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骆一禾《向日葵》有感

时间:2019-05-15 06:3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骆一禾《向日葵》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骆一禾《向日葵》有感》。

第一篇:读骆一禾《向日葵》有感

他的诗作《向日葵》与梵高的绘画《向日葵》有着深沉联系,它象征着人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承受了过多的压抑,却给予了人很大的启示,以至在痛苦的炼狱里达到人的本质升华。同时,向日葵也是希望所在,更是生命的激情的象征,它融入了执着的追求意志。金黄的色彩聚集着张扬与放纵,希望与光明共存,他从地上的太阳(葵花)获取了力量与热量,以至实现自由之飞翔!

雨后的葵花,静观的葵花。喷薄的花瓣在雨里

一寸心口藏在四滴水下

静观的葵花看梵高死去

葵花,本是他遗失的耳朵

他的头堵在葵花花园,在太阳正中

在光线垂直的土上,梵高

你也是一片葵花

“雨后的葵花,静观的葵花,”在清净之中,没有粘上尘世的猥亵,其美如怡然处子,在向我们展示着她的绝代风华。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静如处子,明丽的眸子,积满了两潭翡翠,使人心静如水,冷却了灵魂的浮躁与艰涩。此处的葵花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就像刚刚出世的新生命。“静观的葵花看梵高死去。”葵花以一种“静观”的态度面对了梵高的死亡,这样的姿容不是对死亡的恐怖,而是对死亡的深沉思考。“葵花,本是他遗失的耳朵。”这里又何尝不是追寻真情的人类所遗失的耳朵,它在用葵花的色彩放着光芒。“他的头堵在葵花花园,在太阳正中,在光线垂直的土上,梵高,你也是一片葵花。” 作者在厚实的大地上沐浴着葵花所赋予的希望与阳光,但作者还是渴望着上天的太阳,就像梵高一样,“在太阳正中,在光线垂直的土上。”梵高成了葵花,作者也成了葵花,作者自己就像一朵怒放的葵花,正像太阳一样浑身有着不可接近的热量。

葵花,新雨如初。梵高

流着他金黄的火苗

金黄的血,也是梵高的血

两手插入葵花的四野,梵高在地上流血

就像烈日在天上白白地燃烧

雨在水面上燃烧

作者对于生命充满了极大的信心,诚如“葵花,新雨如初”那般新鲜。“梵高,流着他金黄的火苗,”倒不如说是作者压抑在心中的火苗,它只需要一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就可以引来一片火海,作者顺着梵高的葵花,流出“金黄的血,”再将“两手插入葵花的四野。”作者想从中感受大地所吸收而浓缩的精华。

梵高葬入地下,我在地上

感到梵高:水洼子已经干涸

葵花朵朵

心神的怒放,如燃烧的蝴蝶

开放在钴蓝色的瓦盆上

“葵花朵朵,心神的怒放,如燃烧的蝴蝶。”鲜艳的葵花欢畅的在阳光下绽放,这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它洋溢着无限的活力。生命缺乏活泼的因子,恰如一潭荡不起波纹的泥水,即使想用沉默作为借口也只是一种徒然。“燃烧的蝴蝶,”在美丽的身躯上燃烧,这本身就带着悲剧的意味。人乐于在尘世寻求美丽,正是因为人生的太多缺点与遗憾的存在,才促使人的力量在追求中不断的爆发。燃烧的蝴蝶,美丽动人,美丽得使人流泪,它的人生本身就是人的一生的写照。

作者感受到了它的珍贵与不可称量的重量。生活平凡,生命平凡,而平凡之中蕴藏了大美,在冲破平凡的藩篱之后,即使面对幽闭的“木门”,还要自我的反省与审视,更要作严厉的鞭笞与沉重的思索,实现我之所以为我的高远之境!

向日葵:语言的复出是为祈祷

向日葵,平民的花朵

覆盖着我的眼帘四闭

如四扇关上的木门

在内燃烧。未开的葵花

你又如何?

任何事物在整个宇宙中只会是一种平凡的存在,向日葵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向日葵,平凡的花朵,”注定了它平凡的本色:质朴的心灵。平凡的花朵,在某种程度上蕴藏着一种难以发现或到达的大美。“四扇关上的木门”作为一个地狱的象征,恰如平凡的花朵,“在内燃烧,未开的葵花,你又如何?”这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作者的普遍抗争的无望的失败,是一种超越,它在人的内在固有本质运动——在遭逢毁灭时,他懂得这个本质是他与生俱来的。

葵花,你使我的大地如此不安

像神秘的星辰战乱

上有鲜黄的火球笼盖

丝柏倾斜着,在大地的乳汁里

默默无闻,烧倒了向日葵

“葵花,你使我的大地如此不安,像神秘的星辰战乱。”此处葵花的某种特性与作者寻求到了共通处,才使星辰战乱,而生命在这种战乱中,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其作为大地之子,拥有厚实的根基吸收天地之精华,从而实现质的突破,是葵花所承担起的一种精神意志.“上有鲜黄的火球笼盖,丝柏倾斜着,”整个环境就是一个苦难的大炼狱,“丝柏”虽然倒下了,但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却永久的屹立着。

总之,作者向往太阳,向往葵花,葵花给予了他生命以不同寻常的意义,他把个体的生命融入了人类的痛苦之中,在自由的飞翔之后接受悲剧的重量。在痛苦面前有的人选择了逃避,作者选择了战斗!在平凡的原野上纵情舞蹈、放声歌唱!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洗礼!这一切都归纳于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中!人类敢于接受痛苦,也敢于战胜痛苦,然后在痛苦中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篇:读《禾花》有感

读《禾花》有感

在这个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一本书——《禾花》。故事中讲到在一个偏远的客家穷困的农人之家,一个名叫禾花的客家女孩,在成长中过着比别人不一般的生活中,经历着比别人不一般的童年。

苦楝树下站着禾花,提一竹篮青菜,抱一把山花,藏在花后俏小的脸上神情有些紧张。禾花有个弟弟叫谷米,他俩没有朋友,因为他们家有一个疯子阿妈,一个瞎了的豆婆,一个两脚长短不一的豆角叔,还有他们的阿爸金瓜。

在这样的家庭里,村里的孩子们都嫌弃他们。他们的阿妈是阿昌(疯子),村里的孩子们都认为禾花和谷米也会变成阿昌,所以都不愿意和他俩玩,甚至看见他俩就躲得远远的。姐弟俩习惯了村里孩子这样对他们,所以他们从不计较。

在这本书中讲到禾花经历了许许多多童年中不该经历的事。她的爸爸金瓜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一个痴呆的阿爸,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阿爸金瓜就像一棵顶梁柱,现在这棵顶梁柱倒了,给了全家人重大的打击,家里的负担就落到了禾花一个人身上。过了不久豆角叔娶了一个媳妇叫三停,可这个女孩有先天性心脏病,在一次意外中俩人一起丢了性命。

禾花才十几岁就承担着这个家中的大小事务,在一次次的打击中让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失去了笑容,她每天从早到晚在田里干活,回到家还要煮饭给家人吃,还要喂那些畜生,()可怜的禾花刚躺下就睡着了。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个家中有一种家族遗传病,阿婆一直没肯告诉禾花,当村里的孩子告诉禾花后,禾花希望是自己,不希望是弟弟谷米。她早早下定决心要磨练的弟弟,让他长大后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支撑这个家。禾花和谷米很幸运谁都没有变成阿昌,在这段日子里豆婆的精神也渐渐好起来,阿爸金瓜的病也有了好转,这是好事。豆婆的眼睛也重见了光明,禾花也可以上学读书了。读完了《禾花》这本书,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禾花的坚强和勇敢,无私奉献,为人着想的精神,在这个暑假中我并不孤单,因为有这本书的陪伴。也让我明白了,人不论有多贫困,不论在什么家庭环境中,要学会坚强,要学会勇敢。也让我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想要走出我们这个贫穷的苦聪人大山,那就是只有一个希望好好读书。

文:镇沅县者东镇中心小学

五(1)班 罗春莲

指导教师:周成荣

第三篇:读《向日葵和石头》有感

读《向日葵和石头》有感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题目:《向日葵和石头》,我就好奇了,向日葵怎么会和石头放在一起写呢?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我开始看文章。

哦,原来,这篇文章讲了,向日葵的种子成熟了,她想生根发芽,触犯了一块古老的石头的领地,向日葵和石头开始争吵。我不禁在心里打鼓,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于是我接着往下看。

石头会思考?石头正专心致志地在思考哲学计划。我脑子里的疑问更多了,石头哪来的脑袋?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吧!

越往下读,我的疑虑也随之不断增加,“有一粒种子大模大样地闯进了它的世界,从此不肯走出。”这是一粒胆大包天的种子吧,居然如此无事石头的权威,鸠占鹊巢。这粒种子居然还学起了人,又闯又走,好威风,好神气呀!

但是,石头也不是软弱可欺的,只见他和向日葵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最后两败俱伤。

其实,如果各退一步,会不会是另外的一个结局呢?

第四篇: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

九月,一个如梦如幻的美丽季节,丹桂飘香,丰收在望,极力眺望着远方和诗啊,然而生活依然有逃也逃不掉的暗沼,还好,遇见她,李娟,一个并不熟悉的女子,带着她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向我走来,仿佛一汪清泉流进心田,自在,安然,滋润舒展;又像是一缕阳光照耀心房,明媚,敞亮,生机勃勃,一种久违的力量感和振奋感重新涌动在我的身体里,让我一下子如梦初醒:人啊,原来是可以这么简单地活着,吃最简单的食物,爱所拥有的一切,如同向日葵般,努力的向着太阳,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让时间这一场一场的飓风,不断地吹来吧,那些打不垮我们的,终将让我们强大。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作家李娟的一本散文集,由四十八篇散文及一篇后记集合而成。该书讲述了李娟一家在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时那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以细腻的笔触、悲悯的情怀,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年迈多病的外婆、坚韧乐观的母亲、在苦难中寻觅诗意的娟子、淘气的小狗丑丑和赛虎、纯朴的阿勒泰牧人、一间破旧的地窝子、一群到处刨坑的兔子、几只灰头土脸的鸭子、几只无所事事的鸡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贫瘠的土地与艰辛乐观的生活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样本。李娟用活泼、清新、淳朴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一帧一帧安静而又浓烈的画面,将艰辛农耕生活中的快乐和诗意提拔出来,让我体会到她不仅仅是在刻画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顽强,更是在褒奖他们内心的美好期翼与执着愿望,同时还隐隐流露出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

一直喜欢女作家三毛,喜欢她率真洒脱的个性,喜欢她至真至纯的良善心灵,喜欢她笔尖总是蘸满感情,总是带着独属于她的温柔亲切、委婉细腻。而这些天,我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奇女子,她的名字叫李娟。20xx年人民文学奖颁奖词对李娟这部作品《遥远的向日葵地》是这样描述的:“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是的,生活的艰辛和缝隙中的诗意被她克制着娓娓道来。艰辛是沙枣身上的刺,是生活的.底色,诗意是沙枣酝酿的那点甜,那点甜值得我们冒险去拨开全部的刺,就像玫瑰花与刺蕴藏着诱惑与抵抗的张力,就像为了爱情赴汤蹈火的人。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我惊叹于李娟这位年轻的女作家付诸笔端所表达的那份珍贵与纯净,沉醉于她笔下那片辽阔的乌伦古河南岸荒野的生机与壮丽,她用文字为大地万物赋形,她触及事物内部的灵性,这种灵性来自对生命的秘密的感悟,是她独自与天地万物对话的结晶。这让我想起著名作家李汉荣老师所著《万物有情》:有形的沙砾、水滴到河流、山峰、星空,无形的呼吸、思念到时间、空间,自然的一株草、一朵花、一只蝴蝶,以及人造的家具、首饰、乐器……世间万物都能触及李老师柔软敏感的灵魂,让他用那双过滤了俗世尘埃的孩童般澄澈的眼,去穿透时空,去捕捉天地间千姿百态的生命情态,去盛满对万事万物的悲悯与温柔。李娟亦然如此,她写道:“在戈壁滩上,走一个小时也没遇到一个人。如同走了千百万年也没遇到一个人。……四面八方空空荡荡,站在大地上,仿佛千万年后独自重返地球。”此时,李娟一定在与陈子昂相遇,“念天地之悠悠”的大孤独仿佛有形物附着于她。她也一定品尝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寂静与怡然,享受过“唯山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自得。她将心妥帖地安放在冰天雪地、暴风骤雨中,从任何一个寂寥的地方去发现生命的动人:比如冰冷的黑夜中等来的一束光,比如荒野中沙枣“顶端微微透明的黑色区域”……

最让我心悦诚服的还有李娟笔下细腻的爱与温暖。在书中,无论是对外婆的疼惜与挽留,对母亲的赞美与挚爱,还是与地窝子里动物们的其乐融融,这些爱意都真真切切、彻彻底底,有一种让我想要驻足停留,远远地凝视这一份清新脱俗的温暖与爱意。这本治愈心灵的散文集让我依稀地看到,那并不遥远的我栖息心灵的故乡:我仿佛坐在逼仄的小小书房,闻着向日葵淡淡的清香,听到蜜蜂幸福的吟唱和向日葵结籽的声音,看到一万颗向日葵同时饱满的蔚为壮观。风掠过金色的海洋,黄色的波浪与阳光起舞,蜂蝶嘤嘤嗡嗡,狗狗、兔子、鸡和鸭各自欢欣奔忙,丰收的喜悦、劳作的辛酸、广阔的孤独一起漫上心头,将我淹没,让我久久地沉浸……

喜欢李娟笔下的妈妈。在李娟朴素真诚的文字里,妈妈是豪迈而奔放的,是孤独而自由的,是率真而洒脱的,妈妈几乎是独自一人看管着九十亩的葵花,一片辽阔的疆域属于她,一片贫瘠的土地属于她,在那片荒野里,一个人也没有,妈妈的生活全然敞开,自由舒展。李娟回忆母亲: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身的耐心与希望。生活的强者,总是能云淡风轻地笑说一切艰难困苦,仿佛都是那么美好必然。李娟在字里行间饱含了对母亲的赞叹。独自一人,面对浩瀚的荒野、戈壁,在贫瘠的土地上固执地劳作着,那种坚韧与执着使她与大地融为一体,成为这片土地唯一的国王。沙尘、贫瘠、灾荒、孤独、空旷统统都没能使母亲却步,而恰恰正是它们反而凸显出她的乐观与坚韧。这自然的造化,给了她顽强的性格,执着的信念,自由与乐趣,在宁静中维护着自身坚定的希望与尊严。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80年代,母亲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姐妹仨长大,一日三餐,吃穿住行,这其间该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啊!但记忆中母亲似乎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她的坚强乐观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童年时的我们姐妹仨,除过上学,其余时间都会跟随父母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当劳作一天,在傍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倒头就想睡觉的时候,母亲总还要微笑着要求我们洗漱干净再上床休息,就这样在近似逼迫中帮助我们养成一种坚韧、勤劳、爱干净的美好品质,如果说今天,我们姐妹仨身上都具有一种坚韧不怕吃苦的精神的话,那都得益于亲爱的母亲孕育了我们这样朴素的灵魂。

李娟写外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的拉扯,不负责任的同死亡争夺她,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我和她生活在一起,终日在她的时光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着的时光……读着这些留给人太多伤感凄凉的话语,我也禁不住泪目:生命是何其珍贵又何其短暂!祈愿人世间所有的个体生命,在走向孤独与衰老的旅途中,都能被温柔以待!

到处惹祸的大狗丑丑、嘎嘎叫的鸭子、四脚蛇,一束花、一阵风、醉鬼来访、叔叔、来往的哈萨克人、电站的职工……李娟诚实地写下这一切。仿佛只是生活的某个片段,但这份自然、天真、透明,通体洋溢着自由,纯洁涤荡心间。因为李娟爱着人间丰富、庞杂、又矛盾重重的所有滋味,所以她的文字才如同颗颗饱满的种子,遇到善感的心灵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感谢李娟,感谢李娟笔下那一片遥远的向日葵地,向日葵这一种灿烂温暖的花,象征着幸福与美好,在很多时候,也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人们在赞叹葵花盛开时的灿烂壮美时,却容易忽略那一片金色田野背后的意蕴,而作家李娟让我记住了,记住了那片不止有激情与勇气,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偎相依,生命对生命的依恋和怜惜的永远的向日葵地。

种一株向日葵在心田吧,用傲然的姿势去宣示对生命的孜孜以求,用金色的向阳花去迎接那生生不息的希望,用对天地的热爱去抚慰温情执着的灵魂。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2

暑假,在新疆阿勒泰路上茫茫的戈壁上,不时见到一片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在火辣辣的阳光下蓬勃生长。或许就是在这样一片葵花地,李娟在此生活吧;或许就是这样一片葵花地,李娟让我感受到了力量吧?

亲人的力量:温柔而强大

外婆生活在异乡,对于家的怀念,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而李娟认为的好,在外婆看来却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后来作者明白了,外婆却没有机会了。作者心中的自责,一直没有离去。但这种自责,可以时时刻刻监督着作者,警醒她为人处世,也让她学会了关注他人的感受。

相比之下,也是在阿勒泰我遇到的另外一位哈族老人就幸福多了。她住在青草地上的'蒙古包里,脸上洋溢着一种很简单的快乐。她家牧羊,她会跟着儿孙一同牧羊转场,我到时,她正坐在蒙古包外晒太阳呢。他们世世代代都是牧人,在年老之时能够驰骋在草原上。相比之下,她的儿孙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这或许就是她给儿孙带来的力量吧。

坚持的力量:平凡而惊叹

种地的人对于土地与粮食的坚持,令人惊叹。

天有不测之云,李娟的母亲播了三次种,不是长虫了,就是被动物吃了,或者是没水。但一次次灾难降临并没有击垮他的母亲,她不信命只信自己,别人帮不了她,她便自己上。在经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第四次插苗成功了。

坚持的力量或许就是击败那一瞬间,看似平凡,但若坚持,则令人惊叹——就是一次次看似平凡的击败,积累起来的。就像是长跑,咬咬牙,击败一次次放弃的念头。即使浑身乏力,你的力量依然会爆发。并且一次次超越自己,创造一次次纪录。

生活亦是如此,一次次坚持和努力,或许会让你感到疲惫。但想想李娟的母亲,她动摇了吗?从未。或许只是因为火候未到,可能再坚持那么一点点,你就会成功。

生灵的力量:活泼而坚强

丑丑,赛虎,兔子,鸡,鸭。

这些生灵为寂静的葵花地增添了不少乐趣。即使是在这干涸的土地,人烟稀少的地方,他们依然过着有滋有味的小生活。他们一个个为戈壁上的人们增添了不少趣味。因为有了他们,人们的生活不再孤寂,无聊。他们的存在,为沉闷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还有葵花。在这土地贫瘠且水源不充足的地方,只要有阳光,只要有那那么一点水,他们就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最终开出金灿灿的葵花,奕奕生辉。然后,追随着太阳,肆意生长。

一切事物都富有力量,只是你还未察觉到。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3

今年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着实让我体验了一回炎炎夏日的炽热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个中滋味。结束社会实践回到学校,我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哪也不想去了,唯有阅读,才能在字里行间找寻那夏日里隐藏的一抹清凉。

偶然间看到书架上的一本书,“向日葵”三个字吸引了我,于是我随手取下《遥远的向日葵地》阅读起来……

书中讲述了作者李娟一家人在新疆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居住在葵花地边的地窝子时,那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九十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此外,书中还记录了很多的生活细节,有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还有大狗丑丑、小狗赛虎和鸡鸭鹅兔等禽畜。这里面有我小时候相似的生活情景,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我是在军营里出生长大的,小时候居住的生活区是一个大院子,院子西边有一大块闲置的土地。因为院子里的'人们都很勤劳,不愿看着土地上的野草疯长,于是便把它开垦成了菜地,种上各种蔬菜和一些花木。除此之外,院子里有的人家还养了些鸡鹅狗之类,清晨耳闻公鸡打鸣,夜晚也遇犬吠声声。主营区和生活区只不过相隔了一条马路,感觉就像从现代化城市回到了宁静纯朴的田园乡村。在院子里众多的植株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一棵棵笔直地挺立在那,它们的花瓣明黄,在阳光的照耀下,射出金色的光,如丝绸般光洁,一点一点装点在花盘周围。花盘上的图案很有纹理,让人看了心生愉悦舒畅之感。它们一个个面朝太阳,面带微笑,奋发成长。

我一天天观察着向日葵,瞧,它们沐浴在阳光下。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在一个雨天,我撑起伞匆匆出门赶路。路过向日葵地旁时,不觉多看了一眼。一般的花儿在遇到狂风骤雨“摧残”时,基本上是拦腰折断或是整个身体来回摇晃。怎么,它们?哦,原来,向日葵在风雨中,只会默默低头接受洗礼,它那坚毅挺拔的身躯是不会屈服的!我愣了一下,欣慰地笑了。

回来后,云开雾散,阳光普照温暖着大地。向日葵又昂起了头,笑看风雨,怎能不见彩虹?

从那时起,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和勇敢,向日葵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在面对困难或身处逆境时,要学会低头“委曲求全”,但心中的信念是永远坚定的。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这片向日葵地虽然贫瘠、荒凉,但又充满活力和希望。我坚信,只要我们永远朝着光明,向阳而生,终究会结出金色的辉煌。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4

初读时不习惯这本书的直接热情,更喜欢《我的阿勒泰》的蕴藉隽永。

断断续续从夏日读到今天,中间读完了《蝲蛄吟唱的地方》,再来重读,渐入佳境。

回忆中的外婆、李娟的.妈妈、叔叔、大红花,还有她家的丑丑,赛虎,兔子,鸡,鸭,还有葵花、沙枣花,这本书里的人和动植物都特别鲜活,像生活在我们周围一样。就连手机、石头等没有生命的物体,也被李娟赋予了灵性。她的世界既有蓝天白云沙漠河流之开阔悠远,也有片花细叶碎石微风之幽妙轻灵,正因如此,她的文章自成一派,仿佛遗世出尘又处处都是烟火气。

全书最最幸福的情节就是葵花丰收之后,妈妈率领一大家子包括家里的动物,浩浩荡荡地出门散步。

这里让我想起“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追了这么久,追到向日葵终于丰收,我也终于舒了一口气。可是,看到后记里李娟提起在向日葵丰收之后叔叔就瘫痪了,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李娟说这位叔叔是她妈妈最喜欢的男人,也是相处最好的一任丈夫。这个打击,对她妈妈来说,比葵花欠收还要大吧。

这就是生活吧,永远都是悲欣交集。

李娟说,人们只看到向日葵绽放时的金色光芒,不会想起它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风霜。劳动的艰辛,生活的真相,都在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虽然以一种抒情又幽默的方式吟咏生命和生活,但是我还是能感受到一些难言的酸楚,甚至悲怆。

等待,忍受,离别,才是这本书的主题。

最后,忍不住夸赞一下李娟的妈妈。面对生活,她是真正的勇者。她的人生,就像葵花一样,永远追逐太阳,永远斗志昂扬。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5

花是开不完的,李娟用如诗般瑰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花开时的盛艳。在阿勒泰的土地上,葵花的金黄和劳动的汗水书写了绚丽的篇章,初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时,此书就一下子牵住了我的心。可以说,其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坛上一大不可或缺的瑰宝。

我读过余老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读过迟子健的《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直到读了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后,我才发现,散文原来可以写得那么好。施俊杰评价:我本以为作者是想描写大漠狂沙、狂风骤雨一般浓烈的情感,不料却是一位令人目瞪口呆的母亲在戈壁种植向日葵的的生活。对,此书主要角色就只有外婆、妈妈、我和两条狗,如此平凡,正常不过了。而作者却用细腻的文字,明亮的笔触,让看似简单的人物和场景都焕发出了别样的丰盈与温暖。

是的,在戈壁中种向日葵绝非易事,极端的天气,干旱的大地,最难忍受的是长久的孤独。大漠黄沙中,外婆和妈妈在田中不断劳作,而成果却总被破坏,悲惨的经历一次次超出了常人所能忍受的范围,而当外婆被问道此事时,她答道:“幸福的人在何处都是幸福的。每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都会遭遇困难和逆境,这是无法左右的,但是活成什么姿态,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不久前,学校邀请无臂状元杨孟衡到校作演讲,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失去了双臂,那时,他才四岁。最初的几年,他连上厕所都很困难,但饱受打击后,他明白,只能靠自己拼搏改变命运。终于,他进了运动队,本以为可以就此翻身,可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他又与梦想擦肩而过。此时的他,只能带着书本重返校园,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在读书之旅中,他屡次受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考入了剑桥,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越是艰难的事,越要有勇气去迎战,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这就是最好的生命姿态。

李娟喜欢自己给书写前言和后记。她在后记中写道,向日葵远不止开花时有壮美面目,更多是离别的面目,忍受的孤独。

其实,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一个努力的人在哪都可以取得成功。然而面对学习和生活时,面对逆境时,颇受阻挠,却无人帮你时,我们也要像李娟所写得那样,请像戈壁中孤独的外婆一样,像戈壁中的向日葵一样……开得炽烈。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6

“好的文字终是能突破喧嚣的尘土,成为一股清冽的甘泉去涤荡人心”。李娟的文字很好地证明了这句话。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朋友推荐的。刚看到书名,觉得无非就是写哪片田野上的向日葵地,或是向日葵所寓意的阳光、美好,以及诗和远方。一开始颇有“走马观花”之意,后来发现,这本书给人的惊喜可不止一点。

这本书中的向日葵,代表的是孤独的等待和农耕的艰辛。李娟用自己坚韧、温暖又积极乐观、充满力量的文字,描述了十年前与家人在遥远的阿勒泰戈壁种植向日葵的往事。她笔下的人与事物都跃然纸上。勤劳能干、努力向上的妈妈;颠沛流离终究回不到那片土地,一直在“等待”中的外婆;温柔的小赛虎;爱偷鞋子的丑丑;许许多多嘈杂的小动物;只有一个近乎破烂的顶和一些零零散散的锅碗瓢盆组成的房子;还有那片明明已经日渐繁盛,却还是被鹅喉羚毁了的九十亩向日葵地……很贫苦的生活,除却一丝苦涩之外,更多的,却是生动、坚韧和丰盛。

而在这丰盛又有趣的农耕生活里,还有着那无穷无尽的等待,像是要吞噬万物的怪兽。妈妈等待水去灌溉那片向日葵地,等待向日葵的绽放;狗狗等待远去而归的妈妈;高龄多病的外婆在遥远的向日葵地等待孩子的归来,却也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死亡……李娟姐姐也在书中写道:“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可能是跟外婆最亲,也可能是李娟姐姐笔下的人物故事很生动,书中外婆的'等待,让我感动,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外婆的一生似乎也在等待中度过。她的前半生,等待外公来爱她,等待孩子的长大。等待终于不用过那种天还未亮就出门割小麦,晚上只有月亮陪伴她归来的日子。而这一切都还没完全结束,外婆又要开始新的等待。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的风湿也越来越严重,腿变得不利索起来。她就只能在家里等天黑,又等天亮。等同辈们离开,最后也等自己离开。外公去世后,孩子们也逐渐长大远走高飞,外婆孤身一人守在那间青瓦老屋,却也始终坚信着“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她一直都等待着美好的事物,当然更多的,是等待我的归来。

从小就跟在外婆的身旁,我是她一手带大的。外婆会尽一切所能的把她尝尽一生后沉淀下来的道理讲给我听。在我上小学便离开外婆家时,外婆也没说什么,只是扶着门沿,开玩笑似地说了句:“囡囡常回来看看,别让外婆等太久,外婆会孤独的啊……”我不以为然,也不知道“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所以很少回去看她。看完这本书后回头想想,真的很可惜当初自己年纪小,不懂那小小花招后的一片柔情。

偶尔回去一趟,外婆无穷无尽的等待也终于有了一个突破。一见我回来,外婆可高兴了。我嗜甜如命,每次我回去,外婆都会给我熬糖。她不顾及自己腿脚的不便,走到厨房去。一口大锅放进装满的水,把白糖放入锅里开始搅。可不能闲着不搅,不搅的话就会熬糊了!慢慢地搅,也慢慢地等待。慢慢的水浅下去,待锅里稠了。甜腻的香气便氤氲开来,馋坏了我。外婆用两根筷子搅了搅,我的小舌头一卷,又热又软,筷子上的甜晶莹透明,甜到了我的胃,更甜到了我的心。

没过多久我就走了,穿鞋时,外婆总是唠叨:“那么早就走了啊……”“嗯回家写作业……”

长大后才发现,年少时外婆口中的“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而孩童瓜果飞虫自然热闹,都与自己在乎的人无关,这就叫孤独。外婆在孤独中等待,又在等待中孤独着。而外婆却愿意这样等待我一辈子。

《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等待,或许是万物共通的等待。那份等待“洒落”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也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就像我的外婆那样,她一直等待着我的归来,那份等待,无比盛大,却也尝尽孤独。

“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关于“等待”这个词,可能听说过最多的是“等待美好事物的到来”。其实不然,等待这个词,满满都是孤独与苦涩。

但幸好,这本书就如北斗,闪耀在我的人生中。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和等待。让爱你和你爱的人少一些等待。把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放入心间。毕竟人非神明,不可能活一世就该有一世的“等待”与敞亮。而愿意等待你的人,必定是珍惜你的人。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7

作者第一句话就描述:乌伦古河横在戈壁沙漠,沿途拖拽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这个“拖拽”一词太生动有趣了,画面感一下就由荒芜变得灵动,就像李娟说那样如铁屑紧紧吸附于磁石,我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塑造的每个人物都用诙谐的语气描述得活灵活现,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其中,笔墨用得最多的是李娟的妈妈,一位经历非常丰富、把日子折腾得热气腾腾、永不放弃,堪称传奇的母亲形象。

坚韧不屈的妈妈——连播四次向日葵种子,与天斗与地斗,第一年只收获来年的种子时,妈妈说: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这么倒霉;第二年丰收时为了节省雇工费用,与叔叔两人将20多吨葵花籽400多袋挪动30米到路边。

乐观热情的妈妈——在干涸无际的大地中没有一树一花一草,可妈妈干完活回家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去阿勒泰看望李娟临走时买了几株花苗怕冻坏装在暖瓶里带到了葵花地的家中。

温情柔软的妈妈——妈妈的几次婚姻,在李娟眼中看都看够了,可对叔叔却是真爱,之前将就敷衍的日子,在随着从城里买回两本菜谱,学做菜而慢慢变得正式认真。

庞大母性的妈妈——去城里看李娟,全身上下被各种包劫持着,还扛着两根三米长的树杆,转三趟车。妈妈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过来,成了千古之谜。

野心勃勃的妈妈——幻想参加野地拉力赛的摩托竞技,还托人去报名,却被超龄拒绝而抱憾。

善良慈悲的妈妈——花钱收养残缺的鸡并给鸡做衣服、给狗给牛做衣服;给小狗赛虎剥瓜子;散步时天色太晚鸡是夜盲眼妈妈弯腰抱起它继续前进;兔兔迷路一夜未归,妈妈深夜辗转反侧,遍野大喊兔兔啊兔兔兔啊;爱惜土地,心疼死了土地变成了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

豪迈泼辣的妈妈—卖掉新房子,全家住到了新房子旁边的兔舍,只为了赌葵花地的收成,敢于尝试不瞻前顾后。妈妈赶牛,不管谁家的牛也不管谁家的牛圈,碰上就敢进去。

谨慎自律的妈妈——一望无际连个土包都没有更别说人和树了,开摩拖车却坚持打转向灯,看不懂红灯却追赶监督过路的司机。

纯真可爱的妈妈——野外看上了一只猫想要担心人家不给,于是想出了借两天,想着拼命给猫吃好吃的,让它不想回去了,实在不行就赖着不还,结果对方不要,妈妈抄起猫就跑,回到家亲了又亲。晚上带着全队人马出去巡游,犹如女王出巡,带上了鸡猫狗,还想带上鸭子,得意地说,我家啥都有,啥都乖。

书中写道巴合提借了叔叔50元钱了,每次路过都要特意绕到蒙古包来打招呼,每次都诚恳的说:没有钱。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绝对平等,借钱就是借钱,还不起就是还不起,光明正大,没有谁对不起谁。跟我们现在借钱老远躲着走,差异之大,不可思议。当地的礼俗,单身不开伙挨家挨户随意轮流混饭吃,牧民没谁觉得不妥。

借钱及混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牧场人民的淳朴,他们这种纯真的天性,跟职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在那里,不需要拐弯抹角,惴惴不安,横竖撇捺一目了然,相处轻松愉悦。

李娟描写的大红花,在最农忙的时节,坚持请辞休假去城里看大型弹唱会。妈妈在荒原中劳累一天还不忘遍寻一束花回来点缀灰色的生活,去到城里还坚持用暖壶带回来花苗,无论生活给予他们多么贫瘠多么不堪灰头土脸,依然执着的追求生活的美好,妈妈说开店生意连续两天能够达到200元的话就休息两天,不像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模式,生意好要乘势追击,德国商店周末节假日是禁止营业的,属于家庭游玩放松时间,可是中国人太勤奋赚钱拼命,现在绝大部分还处于唯金钱至上。生活需要拼也需要慢下来好好感受,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别忘记因为什么而出发,不忘初心!

大红花虽然上工迟下工早中午还要午休,可是绝对的干活能手,地老板都想请她,妈妈开杂货店商品品种单调数量少,靠着嘴巴甜,生意还不错。职场上的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然分分钟钟都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李娟以轻松灵动的文字描述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天生的乐观者,粗粝而纯真,坚韧又智慧,时常让读者开怀大笑,可是书最后真实的照片却感到异常沉重,外婆站在荒野一眼望到地平线中的画面太辛酸,虽然没有直抒艰辛,然而全篇中,时不时流露出了孤独与无助。后记中李娟写道她用力地抒情,却硬生生戛然而止,欲说还休。作者那份痛,那份无可奈何,那份想将更多的关于那块土地上消失的永不消失的,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都书写出来,最后还是坦言其实回避了太多,因为懦弱和虚荣。然而,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即使生活给予的是一地鸡毛,但精神世界却是充裕的,随遇而安,尊严而又庄严,通篇带给我们力量与沉思,智慧与慈悲。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追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感谢李娟的文字!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8

听说读书会要求读这本书,立即去各个书店搜寻,不是为了作者和作品,仅仅是为了参加读书会,结果在读书会开始的时候,紧赶慢赶还是只看了一半,读书会周五顺利举行,终于读书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在上个周日晚上零点阅读完。

读前半本书的时候,沉浸其中。

参加完热热闹闹的读书会后,再怎么读完了全书,就没有了一点印象。

如果读前半部书的热情是95分,那么后面的阅读只有45分,与书本身无关,与自己处境有关。

听友分享了那么多,他们说的观点和看法那么细致,那么多,几乎完全覆盖了自己的观点,再看书就没有那么“纯粹”了,阅读真的需要——孤独。

这篇读后感也不知道还需要写点什么了,后来给娘也看了这本书,她说很有意思,书里都是“鸡啊,猫啊,狗啊”,再后来一次次给写作班的孩子们朗读,与他们讨论,才又觉得“有意思”起来。

说说触动老廖的那些点滴。

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摘抄自书的'第三页,脑海里深深烙印下了这么一个句子,不知道是自己经历了太多,还是经历了太少,是悲观还是豁达,是共情还是自怜。

作者李娟描写“擅长到来的人和擅长离别的人”,老廖想起十多年前活泼的母亲去广东看望老廖,“我给你一个惊喜吧,你猜猜看,一个很大很大的东西,能把你装进去呢,你猜吧!”

猜来猜去也没有猜到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一个简易的可以拆装的衣柜,那时刚工作,在宿舍连衣柜都没有,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母亲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第三十七页,“明年老子接着种(向日葵)!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作者的母亲面对土地的残酷现实,屡败屡战,农民的精神!农民虽然没有工作日和周末,没有月工资和带薪休假,没有领导和下属,没有进度和考核表,但是日日忙碌,心里清清楚楚接下来要做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土地,心中永远满怀希望,春耕秋收,很可能亏本,还是继续——生活,奋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确定,但总是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这就是真正的生活,不论农民还是城市公民,都一样。

作者写到外婆和外婆的葬礼,老廖就想起自己的外婆和奶奶,关于爷爷的记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每个家族里女性长辈总是让人记忆深刻,让老廖记忆深刻的原因很简单。外婆比外公多活了很多年,奶奶还健在,比爷爷已经多活了快20年。虽然外婆是无疾而终,尽管我对她的一生了解得很少,最多了解十分之一,仍然记忆犹新,画她的画偶尔看见,还是那么生动,老人,很老很老的老人的生活,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更谈不上“理解”。

关于家畜和宠物。

老廖Ellen家里有猫,有狗,关于猫狗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他们就是我们的亲密家庭成员,爹在外地的时候,如果给我打电话,十有八九都是关心家里的狗,让我去遛狗,或者去遛狗,或者去遛狗。当然,老廖也义不容辞。

“它陪伴了我”就是这样几个字,就说尽了所有小动物在每个家庭里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我们对他们闯祸习以为常,我们对他们的依恋与日俱增,我们对他们的感情情真意切,我们感激他们的“陪伴”,我们牵挂他们的一切,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

这些真正有感触的内容都没有读给写作班的孩子们,总是把最好玩的内容读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快乐,更快乐。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9

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出版于20xx年11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作者李娟生于新疆,祖籍四川,从小她就和母亲辗转于各个村落之间,当过工人、种过地……开始写作,最后成为作家,用其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下了阿勒泰盛开的金黄葵花地。

生活所带来的沉重感并没有将李娟击倒,接纳并将其文学化是作者对抗苦难的方法。她于生活本质中扎根,以一颗诗人的心来写散文,让那些在时代的洪流里忙着赶夜路的人也发现月亮的美丽。

这片遥远“葵花地”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于此。荒漠上开辟的百亩向日葵地,经历了动物的啃食、三次的补种,以及干旱、蝗虫等灾害,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在秋天来临时,盛开得金光灿灿、无边喧嚣。

这片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贫瘠土地,见证了生命的诞生,李娟在这里迎来了“丑丑”和“赛虎”,同时它也见证了生命的消逝,在这里李娟告别了外婆,也告别了她与世界最紧密的联系。

外婆和母亲是李娟与故乡四川唯一的联系,而与母亲相比,外婆对于故乡的执念更加深切。还在四川时她就张罗着修坟山,打墓碑,连棺材都已订好放在了乡下的老屋,心满意足地开始等待死亡的来临。然而还没有等来死亡,外婆便要随李娟和母亲来到新疆。

生活在阿勒泰市区时,白天李娟去上班,便将外婆锁在房间。直到母亲开始种葵花,外婆才离开李娟去到乌伦古河岸边的地窝子。阿勒泰之于外婆是什么样的存在,无人知晓,就像也没有人知道故乡于外婆是什么的存在一样。即便知道再难回到四川,但在阿勒泰的日子里,她也一心想着回到那个对于李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小村落。

外婆大部分时间都是糊涂的,而在那些短暂清醒的时间里,她也总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的是,那时的阿勒泰还没有通火车,外婆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因为在她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最长的路,去过最远的地方。仿佛火车才是她最后的依靠。但直到去世,她也没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落叶终究未能归根。

母亲和外婆不同,她虽然有着四川女性的豪爽,但四川之于她,却不像之于外婆那样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从小母亲就带着李娟辗转于四川与新疆之间,再到后来开始种葵花,她和各种牲畜共同生活在那片金黄的土地上,新疆至此便成为了母亲的归属。

母亲的向日葵,一边种在日渐贫瘠的土地中,一边又种在了李娟无边的梦境里。这片遥远的葵花地黄沙滚滚、人烟渺茫,野生动物也日渐稀少,对此李娟充满了对环境恶化和牧人未来的担忧。但是当母亲种下第四遍种子,当那些梦境中的'向日葵盛开时,又仿佛一道金光刺破黑暗。

李娟始终认为自己和母亲之间隔着万水千山,她不认同母亲的人生选择,母亲也对于她的人生表示怀疑。但母亲同样也是李娟热爱生活的理由,她浑身闪光,坚强豁达,在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原始气息,夏天时她赤身扛锄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黝黑,和万物模糊了界限。

母亲穿行于葵花林的那些日子,如同跋涉于大水之中,在前行的同时,又努力让自己不要再飘忽起来。李娟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对于土地的热爱,以至于李娟的写作一直围绕着新疆那片神圣的土地,围绕着在艰难岁月里依然饱含希望的劳苦大众。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关于大地、万物,关于人的意愿与豪情,无辜和贪心的。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它们总是代表信念和勇气。但在书中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模样,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读完后会发现,“好像刚刚回了一趟童年,又赶在规定时间前离开。接下来还有更为漫长的旅程。”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0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李娟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充满了对新疆戈壁滩上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她的文字流畅,情感真挚,描述了她在戈壁上的生活,以及与向日葵地的紧密联系。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李娟对生活的.态度。在艰苦的环境中,她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例如,在描写向日葵地的文章中,她详细描述了向日葵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以及她在向日葵地里采摘时的感受。她的描述让我仿佛也看到了那片金黄的向日葵地,闻到了那股浓郁的花香。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李娟与家人、当地居民的交往,反映出她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她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出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总的来说,《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感动。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1

看完《遥远的向日葵地》,越发地喜欢李娟,是因为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很幸运,我同有。

李娟写边地的万象,写家人的日常,写动物的洒脱,写落在广袤大地上一点渺小的悲喜,以双眼的有限照见了无尽的斑斓。

这样沾上尘土的琐碎画幅,剥离掉城市生活的岑寂烟火,与大自然较量又胆战心惊地等待大自然丰收的桀骜,依然没有炙热的爱和愤懑的怨。

在她的笔下,贫瘠大地坚韧的生命力,热烈耀眼金黄的向日葵,离群索居无言行进的人影,足以容纳无眠时刻没有上限的幻想。

她其实没过过什么世俗意义的好日子,无论怎么读,她的书里也都充满了艰辛,苦涩,拮据以及粗犷的与生活和自然的战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她却有本事在毫不矫情的白描这些东西的时候给你一种昂扬乐观生命力十足的感觉,即使在她哭泣时,在她描述死亡悲剧与无力时,你都会觉得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汗流浃背浑身酸痛又饿又渴的时候,站在广袤的地中间拄着农具抬头,也可以看到寥廓天地里连接地平线的那朵最美丽的云,然后伸手在最近花盘上抠两粒葵花籽塞到嘴里,就又笑得出来了。

读着每一个细碎而美好的小故事,眼前一直浮现我妈的影子。也是小小的身躯,也是永远呆萌天真的脸,也是苦难从不言语有口吃的就行的乐天派。

但是和李娟妈妈一样,身体里的那股子乐观和韧性啊,生命力旺盛,蓬勃,热情得跟向日葵似的。对,妈妈就是逐日的向日葵。盐碱地里也能焕生机。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么?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文字散散,总有零星的那么几句像细沙里的石,咯噔一下子被硌到。然后发现云白日远,人只是渺小而零碎的孤独。

人到中年时不时的各种糟心事,爱人自腿摔伤后经历四次手术,依然没有躲过这该死的骨髓炎,四个老人三个轮流住院,孩子中考在即……明明心里有千万匹狼在呼唤,却无奈在深夜里独自苦诉着衷肠。累到几天不想讲话,偶一开口清脆响亮到吓自己一跳。

本幻想人到中年提刀上马一剑横行万里馀,奈何笼中困兽还得洗手做羹汤。

跟着作者,和外婆,赛虎,丑丑,还有不会游泳的鸭子,脚趾被冻掉的鸡群,在广袤无边的荒原中走一走,透口气。

只不过这样的远方我不向往,那样的日子我一天都过不了。对于牧民,淳朴善良只是诗意,野蛮愚昧才是人间真相。

别说远方,就眼前,理性,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品。荒诞成了日常。每天一睁眼,今日份的荒诞套餐已经在手机上准备好,立等可取。

好在,人心暗,但趋良。也好在活到现在这幸与不幸没有一步是白走的,当我把荆棘当做铺满鲜花的原野,人间便没有什么能将我折磨。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2

无意中阅读了李娟的文字,灵动活泼、清新自然。她描述的阿勒泰的生活给我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我一下子爱上了她的文字,其中《遥远的向日葵地》是一系列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李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她出生在新疆,将自己独特有趣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本本鲜活生动、有声有色的书。每当读着李娟的文字,仿佛我自己也来到了阿勒泰河谷,置身于冬天的温暖干燥的地窝子里,仰躺于夏天星光璀璨的草原上,头顶着新疆一望无际的沉静的夜空,与四周藏匿着的无数家禽野兽为伴,让我一个从未去过北方的人也仿佛跟着李娟经历了阿勒泰每一个冬去春来。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一书中,李娟具体描绘的是阿勒泰的夏天,写的是在乌伦古河旁那一片广袤的荒原上,她的妈妈承包了两百亩土地用来种植向日葵的艰苦经历。读完简介后,缺水、炎热、荒凉是我产生的第一印象,我想,那该是多么值得抱怨的经历啊。可是翻开书细读,那些幽默生动的'语言却让我渐渐爱上了她笔下的那篇向日葵地,爱上了坚韧乐观的这个大家庭。作者写书的过程也是倾诉的过程,李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向读者诉说着生命的价值,播撒着生活的无限的希望。

生活中小小的改变尚且会使我们感觉不舒服,更别说拖家带口迁徙到荒凉的戈壁滩上,从头开始操持一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工作。刚搬到荒原上时,迎接李娟一家的是巨大的艰辛的挑战。第一天吃饭时,李娟用一只碗在水渠里舀了许久,才收集了半锅脏水用以煮饭;晚上一家人在露天的原野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才基本把家当收拾完成;第三天时外婆难过地想家;第四天时鸡开始下蛋,似乎一切都在慢慢好转起来;第六天完成播种;第七天时,妈妈收集到了荒原上的第一束美丽的鲜花……李娟一家的生活离我们很远,但也离我们很近。有时我们的生活会遇到不如意,有时运气也不总是那么好,但似乎生活中的每一处伤口总会慢慢愈合,最终变成胜利的疤痕。

我想,作为书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李娟的妈妈一定拥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她身上坚韧乐观的品质尤其令人惊叹。乌伦古河旁的这片戈壁滩实在太过贫瘠,种植向日葵不仅在灌溉用水上困难重重,更是会遇到鹅喉羚啃食这样的农业灾害。在李娟一家种植葵花的第二年,葵花苗刚长出十公分高,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农田损失严重。妈妈无奈地、伤心透顶地播种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第四遍,种子才有机会出茬。李娟把情况的好转归功于“希望”,用她的话来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我想,所谓希望,既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又是生命意义上的不轻易屈服,是不容易做到的。“希望”这个词还在文中多次出现。当李娟的妈妈带着沉重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汇总等待班车时,李娟提到“一线希望”;第一年种地时生活异常艰苦,八十多岁高龄的外婆给人们讲了无数遍“狗带稻种”充满“希望”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提到“希望”,但“希望”也无处不在。读完这本书,作者似乎就站在我的面前,温柔而强大,她提醒我要向前看,遇到不顺心时,只要将破碎的心灵缝缝补补,生活就仍然能够继续。

李娟的向日葵开在遥远的乌伦古河,也开在作者的心里,无论身在哪里,每当想起,就让人产生无限的力量。而现在,作者通过文字让那片向日葵也开在了我的心里。很奇怪,不论你的年龄多大,也不论你身处何方,看完这本书,总会找到一点生活的意义。给生命一个热烈的拥抱吧,生命本身总有一些超脱物外的价值值得让人好好珍惜。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3

生活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李娟一家,靠着种植向日葵为生,承包者彼此间离得都比较远,李娟家直接支了一个蒙古包,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养着鸡鸭鹅兔狗,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一百亩地,生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空荡。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里,李娟记录了她们朴素的生活细节,比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还有整日悠闲行走的鸡鸭鹅群,以及她家日夜守护的最大财产——向日葵地。

李娟的母亲是一个对向日葵地赤身相迎、肝胆相照的女人,在那片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万物寂静,母亲却在冷漠、尘土飞扬的北疆一角种起了向日葵。母亲未能一次将向日葵种起,鹅喉龄、大旱、暖冬都会使向日葵失去生长的希望,尽管这会一次次的令母亲沮丧,但母亲还是一次次地重新播下种子,坚强而又执着。

母亲热爱着她的向日葵地,在贫瘠荒凉的沙漠中,播种着她的热情和希望。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对李娟而言,她的`母亲是一个“擅于到来的人”,而自己却是一个“擅于离别的人”,当作者与母亲分隔再见时,母亲总会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不知倒了几辆车。李娟在书中说,她的母亲像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这将力大无穷,满满爱意的母亲,展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来的呢?这成了千古之谜。但这也许就是母亲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吧!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4

九月缘来有爱读书会推荐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书后,只要有空便开始阅读,星期五深夜读完。不用动脑,十足的画面感,幽默的语言,很容易入境。

同样生活在西北,对于戈壁、干旱、沙尘暴我是有发言权的,但是体会绝对没有李娟刻骨铭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经历不及她一年的经历丰富和艰辛。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不可以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学的学校途经郊区,每次外出去另外几所学校找同学玩,路过农田看见顶着烈日的农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汗珠摔八瓣,庆幸没成为农民,不用如此辛苦。宁夏农民农业耕种的条件比李娟母亲的葵花地的条件优越的多。

李娟母亲学农业,携母挈女从四川来到北疆主业种向日葵,副业开小卖铺、裁缝铺,养鸡养鸭养兔子。干旱、鹅喉羚是最大的挑战。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李娟母亲比男人还能干还豪迈还勇敢,不屈命运与天斗地战。骑着一部大摩托穿梭于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去开店,挣收葵花的雇工费……住地窝子,条件之艰苦,排烟效果差,做一顿饭狼烟地洞睁不开眼,油一样金贵的水用来做饭维生,每顿饭里不知掺杂了多少沙粒。外婆、母亲、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灰头土脸,不说劳动的辛苦,光是这样的生活条件我想我早已当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同样在西北,缺水、沙尘暴、严寒,当年的新疆条件比宁夏艰苦的多的多。与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对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炼狱。

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没有任何的矫情,努力把现在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今天比昨天强那么一点点,始终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线希望。李娟笔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遇到灾年,九十亩的葵花地播种了四回,就是这一线希望的强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艰忍和坚持。在李娟看来,家里地种得最少,灾情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家里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还有几大盆绿植,成群的鸡鸭狗兔……住了一年地窝子第二年斥巨资二千块买的蒙古包,在当时当地太土豪了,在我们看来这么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笔下,有声有色有生机。

李娟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最高贵的品质――乐观、勤奋和坚持。李娟在“浇地”一文中描写母亲给向日葵浇地:“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 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 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农业生产把一个女人磨砺得像男子一般粗犷、豪爽,在李娟的笔下仿佛加冕女王一样隆重、神圣。我崇敬李娟及母亲这样一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总是能发现生活之美,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也能扎出漂亮的舞裙翩然起舞,这是生活的艺术和智慧,也是我要修行提升的本事。

李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的优秀文学作品,让我们真切见识到去新疆种植、开垦……劳动者的伟大、勤劳、乐观、勇敢,才有了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游客向往的天堂。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成凉。致敬所有的劳动者!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15

终于在花了5个小时读完了李娟的第二本书。

相比较于读的第一本《阿勒泰的角落》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描写的更加的有趣和深刻。

有趣的动物,家里的每一只动物都挨个写了一遍。

高大乐呵的牧羊犬”丑丑”安静陪伴胆小的“赛虎”不是缺了就是残了的花花绿绿的“鸡”,失踪一夜的“兔子”。遇到水就要下去游泳的“鸭子”以及最后出场的“跟屁猫” 。

每一个动物都有一段故事,而他们似乎就没有离开过那片金色的葵花地,一直陪伴着妈妈在那片寂静空旷的世界里生活着。

不知道李娟的笔下是不是有一种“神笔马良”的魔力,她的每个文字,每段话,总能带着我走入她所描绘的那个世界。

虽然它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但她所思所看所感的一切就好像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都出现过,也可以说她把我内心那种想要强烈表达的欲望描述出来了,甚至表现的更加的直白,暴露出来。

而那些文字是我怎么也想不到,也描述不下来的。

她笔下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不光光是我说的那种生命。它是有思想的,可以交流的。他们不存在生命等级的高低,他们是彼此的依赖,是地球上一起共存的生命。

如向日葵与母亲,丑丑与母亲,赛虎与外婆,还有那群陌生的可以交流的哈萨克人。

我多么想要把内心的那些话,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但我做不到这样,所以我一遍一遍的看她笔下的那些文字和动物,她好像就替我说了。

如果你让我去写我的妈妈,我大概写不好她,所以我不敢轻易的去写。

但李娟笔下的妈妈在某些时刻跟我的妈妈又是那么的相似。

比如她们都是一样的勤劳,都是一样的奔波,都会养鸡养鸭,偶尔寂寞的时候也会对着他们说些话。

但我妈不会给他们做衣服。鸡肯定是要吃的,因为这个美味,她不会错过,但鸭子她想不到杀掉拿回去做羽绒服,但一定会用心留下最珍贵的绒毛拿去卖掉。

如果李娟的妈妈会做很多的美食,也许我们还可以欣赏到四川不一样的美食。

我看过的小说故事要写那些男女的情爱都是非常的赤裸的。

但李娟的情爱都是一个人偷偷的思绪,我爱她笔下的“我”她把我最不勇敢的一部分也都描绘出来了,她从不吝啬使用寂寞这样的词汇,而我是羞于表达的。

也很难说出这样的文字。一直以来我热爱文字,可是我不敢坦诚的去写,总是尽量写些可以伪装自己的文字,假装像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用一幅幅的照片去记录。

然而那些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早就忘记了记录了吧。

就像我们的母亲,她们那么热烈的生活着,却很少会去表达。

我妈甚至是通过观看一个人的微信头像去识别每一个朋友,要是换了一个头像她就不认识了。

所以她的朋友圈也从来都是没有任何记录和表达的东西,我甚至怀疑她也不曾打来过。

而我每每表达记录下来的那些图片和视频,真的`是热爱它们?

如果真的热爱,我为什么要选择删除,又或者编辑了一遍又一遍呢?

我写不出寂静的文字,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寂静的人。

我焦躁的活着,以至于到了快30岁的时候,我每天都在幻想着逃离。

妈妈的语言总是富有哲理的,似乎是用她一生走过的路来像我普及这样的道理。

可是我还是跟她不同。

我做不到像她一样热爱,敢于裸露。

李娟笔下的母亲是在无人空旷的葵花地里可以赤裸干活的人,我写不了这样的妈妈,就像我知道我妈妈也会在无人的空旷的田野里小便一样。

我想着如果有一天她读到了这样的文字,别人知道了你的妈妈是这样的,他们会说些什么。

总之,我看到那段话的时候,我还确认了一遍,是赤露的上半身。我连写出来都觉得丢脸。

所以我的文字太缺少了诚实。就像她在后记里面写的,感谢她自己的诚实与坚持。

我尝试去写点东西出来,是因为一生太短暂了,有些人甚至连一个表达自己的方式都没有。

文字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至少是可以做到真诚点的,我也在努力的把内心的那些话抠出来,但是文字太难描绘了,我找不到方向。

所以当看到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向日葵地,她笔下那些发了光一样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内心的动心说了出来。

现在我依然写不来那样的文字,但她的那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每每读到的时候,我的身心都好像在感受着。

彷佛站在阳光底下,你眼睛闭着,耳朵里面传来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静谧的声音,心跳和呼吸都打开了,然后那道光就射进了你的毛孔里,顺着血液汇聚在大脑,你好像听到了那些文字背后大地的声音,妈妈的声音,那些动物们的声音。

如果可以自由的去描述,那我的文字一定是最简单的单词,我的词汇量太少了。

或者说我太谨慎了,如果一句话写的不好不对,我就停滞了。

一个词不理解,我就不愿意读下一句话了。我会陷在自我的怀疑当中。为什么会不能理解呢。

我太害怕错误了。所以连看到不认识的单词我都要先去查阅一下,然后再要去读。

我是这样的谨慎。以至于看到李娟笔下那些有趣的文字,那些发了光一些的思想迸发出来的词语,我想要好好的吸收它。用尽所有的力量去理解它。

然后尝试着有一天,我也能描绘我的妈妈,我笔下的那些文字也同样可以给到一种光一样的能量。

第五篇:读《禾花》有感600字

读《禾花》有感600字

我又像往常一样随手拿起一本书,然后进入到自己的卧室开始阅读。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醒目的黑体字。我怀着好奇心继续往下读。

一个哑巴、一个瞎婆、一个跛脚、一个疯子、两个孩子所构成的家庭,穷困和疾病的“基因”顽固地代代传递。虽然禾花和弟弟谷米都是健康的孩子,却要时时顶着“总有一天要疯”的谶语,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困窘与恐惧之中,被孤立,被嘲笑,无论如何努力,甚至刻意讨好,小小的姐弟俩也泅渡不出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紧张。他们惟一的力量,就是残缺不全的亲情,尤其是奶奶豆婆,她强大的生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倔强的精神成为这个家庭摇摇欲坠、却又始终没有坍塌的支柱,是体力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极度的困厄中,豆婆以超人的坚韧、苦干、乐观和智慧,让这个家活了下来,使这个在外人眼里已经不能称其为“家”的家庭,也有着自己的欢喜。姐弟俩和豆婆一起给新生的小鸭子剪毛的温馨与欢乐,谷米坐在墙头荡着脚丫的宁静,一点小小的收成带来的喜悦,都是这个家微弱的光亮,是他们继续抗争下去的希望。

不知到了几点,我的双眼湿润了,放下书本,我整夜难眠。禾花全家的处境一直浮现在眼前。这时不仅让我想起“难忘的八个字”这篇文章。我们每一个人的出生环境、家庭条件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系列的差别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别人。偏见和歧视使我们忽略了许多人的潜能,让我们放下这些人为的阻隔吧。就像舟舟一样,他也是残疾人。但他们身残志坚,对人生充满希望。是呀,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应该乐观,勇敢地面对,不应该害怕。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关心一下残疾人,让他们感到世界的温暖。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深处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

文:者东镇中心校 四(4)班 吴明

指导教师:马景芬

下载读骆一禾《向日葵》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骆一禾《向日葵》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秀禾的桂花树》有感(大全五篇)

    读《秀禾的桂花树》有感 期末考试结束了,拿成绩单的日子到了,这一天我收获了许多的礼物及奖状,其中我拿到了一本名为:《秀禾的桂花树》,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拿到这本书就已经迫......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读《千年一叹》有感 篇1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这本书。在那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香港......

    读《羊皮卷一》有感

    羊皮卷之一 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 今天,我爬出满是失败的老茧。 今天,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我出生在葡萄园中,院内的葡萄任人享用。 今天,我要从最高最密的藤上摘下智慧的果实,着葡......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 余秋雨先生通过对世界文明的现代形态的实地考察,以日记的形式写就《千年一叹》一书。这本书完全记录了从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 问道于数万里荒原 反思于尼泊尔山麓 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余秋雨《千年一叹》卷首语 写这篇>读后感时,我正青春年......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 确切的说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本日记,在书的自序中写道“我走下来了,还写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与广大读者一起,梳理了中华文化的经络。接下来的问......

    读《骆玉明老庄随谈》有感[推荐阅读]

    读《骆玉明老庄随谈》有感 近日看完了骆玉明的《骆玉明老庄随谈》。也是可以属于枕边的书。看批注类的书,就像有个朋友在一起读;看随谈类的书,就像分别读完后,两个人聚在一起喝......

    观《幸福的向日葵》有感

    观《幸福的向日葵》有感 《幸福的向日葵》是2011年上映,由中国天山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这部电影不像我们平时观看的外国片,它是西藏题材的电影,平时我们比较少观看这类型的题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