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6:4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XX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县*镇始终把发展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以发展蘑菇等主导产业为支撑,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5年,该镇选择了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全县选点最多的乡镇。经过近一年的建设,7个示范点现已基本成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做法及成效

*镇把新农村建设与新产业的发展壮大紧密结合,在选择示范点上与新产业的规划紧密相连,如大坪、箬竹塘等示范点都选择了蘑菇产业,法沙选择了蚕桑、三黄鸡养殖产业。目前,箬竹塘的蘑菇种植3万平方米,大坪的蘑菇种植2.5万平方米,法沙村种植蚕桑100亩、饲养三黄鸡3万羽,初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新产业+新村镇”模式。新产业与新村镇建设同步推进,使新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壮大,新产业的发展壮大又有力地推动了新村镇建设。

该镇制定了蘑菇产业发展规划及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建菇房不收土地规费,对建菇棚所需木材减半征收林业规费,每平方米蘑菇生产由信贷部门给予10至20元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的贷款。8名镇党政班子成员和33名镇村干部以独资或合资等形式,带头种植蘑菇。该镇还动员8户种植大户在箬竹塘示范园内建菇房,鼓励13名镇村干部与群众合股,并吸纳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以技术入股,组成“*富民菇业股份公司”。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投资到蘑菇产业中来。

该镇围绕蘑菇等主导产业培育新农民,今年以来已举办蘑菇、蚕桑、脐橙、制种等生产技术培训班52期,培训农民6100多人次。通过培育新农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明显加大,全面提高了种植蘑菇的科技含量大大降低了蘑菇产业的投资风险。

该镇依托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福建老板创办了*镇长龙食用菌厂,并组建了*镇蘑菇协会,由协会统一为菇农供应菌种,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由协会出面与山东九发(*)食品公司签订协议以最低保护价收购蘑菇。通过深加工拓宽蘑菇销路,有效解决了产业规模扩大后产生的销售难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蘑菇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有效地拉动了蘑菇产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该镇的蘑菇产业已形成了9个相对集中的生产基地,带动农户670余户。今年,全镇蘑菇种植面积已超20万平方米,占全县蘑菇种植面积的6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2.4%,产值已超117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可增收110元。蘑菇等新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农民的经济基础,使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确确实实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发展新产业的启示

启示一:必须把发展新产业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并以此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观念,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最核心的办法就是发展新产业。*镇在短短的一年中,新农村建设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新产业发展为核心,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整体推进。

启示二:发展新产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镇瞄准双孢蘑菇广阔的市场前景,结合本地优越的资源条件,引导农民把蘑菇产业作为短期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在实际操作中,他们避免简单的行政干预包揽的做法,而是顺应市场规律,通过干部带动、大户示范等措施发展蘑菇产业。

启示三:发展新产业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镇的蘑菇等产业,能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当地资源优势,瞄准了市场需求,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之路。他们的实践启示我们,一个乡、一个县发展新产业,必须围绕主导产业,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同时,引导农民成为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组织引导千家万户农民参与产业开发与建设,使他们增收致富有门。

启示四: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新产业与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在规划产业发展的同时,就应把村镇规划统筹考虑。同时,要紧紧围绕发展新产业的需要,培育新农民,并因地制宜依托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把产业、农民、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文章标题: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以产业支撑*镇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县*镇始终把发展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以发展蘑菇等主导产业为支撑,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5年,该镇选择了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全县选点最多的乡镇。经过近一年的建设,7个示范点现已

基本成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做法及成效

*镇把新农村建设与新产业的发展壮大紧密结合,在选择示范点上与新产业的规划紧密相连,如大坪、箬竹塘等示范点都选择了蘑菇产业,法沙选择了蚕桑、三黄鸡养殖产业。目前,箬竹塘的蘑菇种植3万平方米,大坪的蘑菇种植2.5万平方米,法沙村种植蚕桑100亩、饲养三黄鸡3万羽,初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新产业 新村镇”模式。新产业与新村镇建设同步推进,使新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壮大,新产业的发展壮大又有力地推动了新村镇建设。

该镇制定了蘑菇产业发展规划及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建菇房不收土地规费,对建菇棚所需木材减半征收林业规费,每平方米蘑菇生产由信贷部门给予10至20元的贷款。8名镇党政班子成员和33名镇村干部以独资或合资等形式,带头种植蘑菇。该镇还动员8户种植大户在箬竹塘示范园内建菇房,鼓励13名镇村干部与群众合股,并吸纳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以技术入股,组成“*富民菇业股份公司”。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投资到蘑菇产业中来。

该镇围绕蘑菇等主导产业培育新农民,今年以来已举办蘑菇、蚕桑、脐橙、制种等生产技术培训班52期,培训农民6100多人次。通过培育新农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明显加大,全面提高了种植蘑菇的科技含量[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大大降低了蘑菇产业的投资风险。

该镇依托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福建老板创办了*镇长龙食用菌厂,并组建了*镇蘑菇协会,由协会统一为菇农供应菌种,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由协会出面与山东九发(*)食品公司签订协议以最低保护价收购蘑菇。通过深加工拓宽蘑菇销路,有效解决了产业规模扩大后产生的销售难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蘑菇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有效地拉动了蘑菇产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该镇的蘑菇产业已形成了9个相对集中的生产基地,带动农户670余户。今年,全镇蘑菇种植面积已超20万平方米,占全县蘑菇种植面积的62.4,产值已超117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可增收110元。蘑菇等新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农民的经济基础,使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确确实实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发展新产业的启示

启示一:必须把发展新产业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并以此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观念,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最核心的办法就是发展新产业。*镇在短短的一年中,新农村建设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新产业发展为核心,使新农村建设得以整体推进。

启示二:发展新产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镇瞄准双孢蘑菇广阔的市场前景,结合本地优越的资源条件,引导农民把蘑菇产业作为短期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在实际操作中,他们避免简单的行政干预包揽的做法,而是顺应市场规律,通过干部带动、大户示范等措施发展蘑菇产业。

启示三:发展新产业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镇的蘑菇等产业,能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当地资源优势,瞄准了市场需求,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之路。他们的实践启示我们,一个乡、一个县发展新产业,必须围绕主导产业,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同时,引导农民成为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组织引导千家万户农民参与产业开发与建设,使他们增收致富有门。

启示四: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新产业与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在规划产业发展的同时,就应把村镇规划统筹考虑。同时,要紧紧围绕发展新产业的需要,培育新农民,并因地制宜依托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把产业、农民、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第三篇:*县以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纪实

规划为龙头让农民唱主角以产业作支撑

山东省*县立足实际,创新思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以规划为龙头,打造一流人居环境;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型农民;以发展富民产业为支撑,建设新乡村,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农村建设新路,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

展工程、民心工程。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县是一个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县,近两年来,该县紧扣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七个强力推进,实现七个全面提升”,招大商、引大项目,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该县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5年初,县委书记尹长友就提出:奔小康,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大头。现在,*县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新阶段,今后县委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新的执政理念全面提升“三农”工作,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让最广大的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为实现这一转变,*县正式提出了“新乡村建设工程”的工作思路,并排出了20个专题调研课题,抽调专门干部,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策。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县委又多次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制订“新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审议,五易其稿,去年5月,我县出台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新乡村建设工程”的意见》。《意见》以“健全组织、促进发展,整治环境、塑造文明,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为主要内容,统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与之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相吻合。

“实现新跨越,不单单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多是一个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县委书记尹长友坦言:“坚持农民为主体,进行分类指导,建立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认识的超前性,决策的科学性,全新的发展理念点燃了农民前所未有的热情,引领着*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规划催生新乡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改变农村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针对*县农村山区多、平原少的实际,*县在规划中按照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规划思路,根据“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标准,村落建设做到以乡镇为中心,县乡公路为轴线,充分考虑区位、地形、生态、耕地、环境等因素,综合规划山、水、田、路、村落、住宅及乡镇企业的布设,高标准、高起点地绘制蓝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县以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工程为载体,全面提升城乡道路、供水、绿化、交通等建设的整体水平,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让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过上了有品位、讲情调的宽裕生活。我县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以农户庭院为依托,通过建设户用沼气池,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积极组织农民适地造绿,在村庄周围、村路两旁、庭院内外植树种草,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善长期以来农村街院卫生差的状况。同时,按照“六通”“八建”的标准,加快实现村村通路、讯、自来水、科普、有线电视、客车,建立村级监控室、图书室、卫生室、治安室、调解室、计生服务室、农技室和政务公开宣传栏,创造出“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跻身全省文明村的朱田镇宁家沟村。披檐、粉墙黛瓦,青山绿水间,别具一格的山区小康楼分外扯眼。村民孙玉忠说:“以前,村外垃圾堆包围,村里生活污水沟萦绕。现在,煮饭用沼气,喝上自来水,厕所水冲式,俺们的居住环境哪儿比城市差!”

如今,在*县农村,从平原到山区,新农村建设渐次推进,渐入佳境。目前,全县农村建沼气池1239个,硬化村庄街道1500多公里,绿化道路和庭院37万平方米,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

注重实效农民唱主角

彰显农民的创新精神,让农民的主体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有这样一组镜头:

5月21日上午,探沂镇柴卜庄村村委正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今年村里如何进一步搞好街道绿化。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村民纷纷争着发言。村民代表罗宝胜高兴地说,“现在村里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叫我们这些村民代表参加一下,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也都非常珍惜当家作主的机会,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

其实,柴卜庄村只是我县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我县乡村,小到街道整治,大到农民生活楼建设的集资,所有和农民相关的规划、决策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县新农村建设总的工作原则是“政府引导,农户为主,社会参与”,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民自治机制的民主管理方式,调动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规划引导、稳步分批推进,使农民产生改变自己环境、增加自己收入的强烈迫切的愿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做到分类指导、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命令,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不将新农村建设搞成“形象工程”。

只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强有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带出一个小康村,富裕一方百姓。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县按照建设“双强”党支部的标准,培养、选拔和使用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使之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在新农村建设中,*县通过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作为准则,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品牌培训打造新农民

5月2日,*县职业中专实训基地中,40多名学生正在认真地练习电焊操作。校长赵连运告诉笔者:“我们除了开设机电一体化、电子等专业,还急社会所需开设礼仪、焊接等短期专业培训班。这个焊接班就是应苏州和上海合作单位需要刚刚开办的,一个月后这40名学生就会去工作,月工资1500元。”

据了解,像职业中专一样,现在,我县已经有67家职业学校成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摇篮。其中,作为*县职业教育的龙头——青岛理工大学蒙山职业学院就是由该县与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华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据了解,该院是山东省第一家在县级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道路与桥梁、民用建筑、工程机械、计算机、外语等本科专业,今年下半年就将面向全省招生。

“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新衣服不等于新农民。”县委一班人认识到,只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才是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深谙此中道理的县委书记尹长友提出,“改变农村面貌,关键要提高农民素质,而提高农民素质,重在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为此,我县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全县65%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目前全县民营业户达29100户,其中民营企业6450户,从业人员26.5万人;新注册个体工商户1100户;新增私营企业150家,全县民营经济完成生产总值196.8亿。此外,该县还有在外务工人员14万人,有128家劳务合作用工单位,年劳务收入10亿元。

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我县充分发掘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闵子骞的“孝”文化、颜真卿的“忠”文化和王雅亮的“廉”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注重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村庄、精神文明示范一条街、“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四在农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革除陋习,创造安定祥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南张庄乡武家汇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修建村里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引导农民把钱投入到农业生产和上工业项目上。目前,全县十星级文明户达到8万户,90以上的村建起文化大院,青壮年农民培训率达到90以上。

产业支撑农民变老板

在我县农村,蓬勃兴起的农村工业化令人刮目相看: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按月在企业领取工资;以一项主业为主的加工小区成方连片,厂房鳞次栉比,机器轰鸣;与此相对接的一个个“农业车间”内,欢声笑语,新型农民正在收获新的希望……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县,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时时涌动着盎然春意。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自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与实干。县委书记尹长友高兴地说:“工业化已成为全县农村新的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生机和活力。”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富民产业。近年来*县根据各乡镇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经济基础和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特点,将18个乡镇划分为“四片区”的主体功能区,对各功能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布局,以明确各区域发展重点,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聚集,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以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凸显小城镇的规模效应,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在推进工业化中优化农业结构,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新思路,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县”,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经济效益。*县中植油脂有限公司就是该县通过科学论证,择优选定的“龙头”型花生加工企业和对口生产基地。该公司通过经济合同下连基地农户,上连国内外市场,既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又做到了以销定产,也把农民、科研、推广和市场连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优花生卖优价、优价促高效的目的。在中植油脂有限公司带动下,*县优质花生开发规模已达到30万亩,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优质花生产业化开发格局。目前,和中植油脂有限公司一样,全县有10多家农业加工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辐射和牵引15万农户参与结构调整,形成了打造县域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高平台。正因为这种正在普遍形成的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关系,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也进入了一个新层次。全县已经形成了以板栗、核桃、瓜菜、丰产林四个“十万亩生产基地”集中连片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瓜菜面积达到30万亩,板栗25万亩,丰产林30万亩,金银花25万亩,种植烤烟4万亩,核桃10万亩,建设了25万亩中药材基地。

如何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让农民尽快走向富裕奔小康?*县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从组建新经济组织入手,着力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该县结合各乡镇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新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产销联营,技术互助,信息共享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100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76个,带动农户7.14万户走上致富路。

“你发展我铺路,你创业我服务”,*县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鼓励农民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放开投资领域,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手续,为农民自主创业拓辟绿色通道。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挖掘民营资本的巨大潜能,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农村工业化发展大潮的推动下,我县广大农民的创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大批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农民脱颖而出,涌现出一批“大老板”、“农业工人”。新桥镇东朱汪村农民王洪勇投资办起甲醛厂,成为拥有30名工人的个体小老板,年收入近百万元。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又通过招商引资,使该村民营企业由17家发展到117家。他说,村里有“本事”的农民都成了小老板,还没有创办自己企业的农民则在本村打工,月收入也在千元以上,上千人的大村找不到一个“真农民”了!

*县探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说明,要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县将“新乡村建设工程”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统一起来,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绘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从而使“新乡村建设工程”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因此,制订一个融合传统观念和科学理念,既讲现代化,又讲地方特色的科学规划,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保证。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县看准一点: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事,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可以说,紧紧依靠农民群众,确保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这是新农村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三是坚持典型带动。在普遍动员、全面展开的基础上,*县着力抓好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示范作用强的100个示范村庄,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措施、创新方法,确保全县“新乡村建设工程”梯次推进、稳妥进行。四是构建产业支撑。*县农村地理条件、生产条件各有不同,但着力点一致——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促农增收。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县先行一步的探索说明: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农民的创造性,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新农村建设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四篇:突出苹果产业支撑 推进三嘉新农村建设

突出苹果产业支撑 推进三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关键是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嘉乡地处正宁县东南部,子午岭林区西麓,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限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经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苹果、西瓜、草畜三个产业。而苹果产业作为三嘉三大特色产业的首要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支撑全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一、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嘉乡苹果产业起步于1985年,经过乡村组的正确引导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努力,仅用了六年时间,全乡苹果面积就迅速发展到6000多亩。到1996年底,发展到了最高峰。这一年,苹果每市斤卖到2.4元,苹果状元任高印4.4亩果园收入14万元,许多果农凭借苹果致富,一年就摆脱了贫穷。三嘉苹果家喻户晓,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有了名气,更成了全县对外交流的名片。但从1997—2006年的10年间,三嘉苹果发展处于低谷期,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果园荒芜,腐烂病大面积发生,导致不少果农挖树毁园。全乡的这个主导产业面临动摇,受到冲击,其领军地位也逐渐被同处南塬苹果主产区的湫头、永和所取代。

1、果园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萎缩。三嘉乡苹果面积已突破10000亩,其中八十年代栽植的部分树龄在20年以上的果树因管理跟不上,树势明显弱化,已开始进入衰老期。特别是部分果农陷入果树修剪的误区,背离了果树的自然生长规律,大杀大砍,导致冒条徒长,树势减弱,病虫害不断加重,腐烂病大面积发生,死枝死树严重。仅东庄村挖树毁园上百亩。十年树木,一旦毁园,让人十分痛心。而部分新栽果园,在定植后的五、六年内,大部门果农任其自然生长,不注重各个时节的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导致树体大小参差不一,挂果难,挂果晚,果农见效迟缓。

2、有机肥源不足,果园土壤瘠薄。由于退耕还林的实施和群众“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观念改变,当地果农养家畜的寥寥无几,有机肥源不足。果园多年来连续使用高浓度的氮、磷、钾化学肥料,营养元素不平衡,果园土壤板结、酸化现象较为严重,土壤缓冲能力下降。果树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也在削弱,苹果生理病害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全乡绝大多数果园均出现早期落叶现象,苹果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一些发达国家果园土地有机质的含量可以达到3%以上,而当地果园土壤中三种主要元素平均含量分别是:速效氮39.52ppm、磷10.63ppm、钾103.47ppm,有机质平均0.931%,相当于土壤肥力标准的最低水平,远不能达到国际上生产优质果品速效氮80-100ppm、磷40-50ppm、钾150ppm,有机质含量3-5%的标准要求。

3、自然灾害频繁,防减能力低下。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县冬季气温升高,4月上中旬常出现-5℃以下的低温,6月上旬35℃以上高温天气延长,6-9月份冰雹多发,早春抽条、花期冻害、幼果灼伤等果园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近年来,虽然完善了灾害天气预警制度,建立了涂白缠枝、霜冻放烟、高温喷水、防雹网等防灾减灾体系,起到了一定防御效果。但是,对于大面积灾害性天气仍然是力不从心,难以做到全面有效的防护。2005年8月的特大雹灾、2006年4月的持续低温致使全乡果园基本绝收,2007年——20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雹灾,部分果园受灾减产。

4、产业不成链条,经济效益不高。苹果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极不配套,尤其是产后环节更为薄弱。苹果采后基本不进行商品化处理,95%等待二道贩子进园收购,价格不透明,这些果贩压级压价压分量,果农只能吃亏。去年,部分农产品价格飞涨,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苹什么”,苹果价格一路上扬,达到每市斤2.5元。二道贩子经过简单地分级、包装,转手竟然卖到4.5——5.0元,更大的利润倒成了他们的。就目前飞龙瓜果合作社仅有的德隆气调库来看,贮藏能力不到总产量的10%,也没有清洗、杀菌、分级、打腊、包装等商品化生产线。而且由于受流动资金制约,反倒出租给外地客商运营,调节本地鲜果均衡上市,实现增值的作用没有发挥,冷链物流体系更是空白。

5、抓促力度不够,果农素质不高。在建园初期,各级领导大会小会的主题不离苹果,各级培训班轰轰烈烈,村村都有示范园,组组都有示范户。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面积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果农也掌握了基本的果园管理知识,但这与把三嘉建设成为苹果大乡、经济强乡的目标差距很大。近年来,先后在东庄南庄子、林坡康园子、后坡白沟、狼牙洼秦渠和沿川新栽苹果5000多亩,由于管理不到位,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加之老果园部分果农挖树毁园,全乡果园面积一直在万亩左右徘徊。乡政府果园管理技术人员匮乏,乡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没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更是滞后。果农科学务作果园技术水平较低,果园管理还达不到精细化、标准化程度。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全乡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今后做大做强苹果产业的主要对策 苹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效益高,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加快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支撑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苹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俗语说:“羊上千,牛上万,苹果烂得垫了圈。”今后市场上青睐的一定是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苹果,而且市场经济机制更规范,产品质量标准也更高,各苹果主产区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更激烈。象我们这种普通常规化生产的苹果,一般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虽然不至于烂的垫了圈,卖难、卖贱那是肯定的。因此,全乡苹果产业要依靠科技,走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生态化、产业化规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正宁县属黄土高原地貌,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最适宜发展苹果生产的18个地区之一,苹果产业做为全县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的重要载体,是县委、县政府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决策。在类似三嘉这样一个地处偏僻的山后小乡,区位优势较差,发展其它产业资源条件匮乏。但是由于地处林缘,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含糖量和维生素c含量都很高,硬度大,品质极佳,发展苹果产业得天独厚。三嘉近几年的发展更雄辩地证明,苹果是本乡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期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由于三嘉苹果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全乡上下必须克服三嘉苹果面积已经饱和、品质难再提升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大力支持培育专业村、专业组、专业大户。立足本乡,放眼市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检查和督办,努力做大兴果富民这一惠民“蛋糕”,全力加快产业富民进程。

2、稳定面积,加强管理,进一步扩大苹果栽植规模。面积是基础,没有面积,就没有稳固的产业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一是按照“抓规模建基地,抓管理增效益”的思路和“近村、近路、近水源”的要求,填平补齐近年新栽果园,在塬区建成于西——南东、南西——康园子、索洛——前马塬三条2000亩产业带,实现“一区三线”的苹果产业总体布局,使全乡果园面积稳定在15000亩,户均8——10亩,人均2.5亩以上。二是加强新栽果树和幼园管理,杜绝人为机械损伤和破坏,禁止间作小麦和玉米等深根性和高杆农作物,推广瓜果、薯果、豆果套种。建成康园子和后坡2个百亩幼园管理示范点,全面落实“一年定杆、两年重剪、三年拉枝、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幼树早果丰产技术,确保新栽一片,见效一片。三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对衰老果园和低效果园进行改造,落实多疏少栽、拉枝改型、轻剪缓放、多施有机肥等成园管理技术,抓好于西成园管理示范点建设,全面推广果园生草、生物灭虫、铺设黑地膜和反光膜等旱作丰产技术,逐步提升苹果生产管理水平。

3、发展草畜,抓畜促果,进一步加快生态果园建设。据调查,三嘉乡各类家畜不足万头,家禽2.7万只,每年提供的有机肥料加上人粪尿不足9000吨,而且利用率不高。全乡10000多亩果园平均每亩仅能施入600——800公斤,远远不能满足果园每亩要求施入3000公斤优质有机肥标准。每到苹果采收季节,家家果园只见果,不见叶,不但所产的苹果品质差,而且大小年严重。而林坡村康园组徐世平,每年养猪20多头,他家10亩富士果园,每亩秋施有机肥2吨,2009年苹果亩产量近万斤,被县奥神州公司每斤2.2元全部收购,其他果农的苹果每斤最高只卖到1.63元。2010年是个小年,别人的园子零星挂果,他家园子亩产依然在2000斤以上。关川村关东组巩满林,试验用沼渣为10棵果树施基肥,采收时其它果树全部落叶,这10棵树叶片黑绿肥厚,所产苹果单果增重20.1%。因此,要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效益示范,让群众真正认识到不养畜苹果品质就不能提升,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苹果就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引导果农借鉴学习洛川等地发展“果、沼、草、畜、窖”五配套的生态果园模式,加大财力和技术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励广大果农发展草畜业,扩大有机肥来源,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真正在解决有机肥源和推广果园培肥技术上求突破。以林坡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为中心,树立“人畜分离、小区养殖”的理念,利用5年时间,按照1亩果1头猪、5亩果1口沼的标准,建成果园实施种草养畜模式(即果园生草用于养畜,畜粪入沼,沼渣还园)的“果、畜、沼”示范园500亩,以此带动全乡苹果生产走“畜、沼、果”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

4、强化培训,培育典型,进一步提高果农标准化生产水平。苹果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苹果产业的依靠力量是果农,只有培养出懂技术、会操作新型果农和充分调动广大果农的积极性,才能推动苹果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苹果有机生产技术、常规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技术培训明显滞后。技术掌握全面、生产管理精细的果农还不足10%。而管理精细的果园能保持连年丰产稳产,实现优质高效,盛果期亩产均在2.5吨以上,亩收入可达0.8~1万元,最高的可达3万元;而管理粗放的果园,单产和优质果率很低,大小年结果现象严重,亩收入

一、两千元,甚至数百元。效益高低之差在几倍、十几倍,更谈不上生产绿色有机苹果。虽然苹果在去年采收阶段价格一路攀升,达到近几年最高水平,每市斤卖到2.6元。然而山东烟台、陕西洛川生产的的有机苹果每市斤卖到20——25元,而且是供不应求。因此,要结合实施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开展对果农科学务果技术培训,提高果农整体素质。全面开展以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化栽培主要内容的优质苹果生产和管理知识培训,切实把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技术及经验传授给每个果农。组织果农赴苹果生产先进地区学习取经,举办果园管理技术交流座谈会,用示范典型和身边的土专家教育引导果农,掌握规范的果园管理技术。适时策划组织一次“全乡优质高效苹果擂台赛”,达到奖励几个人,带动一个乡的目的,逐步引导果农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园综合管理水平。

5、扶持龙头,延长链条,进一步提高苹果产业的经营效益。为了提高苹果产业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切实缓解苹果卖难、卖贱的问题,要在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营销环节实施重点突破。通过招商引资,组建一批大型果品贮藏、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力争在10年内使全乡保鲜贮藏能力达到10000吨。扶持德隆公司新上苹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苹果采后经清洗、杀菌、分级、打腊、包装后进入气调库,并与周边县市大型超市、商场紧密联系,采用冷链的形式进行运输和销售,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生产经营附加值。扶持果农协会和苹果生产营销合作社组织,新建果农协会1个,合作社3个,引导协会真正发展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济利益紧密型经济实体。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现代商业信息通过协会组织嫁接传到千家万户,让农民参与新技术革新,改变传统的务作方法和原始的销售行为,把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使三嘉优质苹果进入全国,甚至国际物流配送的供应链中。同时,要在叫响品牌上下功夫。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只要有了产地和品牌才能发挥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三嘉的“陇蜜”牌苹果虽然获得绿色认证,但知名度还不高,要按照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要求,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真正实现好地(基地)出好品(优质苹果),好业(绿色苹果产业)出名牌,将环境转化为经济优势。申请 “陇蜜”牌苹果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完成商标注册工作,进一步加大推介力度,使无病毒、无污染、无公害优质苹果,取得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打入国际市场,让 “陇蜜”牌苹果名扬天下。

第五篇: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与“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比,胡锦涛12日的讲话和昨天温家宝的讲话中都增加了改革方面的内容。我们理解,这是因为,要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而要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扬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此而论,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上述五个目标的途径。

当前,农村还存在许多关系其长远发展、影响农民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来给予解决。比如,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健全,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明显不足。再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如,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也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村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严重滞后于城市。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等等。

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

建设新农村,单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还须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融资环境和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温家宝在讲话中就指出,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

有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作为保证,在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世界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长期的政策性金融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村现在缺的就是这种长期的政策性金融。

在全面推进农村的综合改革中,还有一个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之一的乡村机构改革,几年实施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村级组织,因原有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更不用说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

当然,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中,必须强调要保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农村情况来看,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下载XX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深入推进创先争优 李明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试点镇,2011年,该镇以实现“二线二区二园一中心五个先行村”新农村建设总......

    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常抓不懈,扎实有序地推进。近几年,省委政府立足四川实际,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

    党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因此,研究和探索如......

    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浅议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

    高峰镇新农村建设推进会

    高峰镇新农村建设推进会 简报按万州区府2011[22]号文件相关精神,为了响应将新农村建设纳入万州区第三大战役的号召,根据“示范村出形象、推进村有效果、面上村有响动”的总体......

    以扎实的群众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认识不统一、觉悟不提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因此,扎扎实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群众工作,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