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银行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

时间:2019-05-15 07:4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银行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银行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

第一篇:浅谈银行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

浅谈银行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

银行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各网点的直接经营者,肩负着贯彻落实上级行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支持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对于领导员工、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或有成效的领导者并非易事,而领导者的思想作风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多年在基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就加强银行基层领导干部思想教育问题浅谈六个方面的个人看法。

一、思想上要讲与时俱进

银行是企业,但又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它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所以对银行业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目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日新月异,要想当好一家基层行的领导,首当其冲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思想上要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思想上的创新并不是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而是必须紧紧围绕上级行的各项战略和要求展开工作,与时俱进的开展各项工作。

中国银行业经过一系列改革后,部分银行已经成功在境内外上市,抗风险能力增强,盈利能力也在增强,我国金融业迎来了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国际上来看,最大的变化即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在不断加深,这要求基层领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管理理念、经营特色、风险控制 1

等方面要有国际视野,在管理活动必须注入新的内涵,全面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确保金融安全。从国内来看,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改变将逐渐体现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变化上,作为领导,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动态地而不是静态地,前瞻性地而不是滞后地认真做好各方面工作。在与上级行改革的要求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动态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创造性的发展。

二、作风上要讲廉政自律

作为一家商业基层营业机构的负责人,在作风建设上首先要敢于从严要求自己。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能超越,要把拒腐倡廉看作是维护自身尊严,要以良好的形象留给客户、部下和家人。同时,要注重三个表率,即:要做勤奋、高产工作的表率、要做艰苦奋斗、务实工作的表率、要做廉洁自律,规范工作的表率。其次对部下、对员工要严格要求,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要把从严要求每一个员工的作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如规定员工不准用公款搞相互宴请、不准进行高消费活动、不准接受客户赠送各种礼品礼金、不准向机关送礼、不准干部员工向各级领导干部送礼、严禁干部员工涉黄、赌、毒等方面。第三,基层银行领导干部要具备一定的修身准则和工作精神。如在笔者所工作的单位就设定了基层领导干部的五条修身准则,即要勤

于工作、廉以修身、谦以养性、和以处世和严于责己。在工作中要确立五种精神,即树立勤奋工作的精神、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要有求实创新的精神、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素质上要讲德才兼备

要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首先就要求银行基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才能和综合素养,简单来说就是要求领导者必须德才兼备。

“德”与“才”互相联系、互为补充,重德轻才不正确,重才轻德则更有害。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所谓“德”即品德修养。从银行经营者的角度看,良好的品德修养表现为“讲谦让,讲风格,讲道德”。具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对内要“包容”。领导班子成员由于性格气质不同,因此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也不同,但要在同一个集体中团结共事,就不能够相互拆台、贬低对方形象,更不应该为此而伤了和气,要学会包容。其次,对外要“大度”。领导干部要胸怀坦荡,不自吹自擂,科学公正地看待兄弟银行,处理与其他行的关系时,主要讲竞争、服务,不要贬低人家。

所谓“才”即才能、才干。作为领导干部要有一定的政

治理论水平,从而才能正确理解与贯彻执行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驾驭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便正确指导和协调基层员工的工作,实现有效管理;此外,还应有相当的观察力、分析力与执行力,从而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

四、品格上要讲进取性

首先,讲进取心就是要求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增强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完善压力传导,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赏罚分明,形成良性的责任导向。

其次,基层领导干部要不畏艰难、克难奋进。认识到:工作有困难是自然和普遍的现象,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困难多,因此工作的成功者,必须是不畏艰难、善于思考者,而工作的成就也是在不断的克难中产生的。

第三,讲进取心就是要求又好又快地开展工作,体现超出一般的发展水平,体现自己的创新成果以及体现全面健康快速持久的发展。

五、管理上要讲艺术性

银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地在于员工能力的发挥。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将领导“艺术化”。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具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技巧、艺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决策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应变的艺术、指挥的艺术、抓总的艺术、统筹的艺术、协调的艺术、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激励的艺术。在履行领导职能,恰当分工、协调管理、提高工作有效性,拓展联系等弹性较大的方面能够体现得很明显。“艺术”领导的核心在于:

首先,践行以人为本。银行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要以人为本,银行的创新源泉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抓好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素质,更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经营伦理、经营哲学角度锤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整体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银行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重视绩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其次,突出表率作用。基层领导干部作为企业行为的标杆,更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目标落实过程中,在员工中树立榜样,推进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并勇于纠正自己非规范的行为,把遵纪守法合规经营作为教育员工的主要内容,促使从上到下共创廉洁氛围。

六、发展上要讲科学性

银行的科学发展观是其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既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升,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速度之间的关系,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正确处理股

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银行稳健、持续发展。

作为银行基层领导干部,更应具备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合规经营,持久发展。领导干部要牢固确立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的思想,建立通过规范促发展的理念;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两个文明一起抓。具体来看,就是在发展中要体现健康发展、要体现持久发展、要体现全面发展、要确保一方平安。其次要端正思想,高质发展。个人理解上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确立稳健的经营思想;要进行经常性的员工教育;要有比较合理的业务结构;要有较高的资产质量;要有规范的业务操作;要有一流的经营效益;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要有和谐的工作环境。

当然,商业银行基层领导的思想教育关键方面肯定不止这些,所包含的范围很大。就我个人在商业银行多年的工作经历看,以上六个方面是加强基层商业银行领导思想教育的关键点,加强这六个方面的教育对规范商业银行管理、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篇:领导干部主题教育问题检视发言

领导干部主题教育问题检视发言

下面,结合前段时间的思考,围绕自身检视的差距不足,谈几点体会。

一、有信仰才能有恒心

人无信仰不立、党无信仰不治。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牢记三个“怎么来的”,实质上就是告诉大家,信仰是党性的根本,有信仰才能有恒心,有恒心才能更坚定。对照共产党人的xx、使命,我感到自身党性修养还存在“三个欠缺”,要坚定不移的把xx变恒心、把使命当生命。一是在“真懂”上有欠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计划性不强、系统性不足,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做得还不到位。工作忙时,往往把学习摆在“次要”位置。即使抽出时间学习,也往往是见缝插针,不够连贯,不够深入,存在“有构建、难系统,有计划、难执行”的问题。二是在“真信”上有欠缺。虽然在涉及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决服从中央命令,自觉与党中央步调一致。但有时认为党的理论知道了解就行了,基层干部不必花费过多的心思去研究,存在“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现象。尤其是面对一些对党的事业、理论的非议,缺乏政治敏锐性、斗争意识,听之任之的多、坚决抵制的少。三是在“真用”上有欠缺。能够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但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上做得还不够,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处理一些复杂性、矛盾性问题时,就工作论工作,就问题说问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二、守xx才能得民心

习近平同志经常引用一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共产党人心里,“人民”二字,重逾千钧。只有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期盼为动力,多干惠民生的实事,多做顺民心的好事,不断增进百姓福祉,强化担当作为。想在前、干在前,通过干实事抓落实凝聚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始终严以律己。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等党规党纪,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四是持续整改落实。突出整改成效,以较真碰硬、壮士断腕的鲜明态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作风,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三、重调研才能得经验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开展重大教育的基本经验。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纵观党的历次重大教育,调查研究始终是重要内容、重要环节并被加以强调,这也成为我们党内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无论是延安整风运动,还是改革开放后开展的整党、“三讲”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都是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教育实施方案、确定教育目标任务及各项措施要求,不断推动教育走深走实,最终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这次XX主题教育。每次重大教育,总书记都对调查研究反复强调并带头践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级干部要多沉下身子、走近群众。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调研,在实践中深化规律性认识,努力在调研中吃透情况、把准

脉搏,在调研中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这次xx主题教育,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对搞好党内重大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为加强调查研究确保教育实效指明了根本方向。总书记立说立行,带头示范,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深入到当地社区、村庄、企业、学校和部队走访调研,有力推动和引领了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我们通过深入调研深化重大教育树立了光辉榜样。

调查研究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最好成效必然要求。党中央对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已作出明确规定。准确把握党中央精神,贯彻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实现主题教育的目标任务,都需要以落实好调查研究这个重点措施为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从守xx看,要保持xx永恒,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检视反思自己的xx与党的xx是否一致,从而回望xx、牢记xx,始终保持党的性质宗旨本色和作风,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xx。从担使命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搞清楚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基层存在的困难,也才能真正为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从找差距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找准工作实践中的各种差距,才能有针对性地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办法。从抓落实看,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弄清不落实的表现、找准不落实的根源,认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从而对症下药,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把调查研究这个重点措施落实好。这次主题教育虽然不划阶段、不分环节,但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总书记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目标任务,切实把调查研究作为重点措施落实好,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最好成效。调查研究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奔着问题去、冲着问题改。应通过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到找准,把根源挖深,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切实把问题解决好。

四、多实践才能得发展

通过近两个月的主题教育学习,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具体行动上,都使我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使我更加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同时,通过主题教育也使我不断深化了群众观点、强化了宗旨意识,树立了公仆意识、站稳了群众立场。通过xx主题教育,更加深刻体会到,只有到基层,注重于向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学习,干工作才有目标,解决问题才有办法。我通过此次工作调研,经认真检视、深刻反思,存在四个方面主题问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往往停留在理论研讨上,下基层结合实际不够。有时怕给基层添负担,除特殊情况外,深入调研的主动性还不够。二是在工作指导上,从这次调研过程中发现,对基层的政策指导、宣传还不到位,有的基层单位对上级制定的政策、规定了解不全、理解不透,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仅凭以往工作经验干事,说明我们只注重政策、规定的制定,忽视了政策的宣传和督促检查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三是在政策制定研究上,存在全省“一刀切”的现象,对农牧区情况,未能很好的区别对待考虑,研究政策、制定措施未能很好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存在制定出台的政策规定有的地区无法落实的情况。如物业管理方面,全省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和制度,但**等地区由于各方面原因和客观条件无法落实,有的县至今还没有物业服务企业进驻,如何做好这些地区的物业管理工作,是我们面临和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第三篇:基层领导干部贯彻

基层领导干部贯彻《廉政准则》要常怀“四心”

今年上半年,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八大方面的“禁止”,并详细列出52种“不准”的行为。这为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从制度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来讲,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廉政准则》,除了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规定接受他律外,还要努力从内因修为方面狠下功夫,大力强化四种心态加强自律。

一是坚持严于律己,对待党纪国法要常怀敬畏之心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要做到廉洁从政,首先就要对廉政纪律保持敬畏。一旦忽视党纪国法的存在,藐视党纪国法的权威,贪赃枉法肆无忌惮,腐化堕落为所欲为,最终必然招致法纪的严厉制裁。

加强学习,实现内化于心。要加大学习力度,积极利用县委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校干部培训等专题学习活动,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学习,深刻领会《廉政准则》的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其内涵要求。要不断强化学习效果,通过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努力丰富学习形式,让“8大禁止”、“52个不准”的要求入脑入心,让廉政教育触及灵魂,牢固树立“从政底线”和“纪律红线”意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准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严格自律,实现外化于行。自律是预防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廉政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指南,时时处处以《廉政准则》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提

1醒自己,确保自己的行为始终置于准则约束之中。要严格要求配偶、子女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共同把加强自律贯穿于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真正做到不闯“禁区”,不踩“雷区”。

自查自纠,实现防微杜渐。要以《廉政准则》为准绳,对照要求逐条逐项查找自身在党风廉政方面存在的不足,尽早发现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从点滴小事查起,从不起眼的细节入手,坚持防微杜渐,不留任何隐患和后门。要对照问题和差距,深刻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要举一反三,善于发现新问题,认真研究新情况,不断提高廉政纪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坚持拒腐防变,对待党和组织要常怀赤诚之心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腐败违背党性、背离党的先进本色,贪腐即意味着背叛。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章,时刻不忘入党誓词,将拒腐防变作为忠诚于党的直接体现。

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的党性是避免腐化变质强有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每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从政之要和立身之本,作为提升自我境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将其自觉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要以严格的党性鞭策自己,以纯洁的党性激励自己,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

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中坚力量,要把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要站在顾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既要模范做好个人廉洁自律、管住自己,又要不断强化领导责任、带好队伍,让中央的各项反腐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党内少数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表象上看来是经济问题和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廉洁自律,做好廉洁从政,必须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做起,不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思想根源上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三是坚持亲民爱民,对待人民群众要常怀感恩之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党员领导干部来自群众,权力由人民赋予,对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组织的精心培养要心存感恩,要牢固树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心,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责任感。

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不做欺民害民之事。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党和人民的背叛。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勤政廉政,谨慎用权,杜绝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要摆正位置,不断优化工作作风,杜绝官僚作风和衙门习气。要不断规范从政行为,绝不损民扰民、与民争利,永不欺压群众、鱼肉百姓。

竭力为群众谋福祉,多行为民造福之举。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心关注群众疾苦。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切实抓好民生工程,办好民心工程。要坚持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有机结合,把群众满意与否、赞成与否、答应与否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思富民之计,多谋利民之事。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多纳方正贤良之谏。自觉将权力纳入群众监督之中,习惯在监督下行使权力。要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发布行政职权、政策依据、办事流程等行政审批方面的重要信息,实行阳光行政。对重大决策部署、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要积极在群众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接访活动,努力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通过集思广益,汇集民智,不断凝聚富民强县的发展合力。

四是坚持正确取向,对待个人名利要常怀知足之心

古人云“祸莫大于知不足,咎莫大于不节欲”,贪恋名利,欲壑难填,必将被名利所累,最终被贪欲所焚。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对待工作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待个人名利则一定要知足常乐、当止则止。

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力戒贪得无厌之心,摒弃利欲熏心之道。一定要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保得

住本色。必须时刻谨记“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古训,正确对待金钱,克制私欲,远离诱惑。否则,财迷心窍、私欲膨胀而疯狂收受贿赂、大肆敛财,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倍加珍惜个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算好政治账、声誉账、经济账和亲情账,自觉做到淡泊名利、节欲戒贪。

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决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正确对待自身的进退留转,严守纪律、胸怀大局,坚持以平静之心看待职务变化,以超脱之心对待职位进退,绝不做要权要官之人,绝不干跑官买官之事。坚决不为捞取政绩、谋求升迁去做表面功夫和面子工程,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优做精。同时,还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标准,发扬民主作风,严格按条件和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切实为和人民选好人用好人。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要多讲奉献、少讲回报,勇于为党的事业无悔付出。要对组织给予的荣誉和待遇心存满足,防止产生居功自傲的“补偿心理”和盲目攀比的“红眼病”,绝不向组织索要回报、漫天要价。要高扬正气、激浊扬清,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不为名利所扰。

第四篇:关于党小组党员的思想教育问题

关于党小组党员的思想教育问题

党小组党员的思想教育主要采用哪些形式和方法

(1)充分利用党校的阵地对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党校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阵地,是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2)要利用党课对党员进

行教育。党课要围绕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联系本单位的生产、工作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确定专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清道理。党课教育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上级领导同志和支部书记讲党课,也可以由党课教育和党员自已讲党课。

(3)要组织党员进行时事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学习,如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学习。

(4)开展谈心活动。个别谈心是党内思想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对于党内同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及时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加强团结等具有重要作用。党小组长要学会个别谈这种形式,也要发动党员充分利用谈心这种形式,开展相互的思想教育工作。

(5)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如组织党员参观革命纪念馆,收看有关党性、党风、党纪律教育的电影电视,开展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党的基本知识竞赛等。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要坚持从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党员思想教育的内容,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把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就能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五篇: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

: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

(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

(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

(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另外,教育部本身也设立咨询顾问小组,提供咨询及支援服务,且针对有自杀倾向、自我伤害及性暴力、性侵犯等情事,预设自我伤害危机处理小组及两性教育咨询小组,以防止这类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并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郑崇趁相信:辅导计划再加上发展改进国民中学技艺教育计划,将能使校园问题获致改善。

下载浅谈银行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银行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问题研究

    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问题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教育作为拒腐防变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

    银行思想工作总结

    银行思想工作总结 2013年,云和支行宣传思想工作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的要求,以“推进提升年”主题活动为抓手,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

    如何当好基层领导干部

    如何当好基层领导干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普通群众接触、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直接决定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过程中......

    如何当好基层领导干部

    如何当好基层领导干部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普通群众接触、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直接决定了党的方针、政......

    基层领导干部个人年终总结

    文章标题:基层领导干部个人年终总结我自大学毕业选调到***镇工作以来,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镇......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近年来,全党大力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及党纪党分的监察力度,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偷奸耍滑的党员干部。笔者通过网络的曝光,认为基层领导干部廉......

    领导干部要做基层的

    领导干部要做基层的“常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但当前,我......

    如何当好基层领导干部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普通群众接触、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直接决定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过程中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