经济的基本自给自足。特定地区开发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但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复兴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亦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创造了条件,随着计划的贯彻实施,日本的矿业生产在1955年达到了战前(1934—1936年)的160%,金属工业产量达到了150%,机械工业达到了270%,经济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1955年,矿业生产超过了战争时期的最高水平。到1957年为止,日本不但增加了当时急需物质的产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日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以后日本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整顿、扩张时期的区域开发政策(1955年—1973年)

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战后经济恢复宣告结束,日本提出了“太平洋狭带地区”的构想。

经过恢复时期的建设,日本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日本经济建设的总方针,也由农业转向工业:扩展原料进口,加强出口加工产品。根据日本的国情,要发展工业必须依靠外来原料,发挥沿海港口优势。日本的地区开发也进入了建设太平洋沿岸工业基地的阶段。

根据京滨、名古屋、大阪和北九州原有基地工业发展已趋饱合,经济发展又需要另辟新基地的情况,1960年日本经济审议会“产业立地”专题委员会提出了“太平洋狭带地区”构想,其主要内容是:厂址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率;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缩小;防止形成过大城市等三个因素,但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和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优先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率这个因素。为此,新工业区应该设立在联接东京、名古屋、大阪和北九州四大工业基地的“太平洋狭带地区”。这一构想虽然遭到了其他落后地区的反对,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钢铁、石油基地先后建设,“太平洋狭带地区”的构想事实上得到了实现。

“太平洋狭带地区”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战后重、化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工业体系的坚实基础,为日本经济的全面起飞,创造了条件。

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日本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日本的工业也不断向大中心集聚,造成了落后地区更加落后,发达地区过分发达的不平衡状况,从而也使落后地区与“太平洋狭带地区”的矛盾更加尖锐。

为了缓和这一矛盾,日本政府在对全国256个地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适合布局的报告——“日本工业立地白皮书”,立意解决“过疏”、“过密”问题,调整地区布局,改变地域结构。并于1962年通过“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旧全综),1969年通过“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新全综)。

“旧全综”提出了“据点式开发方式”,作为缩小差距和分散工业的发展战略。即以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原有大城市和大工业基地为基础,新建大规模工业开发基地和大规模城市开发基地,以及具有专业化特点的中小规模基地,并把这些“据点”用现代化交通通讯设施连接起来,向周围地区扩大影响。按照这个计划,把全国分为“过密”、“发展”和“开发”三种类型地区。在“过密”地区(老基地)限制新建工厂,并鼓励工厂外迁,控制城市规模,重新安排城市机能系统;“发展”地区处于老基地外围,临近发达地区,又有较好的建设条件,所以把这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地区,并采取了一系列“诱导”政策,既发展了新兴工业部门,又起到了疏散过密的作用;“开发”地区就是“过疏”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采取积极开发政策,在这一地区确定大规模工业开发基地和大中规模城市开发基地,并加强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15个新工业市和6个特别工业整治地区,优先投资,修建交通、住房,并优惠信贷,使得各项计划得到超额完成。

“居点”开发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四大老工业基地,并进一步促进了太平洋工业地带的高速发展,以及整个日本工业经济的全面起飞。到1965年以后,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1.8%,超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所提出的7.2%的增长速度。“旧全综”提出的“居点”开发计划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旧全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没有真正解决“过疏”问题,而把着眼点放在“过密”地区的外围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更大规模的“过密”地区——“太平洋工业带”,并使其融为一体。即原有老工业基地扩散外延,膨胀渗透,连成一片。这种工业发展在新条件下的集聚趋势,非但没有解决过去的老问题,反而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反对公害,拒绝建厂的居民运动风起云涌。

为真正解决“过疏”、“过密”问题,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山村振兴法”和“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并于1968年开始制定“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新全综)。“新全综”以全面开发、综合治理为特点,并充分考虑运用了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可能性,适应了经济发展信息化、快速化和国际化的形势。

“新全综”在开发战略上提出了“大规模开发项目方式”和“广域生活圈设想”,即以太平洋沿岸七大城市为中心,把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圈,用高速公路、电气铁路和通讯电缆等现代化交通通讯手段连结日本各岛,组成一个全国性经济网络。以此为基础,各经济圈根据各自的特点,独立自主地进行大规模开发项目的建设。

“新全综”的实施,调整了整个日本的运输网络,整治了城市内部的运输体系,形成了全国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为边境地区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在东北、北海道、南九州等地大大加速了工农业发展,特别是中央高地区的发展,使集中程度有所缓和,并使日本经济向信息化、高速化转化,使日本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之首。

(三)经济腾飞,结构调整时期的区域开发政策(1974至今)

日本政府于1974年制定“国土利用计划法”,规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标准,从而把区域政策的发展,推向了社会、自然、环境等更广更深的领域。

日本政府于1977年又通过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综合治理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把生活与生产环境协调起来,以自然环境为主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新生活活动圈”。主要内容是:限制人口和工业往大城市集中;发展地方经济文化;创造地方定居环境。在全国建立了30~50万个居住区(50~100户组成),2~3万个定居区(15~20个居住区组成),200~300个定居圈(100个定居区组成),并在国家支援下实行定居圈计划。

与此同时,日本积极调整了以外来原料为主的重工业结构,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把计算机、电子、电气、机器人工业列入发展规划。新兴工业的发展,和内陆“过疏”地区的发展紧密相关。考虑内陆地区多种条件的限制,以发达的交通网为基础,动员一部分技术人员到边缘地区开辟新的工业基地,诸如电子硅岛基地等等,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日本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态势,也由于临海资源型转向内陆技术密集型相鼎立。

但是,在1980年至1984年,发生了人口再次向东京这个具有高层次城市机能的集中的问题,日本政府为了解决新的地区课题和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于1987年6月开始实施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该计划的终极目的是建立多极分散化的国土,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和人类的活动实现最优均衡。该计划的实施使原来集中于东京圈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职能部分地分摊到地方圈,各地区呈现多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趋势,各地区之间相互分工合作的关系得到强化,地方圈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变,材料型产业和出口型产业开始兴旺,就业率上升,地区之间的差别得以部分地消除。同时,地方圈的定居条件得到改善,把地方主要城市相互联系起来的交通通讯网络初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本从着眼经济效率向改善生活条件转变。日本的区域政策也由经济开发转向社会开发,开创了日本型福利社会的新阶段。

二、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随着日本工业现代化的进展,沿海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工业人口高度集中,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人口的过度膨胀。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到6%,而人口则几乎占全国的一半,这就引起了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居住困难、地价高昂、交通拥塞;而工业的高度集中,又使工业用地、用水和运输极其紧张,并造成了严重的公害。这些“过密现象”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农村和山区,却是人口减少,经济落后。“过疏现象”日益严重,地方财政收入日益低下。

面对这些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日本政府从6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了四次“国土开发计划”(即“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谋求纠正国土利用方面的弊端。6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配置,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四次“国土开发计划”进行的。

(一)第一次国土规划——点规划

第一次国土规划以“新产业城市规划"为代表。日本确立工业贸易为立国之基本国策以后,在60年代开始实施了收入倍增计划,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日本的资源缺乏,所以产业结构的方针是进口资源——产品加工——产品出口。但是由于多数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拥挤在经济立地条件占绝对优势的太平洋沿海地带,作为国土资源的资本和劳动力也多集中在这里,城市化浪潮在这里迅速蔓延,造成人口异常过密,而其他地带则异常稀疏,国土资源利用失去协调,从而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新产业规划旨在将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地带的产业分散,重新向其他地域布点,谋求国土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因此我们称这次规划为“点规划”。但是工业贸易立国的基础是以进口资源——产品加工——产品出口为方针的产业结构,加之当时日本国内交通网不发达,其他地域和太平洋沿海地带相比较,经济立地条件相差悬殊,因此,试图将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地带的产业向内地疏散,以解决太平洋沿海地带人口过密,其他地域和农村人口过疏矛盾的这一新产业城市规划,没有取得任何令人注目的效果,以无功而告退。

(二)第二次国土规划——线规划

鉴于第一次国土规划不成功的教训,第二次国土规划决定在全国铺设交通网,用“路线”将太平洋沿海地带同其他地域连接起来,从而消除这两种地域之间的经济立地条件的差别,将集中在太平洋沿海地带的人口和产业疏散到全国各地,解决人口过密和人口过疏的问题,实现第一次国土归划未竟的目标——国地资源利用合理化。这次国土规划以《日本列岛改造论》为代表。该规划称为“线规划”。

但是在颁布“线规划”时,太平洋沿海地带城市的自然破坏、产业公害问题已经很突出,并且事态进一步恶化,所以在全国铺设交通网,诱发了各地产业对自然的破坏,公害也随之被“疏散”到各地。在国民的强烈抵制下,这一规划也以不成功而告终。不仅如此,该规划开始实施后,出现了意料中争购土地的热潮,从而导致地价暴涨,其他则一无所获。

(三)第三次国土规划——面规划

第二次国土规划的失败,使太平洋沿海地带大城市化愈演愈烈,社会病理现象也随之日趋严重。政府为了控制太平洋沿海大城市人口过密和其他地域人口过疏的势头,提出了第三次国土规划方案。鉴于前两次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这次规划决定创建更好的自然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因此提出了“田园城市建设”,拟在环境优美的田园上配置城市,以建设“定居社会”为目标。根据该规划的内涵,可称此次国土规划为“面规划”。

但是从这次规划的实施情况来看,没有达到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居住条件优越的田园城市的目的,勿宁说所谓田园城市徒有虚名。而田园城市的外延只能助长近郊农村盲目城市化,并且也看不出人口过密、过疏矛盾得到解决的征兆,而社会病理现象却有增无减。

(四)第四次国土规划——立体规划

以上三次国土规划所以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土规划都是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分裂开来,各行其是,采用的是对症疗法,而且无论点规划或线规划、面规划,终究不过是一维或二维的规划,所以总是强大的城市吸引了农村地域的资源,反而加剧了人口过密、过疏的矛盾。亦即说,历次国土规划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对创造其“空间”的、三维的、消除城市(人工系)和农村(自然系)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系统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建立在这一系统理论基础上的国土规划基本观念。第四次国土综合规划提出的新国土规划是自然系、空间、人工系综合组成的三维“立体规划”,其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建立在“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基础上的“同自然交融的社会”,也即“城乡融合社会”。说得更形象一些,新国土规划不再是一维或二维的、追求部分的、对症疗法的西方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规划,而是三维的,追求整体的、综合疗法的东方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规划。

1995年,日本开始编制“五全综”。“五全综”以国土均衡开发、丰富生活、美化环境、向世界开放特别是向亚洲开放的观点,提出要构筑四条国土轴,即西日本国土轴、东北国土轴、日本海国土轴和太平洋新国土轴,由此使日本国土均衡开发奠定新的基础,特别是将促进西南、东北、冲绳、北海道等过疏地区的发展。

国土综合开发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日本已经完成了国土基础开发的任务。日本在国土开发法规、综合开发规划体系建设、国土轴理念的建立、综合开发程序的设定、综合高速交通体系的建设以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具体措施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日本在国土开发过程中也出现过偏重临海工业开发、东京一极集中、人口的“过密”和“过疏”现象严重以及环境污染、公害蔓延等深刻教训。

纵观战后日本50多年的国土开发,总体来看,“成就不小,问题不少”。本人认为,深入研究日本国土开发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整个国土的综合开发有所启迪。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总体认识。日本经过50多年的国土综合开发,基本实现了“缩小区域间差距”和“国土均衡发展”的目标,建成了以新干线、高速公路和现代化航空、航海运输为标志的陆海空相结合的综合高速交通体系,构筑了国土的基本骨骼,缩短了国民出行和物流运输的时间距离,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是,战后日本的国土开发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国家主导开发造成的地方过分依赖国家、国土开发带来的财政负担、国土开发过程的浪费、腐败等问题以及国土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公害蔓延问题、日本道路公团等国土开发相关特殊法人的经营不善问题以及“第三部门”的大量倒闭等。这些国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日本宏观经济的兴衰密切相关,可以说与日本经济体制以及当前日本经济的萧条有直接关系。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1996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项基本指导方针,并指出从“九五”开始,逐步加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区和西北地区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各经济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促进区域经济在更高起点上向前发展。这一战略思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多二并”战略。

(一)“一多二并”战略的理论依据

从经济学上来看,以核心一外围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区域空间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来选择区位。由于无数个个体都以不同的想法、观点、角度来确定最佳地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特定区域的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依据安虎森《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一文中的观点,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的发展可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农业经济占优势的低水平均衡阶段;第二阶段:核心一外围二元性结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扩散一多核阶段;第四阶段:区域空间结构一体化。这一过程概括为:低水平的稳定均衡一二元性结构形成一二元性增强一二元性减弱、消失、多极化一高水平的稳定均衡。

(二)“一多二并”战略的基本特征

“一多二并”战略的本质是多极战略,但又包含空间协调的内容,故是一种初级的协调发展战略。它有六大基本特征:

第一,多极性。也就是说多个增长极(增长极一般有两种:一是部门增长极,一是产业增长极。我们这里将二者综合起来,统称为增长极)。所谓“多极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改变过去梯度战略下单极扩张(东部地区为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局面,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几个优势省份或地区成为新的全国性的增长极。二是在原东部地区,培养更多的有活力的新兴增长极。这样,宛若“星星之火”的增长极在全国形成“多极割据”的格局。

第二,突出中心城市,创建核心区和次核心区。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通讯中心等多种功能的中心城市,一方面以聚集效应推动自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制度和技术创新带动所有核心工业区的经济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创立核心经济区,以次中心城市为核心创建次核心经济区,核心经济区之间、次核心经济区之间及核心经济区与次核心经济区之间形成要素交流与合作的经济联系,从而最终构成多链连接的经济空间结构。

第三,宏观空间协调。也就是说,对于全国而言,东、中、西部保持总体协调发展(我国区域有三个层次)第四,中观空间梯度。保持宏观空间协调,客观上并不排斥于中观空间梯度。也就是说,东、中、西三大地区协调发展,而各自内部则实施梯度发展。比如,西部地区,并不是所有省、市同等开发、同步发展,而是积极扶持相对优势省、市快速发展,形成新兴增长极,周边省、市构成相应的外围地区。

第五,“点——线——面”结合的“网状”结构。所谓“点”,就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所形成的诸多增长极。所谓“线”,是以铁路、公路、水域为依托的经济增长轴线。轴线上会有一个或几个经济增长点,两条增长线可以相交,交点往往是极点。所谓“面”,就是全国一盘棋,诸多的增长点和数条增长线将全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全国的经济活动像一张严密、合理的“网”,人、财、物在这张“网”上实现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六,初级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挥各地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促进经济整体利益的提高。二是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促进经济整体的协调。另外,协调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初级协调,即宏观空间协调,中观空间梯度。二是高级协调,即宏观空间协调,中观空间协调。中国目前的条件尚不能实施高级协调,初级协调便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一多二并”战略最根本的就是“一多”与“二并”,即“多极性”与“宏观空间协调与中观空间梯度并存”这两点。其中,“一多”之中便暗含着发挥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二并”之中则包含有初级协调的含义。

(三)“一多二并”战略的具体方略

第一,十大极点。即京津唐极点,沪宁极点,穗深港极点,沈大极点,汉、黄石、九江极点,郑州、洛阳、开封极点,榆林、大同极点,西安、阳、宝鸡极点,成渝极点,乌鲁木齐、库尔勒、塔里木油田极点。

第二,四大经济增长线

以上海为头,以成渝为尾的长江流域增长线;以连云港为头,以乌鲁木齐为尾的亚欧大陆桥增长线;以京津为首,以穗深港为尾的京广、京九铁路南北增长线;以大连为起点,以海口为终点的东部沿海增长线。其中,长江流域增长线与东部沿海增长线相交形成沪宁极点,长江流域增长线与南北增长线相交形成武、黄、九极点,亚欧大陆桥增长线与南北增长线相交形成郑、洛、开极点。

第三,六大中心城市群、九大核心经济区、五大次核心经济区

中心城市群有:京、津、唐、秦、沈、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昆城市群,武黄九城市群,陇海一兰新线城市群。核心经济区有: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华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关中经济区,中北部经济区,乌库塔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次核心经济区有:以齐齐哈尔一哈尔滨一绥芬河为东西向,以哈尔滨一长春一沈阳为南北向的“T”字型远东北经济区;厦、漳、泉经济区;钦州湾经济区;兰州、天水、银川“大三角”经济区;以南昆一贵昆一黔桂一成昆一川黔“8”字型铁路网为轴心的昆明经济区。

(四)“一多二并”战略的空间结构

京广、京

九、京沪、沪穗铁路线是联结南北的纽带,是横贯东西的通道。长江、陇海一兰新线 “一多二并”战略在空间上呈现“点一线一面”结合的“网状”结构。如图8—16所示。

图1 “一多二并”战略的空间经济结构与要素空间流动

从图1中我们可看到:

①全国星罗棋布的十大极点形成宏观空间“多极割据”局面,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分布上呈现“四一二一四”阵形。

②东部地区极点能量较强,中西部极点涌现,呈现东西协调态势。③中观空间呈梯度发展态势,有中心有外围。

④各极点能量大小有别,如沪宁极点、穗深港极点能量较大,渝大极点能量则较小。⑤极点之间、核心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以经济增长线、潜在经济增长线为主要通道,宛如人体血液循环的静动脉血管;以其他形式的经济联系为补充,就好比毛细血管了。

⑥总体看来,“一多二并”战略呈现“点一线一面”结合的“网状”结构。

(五)“一多二并”战略的要素空间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空间流动和有效配置将加强东西部的联动效应。各增长极、增长线、经济区将在要素供给与需求上出现全面竞争与全面合作。

东西部之间的总体差距减小,但各自内部之中心与外围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将出现颇为复杂的变化,其中“马太效应”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

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①各生产要素在各极点、各经济区间自由流动。

②要素的区间流动主要沿经济增长线和潜在经济增长线进行。

③能源、原料、劳动力由西向东流,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由东向西流。④东西部在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上既优势互补又相互竞争。

⑤中西部不仅仅借助东部的支持,而且直接从国外引入技术、信息、资金。

⑥东部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依赖中西部的鼎力支持,而且直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能源和劳动力。

资料来源:聂华林等,《区域发展战略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二、问题思考

1. 我国区域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工具是什么?

2. 法国国土整治的目标是什么?日本国土整治目标是什么?

3. 试以法国、日本为例,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区域开发与均衡发展的政策制度应包含哪些内容?采取哪些主要措施?立足哪些理论观点?

4. 以日本国土综合开发为例,分析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体系包扩那些内容? 5. 战后日本国土综合开发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6.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新时期我国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下载国土整治同期声配文字[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土整治同期声配文字[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略论国土整治招标监督

    目录 摘要…………………………………………………………………………..………2 ABSTRACT……………………………………………………...…………...……....3 第一章 绪论......

    2011年国土整治局工作计划

    2011年国土整治局工作计划更新时间:2011-02-22 10:58:47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

    发电机同期装置要点

    发电机同期装置要点 1. 1台机组配一面同期屏,包括一台同期装置配选线器,每台机组有三种同期方式,同期方式的选择由DCS远方和按钮就地选择,由同期装置实现自动准同期。 2. 1号机......

    青春在国土整治岗位上闪光

    青春在国土整治岗位上闪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来自国土整治办公室的***,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在国土整治岗位上闪光”。人生如树,在葱郁中传承、延续;青春似花,......

    国土整治培训讲稿(监理部分)2

    八、讲解项目工程监理(王美生主讲) 1、工程监理在项目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工程监理的种类(按专业分、按时段分) ①工程施工监理在项目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施工监理原则上在......

    2014年门窗展同期活动汇总

    2014年门窗展同期活动汇总 全国铝门窗幕墙行业年会(铝门窗幕墙新产品博览会),2014年将举办第二十届盛会,将于2014年3月9日至3月11日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举办。同期将有更多精彩......

    音乐会实况同期录音制作(定稿)

    音乐会实况同期录音制作 大型音乐会电视节目的同期录音和优质制作这个课题是涉及到录音技术和声音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多年实践历练的经验。平时要注......

    声练习题

    第二章 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 同步探究(重点设计部分) 一、选择题 1.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声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