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
附件3
中文题目(居中)
摘要:×××××(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
值22磅)×××××
关键词:×××××(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
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注:
① 格式模板中的说明(红色或蓝色字体表示),在参阅后请删除。
②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排版要求: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要求独占一页。其中,中文大标题(课题题目)用二号黑体字居中书写,上空1.5行,下空1行;摘要两字用四号黑体字顶格书写,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三字用四号黑体字顶格书写,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英文题目(Times New Roman字体)
Abstract:abcdefghijk(英文摘要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每行与冒号
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Keywords:abcdefghijk(英文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每行与
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注:
① 格式模板中的说明(红色或蓝色字体表示),在参阅后请删除。
②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排版要求: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要求独占一页。其中,英文大标题(课题题目)用二号Times New Roman字居中书写,上空1.5行,下空1行;Abstract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顶格书写,摘要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Keywords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顶格书写,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第二篇: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学号:1111011023 姓名: 涂友彬 班级:11应用心理学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和人木身具有的积极力量,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使命“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对于培养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大学生不良心理品质的主要表现,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依据“第三部分从培养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形成积极的情绪品质!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以及鼓励大学生尝试积极的行为转变等方面探一讨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的相关心理学研究_陈洋 【摘 要】
现代社会女性越来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女性被赋予了与男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要求,这压抑了女性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越来越注重公平,同时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相应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本研究初步编制了《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量表》,并做了进一步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女权主义倾向。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所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和做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出了问卷的初稿,并经过两次的预测和因子分析删除不合适的题目,最后得到包含 19 个题目的《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量表》,该量表共包含四个因子:享有权利、角色地位、男女等同和特殊言语行为。对编制好的问卷施测,用LISREL8.70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量表结构良好,与《自尊量表》、《成就动机量表》一起施测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大学生的女权主义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性别上的差更加的显著。
(3)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享有权利这一维度上都和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男性在特殊言语行为维度上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
(4)女大学生在角色地位这一维度上与成就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男大学生则在享有权利这一维度上和与成就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女权主义倾向;因子分析;自尊;成就动机
感恩的心理学理论研究 【摘要】
感恩这种普世的现象被人类关注以来,古今中外众多思想者、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背景等进行了观察、总结和猜测。也产生了许多或同或异的感恩思想。感恩的心理学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感恩在积极心理学中被看做是一种可以构成美德的优秀人格特质。而在道德心理学中,感恩反被认为是一种道德情绪。McCullough综合了两方的观点,把感恩心理作为情绪特质、心境、以及情绪体验分别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另有学者更全面的总结了感恩的概念,认为感恩是个体在接受他人、社会、自然给予恩惠后内心自发产生的感激和认同,并欲与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本论文假设感恩是受惠者在觉察到恩惠后产生的一种期望回报的情绪情感。并引用许远理教授的情绪三维理论进行较深入的解析。众所周知,感恩的个体更容易知足,会更多的回忆积极的生活事件。感恩的活动也同样增加人们的易接近性。感恩的独特性质——对有益于他们的恩人的指向能力;触发了人们坚持善意对待他人的动力;增加了人们报答恩人的力量,激发了人们“让爱传出去”的动机。感恩的人对于别人的成就抱有更多的信任,这种对别人的成就持有信任的意愿是社会交换中及其重要的润滑油。感恩因促进陌生人或者熟人之间产生更密切关系的能力而被认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友谊的信任使无血缘关系和非亲属的合作具有了可靠性。上述的感恩的心理效果有助于解释感恩是如何促进慷慨和帮助的。当然感恩也被很多人体验为温顺的情感和消极自我感觉的混合物。通过消极的自我感觉,感恩者相对于给予者更容易自我感知到自卑。感恩更得承认其在“道德黑暗面”扮演着某些角色——在征服的道德中,摧毁或羞辱别人被视为是一种道德责任。本论文在详尽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恩心理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语义内涵、心理学观点、存在的争议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力求客观而系统地展现出感恩心理的真实全貌,并对感恩的功能与培养进行了理论探讨。关键词:感恩;情绪;理论研究;功能;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及对策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摘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校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由660万增至680万仅用了一年时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与严峻使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始终突出。伴随这种状况而来的不仅仅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更有甚者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焦虑的情绪,常伴有紧张、茫然、不安、心慌等症状,因此关注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焦虑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硕士研究生作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其就业焦虑不仅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更会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稳定等。1998年积极心理学被塞里格曼博士正式提出,至今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但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还未满十年。积极心理学虽起步晚,但其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界限,研究人的积极面,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引起了各行各业人士的兴趣,加入了研究的队伍。本文即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广西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研,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1)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存在就业焦虑,而且处于严重焦虑层次;(2)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各个细分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等级的焦虑层次;(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原因上倾向于归于外I因;(4)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就业焦虑时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并大多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5)积极心理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焦虑,但是,目前而言,硕士研究生对于积极心理学以及其效果的认知度比较低。针对其存在的焦虑及原因分析,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出发,提出通过幵设课程、建立网站等增强积极情绪体验;老师课堂引导、学校就业辅导等提升乐观品质;学校招聘会等渠道施展、国家辅助政策实施等增强积极社会组织氛围的对策建议来降低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本文对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焦虑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硕士研究生存在的就业焦虑进行了描述,阐释了积极心理学在消除就业焦虑上的重要性,并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积极心理学对策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文摘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还是主要定位于防治性,以解决少数学生的问题为目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性功能应该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心理发展,而积极心理学在这一方面恰巧能提供较大的帮助。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下的理论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实证支持,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给予解释,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特征、功能进行阐释;第二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第三部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给出对策建议。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以罗湖区泰宁小学为例 【摘要】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已呈广泛与深远之势,把积极心理的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必然之势,而学校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与策略,更是首当其冲地结合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挖掘积极心理品质与美德的理念而展开。本文把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小学团体辅导,激发教师、家长、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对逆境的应对能力,提升幸福感,以构建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促进师生、家校的和谐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生团体辅导层面,我们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入手,从挖掘学生的潜能着力,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发挥潜能,增加幸福,最终使学生的积极潜能与优势成为其成长的最佳助力。在积极心理教师团体辅导层面,构建教师的积极力量,使教师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让教师体验主观幸福感,享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工作,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培养积极乐观的个体。在积极心理亲子团体辅导层面,我们把家长也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塑造积极向上的家长力量,让家长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积极的潜能,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孩子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孩子的积极健康成长。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_戴倩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美好因素研究的心理学的新视角,20 世纪末在美国被心理学家们提出。积极心理学一反传统心理学关注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诊治而把视角转向人类固有的美好品质上来,研究和挖掘人类的积极品性及潜能并使之最终在生活中得以展现。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个人特质和主观体验,如乐观、个性力量、兴趣和愉悦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一切美好的关系和信念都可以帮助人类进一步完善,可以使生活和人的情感更加健康和美好,如友情、婚姻、家庭、教育、宗教等。这一理论给各行各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借由对积极心理学的广泛研究笔者希望能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现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分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一,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的基础上厘清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如积极心理学的含义、相关理论、渊源及国内外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现状。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由积极心理学改进的内容。文章借助设计并发放“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眼中的教育现状和希望改进的内容,其中通过调查教学中的积极内容和积极干预的运用情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难点。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三块主要理论即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个人特质和积极组织机构的内容探索思政教育教学借鉴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以上研究证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可能性和理论前景,发现思政教育必须彻底改变现有的治疗思想问题的思考方式,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另外,思政教育应加入积极的教学内容,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同时以人文关怀的视角走入学生内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和验证的实践之旅。本文通过创新思考突破传统程式,从具体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如幸福、成就、兴趣、乐观、个性力量、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组织等切入,并以更微观细致的角度阐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富有更具体的指向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人文关怀,情绪
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研究 【摘 要】
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一直是教育界乃至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本研究希望能为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教育培养提供指导建议,同时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单位提供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最后,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自我发展及提高提供参考。本研究遵循“文献综述——理论建构——编制研究工具——调查研究——应用研究”的思路开展研究。以师范类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经过理论构想建构出全新的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结构图。并提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的最核心和最顶层的能力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在不同工作情境中体现出的共情能力。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专职和相关专业人士,编制了一份适合测评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预测问卷”;经过对问卷的项目分析、题项筛选、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得出正式问卷。同时利用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师范类高等院校的心理学本科生进行测评,考察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的现状与特点。主要结论如下:
1.编制的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共情量表,共有三个维度:心理认知、情绪识别、行为反馈,与理论结构相一致,量表共 16 道题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54,分半信度为 0.808,效标关联效度 0.29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信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
2.所测 797 名被试的年龄在 16~24 岁之间,平均年龄 21.52,标准差 1.579;其中男 134 名(占总人数 16.8%),女 663 名(占总人数 83.2%);大一学生 212人(占 26.6%),大二学生 181 人(占 22.7%),大三学生 183 人(占 23.0%),大四学生 215 人(占 27.0%)。其中独生子女 401 人(占总人数 50.3%),非独生子女 392 人(占总人数 49.2%);有 471(59.1%)名学生来自于城镇,324(40.7%)名学生来自于农村。
3.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对于专业喜欢程度与共情能力得分和共情能力各因子得分都显著相关,心理认识和情绪识别因子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得分无显著差异。但行为反馈因子和共情能力总分男生显著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中,其的共情能力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则显示了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生;核心能力;共情能力
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_宅_现象探析_陆明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这就促使着当前社会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局面的出现,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的变化相应地使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在自主意识、竞争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增强,但同时也无法避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的滋生,而其中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态度,即出现了大学生“宅”现象。这种“宅”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大学生兴趣与动机的展现,实则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双重困扰。本文主要以大学生“宅”现象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大学生“宅”现象调查问卷,结合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深入分析大学生“宅”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特征。并通过访谈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宅”现象产生的心理成因。结果发现:
(1)在 1008 名被试中,有 76.4%的学生以前听说过“宅”现象,67.3%的学生认为寝室同学中有“宅男”或“宅女”,同时,认为自己可能是“宅男”或“宅女”的比例也达到 31.7%;
(2)课余时间的 10%-50%,62.3%大学生都会选择“宅”在寝室,从“宅”在寝室的时间上看,74.6%的学生选择了 2 天以内;
(3)大学生“宅”的类型分为“浅”宅族,“半”宅族,“深”宅族,这三个类型的人数与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 18.1%、14.9%、3.3%;
(4)“浅宅族”与“半宅族”比较,二者差异不显著,但都与“深宅族”差异显著,“深宅族”人数显著少于“浅宅族”与“半宅族”;
(5)三者在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在年级方面,“浅宅族”的年级比较与“半宅族”的年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是“深宅族”的年级差异显著;
(6)在心理特点方面,“深宅族”的负向情绪占 75.7%,而这个值在“浅宅族”和“半宅族”中下降到 20.3%和 44.8%,三者的负向情绪差异显著;
(7)“深宅族”、“半宅族”和“浅宅族”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8)与普通大学生、本次调查的非“宅”大学生相比,“深宅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半宅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差异不显著;“浅宅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9)关于“宅”现象的原因调查,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宅”,是因为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计划和目标、满足个人兴趣、从众、不喜欢当面与人交往、生活方式便捷等。最后,根据笔者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学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宅”现象,并从尊重“宅”生的心理诉求、倡导“宅”生参加课余学生活动、鼓励“宅”生强化组织的归属感、培养“宅”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宅”现象的教育对策加以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宅现象;心理特点
大学生幽默感问卷的编制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世民 摘要
在当代文化中,幽默感己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质“幽默感强的人被认为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与他人相处!身心更为健康”弗洛依德将幽默作为一种健康的防御机制之一,马斯洛将幽默感作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幽默在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方面都引起了更广泛的重视与研究“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所作的研究都表明中国大学生认为幽默很重要,但自己不够幽默,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幽默些”因此,幽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研究者对幽默有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解:(1)幽默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是一种思想游戏,人们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交往,其目的在于在群体内创造欢乐与笑声,缓解人际紧张,逗乐他人,提升人际关系”(2)应对型幽默:幽默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一种应对方式“幽默的态度就是认识到世界的不足和缺陷,并能够接受它,从中取乐,苦中作乐;就在于以游戏心态看待世界,从不幸中见到所幸,在失意中寻找乐趣”(3)沟通型幽默:幽默是一种人际沟通方式,这种方式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传达某些信息“由于幽默采用失调的方式,同时包含多层含义,因此幽默在那些采用严肃!直接的方式将会产生对抗!尴尬或其它风险的场合(如冲突!批评等)中特别适用”以往研究中将幽默感定义为个体欣赏和创作幽默的一种习惯性倾向,本研究中将幽默感定义为个体欣赏!创作幽默并应用幽默来逗乐他人!应对困境!委婉沟通的习惯性倾向“在进行本研究时,查阅了70多篇外文及多篇中文论文,对幽默感下了操作性定义,进行了3次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己有的4份幽默感问卷的基础上,构建了幽默欣赏!幽默创作!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幽默应对五个维度,编制了幽默感初测问卷”用初测问卷调查了262名大学生,然后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析,形成再测问卷“用再测问卷调查了471名大学生,然后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由幽默欣赏!幽默学习!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和幽默应对五个维度组成,包括23道正式测题和2道测谎题“用正式问卷调查了646名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力,西昌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内部一致性Cronbaeh系数为0.823,表明问卷测量稳定可靠“相关系数矩阵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符合量表编制的基本要求”对107名大学生进行施测,采用5幽默风格问卷6进行相容效度验证!采用5焦虑自评量表6!5生活定向量表6!5Rosenberg自尊量表6进行相关研究验证,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对幽默感进行特点分析,本调查表明幽默感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家庭所在地差异,但存在年龄差异”在讨论中结合以往研究对这些差异作了讨论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l)幽默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结构”按照幽默的产生过程和幽默的功能分为幽默欣赏!幽默学习!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幽默应对五个维度“(2)根据幽默感的理论构想编制的大学生幽默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幽默感的适宜工具”(3)幽默感存在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这些差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幽默感幽默娱乐幽默沟通幽默应对问卷编制
大学生幽默感与抑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摘要】
马斯洛将幽默感作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之一。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幽默感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幽默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幽默感作为一种积极的个人特质,与个体创造力发展、压力应对、人际能力等密切相关。而幽默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研究者尤为关注的。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隋绪体验。探讨大学生幽默感与抑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幽默感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与人相处,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更不容易抑郁。根据“幽默感一社会支持一健康”的理论假设,幽默感通过提高人们的社会支持水平来间接地增强身心健康,即社会支持在幽默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00tstraP方法,探讨幽默感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采用幽默感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幽默感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显著正相关,幽默感与抑郁显著负相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抑郁显著负相关;(2)幽默感通过社会支持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具体而言,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在幽默感与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家庭支持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果提示,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在幽默感与抑郁之间具有不同的影响,幽默感更多通过提升朋友和其它的社会支持来减轻个体的抑郁水平,家庭支持在其中的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个体自主性的发展,个体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也在发展变化,家庭和同伴两个系统之家的距离也可能增大。对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生活地域上还是心理发展上与父母的关系都逐渐脱离;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集中在朋友、同学中。关键词幽默感,社会支持,抑郁,中介作用 南北方 幽默感表现 的差异及分析 【摘 要】:
中国南北方具有文化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饮食,建筑,语言,习俗等等。本文从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着手,通过田野调查法,对以重庆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与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进行深入地参与式观察,记录并分析南北方幽默感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对这些差异 的影响 因素,如语言对心理和行 为的影响,人际交流的影响以及 文化差异的影响,进 行深层 次剖析。关键词 :文化差异 ;幽默感
浅析幽默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幽默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幽默感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幽默感可以让人有更多笑容,心情愉快。使人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幽默感可以在情绪调节、压力处理等方面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幽默感不一定有益于身心健康。本文就这些方面探讨了幽默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关键词】幽默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幽默感研究综述 [摘 要] 幽默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它是人们在幽默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经验、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差异,是一种人格特质。目前解释幽默感的理论主要有失谐理论,优势理论和释放理论。在幽默感的研究中编制出一些测量工具,并在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幽默感在表现风格上是多维度的,不同的维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 幽默;幽默感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 【摘要】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已呈广泛与深远之势,把积极心理的理念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必然之势,而学校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与策略,更是首当其冲地结合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挖掘积极心理品质与美德的理念而展开。本文把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小学团体辅导,激发教师、家长、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对逆境的应对能力,提升幸福感,以构建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促进师生、家校的和谐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生团体辅导层面,我们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入手,从挖掘学生的潜能着力,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中发挥潜能,增加幸福,最终使学生的积极潜能与优势成为其成长的最佳助力。在积极心理教师团体辅导层面,构建教师的积极力量,使教师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让教师体验主观幸福感,享受教师这一职业的乐趣,感受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工作,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培养积极乐观的个体。在积极心理亲子团体辅导层面,我们把家长也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塑造积极向上的家长力量,让家长用积极的视角去发现孩子积极的潜能,用积极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孩子积极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孩子的积极健康成长。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团体辅导
第三篇:关键词摘要
交通集团安全生产文化关键词摘要
一、“八五一”的内容:
“八”是指“八字方针”,即:预防、责任、动态、长效;
“五”是指“五个全面完善”,即:全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完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完善承包经营体制、全面完善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指实现一个安全目标,即:实现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二、安全生产工作理念
在岗一分钟、遵章六十秒,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不行。
三、安全工作指导原则
安全生产、预防为主、责任落实、动态监控、长效机制
四、“三关一监督”
(一)三关
1.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
2.严把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
3.严把营运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关。
(二)“一监督”
搞好汽车客运站的安全监督,督促汽车客运站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站、上车,不放超员车辆、带病车辆出站。
五、“三不进站、五不出站”
(一)“三不进站”
1.易燃、易爆和易腐蚀等危险品不进站
2.无关人员不进站(发车区)
3.无关车辆不进站
(二)“五不出站”
1.超载客车不出站
2.安全例行检查不合格客车不出站
3.驾驶员资格不符合要求不出站
4.客车证件不齐全不出站
5.出站登记表未经签字审核不出站
六、“六不准”规定
客运车辆出站上路前:
1.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行驶证、道路运输证、客运线路标志牌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不准出站上路;
2.车辆的制动、转向、雨刮器、传动系统、轮胎气压和磨损程度安全例行检查不合格的不准出站上路;
3.驾驶员临时更换、驾驶员饮酒、身体不适或超长线路班车(日行程超过400km)、夜班车驾驶员数量不足(有途中换班制度的除外)的不准出站上路;
4.车辆超载、超限、私改乱装的不准出站上路;
5.气候恶劣不宜行车的不准出站上路;
6.车内消防器材配置不合格或失效的不准出站上路。
七、“四不放过”
1.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不清不放过
3.事故责任者未处理不放过
4.没有吸取事故教训不放过
八、“四个清楚、四个经常”
(一)“四个清楚”
1.对企业的安全状况和动态要清楚
2.对企业安全生产的隐患要清楚
3.对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环节要清楚
4.对隐患整改情况要清楚
(二)“四个经常”
1.要经常研究分析安全生产工作
2.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检查安全工作
3.要经常分析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
4.要经常过问安全措施落实和隐患整改情况
九、“四个转变”
1.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2.由传统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
3.由常规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4.由人治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
十、“六个百分之百”
1.百分之百地动员部署
2.百分之百地制定措施
3.百分之百地宣传教育
4.百分之百地认真检查
5.百分之百地落实整改
6.百分之百地严肃处理
十一、“四严”、“五统一”、“六个限制门槛”
合作经营车辆:
(一)“四严”
1.严格规范管理
2.严格规章制度
3.严格审核把关
4.严格限制门槛
(二)“五统一”
1.统一管理部门
2.统一管理规定
3.统一合同文件
4.统一基础工作
5.统一车辆保险
(三)“六个限制门槛”
1.来历不明的车辆不收或清退
2.车籍为外省市的不收或清退
3.合伙贷款投资的不收或清退
4.有劣迹行为车主的车辆不收或清退
5.超过5年车龄的车辆不收
6.未提供经济担保人的车辆不收
十二、“一看、二问、三查”
随车司乘(跟车)人员对中途上车的旅客要实行:
“一看”:看旅客是否有异样表情;“二问”:问去向,问携带行包;“三查”:查验旅客行包是否有违禁品。
十三、客运站“十不准”
为不断强化客运站源头管理、落实责任,客运站要严格执行“十不准”规定:
(1)旅客行包、托运物品未经安全检测的不准进站上车;
(2)无关人员及车辆不准进入停车区和发车位;
(3)消防器材不符合规定、逃生工具不合格、三门开启不灵的不准出站;
(4)超员、违规载货不准出站;
(5)驾驶员未经问询告知安全教育不准出站;
(6)各种证照及集团公司核发的驾驶技术合格证不全或失效的不准报班、出站;
(7)车辆未经安全性能例检并填写《营运客车安全例检表》的不准报班、出站;
(8)临时更换驾驶员未经批准同意的不准出站;
(9)《营运客车出站安全查验登记表》未经签字审核的不准出站;
(10)未按规定配备驾驶员的不准出站。
上述十条安全责任人分别为客运站站长、门检员、车场管理员、安全宣教员、行包安检员、车辆检验人员。
十四、客运运营车辆“十不准”:
为强化客运运营安全管理,驾驶员、乘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客运运营“十不准”规定:
1.客运班车要按照许可的路线、班次、站点运行,不准脱线行使;
2.客车要按规定的途径站点进站上下旅客,不准站外上客或沿途揽客;
3.客车在途中不准在高速公路上停靠上下旅客、装卸货物;
4.不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违规载货、争道抢行;
5.不准疲劳驾驶,驾驶员连续驾驶不得超过3小时,24小时内累计驾驶车
辆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
6.不准酒后驾驶、服用管制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
7.不准将车辆交给非公司聘用或未审核同意的驾驶员驾驶;
8.不准私拆损坏车载卫星定位摄像监控装置和遮挡信号;
9.不准驾驶不合格车辆
10.在驾驶车辆当中,不准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上述十条责任人为车上驾驶人员、乘务人员。
十五、“十一个强化”:
1.强化对超员超载以及客货混装的专项整治。
2.强化对车辆技防监控设备的安装覆盖。
3.强化对超长客运班线有效管控。
4.强化外聘驾驶员教育管理。
5.强化对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查验。
6.强化车辆运营全过程的即时有效监控。
7.强化对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查验。
8.强化货运车辆运输安全检查。
9.强化对工业生产的安全管理。
10.强化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11.强化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整治。
十六、安全工作要做到“三如”:
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
十七、安全工作要做到“四全”: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
十八、安全工作要做到“三个须臾”:
须臾不可懈怠、须臾不可放松、须臾不可大意
十九、安全工作要做到“六查”:
1.检查安全制度规定落实情况
2.检查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情况
3.检查基层职工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情况
4.检查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情况
5.检查安全生产管理到位
6.检查学校安全防范、安保措施落实情况
二十、“四类设备、四类伤害”的内容:
(一)“四类设备”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液化石油气钢瓶及附件、常压容器。
(二)“四类伤害”
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场内机动车辆伤害、高处附落伤害。
二十一、安全工作“一岗双责”的内容:
“一岗双责”包括岗位责任和安全责任。确立“岗位第一责任人”安全理念。即:谁在岗、谁负责,谁在岗、谁是第一责任人。
二十二、“三同时”的内容:
生产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十三、外聘驾驶员聘用时的“五个统一”制度:
统一录用、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发放证书、统一检查监督。
二十四、“五个从严”
从严治企、从严管人、从严管车、从严治站、从严治路
二十五、交通集团安全责任体系
“主要领导负总责、专职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全体员工人人有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在岗谁是第一责任人”。
第四篇: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打印格式
都从故乡来——沈从文与莫言小说创作比较(小二宋
体加粗居中)(空一行)
摘 要: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往往也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从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笔下,你会不难发现他们所具有的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现当代文学的轨迹中时,沈从文和莫言也同时“默契”的进入了我们的眼帘。吸引我们注意的倒不是他们有着“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共同称誉,而是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开拓地域文化,营建自己的文学世界时自然形成的那种亲近缘分。他们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而且都未被色彩缤纷的城市生活所腐蚀,超越了都市生活的诱惑,表现出了对家乡的“迷恋”,从而各自创作了极具个人色彩的“湘西世界”和“高密东北乡”。故乡的人、景、事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和根基,他们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无法忘记故乡。这种怀念不仅是一种迷恋,同时也包含了他们对故乡认识的反思,对故乡旺盛生命力的赞叹和对自由精神的崇尚,这是他们创作的相同点。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二人的小说时,还是会发现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图从创作空间、叙述对象、艺术追求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不同,从而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中文摘要小四号仿宋,行距20磅,“摘要:”二字中间空一个汉字,加黑)
关键词:沈从文;莫言;湘西世界;高密东北乡;故乡;人性;民间叙述(3至5个,中间用“;”隔开,“关键词:”三字加黑,小四号仿宋)
(空一行)
Both From Home to——Shen Congwen and Mo Yan Novels Comparison(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空一行)
Abstract: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often striking similarities, particularly from those who share a common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writers write, you will easily find they have a very profound soul “tacit understanding.” When we put into perspective is the trajecto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Mo Yan and Shen Congwen also “tacit understanding” to enter our eye.To attract our attention is not they have a “prolific writer” and “Style writer”, “local writer” the common reputation, but they are thus open up the local culture, building their own literary world, naturally formed close to the kind of fate.They are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but also are not yet colourful life of the city by corrosion, since the more the temptation of the cities, the show's hometown, “infatuated with” and thus created a highly personal their respective colors, “Xiang Western World ”and“ high density rural northeast.” Hometown people, King, the thing is the source of their creativity and the foundation, no matter where they, he can not forget hometown.This is not only a fascination with memory, but also includes their hometown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eflection, the hometown of the amazing vitality and the spirit of upholding freedom, it is their creation of the same points.But when we read the two novels, or will find that the two are quite different, we tried to create space, described objects, such as the pursuit of art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two different, so that their different artistic Pursuit.Key words: Shen Congwen Mo Yan Xiangxi’s world Gaomi’s rural Northeast hometown humanity civil described
(英文摘要、关键词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Abstract:”、“Key words:”加粗,英文关键词之间用两个字符的空格隔开。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单独编页码,底端居中五号宋体,如超出一页,单面打印)
第五篇: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打印格式
都从故乡来——沈从文与莫言小说创作比较(小二宋
体加粗居中)(空一行)
摘 要: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往往也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从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笔下,你会不难发现他们所具有的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现当代文学的轨迹中时,沈从文和莫言也同时“默契”的进入了我们的眼帘。吸引我们注意的倒不是他们有着“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共同称誉,而是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开拓地域文化,营建自己的文学世界时自然形成的那种亲近缘分。他们都是从农村走向城市,而且都未被色彩缤纷的城市生活所腐蚀,超越了都市生活的诱惑,表现出了对家乡的“迷恋”,从而各自创作了极具个人色彩的“湘西世界”和“高密东北乡”。故乡的人、景、事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和根基,他们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无法忘记故乡。这种怀念不仅是一种迷恋,同时也包含了他们对故乡认识的反思,对故乡旺盛生命力的赞叹和对自由精神的崇尚,这是他们创作的相同点。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二人的小说时,还是会发现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图从创作空间、叙述对象、艺术追求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不同,从而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中文摘要小四号仿宋,单倍行距,“摘要:”二字中间空一个汉字,加黑,摘要内容不加黑)
关键词:沈从文;莫言;湘西世界;高密东北乡;故乡;人性;民间叙述(3至5个,中间用“;”隔开,“关键词:”三字加黑,小四号仿宋)
(中英文之间空一行)
Both From Home to——Shen Congwen and Mo Yan Novels Comparison(英文题目Times New Roman四号字体,加粗居中)
(空一行)
Abstract: Wi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re are often striking similarities, particularly from those who share a common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writers write, you will easily find they have a very profound soul “tacit understanding.” When we put into perspective is the trajecto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Mo Yan and Shen Congwen also “tacit understanding” to enter our eye.To attract our attention is not they have a “prolific writer” and “Style writer”, “local writer” the common reputation, but they are thus open up the local culture, building their own literary world, naturally formed close to the kind of fate.They are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but also are not yet colourful life of the city by corrosion, since the more the temptation of the cities, the show's hometown, “infatuated with” and thus created a highly personal their respective colors, “Xiang Western World ”and“ high density rural northeast.” Hometown people, King, the thing is the source of their creativity and the foundation, no matter where they, he can not forget hometown.This is not only a fascination with memory, but also includes their hometown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reflection, the hometown of the amazing vitality and the spirit of upholding freedom, it is their creation of the same points.But when we read the two novels, or will find that the two are quite different, we tried to create space, described objects, such as the pursuit of art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two different, so that their different artistic Pursuit.Key words: Shen Congwen;Mo Yan;Xiangxi’s world;Gaomi’s rural Northeast;
hometown;humanity;civil described
(英文摘要、关键词均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单倍行距;“Abstract:”、“Key words:”加粗,英文关键词之间用“;”隔开。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单独编页码,页码标在底端居中,五号宋体,如超出一页,单面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