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思考
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思考
世界管理之父德鲁克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对人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开发,让每一个人都产生工作动力,发挥最大能量,使企业因为充分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充满活力,永远保持发展后劲,真正实现人才强企的战略。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掌握合适的激励手法;对员工的培养、培训三个方面入手。不少大方之家都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论述。下面,我就去年援藏的一些工作经历和感受谈谈如何加强人才交流、加快员工的培养,实现 “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
援藏之前,想象中的西藏电力工业设备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可借鉴之处。但是在援藏期间我还是明显的感觉到了西藏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横向来看,无论从电网规模、技术装备设备、用电负荷等方面比较,西藏电网的确与内地电网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纵观西藏电网的发展历程,西藏电网的进步是飞速的、显著的、巨大的、跨越式的,其与内地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的电能力是“0”。1955年3月9日,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为西藏拨专款建设电站,经周恩来总理批准,1958年开工建设纳金电站、拉萨电厂和日喀则(柴油机组)三座电站。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仅有的这三座电站的装机容量为8240千瓦,年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
目前,西藏已建立了由藏中电网、林芝、昌都、阿里四个地区电网组成西藏电网。截至2007年底,西藏全区已有各类电站装机总容量近60万千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
50多年来,西藏电力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藏电力工业发展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其外在原因和内在动力是什么?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非常有幸,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为全面提升西藏电力公司自动化专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2007年7月至10月间进藏开展了对西藏电力公司的专业的帮扶工作。
在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西藏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安全稳定局面的明显改善,同时也对西藏电力工业发展的成功之道有了直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体会。
勿庸置疑,西藏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次、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发展西藏电力工业的支持力度。几十年来,国家已向西藏电力投资近100亿元,西藏电力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国家的大力投入使得西藏电力工业的硬实力得以飞速的发展,而软实力的加强更使得西藏电力工业逐步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这将为西藏电力工业日后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自1983年起的20多年来,内地电力企业有600多人进藏帮助西藏电力工作。他们在西藏电力的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西藏电力公司还派出了大量人
员到内地各兄弟单位进行锻炼、培训,这些人回去后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各项生产管理中。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交流,把内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传授给西藏电力职工,把好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都带进了西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西藏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内地对西藏的人才的交流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人才交流;另一类是技术人才交流。管理人才交流面向西藏电力公司的管理岗位人员,目的是培养大量管理所需的人才;提升各级管理岗位人员的管理水平、更新他们的管理理念从而推动西藏电力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技术人才的交流则做的更加到位和具体,它不仅涵盖了区电力公司各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辐射到了地市公司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人才的交流迅速地提高了西藏电力公司一线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对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维护水平;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对设备厂家、系统集成商的依赖程度,西藏电力工业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如果说国家的大力投入给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那么加强人才交流则犹如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于我们而言,西藏电力工业的发展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加强人才交流、加快员工的培养,实现 “人才强企”的战略目标。
第二篇: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思考
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思考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做好企业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做好企业人力决策,是当前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具体分析新形势下做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思考。
关键字: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的统计的质量,新形势下企业想要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做好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领导对人力资源信息管理重视不够。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关注不够,存在基础台账填写不规范、统计上报不准确、比较分析不深入等普遍现象。比如,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对人力资源基础台账不能做到及时规范填写上报;忽视人力资源信息的作用,如在基层单位的经济活动分析中,缺乏对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比较、分析和预测,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信息信息作为企业管理的帮手。这样严重影响到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基层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人多缺乏专业知识,首先,专业素质方面。由于基层人力资源信息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学习培训,不能熟练掌握相关必需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数据的差错和失误。面且信息工作仅仅是填统计报表,根本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不能够将数字进行分析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不能真正发挥好人力资源信息工作的重要作用,影响了人力资源信息工作的质量。其次是工作态度方面,在基层,人力资源信息工作由经管员、人力资源管理员承担。目前,许多单位无论是三级单位的人力资源员,还是基层队的经管员,人都是身兼数职,如人力资源、经营、工会、女工、计生、统计甚至材料、劳保等多项工作,人力资源信息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人力资源信息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另外,各基层队的经管员虽然兼职较多,工作繁忙,但由于属于操作序列,即使评上职称也聘不上,岗位工资偏低,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及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三)信息统计手段落后,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一是统计调查的方法卞要是定期报表制度,没有实现网上直报,增加了统计工作量和统计成本,造成基层统计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_是电子表格设计不够严谨,造成数据出错难以及时发现,如在工资结算表中,许多统计数据格式都定义为文本格式(如年休假天数等),只能手工计算,无法实现自动求和,影响了统计效率和质量。
(四)统计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账,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数据的不真实;基层人力资源信息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符合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指导工作,规范信息标准,以满足管理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数据,结果集中展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互通与集成,为企业管理准确、及时的提供有力人力资源信息数据,为企业人才开发、培训、利用以及人才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便捷、快速的数据平台。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将企业人员的专业岗位按照管理权限,集中维护一套信息系统,并在人资部门内部提供灵活的查询功能,确保数据来源和数据出日的唯一,既能调动各专业岗位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专业管理”向“综合集成”转变,将极大的提高企业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力度,搭建专门的培训平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覆盖面广、数据量大,需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运行维护团队。因此,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培训工作十分关键,搭建了专门的人资管控培训平台,实现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在省级公司层面,主要培训基层单位的系统维护员和关键用户,基层单位利用培训系统,可随时在本地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用户进行培训,并可上机操作、考评,从面提升了培训效果,降低了培训成本,也避免了因培训操作给正式系统带来的危险和压力。
(三)提高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重视。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控制平台,需做到企业领导的重视,领导重视是保障。每项工作的推进,企业领导重视是基本保障,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如果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执行力保障,那么此项工作已经成功一半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工作需要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将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高效协作的团队是基础。建设一支团结、精干、负责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团队是重点,通过培训、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团队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豪感。另外,做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水平,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至关重要。
三、小结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的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和集约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鑫,冯仲科,姚杰,刘鹏,张茜.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5.[2]沈晓娟,郭俊杰,郭晓军.浅谈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24.[3]孙广玉.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基础工作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8:166.
第三篇:做好企业环保工作的思考
环境保护工作,只是近年来才在督查和执法上加强了力度,引起了更多的重视,但社会环境意识差、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的状况,要改变过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作为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历史欠账的原因和现实资金技术的原因,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困难重重,但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把我们的环保工作做的更好。下面结合公司情况,谈谈做好企业环保工作的设想。
一、加强环保宣传和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做好环保工作的关键。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让各个岗位的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好的环保意识,能让领导在决策时,认真考虑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环保投入,让环保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有保障;好的环保意识,能让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改造和方案优化时,考虑更加完善的环保技术方案;好的环保意识,能让工人在操作时,加强责任心,尽量不发生跑冒滴漏,即使发生,也会采取尽量减少污染环境的措施进行处理。如果环保工作真能形成良性的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那做好企业环保工作就不是难事。
现状是企业员工环保意识淡薄。企业通过标语等宣传环保工作比较常见,但单独进行比较系统的环保培训教育比较少见,因而造成公司管理骨干和广大工人对环保法律法规、污染治理和预防技术措施知之甚少,进而到碰到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处理。
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怎么形成呢,要靠我们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教育。
环境保护培训教育首先要领导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工作才好开展。最好是企业一把手亲自讲课,同时领导在工作中和与员工的交往中要处处体现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环境保护的决策在高级管理层,技术控制在工程技术人员,落实在车间基层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因而培训教育要分多层次进行,侧重面也不一样。企业高管培训教育应侧重于法律法规,工程技术人员应侧重于法律法规和污染防治,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人应侧重于法律法规和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理。
环境保护培训教育应该形成长效机制,每年列入培训计划,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取得成效。
二、建立健全环保责任制
企业应该结合政府环保部门核定的排污总量、企业生产装置技术水平和环保装置的处理能力,合理确定自己的环境保护指标目标,并将环保目标层层分解,逐级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
环保责任书应指标化,并每月考核,考核结果与考核单位负责人及员工工资、奖金挂钩,将环保责任落到实处。
三、做好环保基础管理 因为历史的原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环境保护基础管理工作比较差,企业要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尽力做好环保工作,首先必须做好基础环保管理工作。
1.建立环保监测制度
很多企业,对自己的“三废”排放心里没有底,因为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监测,甚至连监测的设备、人员和技术条件都没有。因为没有基础数据,企业的污染治理和环保决策根本无从谈起。企业要配备必要的设备、人员和技术条件,对污染物内、外部排放点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排放和生产控制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生产控制和污染治理装置的控制。监测数据也是我们落实环保责任制和判断异常排放的依据。
2.管理好污染治理装置
污染治理装置,不少处于无台帐、无操作规程、无操作记录、无专人管理的状态,因而污染治理装置的实际运行效果很成问题。污染治理设施,要跟生产装置一样,建立台帐、操作规程和运行记录,并有专人负责运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实际效果。
3.建立排污许可制度
可以控制的污染物排放(如检修清洗水等),要建立排放许可证制度,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进行控制,尽量减少排放、减少环保装置的运行负荷。
4.建立合法(规)性审查制度
不少企业的废物外包处理管理比较混乱,危险废物给没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无形中也给自己留下了隐患,一旦在运转过程中发生事故,企业得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建立合法(规)性审查制度非常必要,一是配合政府对危险废物实现了良性管理,二也可以为企业避免损失。
四.建立应急救援机制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环保应急救援机制,以应付污染突发事故。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建设必要的设施处理突发污染事故
1、厂区排水进行清污分流。厂区建立完善的清污分流排水系统,将可能在突发事故中外排的污染物引入污水管,避免污染物从清水管排出污染厂区外环境。
2、设立突发污染事故污染物收集处理装置。液态污染物设立应急池收集;气态污染物设立专门的引凤装置进入洗涤塔进行处理。
(二)、建立应急处理的能力
企业应有环境保护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器材和人员,平时要定期演练,确保企业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万一发生事故,可以进行应急处理,尽量减少和避免对厂区外环境造成污染。
五.适当投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企业环保工作要有实际成效,必须保证适当投入,具体要保证以下投入:
1.人力方面的投入。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环境保护管理,管理人员最好是专业人员;环保设施要配备专门操作工人进行运行管理。
2.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方面的投入。污染治理设施要像生产设施一样,进行运行和维护保养、检修投入,尽量发挥最大效果。
3.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在技术改造时,应优先考虑污染少的先进工艺;对现有工艺,要及时改进,逐步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4.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污染治理基础研究差,污染治理技术不成熟,是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这也造成了不少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污染治理项目,最终却不能起到预期效果的情况。因而在污染治理技术和工艺路线的选择时,我们应科学决策,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在污染治理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决策科学,选择合理的污染治理技术和工艺方案,污染治理项目才能少花钱,多产生成效。
第四篇:如何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现代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并非仅仅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它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尤其是企业各级主管的重要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企业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对各种有限资源所实行的一种培育、发掘、利用和协调的活动。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与实现特定目标有关的各种有限资源,它们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对有限资源不仅是协调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掘其潜力,有效发挥其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特定目标。在企业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最能动的资源,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对其它资源的管理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管理从概念上讲,就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确定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规划)、吸引潜在员工(招聘)、挑选新员工(甄选)、教导员工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为将来做好准备(培训和开发)、向员工提供报酬(薪酬)、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估(绩效管理)、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员工关系)。从管理职能上看,人力资源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力资源配臵(包括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转换等)、培训与开发(包括技能培训、潜能培训、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福利(报酬、激励等)和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
近年来国内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很多企业的人事处、干部处也换牌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真正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数却并不多。人事部门的工作也仍以解决企业事务性问题和执行上级交办的事项为主,缺乏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战略性思考。实现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旨在使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助推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才能起到支持企业的战略。
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定位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要从现在的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它不再是
1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而是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要从行政管理的角色转变为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新理念,真正建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
部门真正从成本中转为利润中心。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成是战略性业务来看待,并试图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条件等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通过哪些途径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以顾客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助于企业从整体上成为面向顾客的组织。
第三、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来考虑,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个环节相互间的衔接与配套。在出台每个政策或采取每个策略行动前,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员工士气的提高。
第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局限于员工在企业中上班时间内的行为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开始将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一切因素均考虑在内,大大拓展了管理的范围。注重家庭生活与工作生活的质量、关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被认为是一种更加符合人性的、更加有利于提高员工奉献精神的现代管理理念。“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
第五、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其功能的显现和地位的提升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决定意义的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同时胜任职能性角色和战略性角色,既能管理又能协调。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熟悉企业的业务:
二是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
三是在企业中具有良好的个人信誉;
四是懂得如何推动和领导企业的变革与重组。
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上述条件,可通过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供建设性的战略服务。
让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真正发挥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在企业中真正发挥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环境的管理,创造一个积极的人力资源环境。
1、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对组织进行设计、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确保企业获得高技能的员工、确保企业建立起能够促使员工行为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报酬系统。
2、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依法办事。
3、通过流程和工作设计来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性,提高员工满意度,同时力争实现顾客服务、质量、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最优化。
第二、注重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准备。
要想在当今这种动态环境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善于帮助我们的员工做好应对各种变化一一既包括产品市场上的变化,也包括劳动力市场上的变化的准备。企业必须招募、培训、集结一支多元化的劳动力队伍,以确保公司具备能够最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技能。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将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人力资源准备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员工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产生效能的源泉。所以,企业应注意配备符合战略思想需要的员工队伍,将他们培训好,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并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务层次人员者晰立起与企业的战略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人员的配备和培训是一项庞大、复杂和艰巨的组织工作。人力资源部门本身人员的素质在很多时候都会成为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实现的瓶颈,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首先解决自身部门的人力资源问题。
员工技能的高低也会对公司的战略实施产生很大的影响,员工技能的发展和培养依赖于企业完善的培训体系。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如果不接受训练,一个人即使有非常好的天赋资质,也可能无从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的工具和技能,这些工具和技能对于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实现都非常必要,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努力学习和提高,从自身技能上保证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往往是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在企业获得应有地位,是否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三、做好员工评估与开发工作。
管理人员必须确保员工具有完成当前以及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技能。由于新技术、新管理思想、新管理工具的出现,许多企业正在对工作进行重新设计,以便使得这些工作能够用团队来完成。这样,管理者和员工就有可能需要开发出能够在团队工作的环境中取得成功所必备的新技能。
人力资源在这一领域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并与员工的薪酬、晋升及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相联系。
2、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为适应未来的工作角色做好准备,确认员工的工作兴趣、工作目标、价值观以及与职业有关的其他问题。
3、创造对企业和员工双方都有利的雇佣关系和工作环境。第四、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除了有意义的工作之外,薪资报酬就是企业用来回报员工对生产率、质量、顾客服务所做贡献的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了。此外,薪资和福利还可被用来作为对员工加入本企业所支付的一种报酬以及吸引新员工的一种手段。如果员工对工资和福利水平不满或者认为企业的工资和福利分配不公平,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受到损害。
最后一点,就是要改变过去的陈旧观念。在企业往往一谈到人力资源管理,大家就以为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员工绩效不好,大家说人力资源部招聘的人员不行,人力资源部的培训没有搞好等等。其实,人力资源管理并非仅仅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它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尤其是企业各级主管的重要工作。
人事行政总监:张艳华
第五篇:如何做好国企人力资源工作
做好国有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点体会
-—田海滨
本人在国有通信企业(网通公司)基层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去称为人事、劳资)已有近17年的经历,在2005年单位进行的“减员增效”中成了内退人员,那一年本人刚好50周岁。闲暇之余,本人愿将这17年来所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感想、方法、经验等较为系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供在岗的通信企业(网通)同行们参考。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本人水平和能力有限,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我想主要谈四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以及在企业基层单位的定位;二是当前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三是如何做好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四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参考书目:
《哈佛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全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现代通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办公室主任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编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
《中国历史人物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中国展望出版社)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以及在企业基层单位的定位
人力资源理论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又译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来的。杜拉克认为,人是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资源都没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
(二)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
(三)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
(四)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5年以前)为认识过程;第二阶段(1995年~2000年)为发展过程;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为走向成熟的过程。例如,2001年8月19日,中国人事管理研究中心向全国推广中兴通讯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企业劳资、人事管理功能的转变
企业从过去的劳资、人事管理到如今统称为人力资源管理,这不仅仅只是个名称上的改变,而是正从传统的过多依赖行政力量的行政部门向职能部门转变,我们应清醒地理解到这其中的深刻内涵。人力资源,广义而言,可以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上讲,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极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企业预定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工作正在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取代。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主”,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坚持“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工作就是人员调配、职务变动、职称评定、档案管理、工资调整、统计报表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除做好上述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外则是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企业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也就是说,当一名员工进入一个单位,经过相关部门必要的培训后安排到某个岗位,员工完全是被动的在工作,任其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也就是说,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岗位,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并且不断开展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位或职务上的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3、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规章管理和物质刺激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采取人性化的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以激励为主,以惩罚为辅;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以授权为主,以命令为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真正体现每个员工的价值。
4、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侧重于当前的劳资、人事工作,按部就班,就事论事,只顾及眼前,而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处理和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按照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出详细、具体和可行的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措施,属于战术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
5、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强调按领导意图办事,多为被动反映型。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追求管理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并根据企业的现状和未来,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以及利用开发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包括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内容和工作任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关心的是“人的问题”,其核心是认识人性、尊重人性,强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和工作任务:
1、制定与企业(公司)战略相一致的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成本及费用的核算;
3、岗位分析和工作设计;
4、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
5、雇佣管理与劳资关系;
6、岗前教育、培训和发展;
7、帮助员工谋划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发展;
8、绩效考评;
9、员工工资报酬与福利保障;
10、建立健全员工个人档案。
相对于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它的具体内容和工作任务却与之大相径庭:
1、员工的工资奖金的发放;
2、员工的绩效考核;
3、社会保险的缴纳;
4、收入台帐、保险台帐的登统;
5、人工成本、人员情况的统计报表;
6、岗位变动、技术职称的申报;
7、员工调动材料的办理;
8、员工培训教育计划的落实;
9、竞争上岗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10、完成上级相关部门下达或交代的临时性工作等。通过与之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而又烦琐,基本上是处于一个比较被动工作的地位。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基层单位中的定位
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如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公司)则处于一个决策层的地位,可直接参与企业的计划与决策,为企业(公司)的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而作为企业基层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又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应该怎样来定位呢?我个人认为,企业基层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处在一个决策层的地位,起码它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决策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还是由企业基层单位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个企业的基层单位,实际上就是一个执行、落实的具体单位,它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和任务,是最终的落脚点。企业基层单位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基层单位中的定位。
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上来讲还没有真正脱离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的模式,因此,如果要给它一个准确定位的话,就要根据现今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来考量。做过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们恐怕都会有切身的体会,经常是身陷于烦琐的具体事务中而忙忙碌碌,如工资奖金的发放、相关保险的缴纳、各类台帐的登统、各项数据的报表(月报、季报、年报等)、绩效考核的实施、技术职称的申报、人员调动的办理、培训计划的落实以及上级相关部门下达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等。大量的、具体而又烦琐的事务性工作缠绕在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身上,他们为了能按上级规定的时限要求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也只能是整天埋头于这些具体的事务中去。根据企业基层单位的特点以及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用一句话给出这样的定位,即: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概括来讲,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政策法规的贯彻者;
2、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
3、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工作任务的落实者;
4、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情况信息的反馈者;
5、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数据资料的统计者。
弄清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基层单位中的定位,也就可以确定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位置,这对于更好的开展工作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先决条件。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是处在一个“以事为主”而被动工作的地位,难道说在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就没有发挥主动性的可能吗?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作一阐述。
二、当前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终的落脚点在企业的基层,一方面关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涉及到每一个员工。本人根据多年来从事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历和体会,感觉到在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误区,这些问题和误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管理意识和工作方法,应引起企业高层的关注和重视。问题或误区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仍没有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是“以管为主”而没有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网通企业的劳资、人事管理改称为人力资源管理已近十年了,但我个人感到名称的改变好像并没有带来这项工作在本质上的转变,一切依然如故。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经常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现,而他们恰恰忘记了自己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人力资本的转换者;
(二)企业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员工评价体系,只注重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而轻视对员工基本素质的培养、个人潜力的挖掘;
(三)企业目前仍强调以“工作”为核心,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抑制了员工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员工潜能的开发;
(四)企业在人员的选拔使用上仍是以领导者个人的好恶亲疏为标准,这种用人机制很难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也是背道而驰的;
(五)为完成任务指标只注重员工培训的期数和人数,忽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以及培训后的追踪与评估,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个人发展的考虑;
(六)员工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并且没有拉开档次,根本谈不上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不过是一种换了形式或包装的大锅饭而已;
(七)在开展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结果是员工人人都有工作岗位,只不过极个别员工的工作岗位有所调整;
(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对本单位员工基本情况、整体素质以及人员结构的掌握,因此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九)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缺乏综合性的培训,只要求他们能够进行具体业务操作即可,忽视对他们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
(十)劳资、人事报表改头换面为人力资源(人工成本)报表,报表内容虽有所增加和烦琐,但在本质上与原报表并无多大的区别。通过分析,我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腐朽观念、陈旧思维根深蒂固,仍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
原因二:企业管理者的陈旧观念直接影响和左右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因此在这些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都显得无所作为。
原因三: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存在着严重的谬误,没有把员工看作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而是极端的把他们视为企业的累赘和包袱。
原因四:用人机制上的弊端造成职能部门以及管理人员往往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因此工作业绩平平也就不足为奇。
原因五:由于工作中被动性大于主动性,因此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少有人重视理论上的探讨和知识上的更新。原因六:利用文件、会议进行企业“管理”远大于深入基层搞调研,“想当然”的决策或决定背离实际,结果是造成上下脱节使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这些问题从现象上看是一些职能部门和职能管理人员的责任,但其根源却在企业管理者的身上。基于以上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工作方法上的病症(问题),我开出的药方是:
(一)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工作方法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付诸于行动。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员工有老观念只是影响到个人,但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是总抱着老观念不放,受损害的将是整个企业和全体员工”。社会变革不会自动带来观念转变,社会变革是外部的、客观的,而观念转变则是内部的、主观的。企业的管理者在有效地指导他人之前自己本身也需要指导。那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究竟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彻底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必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彻底转变:
1、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彻底摈弃以“行政权力”的手段管理企业;
2、用当代企业家的标准和要求衡量自己,转换领导角色和管理职能,彻底摈弃以“发号施令”的方式管理企业;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听意见集中智慧,彻底摈弃以“妄自尊大”的心态管理企业;
4、树立科学发展观,勇于探索和创新,为企业的战略发展谋划远景蓝图,彻底摈弃以“故步自封”的理念管理企业;
5、公正、诚信、正派、律己、清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领导威信,彻底摈弃以“独断专行”的作风管理企业。
不断地加强学习,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把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本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经营之道;从过去的“自以为是,以我为主”转变到“以企业发展、以员工为中心”上来,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是转变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
(二)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真正体现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并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要端正对待员工的态度。
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对人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和原则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立业不败之道。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就是以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中心,紧紧如何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的。其基本的思想就是充分认识人、掌握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积极创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促进人和企业共同发展。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在于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以人为本的先进性在于它摆脱了传统的以事为主的管理模式,把管理重点定位在“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于它顺应了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现代企业提高全员生产力和凝聚力的最佳也是必然的选择。端正对待员工的态度,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要认清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公地位和在生产经营中的主力军作用。企业是由一个个员工个体而构成的,离开了这些员工企业也就不复存在。没有了这些员工哪来的企业管理?没有了这些员工企业的生产任务靠谁来完成?没有了这些员工还能有企业的管理者吗?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在公司的一次大会上说,松下公司最大的产品不是电视机、音响、洗衣机或电冰箱,而是那些忠诚、坚忍、有责任感的“松下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者都能够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和品牌,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不知你们又该做何感想呢?
2、必须要做到赢得员工的充分信任,让员工相信在这个企业中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甘愿为这个企业无怨无悔勤奋工作。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把员工仅仅看作是“被管理者”、看作是打工的、看作是任人摆布的,这样的企业又有何发展前途呢?当一个企业失去了员工的信任,这个企业也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不会来自于纸上谈兵的企业战略,不会来自于束之高阁的企业文化,不会来自于企业管理者的夸夸其谈,更不会来自于重重压力下的绩效考核。员工看重的是个人兴趣能否得到尊重和理解,看重的是个人价值能否得到企业的承认和支持,看重的是个人权利能否得到公正的对待和保障。
3、必须要正确认识对员工“管”和“用”的关系,尊重员工的权利,善待自己的员工。在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他们既有共同的一致利益,同时又是矛盾的双方,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换言之,矛盾是否处理的好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真正有才能的管理者不是凌驾于员工之上,对员工颐指气使,更不是把员工当“坏人”警惕着关注他们的举动,而是与员工休戚相关、相互理解、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深知,对员工的管理不是目的,合理使用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对员工的“管”是手段,如何“用”才是关键。
4、必须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利,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惠普公司就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利人”,而IBM公司则提出:“让公司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利都得到尊重”。无疑,这些企业真正把员工当作了企业的权利人。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相反的情况:企业的管理层讨论最多的是如何给员工加压,迫使他们努力工作完成任务指标,而很少听到他们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对员工所承担义务的承诺和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管理者甚至提出了“泥饭碗”的管理理念,本意是想建立一个能够使员工不断竞争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想过没有,有谁会珍惜一只“泥饭碗”呢?你要员工忠于信赖企业,就要兑现企业对员工的承诺;你要员工关心热爱企业,就要让员工能够分享到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三)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切忌盲目自大、沾沾自喜、盛气凌人、武断专横,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个人的领导威信,要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企业员工的信服,要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格影响着整个团队。
电信运营企业由于在若干年前长期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思维、传统观念的烙印很深,再加上在企业化的过程中有很多领导是直接从行政领导岗位转化到企业管理岗位,角色的转变并不能带来观念上的转变。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磨练,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个人素养的低下,当前在企业中有那么一些被员工所唾弃的企业管理者,在这些企业管理者身上所体现出的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涣散了企业的凝聚力。通过自身的感受和分析,对这些不受欢迎的企业管理者我大致归纳出以下几种领导类型:
1、权力欲望型 这类人具有极强的权力欲望,有些时候甚至是不择手段。这类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直接上级尽现阿谀奉承之谄媚,以博取这些领导的好感,为自己今后的升迁奠定基础;二是夸大成绩,隐瞒问题,报喜不报忧,以所谓的政绩为自己的升迁捞取资本;三是对下属对员工盛气凌人,专横跋扈,把手中的权力运用的淋漓至尽。这类人在位时,下属和员工是避而远之,当离开领导岗位后他的影响力的消退往往比他离开办公室还快。
2、独断专横型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其浓厚的官本位意识,时时处处不忘体现权力的威慑作用。这类人寄希望于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树立自己的领导威信,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这类人从来就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批评的意见,把所负责的企业或部门当成是个人的,“我的地盘我做主”,一切我说了算。这类人在位时,下属和员工对其表现出唯唯诺诺、必恭必敬,但在心里对其却是嗤之以鼻,当离开领导岗位后他的处境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3、惟我独尊型 这类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命不凡、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不放过任何机会和场合来摆弄所谓高人一等的“才学”。这类人往往是既讲不到要害也说不到点上,“驴唇不对马嘴”,原本想利用嘴上的功夫,给下属和员工一个自己“见多识广”的印象,以期得到下属和员工的赞扬和敬佩,殊不知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类人在位时,下属和员工对其表面恭维背后却是不屑一顾,当离开领导岗位后他的一些“杰作”将会被下属和员工当作笑料而流传一时。
4、小肚鸡肠型 这类人最大的要害在于心胸狭窄,疑心太重,具有极强的报复心理。这类人对提出批评建议尤其是提出相反意见的人会耿耿于怀,记恨在心,想方设法寻机报复。作为一个领导要能够做到襟怀坦荡,心胸宽广,也就是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类人别说肚里能撑船了,恐怕连喝口水进肚都不会那么顺畅。这类人在位时,下属和员工常常表现为谨小慎微,当离开领导岗位后他的心理承受力降到了极点,自卑、失落、苦恼、郁闷将会伴随终生。
以上我只是粗略归纳出几种不受欢迎的领导类型,还有其他的类型,在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上述几种领导类型不是单
一、孤立的存在于某些企业管理者身上的,只不过有的人在这方面突出,有的人在那方面突出,而其他方面相对较弱罢了;但有的人同时具备这几种类型,都很突出且不相上下,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个“综合型”的领导。出现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体制上的弊端和用人机制上的谬误造就了这么一些人并给他们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从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来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难度不小,因为这涉及到体制和机制这个敏感的问题,决不是通过一纸规定或一套制度就能解决好的。在体制和机制这个问题上,企业的普通员工是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的高层。其实,企业的管理者们心里都非常清楚用什么办法就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关系到个人的利益和前途,也就装“糊涂”罢了。虽然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但企业的广大员工还是希望企业中另外那些正直、正派、公正、公道,良心未泯的管理者们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原有朴素的本质、作风和人品,做到洁身自好,千万不要蜕变到相反的方向去,否则的话,这个企业可真是没救了。问题或误区二:
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在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时仍没有脱离传统的考核制度、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其结果是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这个问题或误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认识上的问题;一个是具体操作上的问题。不可否认,近几年企业对绩效管理重要性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或误区,导致绩效管理变了“味”。
(一)什么是绩效管理?它的完整含义是什么?通过查阅资料,我觉得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企业管理所秦锐所表达的含义比较贴切,他说,绩效管理,“即: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沟通的方式,将企业的战略、管理者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管理者帮助员工清楚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这段话比较长,因此,秦锐归纳了绩效管理的四层含义,第一,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与操作。第二,绩效管理的目标性。绩效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被广泛提倡和使用。第三,绩效管理强调沟通。绩效管理的过程就是员工和管理者持续不断沟通的过程,离开了沟通,企业的绩效管理将流于形式。第四,绩效管理强调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关注结果,更强调目标、辅导、评价和反馈等环节的执行。
(二)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这在企业管理者中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真实含义,没有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是过于简单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认为做了绩效评价就是绩效管理,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通过前面对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绩效考核只是对绩效管理前期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并非绩效管理的全部内容。在现实中,企业的管理者们往往认为绩效评价的形式特别重要,总想设计出既省力又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与方法,以实现绩效管理。于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来寻找绩效评价的方法,却终不得其法。相反,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的不确定性、呆板僵化、脱离实际,更降低了绩效考核的意义。可以说,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的错误观念不转变,企业的绩效管理终归只能是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三)认为绩效管理就是指标量化考核,就是用数字说话,这是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另一种误解。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看来,谈到绩效就必然要有考核,谈到考核就必然要有指标,谈到指标就必然要进行量化。似乎除了考核与指标的量化,绩效管理再无其他的内容可言;似乎只要将指标量化了,摆出一堆数字,就是客观评价;似乎将月度、季度、的考核完成了,绩效管理就达到目的了。考核固然重要,考核指标的量化也很关键,但考核不是用数字说话,而是要用数据说话,数据并不完全表现为量化的数字。这个道理很简单,在现实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由许多因素产生的,而这个原因又影响到其他的方面。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可能是无法用数字来体现的,例如,服务和创新用什么数字来衡量?学识和能力用什么数字来表示?
(四)现今的绩效考核制度依旧没有脱离传统的人事考核制度范畴,对员工的考核仍由业绩考核、能力考核和态度考核三部分组成。在工作业绩考核中,一般都是根据事先对员工确定的目标为标准,超过目标便是优秀,达到目标便是良好,基本达到目标便是合格。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业绩考核很难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在工作能力考核中,主要是对员工在执行和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考核,而且着重于对知识技能与工作经验的考核,而忽视对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内在潜力的考核;在工作态度考核中,主要是对员工的工作勤奋性、出勤率等的考核。到了最后,这种绩效考核标准往往就成为“没有错的就是好的”,人人考核的结果和档次都基本上一样,还是没有脱离开“大锅饭”,只不过是换了形式和包装而已。
(五)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奖金,考核的结果没有与如何改进绩效、优化管理相联系,仅仅是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决定员工当期的收入,发完奖金就结束了,持有这种观点和认识的人恐怕不在少数。这样的考核所造成的结果,一是员工惟指标是从,只要任务指标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二是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调越来越差,遇到问题时相互指责、相互埋怨、相互推委、强调客观。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员工工作绩效;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程序和方法;达成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对绩效考评的认同、理解和操作的熟知;绩效考核制度的改进;企业整体工作绩效的改善和提升。绩效考核的主要作用可以用八个字进行概括,即:改进、培训、激励、调整。改进——根据考核结果,制定改进计划,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改善和提高工作绩效;培训——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把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是否需要培训、培训什么的主要参考;激励——绩效考核结果是对员工进行奖励的重要依据;调整——包括使用和薪酬两个方面,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使用升迁和薪酬调整真正结合起来。
企业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上存在的误区和偏差,我主要归纳出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改进和提升企业的绩效管理以及绩效考核呢?在这里,我主要对如何实施绩效考核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由于对这个问题考虑的还不太成熟,因此,提出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员工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而绩效考核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既具体又复杂的系统工作,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包括:计划制定、过程管理、考核打分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可以说,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意义都能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如何具体操作上始终是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个问题也是当今企业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改进的一个课题。
前面说过,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应包括:计划制定、过程管理、考核打分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而过程管理和绩效改进是其中两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缺乏这两个关键环节,造成绩效考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在企业的绩效考核仅仅体现在计划制定和考核打分这两个方面,缺乏的正是以上所说的两个关键环节,其表现为,一个月当中两头忙,即月初制定目标、填表,月末考核评比、打分,这两项工作完成后,再也没有人关心考核了。一个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应包括对绩效不佳原因的分析,对考核结果进行跟踪改进,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为员工排忧解难等,而这些正是企业在绩效考核中被忽视或是薄弱的方面。
(一)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与员工进行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体现为随时关注和了解员工在完成绩效指标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与员工一起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找出解决的办法,帮助员工克服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等。
(二)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对员工进行辅导。这种辅导是贯穿于整个考核期的,主要体现为帮助辅导员工掌握和提高工作技能,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培训和锻炼,共同研究和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措施,达到绩效不断提升的目的。
(三)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在绩效考核后做好绩效反馈工作。绩效反馈是在绩效考核结束后实施,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以面谈的形式进行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取得被考核者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同,达到提高被考核者绩效和监督考核者的双重功效。
(四)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在绩效考核后的总结工作。这种总结不是罗列一大堆数字,不是对员工考核结果及档次的简单排序,而是通过总结找出正反两个方面都各自具有的共性的、带有普遍性东西,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升本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工作业绩。问题或误区三:
认为只要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考核办法和奖罚手段,不断地给员工施压,就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完成任务指标。这种单纯的、片面的用物质刺激的办法来追求整个企业的效益增长,是不可能长久的。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要具有竞争力并实现整个企业的业绩增长,靠的是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物质的刺激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作用,但在更多的时候,员工可以不考虑几十块钱、甚至几百块钱的损失,往往可能因为领导的一句话或对某件事情处理的不恰当,而挫伤员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因而产生消极态度。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要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整个企业的业绩持续增长,关键的是拿什么来激励员工。
激励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战略性课题,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遇到某个人工作不努力,可以找其他人来取代;但是大多数员工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不可能用取代的办法了,而是要认真分析不努力的原因,找一找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为什么有了奖金的刺激,员工还是没有被调动起积极性?为什么有了严格的奖罚制度,员工还是没能完成任务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出在对员工的激励上。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失的环节,它是通过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来体现的。激励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概括的说分为两大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种激励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物质的激励只有通过精神的激励和有效的方法才能最终起作用;而精神的激励只有以物质激励为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激励是一门科学,更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需要下大气力掌握的一门管理技能。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首先必须要对员工激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尝试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成功的激励不一定要花钱,但一定要花心思。
激励,它的定义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换句话说,激励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的某些刺激,促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工作动机和工作干劲,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激励的实质是提供促成某种行为的动机。激励的作用在于调动员工的内在潜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整个企业的绩效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而企业的绩效水平取决于每个员工的绩效水平。现今,通信企业为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通常的做法是把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头上,并制定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奖罚规定和措施,完成的奖完不成的罚,尤其是那些搞营销的员工对此恐怕是深有感触。企业虽然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最终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还是令人失望或不满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可能企业会摆出一大堆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但我认为除了这些客观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在对员工激励上出现了问题和偏差。
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中无处不在,例如,从工作设计到职业生涯规划,从绩效考核到薪酬发放,从培训到晋升等等,也可以说,激励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那么,激励都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呢?经过查阅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方面的书籍,对激励所包含内容的描述虽各有千秋却大同小异。激励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包括
(一)物质激励。直观的说也就是金钱的激励;
(二)精神激励。荣誉上的激励;
(三)文化激励。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环境里工作,调动积极性,保持员工队伍稳定;
(四)任务激励。使工作本身更具有挑战性,给员工一种自我实现感;
(五)培训激励。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六)提升激励。既是对员工的一种肯定,又可激发其继续努力工作;
(七)环境激励。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负激励包括批评、降级、罚款、降薪、淘汰等形式。负激励会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也很难让员工有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还会使员工与上级主管之间的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在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怎样做好对员工的激励,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大限度的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必须充分信任员工。
每一个企业在实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都再三强调要员工忠诚于企业,但忠诚企业的前提,恰恰是企业首先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员工。在美国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之一的沃尔玛,所有的经理人都使用镌有“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的纽扣。在那里,包括最基层的店员都被称为合伙人,同事之间由于互相信任而志同道合;公司会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或建议并将其成功地转化为现实。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信任是互相尊重的基础,信任是互相理解的前提,信任是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它代表了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信任员工可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得以体现:改变那种对下属工作的大包大揽、面面俱到、吹毛求疵的工作方法,给员工一个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职责允许的自主权;改变那种要求员工事事请示、谨小慎微、依赖性强的工作方式,鼓励员工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培养员工的自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那种对员工千叮咛万嘱咐、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的婆婆妈妈式的管理方法,要充分相信员工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管理者只需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醒、调整和帮助就行了。
(二)必须真诚关怀员工。
企业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管理者自我感觉对员工非常好,但员工的意见还是很大,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只注重自己的感觉,而并不了解员工的真正感受。一般来说,企业的管理者都会认为给员工提高薪酬和福利待遇,就体现出对员工的关怀,员工的意见就会少。不可否认,提高薪酬和福利待遇是员工所追求的,一个效益好的企业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薪酬和福利的提高并不能必然带来企业效益的增长;并不能必然带来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并不能必然带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并不能必然带来企业凝聚力的增强。一个凝聚力强的企业是最让竞争对手惧怕的,同样也是让竞争对手所钦佩的。竞争对手不在乎你在业务种类上的花样翻新,不在乎你推出这套餐那套餐的所谓优惠,他们看重是你这个企业的员工所迸发的工作干劲和拼搏精神,看重的是你这个企业的员工所体现出的荣辱观和团队精神。凝聚力的增强必然带来竞争力的提高,而凝聚力的增强则需要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从工作上、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生活上全方位的关心、体贴企业的员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消除后顾之忧。要求员工“以企业为家”,首先必须要给员工“家”的感觉。
(三)必须尊重理解员工。
一个好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并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要以尊重和理解员工为前提。尊重理解员工,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偏好,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以高尚的品德和民主的作风与员工平等相处。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不能把员工仅仅当作某个岗位上做工的人,认为只要对他们严格管理就行了,更不能对员工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尊重理解员工,与他们平等相处,不但不会降低管理者的威信,反而会在无形之中极大提高管理者的威望。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要明白,你们坐上了这个位子,不是因为你们比普通员工的能力有多强,不是因为你们比普通员工的知识有多广,不是因为你们比普通员工的智商有多高。如今你们能坐在这个位子上,只能说是在当时你们赶上了“好机遇”、撞上了“好运气”,碰上了“好领导”;你们的发号施令能产生效果,关键在于这个位子所体现出的权力。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慧来源于集体,智慧来源于群众。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对员工以诚相待、平等相处,尊重理解员工,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就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就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就能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的发展就有了源泉和动力。
(四)必须正确对待员工。
正确对待员工,使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而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奉献,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明白的道理。但在现实中,正确对待员工成了被束之高阁的一句空话,一方面企业把正确对待员工当作口号(如要正确认清和对待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公地位,要客观分析和对待员工在工作中的失误,要认真听取和对待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而充斥在各类文件、领导讲话和报告中,具体到如何落实就不得而知了;另一方面企业在遇到具体情况时,总是强调员工要正确对待自己,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而从不强调和要求管理者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员工。
关于正确对待员工的问题,其他方面我也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员工的牢骚和抱怨,这个问题有可能是被各级管理者所忽视的。员工的牢骚或抱怨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薪酬待遇。主要表现为劳务工对同工同酬的呼声以及正式工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
2、工作压力。竞争给企业带来了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落到了员工的身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全员营销。有篇文章引用了电信员工自编的打油诗就很形象的说明了问题:盯住目标,全员营销,亲戚朋友掏腰包;小舅子丈母娘,全家跟着电信忙;
3、员工关系。主要认为绩效考核不公平,工作分担不均,领导用人有失公允、偏听偏信、任人唯亲等。牢骚和抱怨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宣泄,如果管理者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认真对待和化解,它将会加重员工的心理负担,影响其他员工的情绪,进而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化解员工的牢骚和抱怨的办法,一是要建立畅通的意见反馈渠道;二是要全面详细的了解事情的起因;三是管理者要做到与员工的平等沟通:四是要果断处理及时化解;五是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以上所列举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和误区,只是根据我多年来从事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所感到比较突出和普遍的现象。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或误区,例如:
没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理念同企业管理具体工作相脱节,导致员工队伍不稳定,企业效益逐年下滑。
“以人为本”其实不是一个新理念,在十九世纪中期西方现代企业开始强调使用专业人才,注重分工合作就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雏形。而作为中国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并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不过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时间。因此,作为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一门理论研究的新知识,更是管理实践的新课题。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在许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国有垄断企业被高喊了十几年,但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却很少有人关注。在这些企业里“以人为本”成了一句空洞的宣传口号,一方面可能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确实对“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对“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不以为然,根本就没有想过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企业,“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去如何实践的问题。由于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同企业的具体管理工作相脱节,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一些做法相互矛盾、相互抵触。如企业一方面在强调要“以人为本”,一方面却在频繁进行着所谓“减员增效”,这种自相矛盾做法就让人很难理解。企业经营形势好的时候,很少听到企业的管理者强调“以人为本”;当企业暂时遇到经营上的困难而无法实现利润指标时,就开始为下一步的“减员增效”而大造舆论,大谈特谈要“以人为本”。这不由得使人产生这样的疑虑,企业在这个时候所强调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而是把员工这个“人”当成企业的经营成本,当成完成利润指标的阻碍,减去了这个“成本”,消除了这个阻碍,企业的利润指标自然而然地也就完成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家的事,从而形成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单兵作战”的局面。
在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着这么一种错误认识,就是一说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中有不少人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尤其是实行了部门责任制和个人责任制后,这样现象尤为突出。按照现代管理的观点,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都应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对人力资源工作负有共同的责任,只不过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上分工不同。在现实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日常的工作也是紧密相关的,如与下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下属的思想动态,指导协调下属的工作,听取下属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帮助下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这些都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范畴。尤其是对下属和员工的绩效考核上,它都是由企业各级管理者具体组织实施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于企业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在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扩展了,他们都应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者,而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协调者和推动者。
在员工培训方面的随意性大,针对性差,缺乏追踪与评估,很多情况下都属于“任务指标培训”,也就说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
企业每年都会举办若干期各类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员工为数也不少,但这样的培训大都是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而进行的,目的性不纯。企业花费钱物,主办单位花费精力,员工花费时间,而对培训后效果的追踪和评估就没人过问了。我个人理解,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急式的培训,也就是对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俗称“救火式培训”,这种培训着眼于当前;另一种培训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对员工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积蓄能量;另一方面也是为员工谋划设计好职业生涯,考虑员工的长远发展,这种培训着眼于将来。这两种培训相比,后者的重要性远大于前者,也是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和具有高瞻性的工作,要使培训能够成为促进企业战略意图的实施,为企业带来价值和创造利润,就必须要做到未雨绸缪,依据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而制定出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和规划,为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起到推动作用。要做到使员工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高瞻性,前提是必须要做好培训设计。一般来讲,培训设计应掌握以下要点:首先要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其次是要分析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第三是要摸清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最后是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方案。以上谈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误区,那么,这些问题或误区产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问题;二是管理上的问题。关于认识上的问题,前面已经说的比较多了,在这里也就不做重复了。关于管理上的问题,如果我们认真的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目前企业所碰到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一个管理问题。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之所以在今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是因为企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中“人”的因素,是因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化解在人事管理上遇到的新困难;第二,如今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通信领域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残酷等,这些都是企业所面临的极大挑战,同时企业在人的管理上也不可避免的感到了压力。在人的管理上如果处理不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产生的负面作用将会直接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如何理解和执行“以人为本”就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第三,企业的管理者应看到,本企业所面临的困难,竞争对手也同样面临,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用什么理念、用什么方法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必须要真正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实施企业管理中做到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主动积极地去挖掘人才、培养人才、选择人才。因此,“以人为本”不单单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具体的企业管理实践的问题。
三、如何做好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关于如何做好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相信凡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做法。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学习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三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磨练,不断增长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但今天我所要谈的如何做好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抛开以上所说的那些大的道理和原则,而是根据本人多年来对从事这项工作的点滴经验和粗浅体会的总结,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如何做好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本人多年来从事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心细、宽容、谦卑、多思。
(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它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员工,关系着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心细”。
1、工作过程要细
工作具体而繁琐,这是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对此我也是深有感触。1989年刚接触这项工作时,我对人力资源管理(当时叫做人事、劳资)方面的知识是一无所知,感到一头雾水而无从下手。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查阅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一方面遇到不懂得问题随时向上级业务部门的同志请教,经过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我逐步掌握了人事、劳资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并对一些相关的专业术语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在这里,我真诚的感谢当时上级劳资、人事部门的相关同志对我的指导、扶持和关怀,如果没有他们热情而无私的帮助,我还将会摸索更长的时间。
入门难的问题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接下来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方面按时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后我渐渐领悟出这么一个道理,要想扎实有效的作好本职工作,就必须要做到“工作过程要细”。“工作过程要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要细。虽然基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凌乱、单调而又繁琐,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本人的经验和做法,我认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不妨在每个月初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的计划表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对每月必须要做的工作合理进行一下安排,如绩效考核结果汇总安排在什么时间?需要几天?报表统计安排在什么时间?需要几天?登记员工个人工资保险台帐安排在什么时间?需要几天?等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随时提醒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避免因一时的忙碌而耽误工作;二是可以分出当月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三是可以在工作相对不忙的空隙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专业知识,给自己充充电。(2)实施要细。所谓实施要细,是指在做每一项具体工作时要认真细致,这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例如,为了保证工资报表的准确无误,我们可以在年初对本单位全体员工的固定工资收入部分做一个详细准确的统计表,形成一个固定的数字,然后交给财务部门,这样一来,每月我们只需将变化的部分(如绩效工资、夜班补助、加班费等)统计核对就行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保证统计报表数字的准确;二是可以保证与财务部门的统计数字一致;三是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固定工资收入部分还是每月都有变动的部分,除了交给财务部门外,自己必须留有备份(包括财务部门打印的全部员工的月工资单)作为原始资料存档。
(3)核对要细。各类统计报表填写完毕后必须要进行全面认真的核对,这是避免出现差错的最后一个环节,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一个人良好工作习惯的表现。我们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最后的核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是在核对过程中认真程度不高,或是核对的方式方法欠缺,这些都是产生差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核对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重复性的工作,虽然枯燥、繁琐,但必须要用“心”去做。还是以全部员工的工资收入统计为例,这里有两个关口可以把住,一是用自己留存的备份资料做出统计汇总数,然后与财务部门打印的全部员工的工资单汇总数进行比照,看有没有出入;二是将登记的员工个人月缴费工资台帐汇总数与上述两方面的汇总数进行比照,看有没有出入。自从事劳资工作的第一个月我就开始进行原始资料的备份存档,这项工作我一直延续到2005年9月离开工作岗位。在我负责劳资工作的这十几年,本单位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查到他在任何一年、任何月份详细的工资性收入以及变动情况,包括员工个人的工资调整情况、岗位变动及工资变动情况、某月的奖金(绩效工资)发放数额、某月的各项补贴等。由于有了这些全面详尽的资料,给我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还使我可以通过对这些原始资料的分析,看出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对员工工资收入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员工工资增长的幅度与企业利润增长幅度的关系如何。
2、思考问题要细
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动脑筋”。具有较为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是具备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知识来源于勤奋学习,而能力则来源于实践锻炼。由于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定位是被动性的,因此有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已习惯于这种被动的工作和被动的学习,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了。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似被动,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决不能因此而抱有消极和被动的态度,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到单位的工作甚至个人的职业生涯。主动和被动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其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是因为:(1)消极和被动的态度是提高和加强自身素质的最大阻碍。消极和被动的工作态度会使人们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认为只要能应付了当前的工作就行了,结果造成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原有的程度上停滞不前,长久下去必然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最终将会被淘汰。(2)消极和被动的态度是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提升工作的效率。消极和被动的工作态度会使人们的责任心下降,主动性缺失,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本单位整体绩效水平的下降。
有的人会问,既然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定位是被动的,再去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对工作又有何意义呢?根据多年来实际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这个问题我想谈一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个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人,他的思维能力肯定要超过不善于动脑筋的人。人与其他生命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具有丰富和发达的大脑组织,进而产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创造性。一个不善于动脑筋并缺乏思维能力而导致思想僵化的人,在现实中大概有那么两种,一种是在医学上被称之为“植物人”,大脑思维已完全停止,只剩下一个还具有生命特征的躯体:另一种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那种毫无主见,呆板教条,任人摆布的人,被人们称之为有生命的“工具”。
那么究竟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做好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何意义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工作。
一个善于动脑思考的人,大都是思想活跃、不“安分守己”、不因循守旧的人,这种人在面对工作时常常持有乐观的心态,显现出十分的自信,他们不会机械呆板的照章行事,而是能够将工作内容同本单位的实际相联系,通过思考分析后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困难或挫折时不会退避三舍,不会束手无策,而是敢于面对现实,查找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困难。这种积极主动面对工作的态度,正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所表现出的变数则无法预先做到精确的判断和掌控,任何的突发事情和突然变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不善于动脑思考又缺乏积极主动性的人,是不能够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情和变故而做好工作的。(2)能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完成工作。
一个善于动脑思考的人还表现在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一项工作如果按部就班可能需要用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但采取了灵活有效的方法可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而且还能确保工作的质量。在企业基层工作的人们可能对各类报表、台帐的登记和统计过程的费时、繁琐是深有体会吧,登记完这些报表、台帐恐怕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在这里,以员工个人月收入台帐、员工个人月缴费工资台帐为例,把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简单地给大家做一介绍,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起到一点作用。做法是:
1、年初就将这些报表、台帐通过电脑作一链接,把员工个人收入台帐的月收入总额链接到员工个人缴费工资台帐上的月缴费工资总额;
2、设定好员工个人缴费工资台帐上的缴费比例(8%),并按当地政府部门公布的上社会平均工资数设定出上限(300%)和下限(60%)的范围;
3、这时只要登记完员工个人月收入台帐,员工个人缴费工资台帐上的员工个人月缴费工资总额、月基本养老保险缴纳金额也都自然生成。这样做的直接效果是,登记一次等于做出了两本台帐,并得出多个单项和汇总数字,为填写其他台帐和报表提供了便利。如果进一步将这些单项的和汇总的数字与其他一些有关联的报表、台帐(如人工成本报表、保险报表等)链接,工作起来将会感到更加的便利和简捷。
(3)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进工作。
动脑思考的目的,一是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具体的说也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是最根本的目的。为了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就需要对一段时间或是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于总结的作用大家都不陌生,简单的说可以用三个方面来概括,即: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互通信息,共同提高。对于总结而言,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数字或数据的罗列对成绩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认真查找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改进的措施。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回顾过去的过程,一个善于动脑思考的人会通过总结的形式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往往会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加以改进,这种人的工作绩效肯定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呢?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刻苦学习,汲取各种知识养分,加强实践锻炼,总结积累经验。特别要提醒注意的是,由于企业基层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分具体,因而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做到细致,在没有弄清问题的前因后果时,切不可轻易就下定论,莽撞行事。
3、资料收集要细
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和记录各类相关资料,建立健全各类统计台帐,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前提。从事过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们都会认识到,要能够圆满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要拥有和掌握一整套内容齐全、数字准确的统计资料,这些统计资料所体现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从事企业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都需要收集哪些基本资料呢?根据个人的工作体会和经验,我认为主要是对员工个人基本情况的收集,收集的范围应包括在岗员工、内退员工以及离退休人员。从现实情况看,企业一般都建有本单位人员花名册以及相关的员工个人信息资料库,但由于花名册或信息资料库所能统计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工作起来还是感到略有不便,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妨再另外制作一些单项的资料统计表或台帐,例如:员工个人(包括在岗员工、内退员工以及离退休人员)历年收入情况以及变动情况统计表;员工个人的学历情况以及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各个部门的人员配备以及人员结构情况统计表;人员调动以及岗位变动情况统计表;员工个人绩效考核结果统计汇总表;员工个人专业技术职务变动情况统计表;历次竞争上岗结果统计汇总表;员工个人奖惩情况统计表;员工个人劳动合同、岗位协议签订情况统计表等。以上所说的这些统计表中如果个别项目之间有关联,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有关联的内容作一链接,尽可能减少一些繁琐或重复登记。制作这些统计表将是一件十分费时和费力的工作,但一经建起它的重要作用将会充分的显现出来,使我们倍感工作起来的方便、快捷和适用。
对于这些统计资料的收集渠道和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认真查看员工的个人档案资料;二是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对变化的情况随时作好记录;三是通过在平时与员工聊天谈话时对一些情况的了解与核对。
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准确细致,尤其是那些重要而又关键的情况和数据一定要反复核对,如员工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名字是否同音又同字、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历年养老保险缴费金额、历年工资增长变动情况等。对有些刚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们,在收集、整理、统计以及核对员工的基本情况时,还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如员工的出生日期应以本人档案中最早的记载为准;员工参加工作的时间应以招工手续中劳动部门盖章批准的时间为准、当过兵的员工参加工作的时间应以当地武装部盖章批准的时间为准、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按国家规定是以当年的8月1日为参加工作的时间;姓名是以身份证上姓名的字音为准等。如果由于工作上的粗心而造成员工基本情况的误差,将会给员工个人在今后(如办理退休以及核算养老金等)带来相当大的麻烦或利益上的损害。
7、如何与挑剔型的领导相处
有的领导喜欢挑剔和指责下属。一般来讲,这种领导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领导自身水平较高,他认为你应该把他交代的事情做好,因为他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水平衡量下属;再一类就是属于嫉妒心强的领导,他们从不会承认别人的优点(起码不会在公开场合表扬你),不重视或不尊重下属的劳动成果,很少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关心下属的难处。在他们看来,如果找不出下属的毛病,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高。与这种类型的领导相处,需要注意的是:
(1)全面准确地了解领导所交办的工作事项,决不能虚应了事,不予以重视,而是要详细问清领导对这项工作有何要求、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完成的期限等,尽可能避免在以后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工作上的被动。
(2)假如你的领导对你是处处刁难,有可能是担心将来你会取代他的位置。在这种情形下,你应该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他安心,让他明白你是一个忠诚的下属并定期向他汇报,使领导完全了解和掌握你的工作情况,争取获得领导的信任。
(3)多汇报。这里所说的多汇报是让领导知道你在干什么、怎么办的,在汇报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要重点说明你是如何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
(4)在工作中经常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去请教他,哪怕是你已经完全掌握的和清楚的,这种做法会使领导有一种自我满足感,使他感到在你的工作成绩中有他的一份心血和功劳,这时他便不会轻易否定你。
8、如何与缺乏信任型的领导相处
有的领导在安排下属做事时,总是要以一种婆婆妈妈的口吻对你是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你这该怎么办,那又该怎么办,这也要注意,那也要小心。他们以为用这样的方式方法便可以提醒下属加倍注意,殊不知却事与愿违,下属听了这些话心里是很不舒服,既然你不信任我,那干嘛还要我干。遇到这样的领导,你可以尝试下列的做法:(1)做那些你肯定能做的很漂亮、很成功的小事,决不能嫌其微小、卑锁,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提高都是从小事做起,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才能做成大事。有些领导也会用从小事做起的办法去考验下属,如果你认为这是大材小用而对小事不重视,那么领导便会更加认为你是一个无用之才,会更加不信任你。
(2)不抱怨,努力克服困难。当自尊心受到刺伤时,你必须要用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决不能直接在领导面前表示抱怨和委屈,要相信逆境更能出人才,用自信代替自尊,用毅力代替退却,将领导的不信任化为促使你进取的动力。
9、如何与官僚主义作风的领导相处
这种类型的领导在企业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主要的表现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下属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只知道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不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假如你在一位官僚主义领导手下工作,又假定你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能调离工作岗位,但又不甘心逆来顺受,你可试试采取以下的方法:(1)不要与官僚主义领导发生矛盾。染上官僚主义作风的领导,也仍有他的优点和积极的方面,你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尽量不与他发生矛盾。首先,不去挫伤他的领导欲;其次,不要直言不讳的说他有“官僚主义作风”;第三,不要轻易采取越级汇报工作的方式。
(2)采取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官僚主义领导。首先,基层员工来信来访者,最好信先给他看,人先请他接见,使他通过这种渠道去接近基层,接近员工,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情况;其次,向他多汇报多反映下面的问题,利用这些问题暗示领导应深入下去摸一摸情况;第三,主动向领导提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对领导看问题的偏颇产生一定的影响。(3)注意说服官僚主义领导。首先,对领导的一些做法适度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千万不要直接批评领导有“官僚主义作作风”,因为官僚主义者最忌讳这个词;第三,官僚主义者有一特点,就是没有发生问题时是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因此,对他们提意见最好移到事后。(4)作为下属为了更大限度地减少工作的被动,应从自己的工作做起,多做调查研究,多了解分析问题,多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以弥补由于领导不了解情况而导致工作的损失。
10、如何与难相处的领导共事
各种各样的难相处的领导都有一些基本的共性,作为下属一定要了解这些共性,掌握对待难相处领导的三大法则。
(1)要了解为什么与领导难相处。如果领导做出了让你不顺心的事,你应该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而找到应对的办法。
(2)切不可轻易越级报告。领导最为反感的就是下属越过自己向上报告,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采取越级报告的方式往往也会伤及到自己,即使你是“对的”,在更高一级领导看来你是个“刺头”,并认为你也会对他们采取同样的行动。
(3)如果你觉得在这种领导手下工作已实在无法忍受,那只有转换岗位、调离工作,离这样的领导越远越好。工作的变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就要看你个人的本事、能力和关系了。
11、如何与有冲突和矛盾的领导相处 矛盾和冲突是我们在工作、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是时有发生。那么,作为下属当你与上级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应该如何去做呢?
(1)克制、忍耐,但要掌握一定的限度。为了维护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和谐地与上级相处,必须要学会忍耐。由于上下级之间所处的社会层次不同,各自自我角色的认知和彼此对他人的角色地位的认知不一致,上下级间难免有矛盾和冲突发生。在认清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一定方法缓解矛盾和冲突,一是在处理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要尽量忍耐,将个人与上级之间的外在冲突,转换成个人心理的自我调整,此时特别需要冷静,相信总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切忌采取极端的做法,如暴跳如雷,大动干戈,否则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一定要坚持宽松、忍耐和克制,这样可以使自己和上级在心理上都有一个缓冲的坡度,一方面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当之处,另一方面不管上级对错与否你忍耐一下,也给上级一次反省的机会。(2)合理维护自身利益与忍耐是相对应的,也是处理上级与下级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忍耐不是无限的,更不是万能的,有时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上级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原则性问题,单凭忍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工作出发,直言不讳地给领导指出来并帮助其改进工作。我们相信,多数领导对来自下级以及员工的批评和意见,还是能够虚心接受的。
12、如何与互相有矛盾的领导们相处
对于许多单位,领导相互之间有矛盾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有些下属却不明事理,而是从这种派别矛盾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机遇而身陷进去,其结果不堪设想。身陷领导之间的矛盾当中,对于下属来说实在是犯了大忌。
(1)要掌握一定的处世哲学。首先,不能在大是大非已经趋于明朗的情况下缩手缩脚,从而完全置身于客观现实之外,而丧失机遇;第二,不要在领导之间无为的纷争中浪费自己的精力,并且要力戒在两败俱伤中使自己受到牵连;第三,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是任何一个和权力有关联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要的修养。为了争官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在派别矛盾纷争中去捞取好处,这是追求晋升者之大忌。(2)不能仅与个别领导搞好关系。你如果只追随一个领导,不是妥善地、兼顾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你就会失去原有的优势,“树倒猢狲散”。(3)要实行等距离的策略。为了不陷于领导之间的矛盾之争,下属对待上级要密疏有度,一视同仁,尽力掌握好平衡。
以上所谈的如何与各种类型的领导相处,主要是参考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办公室主任全书》中的有关章节,并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了适当的删改,增加了本人的一些看法,在此说明。
在这一章节中,我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了如何与各种类型的领导相处这个问题,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与这节中的主题有些不符,其实不然。作为一个下属或是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如何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关键的问题,而要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保持一个“宽容”的心态则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点,所以我才把如何与各种类型的领导相处作为这一章节的重点。
在企业工作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先后经历了四任领导,最长的近七年,最短的只有两个多月。可以说,这四任领导完全是属于四种不同类型的,有不善言谈但能力较强的,也有性格直率但缺乏稳妥的,更有善待下属容易相处的,甚至还有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在不同类型的领导手下工作我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在能力较强的领导手下工作你的确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采取的是虚心好学、多请教的态度;对于性格直率缺乏稳妥的领导,你必须要尽力做到稳妥,及时提醒领导,以弥补领导在这方面的不足;对善待下属又容易相处的领导,相互之间可不必拘束,有话直来直去,对领导的不足善意地给予指出,全力协助领导做好工作;而对于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领导,你大可不必太认真,避而远之就行了。下面举的两个例子就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例1:若干年前,新领导上任后不久,一天我拿着刚收到的上级文件送给领导批阅,在文件批办单上我写的是“呈×××局长阅示。”而当我收回文件时,发现在领导批示一栏中,局长是这样批示的“呈办公室负责落实。”当时我就来到局长办公室,善意的告诉局长,在这里用“呈”字不妥,“呈”是下对上所用,上对下用“请”字就完全可以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个领导是一个善待、体贴下属又十分容易相处的人。例2:2005年8月,石家庄线务、微波两局合并后局的名称改变,原两个局所用的文件头格式已不能再用,代理局长给我交代的任务是按新的名称印制文件头格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我提前完成了文件头样式送交代理局长审核,在有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管理人员参加的会议上,代理局长看了我给他的文件头样式后指着上行文样式说:“这是什么?用不着!”。做过办公室工作的同志都懂得文件分为上行文和下行文两种,而且这两种不同的行文所用的文件头格式也不一样。这位代理局长总认为他比别人懂得多而自以为是,因此我也没有必要向他说明,跟他计较,给他难堪,对这种不懂装懂、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领导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就行了,更何况我早已决定申请内退,今后的事也用不着我去操心了。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们应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储备。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学习的前提则是必须抱有一个谦卑的态度。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人们可能都会列举或是总结出若干条,但说到学习的目的时,恐怕就会是各有所需了。有的人,刚刚接触到一点新知识,还处于一知半解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在人们面前夸夸其谈了,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所谓的知识渊博和高人一等,其结果往往是说的人海阔天空而慷慨激昂,听的人却是一头雾水而不知所云,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恐怕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种人就是古人所形容的“嘴尖皮厚腹中空”。
说到谦卑,这不仅是学习的前提,更是做人的标准,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尤其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们,时刻保持一个“谦卑”的态度尤为重要。
1、保持一个“谦卑”的态度,能使我们更加刻苦和自觉的去学习。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哲理。有的人常常以工作忙没有时间而忽视学习,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学习的敌人不是时间,也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是认为自己的这点知识对做好工作已是绰绰有余了,这是一个自我满足的心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满足和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必将会被淘汰。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才能唤起学习的劲头,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永不自满努力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一是要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二是重点学习和理解国家在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尤其是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因为这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三是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公文写作知识,例如总结、请示、报告等的写作技巧,因为这些公文写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会经常遇到的;四是要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知识的汲取和积累一个重要途径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他人的经验总结。在学习的方法上,由于都是在职人员,还是应当以自学为主,这就要靠我们能够善于挤出时间,利用工作过程中暂时比较清闲的时候,看看相关的书籍、资料并做好学习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应该坚信,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都将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工作起来也会更加感到得心应手。
在学习的形式上,可以采取多种的方式方法,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一定要重视,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实质,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二是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和专业书籍,如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的书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劳动保障报》等刊物;三是对国家、部(省)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及时学习和掌握:四是要不断分析和总结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善于发现问题,提高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保持一个“谦卑”的态度,能使我们妥善的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交能力外,保持一个“谦卑”的态度更是必不可少的。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处理好哪几个方面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处理好与本单位领导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与单位员工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在这里也就不过多的重复了,主要再强调四句话,就是一定要做到“工作主动不越权,尊重领导不恭维,阐明观点选时机,受到误解不争辩。”
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员工,因此,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普通一员,任何的优越感都是处理好与员工之间关系的最大障碍;其次,要认识到与员工之间产生的矛盾、误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没有做到家。因此,利用各种形式及时地向广大员工宣传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时向广大员工宣传企业的各项规定和制度要求,使广大员工基本上能够了解和掌握例如社会保险、企业工资制度、考核实施办法、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化解与员工之间产生的矛盾和误解;第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员工,主动的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真正树立“服务”的意识。
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感到要处理好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达的工作任务一定要按照时限要求完成,并且要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二是要协调好与上级主管部门中所有人员的关系,切忌有薄有厚,亲疏有别;三是千万不要介入上级主管部门人员之间的纷争之中,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做好调和工作;最后,对上级主管部门个别人存在的问题或是有意见,不要在公开场合提出,而是要通过私下交流去提醒。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对你产生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由于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对他的批评而加深对你的看法。
(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要锻炼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简单的、机械的去工作,而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因此,养成“多思”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多思”,换言之,就是遇到问题要多用脑子去思考,这是提高一个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然途径。“多思”不是耍滑头、斗心眼,而是经过人们的大脑思维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从共性中看到个性,从普遍性中找出特殊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听风就是雨,而是从中探索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做好工作。在现实中,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思想僵化、懒惰的现象,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差,经常处于一个被动工作的地位。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浅薄,实践经验不足,不善于学习和总结,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二是受到企业风气的影响,有些企业的领导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一部不会思维的“机器”,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下属思想活跃,更不愿意下属在执行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向自己提出意见或建议,他们所喜欢和所希望的下属应该是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毫无主见,唯唯诺诺,让下级时刻围绕自己转而树立自己的领导权威。其结果是,下级对上级所布置的工作或交代的任务,完全是僵化的、教条的去执行和落实,上级说东我去东,上级指西我去西,在工作中遇到了具体问题也不去做分析更谈不上去解决,而是一推了事,完全没有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现象虽然使某些领导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能够产生所预想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对整个企业的工作以及发展则是贻害无穷的。可能有许多人都看过《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一位年轻的美国陆军中尉罗文,费劲百般周折,最终完成了长官交给的任务——给加西亚将军送一封有重要意义的信。该书曾在不少的企业被视为教科书而盛行一时,很多的企业管理者要求企业员工人手一册而学习,并要求员工都能成为“能够送信的人”。对这种现象,有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本站在企业管理者角度写出的书,有失偏颇,甚至对企业员工是不公平的。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或评价是,既不能说是一本坏书,也谈不上是一本好书。但是,结合现实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导或是上级只管交代任务和工作,具体怎么去做全靠个人。因此,作为企业基层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们,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它可以逼迫个人不断加强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得到锻炼,对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做好工作。
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他观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写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