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
如何做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因此,做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有价值和具有挑战的工作。我想结合自己企业管理实践谈谈做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刻认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对与人才重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比较常见的现象是等到用人时才去找人,没有事先的规划,更是缺乏替补计划、招聘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计划等人力资源规划。
(三)企业员工流失率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他偏偏忘了,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整个员工队伍流失加大,甚至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过快。严重影响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
(四)人员招聘不规范,方法单一
人员的招聘本身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和科学性。而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招聘规程,在招聘时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者重复性地到本地或跨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另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的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的言谈,不注重考察实绩,甚至以貌取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伯乐”怎么能够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呢?
(五)管理者素质不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现状是:1.学历不高,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2.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3.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
(六)人才晋升难,发展空间小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一方面,企业感到原有的亲戚朋友、创业元勋的能力、学识和素质已难以胜任企业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另一方面又顾虑从外部选聘的人才是否和自己一条心,能否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相应地,则把引进的外来人才放在各种框框的控制内使用,把人才手脚捆起来跳舞。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
(七)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虽然有些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第 1页,共3页
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八)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
(九)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身兼多职,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根本不考虑人事法规政策,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老板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的建章建制、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管理也不健全。
二、切实发挥做好民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着力点的作用
要做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必须针对以上特点展开,我认为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转变三个观念
1、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因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民企不能在口头上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合伙人,要落实在行动上,在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要听取和采纳人力资源的意见。
2、树立企业发展的大小和企业家胸襟胸怀成正比的观念。因此,民营企业家要想做大企业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历史证明很多知名的企业的领导人都是格局很大的人。
3、树立公司股权期权的设计是留住关键人才的最佳选择的观念。在民营企业内部关键岗位上的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而这些人在职场上往往比较有竞争力,如何留住这些人才是民营企业家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告诉我,民营企业家要有先进的财富观,“舍得舍得,舍才能得”,通过公司股权的激励计划,使他们变为企业的股东,免除他们自己创业要承担的风险,是留住核心人才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二)做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必须把握的四个平衡点
1、要把握好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之间的平衡。两者从根本上来讲是不矛盾的,人力资源工作经常要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
2、要把握好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之间的平衡。在企业家看来,人力资源工作就是要从战略上完美地解决企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问题。完美当然是最高目标,这当然需要过程,所以为了达到最高目标,就要分阶段设立阶段性的目标,每个阶段实现了最低目标,最高目标最终就得以实现。但是民营企业家比较功利性,往往希望人力资源工作者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他企业所有问题,急于看效果,所以,在民营企业里,人力资源不宜设立过长目标,而是把每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做完成好,这样才能生存下来。
3、要把握好人力资源政策的拟订者和人事工作的落地者之间的平衡。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是由人力资源拟订,并报CEO甚至更高层批准后颁布执行。但是就靠人力资源部,或者HRD是不能使公司人力资源政策落地,并发挥最佳功效。其实,每一个管理者对下属都履行着两个职责:
1、对业务指导;
2、人事管理。很多民营企业家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公司人力资源工作就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就是人力资源总监的工作。企业家意识缺位,缺发一把手的重视,人力资源工作就难落地。
4、要把握好规范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平衡。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做强做大,就得在管理上搞规范,然而规范就意味着增加管理成本,就对经营上多了许多条条框框,很多条条框框是规范了,但有可能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做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必须做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八字大文章
1、选人
企业选人无非是从社会上招募和内部提拔两个渠道,经常是两条腿同时走路。
(1)外部招募
从社会上引进人才,关键在于规范整个招聘录用流程,注意所有细节,建立完善的面试笔试题库,灵活运用各种面试工具和技巧,进行胜任能力和企业价值观匹配两个方面的评估,同时,对于一些关键岗位的应聘者的流动价值倾向和背景进行调查,使德才兼备的人脱颖而出。
(2)内部提拔
从企业内部提拔人才,其优势在于公司对他知根知底,他的忠诚度、稳定性比较好,不足是他往往缺乏大局观,管理视野不够。对此,企业要着重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做好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职业辅导。
2、用人
(1)科学界定部门职能和岗位的责、权、利。用人力资源专业名词,就是做好组织设计和工作分析,尽量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扯皮拉筋。这一点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企业家要在“放心”和“放权”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民营企业里,企业家往往对人不放心,尤其是对于从外部招募的人。职业经理人只有做好每件工作,廉洁自律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让老板放心,这样老板才可能放权。同时,在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权力被滥用而产生腐败。
(3)大力推行绩效管理。通过推行绩效管理,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内化成每个员工具体行为,从而促进员工的自我管理,努力形成“自激励、自约束、自协同”的良好局面。
(4)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3、育人
(1)工作扩大化、工作轮换、混合管理和代理制,是使对有潜质、对公司忠诚的员工快速成长的有效手段。
(2)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绩效管理,开展基于胜任能力的、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培训,是培育人才的不二法宝。
(3)加大职业辅导和员工个人发展战略设计的指导,是民营企业培育人才的又一好办法。麦肯锡于2009年对1万名企业各个层级员工进行调查,发现71%以上的员工的个人发展战略不清晰,所以他们成长不快。其实,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当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后,就会通过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来实现其人生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当人有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就反思自己在工作知识、技能、历练和阅历方面还有哪些地方不足,就可能自发去丰富和储备自己的工作知识、技能、历练和阅历,一有机会“黄袍才能加身”,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我们能感受到职业辅导对员工的成长多么重要。
4、留人
(1)通过建立具有竞争性、公平性和激励性的薪酬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强有力的手段。
(2)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将调薪、晋升、培训等等人事管理和绩效密切挂钩,形成员工靠结果和公司进行交换的企业文化。
(3)靠事业留人,搭建出员工能充分发挥才智和价值的事业平台,是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民营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民营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员工的素质与活力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在人们常说:“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公司兴隆,我有前途;公司倒闭,我也完蛋。”
世界上成功的企业都是全体员工奋斗出来的。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将企业的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使他们把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需求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去努力、去创造、去革新,这才是企业唯一的发展道路。正因为如此,成功的企业,更加重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激发员工潜力,并把激励作为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来对待。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研究如何建立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如何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如何激励员工发挥潜能?如何把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的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师将“人”视作一种资源,与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构成企业的三大资源。它具有以下特点:
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
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尤其是在新经济钟,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最大财富。
人力资源师一种战略性资源。
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措施、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人”和“事”的角度讲,是要达成“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装
1、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由于每个企业发展的经历不同,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发面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平台后,管理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多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制约了企业的自身发展,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严重的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企业走向恶性循环。
许多中小型企业至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处于简单、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研究。部分企业还处于原始的计划经济人事管理模式,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培养等职能的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普遍存在着体系不完善、制度不适用、薪酬体系与市场规则脱节、员工的满意度低等基础薄弱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
1)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中小型民营“股份”企业因为技术或市场的原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企业领导人和决策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只认识到技术、产品和市场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有的企业还至今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无所谓、不重要。所以在人力资源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选用时随意性很强,更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问题。导致这些企业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岗位,或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是身兼多职,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问题。造成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处于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许多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老板让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这样的企业,其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可想而知,特别当企业在二次创业时,才会认识发现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那为时晚也。
部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但缺乏对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研究和了解,对现代企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市场经营理念也十分缺乏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的发展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有一定基础知识,但实际经验很少
这类企业的认识管理人员基本上是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近期毕业的学生。他们虽然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十分活跃的思想、并想学敢干,责任心强。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知识与经验并重的工作。即使是MBA管理等专业毕业的人才,如果没有经过实战的演练,没有在管理岗位的锤炼,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水平是要大打折扣的。
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懂得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更要拥有大量的企业管理实际经验;不仅要懂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更要懂得市场营销、技术、质量、生产、财务等多专业的管理知识,对企业各个岗位的专业素质、工作标准及目标考核都要十分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否则是做不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工作。
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高级管理者需要五年或十年才能培养锻炼出来。
3)有经验但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知识老化、需要更新型
这类企业的人事管人员是从国营大中型企业人事管理干部转化而来的,他们的工作带有许多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经验与模式,计划经济在他们的头脑中留有深深的时代印痕。他们有经验、会管理、责任心强,但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面对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如此之大的流动性和劳动关系的复杂性,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特别对计算机、网络、外语、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掌握。
如果对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储备、培养、适用的专业技巧缺乏了解和掌握,是不能完全胜任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
2影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1)企业管理水平滞后市场发展水平的问题
企业市场发展速度过快,企业管理管理工作的提升落后于市场的发展速度,管理瓶颈现象突出严重,企业内部各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增长,特别对中层干部的需求突出。
虽然许多企业通过了ISO900、1400的管理体系认证,但由于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的问题
重技术、重市场、轻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工作缺乏认识,由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企业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如果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先提高企业领导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企业领导在研究企业战略、技术、市场、产品等问题时,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研究,势必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落后企业市场、技术的发展,最终又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市场、产品的发展。
3)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问题
由于企业领导人的观念、意识、资金、成本等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水平(岗位设置、部门职责)、专业技能、专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落后于市场、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能限于招聘、考核等事务性工作。
4)企业的组织体系设计不合理
企业的组织设计不合理,企业的人、事、岗、责、权、利未能有效的结合。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时围绕着“人”转,而不是围绕着“市场”或“客户”转。业务流程不合理,岗位设置不合理,考核效果不佳,造成人浮于事、扯皮推诿现象严重、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人治大于法治、员工流失率高等等。有的企业员工年流失率高达100%,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员工年流失率超过30%就属于不正常的范围。
有的民营企业虽然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具体管理岗位如薪酬、培训、考核没有设置专职人员,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比如薪酬设计不合理、培训实施无措施、绩效考核效果差、基础管理不完善、上下左右都埋怨,难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5)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市场短缺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力资源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大,客观上造成市场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短缺。
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刚刚起步,人才的社会资源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国家教育体系与实际企业的需求脱节、教育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虽然近期院校培养出许多人力资源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一个较长的培养过程,不但懂得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经营、市场、技术、财务、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企业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人力资源的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
二、企业为什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
1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企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原有的人事管理工作都将滞后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企业现有的各种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营销人才)的短缺、用人标准、岗位设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会造成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聘用、培训、考核等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化,标准化,也难以实现企业对人才的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氛围。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将遇到许多的困惑:招聘不到好的人才;自己想培训成本又太高;不培训人员的素质与市场的要求有差距;好人才不易留住,翅膀硬了便
飞走;薪资给高了,企业的成本又会增加;薪资给的不足,人才会流失;人的问题将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在市场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如何选才?如何培训?如何考核?如何留用?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市场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新的要求。
2企业经营战略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经营战略(市场、技术、产品、财务、人力资源五大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未来竞争的重要资源保障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招聘选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人力资源策略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资源全面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的保障问题是人力资源战略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它包括人员的流入预测、流出预测、人员的内部合理流动预测、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等。对现有人员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培训,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才可能更深层次地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储备,更多地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有素质的人才。
如果不妥善解决,不解决未来经营“战争”重要的人力资源(高级人才、专业人才),不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组织体系、岗位体系、业务流程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目标考核体系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那么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将打一场没有胜算、无准备的仗。
所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
3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面向企业的资源管理,也是面向员工的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管理。企业经营的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则会有损企业发展目标的完成。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各员工达到长期利益的计划,一定是能够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管理。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客户的最大利益(满意度)和企业的最大利润。客户的满意度是通过员工的满意度来实现的,没有员工的满意度更没有客户的满意度。
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1)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是通过企业的员工来完成的;
2)为了使员工和企业都能得到发展,员工应该把促使企业的成功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3)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该与企业商业目标寻求统一;
4)创造理想的企业环境,鼓励员工创造、培养积极向上的作风,人力资源政策应为合作、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提供合适的环境;
5)创造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的组织体系,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
6)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够充分的发挥潜力;
7)维护和完善员工的队伍以及产品和服务;
8)客户的满意度是通过员工的满意度来实现的。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自我诊断提纲
为了帮助民营企业自行诊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我们设计一套人力资源自我诊断提纲,供民营企业参考。
1、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重视?重视程度如何?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具有体系?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文化、经验、能力)如何?
4、企业是否对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进行规划和研究?
5、企业经营的组织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业务流程是否合理?
6、企业各部门工作范围是否明确?部门的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7、企业是否拟定《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职责说明书》是否可行、规范?
8、企业各岗位业务工作是否有岗位标准和工作标准?业务流程是否进行规划和研究?
9、企业的招聘工作是否规范?员工聘用、调动、离职、辞职有无严格的控制程序?
10、企业招聘效果如何?是否有重复招聘现象?招聘资源是否浪费?
11、员工入岗前是否对工作能力进行评价?是否对任职资格进行评价?
12、企业是否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效果如何?
13、员工薪酬体系是否合理?是否体现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14、工资薪酬是否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是否与员工绩效进行挂钩?员工对工资薪酬满意度如何?
15、员工考核是否规范?考核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16、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否与员工工作目标挂钩?
17、员工的保险福利是否有保障?员工满意度如何?
18、员工培训效果与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要求如何?
19、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人际关系是否复杂?企业有无人文环境?
20、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是否完善?有无一套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
第三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问题:
一、由于企业位置相对偏远,员工的活动范围和空间相对封闭,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长之后存在思维固化、懒惰的情况,尤其在我们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企业在没有建立良好的竞争、淘汰机制(包括有效的薪酬机制和招聘渠道)必然导致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再加上培训活动等相关措施跟不上,久而久之员工对于企业的一些新的管理举措、新的观念便会缺乏理解,导致很多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难以高效推行。
第二、执行难。基于以上原因形成的管理人员懒惰、执行力差,责任心降低,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职能部门(办公室、技术、财务)员工身上最容易发生。职能部门员工在事务工作不饱和的情况下,剩余时间往往被网络、娱乐所吞噬,责任心、目标感、执行力随之下降。办事效率低下、部门推诿扯皮现象随之发生,企业执行效率大打折扣。
第三、招人难。现在企业都存在招人难的情况。要么是因为生产环境差,一线工人难找;要么是因为企业待遇差(薪酬、工作环境)职能部门员工难找。如果企业再没有建立有效的招聘渠道,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老板怕员工噶伙辞职,从而“哄着”员工干活。
第四、育人难。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年龄偏大,一般在50岁左右,学历较低。这种情况下工作内容的重复、单一和生活追求形成矛盾,如果一线工人前期没有严格的入职培训和中期的跟踪管理,一旦形成散漫的工作作风必然消耗管理人员相当大的管理精力,造成中层管理人员的碌碌无为。
第五、留人难。企业的人才梯队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重要岗位,如研发、认证、标书等岗位,原来岗位上的人员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后就离开公司,但没有合适的或相应的人员把工作顶起了,造成了企业人才的流失和浪费。这令人非常痛心和惋惜。所以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是维持企业人才发展,形成公平、透明竞争环境的必经之路。
当初企业领导(老板)是依托一定的核心资源成立企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老板所掌握的管理知识开始捉襟见肘,不足以应对内部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针对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种种困局,解决企业现有的管理难题,我认为应该按照以上思路开展工作:
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搭建
任何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都要依托于企业目标的确定,只有企业目标确定了,我们才能在短期或者长期目标的指导下组织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说白了就是去解决:搭建什么样的部门,用什么样的人,用多少人,怎么招人(规划、岗位调查研究,招聘工作),怎么培训人(培训体系),怎么留人,怎么管理人(薪酬、绩效管理体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其中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车间管理是规范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要通过岗位调查研究与岗位价值评价,为企业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体系提供依据,在绩效管理和车间管理(5S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流程等内容)上确定好依据后则需要将重点放在这些理念、方法的宣导和贯彻上,应该说新的理念的实施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企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最高层首先要坚决贯彻和执行,这样才能为绩效管理和车间管理的有效推行提供保障。
二、多渠道招聘、解决用工难题
开发、维护若干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输送渠道是任何一个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之一,做好人才招聘工作在民营企业尤为重要。因为民营企业在人才吸引上本身就存在硬件上的先天不足,所以首先要做好吃、住、行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劳务输出、熟人或老员工介绍等方式,建立稳定的用工来源,保证一线员工的充足供应,一线员工的充足供应是企业稳定生产的前提。
三、分层次激励、选拔,解决留人难题
对于财务、标书室、研发等职能部门的人员选拔、激励要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顶用、二是够用,顶用即对于企业核心的业务比方说生产、研发工艺方面要舍得用薪酬(通过科学的岗位价值评价体系体现核心人才的价值或建立薪酬特区的方式)或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留人;够用即对于财务、行政人事等职能部门员工把握够用的原则,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在招聘时可以将考察的重点放在这些人员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等素质方面,而把能力要求放在其次考察。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核心人才的留用又能保证职能部门员工的招聘准确性和合理的流动性。
四、分阶段培训、教育,解决员工执行力问题
最后是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应该说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教育是企业效益和内部管理提升的不二法门,因为他能治本,所以也是花费精力最多、见效最慢的工作,首先是后勤人员的职业化培训,然后是核心岗位的技能培训,一线工人的操作安全培训。民营企业的培训最好是和员工娱乐相结合,让员工在相对轻松环境中掌握培训内容,这样可能培训效果会更好。
第四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
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在我们接触的企业咨询案例中,民营经济表现出四个共性特点,一是基本上每个省、每个城市都涌现了一批领头的民营企业,年产值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不等,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这些领头民营企业过去获得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远见卓识的领导、对市场机会的良好把握。三是到一定阶段后这些领头的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出现了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发展瓶颈。四是尽管近几年民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加强,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政策和制度的限制下,引进人才的专长发挥大打折扣。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本文总结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典型问题,结合咨询案例深刻剖析内在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的表现
与管理相对成熟的外资企业和国内优秀标杆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员工的活力和工作激情明显不足,人力资源管理瓶颈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高层流失严重。一般说来,能成为当地民营企业领头羊的企业领导非常注重避免 “任人唯亲”,在人才招聘上通过猎头、同行推荐、不同机会考察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挖掘人才,重点关注在外企或标杆企业中的核心骨干和高学历管理人员,并引进了许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人的专业意见与民营企业磨合困难、甚至冲突严重,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情绪和专业发挥程度,很多人在短短几个月磨合后就离职,长一些的能达到一两年,但超过三年的实属凤毛麟角。
在一个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在05年70多位核心中高层人员主动离职的就有15人,离职率高达20%.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技术秘密和商业机密,也带走了客户,增加了企业人才重置成本,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了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对民营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其次是普通员工工作激情不高。在管理基础相对好一些的民营企业已经引入绩效考核,但在考核指标设置、考核周期、考核主体等方面不够专业,没有建立起业绩导向的考核机制,这样的考核往往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考核就是要搞关系提高“人情分”,难以将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工作目标统一起来。而考核结果仅限于奖金发放,并没有和员工清晰沟通、引导员工认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结合实际工作的绩效改进反馈和能力提升机制。再加上内部晋升机制不明确、培养体系不健全,很容易使员工对个人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工作激情自然也就无从保证。
第三是从股东角度看,给员工的高薪酬并没有产生合理回报。为了从外部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保留内部员工,民营企业大多参照外部市场薪酬水平制定了有竞争力的待遇标准。但往往缺乏科学的、保证内部公平的分配机制,使得员工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如果再考虑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专业方面的管理不完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这些企业的利润不会高,从股东角度看对员工的高薪投入并没有产生合理回报,老板辛辛苦苦工作却获得较低的剩余价值,也就是所谓的“老板为员工打工”的现象。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的深入剖析
如果将企业看作市场竞争中的自主生态系统,核心人员流失、基层员工激情不足、人均产出不高等都不简单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应归结到企业方向、系统结构和个体动力等的问题。
企业战略的不清晰是导致人力资源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些民营企业往往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即便有战略思想也只是在个别高层管理人员的脑海中,并没有清晰表达出来成为企业全体共同认可的发展方向。与此向矛盾的是,实际上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最需要公司发展的方向感、参与感和成就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的这些核心人员早已解决温饱问题,而追求长期事业目标的自我实现和自豪感。但显示情况是,在摸不清老板的战略思路的前提下,只能听命于老板在具体事务上的决策干预,缺乏对事业长期发展方向的深度参与和实质认同。
这种简单的高薪、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的事业对这些中高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离职率高也就在所难免,同事也直接影响了下属员工的工作心态,工作成果也难谈高水准了。在我们接触的企业案例中,中高层核心人员的普遍认识是:他们往往与高层管理人员讨论一些战略问题,争论该不该做某件事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却不是共同探讨如何逐步做好某件事,沟通成本很高,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惰性、无奈和迷惘。
其次是部门使命职责和岗位职责不清晰,直接导致岗位定位、与其它岗位的协作关系不明确。因人设岗在民营企业中很常见,严重缺乏系统的职能分析和职责界定,导致职责交叉和重要职能缺失,如计划职能、业务分析职能、融资职能、人力资源的培训与考核职能和财务管理会计职能等发挥严重不足就比较常见。落实到具体岗位,在岗位职责不清晰的情况下,很难想象该岗位工作实现价值的有效程度。
另外在薪酬考核上缺乏科学的方法,无法实现内部公平,也就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尝试奖金与绩效挂钩,但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标准,导致考核无法拉开差距、浮动奖金的比例较小,对整体薪酬的影响有限,对员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尽管很多员工刚进企业也很有抱负,但干得多出错机会也多,在平庸的考核制度下,其工作贡献和绩效反而不会得到公正评价,长远就影响了积极性,出现能混就混的观望状态。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上直接上级参与有限,使得上级调动下级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很多主管就感觉缺乏工作的平台,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员调动却很难、工作很费劲,还不容易得到老板的理解和赏识。这些都是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的后果。
总之,具有这些特点的民营企业还是基于领导者的传统感觉下的经验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三、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民营企业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依靠组织体系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相关岗位和核心骨干的能力,必须基于系统思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第一步是系统梳理战略,组织力量将老板的发展思路清晰表达出来,并结合系统的外部市场分析、竞争分析、客户分析以及内部资源能力评价,补充和调整发展战略,作为
公司一切行动的指南和目标。然后分析业务模式和管控模式,提出明确的核心能力打造方向。
然后根据发展战略的要求,明晰支撑战略实现的重点职能和核心岗位,调整组织架构,给予足够的组织保障,合并交叉职能,设计相互制衡、有效协同的岗位机制,配以适当的制度,确保合理的集权和分权。
并基于科学的方法调整薪酬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办法,实现员工对绩效的客观认识、对薪酬满意的自我公平、与周围同事绩效和岗位贡献相比的内部公平,将员工发展目标有效统一到公司发展目标上来。
同时,高层领导同步调整工作重点,从具体业务指导和事务决策中解脱出来,借助职能部门建立人事、财务、投资、战略等职能管理,通过选拔合适总经理、建立良好的计划预算机制和例外管理机制,在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范围内充分放权,发挥下属积极性,解放自己的时间集中思考战略问题,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整体看来,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绝不仅仅归咎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必须在系统的内外部机会和能力分析指导下,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明确支撑战略实现的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政策措施,确保企业实现良性发展,从靠抓机会发展向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依靠管理体系发展的顺利转变
第五篇: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六大处方
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六大处方
企业的前进,组织的发展,归根结底都依赖于人的推动,依赖于员工团队智慧的发挥和有效的协作。这一观念在民营企业中比较快地得到了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逐渐升温。但在传统气氛仍然浓厚的民营企业中,初现雏形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
·家族经营痕迹明显、职业管理者缺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障碍
某些企业建立了较规范的组织制度,但关键职位家族化,决策权与经营责任仍高度集中。企业内裙带关系严重,对职业管理层的形成及其专长的发挥十分不利,也给人员的招聘、培训、考评带来很大困难,使人力资源工作难以开展。·人才规划缺乏战略眼光,中坚骨干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匮乏
没有真正的战略,行为短期化是民营企业的重大弱点。企业用人标准往往因一时一事而频繁改变,缺乏从战略出发培养核心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长远考虑。在用人观上只注重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而较少考虑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留不住人,更不能形成一支核心的管理团队。
·企业管理与制度建设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有效性,人力资源工作亦同
许多企业急于拿出一套完美、规范的规章、方案,但却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建构往往停留在纸面上。人力资源系统也随之脱离企业实际而“自成一体”,人才不少但利用率却比较低。如招聘时“好大喜功”,追求高学历,但一旦员工进入则发现职不对事,加上缺乏培训,不久就束之高阁。
了解人力资源理念,但缺乏系统、规范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大致还处于理念启蒙阶段,基础十分薄弱。企业内传统的人治氛围浓厚,没有系统、规范的一整套流程、程序、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更缺乏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也缺少配套的技术工具支持,如面试方法、人员测评、考评方法、职位分析、薪资系统设计等。那么,针对目前状况,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如何取得突破呢?我们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企业老板必须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长远发展着眼支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人力资源工作的推行。只有领导者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才可能迅速走上正轨。
2.在过渡阶段应探讨家族化与职业化的融合途径,但应逐步淡化家族色彩,着力培养能承担主要经营责任的职业管理者队伍,使企业由老板个人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
3.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和信任员工,将创业热情转变为长期的核心价值观,并有系统地传递给企业员工,使之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逐渐培养起价值认同感。
4.踏踏实实地做基础性工作,搭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再逐步根据企业具体环境加以变通和灵活应用,“活化”这一系统,为企业创造价值。
5.建立规范的价值评价和分配系统,设计合理的薪资结构、报酬体系,明确员工发展路径,以提高企业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
6.开放思维,借助“外脑”。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专业能力使空泛的理念转变为实在的管理系统。这时不妨请教专业的咨询机构,以自身为主,借助外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