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效应”:教育GDP是否破坏教育生态

时间:2019-05-15 07:1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洞效应”:教育GDP是否破坏教育生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洞效应”:教育GDP是否破坏教育生态》。

第一篇:“黑洞效应”:教育GDP是否破坏教育生态

“黑洞效应”:教育GDP是否破坏教育生态?

名校辉煌背后,一些普通学校却在生源和声誉方面深陷尴尬,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原来县里的中学每年都有一些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可是近年来,优质生源都跑到衡水中学去了,老师们费很大的劲,都培养不出一名清华北大生。”谈起超级名校的“黑洞效应”,河北一位基层教师深有感触。

“分配给河北的重点大学名额都被衡中抢走了!”一些河北省教育界人士指出,衡水中学严苛的管理方式适应了目前的高考制度,只要高考不改,这个模式就会存在。在目前的考试模式下,“谁不学衡中,谁就将被淘汰”。

按照新规,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河北省公办高中不得“跨市招生”,小学初中阶段各学校“划片就近入学”新生比例不得低于90%,择校生比例必须降到10%以下。针对“超级名校”膨胀导致教育失衡、择校乱收费等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河北省今年欲意“下猛药”治理。

然而,据媒体报道,这段时间以来,一些“超级中学”仍在对全省多地学校尖子生进行考试招生。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学为应对省内“超级中学”跨市招生,在中考前提前组织考试录取学生,并要求被录取的学生不得参加中考。与辛集市类似,受“超级中学”影响,目前河北省邢台、保定等多地高中生源外流严重,已成为生源大战“重灾区”。

如此“黑洞效应”正在从衡水的高中教育波及到基础教育。正在衡水五中读初二的一名学生两年前将户口从邢台南宫迁到了居住在衡水市区的姑姑家。“只有把户口迁过来,才能在衡水五中读初中,最终才有可能不花钱考进衡中。”这位学生母亲直言,抱有同样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衡水五中、六中等重点初中的班容量都比较大,至少有一半学生是从外地迁来的。”

一些教育专家表示,以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倾一方之力、用特殊政策打造一两所名校,并不困难。问题是这种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一两所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地区整体的教育生态。“竖起一杆旗,倒掉一大片”,都证明了“超级中学”现象不科学、不可取。

第二篇:教育心理效应 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井头二中 朱彩凤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书”知识教育的直接任务,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胆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分数、考试、成绩等关键词过度专注,如学校的好坏以升学率为标准,教师的好坏以考试的结果为标准,学生的优劣以分数为标准„„而这些无不是以学生的内心世界被严重忽视为代价的。在以分数为中心的功利化教育环境中,学生无不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倾力追逐着成绩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轻者产生心理障碍,重者甚至可能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曾说过,教育要心理学化。也就是说,教育要对准学生的心灵,指向教育的根本—育人。古人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不仅要以深厚的功底做好教学工作,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期待着能够懂得和理解他的良师来开发并将其打造成才。

第三篇:生态体验教育

生态体验教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

由沙丘

2005年7月,我校荣幸的被中央教科所批准成为“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学校,并确定了“生态体验下”健康课堂“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项目。随着对课题研究和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将课题研究重新定位在“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上。对于生态体验教育的认识还是来自于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暨“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科研课题。我校作为课题研究基地,在课题专家的高位引领下,两年来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有了一些粗浅的体验和感悟,现总结出来,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生态体验教育相关理论简述

(一)“生态体验教育”的涵义

“生态体验教育”把“教育者”称为“导引者”,把“受教育者”称为“体验者”,导引者本人亦是体验者。它把知识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实践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教育主张师生双方都拥有健康人格。师生的学习与生命质量,需要在互惠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不断创生。

“生态体验教育”,既注重做人的基础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又注意德育先进理念的引领,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反思和建构中小学德育,融通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在生态体验中培养当代未成年人的健康人格。

“生态体验教育”从当代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引领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康人格和生态智慧。它以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教育哲学为指引,着力促进体验者和导引者的互动与德性发展,恢复道德的自觉性、生成性和互惠共生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把外求与内求有机耦合,探索一种内外交融、臻于美善的德育形态,促成德育从知性论到体验论的转向。

“生态体验教育”继承传统美德教育、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的合理内核,在师生、生生和亲子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导引体验者融通和澄明现实世界的生活关系,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经历生命感动,体认美善人生,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与信念。题以德育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和师资培训等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展开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风格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生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教育理想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旨在强调道德教育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引发人的生命感动,诱发人的道德体验。追求由约束性道德教育向发展性道德教育转变,由单向式道德教育向双向互动式道德教育转变,由单一道德教育向多样化和个性化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由封闭式道德教育向开放式道德教育转变。

“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环节包括:营造体验场 + 开放式对话 + 反思性表达。即通过有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和生命阅历;导引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讲述体验活动的现场感受,开启学生在三重生态下的不同感悟;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把不在现场的资源调入当场,进行反思性对话,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进入“体验之思”的道德境界。

(二)“三重生态”的含义

所谓“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类生态因子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族群、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生态因子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识、理想、信念、信仰等。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内生态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当代人生存于三重生态之中,三重生态圆融互摄,对生命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三)生态体验的定位--道德教育

1、生态体验是一种有价值的道德教育。

知性论道德教育以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为其目标,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道德教育则是以培养生态德性和健康人格为其目标,强调生态德性生成主体的“体验者”做了什么,其“德性生成”的状况如何。生态德性不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而应是由体验者自己在三重生态关系中养成的。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实践反复证明,生态德性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必须通过三重生态体验才能实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对健康生命样态的养成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生态体验是从对生态关系的体验切入的道德教育,它是对以往人类道德教育形态的一种涵盖,也是一种超越。这种活生生的经历不仅使他可以产生一定的生态德性体验,还可以使导引者所讲述的抽象而显得空洞的道德规范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赋予饱满的真实生活内容。

2、生态体验是有效的道德教育。

现行学校德育每天花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生命投入,可谓苦口婆心却无法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其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关隘。归因分析发现,浅层原因是德育定位偏移,脱离了生活整体、完整教育和完整的心灵;德育价值取向偏斜,忽视了基础品格和道德智慧;实践操作过程存在脱轨、脱靶和空焊现象。深层原因是哲学观和方法论存在着形而上学和割裂化的倾向;疏于养成实事求是的学风;习惯于简单模仿和运动式的做法。道德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知性论道德教育只能保证做了多少道德教育工作,使人获得了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但并不能保证人的德性的养成。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命题。

二、来自学校的实践探索

两年来,我们以生态体验教育为统领和牵动,在生态体验式师资培训、生态体验式学校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生态体验式学科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把生态体验师资培训作为第一要务,做到“入脑、入心、有行动”。生态体验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理论涵义是什么?与以往的教育有什么不同?如何进行实践操作?这些老师们一无所知。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成为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的第一要务。我们从理论讲座、体验式活动推介、成立学习共同体、问题聚焦、建设生态体验教育论坛、指导教师实践操作等方面展开系列化、有针对性地培训,使教师达到“入脑、入心、有行动”的效果。2005年至今,我们先后三次请来刘惊铎、姚亚萍两位教授来我校做专题讲座,老师们亲自聆听到全国著名专家带来的前沿理论报告,通过与专家进行零距离对话,老师们理解了生态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要义。学校课题负责人由沙丘副校长在课题推进中组织各分校、不同年级、青年教师、及课题核心成员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多达到15场,通过理论讲座老师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了生态体验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达到了“入脑”的效果。

生态体验教育凸显体验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设计、组织好体验活动是生态体验教育成败的前提。依据总课题组的活动推介,我们多次开展了生态体验式的师资培训,推出了“插手指”、“不要想老虎”、“撕纸”、“心灵之旅”、“你在我心中很重要”、“我的角落”等数十个经典体验活动。让教师们先参与、先体验、先感悟、先享用,达到了入心的效果。老师们在培训后这样写道:“我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教育不是单纯性的改正学生的错误,其实老师自己也有错误,失误的时候,正是对生命的感悟的过程”。“通过体验式培训,正像刘惊铎教授曾说过的'体验是无害的,只有真真正正体验过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真诚的希望我们能在生态体验过程中,创设和谐美善的育人环境,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体验,用心灵去感动,将自己的微笑热情地传递,使自己的生命无限亮丽!”“回来后,在培训体验的时刻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忘不掉,它深刻、有内涵、感动、有人文的感情,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到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有了新的感触、吸取了新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在这里形成研究体验论的目标,研究的动力的方向,和参与研究的信心。” 为了加强课题的管理和推进,有力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切实落实到行动上,我们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为同盟的学习共同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这个最基层、最紧密、最灵活的共同体,成为课题研究的最具行动力的基本组织。通过学习共同体和年级组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问题聚焦”工作,即组织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分别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现状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真问题”。“真问题”不是教师凭经验推测出来的问题,也不是我们看表面现象或是主观臆断的问题,它一定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发展实在问题。我们将聚焦到的问题定位为研究的课题加以归类、厘清,聚焦的教师问题有:观念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方法单

一、情绪波动给学生带来伤害、教师性格影响教育工作等56个;聚焦的学生问题有:自私、网络成瘾、早恋、厌学、撒谎、手机、行为习惯养成、缺乏感恩等114个。这些问题成为我校校本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抓手。另为,我校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生态体验教育论坛”(www.xiexiebang.com),为广大教师开辟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交流空间,述说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生命感动。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我们重点加强了教师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培训,沿着先模仿熟悉操作模式,到运用已有活动解决真问题,再到创生活动解决真问题的路线,扎实有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在体验式班会、体验式家长会、体验式学科教学、生态体验式的班级文化建设都收到的很好的效果。

教师们通过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做中学、在互助中提升、在静中反思,在体验中亮丽了自己的人生,享用到职场的幸福。

(二)以生态体验式的学校文化建设为基点,融通三重生态,构建和谐学校。

我校确定的办学宗旨是“构建和谐学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最终要实现文化的管理,和谐学校一定要有和谐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要遵循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的原则,它是以尊重、公正、平等为前提的。以往,我校进行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可那是没有理念引领的,是零散的、片面的、狭隘的、随意的,自从开展了生态体验教育的课题研究后,我校以课题理念为统领,站在生态体验的理论高度重新定位为“学校文化建设”,它包涵了环境的文化建设、人际关系文化建设、学校与家庭、社会关系文化建设、教育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等等。生态体验的视点告诉我们,生态体验教育不是压倒一切的颠覆性教育,而是具有融通性的,整合各种教育因素,诱发美善教育因子,师生互惠共生的和谐教育。据此,我们把以往开展的所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措施统整起来,去固除弊,展示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1、注重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开启师生的生命智慧。69中学的学校环境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的。操场墙壁上的绘画、教学楼前厅的浮雕、走廊里的挂板、字画、图片等都出自学生们的手笔和老师的心血。图片中展示的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一幕幕,那一幅幅画、那灵动的书法,那挂板和浮雕的非凡创意,无不涌动着师生们亮丽的风采,无不展现着师生们的生命智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的。

2、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浅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隐性文化是深邃的,是体验的、感悟的。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象校园环境这样的显性文化的建设,更应该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两年来我们在组织建设、活动设计、班级管理等工作中重视了文化的管理和文化的建设。

(1)加强文体活动的开展,增加生命阅历,体验运动之美,体验艺术之美。

我们设计开展了“唱大歌、跳大绳、绘大画”的文体活动,即千人同唱一首歌、全班同跳一根绳,多人合作一幅画。此活动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课上教,课下练,以合作体验为基本形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品格,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体育精神和艺术精髓。每日清晨师生踏入校园那悠扬的乐曲流入耳畔;升旗仪式上雄壮的国歌唱响校园;课前一支歌扬起青春的风采;操场上千人同唱一首歌让学生们找到自信、找到力量;大绳上每增加一人,每多跳过一次,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一张画纸上多人来描绘,共同勾勒美好的心灵家园。这一切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和律动,所有的美善因子在学生心中流淌。

我们还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倡导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校园体育吉尼斯”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设有规定项目(跳绳、跳远、投篮等)和自选项目,满足了学生个性体育特长展示的需要,更加丰富了校园体育运动。打破纪录的同学更成为老师和学生们心目中的英雄。另外,每年的4、5月份的篮球赛和健美操比赛,十月份的校园艺术节和运动会都是学生们最快乐、最幸福的季节。我们为学生们搭设了展示的平台,营造了体验场,学生在运动中,在艺术的陶养中,在相互合作中展露出亮丽的生命样态。

(2)建立学生社团,学生们在自主实践的体验中成长。

学校在部分学科教师的自愿参与下,组织学生成立了大大小小20几个学生社团,其中体育社团有:悠悠球协会、轮滑队、舞蹈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等,艺术社团包括:管弦乐队、民乐队、舞蹈队、冰雕队、摄影队、书法绘画队等,还有小记者团、国旗班、文学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等。这些社团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他们自己制定章程、自己招募会员、自己设计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合作、协商的情况下实现,这给学生的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加入社团不是因为优秀,而是因为人所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入社团经过锻炼使自己优秀起来。这样的人生体验是受用终生的。

(3)创建“个性化班级”,实现班级管理自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应该成为学生们心之向往、快乐成长的地方。“个性化班级”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班歌、班训、班徽,要有反映班级精神面貌、富有特色的班级网页。每个班级在每学期初都要进行一次重新的设计。“个性化班级”打破了传统教室统一布置的模式,调动、激发广大学生及班主任老师的创作热情,创建不同的班级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个性空间。推出的“家的感觉真好”、“绿色家园”、“温馨的港湾”等个性班级,一改往日的灰色与暗淡,使教室活泼跳跃起来,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自己亲手装点的教室里学习生活,有了更多的愉悦与温馨。另外,班级规则、班级程序的制定必须通过学生们的集体讨论,才可执行。这一过程,充分表现出教师的民主管理之风,表现出平等、尊重的育人观,是类生态融通的最好体现和必须体现。

(4)营造书香校园,开展“读书、知书、爱书”的读书活动。

孩子养成阅读、看书的习惯,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须功课。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以书为友,我们要求班班建立小书架,学生从家里奉献出阅读过的、积极健康的图书到班级,利用早自习、午休、自习、课间等时间分享、共读。当学生沉浸在书中意境时,可与圣贤为朋,与先哲为友,感受传统文明,领略世界文化,共享智慧人生。学生可以在与作者的对话中,在阅读后的反思中,在超越时间、跨越时空局限的体验中厚重了自身的生命阅历,提升了道德智慧。

(三)以生态体验式班级管理为重要抓手,加强学生的基础品格培养,提升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场域和空间。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思想、管理规范等大都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实施对班级的管理来实现的。学校开展生态体验教育,以生态体验式的班级管理为重要抓手,将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班级管理的指导和把控,将生态体验教育理念“落到小处、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目的是努力创建一个以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生态的班级文化环境,帮助教师提高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培养学生基础品格,塑造健康人格。我们尝试通过“班级人际氛围形成、制定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开展生态体验式的主题教育”三个层面开展生态体验教育。

1、建设班级团队,形成良好人际氛围,融通类生态关系。

在新生入学或每学期初始,班级都要开展“团队建设”的体验活动。小组学生通过充分沟通和交流,研究制定本小组的队徽、队歌、队训,确定本小组的学期发展目标、行动指南等,并将这些写在纸上,与其他团队交流分享。在团队建设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学会了沟通,达成了共识,融通了类生态(人与人、人与人群等)的关系,班级呈现出和谐、友好、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

“了解你身边的人”的签名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沟通。每学期,班级组织学生开展“获得签名”的体验活动,去了解和发现你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如:找到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找到一个喜欢吃辣椒的人;找到一个你敬佩的人(写出敬佩的理由)等。活动要求体验者必须获得被访者本人的亲笔签名;每名同学必须在两周时间内,主动、充分的与其他同学交流,认真完成任务;获得签名不是目的,参与此活动关键是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督促同学们在新环境下,加深对你身边的同学了解;真心交流、和谐相处,通过“签名活动”,希望同学们彼此成为“真朋友,好伙伴”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对话,分享活动的收获,提升认识,找到沟通和交往的好方法。“获得签名”的体验活动在建设班级团队,形成良好人际氛围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制定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凸显民主和谐管理之风。

设置班级规则和程序是建立良好班级纪律、形成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措施。所谓“规则”是指师生合作共同设置的、典型的、对学生提出的主要期望和标准。其目的是告知学生,在班级里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接受的。所谓“程序”是传达对不同类型学生行为的期望。它们通常提供一些具体的活动,直接指导完成某些事情,而不是禁止某些行为。组织制定规则和程序的体验活动时,首先教师与学生要一起讨论制定全体学生一致遵守的行为标准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们将他们所有认为重要的标准都列出来,要求学生描绘他们在班级里怎样表现会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再次,清单确定后,组织一次讨论会对每项规则和程序进行说明,并要求学生表明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行为标准。也可以让学生把规则和程序清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字然后再返还老师。最后,当学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规则和程序,并承诺遵守这些规则和程序后,由教师帮助学生们识别和监控他们的行为。如某班规则为:待人礼貌、友善;爱护学校和私人财物;遵循老师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努力学习、遇到难题时向人请教;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等。程序有:收发作业的程序;扫除的程序;参加会议的程序;迟到的同学进教室的程序等。

由于学生参与制定了班级规则和班级程序,所以学生们都能自觉遵守行动公约,努力践行。制定规则和程序的体验活动,群集了师生的生命智慧,凸显民主和谐管理之风,逐步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3、开展生态体验主题教育,实现品德培养的“点”上突破。我们将生态体验主题教育与以往的主题班会相融合,由班科任教师调研访谈,组织学生座谈,聚焦班级学生成长中在品德、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真问题,然后,设计生态体验教育活动方案,开展体验教育活动。例如:69中学初二某班现有62人,手机拥有者78%,现使用者46%。学生使用手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课上出现了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打扰了老师授课、同学听课;同学间互发短信,存有不良信息;还有手机不慎丢失,带来经济、精神损失;同学间存在比阔等现象。针对班级中这一真实现状,班主任舒东老师在“生态体验教育”课题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交往中的热点和困惑,选择了班级生活中的真问题,以《面对手机》为题,展开了一次有益的道德体验的专题研讨。

主题活动伊始,班主任老师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班主任老师接起了电话......与会的专家、领导、教师及学生面面相觑?舒老师在接听电话后,对学生说:“刚才我的手机铃声响个不停,真是对不起大家,同学们对老师接听手机有什么看法?作为中学生应如何面对手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讲述了他们与自己手机的故事,一件件生命叙事真实在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活动从班主任创设的体验之境切入,引发学生讲述了与手机之间的切己关联的生命叙事,通过学生课前分组收集到的的关于手机的资料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就“中学生是否应该拥有手机?”、“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进行了开放式对话,学生亲历了现场采访的体验,让学生们走近与会的专家、领导和老师们,进行多样性、多层次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进入体验之思的境界,学生的反思性表达是真实而深刻的。活动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生态体验式的课堂,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体验者,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是导引者,同时也是一名体验者,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道德意识与生命质量,在互惠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不断创生。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态体验下的课堂,知识容量大,有层次感,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实施中,调动了与会所有人的多重感觉器官,突显孩子们的个性,让所有人“归真”,拥有“本真”心态。另外还推出了如强晓光老师的《面对水污染》,直面关爱大自然的道德情操;刘志英老师的《红与黑》,打破了学生的自私心理;李淑荣老师的《蹲萝卜》树立了班集体团结协作的风气。等等

生态体验主题教育直接指向班级管理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真问题,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在不设防的心态之下,进入体验之境,体悟自己的行为,在对话与反思中澄明了思想,提升了道德境界。

(四)开展体验式的学科教学,力争在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育目标上有所突破。

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是学生的三种基本生活状态,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在学习生活中落实,不能在学科教育思想上有所体现,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还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在学科学习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力求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遵循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导引,以身示范,师生共同体验,以此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性的魅力。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情境,常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去画、去品析。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细节完成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四大名著的赏析,为家乡人列传,广告、对联、漫画体验,识别各国国旗等活动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感到体验产生了认知的突破、它开拓了语文课堂的时空视野,学生个性也在体验中充分张扬。

数学学科,开展了以“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的形成--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的升华--数学应用”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自身体验活动着手,按“体验活动、领悟提高、形成观念、反思应用”的思路,着力从基本知识形成过程、解题训练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中去实现。比如,在实数、三角形、多边形等的分类教学中渗透分类的思想;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过程中渗透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在换元法、解方程组等的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在函数的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英语学科,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备课:教师们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广泛收集相关的资料,全面调研学生需求和学习水平,总结和归纳出体验式教学法备课的着眼点,即:教学内容问题化;讨论问题情景化;问题结论多元化;目标任务多层次化。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注重建构,教师通过“引、扶、放、收、评”几个步骤指导教学。凡是学生做得出的,就让学生去做;教师决不包办代替,使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科学的有创意的新知识,并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注重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注重换位体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张威老师的语文课《不尽的桥》,刘笑男老师的数学课《密铺》,牛君老师的英语课《地球日》等。还有汪爽老师的政治课《做情绪的主人》,顾玉芬老师的生物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成为各个学科的开展生态体验式教学的引领课。

五、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的反思与领悟。

(一)生态体验教育应是“爱与尊重”的教育。教师“爱与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以关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少些技术手段的控制,多一些真挚情感的投入,是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而重要前提条件。

(二)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让教师的生命样态首先亮丽起来。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在当代如果你的教育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那么你就没有资格走上讲台!”要求学生做的,教师一定要先体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只有让教师的生命样态首先亮丽起来,学生的生命样态才有可能变得美善、亮丽。

(三)开展生态体验教育不是否定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是要融通各种教育因子,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四)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聚焦教育中的“真问题”,以体验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五)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经验,从模仿走向创生。先根据已有体验活动,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然后再针对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体验活动的设计,教师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了教育智慧。

(六)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实践操作环节,即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

(七)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侧重加强对学生基础品格的培养。基础品格包括诚实、正直、同情心、团结、尊重、责任感、宽容、正义等。

(八)开展生态体验教育要学会同辈群体合作与分享。结语:

我校在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收到一些老师和家长的反馈,他们表达了对生态体验教育的认同和赞赏,虽然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收到了效果。我们认为生态体验教育可以作为全校教育工作的上位理念,统领其它各方面的工作,实现教育的深刻变革。

综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前线做法和粗浅认识,有些内容我们也只是刚刚涉猎,只有做法,没有经验可言,今后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或作进一步的调整。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

1、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3、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5、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6、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法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7、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

1、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2、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8、名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这种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在他们那一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青少年的认识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所希望的名人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为学生选择好“名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9、刻板效应

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群体心理中比较多见,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逍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了学生的自尊,也影响了班主任形象。

10、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让鱼在途中死去,在鱼舱室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1、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

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体建设更为顺利。

11、自己人效应

有一种效应叫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朋友。

12、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13、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耿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在这里笔者想提醒班主任,应为学生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

14、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1、班主任在刚接班后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影响到以后的班级管理。

2、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

15、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累的交互作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6、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17、近因效应

由于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在学生交往中也是常见的,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同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终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鼓励学生进步,让学生能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外人面前,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18、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这种效应启示我们:学习负担重,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作为班主任,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对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要,二是班主任要设法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以适当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学得愉快。

19、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

20、马太效应

《圣经》中“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对于一些班主任心中的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对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班主任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

21、期望效应

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它告诉我们,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平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22、情绪效应

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同样,如果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能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23、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班主任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实践方面留日,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日,批评之后,留有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究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

24、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5、贝尔纳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勤奋刻苦,同时又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路——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个富有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的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作为班主任,不一定有贝尔纳的天赋,也不一定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但与学生相比,总在一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班主任只要认真地把自己的优势加以发挥和利用,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更快地进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第五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孙建凯

看一看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对我们实施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作者用教育中典型的示例和心理学中的实验相结合,将难懂、枯燥的心理学知识阐述得生动易懂。提到“暗示效应”、“超限效应”、“高原现象”、“思维定势”、“晕轮效应”等等这些效应,我们可能感觉比较熟悉,但又很难说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很难利用这些效应对学生进行教育个管理了。这本书中在解释每个效应时都是先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揭示故事中的某某效应是“怎么一回事”,再列举出我们身边的事例详细论述,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怎样应用这些效应为我们服务。

比如,在解释“超限效应”时,先讲了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然后书中就解释了马克•吐温为什么会气愤,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降低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大唠叨个没完,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为了让读者加深理解这个“超限效

应”,书中接下来又列举出生活中人们常犯的一些错误而引出的教育难题。最后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同样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再用真实的例子让我们加深理解。一位教师在考试讲评课上反复批评一个学生,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该生的试卷撕烂了。该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手中的钢笔戳向老师的脸,使这位教师的脸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个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里、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看到这里之后,我就想到了自己在批评全班学生时也像那个牧师那样唠叨个没完没了,虽然我是好心,可依据这个超限效应,孩子们也会像马克•吐温那样的,不但没有使班级状况得到好转,反而自己的话越来越无效呢。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什么说话“落地有声”了。在之后班里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尽量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大批评,而要讲究“布白”艺术,对学生的评批点到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只有这样,才能使成长中的孩子把我们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下载“黑洞效应”:教育GDP是否破坏教育生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洞效应”:教育GDP是否破坏教育生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教育中的“期待效应” 一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唐瑞华 利用暑假,我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感受颇深,书中记载的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鲜活的案例,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刘教......

    教育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看到题目总有一种感觉: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光看了书名,更觉得心理学这东西专业性太强,很多专业术语读都读不清楚,下意识就产......

    教育中的“角色效应”

    教育中的“角色效应”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断断续续拜读完了刘儒德先生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当真获益匪浅!此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金启明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

    教育是否就是培养习惯

    曲靖家教联盟 教育是否就是培养习惯?在广东东莞指导名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时,突发了一些灵感。是这样的:我指导的班主任所写的课题无一例外地都是关于习惯的,而且几乎都把教育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