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时间:2019-05-15 07:0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第一篇: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作为底子薄、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山区来说,其行政村进行适度的规模调整已势在必行。如何搞好行政村规模调整,便成了一个重大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文成县这个典型欠发达山区的实际和本人的工作实践,笔者就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供

参考。

一、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现状特点

行政村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废除了“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应当肯定,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在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面对如何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农村建设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时代课题,欠发达山区现行的行政村逐渐呈现出某些不适应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现状特点:

1、行政村数量多,管理幅度偏大。如文成县33个乡镇共有545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6个行政村。其中,最多一个乡镇有47个行政村。通常讲,为优化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配置,一个基层单位直接管辖的单元应在7个左右,一般不超出12个。文成县乡镇偏大的行政村管理幅度无疑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效领导和管理。

2、行政村规模小,居住分散。文成县545个行政村中,300人以下的村8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4.7,300-500人的村145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6.6,1000人以上的村仅6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2.7。并且,农户居住较为分散,房屋、闲基地等占用土地多,土地的利用率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加上外迁农户多,真正住在本村的人越来越少。如文成县龙川乡动山村原住500多人,现仅住2户3人。

3、基础设施差,共享率不高。由于村数多、财力有限,加上考虑平衡需要,投入村级基础建设的经费,过于分散,使不少村的水、电、路、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同时,村与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如有些距离很近的两个村都兴建了自己的村办公楼、自来水设施、电视信号差转台等。这种状况既耗费了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建设资金又降低了公共设施的共享率。

4、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为谋求相对便捷的致富道路,当前村里有较高文化、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开拓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加上村规模小,人口少,大大缩小了选人用人范围,直接影响到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即使勉强配备村级领导班子,也往往存在着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科技知识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领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村干部的报酬普遍偏低,其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活,在工作上往往侧重于“守业”,缺少创新进取精神。

5、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文成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有28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2.28,占温州市“空壳村”数的17.87。这些村因缺少集体建设资金,使村干部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群众面对家乡“山河依旧、面貌难改”的状况,往往失去发展和建设的信心。

二、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体制是国家为了对社会实行有效管理,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的区域单位,并设立相应的各类行政管理机关的一种制度。行政村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虽然它的管理是以村民自治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又可以看作是行政区划体制内涵的发展和延伸。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行政区划,一般都遵循政治、经济、民族平等、精简统一高效这四个原则。政治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国家进行民主管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缩小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平等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富裕。精简、统一、高效原则主要是要求做到机构设置少而精,有利于政令畅通、统一,人员精干,行政效率高。这些原则要求正是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行政区划体制也在不断地变革,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规模也同样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这就在理论上找到了有力的依据。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需要。

1、它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

第二篇: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

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作为底子薄、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山区来说,其行政村进行适度的规模调整已势在必行。如何搞好行政村规模调整,便成了一个重大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文成县这个典型欠发达山区的实际和本人的工作实践,笔者就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一、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现状特点

行政村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废除了“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应当肯定,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在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面对如何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农村建设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时代课题,欠发达山区现行的行政村逐渐呈现出某些不适应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现状特点:

1、行政村数量多,管理幅度偏大。如文成县33个乡镇共有545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6个行政村。其中,最多一个乡镇有47个行政村。通常讲,为优化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配置,一个基层单位直接管辖的单元应在7个左右,一般不超出12个。文成县乡镇偏大的行政村管理幅度无疑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效领导和管理。

2、行政村规模小,居住分散。文成县545个行政村中,300人以下的村8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4.7%,300-500人的村145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6.6%,1000人以上的村仅6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2.7%。并且,农户居住较为分散,房屋、闲基地等占用土地多,土地的利用率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加上外迁农户多,真正住在本村的人越来越少。如文成县龙川乡动山村原住500多人,现仅住2户3人。

3、基础设施差,共享率不高。由于村数多、财力有限,加上考虑平衡需要,投入村级基础建设的经费,过于分散,使不少村的水、电、路、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同时,村与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如有些距离很近的两个村都兴建了自己的村办公楼、自来水设施、电视信号差转台等。这种状况既耗费了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建设资金又降低了公共设施的共享率。

4、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为谋求相对便捷的致富道路,当前村里有较高文化、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敢于开拓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加上村规模小,人口少,大大缩小了选人用人范围,直接影响到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即使勉强配备村级领导班子,也往往存在着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科技知识低化、管理能力弱化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领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村干部的报酬普遍偏低,其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活,在工作上往往侧重于“守业”,缺少创新进取精神。

5、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文成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有28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2.28%,占温州市“空壳村”数的17.87%。这些村因缺少集体建设资金,使村干部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群众面对家乡“山河依旧、面貌难改”的状况,往往失去发展和建设的信心。

二、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

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体制是国家为了对社会实行有效管理,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的区域单位,并设立相应的各类行政管理机关的一种制度。行政村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单位,虽然它的管理是以村民自治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又可以看作是行政区划体制内涵的发展和延伸。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行政区划,一般都遵循政治、经济、民族平等、精简统一高效这四个原则。政治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国家进行民主管理,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缩小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平等原则主要是要求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富裕。精简、统一、高效原则主要是要求做到机构设置少而精,有利于政令畅通、统一,人员精干,行政效率高。这些原则要求正是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行政区划体制也在不断地变革,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规模也同样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这就在理论上找到了有力的依据。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需

要。

1、它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大程度取决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否坚强,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从文成县目前村级组织的现状看,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不健全,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不强,村干部工作效率不高、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而通过适度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拓宽选人范围,配强配好村级领导班子,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利于精简村干部队伍,减少村干部职数,节约村级财务支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有利于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因此,调整行政村规模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2、它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的需要。如何盘活本地资源,发挥资源的最佳效益,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追赶先进地区,是摆在欠发达山区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越是欠发达,越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办大事、办好事。适度调整扩大行政村规模,能在更广阔的地域共享各类资源,促成资源、经济、人文三者之间的融合,降低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实现各类资源优势互补。可以优化重组原先各村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土地等存量,集中建设一批受益面更广、意义更深远的基础设施项目,避免或减少重复性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可以节约用地,节约资金,更好地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发挥1加1大于2的聚合效应。因此,调整行政村规模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的需要。

3、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奔小康进程的需要。党的十六大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城镇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欠发达山区来说,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如文成县的城镇化水平仅29%,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还相当低下。通过适当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扩大建成区村、中心村规模,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有利于推进扶贫迁村,促进边远山区人口向中心村、小城镇合理、有序流动;有利于发挥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增强区域经济的幅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欠发达山区奔小康的进程。

三、推进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合理调整的建议、措施

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情况比较复杂,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稳定性。

(一)在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时,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要把行政村规模调整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员、精力、时间三到位。要组建精干高效的工作班子,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作责任。要考虑多方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精心部署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2、深入宣传引导。首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在主观方面,主要要摸清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疑虑以及对调整工作所持的态度;在客观方面,主要要摸清拟调整村的人口数量、山林土地面积、自然资源、集体资产、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基础设施、未来规划、社会治安、宗族宗教、特色或支柱产业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宣传,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利弊,提高村干部群众对调整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自觉统一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上来,统一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上来。

3、坚持因地制宜。要走出“合并越多,效果越好”的误区,不搞一刀切。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从实际出发,宜并则并,宜撤则撤,不宜调整的不要硬性调整。在操作中,可参照以下几种情况,向村民提出调整建议:一是通过调整可以明显促进优势互补,加快发展的;二是平时村与村之间关系密切,地理位置相近、交通比较方便的;三是历史上曾经属一个村的;四是邻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的;五是数个相邻村人口、面积规模都较小,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又无发展潜力的;六是多数人口已经向中心村、小城镇转移或计划实行扶贫迁村的;七是居住环境特别恶劣、调整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便利群众办事的。

4、依法规范办事。行政村规模调整要以有关法律、上级文件为依据。调整方案经过多数村民或户主通过后,以乡(镇)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县级人民政府上报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的请示,内容包括调整后的村名、村址和户数、人口等,并附有村民或户主赞同签字情况的会议纪要。要依法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农工商合作社三套领导班子,建立健全村妇代会、共青团、民

兵、治保、调解等配套组织。同时,要制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档案移交的有关规定,做好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村级档案的移交,确保档案完整,促进新村规范化建设。

(二)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过程中,主要需解决好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

1、山林、土地承包权问题。在行政村规模调整过程中,与农户利益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山林和土地的承包权问题。农户对此最关心,也最敏感。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取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甚至也会僵化调整工作。从文成的实际看,一般来讲,农户已经承包经营和原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山林、耕地应该维持现状不变,稳定和完善现已完成的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人心。

2、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现有集体资产如何处置以及今后的集体资产如何抽调,直接关系到新村的集体事业建设。重点是要考虑不同调整村之间集体资产的贫富差距,要尊重各村的意愿,不能简单合并,更不能平调。一般来讲,要先进行暂时冻结、全面清产核资、向村民公布,再结合各自的实际,采用协商的方式来确定集体资产的处置方案。

3、干部调整问题。新村班子配备方面,为理顺关系,集中精力搞好调整工作,在调整期间不宜任命党支部成员和选举村委会、村农工商合作社领导班子。应该先建立村级筹建班子,负责调整期间的有关工作,等调整结束,再依法选好配强新村领导班子。富余干部分流方面,要体现党对干部的关怀,做好思想工作;同时,县、乡财政要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按其任职的年限、职位分别给予适当的一次性经济补助,妥善分流富余村干部。

4、村址和村名的选择问题。要充分考虑村民的自尊和恋旧思想,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在此前提下,可引导村民按照人口最集中、交通相对便利、公共设施相对完善、地理位置居中的顺序确定新村村址。对于新村的村名,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确定:一是选择合并前经济实力尤其突出村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二是选择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村名,即为纪念名人、重大事件或烈士而取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三是合并村各取一半村名组成新村村名。四是以历史上各调整村曾是一个村时所用的村名为新村村名。五是选择10人以上村民提名,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人数通过的名称为新村村名。

(三)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主要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缩短干部群众的磨合期:

1、加强对新村干部的培训。首先要使新村干部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观念。村调整后,情况会有较大的变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必须要以新的工作思路总揽全局,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新局面。其次要使新村干部在工作方法上顾全大局。由于新村合并时间不长,有很多工作还不是很顺,少数群众对行政村调整在认识上还有差距,相当一部分群众还不习惯,合并后的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稳定人心、安定社会,凝聚力量是调整后的首要工作任务。此外,还要使新村干部不断增强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消除部分群众存在的种种疑虑。

2、加快发展,多办实事,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条件为新村群众办实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新村群众得到实惠;也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把新村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力集中到发展这个大局上来。因此,在思想中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办几件群众呼声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实事,如水利设施、村道、办公楼等,调整后的优势尽快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逐渐得到实惠。

3、加强团结。由于历史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响,在个别村干部和部分群众中也会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在行政村规模调整时还存在不少疑虑,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多余的疑虑,将在一定的阶段带来合并村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不和谐。因此,团结尤为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团结就是生产力。而团结的关键又在新村班子的团结,由于合并村班子成员组成大都来自原来的各行政村,平时是“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干部。”只要新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坚持民主集中制,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干部之间有矛盾,有不同的看法都是正常的,但一定要及时通过交换、谈心来消除矛盾,消除隔阂,从而达到思想统一,步伐一致,这样才能有战斗力、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干部之间团结搞好了,隔阂消除了,群众之间的隔阂也将会逐渐消除,新村干部开展工作就会更加顺畅了,就能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搞上去。

4、加强村务公开,提高村务透明化、民主化的程度。村务、财务问题是村民一直较为关心的问题,行政村调整后,新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应引起重视。新村干部首先自己要廉洁自律、勤政为民,这样在群众中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一旦有事免不了使—些对行政村调整有意见的人感到有机可乘。其次要定期做好村务公开,对村里重大事务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意见,增强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并经常性邀请一些老干部、老党员座谈商讨、通报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使工作更加完美。并且通过村务的公开,更加增强了新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干部与群众间的亲和力,使他们心情好了,气也顺了,反过来会更加支持新村的工作。

总之,针对欠发达山区行政村的现状特点,适度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欠发达山区农村改革的新探索,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只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把握原则,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依法实施,并及时主动地缩短干部群众的“磨合期”,就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欠发达山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管理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以**乡为例

2008年的上半年,**乡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积极谋划,撤销原西垣、金村、公平三村,组建新村“西金源村”;撤销下洪、白马、塘边三村,组建新村“三和村”。两个新村人口规模均在3000人以上,地域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面对这样一个新村、大村,如何来管理,如何来谋划发展,是新的课题。**乡党委、政府按照“善于发现,尊重基层,积极引导”的思路,大胆实践,深入思考,逐步理顺了工作关系,产生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一、新村村情分析

西金源村位于**乡的北面,紧贴最高行政村大力山村的脚下,地域面积17平方公里,属半山区,纯农业经济结构。拟建中的“金村水库”的选址在该村。该村由原公平、金村、西垣合并而成,总人口3090人,村民小组38个,党员96名,村两委干部共9名。三和村位于**的东面经济中心,村域内有4家规模较大企业,产值4亿多元,区位优势明显。该村由原来下洪、白马、塘边合并而成,总人口3200人,共有党员116名,村民小组40个,村两委干部共9名。简而言之,一个是农业大村,一个是工业大村,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分析两村情况有三个共性特点:一是地域广、人口多,分布散。两个村新人口规模均列全县行政村前十名,每个行政村都辖有10多个自然村,方圆在15平方公里以上。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庞大。每个村党员、代表总数在150人左右,村民小组近40个。涉及撤并村的村支书全部进入新村的支部,“两委”成员之间关系协调难度大。三是经济发展任务艰巨,社会问题复杂,需要协调解决事项陡增。

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村先经过撤并而后进行换届选举,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致使新村一开始就遇到不少困难。

其一,撤并带来的后遗症——“自行其意”。三个村合并而成的新村,干部结构上90%为原来的村干部。从支部构成看,原来的村支书全部进入新支部,现任支部书记是其中一名老支书担任。其他老支书往往要摆老资格,新支书的驾驭能力大打折扣。决策时,“自行其意”的思想严重,很难从新村角度去把握,支部意见难以统一。在干部层面,尚未形成“一盘棋”思想意识,决策成本高,行政效率低。由于行政村范围广,短时间难以熟悉各自然村的村民和具体情况,造成村主职干部对原各村主职干部依赖性大。新村内部仍存在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壁垒,老村的阴影伴随着新村的运行。

其二,换届带来的后遗症——“拒斥心理”。新村的“两委”选举工作更加引人注目,竞争异常激烈。激烈的竞争必然伴随人力、物力的不断投入,投入的增加催生了必胜的欲望,许多参与者达到忘我的地步。选举一结束,成功者欢欣鼓舞,落选者“难以平静”,继而对竞争对手产生拒斥心理。参与者都是农村有头有面的人物,其背后往往有一帮人在支撑和谋划,这些人中一部分人就转化为“另类”,与当选干部不合作,成为今后工作中的“绊脚石”。就像村干部自己经常说的一句话:农村工作坏就坏在极少数曾经是干部而现在不是干部的人身上,真正的老百姓是善良的、通理的,是可以引导的。

其三,新村的不适症——“新政滞后”。新村毕竟是新村,用老村的办法来治理新村行不通,用原来一个村的眼界来看待目前扩大三倍的新村也会碰到诸多问题。新村的两名主职干部,在运行之初都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甚至有恐慌和迷茫的思想情绪。客观上确实如此,新村有许多新情况是老村未能料及的。干部来自三个村,相互之间并不了解,很多干部也只能熟悉本组、本自然村情况,而对其他自然村情况不清楚,开展工作受到限制;队伍十分庞大,现有办公设施中没有一个场所能够满足一次集中的会议召开,党员教育学习会议召集成本高。干部居住分散,碰头商量事情难度大,村民办事找人难。地域广,人头生,计划生育工作难坚守。各村原有的“土政策”差异大,过度到新村后,政策延续执行难度大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使新村的“两委”班子应接不暇,很多是被动应付着,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面对新村,没有“新政”,治理新村,任重而道远。

三、治理新村的对策研究

新村是改革的产物,一般在几个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经历了撤并和换届程序之后,矛盾错综复杂,事务千头万绪。在运行之初,能否抓住有利时机,缩短人事磨合期,理顺内部工作关系,是事关农村稳定和长远发展的大局。**乡在新村的管理和发展二大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我们感到新村的村情不同于老村,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施与“新政”。新政就是要用“大村”的理念,科学的态度,加快融合的进度,构建高效、严谨的制度框架,建立务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方能激发出新村的优势,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一)在管理问题上,要突出针对性。

一是抓核心,管“人”。人是最活跃的,在管理上“人”既是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管好了“人”,可以说就理顺了事,否则在日后的运行中就会不断陷入“人生事,事引人”的怪圈中。各类村干部是“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管理环节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左右管理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新村的干部,或以“群分”,或以“类聚”,这是撤并和选举环节恶意竞争造成的。这种村干部“散居”的状况十

分不利村级管理,许多干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要扭转这种局面,打破“群分、类聚”格局,解决“人浮于事”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职责”,才能淡化“老村界”,促进融合,最后达到统一领导的目标。**乡“三和村”,将9名两委干部,分解落实到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工作片中,将三和村所辖原来三个行政村细分成7个工作片(实行片长责任包干制)。在工作片的划分和干部的调配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打破了行政壁垒和人际关系网,把责任固定下来,把“抱团”的思想给彻底冲散。这样,明显加强了党组织的调控能力,加快了新村在干部思想领域上融合、统一的进程。原来是“大锅饭”,现在各个干部都有了“责任田”,矛盾少了,组织的和谐程度提高了。

二是抓重点,理“资”。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管理,贯穿村务管理的全过程,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内容,也是关系到村级是否稳定、和谐的大事。村一级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大多离不开“三资”的管理,更何况是一个由撤并而成的新村。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既要把它当成“财务”管理,也要把它当成“矛盾”来管理。我们的做法是:摸清底子,登记造册;建立“三资”处臵小组和监督小组,负责依法、公正、公开处臵;实行报告制度,“三资”余额变动情况,实行“一年小报告、一届大报告”制度。处臵情况资料整理归档,同时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报告,一届余额的变动作为本届干部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通过这一套办法,能够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减少村干部滥用职权的机会,减少因此而上交、上访的各种信访问题。

三是抓手段,立“制”。手段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制度;另一方面是

执行制度。制度的本身要周延且严谨,这就是设计,如果制度存在漏洞,就会失灵。基于以上思考,**乡对新村作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将现行制度按照管人、管事、管财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注重实用,查漏补缺,做到所有的村务活动都“有章可循”。**两个新村,在运行过程中,先后因村制宜地制定了“全天候值班制度”、“246集中办事日制度”、“月度三会制度”、“实事实绩考核制度”、“费用发生申报制度”等等。把这些自创制度与县委已经明确的管理制度一并纳入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中。将有些涉及到村民、党员、干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内容,以自治《章程》形式固定下来,印发千家万户,相互监督,以期效果。对于新村正在碰到问题和将要碰到的问题,我们都要按照“碰到一个问题,形成一个政策”的办法,统一对待,制度化、规范化。有了系统的制度,关键是执行。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村务监管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其明确的监督权力。**乡纪委直接指导业务开展,每月召开会议推动布臵,在全乡范围内推行《监督事项交办单》的做法,收到预期效果。

(二)在发展问题上,要注重谋划力。

一要谋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每个新村的诞生,都有其必然性,有它的内涵,或者说有特色和潜力。乡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新村首届班子工作的引导,帮助其深入分析村情、充分挖潜、找准发展的定位和方向。**的两个新村,在充分论证分析基础上,已经理清了发展思路。西金源村地处偏僻,生态环境较好,以纯农业为主,北面是海拔900米的大力山村,西北角是“金村水库”的未来库区,所以,西金源的功能定位是承载大力山村的下山移民和金村库区移民的集聚,继续做好生态文章,借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有广阔前景。而三和村,区位佳,要以“经营”的理念,做好开发的文章,逐步成为**商贸中心、工业配套服务中心、人口集聚中心。

二要谋项目。项目是实现发展的阶梯。项目与思路具有对应关系。谈到谋项目就不能不说村庄规划,很多村对规划的理解不深,所以思路不宽,项目不多。从现在情况看,村级关于项目运作是狭隘的,存在被动、盲目、只顾眼前利益等问题。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又会迎来一次大的发展机遇。作为新村,积蓄承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村一级组织本身是不够的,需要乡党委、政府的指导,甚至眼界要更宽一些,聘请“智囊团”,走借“智”发展的路子。要把不断分析村情,研究对策,调研思路,修编规划当作谋项目的重要途径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抢抓到更多的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这一点往往是村一级比较薄弱的。

三是谋操作。操作就是思路的转化、项目的实施、蓝图的实现。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操作应是主要的责任。操作好坏,关键看机制。要有一套“为我所用”的机制,能筹措各种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要有一套工作推进机制,这就是组织管理和目标责任制;要有一套清廉机制,这就是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村干部履职承诺和辞职承诺制度的约束。

第四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一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财务问题愈来愈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措施,在全市全面实施村务公开、乡镇代理记帐和财务信息电算化网络等,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毋须讳言,一些村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导致村民来信来访不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工作举步维艰,极大地牵制了党委、政府和领导的精力,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力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实现村干部宽心,农民放心,发展齐心的新局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村一级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够,特别是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各村年初的预决算基本就是“推倒”,村级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基础设施投入盲目,没有做到量入为出。

(二)村级资产一时难理顺。一是新村资产“空壳”,难以开展各项工作。在行政撤并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认为,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二是原旧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债务如何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并穷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被“合并”,从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

(三)发包、出租欠规范。近几年,山林土地、果园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已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的支撑点(例如xx村XX年的发包收入占全年收入的67.7%),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1.程序欠规范。个别村主要干部自己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也擅自变更集体决定。2.手续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口说为凭,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为日后纠纷的处理埋下隐患。3.“寅吃卯粮”。由于集体收入少支出大,于是只好提前收缴承包款和租金,村集体资产被严重“透支”。

(四)部分村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监控。工作侧重于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特别是少部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淡薄,不能接受监督;乡镇一级对村主要干部侧重于使用,忽视监督和管理;村财务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和怕得罪人,不愿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认真监督,因而使村的财务管理出现边清边乱的现象。

二、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一方面对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再加上财务已公开,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另一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执行严肃性不够,虽有预决算,但流于形式,执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偏离原预决算轨道。

二是“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我们关注的工作重点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基本建设,而对如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缺少好的思路,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忽视,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排不上队,摆不到位,尤其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各村没有及时理顺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村级财务混乱。等到问题积累成堆了,清理整顿又忽视了从会计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上去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使村级财务管理走入了“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村级财务管理主要通过设置财务帐簿、使用会计凭证、办理会计业务和保存会计档案等会计工作来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又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防止财务混乱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生疏,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加之不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天长日久便形成“包包帐”“断头帐”,导致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无法查证核实。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首先要针对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其次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增强参政意识;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是夯实“一个基础”,即会计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家财会制度的统一要求,设置“四帐二簿一柜”,即: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现金日记帐、存款日记帐、土地承包登记簿和固定资产登记簿、会计档案柜。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及核算方法使用会计凭证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把帐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登记、归档、妥善保管。同时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帐簿、统一凭证、统一科目,落实“四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流水帐”、“包包帐”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在保持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是落实“一个公开”,即财务公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推行财务公开,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清理是基础。如果村级财务混乱不清,是难以向群众公开的。因而在公开前,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务公开工作,集中人力,全面、彻底地清理整顿村级财务,组织好回收欠款和兑现退赔工作。特别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财产要弄清来拢去脉,给群众有一个明白的交待。

第二,公开要到位。财务公开是给群众看的,凡是群众关心的事都应详细列出,力求及时、真实、具体、固定。一是公开时间要及时,以免日久天长,时过境迁,即使公开了也因群众记忆不清而起不到监督作用。二是公开内容要真实。每个项目在公开前都要核实清楚,谨防失误,带来负面效应。三是公开项目要具体,对群众关注的干部报酬、非生产性开支、集体资产使用情况等要作详细说明,而且村级的预决算执行情况要在年初和年末分两次公开,如执行过程中有较大变动的,要具体说明原因,让群众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四是公开形式要固定。财务公开形式多样,具体选定哪几种形式,要考虑便于群众监督,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要选择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固定场所设置公开栏,再利用会议或广播进行补充。

总之,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既是维护集体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农民主人翁地位的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定能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搞好,使之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坚强后盾。

第五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呼唤新理财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如何强化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一方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财务问题愈来愈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措施,在全市全面实施村务公开、乡镇代理记帐和财务信息电算化网络等,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毋须讳言,一些村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导致村民来信来访不断,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工作举步维艰,极大地牵制了党委、政府和领导的精力,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力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实现村干部宽心,农民放心,发展齐心的新局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村一级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够,特别是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各村年初的预决算基本就是“推倒”,村级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基础设施投入盲目,没有做到量入为出。

(二)村级资产一时难理顺。一是新村资产“空壳”,难以开展各项工作。在行政撤并后,村级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是村民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部分村干部认为,行政村撤并后规模变大了,工作量多了,管理和服务面广了,特别是中心村规划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又缺乏资金来源,在一定的程度上约束了新村两委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二是原旧村资产清理难度较大。群众认为新村合并后新村资产来源在哪里和旧村的资产如何处理、债务如何偿还心中无数。特别是富村并穷村,认为新村合并后,他们的资产被“合并”,从而产生“吃亏”、“心里不平衡”思想。少数村民也因此想出种种理由,不切实际地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上项目。

(三)发包、出租欠规范。近几年,山林土地、果园渔塘、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已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的支撑点(例如xx村2005年的发包收入占全年收入的67.7%),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1.程序欠规范。个别村主要干部自己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也擅自变更集体决定。2.手续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口说为凭,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为日后纠纷的处理埋下隐患。3.“寅吃卯粮”。由于集体收入少支出大,于是只好提前收缴承包款和租金,村集体资产被严重“透支”。

(四)部分村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监控。工作侧重于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特别是少部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淡薄,不能接受监督;乡镇一级对村主要干部侧重于使用,忽视监督和管理;村财务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和怕得罪人,不愿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认真监督,因而使村的财务管理出现边清边乱的现象。

二、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不够。一方面对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再加上财务已公开,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另一方面村级财务预决算执行严肃性不够,虽有预决算,但流于形式,执行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偏离原预决算轨道。

二是“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我们关注的工作重点是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基本建设,而对如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缺少好的思路,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被忽视,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排不上队,摆不到位,尤其是行政村区域调整后,各村没有及时理顺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导致村级财务混乱。等到问题积累成堆了,清理整顿又忽视了从会计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上去根除这种现象的发生,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正常运转的监督机制,使村级财务管理走入了“乱了清,清了又乱”的怪圈。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村级财务管理主要通过设置财务帐簿、使用会计凭证、办理会计业务和保存会计档案等会计工作来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连续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并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会计基础工作,既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又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防止财务混乱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生疏,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加之不及时办理会计交接手续,天长日久便形成“包包帐”“断头帐”,导致对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无法查证核实。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首先要针对村干部和财会人员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合法,切实做到按章办事。其次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力有哪些,如何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增强参政意识;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是夯实“一个基础”,即会计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家财会制度的统一要求,设置“四帐二簿一柜”,即: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现金日记帐、存款日记帐、土地承包登记簿和固定资产登记簿、会计档案柜。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审核程序及核算方法使用会计凭证进行会计核算,按期把帐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整理造册、登记、归档、妥善保管。同时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帐簿、统一凭证、统一科目,落实“四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流水帐”、“包包帐”的土壤。在此基础上,要切实加强村级财会队伍建设,在保持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是落实“一个公开”,即财务公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推行财务公开,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清理是基础。如果村级财务混乱不清,是难以向群众公开的。因而在公开前,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务公开工作,集中人力,全面、彻底地清理整顿村级财务,组织好回收欠款和兑现退赔工作。特别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集体资产、财产要弄清来拢去脉,给群众有一个明白的交待。

第二,公开要到位。财务公开是给群众看的,凡是群众关心的事都应详细列出,力求及时、真实、具体、固定。一是公开时间要及时,以免日久天长,时过境迁,即使公开了也因群众记忆不清而起不到监督作用。二是公开内容要真实。每个项目在公开前都要核实清楚,谨防失误,带来负面效应。三是公开项目要具体,对群众关注的干部报酬、非生产性开支、集体资产使用情况等要作详细说明,而且村级的预决算执行情况要在年初和年末分两次公开,如执行过程中有较大变动的,要具体说明原因,让群众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四是公开形式要固定。财务公开形式多样,具体选定哪几种形式,要考虑便于群众监督,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要选择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固定场所设置公开栏,再利用会议或广播进行补充。

总之,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既是维护集体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农民主人翁地位的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只要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定能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搞好,使之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坚强后盾。

下载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欠发达山区行政村规模调整的理性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合集5篇)

    **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镇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可......

    淳安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村名汇总(合集5篇)

    淳安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村名汇总 青溪片:千岛湖镇、文昌镇、石林镇、里商乡、富文乡、左口乡、金峰乡 临岐片:临岐镇、屏门乡、瑶山乡威坪片:威坪镇、鸠坑乡、王阜乡、宋村......

    区长在全区行政村规模调整及撤村建社区工作情况汇报

    区长在全区行政村规模调整及撤村建社区工作情况汇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报告全区行政村规模调整及撤村建社区的工作情况,请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

    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总结

    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总结 合理调整村委会规模,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得力措施之一。我镇根据上级有关村委会规模调整的文......

    14.05.09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

    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 2014-05-09 09:5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向阳 日前,世界银行国际比较计划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

    缙云县行政村调整前后村名对照

    缙云县行政村调整前后村名对照 五云镇 新村村名——原村村名 1 水南村——水南、谢山 2 状元村——詹山、桥头、湾潭 3 洋潭头村——洋潭头、项山 4 名山村——上名......

    经济欠发达农村文化思考

    文章来 源 w ww.5 Y K J.Com 1 论文提要 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将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

    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欠发达县城市化进程快慢,直接关系到欠发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