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镇党委根据上级要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调整后的新村班子
已开始正常运作。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镇党委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村域面积扩大,各村党员数大幅增加,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较多的难题的状况,组织调研组赴各新村进行走访、座谈。通过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2006年4月,**镇针对原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过小、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素质偏低的状况,紧紧围绕“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布局合理”的总体目标,将全镇79个行政村调整为27个,调整幅度达65.8;行政村村均人口由原来的611人增加到现在的1788人,是原来的3倍;行政村村均区域面积由原来的1.49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4.37平方公里,是原来的3倍;村三委会干部由原来的457人减少为现在的228人,减少幅度达50。通过调整,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感到: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方向正确,方案合理,步骤合法,调整后的新行政村必将不断适应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中心村和中心镇建设。
二、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整后运行情况来看,干部群众的思想基本稳定。特别是通过党务、村务、社务班子的重组,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干部角色转换较快,初步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但是,由于原村经济等方面的不平衡性,加之农村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目前,各新村基层组织开展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并村容易并心难。
1、新村干部一时难以磨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的村班子刚产生,各村干部之间的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格还不熟悉,他们在开展工作中还需要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之间,如果关系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新村今后的工作开展。此外,大多数村民碰到需解决问题依然遵照原村管理模式,寻找原村干部处理事务,新村干部基本上无法插手其他自然村工作,领导管理职能只能停留在表面。有些村干部之间甚至还出现“貌合神离”现象。
2、群众适应需要过程。在行政村调整过程中,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了尊重历史,兼顾自然地理条件;坚持了以大带小,以强扶弱,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同时考虑到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生活习俗,从方便群众自治、生产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实行成建制调整,按时保质完成了调整任务。但是,我们的农村村落大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宗族血缘关系、相对独特的村落文化习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邻村关系。调整后的新行政村由二至四个原行政村组成,由于历史原因和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因素,如原行政村之间存在新旧矛盾、调整中小村村民存在的被“吞并”的想法、富村对调整后本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种种忧虑、调整后富余干部的思想顾虑等等,使得调整后许多新村群众思想一时难以融合,出现了“村好并,心难合、事难成”的现象。
(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难。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已经结束,新行政村领导班子已基本到位。但是,村级班子换届过程和行政村调整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
1、各村遗留问题较多,干部思想不统一,工作难以着手。我镇部分村庄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不少原村党组织在换届后对加强农、田、林、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一定计划,并在逐步实施中。各原行政村干部群众都希望自己村的计划能在新村成立后率先得到实施,干部之间意见较难统一。
2、并村后党员和村民代表数量大增,会议难召开、难决议。首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党员和村民代表数量大增,27个新村有22个村党员数量在50名以上,由四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党员数和村民代表数均超过100名。大部分新村的办公地点都为原村办公室改造而成,办公室面积较小,除四个村借用学校单位房屋外,其余都没超过100平方米,会议室基本上都容不下这么多人开会。与会人员的增多,导致会议时间延长,召开会议也比较难达到统一的决议意见。
3、工作经费缺少,各类会议难以召集。行政村规模的调整,虽然大多数新村实现了强弱互补,但也有部分村依照地理、历史条件合并后,村级经济薄弱,属于赤字经营,合并后新村办公经费短缺,已成为新村班子一道难以解决的难题。例如由四明村、任岙村、溪头村和西岙村合并的盛茂村,总人口1187人,总户
数371户,区域面积5.81平方公里,但原四个村集体资产均为负资产,办公经费无从落实,更谈不上兴办实事。按照原各村的习惯做法,开会必须支付与会对象的误工补贴,会议补贴成了召开各类会议的拦路虎。
(三)新行政村集体资产融合难。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点和难
点问题。
1、原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赤字村的债务由谁来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和穷村合并,富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也会被“合并”,对集体资产会被平分,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在合并前把原来的积累的资金趁早用光,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例如原**村因运河征用土地获征用款近百万元,规模调整前,村民要求村硬化村道用光了资金,成了空壳村。
2、资产调配难。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自然村集体资产存在较大差异。合并后,新村在如何对原有各村集体资产进行重组、支配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目前不同程度的存在:原村内产生支出结报员应记入新村支出还是原村提留,区别记账较难;土地和各类承包等集体资产管理协调难;村级集体收入积累新村账户难度较大;个别村有集体资金流失现象;对新村集体资产、财物统一管理上存在理不清头绪,导致干部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3、兴办实事难。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庄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
(四)新村干部角色定位难。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班子进行了重新组合,在配备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稳妥过渡、好中选优、适当均衡、结构优化”四条原则,使新村干部的结构优化、素质提高,职数明显减少。作为党组织和村务、社务工作小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原村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特别是原村的支部书记转型为村务工作组长或其他工作组成员后,对工作事务处理习惯于原来的工作思路,对自己定位较难,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如果角色把握处理不当,对今后新村干部团结及工作开展影响较大。
三、解决行政村规模调整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并村又并心。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难度比较大、涉及面广的工作,这需要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同时,要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要意义,教育各级干部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以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教育村干部及广大村民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顾大局、识大体、作贡献,充分发挥村干部和村民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行政村规模调整这项重要工作。新村班子成员要主动多深入到各自然村,让群众真正体会到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带来的实效。
(二)理顺各类关系,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
镇党委要积极指导新村理顺各类关系、健全规范化制度,做好便民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新行政村发展。一是要选好配强村班子。要严格把好组织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力强、威信高的农村能人选到村主要干部的岗位上来;要根据“精简效能、交叉兼职”的原则,突出“选优”,充分考虑原来各村村干部的相对平衡,合理配置村干部,做到原来各村都有村干部进入新村班子,以利于新村工作的开展和村干部的磨合;要妥善安置好富余村干部,落实安置政策,保证新村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二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和组织阵地建设。加强村级班子的团结,理顺新村两委关系,保证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开展村级干部的岗位素质培训,着力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健全村级配套组织,重点是团、民、妇、老年协会、治保、调解、计生等组织,并积极发挥各配套组织的作用;要建立完善村党组织议事规则、村委会民主自治章程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事务、财务“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让村民参与监督新村的各项工作决策和工作进展情况,形成合力。三要坚持“惠民先行”。要加快发展,多办实事,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新村群众办实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新村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力集中到发展这个大局上来。因此,要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着重办好有利于促进并村并心、合心合力的“实事工程”、“连心工程”,如村行政中心建造、农田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尽快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多管齐下,稳步推进新行政村资产融合。
资产问题是村民一直较为关心的问题,行政村调整后,新村干部应在这个问题上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我们要在坚持不搞平调、不简单分现的总原则和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区别情况,因村制宜,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深入做好资产融合工作。一要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行政村调整后,由于干部人事变动因素,原行政村资产财务如不及时合并,集体资产流失的风险增大。要及时组成清产核资小组,按照有关规定,对原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向全体村民公开资产和财务情况,保证原村集体资产的安全,避免流失、私分等现象;明确新行政村委班子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监管权,以强化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在统一使用资金上,进一步健全新行政村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实现收支一条线,财务一支笔。二是积极推进新行政村资产的融合。在村级集体资产清理的基础上,各行政村要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资产融合;确立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对内、对外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其履行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职责,维护保障新行政村集体资产不受侵占或损害;进一步增强新行政村建立后发生的经济收支、管理和产权归属问题统配功能,加速集体资产的融合、保值和增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金实力。三是坚持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要把维护村民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要对一些有保存价值的财物进行逐项登记造册,明晰产权关系。积极有效地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依法有序流转,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村干部角色意识和服务水平。
随着行政村数量的锐减,缩小了管理幅度,防止了镇村之间断层现象的出现,调控力度明显增强,同时,也有利于镇机关领导、干部更加深入基层了解农村情况,强化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为真正实现“重心下移,固本强基”创造了条件,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新村班子成员要自觉做到不争权力大小、只比贡献多少,以事业为重,大局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恩怨,进一步调整心态、明确位置,分清是非,消除一些人为隔阂和摩擦,融洽干群关系,推动新农村的发展。
二○○六年五月十三日
第二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以**乡为例
2008年的上半年,**乡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积极谋划,撤销原西垣、金村、公平三村,组建新村“西金源村”;撤销下洪、白马、塘边三村,组建新村“三和村”。两个新村人口规模均在3000人以上,地域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面对这样一个新村、大村,如何来管理,如何来谋划发展,是新的课题。**乡党委、政府按照“善于发现,尊重基层,积极引导”的思路,大胆实践,深入思考,逐步理顺了工作关系,产生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新村村情分析
西金源村位于**乡的北面,紧贴最高行政村大力山村的脚下,地域面积17平方公里,属半山区,纯农业经济结构。拟建中的“金村水库”的选址在该村。该村由原公平、金村、西垣合并而成,总人口3090人,村民小组38个,党员96名,村两委干部共9名。三和村位于**的东面经济中心,村域内有4家规模较大企业,产值4亿多元,区位优势明显。该村由原来下洪、白马、塘边合并而成,总人口3200人,共有党员116名,村民小组40个,村两委干部共9名。简而言之,一个是农业大村,一个是工业大村,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分析两村情况有三个共性特点:一是地域广、人口多,分布散。两个村新人口规模均列全县行政村前十名,每个行政村都辖有10多个自然村,方圆在1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庞大。每个村党员、代表总数在150人左右,村民小组近40个。涉及撤并村的村支书全部进入新村的支部,“两委”成员之间关系协调难度大。三是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社会问题复杂,需要协调解决事项陡增。
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村先经过撤并而后进行换届选举,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致使新村一开始就遇到不少困难。
其一,撤并带来的后遗症——“自行其意”。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干部结构上90%为原来的村干部。从支部构成看,原来的村支书全部进入新支部,现任支部书记是其中一名老支书担任。其他老支书往往要摆老资格,新支书的驾驭能力大打折扣。决策时,“自行其意”的思想严重,很难从新村角度去把握,支部意见难以统一。在干部层面,尚未形成“一盘棋”思想意识,决策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由于行政村范围广,短时间难以熟悉各自然村的村民和具体情况,造成村主职干部对原各村主职干部依赖性大。新村内部仍存在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壁垒,老村的阴影伴随着新村的运行。
其二,换届带来的后遗症——“拒斥心理”。新村的“两委”选举工作更加引人注目,竞争异常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伴随人力、物力的不断投入,投入的增加催生了必胜的欲望,许多参与者达到忘我的地步。选举一结束,成功者欢欣鼓舞,落选者“难以平静”,继而对竞争对手产生拒斥心理。参与者都是农村有头有面的人物,其背后往往有一帮人在支撑和谋划,这些人中一部分人就转化为“另类”,与当选干部不合作,成为今后工作中的“绊脚石”。就像村干部自己经常说的一句话:农村工作坏就坏在极少数曾经是干部而现在不是干部的人身上,真正的老百姓是善良的、通理的,是可以引导的。
其三,新村的不适症——“新政滞后”。新村毕竟是新村,用老村的办法来治理新村行不通,用原来一个村的眼界来看待目前扩大三倍的新村也会碰到诸多问题。新村的两名主职干部,在运行之初都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甚至有恐慌和迷茫的思想情绪。客观上确实如此,新村有许多新情况是老村未能料及的。干部来自三个村,相互之间并不了解,很多干部也只能熟悉本组、本自然村情况,而对其他自然村情况不清楚,开展工作受到限制;队伍十分庞大,现有办公设施中没有一个场所能够满足一次集中的会议召开,党员教育学习会议召集成本高。干部居住分散,碰头商量事情难度大,村民办事找人难。地域广,人头生,计划生育工作难坚守。各村原有的“土政策”差异大,过度到新村后,政策延续执行难度大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新村的“两委”班子应接不暇,很多是被动应付着,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面对新村,没有“新政”,治理新村,任重而道远。
三、治理新村的对策研究
新村是改革的产物,一般在几个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经历了撤并和换届程序之后,矛盾错综复杂,事务千头万绪。在运行之初,能否抓住有利时机,缩短人事磨合期,理顺内部工作关系,是事关农村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大局。**乡在新村的管理和发展二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我们感到新村的村情不同于老村,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施与“新政”。新政就是要用“大村”的理念,科学的态度,加快融合的进度,构建高效、严谨的制度框架,建立务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方能激发出新村的优势,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一)在管理问题上,要突出针对性。
一是抓核心,管“人”。人是最活跃的,在管理上“人”既是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管好了“人”,可以说就理顺了事,否则在日后的运行中就会不断陷入“人生事,事引人”的怪圈中。各类村干部是“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管理环节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左右管理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新村的干部,或以“群分”,或以“类聚”,这是撤并和选举环节恶意竞争造成的。这种村干部“散居”的状况十
分不利村级管理,许多干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要扭转这种局面,打破“群分、类聚”格局,解决“人浮于事”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职责”,才能淡化“老村界”,促进融合,最后达到统一领导的目标。**乡“三和村”,将9名两委干部,分解落实到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工作片中,将三和村所辖原来三个行政村细分成7个工作片(实行片长责任包干制)。在工作片的划分和干部的调配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打破了行政壁垒和人际关系网,把责任固定下来,把“抱团”的思想给彻底冲散。这样,明显加强了党组织的调控能力,加快了新村在干部思想领域上融合、统一的进程。原来是“大锅饭”,现在各个干部都有了“责任田”,矛盾少了,组织的和谐程度提高了。
二是抓重点,理“资”。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管理,贯穿村务管理的全过程,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内容,也是关系到村级是否稳定、和谐的大事。村一级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大多离不开“三资”的管理,更何况是一个由撤并而成的新村。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既要把它当成“财务”管理,也要把它当成“矛盾”来管理。我们的做法是:摸清底子,登记造册;建立“三资”处臵小组和监督小组,负责依法、公正、公开处臵;实行报告制度,“三资”余额变动情况,实行“一年小报告、一届大报告”制度。处臵情况资料整理归档,同时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报告,一届余额的变动作为本届干部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通过这一套办法,能够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减少村干部滥用职权的机会,减少因此而上交、上访的各种信访问题。
三是抓手段,立“制”。手段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制度;另一方面是
执行制度。制度的本身要周延且严谨,这就是设计,如果制度存在漏洞,就会失灵。基于以上思考,**乡对新村作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将现行制度按照管人、管事、管财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注重实用,查漏补缺,做到所有的村务活动都“有章可循”。**两个新村,在运行过程中,先后因村制宜地制定了“全天候值班制度”、“246集中办事日制度”、“月度三会制度”、“实事实绩考核制度”、“费用发生申报制度”等等。把这些自创制度与县委已经明确的管理制度一并纳入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中。将有些涉及到村民、党员、干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内容,以自治《章程》形式固定下来,印发千家万户,相互监督,以期效果。对于新村正在碰到问题和将要碰到的问题,我们都要按照“碰到一个问题,形成一个政策”的办法,统一对待,制度化、规范化。有了系统的制度,关键是执行。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村务监管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其明确的监督权力。**乡纪委直接指导业务开展,每月召开会议推动布臵,在全乡范围内推行《监督事项交办单》的做法,收到预期效果。
(二)在发展问题上,要注重谋划力。
一要谋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每个新村的诞生,都有其必然性,有它的内涵,或者说有特色和潜力。乡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新村首届班子工作的引导,帮助其深入分析村情、充分挖潜、找准发展的定位和方向。**的两个新村,在充分论证分析基础上,已经理清了发展思路。西金源村地处偏僻,生态环境较好,以纯农业为主,北面是海拔900米的大力山村,西北角是“金村水库”的未来库区,所以,西金源的功能定位是承载大力山村的下山移民和金村库区移民的集聚,继续做好生态文章,借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有广阔前景。而三和村,区位佳,要以“经营”的理念,做好开发的文章,逐步成为**商贸中心、工业配套服务中心、人口集聚中心。
二要谋项目。项目是实现发展的阶梯。项目与思路具有对应关系。谈到谋项目就不能不说村庄规划,很多村对规划的理解不深,所以思路不宽,项目不多。从现在情况看,村级关于项目运作是狭隘的,存在被动、盲目、只顾眼前利益等问题。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又会迎来一次大的发展机遇。作为新村,积蓄承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村一级组织本身是不够的,需要乡党委、政府的指导,甚至眼界要更宽一些,聘请“智囊团”,走借“智”发展的路子。要把不断分析村情,研究对策,调研思路,修编规划当作谋项目的重要途径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抢抓到更多的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这一点往往是村一级比较薄弱的。
三是谋操作。操作就是思路的转化、项目的实施、蓝图的实现。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操作应是主要的责任。操作好坏,关键看机制。要有一套“为我所用”的机制,能筹措各种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要有一套工作推进机制,这就是组织管理和目标责任制;要有一套清廉机制,这就是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村干部履职承诺和辞职承诺制度的约束。
第三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一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财务问题愈来愈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措施,在全市全面实施村务公开、乡镇代理记帐和财务信息电算化网络等,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毋须讳言,一些村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导致村民来信来访不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工作举步维艰,极大地牵制了党委、政府和领导的精力,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力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实现村干部宽心,农民放心,发展齐心的新局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村一级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够,特别是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各村年初的预决算基本就是“推倒”,村级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基础设施投入盲目,没有做到量入为出。
(二)村级资产一时难理顺。一是新村资产“空壳”,难以开展各项工作。在行政撤并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认为,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二是原旧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债务如何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并穷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被“合并”,从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
(三)发包、出租欠规范。近几年,山林土地、果园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已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的支撑点(例如xx村XX年的发包收入占全年收入的67.7%),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1.程序欠规范。个别村主要干部自己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也擅自变更集体决定。2.手续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口说为凭,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为日后纠纷的处理埋下隐患。3.“寅吃卯粮”。由于集体收入少支出大,于是只好提前收缴承包款和租金,村集体资产被严重“透支”。
(四)部分村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监控。工作侧重于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特别是少部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淡薄,不能接受监督;乡镇一级对村主要干部侧重于使用,忽视监督和管理;村财务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和怕得罪人,不愿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认真监督,因而使村的财务管理出现边清边乱的现象。
二、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一方面对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再加上财务已公开,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另一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执行严肃性不够,虽有预决算,但流于形式,执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偏离原预决算轨道。
二是“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我们关注的工作重点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基本建设,而对如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缺少好的思路,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忽视,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排不上队,摆不到位,尤其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各村没有及时理顺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村级财务混乱。等到问题积累成堆了,清理整顿又忽视了从会计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上去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使村级财务管理走入了“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村级财务管理主要通过设置财务帐簿、使用会计凭证、办理会计业务和保存会计档案等会计工作来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又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防止财务混乱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生疏,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加之不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天长日久便形成“包包帐”“断头帐”,导致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无法查证核实。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首先要针对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其次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增强参政意识;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是夯实“一个基础”,即会计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家财会制度的统一要求,设置“四帐二簿一柜”,即: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现金日记帐、存款日记帐、土地承包登记簿和固定资产登记簿、会计档案柜。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及核算方法使用会计凭证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把帐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登记、归档、妥善保管。同时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帐簿、统一凭证、统一科目,落实“四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流水帐”、“包包帐”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在保持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是落实“一个公开”,即财务公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推行财务公开,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清理是基础。如果村级财务混乱不清,是难以向群众公开的。因而在公开前,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务公开工作,集中人力,全面、彻底地清理整顿村级财务,组织好回收欠款和兑现退赔工作。特别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财产要弄清来拢去脉,给群众有一个明白的交待。
第二,公开要到位。财务公开是给群众看的,凡是群众关心的事都应详细列出,力求及时、真实、具体、固定。一是公开时间要及时,以免日久天长,时过境迁,即使公开了也因群众记忆不清而起不到监督作用。二是公开内容要真实。每个项目在公开前都要核实清楚,谨防失误,带来负面效应。三是公开项目要具体,对群众关注的干部报酬、非生产性开支、集体资产使用情况等要作详细说明,而且村级的预决算执行情况要在年初和年末分两次公开,如执行过程中有较大变动的,要具体说明原因,让群众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四是公开形式要固定。财务公开形式多样,具体选定哪几种形式,要考虑便于群众监督,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要选择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固定场所设置公开栏,再利用会议或广播进行补充。
总之,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既是维护集体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农民主人翁地位的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定能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搞好,使之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坚强后盾。
第四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呼唤新理财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一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财务问题愈来愈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措施,在全市全面实施村务公开、乡镇代理记帐和财务信息电算化网络等,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毋须讳言,一些村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导致村民来信来访不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工作举步维艰,极大地牵制了党委、政府和领导的精力,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力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实现村干部宽心,农民放心,发展齐心的新局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村一级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够,特别是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各村年初的预决算基本就是“推倒”,村级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基础设施投入盲目,没有做到量入为出。
(二)村级资产一时难理顺。一是新村资产“空壳”,难以开展各项工作。在行政撤并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认为,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二是原旧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债务如何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并穷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被“合并”,从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
(三)发包、出租欠规范。近几年,山林土地、果园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已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的支撑点(例如xx村2005年的发包收入占全年收入的67.7%),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1.程序欠规范。个别村主要干部自己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也擅自变更集体决定。2.手续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口说为凭,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为日后纠纷的处理埋下隐患。3.“寅吃卯粮”。由于集体收入少支出大,于是只好提前收缴承包款和租金,村集体资产被严重“透支”。
(四)部分村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监控。工作侧重于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特别是少部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淡薄,不能接受监督;乡镇一级对村主要干部侧重于使用,忽视监督和管理;村财务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和怕得罪人,不愿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认真监督,因而使村的财务管理出现边清边乱的现象。
二、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一方面对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再加上财务已公开,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另一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执行严肃性不够,虽有预决算,但流于形式,执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偏离原预决算轨道。
二是“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我们关注的工作重点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基本建设,而对如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缺少好的思路,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忽视,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排不上队,摆不到位,尤其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各村没有及时理顺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村级财务混乱。等到问题积累成堆了,清理整顿又忽视了从会计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上去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使村级财务管理走入了“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村级财务管理主要通过设置财务帐簿、使用会计凭证、办理会计业务和保存会计档案等会计工作来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又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防止财务混乱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生疏,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加之不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天长日久便形成“包包帐”“断头帐”,导致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无法查证核实。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首先要针对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其次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增强参政意识;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是夯实“一个基础”,即会计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家财会制度的统一要求,设置“四帐二簿一柜”,即: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现金日记帐、存款日记帐、土地承包登记簿和固定资产登记簿、会计档案柜。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及核算方法使用会计凭证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把帐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登记、归档、妥善保管。同时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帐簿、统一凭证、统一科目,落实“四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流水帐”、“包包帐”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在保持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是落实“一个公开”,即财务公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推行财务公开,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清理是基础。如果村级财务混乱不清,是难以向群众公开的。因而在公开前,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务公开工作,集中人力,全面、彻底地清理整顿村级财务,组织好回收欠款和兑现退赔工作。特别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财产要弄清来拢去脉,给群众有一个明白的交待。
第二,公开要到位。财务公开是给群众看的,凡是群众关心的事都应详细列出,力求及时、真实、具体、固定。一是公开时间要及时,以免日久天长,时过境迁,即使公开了也因群众记忆不清而起不到监督作用。二是公开内容要真实。每个项目在公开前都要核实清楚,谨防失误,带来负面效应。三是公开项目要具体,对群众关注的干部报酬、非生产性开支、集体资产使用情况等要作详细说明,而且村级的预决算执行情况要在年初和年末分两次公开,如执行过程中有较大变动的,要具体说明原因,让群众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四是公开形式要固定。财务公开形式多样,具体选定哪几种形式,要考虑便于群众监督,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要选择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固定场所设置公开栏,再利用会议或广播进行补充。
总之,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既是维护集体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农民主人翁地位的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定能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搞好,使之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坚强后盾。
第五篇: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委对合并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合并村后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合并村党组织的现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合并村党组织现状
XX县原有行政村98个,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撤掉25个,并入到22个行政村中,合并为现在的73个。在调整过程中,按照“素质升级工程”的具体要求,把2名政绩平庸,年龄大的村干部从支部书记的岗位上调整下来,不担任职务,把3名工作打不开局面,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的支部书记调整为副书记,同时,在党员中选拔了5名年富力强、有文化和开拓意识、责任心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调整后的22个行政村中,有党支部书记20名,(其中下派的2名),副书记16名(2名主持工作)。
年龄结构:25岁至35岁的12名,由原来的19.4提高到33.3;36岁至45岁的13名,占36.1;46岁至55岁的11名,由原来的44.5下降到30.5。文化结构:中专高中的21名,由原来的44.5提高到58.3;初中的13名,由原来的44.4下降到36.1;小学的2名,由原来的11.1下降到5.5。这些合并村中,党支部发挥作用好的6个,占27.3;一般的7个,占31.8;差的9个,占40.9。
二、存在的问题
1、团结难搞。在合并村的同时,对村干部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原来的党支部书记任合并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或不担任职务,部分村委会主任任合并村的小组长。村班子调整后,部分村干部存在这样两种心态:一是认为原来在村里当一把手,现在成了副手,是被“降职使用”,在群众中丢了面子。二是认为我村的经济条件好,你村的经济条件差,并入我村势必给我村集体和群众造成经济负担,得不偿失。因此,合并村后,各村的经济仍然独立、各自为政,村合人不合,人合心不合,这是造成班子内部不团结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有的村支部书记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对村里的一切事物大包大揽,架空了村委会。再就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存在着“两叉气”现象,甚至互相“别马腿”。如原永丰村与原茅兰沟村合并为茅兰沟村,支部书记岁数大,身体多病,搬到乡所在地居住,有工作任务时,便乘车到村里安排部署一下,一般情况下,靠打个电话“摇控指挥”。原茅兰沟村一名干部任小组长负责管理村中事务,基本上与党支部不联系、不通气,在村级事务管理和决策中,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自搞一套,各自为政、“分灶吃饭”。个别人甚至公开提出,你支部书记管你的党员,我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管我的村民,造成了班子关系不协调,难团结。
2、班子难配。村级班子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农民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代表,肩负着“管一村百姓,保一村平安,富一村群众”的职责。合并村后,出现一些村级班子作用滑坡现象。从调整组建的角度出发,很难从村中选出个象样的村干部。一方面是村级后备干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后继无人,给正常的选配村级班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差,负债多,穷村的干部不好当,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发不到误工补贴,或者发到少量的误工补贴与社会收入比较差距悬殊,使得一些人觉得当村干部太吃亏,因而不想干、不愿干。
3、活动难开展。我县地广人稀,合并村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2公里以上,最远达30公里,由于所有的合并村都没有迁村,给党组织集中召集党员开展活动带来了困难。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常规的“三会一课”制度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党支部只能组织原所在村所属的党员开展活动,遇重大事项决策需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一些有责任心的党支部书记,在开会前亲自开四轮拖拉机接送合并村的党员干部,即不方便,也无形中给村干部增加了经济负担。如在发展党员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因党员召集不齐,超不过半数,只能筹划下次再开,遇到春耕、夏铲、秋收农忙时更难集中,致使部分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疏于管理,影响了支部
建设。
4、素质难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并村干部年龄老化的现象不容忽视。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老党员思想转不过弯子,仍然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认识保守,思想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麻木不仁,损害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文化知识上看,部分村干部学历低者居多,一些村干部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知之不多,理解不深,特别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底气不足,发挥作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适应能力明显弱化,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导致产生新的“三不”干部,即:政治上不能发挥作用,经济上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纪律上不能严格约束自己。
二、合并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合并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落实在乡镇,要按照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六项工程”,把抓乡促村作为加强对农村党建工作领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形成层层分解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氛围,达到“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共识。
(一)集中整治,抓好班子建设。
解决合并村的问题,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地方的领头雁,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一个平庸的党支部书记却可能误一方事业。因此,选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是民心所向,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工作中,要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群众拥护、依法守信并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继续推行“双选”办法,即把村型小、矛盾少、群众威信高的党支部书记选举为村委会主任,把那些群众拥护,素质高,公道正派的党员村委会主任,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使党支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决“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村党支部换届之机,突出“配强、配齐”。,让有文化、有能力、年纪轻、表现好的党员进入支部班子。二是对后继无人的,实行“下派、回请”。主要是回请外出打工,经商的党员能人,复退军人,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下派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三是对软弱痪散的实行“调整、组建”。要区别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对因存在班子矛盾而导致后进的支部,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实行“三包”工作方法,即县委领导包联系点、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共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工作中从讲政策、办实事,理顺情绪入手,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对那些思想观念陈旧的,采取教育提高,限期改正的措施进行整顿。对那些村干部素质低,私心重,能力差,班子软弱涣散,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坚决果断地进行组织调整。四是要强化教育,分类指导。紧紧抓住“两委”班子不团结的因素,对党支部和村委会双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对党支部主要进行如何提高能力、尊重农民依法自治的教育;对村委会主要进行如何强化党的观念,服从党的领导的教育,即进行“树再高、顶不破天”的教育。对那些“直选”上来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素质比较好的,加强培养,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发展党员对象;对素质比较差的(有的是靠宗族、宗派“抬”上来的,有的是靠“三兄弟、五亲戚”“捧”上来的,有的是靠对选民的小恩小惠选上来的,有的靠说大话,乱许愿“吹”上来的),根据全国人大直选后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有关解释,采取监察、检查的办法,通过教育、帮助,促其端正认识,提高素质。对有问题的,该查处的查处,坚决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促使村委会班子的成员认识到上级党组织的政治导向,主动自觉地接受党支部的领导,配合党支部的工作,推进合并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
(二)整顿秩序,全面认真治理三乱问题
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入手,解决集体财务、土地纠纷、社会治安混乱问题。抽调经管站人员驻村清帐,定期向群众公布帐目,明确债权、债务,做到一碗水端平,减少后遗症。对有土地纠纷的村,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员对全村所有耕地进行丈量,清理多占土地和“黑地”,给群众一个公正的回答。农闲时间,邀请司法部门的同志到村里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村民的守法自觉性,同时对重点治安防范对象由派出所建立档案,并由帮教小组进行跟踪监督,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
(三)搞好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低的实际,要紧紧抓住教育培训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业余党校、职教中心三个阵地,采取教师面授、电化教育、典型参观、交流经验等四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同时,采取岗前培训、届中培训、学历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掌
握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本领,学会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组织党员学科技活动,抽调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教育讲师团,根据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分期到各乡镇巡回授课。教师授课与实地参观相结合,使党员干部掌握水稻、药材种植和养殖绒山羊等技术和技能,使他们成为懂一种技术、带头富一方经济的“土专家”。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各村配备电视机、VCD,为电化教育提供条件,建立健全电教站、电教片片库,设电教点对农村党员进行系统的电化教育,做到设备、经费、人员、制度“四落实”。
(四)改进方法,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1、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生活。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生活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解决党组织生活制度不落实,流于形式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一般情况下,支部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支委会民主生活会每年或半年召开一次。至少每季上一次党课。根据合并村因地域较远,党员难集中的实际,可由支部副书记、党员干部、小组长定期组织本小组的党员与支部同步进行。二要解决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气息的问题。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党员的思想实际,不断充实和丰富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即要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教育,又要组织党员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要把组织生活的思想性同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吸引党员自觉地参加组织生活。三要解决党组织生活工作化问题。要把党组织生活会同一般工作和生活会议区别开来,党组织生活会和工作会议不能互相代替。
2、加强和改进党员的目标管理。以支部为单位,年初组织党员对照党章,准则和评议党员的标准,由党员自己制定目标规划,经支部大会通过,并以此为考评依据。党员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党内工作三部分。可把党员服务区、“三个代表”和“三个带头人”活动纳入目标管理之中,要科学制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认真考核评比。
3、加强和改进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民主评议党员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方法,做好这项工作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标准低,搞形式,走过场的问题。民主评议党员结束后,乡镇党委应认真按照标准进行质量考核,对那些评议不认真,问题没解决,验收不合格的单位,要重新补课。二要解决处置力度不大的问题。要明确处置不合格党员是对不合格党员的一种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不足,因此在处置工作中要克服手软,留人情的倾向,严格按照处置标准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力度。三要解决评议方法步骤过于简单化的问题。不搞人人过关,坚持重点评两头,即重点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和评议不合格党员,并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