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姓名权纠纷案例
姓名权纠纷案例
2007年7月,公务员赵某申请住房贷款,被告知其名下已有20万元逾期还贷的不良记录。赵某从未向银行贷过款,后经调查发现,其在五年前现金购买单身宿舍时,曾将身份证复印件留存于房主胡某处以办理过户手续,胡某暗地再次予以复印。2002年,胡某利用赵某的身份证复印件,与某银行工作人员江某勾结,利用江某职权之便,冒用赵某的名义从银行贷得住房款20万元投资股市。
其后胡某、江某陆续归还贷款,但2006年上半年,由于炒股亏损,胡某、江某丧失还款能力,到期未能归还剩余的10万元贷款。得知情况后,赵某与银行交涉,要求银行消除其不良信用记录,但银行只对工作人员江某进行了处罚,拒绝赵某请求。赵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银行立即消除他在银行的不良信用记录;判令胡某、江某和银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
肖像权纠纷案例
1992年9月3日,原告甲、乙将一卷拍摄了两原告(甲和乙)婚礼活动的富士牌彩色胶卷交给丙彩色扩印服务部冲印,并预交了冲印费18元。该部给甲开了冲印单一张。第二天,甲到服务部去取件,被告告知曰,胶卷暂时找不到,可能被他人误领,让原告等等再来。后甲数度催要,均无结果。原告于1992年10月8日向被告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索赔5000元。被告只愿按南京市摄影行为协会的规定(南京摄影行业协会服协字(92)142号第3条:“如遇意外损坏或遗失,只赔同类同号胶卷。”)赔偿胶卷和退还预收冲印费。甲和乙遂于1993年4月4日向某区人民法院起诉,以被告遗失其胶卷为由,要求被告赔礼道歉、赔偿相应的损害和精神损害共5000元。被告辩称,原告的胶卷确定是由其遗失的,愿意向被告赔礼道歉;愿赔一卷胶卷和18元的预收冲印费,但是精神赔偿不能接受。
第二篇:姓名权浅谈
中国人在历史上是袭承宗族传统的,因此对自己的姓名很重视,皇室如此,权贵富有者如此,平民百姓也如此。现在,姓氏的宗族作用已经淡化衰竭,或有少量存在,在国家治理、男女平权、人口大量流动和社会保障日益发展的今天,已经没有太多现实上的意义。为了体现妇女的地位与男性公民的平等,新中国的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规定了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我国《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这个规定(包括此前的相类似的规定)从法律上打破了男权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格局,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不过,由于该规定过于原则,在实施中又被理解成不应受到什么约束的自由行为,因此造成了一些不便解决的矛盾。比如,这个权利的主体究竟是谁的问题。子女出生时尚不具备为自己择姓设名的能力,实际上这个权利在子女未成年前是对子女的父母而言的。父母双方如何行使该项权利,因此产生纠纷应按什么原则或规定去解决,《婚姻法》未作详细规定。好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仍在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发挥着作用,所以这方面的纠纷罕见发生。不过,纠纷一旦发生,由于缺少相应具体的解决规范,就成为难缠问题。对于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子女来说,他们也应该享有决定随父姓还是随母姓的自由。这个规定只是原则地解决了随姓的问题,对于取名的问题还是没有规范,完全空白。因此,从现实需要来看,进一步完善姓名权方面的立法就显得必要。结合社会管理,照顾家庭感情,考虑生活实际,本人认为,姓名取用和变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稳定使用。公民的姓名不只是公民个体身份的符号,不只是事关一个家庭内部事务和个人的喜好与感情,还涉及到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因素。随着16周岁公民办理身份证起,一个公民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相应都开始固定下来,一个身份证对应一个人,这有利于管理。16岁以上改名的,由于其参与的社会事务增多,相应的档案材料也多,带来的问题就比较麻烦。因此,对更改姓名的问题,应根据公安部的有关要求,出于方便公民生活、学习、交往等和方便社会管理的考虑,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提出更改姓名申请的,公安机关酌情办理;16周岁以上的,应严格控制。
2、慎重变更。在特别情况时,可以允许公民变更自已的姓名,包括公民的监护人在必要时为被监护的子女提出相应的变更申请。但这些情况必须是重要的、已经因姓名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学习、生活。比如:(1)随姓的一方对子女有严重遗弃或其它犯罪行为,严重地难以修复地伤害了子女的感情;(2)随姓的一方有严重的犯罪或其它不道德行为,因随姓而给子女的名声及尊严带来难以忍受的社会影响;(3)名的取用带有不合时宜的政治色彩、种族歧视、民族偏见、人身攻击、有损自己的人格等(4)因工作性质、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更改姓名可以更好地与这种变化相适应;(5)名字长期被以诈传诈,更改顺从诈传以适应大家习惯的;……
3、限制自由。《婚姻法》只是赋予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的权利,并不包含更改姓名自由的内容。其实,该法所以有此规定,更主要的是保障男女平权,通过随姓平等予以体现。有些人把这项权利理解成可以自己自由处分而不受约束,应是一大误解。不仅社会管理需要公民姓名的相对稳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给予其他人方便也需要该公民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姓名。即使认为随姓取名是一种自由,也只能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的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至于未成年人并且没有学习、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档案管理需要的,原则上可以自由变更姓名。
4、体现平权。《婚姻法》已经从子女随姓的立法上体现了男女平权。这里所讲的体现平权是指在应用国家权力依法解决具体的姓名纠纷时的体现。这时,不仅要体现男女之间的平权,而且还要体现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平权。如果一起这样的纠纷诉至法院,依目前相关规定,尚没有具体的判断准绳,在不符合慎重变更原则中的变更情况时,不妨从这几个方面予以考虑:(1)支持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依自己的意愿并为公安机关接受办理所作的更改。姓名的使用更主要是与子女本人的利益切身,在判断时应主要考虑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的意见。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因改名纠纷的对方是其父母,因此可能影响到子女今后生活方面的保障,原则上不予支持。(2)不支持父母单方更改子女的姓名。子女的姓名通常是由父母双方协商或一方默认后产生,应当是双方合意的结果,无论父母双方是否离婚,均无权单方更改子女的姓名。(3)采用抽签方式决定行使更改姓名权。如果更改姓名的原因只是基于父母之间的矛盾,不更改不影响父母对子女学习、生活方面的照应,则为体现男女平权,可采用抽签方式决定由子女的父或母行使更改姓名权;如果父母双方同意,可以采用父母名字组合成的复姓,随机排定父母姓的前后次序。(4)父母一方有抚养能力并愿意领带子女而另一方没有抚养能力的或虽有抚养能力却不愿意领带的,考虑领带一方的意见。毕竟,子女的学习、生活需要才是最根本的,父母之间的矛盾不能对此有不良影响。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方面的大小事务不只是繁琐二字了得,更重要的是感情方面的微妙。就家庭关系看,子女无论随父姓还是随母姓,都不能改变父与母之间对子女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子女对父与母之间亦然。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文化思想作用,随父姓还是随母姓这件事对许多人来说就不是喜欢哪种颜色般的简单,而是具有了人际感情方面的色彩,甚至影响到彼此间的亲疏远近。也许,我们能够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姓名问题,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本质——感情方面。
第三篇:姓名权讲义
姓名权讲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民商法学 向华 2007224022 感谢学院给我的宝贵机会,我试讲的内容是具体人格权之一的姓名权。主要方式:理论结合实际,注重互动,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请各位老师指正。
我先说明一下,我是按照两节课的标准课时来备课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我讲,主要是姓名及姓名权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课我安排的是讨论课:讨论的主题是由“赵C”案谈谈自然人设定姓名的法律限制。
一、姓名概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口语中叫名字,英语中名字的指称比较随意,比如;一个很著名的英国人叫做大卫.贝克汉姆,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叫他大卫,也可以叫他贝克汉姆,还可以叫他大卫.贝克汉姆。但是在东方语系国家,像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名字一般就是指的姓名。
姓名,是自然人借以相互识别的文字符号系统的总称。姓名是自然人的姓氏和名字的组合,其中,姓氏表明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名字则表示姓名的持有者本人。在我国,除了一些少数名族外,大多数人的姓名主要以四种形式表现,单姓单名、这个很简单,比如我的名字,向华;单姓双名,像什么刘德华张学友周杰伦之类的都是;复姓单名,如:慕容复;复姓双名:西门吹雪。
除本名外,文学界和娱乐圈的很多人还有笔名艺名,比如:金庸,还如小沈阳;中国传统上还习惯在姓名之外另起字号,现在好像很少了。
法律上姓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姓名是自然人维持其个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其性质同自然人的生命、名誉、荣誉、肖像等一样,是自然人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人格利益。人格利益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是人格权。动物也可以设定姓名,但是动物的姓名权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因为动物没有人格,人格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
2、姓名使自然人在社会上特定化,以自己的名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简言之,姓名成为民事主体资格的外在表现。
二、姓名权概述
学者们都挺喜欢下定义的。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两种给姓名权下定义的方式:
一、概括式:王利明教授认为:姓名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为与他人区别而使用姓名的权利。
二、列举式:杨立新教授认为:姓名权是公民设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如果列举式能够以不太复杂的方式列举概括,那将比概括式的定义更明确,让人更能够一目了然。比较而言,我更认同姚辉教授给出的定义:
姓名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取得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的权利。因为从这个定义上,法律特性显而易见:第一是法定性(自由和权益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变成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二是人格权属性(自然人才能享有)、第三是对世权性质(自己享有并排除他人干涉和非法使用,义务人是不确定的)。
和其他的法律关系一样,姓名权法律关系也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组成的:
(一)主体:是自然人,且是对一特定姓名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特定自然人。
注意,我在这里用了两个特定,特定姓名和特定自然人。人民大学姚辉教授说的是:对某一姓名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我加上两个特定是想更加突出表现姓名权的对世权性质和姓名权的专属性,以及与人身的不可分离性。我们知道,经度加纬度的方式确定能够确定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的坐标,绝不重复。所以,我提出姓名权的主体是由特定姓名加特定自然人确定的。社会实践中,同名同姓的情况时常发生,比如我自己,我叫向华,当时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班还有个同学也叫向华,问题是她是个女生,而且我们俩还坐在一块儿。有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向华,你来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没人站起来,只听到下面同学们捂着嘴笑,七嘴八舌的说,老师,我们班有两个向华呢,您指的是哪个呢?老师指着我们座位的一边说这边的向华回答,下面笑得更厉害了,老师,他们都坐在这一边呢,我们班是有一个男向华,还有一个女向华呢,所以啊,楞是没人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样的姓名,老师搞糊涂了,我的同学们却不至于混淆,这是为什么?特定的姓名+特定的自然人,老师只确定了特定的姓名,但没有确定一个特定的自然人,所以他就找不着人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如果有个人效仿齐玉苓案中被告陈晓琪的做法(湖南有个罗彩霞案),冒用向华的姓名来到咱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试讲来了,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侵犯姓名权的行为,但是呢,我可以说,只有我,公安大学民商法学的向华才有资格来追究他的民事责任,而我高中的同学哪个女向华她就没份儿。所以,我感觉啊,特定姓名+特定的自然人确定姓名权主体的方法还是很管用的。
(二)客体:姓名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主体的姓名以及与姓名相关联的精神利益和非直接体现的财产利益。传统理论上认为姓名权具有非财产性,一般认为姓名权的客体是姓名以及与姓名相关的精神利益,但是现在的教科书都基本上认同了人格权包括姓名权具有非直接体现的财产性。
对此处的“姓名”,杨立新教授在他的《人身权法论》一书中说:我国自然人的“ 姓名”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姓名即为本名。广义的姓名包括姓名本名以及字、号、笔名、艺名等区别公民人身特征的文字符号。狭义的姓名一般严格依照姓加名的方式设定,而本名之外的姓名随意性就比较大。作为姓名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仅指狭义的姓名即本名还是广义的姓名,学者们有不同意见。
姚辉教授认为:姓名应该作广义理解和解释,不仅指公民在户籍和居民身份证上显示的姓名,还包括曾用名、笔名、艺名、及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独具的“字”、“号”等。判断一个符号或称呼能否成为姓名权客体,关键并不在于该符号或称呼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它们能否表示某个特定的人。
公安大学徐武生教授有着不尽相同的意见,他认为:姓名权的客体应当限定为狭义的姓名, 即正式姓名。理由有如下三点:
1、非正式姓名可以随意更改,体现的义务性不够,人格属性不够强;
2、未经过户籍登记的姓名,如笔名,艺名不具有专属性;3,笔名、艺名等假名由于不具备人身专属性, 因而虽可自由决定和使用但不能为法律所保障, 不能称之为权利。徐老师还认为:由于长期为某人所固定使用并为社会所公认的笔名和艺名,在事实具有了一定的人身专属性, 法律对此应当予以保障, 赋予当事人以相应的权利。不过,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其人身专属性都是基于文字、戏剧等作品而产生的, 因而该权利并非任何自然人都可以享有。他认为, 这类权利也决非作为人格权之一的姓名权, 而只能属于著作权中诸如署名权之类权利的范畴。
我觉得徐老师的观点值得商榷:就姓名权的客体“姓名”而言,除了自然人在户籍机关登记的正式姓名和有关身份证件所显示的姓名外,还应包括曾用名、笔名、艺名、字、号等,因为这些名字有个特点,要么是自己取的要么是经过自己认可的,所以即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能够明确无误地指向特定自然人的称谓的,都是姓名权的客体。职务称呼、民间习惯称呼乃至互联网用名等,而这些名字都是别人叫的,但是只要其能在一个确定的地域范围内或一定领域内(包括虚拟空间)能被特定为某一自然人,并被自己所认可的均应作为姓名权的客体加以保护。比如蒋委员长,芙蓉姐姐等等,但如果你如果侵犯“周老虎”的姓名权,估计周正龙不会找你的麻烦,原因很简单,我估计他应该不会认可“周老虎”这个名字吧。
再拿艺名举例,艺名的人格属性和专属性的甚至更胜于其本名。小沈阳这个名字就是个艺名,我问问在座的各位,小沈阳的本名叫做什么?对,叫做沈鹤,但是,现在最起码在中国范围内,只要有人干涉、盗用、冒用小沈阳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哦,这种行为侵害了小沈阳(沈鹤),就是那个喜欢穿裙子、带发卡、唱《大海》的赵本山的徒弟的姓名权及小沈阳这个名字后面体现的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但是,如果在09年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有人侵犯小沈阳的姓名权,估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姓名指向的是谁,但是你能说小沈阳这个名字不具有专属性吗?在春晚之前,小沈阳在东北已经小有名气,这个名字还是指向特定的人。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小沈阳这个艺名只有侵权者和沈鹤自己知道,他还是能够准确指向沈鹤这个人,因为在具体的侵害姓名权法律关系中,具体的侵权行为,具体的法律事实具体的因果联系都能准确指向特定的人,只要这个姓名符号能够使人认为确实可代表某人时,具体的姓名就具有专属性。所以干涉、盗用、假冒笔名艺名等非户籍登记姓名的行为依然是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德国民法上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即使是纯粹的数字组合,只要这些数字组合已被公认为一个人的名称,也能成为姓名权的客体从而受到法律的保护。另外,侵害署名权和侵害姓名权的法律关系不同,一般情况下是很容易将两个法律关系分别开来。
(三)姓名权的内容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此条为授权性规范,依据此规范我们可以得知姓名权的内容。
1、姓名决定权:
1.1姓名决定权的时限和程序要求。有人说,公民不是享有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吗?但是我的姓名却不是自己决定的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大致有两种学说,一为自由权说,决定姓名的自主权属于自由权的范围,是姓名权产生的条件,不是本义上姓名权的内容。姓名的决定,俗称取名,是取得姓名权的根据。而代理权认为说,公民的名,一般都是公民出生时其父母给起的,但这不是对自我命名权的否定,实际上是父母亲权的表现,是父母实施亲权的代理行为。公民成年后,也可以通过姓名变更手续,变更自己的姓名。因为公民出生时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最初的姓名是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的。我赞同这种观点。这在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得以体现。我国《户口登记条例》第7条的规定,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姓名一经户口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并记入户籍档案,就成为公民的正式姓名,不得随意更改。《姓名登记条例(初稿)》第九条规定:公民姓名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申报出生登记时决定。
1.2 姓名决定权中的姓氏决定权。
公民姓氏分为出生姓氏和婚姻姓氏。出生姓氏依血统关系而取得,我国《婚姻法》和《收养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婚姻法》第16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这一条的规定很模糊,不少人理解为婚姻法的这一规定是任意性规范, 应当理解为子女既可以随父姓, 也可以随母姓, 还可以谁的姓也不随,但是按照目的解释我们应该得出相反的结论:婚姻法该条规定是针对子女随父随母姓起争议这个社会问题的,类似的规定有,《收养法》第24条规定“养子女可以随养父或者养母的姓,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以保留原姓”。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男女平等,随父姓随母姓都可以。有人可以说了私法意思自治,法不禁止即自由,但是显然立法者当时并不认为有人会不想随父姓或者随母姓。追求个性的今天,立法者终于发现了这个问题了。现在比较有争议的是《姓名登记条例(初稿)》,第八条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我认为姓氏的设定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血缘关系得到了延续,传统也应该坚持,在承认广义的姓名是姓名权法律关系的客体的前提下,追求自由个性者可以设定别名,这样两种价值得到了平衡。
婚姻姓氏则基于婚姻双方的意思表示由双方自愿共同确定,《德国民法典》第1616条规定了子女以其父母的婚姻姓氏为出生姓氏。德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采用此种姓氏,我们比较熟悉的,如连战的妻子连方瑀等,如这个在我国大陆地区现在好像不流行。
1.3姓名决定权中的取名权。
案例:全国首例姓名权案——青年赵C之烦恼(不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赵C,家住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目前已是大四学生。
赵C的烦恼源于2006年的二代身份证变更。鹰潭市月湖公安分局以“C”为英文字母进不了公安部户籍网络程序为由,不给赵C换发二代身份证,除非他把这个中西合璧的名字改为原汁原味的汉字。
赵C 的父亲赵志荣说, 之所以给儿子取名“ 赵C”, 是想寄托自己的一种希望。他认为, 人一辈子至少要学会两种语言, 首选汉语和英语, 他自己英语没学好, 因此儿子出生后想在儿子名字上做点英语文章, 希望他能学好第二语言。而且, 在英语中,“C”是“China(中国)”的第一个字母, 又有“ 西方”谐音的意思, 因此告诫儿子最好能到西方国家留学并学有所成, 但又不能忘掉自己是中国人。另外, 以“C”开头的单词最多, 有人丁兴旺之含义。
2008年1月8日,无奈之下的赵C将月湖公安分局告上法庭,法院当天受理了此案。
2008年6月6日,法院一审判决被告月湖公安分局允许原告以“赵C”为姓名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并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理由有两点:一,《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 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居民身份证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 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文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由汉字、数字、符号三种元素组成的。“C”既是英文字母, 也是汉语拼音字母, 也是一种符合国家标准的符号, 因此姓名“ 赵C”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另外,“ 赵C” 这个名字已经使用了22年, 未给国家、社会及他人造成不利。二,原告赵C 于2005 年6 月进行居民身份证初始登记, 经公安机关核准领取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应视为被告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并不是第一次进行居民身份证初始登记, 而是为了提高居民身份证的制作质量和防伪性, 公安机关只要“ 复制”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内容即可, 而不是改变登录的内容。这个案子后来月湖公安分局上诉了。二审结果是:在经过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二审庭审后,备受社会关注的“全国首例公民讨姓名权案”终于尘埃落定。江西省鹰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宣判,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赵C同意更名,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免费为其办理二代身份证,并协助其办理有关学籍、银行、保险等各项更名手续,同时撤销一审判决。网上热议这是全国首起姓名权案件,我觉得这个案件实质上是一个法律解释的问题。让我们看整个案件争议的关键,公安局辩称不是其不作为不给赵C换发二代身份证,而是因为“C”是英文字母,进不了公安网的户籍系统。显然此系统的开发者是严格按照其理解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开发的,使用外文字母作为名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从而违背了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造成户籍登记秩序的紊乱,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按照赵C的委托代理人其父赵志荣的说法,C是一种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把它理解成外文字母是片面的,《居民身份证法》第四条明确规定:“ 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文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由汉字、数字、符号三种元素组成的。而赵C 的“ 赵”是规范的汉字, 名“C”既是英文字母,又是汉语拼音字母,也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
我认为姓名的设定是要有一定的法律限制的,姓名既然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对姓名的设定应该采用二元的法律标准,姓氏表征着血缘关系的延续和传统的继承,于公序良俗和社会公益关系较大,应该采取较之名字更加严格的法律限制,父母姓氏理应坚持和婚姻姓氏也可以得到允许。名字的设定可以相对宽松一些,但是不得违反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至于本名之外的其他名字法律的干预理应越少越好,让当事人的自由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
2、姓名变更权
2.1姓名变更登记。根据我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8条的规定,目前在户籍管理工作实践中,未满18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时,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被收养或被认领人年龄较大的须征得本人同意。18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现有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2.2姓名变更的原因和次数限制。我国现行法律未做明确规定。国外法律规定比较详细,一般要求有充足的理由。《姓名登记条例(初稿)》规定姓名变更以一次为限。
2.3姓名变更中的姓氏变更。这个更多的是一个与婚姻家庭有关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户籍管理工作中,姓氏变更主要由以下情况引起:①因收养关系引起的姓氏变更。《收养法》第24条规定:“养子女可随养父或养母的姓,经当事人协商一致,也可以保留原姓”。②因父母离婚引起的姓氏变更。根据198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变更子女姓氏问题的复函》和199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9条规定的精神,父母离婚后,其子女姓氏变更应按以下原则处理:一是子女已具备相应的意思表达能力的,可根据其子女本人意愿,允许子女申请将姓氏由原父(母)姓变更为原母(父)姓;二是经原父母双方协商同意,未成年子女姓氏可由原父(母)姓变更为原(母)父姓,亦可改为现继父(母)姓。但如果原父母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不一致,父或母一方植自将子女姓氏由原父(母)姓改为原(母)父姓或皿继父(母)姓氏的,应责令其恢复原姓氏。对此,公安部2002年5月《关于父母离婚后子女姓名变更有关问题的批复》也予以明确规定,即对于离婚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中一方要求变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可以拒绝受理;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对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请求恢复其子女原姓名且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公安机关应予以恢复。
3.4关于姓名变更权行使的例外。我国1958年4月公安部《关于执行户口登记条例的初步意见》规定,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分子和正在受刑事处分的分子,以及被劳动教养的人,一律不准变更姓名。另外,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民法通则》亦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也对公民姓名变更权的行使做出了一定限制。
3、姓名使用权
自然人对自己姓名的专有使用权, 这也是自然人姓名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有权使用自己的姓名, 也有权不使用自己的姓名。一般情况下, 任何人不得强迫自然人使用或不使用其姓名。未经自然人许可, 其他人也不得擅自使用自然人的姓名。不过, 重名即姓名的平行不包括在内。但是, 自然人使用自己的姓名, 也必须依法进行。
第四篇:纠纷案例
纠纷案例:买一楼送花园 送的其实是忽悠
‚买一楼送花园‛,市民买房时,会遇到开发商这样的宣传。那么,花园‚送‛给我了,我能不能在花园里种点菜呢?昨天上午,郑州市管城区一家物业社会法庭挂牌第一天,就遇到了这样的纠纷:因为物业拔掉了业主花园里的菜,业主把物业告到了物业社会法庭。谁是谁非,请看全省第一家专门针对物业纠纷的社会法庭咋断案。
【业主】俺家花园不让俺种菜?
昨天上午,郑州市管城区航海东路物业社会法庭刚刚挂牌,就来了第一位告状的居民。
张梅(化名)是富田小区19号楼的居民,家里老人在小花园里种上了菜,下班后却发现被物业给拔掉了。‚我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种菜,物业凭啥给拔了?‛张梅生气地说,‚难道花园不是我们自己的?‛
孙跃伟等5位社会法官第一次‚升堂问案‛,‚大堂‛就设在富田小区的物业社会法庭:墙上悬挂着劝和格言,室内摆放着一张椭圆形桌子,和法庭相比透着一股温馨。‚原告‛张梅和‚被告‛小区物业主任郭建峰并肩落座。
【物业】小花园是大家的绿地
‚拔菜前我们已经下发通知,提醒业主自己处理掉小花园里的菜,可能业主没有看到。‛富田小区物业主任郭建峰解释,购房合同上写得很清楚,业主购买一楼住房的,对小花园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产权,小花园属于小区公共绿地,想在小花园种菜,必须经过其他业主同意,私自在小花园种菜,使小区绿化面积减少,侵犯了其他业主的利益。物业工作人员拔菜是在维护其他业主的利益。
【‚法官‛】禁止在绿地内种菜养殖等有损绿化植物和设施的行为
‚没有直接和业主沟通就拔菜,物业的做法有些粗暴。‛主审的社会法官孙跃伟首先对物业的工作方式提出‚批评‛,随后又劝业主说,小花园里种菜确实不合适。
孙跃伟解释,《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条例》第18条规定,禁止在绿地内种菜养殖等有损绿化植物和设施的行为。‚我原以为这小花园是自家的,想干啥就干啥,听你们这么一解释,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张梅说。
【疑问】‚送花园‛送的到底是啥?
‚买一楼送花园‛、‚买顶层送花园露台‛……市民买房时,常碰到开发商这样的宣传。不少市民对此的理解是,不管是开发商送的‚花园‛,还是多掏钱买的花园,都归一楼房主‚使用和拥有‛。
郑州市二七区一新建成小区,一楼小花园就被栅栏围起,居民在此种花、种菜,还堆放杂物。‚这是俺家的小花园,种菜和种花种草没啥区别,都是绿化。‛一楼一位姓陈的业主说,购房协议里已注明他拥有花园的使用权,难道种菜行使的就不是使用权?
天之权律师事务所郑州分所律师赵万军说,开发商所谓的‚送‛,只是将绿地的使用权里的‚养护权‛在一定期限内送给买房人,并非是真的送了全部的使用权。【说法】拿公共利益忽悠个别业主
‚如果一楼前的小花园真的属于一楼某个业主,楼上的业主肯定不买账。‛赵万军说,《物权法》第73条明确规定: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因此,如果开发商许诺赠送的花园属于公共绿地范围,开发商无权将之‚送‛给个别业主。没有特别明文规定,擅自赠送侵犯全体业主的利益,可能会有被收回用作公共用地的风险。
‚一楼花园属小区公共部位,归小区全体业主共同所有和使用,开发商没有公共部位的处分权,所以‘买一楼送花园’的宣传是拿全体业主的利益忽悠个别业主。‛赵万军提醒,购房者买房时不要轻信开发商的口头承诺和宣传,要用心研究购房合同里的条款,最好请专业房产律师帮忙,以免掉入购房陷阱。
郑州市工人南路的香榭丽舍小区这段时间很热闹:2号楼一楼的6户业主,想改建自家屋后的小花园,遭到了楼上业主和相邻3号楼业主的反对。
一方坚决要施工,另一方坚决不让,双方都找小区物业讨说法,物业也犯了难。开发商赠送的小花园,并没有单独产权,业主不能随意加高栅栏,花园外就是公共绿地,因此业主不能在花园开后门。【事件】
‚小花园改建‛搅乱小区邻里关系
该小区规模不大,只有4栋楼,业主们平时关系处得还不错,但最近两个星期,因为2号楼一楼6户业主想改建自家屋后的小花园,使得邻里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小花园是一楼业主购房时开发商赠送的,20平方米。小花园外,是小区的公共绿地。
记者昨天在小区内看到,白色栅栏围起的小花园,成了不少一楼业主家的菜园子。而2号楼下的小花园,水泥桩代替了白色的木栅栏。【矛盾】
侵占绿地和美化环境各执一词
看见记者拿着相机在小区内拍照,2号楼楼上一位业主李女士说:‚一楼说是把旧栅栏换成新的,其实就是为了多占地。‛ 3号楼的业主王先生认为,当时买的啥样就应该是啥样,改建也不能加高栅栏。公共绿地大家都出的有钱,不能随便侵占。‚一楼的人还想在小花园装后门,出了后门就是绿地,改建摆明了是要占绿地‛。‚这些人就是不知足。‛2号楼楼上的业主张女士说,小花园现在都成了自家菜地,味道难闻,还滋生了很多蚊虫。‚都是邻居,也就忍了,可这次的改建实在太过分‛。
对于楼上业主的指责,2号楼一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认为,自己家的小花园咋改建,别人没有干涉的权利。他向记者出示了当时的购房合同,合同最后一页标注着‚赠送花园使用权‛的字样,不过这是手写上去的。‚我们也理解其他业主和物业的想法‛。改建小花园是‚为了美化小区环境‛。房子已经住了4年多了,原来的木栅栏破损比较严重,所以一楼的6户商量后决定统一更换。‚现在栅栏都定好了,施工合同也签了,不让改建损失可不小‛。栅栏总体加高十几厘米,影响不大;开个门也是为了看到绿地上有杂物或杂草时,方便清除。【物业】
赠送的小花园不能随意改建
‚两边都是业主,各说各的理,我们也非常为难。‛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刘建华说,一楼的6户业主几乎天天闹着要施工,其他业主也多次来要求物业制止。反对者主要是2号楼和3号楼楼上的业主,因为小花园和涉及的绿地,就在2号楼和3号楼之间。
刘建华表示,赠送一楼的小花园并没有单独产权,所以改建时必须按照原来的样子。一是栅栏不能加高,这会让其他业主觉得花园成了私人的院子;二是小花园不能开门,因为小花园外就是公共绿地,没有预留出口,开了门肯定会破坏绿地。【律师】
没单独产权应归全体业主共有 ‚小区绿地、花园、屋面等应属全体业主共有。‛河南中锦律师事务所栗九林律师认为,根据《物权法》的规定,除了业主依据产权凭证独占的专有部分之外,建筑物的其他部分及设施、设备等均属全体业主共有。
栗九林律师说,如果开发商赠送的花园,土地使用权已独立分割,可以办理土地使用权证,那么,该业主就可以单独享有,否则,就应归全体业主共有。
从这个小区的情况看,受产权上的限制,一楼业主并不能随便改建赠送的小花园,如果其他业主对小花园的栅栏加高和开门有异议,改建人必须要拆除并恢复原貌。【调查】
送花园当卖点抬高了一楼房价
‚买一楼赠私家花园‛,近两年,这样的房产广告越来越多,过去少有人问津的一楼变得炙手可热。有了这个卖点,一楼的房价甚至和三楼、四楼的价格持平,在一些花园建得较好的小区,一楼价格全楼最高。
河南省物业商会会长于阳认为,其实一楼花园可以通过土地分割,办理独立的产权证。‚3年前北京市就有开发商尝试,将一楼花园或庭院做成专用部位,办理独立的土地使用权证,不过,在郑州还没有听说哪一家开发商这样做‛。栗九林律师提醒,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花园,开发商无权赠送或销售,也不能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出现类似的条款,否则,就可能被小区业主、业主大会或业主管理委员会提起侵权诉讼。【房管局】
明知开发商钻空子暂时无‚法‛管
郑州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发商赠送花园的做法,属于房屋设计方面的问题。规划局主要审批的是建筑高度、容积率、规划红线等项目,具体的户型设计不在规划部门监管范围之内。
郑州市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开发商赠送花园、绿地,是钻了有关法律、政策的空子。
据记者了解,尽管政府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此类行为,但由于这种赠送花园的做法存在产生纠纷的可能,下一步有可能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楼业主获赠的花园或绿地,如果不能获得业主大会的认同或取得土地使用权,有可能被强制去除,改造成公共空间,或被要求必须向其他业主开放。将自家小花园擅自改建成小车库是否属于违章建筑? 大河房产网 2010年09月06日15:30 大连天健网 发表评论
摘要: 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和《辽宁省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不得擅自占用、挖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场地,擅自改变物业规划用途,损害业主的共同利益 [案例]
我家是居住在一个有正规物业小区内联体三层小别墅,小区内所有的房屋外形是由开发商统一建筑的,各家带小花园。今日隔壁家在他家的小花园内擅自建起了一个小车库,破坏了整个小区的居住环境,进过多次交涉(包括与邻居和物业交涉)无果,我想请问这个小车库是否是违章建筑?我应该怎么办!
[律师分析]
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和《辽宁省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不得擅自占用、挖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道路、场地,擅自改变物业规划用途,损害业主的共同利益。根据您的陈述,您的隔壁业主将自家花园改建成小车库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上述规定。据此,您所在小区的物业公司应当及时劝阻、制止上述行为,督促其改正;如果其拒不改正的,物业公司应当向小区所在地的城管部门报告,城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案查处,如确属违法改建,城管部门将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业主限期整改,恢复原状,逾期将依法予以强制拆除。
如果通过行政手段仍无法解决此事,您所在的小区也可以业主委员会为原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侵权纠纷),加以解决。公共露台‛岂能变成‚私家花园‛-物业公司起诉业主私改公共露台 高淳法院判决恢复原状
近年来,一些业主(使用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或相关业主同意,私自将公共露台改建为花坛、阳光房等设施以扩大个人使用面积的事情时有发生。孰不知这种行为既影响了邻里关系,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日前,高淳法院就审结了一起物业公司状告业主在公共露台违法搭建案,判决被告业主恢复原状。
原告南京高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高淳某小区物业服务企业,被告李先生是该小区1幢1单元301室业主。由于李先生所住单元只有3层,作为顶层业主,李先生为扩大使用面积,自行在该楼的公共露台铺设瓷砖搭建花坛,并擅自将该楼塔楼的3层封闭据为己有。后因楼下商铺顶面漏水,原告要求被告配合对漏水处进行维修,但被告以楼下商铺顶面漏水并非被告搭建花坛所致而予以拒绝,原告高仁物业遂将李先生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李先生拆除擅自在露台搭建的花坛和擅自封闭的塔楼门窗,恢复建筑物原状。在答辩过程中李先生提出,自己在露台铺设瓷砖时,原告并没有出面制止,实际上是已经默认了自己的行为,况且像自己一样在露台铺设瓷砖的业主还有很多,不能只针对自己一家,另外,楼下商铺顶面漏水并不是自己搭建行为造成的,而是开发商的房屋质量存在问题,由于自己曾向有关部门和媒体投诉过原告和开发商,所以此次原告只起诉自己完全是出于报复。李先生表示,将就房屋出现的质量问题向开发商提出赔偿请求。
法院经审理认为,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之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需改变共有部分用途的,除遵守法律、法规、管理规约及相关规定外还应经专有部分占建筑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个人无权擅自占用和处分。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被告在购房时与开发商签订的业主临时公约及与原告签订的装修管理服务协议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对被告具有约束力。同时根据《物权法》、最高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建筑物的屋顶、塔楼属于共有部分,被告擅自在公共露台搭建花坛并将塔楼封闭据为己有的行为,既构成违约,也侵犯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遂判决李先生拆除在露台搭建的花坛和塔楼门窗,恢复建筑物原状。宣判后,李先生并未上诉,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据该案承办人周法官介绍,实际生活中不少业主对于多层单元式住宅产权的内涵理解不够,片面强调专有部分的所有权,忽视甚至侵犯共有部分的合法利益。根据《物权法》相关规定,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对建筑区划内的专有部分享有的所有权、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权和对共有部分享有的共同管理权三项权利,对于共有部分,业主个人无权擅自使用和处分。需要指出的是,业主基于对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特定使用功能的合理需要,无偿利用屋顶以及与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等共有部分的,不应认定为侵权。但违反法律、法规、管理规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除外。换句话说,业主并不是绝对不能使用或处分共有部分,但仅限于‚屋顶以及与其专有部分相对应的外墙面‛同时还要满足‚正当、合理使用,同时不违法、违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条件。最后,承办法官还提醒广大业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行使自身权利,共同管理和使用好小区内的公有部分财产,共建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
相关法条链接:
1、《物权法》第七十条: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2、《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物业之前,制定临时管理规约,对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业主的共同利益,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临时管理规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作出约定。建设单位制定的临时管理规约,不得侵害物业买受人的合法权益。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业主违反物业服务合同或者法律、法规、管理规约,实施妨害物业服务与管理的行为,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承担恢复原状、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相应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篇:物业费纠纷案例
物业合同是一种双务合同,建设单位依法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以及业主委员会与业主大会依法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并与之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对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都具有约束力。服务和收费是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目前物业公司与业主纠纷的主要焦点,这些纠纷还引发许多其他方面生活上的不便。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更好地处理上述纠纷。
收费单位可申请支付令
[案例]
收费一直是物业服务企业头痛的事。某物业收费员赵某反映,一些业主,常以房屋闲置,没享受或无须接受相关的物业服务等为理由拒绝交费。他们对无正当理由的业主可否采取停水停电的方式督促他们交费?可否向法院起诉申请支付令?
[说法]
对无正当理由不按时交费、拒绝交费的业主,物业服务企业不宜采取停电停水的办法,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91条规定的,可以申请支付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经书面催交,业主无正当理由拒绝交纳或者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交纳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支付物业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按照合同约定以及相关规定提供服务,业主仅以未享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抗辩理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民事诉讼法》第191条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
(二)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申请书应当写明请求给付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数量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
业主可行使抗辩权
[案例]
业主齐某连续几年拒交物业费,他的理由是,物业服务企业没有履行自己保证业主财产安全的承诺,致使自己停放在门前的轿车被盗,自己受到不小的损失,这样的损失物业又不赔偿。
[说法]
物业服务企业不履行合同约定、法律规定的义务,包括服务承诺,业主可以以此为理由,根据《合同法》第67条规定,提出拒绝交费的抗辩。这里的承诺必须是服务企业真实的意思表示,内容必须清楚明确,经全体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同意,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物业服务企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确定的维修、养护、管理和维护义务,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公开作出的服务承诺及制定的服务细则,应当认定为物业服务合同的组成部分。
《合同法》第67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的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
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承担连带责任;[案例]
退休工人老钱搬儿子处与儿子同住,把自己三室一厅的老屋租给了来此地做买卖的外地人何某。双方签订了为期4年的租赁合同,合同约定每月租金1万元,一年一交,承租期间承租房屋的物业费、水电费由承租人何某负责。
老钱收了第一年租金后,租金给了儿子。因儿子在外地工作,老钱回家不太方便。第二年、第三年到了交房屋租金的约定时间,房租费都是通过邮局汇款解决的。眼看第四年合同到期了,老钱回老家处理租房一事。当其回家时看到,家门锁着、房是空着。原来何某租房时提供的是假身份证,第四年的租金1万元打了水漂。老钱在卖房时发现,4年来的物业费共2.4万多元,何某1分没交。
物业服务单位要老钱交出这笔费用时,老钱拿出了与何某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那么这一合同能否阻却物业向老钱收缴物业费呢?
[说法]
不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明确规定:“业主与物业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何某下落不明,物业费用应由业主老钱承担。老钱与何某的约定,不能对抗老钱连带责任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