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音乐上册 第3课好娃娃教案 湘教版
湘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第三课 好娃娃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好娃娃》。
2.能大胆地尝试表演歌曲中各种人物的动态及情感,积极与同学合作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长辈,待人有礼貌,在家里应该怎样对待爷爷、奶奶。
教学重点:
能用亲切、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好娃娃》。
教学难点:
尝试表演歌曲中各种人物的动态及情感,积极与同学合作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教具学具:
钢琴、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1.学唱歌曲《好娃娃》
选用谈话法导人,让学生谈谈各自在家里怎样对待爷爷、奶奶等老人。通过谈话,营造一个愉快、温暖的“家”的氛围,从中初步了解歌词内容。
歌曲教学采用听唱法,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旋律,再根据歌词内容随乐即兴表演,为下面的音乐戏剧表演作好铺垫。歌曲演唱要求自然亲切,热情括泼。
2.音乐戏剧表演《好娃娃》
以五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场景”、“分角色”的随音乐表演活动以突出“家“的氛围:
(1)分组,每组组成一个“家”;
(2)学生自由讨论,设计表演动作;
(3)选择道具,布置场景,分角色自由练习;
(4)创设情景,各个“家”分别边唱边表演。
课程结束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3课《猜调》教案 湘艺版
《猜调》
歌曲介绍: 《猜调》
板块的一首表现儿童游戏的地方性小调。全曲童趣盎然、明快活泼、节奏鲜明、结构短小。歌曲由弱起切入,从全曲最高音以呼唤性的音调起唱,通过一连串排比提问将歌曲推向高潮,九个小节一气呵成,脱口而出,对答如流。尤其是结束句极富动感的切分音运用与前倚音的修饰,把儿童猜谜对唱的得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教学,我将采用听辨对比、划拍视唱、模唱等传统音乐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唱《猜调》。
1,教学目标: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猜调》
教学重点:表现少年儿童嬉戏游玩时天真活泼的生活情趣,以及从歌中知道云南美景以及风俗。
教学难点:当属《猜调》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度的节奏、7,5 小六度的准确演唱,这些在以往学习中都很少出现。
2.能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地与同学对唱歌曲,共同展示音乐的美、鉴赏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课堂准备:电子琴,PPT课件。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伴随一首熟悉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旋律进入云南情景,创设一种轻松活泼的学氛围,再直切主题。
“同学们,这首优美轻快的云南孔雀舞,仿佛呈现了一幅云南人民跳舞唱歌的图画,你们知道云南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下面,让我们再聆听一首云南民歌,听听他们在唱什么、怎样唱的,听到歌里说了什么吗?谁又能给这首歌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第二部分:听唱结合,学习《猜调》 1.初听《猜调》体验美
经过第一遍聆听,学生基本能掌握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也能回答出歌曲是一问一答式的对唱,教师问学生答猜谜。我问你答。把云南的方言带入其中,街叫做gai。
2.复听《猜调》感受美
播放幻灯片,揭示谜底。看图理解,通过视觉的刺激,可让学生充分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旋律、歌词等元素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前两段随乐打拍,后两段随乐哼唱。通过 进一步地聆听感受,对歌曲能有较全面且准确地认识。
3.讲解重点,难点:
其中,5 7 的唱法,可用5 3 1 7 的搭桥过渡法帮学生唱准音。4 2 7 和前倚音都可用听辨对比法来突出。
练习四个十六分音符节奏的连贯性。带入谱子和歌词中念唱。
4.师问生答表现美
我将用轻巧的声音按照歌曲节奏提问,提示学生模仿老师回答问题。前两段一问一答,待学生掌握后,再分组学生间问答。
注: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把街字读作gai的意图,并明白米线即米粉的意思。既能帮助学生熟悉歌词、把握情感,又为学生解决难点节奏演唱做铺垫。
5.随琴范唱,让学生用“LA”模唱旋律,引导他们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并再次熟悉曲调。
让学生反复聆听自己唱的和老师唱的、弹的有何不同,怎样不同,再加以调整。前倚音早在《黄河船夫曲》中就已学过,学生并不陌生,加之对切分音的认识就更为深刻了。教师弹,学生听。听出倚音和切分的特殊性。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学会分辨与发现。
但要通过反复模唱和听辨对比来引导他们发现,前倚音恰到好处地运用与切分音的完美结合,6.结尾,将歌曲推向高潮,一起演唱,分组演唱。
随琴演唱享受美
引导学生用明朗轻快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大胆表现并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童趣之美。
7.小组合作创造美,鼓励发散思维创作。
提示学生不仅能以男女对唱、两两对唱、一问一答、一问众答等不同形式自由组合,还应发散思维编创歌词。如:“什么长,长上天?”
“竹竿长,长上天” “哪样长长 海中间?” “船儿长长 海中间。” “什么长长 街前卖嘛?” “甘蔗长长 街前卖嘛。”
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9.自评互评鉴赏美
可以通过分组画红旗奖花朵,这种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以及创造力的鼓励。
第三部分:拓展审美,总结下课。云南之美因其绚丽多彩的民歌做养料,而云南民歌之美因其源于生活,更因其人民懂得享受生活。让我们,做一个享受音乐,热爱生活的人吧。这堂课在《猜调》明快的旋律中结束。
第三篇: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3课《月光下的歌谣》教案 湘艺版
月光下的歌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用和谐、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表现撒尼少年欢乐喜悦、充满幸福的感情。
2、能积极参与一系列音乐活动,从中体验到乐趣。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撒尼少年跳月来》
教学难点:歌曲中3/
4、2/4变拍子节奏的掌握,二声部合唱生意的均衡、和谐,以及歌曲结尾句中前八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 音乐礼仪
二、导入
师:我们先来欣赏宋祖英演唱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是一首具有彝族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的撒尼族是彝族的一个旁支,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撒尼族个个能歌善舞,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他们总会聚在一起进行庆祝,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导学生看图平)。
三、揭示课题
师:在这盛大的节日里,撒尼族的孩子们会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学生听赏《撒尼少年跳月来》)。
四、学唱《撒尼少年跳月来》
(一)学习第一段(跳月)
1、学习跳月 A、了解跳月
师:知道跳月是怎样来的?
相传很久以前,阿西的区发生了一场山火,地面被烧得滚烫,人们只好笔挺的蹦跳着去扑火,山火扑灭后,撒尼人就模仿扑火的动作跳起舞来。他们一般都在皓月当空时跳,到月落星希时才散,故名“跳月”。你们能想象得出那是怎么跳的吗?(学生想象)
B、学习跳月舞
跳月撒尼人的群众性舞蹈,通常是五拍一乐句:前三拍换跳三步,后两拍在原地“蹬脚”或“拍掌”。
学生随乐律动,在次感受与体验歌曲的2/4、3/4变拍子旋律。
2、学唱跳月旋律
撒尼人每年火把节盛会上都会跳起这支欢快的跳舞。听他们欢快难得歌声 A、听范唱 B、随琴唱词
C、了解衬词“嗬嗬”的作用 D、学生随请用活泼、跳跃的声音演唱
阿黑们还喜欢拨动自己心爱的大三弦助兴呢!赶快来听听大三弦奏出的美妙音符吧!A、聆听一乐段旋律。B、随琴唱曲。
C、认识变拍子,遂琴划拍唱曲。D、边模仿弹大三弦边唱曲。
3、随乐完整、有表现了的边唱边跳第一乐段。
(二)会歌(学习歌曲第二乐段)
1、导入
撒尼族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称善良美丽的姑娘叫“阿诗玛”,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叫“阿黑哥”。他们经常到山头会歌,你们听!那边传来了他们的歌声。
2、学唱歌曲
分上下声部学习合唱歌曲。注意难点是最后一句后半拍的节奏。
3、会歌(合唱)
以多种形式随乐分声部合唱,并在合唱过场中队声部的音准、音色加以指导。
五、表现歌曲
1、导入:撒尼少年来跳月,撒尼的姑娘小伙来会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就要掀起高潮,让我们把这首跳月主打歌一起来表演,真正加入到撒尼人的篝火狂欢中来!
学生完整的把歌曲唱一遍
2、排练并表演
六、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希望大家今后多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那样你将从中得到更多快乐!
第四篇:三年级音乐上册 第3课《摆手舞》教案 湘艺版
《摆手舞》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摆手舞》。
2.能模仿《摆手舞》基本动作,掌握土家族摆手舞风格及简单的队形。教学重点:模仿摆手舞基本动作,基本掌握集体舞表演。教学难点:摆手舞风格的模仿及队形的排练。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查阅、收集土家族及摆手舞的一些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歌曲《土家喜爱咚咚奎》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么,它是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歌名叫《土家喜爱咚咚奎》,那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拍一拍、动一动。今天我们就到湘西的土家寨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请大家闭上眼睛连喊三声毕兹卡(学生连喊三声毕兹卡),你们知道毕兹卡是什么意思吗?我们走进土家寨就知道啦!
2、播放幻灯片—介绍土家族
师:在我省湘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居住者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这就是我们土家族。刚才我们讲的毕兹卡就是土家族人的自称,这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优秀民族。土家族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糯米糍粑。
二、新授
1、了解土家风土人情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土家族的风景,其实土家族的风土人情特别丰富,现在我们把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的有关土家族的资料展示出来,跟大家分享吧!(指名回答)
2、欣赏摆手舞
①师: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土家寨里,除了动听的歌声,还有欢乐的舞蹈,刚才我们说了,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什么舞啊?(板书课题:摆手舞)让我们来欣赏摆手舞,请注意观察摆手舞有哪些基本动作,能学学吗? ②播放视频《摆手舞》
3、学习摆手舞
①师:摆手舞有哪些基本动作?谁能来跳一跳?(指名学生回答并示范)②教师根据学生动作示范小摆手和大摆手。
③师:摆手舞摆手舞,主要是突出“手”的动作,注意一个要点,手臂包括手掌都要伸直。④学生创编摆手舞动作。(师:同学们,你们还能跳出什么摆手舞的动作呢?这样,我们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各组设计一下,等会儿各派一个代表来展示本组的成果。)⑤分组设计,展示学习成果。⑥教师示范整套摆手舞动作。(综合大家的意见,老师也创编了一套摆手舞的动作。请大家看老师跳一遍)⑦教学整套动作。(边唱边跳)⑧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⑨随伴奏跳。(边唱边跳)
4、学习歌曲《摆手舞》 ①播放录音《摆手舞》
师:土家族人跳舞时可是载歌载舞的,我们来听听土家族的小朋友们是怎么唱歌的!(听音乐)
师:从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板书:欢快、热烈)②按节奏读歌词。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朗读歌词。(教师引导读歌词)
师:你们知道歌词里的“伢儿”是什么意思吗?(男孩子)大家一起念一念“伢儿”。③师生互动
师:今天你们就是彭家的小妹(指着女生),你们就是田家的伢儿(指着男生),用你们的有节奏的动作跟老师打打招呼吧。
师:彭家的小妹拍拍手
女生:吔吔嗬嗬吔
师:田家的伢儿跺跺脚
男生:吔吔嗬嗬吔 ④师生合作读歌词。
生读歌词,师读衬词,后两句齐读。
师读歌词,生读衬词。后两句齐读。(好极了,下面我们换过来好吗)④学习乐谱。(出示乐谱)
师:大家一起把我们的欢乐唱出来,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唱乐谱,注意歌曲中的反复记号哦!
⑤学唱歌曲。
师:让我们把欢乐唱出来。
跟琴唱、师生接龙、领唱加合唱(请一位学生敲鼓为其伴奏)、全班背唱一遍。
5、随乐跳舞
师:唱得可真动听,大家知道吗,土家族的山寨等会儿就要过摆手节了,下面我们来排练摆手舞,为歌曲编排合适的舞蹈动作好吗?
① 出示书本插图,分组排练动作。(分组自由地编排动作)要求:摆好队形。
可以利用刚学的基本动作,但至少要有一个不同的动作。
为结尾部分设计一个不同的造型。②展示各组的动作。
③教师指导,全班围城圆形齐跳。(大家看!土家寨一片欢乐的景象,热情的土家族朋友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摆手节)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土家族的小妹儿、小伢儿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舍巴节,土家族的民俗风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正等待着大家去参观去了解呢!今天我们的旅途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再次播放音乐,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第五篇:《做个好娃娃》音乐教案
《做个好娃娃》
教学内容
认识四分休止符,有节奏的念儿歌《做个好娃娃》,用打击乐器领奏、合奏。
教学目标
1.感受和认识四分休止符。2.按节奏念儿歌。3.演奏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的游戏。
二、学念儿歌。
1.教师一拍一拍的有节奏的出示绿牌、红牌,指导学生看见绿牌念“ga”,看见红牌念“m”,模仿鸭子叫出声或不叫出声。
2.请学生将鸭子的声音换成其它动物的叫声,如青蛙、小鸡、猪、猫等继续按教师的节奏发声或不发声。
3.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有节奏的出示红牌或绿牌。4.学生跟教师学念儿歌。
三、认识四分休止符
1.音乐中的声音用音符表示,如:一拍x,两拍x x。音乐中的静默用休止符表示,如:一拍休止0 2.再用“x”替代绿牌,用“0”替代红牌,看着节奏谱,念儿歌。
四、打击乐器演奏
1.请学生用一件打击乐器替代一种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判断。
如:碰铃与小黑鸡,双向筒与小青蛙,铃鼓与小白猪,三角铁与小花鸡,响板与小黄鸭等,可以有多种方案。
2.边念儿歌《做个好娃娃》边用打击乐器伴奏。
3.将学生分组,一部分学生念儿歌,一部分学生担任齐奏与领奏。4.换一种节奏演奏打击乐器。
如:xx x 0 0 xx xx xx x x x xx 0 5.请同学自己设计节奏并表演。
五、复习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 1.复习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2.找找歌曲中的四分休止符。
3.演唱歌曲《红眼睛 绿眼睛》在四分休止符处准确休止。
课堂小结:认识了多种打击乐器,还知道了四分休止符,今天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