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13: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

第一篇: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欠发达县城市化进程快慢,直接关系到欠发达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不少欠发达县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体系初显框架,城镇建设初见端倪,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为实现城市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城市化的条件、机遇和可能性已经基本具备。城市化是欠发达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局。欠发达县关键是选择什么道路,采取什么措施,以不断加快并实现城市化。

一、搞好规划,拉开城市建设的框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体现城市的形象和水平。欠发达县在城市化过程中,往往片面注重发展速度,忽略科学规划,导致盲目建设。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欠发达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而应该以超前的眼光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规划,为城市建设拉开框架,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一是规划起点要高。由于欠发达县的城市建设资金不宽裕,城市的线路预埋、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难以同步到位,如果不做到高起点规划,势必为今后发展留下后遗症。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至少考虑到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二是块状规划要精。欠发达县的城市建设不可能全面开发,一般只能统一规划、块状开发。因此,做好块状规划至关重要。要根据城市定位,对城市规划区内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科学布置、科学开发,对新区、工业园区、生活居民区、风景旅游区等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促进城市合理、健康发展。三是维护规划要严。规划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必须克服规划执法不严、违章情况普遍的不足,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口”的原则,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以免造成“今天建,明天拆”,“今天铺,明天挖”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二、建设交通,拉近与周边发达城市的距离

交通条件对于城市的兴起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城市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发展快的大中城市都位于重要的交通枢纽线上,交通条件差的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较低,发展相对较慢。“要致富,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条件对于欠发达县城市化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交通条件改善了,与周边发达城市的距离拉近了,才能在更大范围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加快产业、人口聚集,推进城市化进程。欠发达县交通建设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外通道要升级。特别是县城至周边主要城市必须要建设一条一级或二级公路,以解决出口“瓶颈”制约。二是通乡公路要硬化。就是县城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要争取实现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三是通村公路要便捷。就是要构筑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通村公路网络。四是高速公路要争取。高速公路对欠发达县的发展作用十分重大。目前全国发达地区基本通高速。欠发达县一定要抓住机遇,争取尽快与周边通高速的发达城市上网连线。

三、盘活资源,筹集城市建设的资金

城市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欠发达县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运作建设,多渠道筹集预算外资金,才能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压力。一是盘活土地资源。成立土地储备中心,严格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二是盘活国有资产。大部分国有资产分散于各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经营性资产,如政府部门创办的项目经营权、道路收费权和宾馆等进行出让或拍卖,一方面使政府从经营性领域中退出来,另一方面能回收资金,促使国有资产增值,以聚集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三是出让城市无形资产。现在,城市无形资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城市在无形资产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尝试,欠发达县也要从中吸取经验,通过出售道路、桥梁、河道、广场等冠名权,拍卖户外广告、公交线路使用权等,积累城市建设资金。四是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不求所在,只求所有”,凡是可以向民间放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要大胆地放开,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创新体制,消除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进城障碍

没有人口的集聚,就不可能有城市化。作为欠发达县,只有制定更加优惠、更加有效的集聚政策和激励机制,才能推进人口快速集聚。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打破城乡分割,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移。欠发达县必须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和外来人口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对在城镇有合法住所,有法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准予落户,并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二要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对居住在高山、远山等生活条件恶劣、致富无门的农民,要在县城、中心城镇建立一批扶贫迁村点,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定向、定量、有序地搬迁山区人口,以加速山区城市化进程。三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力度。对规模小、布局

不合理的乡镇、行政村要进行大幅度的区域调整、撤扩并,以减少行政运行成本,加速人口集聚。四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口进城后,还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各项保障制度。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工作,推进社会化服务,加快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事业建设,逐步解决进城人口的后顾之忧。

五、培育产业,支撑城市健康良性发展

产业是城市化的核心,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农民的就业和集聚就成一句空话。欠发达县由于就业条件的限制,必须加快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培育。一要发展工业园区。“无工不富”,欠发达县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同步推进。根据欠发达县的实际,必须走环保型、资源型、生态效益型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而不能牺牲环境走一些地方“先破坏、再建设”,“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实行“借力”发展计划,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二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它的连带作用非常明显。许多欠发达县地处山区,山青水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有不少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优势得天独厚。同时,要放宽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三要发展城郊农业。欠发达县的工业化属初期阶段,就业比例小,为解决进城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还必须大力发展城郊农业,把这一传统产业做优做强,既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问题,又能为周边发达城市进行产业分工,建设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六、保护古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城市的灵魂。不少名镇在开发建设中都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培育,增强文化气息,提高城镇品位。但也有一些城镇只注重于经济实力的提升,忽视文化内涵的培育,片面追求新区建设和现代化建筑,不惜牺牲历史文化古迹,代之的是惨痛的教训。欠发达县一般来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欠发达县要十分注意挖掘和培育文化内涵,以提高城市品位。一要保护。坚持“严格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对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类古迹、人文景观及相关环境进行全面保护。二要挖掘。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复合性保护与恢复,“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维护传统风貌特色。三要宣传。大力加强历史文化的宣传,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发传统节庆活动,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形成浓郁的崇文意识。

七、重视管理,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欠发达县城市化起步迟,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和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使欠发达县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人的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一要规范城管。城市建设“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必须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要理顺城管管理体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队伍,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协调好县属部门和所在镇的关系,改变“有利争着管,没利没人管”的状况。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与本县实际相符合的规范性文件,为严格依法管理提供制度保证。二要抓好整治。特别是对城市的卫生和交ㄒ写笊啤⒋罅Χ鹊恼巍G贩⒋锵赜捎谂┐迦丝谧频匠鞘械氖奔洳怀ぃ豢杀苊獾鼗岽匆幌盗形侍猓钊缢娴芈胰永⒙野谔彝3档炔涣枷肮咝形鹊龋ぷ庵植涣季置妫匦爰辛α孔ズ媒煌ㄖ刃蚝突肪澄郎恼巍H忧拷逃1匦氚讶嫣岣呷说乃刂拾谠谥匾恢茫诠愦笫忻裰泄惴嚎拱饕濉⑸缁嶂饕濉⒓逯饕褰逃罅Τ忌缁峁隆⒅耙档赖潞图彝ッ赖陆逃钊肟故忻竦奈拿饕馐督逃欢咸岣呤忻竦奈拿鞒潭龋ψ龅酱游易銎穑酉衷谧銎穑故忻袼刂屎统鞘薪ㄉ柰椒⒄埂?br>

总之,欠发达县城市化基础差、底子薄、难度大,必须走准路子、创新方法、抓好落实,才能事半而功倍,达到以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欠发达县城市化进程快慢,直接关系到欠发达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不少欠发达县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体系初显框架,城镇建设初见端倪,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为实现城市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城市化的条件、机遇和可能性已经基本具备。城市化是欠发达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局。欠发达县关键是选择什么道路,采取什么措施,以不断加快并实现城市化。

一、搞好规划,拉开城市建设的框架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体现城市的形象和水平。欠发达县在城市化过程中,往往片面注重发展速度,忽略科学规划,导致盲目建设。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欠发达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而应该以超前的眼光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规划,为城市建设拉开框架,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一是规划起点要高。由于欠发达县的城市建设资金不宽裕,城市的线路预埋、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难以同步到位,如果不做到高起点规划,势必为今后发展留下后遗症。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至少考虑到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二是块状规划要精。欠发达县的城市建设不可能全面开发,一般只能统一规划、块状开发。因此,做好块状规划至关重要。要根据城市定位,对城市规划区内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科学布置、科学开发,对新区、工业园区、生活居民区、风景旅游区等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促进城市合理、健康发展。三是维护规划要严。规划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必须克服规划执法不严、违章情况普遍的不足,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口”的原则,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以免造成“今天建,明天拆”,“今天铺,明天挖”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二、建设交通,拉近与周边发达城市的距离

交通条件对于城市的兴起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城市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发展快的大中城市都位于重要的交通枢纽线上,交通条件差的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较低,发展相对较慢。“要致富,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条件对于欠发达县城市化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交通条件改善了,与周边发达城市的距离拉近了,才能在更大范围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加快产业、人口聚集,推进城市化进程。欠发达县交通建设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外通道要升级。特别是县城至周边主要城市必须要建设一条一级或二级公路,以解决出口“瓶颈”制约。二是通乡公路要硬化。就是县城通往各乡镇的道路要争取实现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三是通村公路要便捷。就是要构筑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通村公路网络。四是高速公路要争取。高速公路对欠发达县的发展作用十分重大。目前全国发达地区基本通高速。欠发达县一定要抓住机遇,争取尽快与周边通高速的发达城市上网连线。

三、盘活资源,筹集城市建设的资金

城市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欠发达县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运作建设,多渠道筹集预算外资金,才能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压力。一是盘活土地资源。成立土地储备中心,严格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二是盘活国有资产。大部分国有资产分散于各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经营性资产,如政府部门创办的项目经营权、道路收费权和宾馆等进行出让或拍卖,一方面使政府从经营性领域中退出来,另一方面能回收资金,促使国有资产增值,以聚集更多的城市建设资金。三是出让城市无形资产。现在,城市无形资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城市在无形资产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尝试,欠发达县也要从中吸取经验,通过出售道路、桥梁、河道、广场等冠名权,拍卖户外广告、公交线路使用权等,积累城市建设资金。四是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不求所在,只求所有”,凡是可以向民间放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要大胆地放开,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创新体制,消除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进城障碍

没有人口的集聚,就不可能有城市化。作为欠发达县,只有制定更加优惠、更加有效的集聚政策和激励机制,才能推进人口快速集聚。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打破城乡分割,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人口自由迁移。欠发达县必须全面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鼓励农民和外来人口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对在城镇有合法住所,有法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准予落户,并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二要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对居住在高山、远山等生活条件恶劣、致富无门的农民,要在县城、中心城镇建立一批扶贫迁村点,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定向、定量、有序地搬迁山区人口,以加速山区城市化进程。三要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力度。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乡镇、行政村要进行大幅度的区域调整、撤扩并,以减少行政运行成

第三篇:经济欠发达农村文化思考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论文提要 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将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虽然农村文化建设有所改善,但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经济发展,还没有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要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必须坚持两办文件,把农村文化切实纳入政府发展规划,建立经费投入和效益的科学机制,建设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去年十月,胡锦涛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强调,广大基层干部要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振奋了基层农民群众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将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之后,正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从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这些年来,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基层文化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文化工作还远远没有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当下,阻碍和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现象有三: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支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央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英明决策,然而,在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许多负责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都急于想把经济搞上去,只抓看得见、摸得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项目,对能创造社会效益的文化工作缺少认识,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这种背景和心理环境中,很容易产生追求短期目标效益的倾向,致使有些农村经济上富裕了,却出现了精神上的贫困,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搞封建迷信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沿海地区富起来的农村甚至出现嫖娼、吸毒等丑恶行为,刺激犯罪率上升,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严重阻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2、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文化活动开展。近几年,国家在许多文件上一再强调,文化事业经费要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地方财政对基层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一直过低,文化事业经费恰恰是农村文化建设和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化为空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文化工作者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开展正常工作。目前,大多数基层文化站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经费困难问题,设备陈旧、站舍简陋,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站显得格外萧条和冷落。长此以往,政府作为主导的地位体现不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缺失,广大农民群众对先进的思想、先进的观念、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就犹如隔山望海。随着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社会文化思潮包括各种外来文化形态接踵而来,文化冲突此起彼伏,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消解,致使农村文化生态严重失衡和倾斜。

3、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部分人员思想不稳,素质较差,影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专业人才队伍问题是困扰农村文化建设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专业人才问题面临着比文化设施滞后还更为严重的现实。随着县、乡机构的改革,文化站队伍受到极大冲击,一部分老人员相继离开,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几十年来,一批热爱农村文化的基层工作者投身于农村文化事业,在艰苦条件下辛勤工作,对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农村文化骨干、辅导、组织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这部分人员数量毕竟较少,相当一部分文化站缺编少人,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大多得不到根本改善,甚至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几年拿不到工资,人员思想不稳。由于这些同志长期在基层奔波,忙于具体事务,很少有学习、深造机会,影响了素质的提高,有的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使人力本来就不足的这支队伍的工作能量不能充分释放出来,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村文化工作水平低下效率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的欠账太多,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文化建设任务更重,意义也更为深远。为了贯彻落实科学 观,按照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下大气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在对《意见》的深入学习中,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把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办、国办《意见》的出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它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关注民生的英明决策。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意见》的出台非常及时,他将便于各级党委、政府在作“十一五”规划时,将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纳入规划。过去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虽然制定了种种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这些举措都是文化部门自己在实施,是没有被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的部门行为。《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这样具有长远性、战略性、权威性的文件下发以后,肯定能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使农村文化建设真正上升为政府行为,制定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推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协调发展。

2、深入探索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和效益的科学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明确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意见》指出“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中央和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切实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意见精神,探索农村文化投入的科学机制,建立起国家与集体、社会、农民个体相结合的投资体系。改进政府投入方式,对农村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可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公有民营制”三种模式,搞活机制,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和进行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投入效率和效益,从而有利于发挥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3、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意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文化队伍是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功能的保证,这支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决定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不但要强调增加国家对农村文化财力、物力的投入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更要强调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否则,财力再强、设施再好,也难使农村文化有更大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农村文化事业单位还没有规范的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本世纪初两次县乡机构改革中,将原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的农村文化站,普遍改由乡镇政府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效率低下的弊端,因此,建议恢复或建立以县为主的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并实行问责机制,让其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战略任务来抓,在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的同时,采取专业与业余并重方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多种渠道积极培养各种人才,特别需要培养一批既有文化专业知识,又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管理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基层文化自身的优势和创造的优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注意发展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把农民中热爱文化、具有一定艺术专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积极作用,团结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农村文化的建设,建立一支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

4、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随着广大农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意见》要求“坚持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服务,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强化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意识,在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内容上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对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要合理布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走出“重城镇、轻乡村”的非均衡状态,从总体来看,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合理,才能体现出社会事业的和谐。有资料表明,有些发达的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多年来对农村文化建设缺少起码的关注和认识,农村公共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应该改变这种状态,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二,开展活动要讲究成本合算。在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如何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讲究成本合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文化设施的软硬件投入不足,一方面在组织文化活动中不因地制宜,好大喜功,动辄大把大把地花钱,组织一些看似规模宏大的活动,结局是既消耗了财力,又花费了气力组织观众,但农民群众究竟得到多少实际受益却不得而知。因此,贯彻两办《意见》,要坚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讲究成本合算,根据群众业余自愿、形式多样、便捷长效的需求,大力发展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农村特色文化。其三,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公益性的主导行业,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才能有效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当前,我们基层文化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状态,文化服务的理念、服务范围、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都还没有多大改变,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一个事物的发展存在和前景要看其反作用于人们的力量,看人们依赖它的力量有多大。基层文化站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就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发挥自身优势,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东西,才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才能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第四篇:新型城市化经验思考1

关于湘潭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湘潭市委政研室主任游志华 来源:湘潭机关党建网 添加日期:09年12月11日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湘潭特色的新型城市化路子,是一项全新而又重大的课题。前一阵子,我陪同市委主要领导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等地,进行了为期6天的专题学习考察活动,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立足湘潭实际,形成了我对新形势下推进湘潭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创新城市发展思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是前提。

当前湘潭的城市发展建设,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及长株潭城市群融城发展等五大背景下进行的。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要求,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系统研究和科学谋划湘潭的城市发展之路。结合我市“生态宜居型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构思湘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必须摆脱传统城市化的束缚,走新型城市化路子,推动城市化结构性转型。湘潭作为老工业城市,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因此,我们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推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实现“四大转变”,即实现由单个城市的扩充发展向城市群融城发展转变;由重点突出经济发展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转变;由城市优先发展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由低端产业发展向现代高端产业发展转变,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路,把湘潭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优美、舒适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二、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科学谋划城市蓝图是关键。

我们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顶层设计中,明确了“规划三级空间,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八项改革”的战略构想;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制定了未来十年湘潭“推进科学赶超,加快富民强市” 的战略目标,这些都是引领湘潭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我们必须制定详规,认真消化,深入落实。一是要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继续实施“强工富市”战略,大力实施“11322工程”,加快发展“四大战略性产业”着力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尽快壮大湘潭工业经济,增强城市发展实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强城市发展战略谋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城乡规划,加快形成市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和中心(乡)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庄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特别是要做大做强市域中心城市,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发展空间,统筹推进“一江两岸”发展,着力构建“一轴两区四带”的发展格局。三是要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社会就业一体化,努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发展多元化、城市建设生态化、农村生活城市化”的目标。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城市亮点是重点。

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我们要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建设,拓宽城市框架,强化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形成城市特色。一是要加快推进湘江沿江风光带、东二环和五大桥、体育中心和桥头公园、万楼新城区以及火车站扩改建等五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分别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城市亮点。同时,学习借鉴南宁旧城改造的经验,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二是把经济园区既要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区来打造,大力推进高新区和九华、昭山、天易三个示范区的建设,把它们建设成为我市“两型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环保的标志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在发展空间上再造一个新湘潭、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湘潭。三是要紧紧把握文化和生态两大主题,依托湘潭特有的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名人文化和工业文化,把城市特色融入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加快推进以凸显“红色文化、滨江风光”为重点的城市景观带建设,大力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潜在旅游资源,扎实推进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力打造新的城市名片和旅游品牌。

四、完善发展政策措施,全力破解城市难题是保障。

资金、拆迁以及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中的三大难题,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加以破解。在破解城市建设融资难方面,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城市资产,搞好土地资产营运,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经营,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尤其是要加快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经营城市资产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突破城市建设投融资瓶颈。在破解城市建设拆迁难方面,要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切实解决我市拆迁补偿标准过低的问题;要建立预安置机制,加大安置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安置房受惠面;要实施“阳光拆迁”,充分保障拆迁户的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在破解城市管理难方面,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统筹协调、分工合理、权责一致、保障有力的原则,强化和落实城市区街、驻潭机关、学校、企业的城管责任,构建“大城管”格局;要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全民参与、源头治理、管理前置、执法规范的工作力度,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城市管理人文化、民主化程度;更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程度,从而提升城市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五篇:关于我国城市化的思考

社会学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论任何国家都要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只是进程不同而已。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化势在必然,城市化的趋势在我国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的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城市化问题是一个更值得严肃思考、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化的基本模式、发展的基本方向作了阐述,并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进一步加深探讨。关键词:城市化基本模式发展方向珠江三角洲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在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中发生其居住地的改变,而且还意味着其职业、社会身份、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也就是其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经济,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以来,是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中国社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逐渐由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城市化必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深远影响。

一、我国城市化的回顾

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个数比重相比建国时都有所上升;1978年大中城市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至2001年,我国城市规模结构已接近金字塔型。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的城市规模控制政策从“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到“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市”到90年代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一直控制大城市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1)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中国城市发展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先后出现有三种模式: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独立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不紧密,社会交流较少,经济联系薄弱,农业社会时期,独立型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主要

1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但是两者之间关系是不平等的,依附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是在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是城市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关系,强调优势互补、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平等关系,这种发展模式是正在形成和将要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

在新的世纪,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改变城市的发展思路,不仅强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的分工合作,而且更应重视相互之间的互动共生,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应是我国今后的方向。

(2)“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

中国城市化模式正面临着重大的整体性变革,变革的方向就是“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与“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与西方经典的城市化模式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自身的城镇化。

(3)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及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的城市发展战略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及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

现代城市的发展,既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制度推动产业要素向城市积聚与流动,同时也需要利用政府的推动力促使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完善,需要市场与政府、自发性与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从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看,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城市化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概括来看,大致有:

(1)有选择性的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

当今世界,国际性大都市是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中心,是联系世界的枢纽,它能带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完全有条件集中力量建设

一、两座国际性大都市,同时,全国应统一筹划,确保具有区位优势、基础条件优越、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建设成国际性大都市。

(2)积极推进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化包括两个发展过程:一是外延式发展,即人口向城市集中;二是内涵式发展,即城市自身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

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提高,超大城市应该降低人口增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有计划地更新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3)不断提高中、小城市的聚集效应

中国有庞大的农业人口,促使其合理有序的流动是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中、小城市发展上,不能走传统大城市发展的老路,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加强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城市群将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顺序一般是由“点”到“线”到“面”,当城市发展向“线”两边集中到一定的程度时,城市群就出现了。此外,当城市之间的联系需求大于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需求时,城市就有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从而导致城市群出现。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初见端倪,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沿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5)大力发展建制镇。

城市化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一大批村庄由村发展为镇进而发展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过程,要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注意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为此应注重农村人口、农村企业、农村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适当集中是培育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消费群体、培育农村市场的重要一环。

四、以“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为例

珠江三角洲属国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其目标是乡村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多种因素,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乡镇工业,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城镇化的过程,目前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基本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规划,广大农村正在发展成为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具有现代化文明的都市群体,已有一些城镇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住区条件和比较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其它发达地区一道,走在全国乡村城市化的前列。

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在阻碍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同时,要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的进程,就要明确城市化的任务并落实对策。

(1)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除了同全国各地一样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外,城乡之间的两种土地管理制度和城乡要求有别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是阻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剩余劳

动力及其它诸多生产要素正常地向城镇聚集和转移,阻碍着乡村城市化正常进程的重要因素。

此外,城市体系发展不协调、规划建设和管理未能适应城市化目标的要求、环境问题等也是制约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2)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任务和对策

实现乡村城市化,是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需进行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第一,要形成区域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格局,要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实现乡村城市化这个目标,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农业是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珠江三角洲要克服忽视农业的倾向,要解决目前分散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老化的问题,逐步实行规模经营;乡镇工业是实现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为此,要以城市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结构,加快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规模效应;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乡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变为更高层次上的三业协调发展,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协调各市、县和各产业发展的关系,必须确立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反对狭隘的区域发展观,为实现区域现代化、城市化打下坚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第二,形成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和城镇公益服务设施系统。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实行基础设施商品化,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状况。但仍适应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建设综合协调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完善通讯和信息等设施;继续实行以火电为主,火电、水电、核电结合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一般地说,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起着促进作用。珠江三角洲要实现乡村城市化必须注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全面教育系统,努力提高农村和城镇劳动者的技能,增强现代化和城市化意识。

第四,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珠江三角洲要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务必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问题,要加强对污染性企业的治理和防治,要制止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行为,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协调高效的城乡生

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系统。因此,要实现区域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一定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

第五,形成等级规模比例协调、职能分工合理、空间布局有序的城镇体系。未来珠江三角洲将形成北起广州,南达港澳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一个彼此密切联系和分工协作的城镇网络系统。强化小城镇的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档次,形成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吸引力。

第六,以城市化为目标,强化规划意识,加快建设力度。在新的时期,要强调进一步提高规划意识,以城市化为目标,进一步搞好各种类型的规划。对区域未来发展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抓好区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系统,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功能。推动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

总而言之,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整体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我国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发展。同时,要搞好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主导作用和小城市、建制镇的承上启下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1] 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

[2] 赵明雷《城市经济与城市群》上海人民出版社

[3] 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

[4] 李胜兰《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 中山大

学出版社

[5] 陈安国《城市区域合作》 商务印书馆

[6] 陈忠主《城镇化与城镇科学研究十年回望:中国特色城镇化

研究报告:2009》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 周叔莲 王延中 沈志渔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经济管理

出版社

[8] 付晓东 《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新华出版社

[9] 傅晨 《广东城市化发展战略》 广东人民出版社

[10] 叶连松 靳新彬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欠发达县市城市化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内容摘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既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农民增收,激活农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

    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市的经济。而城镇建设的速度、质量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又紧密相关。所以,发展县域经济......

    某某推进县(市)级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思考7

    推进县(市)级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思考某某市建设局郑林俊内容提要:城市化是实现工业代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针对县(市)级城镇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要......

    关于宁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宁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中卫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沈海滨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对社会生产力......

    中国城市化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和思考作者———(08010231)(南京,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突破50%,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李鹤*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然而,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农民......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必然途径。自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后,城市化已成为浙江经济......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何光华发布时间:2009-12-28城市,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结晶,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中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