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时间:2019-05-15 07:3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第一篇: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

劳教人员装病既是一种严重的违规抗改行为,也是劳教人民警察经常遇到且比较棘手的问题。认真研究和掌握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对于稳定劳教场所的改造秩序和提升教育挽救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以曾担任过所政科长和生卫科长的工作实践,就劳教人员装病的动机、装病的识别和矫治方法,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装病动机的分析。我所自2000年12月开展收教工作以来,先后收容劳教人员1300多名,通过对他们中装病抗改劳教人员的情况分析,其主要因素大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抵触心理严重。由于对政府给以的劳动教养处罚决定不满,导致不服从劳教场所的管理教育,思家心切,对前途悲观失望等,继而表现出心烦气躁,改造不安心等迹象,干脆伪装生病,混过教期。二是企图逃避劳动。有的劳教人员入所前,就一贯游手好闲,缺乏体力锻炼,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他们接受不了劳教场所严格的行为矫治,形成致病心理,企图以伪装生病来逃避劳动改造。三是幻想所外就医。被投进劳教场所,言行不能自由。获得自由的路子唯有减期、提前解教和所外就医。要想获得减期或提前解教,就必须接受改造,付出汗水和劳动,那样太累太难,若能装病得逞,得以所外就医,则是获得自由的“理想”途径,也可能出现听说或见到他人装病成功而动念模仿的事例。

二、伪装生病的识别。识别劳教人员是否伪装病情,必须由医务人员对“生病”劳教人员进行全面检查和“症状”分析,首先排除其真实病情的可能性,这是确认劳教人员是否伪装生病的前提。如何识别劳教人员装病,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看装病特征。在一般情况下,劳教人员装病大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自述病痛与客观检查明显不符。表现出来的症状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规律,伪装行为一旦被戳穿,随即病症消失。二是客观“症状”与实际“病情”不符。自诉病情比实际检查严重,多有类似“病情”发作或多进宫历史。可能出现症状模糊,自造外伤,提供伪症等情况。装病者或毫无客观病情,或在原有病情的基础上过分夸张,有伪造病史、病历证明,或夸大自身症状等依据,三是存在可以查出的个人目的。装病者意图取得某种实质性利益,如逃避劳动、改变处遇、思家心切意欲回家探望或企图办理所外就医等。四是求治心态异常。对医学检测和正规治疗采取回避、造假行为或敌视态度,往往不与医护人员合作,回答问题吞吞吐吐、避实就虚或语言重复、态度偏激,不愿接受正确的医疗方案,经系统的正规治疗大多无效,病程反复性较大。五是持有怕引起怀疑而受到惩罚的恐惧心理。装病者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举止爱冲动或软弱无力、缄默不语等现象,避免与周围人交往,以减少暴露的危险。就诊时,往往会偷偷观察医务人员的表情与反应。接受检查时受暗示的影响较大,医务人员暗示其伪装之疾病所不应有的体征时,“病人”往往会顺从的表现出来。

第二,看装病过程。一般情况下,劳教人员伪装生病大致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制造假象。在伪装急性发病事例中,装病者常常制造一些“事件”作为“病情”的发端。如在生产或生活现场“意外受伤”,或当着众人突然“晕倒”,也有用器械自伤或服用某些药物而在公共场合显露“病情”的现象。二是装病求医。大部分装病者迫不及待地要求就医,常在第一次“就诊”时就把“病情”全盘端出。有的装病者还可能累次就诊,甚至辗转于多名医生或多家医院之间,且“病情”逐渐加码。三是坚持伪装。多数装病者的“病情”是一种持久的“病理状态”,这会给装病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痛苦。如我所叙永籍劳教人员陈某某,为了达到所外就医目的,双脚不能着地,在床上躺了整整半年,上卫生间也只好硬撑着拖起身子爬着去。四是终止生病。不管目的是否达到,伪装的“病情”总要有一个了结。当装病的目的达到之后或肯定无望时,装病者常突然停止治疗,逢人便说:“终于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类谎言。完全承认自己装病的人极少见。另外,有的装病者还会出现有重犯倾向,如若一次成功便会激发其寻机重试,目的未达到也会伺机再试。

第三,看装病形式。伪装生病的劳教人员较为常见的“病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伪装瘫痪。伪装上肢瘫者常选择非经常运作的一侧上肢发生病变,甚至用绳子捆缚肩部,再用凉水冲,或故意用身体压迫一侧上肢使血运受阻,制造肌肉萎缩。伪装下肢瘫者常表现为不能站立行走,不是拄双拐或单拐,就是让他人背着走。伪装单瘫者常用力绷着一条腿,借单拐力量用脚尖踮着走,或者全脚掌拖地拄单拐拉着走,检查时偶见由于长期不运作所致的肌肉萎缩。二是伪装知觉障碍。较常见的有装盲、装聋、伪装肌体及躯体的感觉过敏、迟钝或无感觉等异常现象。三是伪装昏迷。伪装者依靠自己的毅力或技巧以假乱真,故意装扮无反应状态,如木僵状、睡眠状、昏迷状等,对声音、光线、疼痛以及其他刺激的反应均消失。四是伪装血痰。常见的伪装方法是把牙龈搞破使之出血,然后把血混在痰内。我所一大队江安籍劳教人员姚某某,就曾发生过企图以此骗取所外就医的作法。因而,遇到劳教人员声称血痰时,务必要详细检查口腔。对提供血痰的劳教人员,除全面衡量其病情外,应令其当着医护人员咳嗽后再验。五是伪装血尿。装病者常自诉尿中有血,但对泌尿系统的其他应有病症则很少陈述。我们曾发现一名泸县籍劳教人员在衣襟角上暗藏一枚缝衣针,排尿取样时刺破自己身体,挤出血液掺入尿中的事例,所以令其尿检取样时,须从正面观察。六是伪装厌食。装病者有意拒绝进食,或每天只进少量食物,使身体明显消瘦,“病情”显著。七是伪装呕吐。一种是有意识地训练进食后产生呕吐的本领。如进食后用手指深抠咽部,促其产生反射性呕吐,久而久之,就会进食即呕吐。另一种是借助口腔内的异物刺激而呕吐。即在牙齿上栓一条线,线的一头挂一棉球或布条类物品,距离刚好在咽部,需要吐时,舌头搅动线条,咽部受到刺激可立即引起呕吐。这类“病人”想什么时候吐就什么时候吐,尤其是当着医护人员和管教民警的面发生呕吐。我所叙永县天星乡劳教人员熊某某就曾采用此法蒙骗干警。因此,检查这类病人,一定要认真检查口腔和牙齿。八是伪装下肢水肿。伪造下肢水肿的劳教人员,往往是用绳索在下肢的某个部位长期捆绑,使膝关节以下水肿,有时易被医务人员误诊为病理性水肿。九是制造自伤、自残、吞食异物等。有的劳教人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故意对自己的身体实施自伤、自残。例如在劳动时有意地出现外伤、烫伤、烧伤等。我们发现最多的是吞食异物如刀片、钉子、牙刷、笔头等。

三、矫治方法的思考。对劳教人员装病的矫治,是劳教场所医务工作者和劳教民警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坚持做好艰苦细致工作,劳教人员的装病和装病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一)心理矫治。对装病劳教人员的矫治,主要是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装病者的思想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进行心理咨询,开展攻心教育。其次,要给装病者施以前途教育,指出经过医学专家的详细检查已经认为是装病,口头抵赖是通不过的,如再顽固下去会受到严厉处罚,促使其少走弯路。第三,要给装病者指出伪装病情对自己身体的危害。假如持续伪装病情,会给自己的生活和身体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甚至会给自己的身体各脏器酿成难以救治的损害。第四,要给装病者指明改造方向,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自尊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坦白交待的装病者要给与出路,以稳定情绪,避免自暴自弃。另外,对装病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需要通过医务人员和管教民警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各有侧重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打消装病者企图侥幸过关的装病心理,要由管教民警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医务人员的医疗工作又必须不失时机地跟上管教民警攻心战术的节奏。只有由医务人员用医疗科学的道理,提出客观证据证明装病者的“病情”实为伪装,才能驳倒装病者的诡辩。另一方面,装病劳教人员惧怕坦白了装病将受到惩罚,会在劳教人员中丢面子。对此,管教民警就应起主要作用,包括宣讲政策,必要时将坦白者调离原队,以及在劳教人员中进行教育,端正他们对装病的认识等工作。

(二)医学诊断。医治装病劳教人员的“疾病”,首先要对其采用强制性医学检测,进行病理诊断和正规治疗,如给不能进食或绝食的劳教人员以鼻饲或强制装瘫者进行功能性锻炼等方法,从医疗解剖学、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等角度,认真观察和分析其症状表现和心理反应,向同室其它人员调查其“症状”出现的时间与程度,人多与人少时是否一致,白天与黑夜是否相同,是否符合所述疾病的规律,及时揭穿其因装病表现出来的与相应疾病应有体症的明显差异点,促使装病劳教人员在确凿的科学证据面前承认其装病行为。

(三)康复治疗。对于放弃装病念头的劳教人员,要积极采取措施给以康复治疗。首先,要抓紧做好思想转化及巩固工作,以表扬、鼓励为主,坚定他们改过自新的决心,避免反弹。其次,要由医务人员抓紧治疗,帮助其恢复功能,积极治疗其同时并存的真实病情,包括由于装病造成的病情,例如长期装瘫造成的下肢废用性萎缩等疾病。

本文作者:四川省泸州市劳教所副政委 曾镒秀

联系电话:08302700282传真电话:08302701935邮政编码:646000

投稿时间:二〇〇六年九月六日

点击浏览该文件

第二篇: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

心理调适: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也适用于帮助别人。

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指劳教所在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劳教人员开展的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其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增强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的科学性、针对性。

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与管理采用教育、劳动等手段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确保劳教所的安全稳定。本文就劳教场所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意义、目的和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劳教场所应从心理健康、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以提高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

(目的):

劳教人民警察或者是工作者,为劳教人员做心理调适,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定心理咨询方法或者劳教人民警察个人人格影响,帮助劳教学员,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使之养成健全的人格,达到自我完善和内在充实,从而摆脱原有的犯罪心理,并且树立长久的健康心理。

众所周知,警察工作的一个重要层面是预防和打击犯罪,其中“预防”的意义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从事的就是“预防犯罪任务”,那在劳教场所,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和工作者在为队员做心理调适,就承担着这个“预防”犯罪、挽救社会危害的重要工作。从宏观上来讲,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就是这个任务。

跟大家说说我个人对劳教场所或机构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性:

前文说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承担着预防犯罪和挽救劳教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

而就目前来看,预防犯罪和挽救犯罪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也就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叫“犯罪场控制”,所谓犯罪场控制,是指对犯罪的现实场和心理场给予外在压力,直接消除犯罪目标、减少犯罪机遇、加大犯罪风险和代价等,促使犯罪人产生畏惧心理的措施或过程。这么说,大家不太清楚,举个例子。全国各大城市为了加大治安防控采取了武警巡街制度,武警佩戴冲锋前、各种防爆器械、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巡街,这样对犯罪分子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使有犯罪想法的人,某一瞬间心里就打消了犯罪的念头。

这个叫“犯罪场控制”,第二个方法叫“个体内在控制”。

个体内在控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当事人看清自己这种根本无助甚至有害的行为,启发当事人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有效的应对措施。

说直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自我控制、自我管束能力的劳教学员,建立、完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对自我、对社会、对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沿着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走。

在预防犯罪犯罪方面,我只想到了这两个方法,就目前来看,也就是这两种方法。

那就有问题了,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但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个是犯罪场控制,武警拿着警器械街巡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警力渗透不到的地方很可能成为犯罪的死角;一个是个体内在控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或者来访者与受访者,在一个和谐的氛围里、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聆听、倾诉,达到心灵上的共同成长!

相比,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显得更温暖、更人性,“个体内在控制”,主张从人的内心角度去改变人格结构;,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这一观点也更贴切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流。虽然给劳教劳教人员员做心理、教育工作,初期可能很艰辛,但换来的可是长治久安。毕竟,社会的“长治久安”才是我们警察工作的终极目标,它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动的事后惩罚和看守。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形象的体会到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能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心理矫治工作有多重要,这也是我们组织劳教人员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目的。

接下来 再跟大家继续探讨---------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具体意义

(大家可以简单记一下)

1.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所以,针对心理问题,当然要引进心理知识和手段,这才是对症下药。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劳教所劳教人员,尤其是吸毒劳教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类案件的犯罪人都有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结构,一些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心理问题。劳教所中的吸毒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给大家举个例子:有的劳教队员自残自虐,随便吞噬东西,这就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被改造者

就教育改造工作而言,劳教人民警察队伍是实施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劳教人员是被教育改造的对象(客体)。只有主体对客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才

能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模式。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心理调适是实现工作科学化、劳教办特色的重要途径。开展心理矫治,不但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来启动“提高教育改造

和教育挽救质量”的系统工程。它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疏理,提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和手段,通过给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促进工作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发展劳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人民警察知识更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来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也是对劳教人民警察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新的挑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必将极大提高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也就是说,我们多学一下、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个人的良好心态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其次呢,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叫“儿童心理学”,我个人在读大学阶段是很喜欢这个学科,对于比较年轻的同志来说,多了解一下这个学科,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给自己很大启迪,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多了解点心理学知识,能和孩子一起平和的、愉快的度过那你几年比较敏感的时期,对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对孩子成人后的发展。当然,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同志来说,心理学还有一个分支,叫“老年心理学”,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在逐步的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人在晚年更加的缺少社会关爱,尤其是空巢老人,他们所承受的心理状况是我们常人无法承受的,如果在座的各位能了解点心理学,我相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有帮助的。

讲到这,顺便给在座的扩充一下心理学知识,其实心理学不仅仅是普通人所说的那样,看透别人心思、猜别人想法、攻心术等等,他的研究领域有很多,跟个个学科都有联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个个方面。比如说跟数学有关系的统计心理学、测量心理学,跟生理学、医学有关系的临床心理学、解剖生理学,跟教育有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跟经济有关系的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跟运动员、体育有关系的运动心理学,此外还有时间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等等等。而且,这些研究领域都是大有人在的,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工作。比如,通过音乐来治疗自闭症、孤独症患者,就是音乐心理学的工作范畴;还有我们国家的飞行员、航天员选拔工作中的心理测试环节,都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接或间接参与的。

前面我们讲了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讲讲对策。

加强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

大家可以记一下

(一)心理调适组织机构的完善化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同理,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要想扎扎实实开展起来,实实在在收到成效,专门机构的成立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从机构的设立、工作人员的配备、软硬件的建设、经费的保障、场所设施的供给以及心理调适的工作原则、方式、要求、程序、量表测试、诊断矫治、效果评定等,从这些方面对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作出具体性要求和专业上的指导性意见,就可以促进我们开展这项工作。设立“劳教人员心理调适指导中心”“劳

教人员心理调适科”、“劳教人员心理咨询室”、《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规范》 等等。其实这些软硬件设立倒是不难,关键是如何脚踏实地的运用起来、不让他形同虚设,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地工作。

(二)心理矫治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心理矫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的专业性、复杂性、规范性、科学性决定了它对从业者的高要求,从业者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矫治效果的优劣。从专业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劳教单位的心理矫治工作实现持证上岗是高效开展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专职心理矫治民警队伍是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问题上,前几年的武汉市劳教所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一是“走出去”,将全所接受能力比较好强、年龄相对年轻的干警送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学习,系统的学习心理矫治业务,并且特别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亲自授课。二是“引进来”,向社会上公开招聘符合劳教心理矫治工作要求的优秀人才,充实场所心理咨询员队伍。从而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

(三)心理调适实施的规范化

心理调适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从收集求助者背景资料到各种心理测验量表的选用,从咨询员的态度、表情、肢体语言到恰当处理咨询双方的特殊人际关系,从确立矫治目标及方案到具体矫治程序的操作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心理调适特定的程序以及专业化的细节要求。

因此,整个调适过程中工作的程序、采用的技巧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劳教民警要注意准确把握自己在咨询和矫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

实践中,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具体表现有:一是越俎代庖,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简单地说心理矫治的着眼点、落脚点不是仅仅为劳教人员解决一两个眼前的现实性问题,而应致力于通过促进求助者观念的转变、人格成熟的形成,少发生或不发生类似的问题,乃至举一反三,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而不仅限于就事论事。二是在矫治过程中不少咨询员认为咨询和矫治中应该给求助者传授一些自认为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在操作中往往苦口婆心地对求助者予以教导和指点,传授自己认为正确而且坚持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信念及价值观。但心理咨询和矫治的基础是尊重,相互尊重,尊重双方的原有立场,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去完善他的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想法,让来访者主动成长起来,让他们有能力去自主自立,能承担起人生中的各种责任。

(四)心理调适运作模式的立体化

模式的立体化首先是指上层重视。上层领导机构比如说省级领导部门,重视起这项工作,“上行下效”,下面各个机构才能相应开展心理调适工作,达到上下

协调、左右联通的良好工作局面。

模式的立体化其次是指人才的交流。就是劳教所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在这里还以武汉劳教所为例:武汉市有很多心理学院校,华中师范、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这些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水平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武汉劳教所就抓住这个优势,与这些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免费为其高校学生、老师提供心理调适实习研究场地,同时,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为我服务,建立起一种横向内外合作的工作模式,专家来所督导,针对部分心理问题严重的劳教人员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比如说自残的劳教队员,这种队员是很难管理的,单靠普通干警,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这这种合作机制,不仅保证了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开阔了本单位劳教民警的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论

劳教制度向违法行为矫治制度转变的关键在于处罚方式从强制劳动向人格矫治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心理调适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创办劳教工作特色的突破口。鉴于当前劳教场所心理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本人建议应首先对劳教人员进行以心理特质为标准的科学分类,然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团体心理调适为主体,结合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劳教人员进行由浅入深、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同时,在矫治过程中,要从心理学角度对整个教育矫治的效果进行评价,提高教育矫治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劳教人员不良的人格结构,消除其心理障碍,解决违法犯罪根源,预防重新犯罪,达到违法行为调适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全部内容,有不周之处,欢迎在坐的各位课下继续与我共同探讨。

谢谢大家!

(敬礼)

第三篇: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我国劳教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感化、挽救,最终使劳教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由于劳教人员的教育比社会教育更具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劳教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劳教人员回归社会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其心理特点和矫治规律的新型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理性、规范的教育矫治新机制。近段,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劳教教育工作现状,对完善劳教教育矫治机制进行粗浅探讨。

一、当前劳教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劳教机关认真履行劳教教育工作职能,努力对教育方式、管理行为、执法手段进行规范,大部分劳教人员通过教育改造,成为了社会守法公民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认真反思,当前劳教教育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民警队伍现状与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不适应。对劳教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民警队伍与之适应。但从当前劳教民警队伍现状看,构成比较复杂,除部分“科班”毕业的民警外,绝大部分是内部子女、军转干部,自身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法律素养不是很高,且未受专业培训,不具备合格教师的条件,难以担当新形势下教育、挽救劳教人员的重任。

2、教育内容与劳教人员的矫治需要不适应。劳教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劳教人员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但劳教人员成分比较复杂,年龄、文化程度、教期、罪错性质各不相同,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与体系,各级劳教部门很难把握。如文化知识教育,上级没有统一教材,基层劳教单位很难结合劳教人员的不同实际安排适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理论说教多,触动心灵少;职业技术教育一般采用“干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模式,很难对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3、教育手段与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变不适应。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应该坚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样,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更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而实际上教育方式方法却显单一。如重共性、轻个体,对劳教人员的个性特征、个体需求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也缺少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重义务、轻人格,过多地强调劳教人员的义务,考虑尊重劳教人员不够,太多采用训导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劳教人员的对立情绪;重灌输,轻交流,民警往往讲得头头是道,劳教人员认为是“对牛弹琴”,由于缺乏与劳教人员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思想很难有所触动。特别是在当前劳教工作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劳动已不完全是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基层单位更多的是把劳务创收、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了劳动的主要目的。基层单位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难免出现以劳动代替教育、将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教育工作效果的不良倾向。

4、社会帮教与劳教部门的期望价值不适应。少数部门和领导认为教育矫治劳教人员纯属劳教所的事情,对劳教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够;劳教家属没有配合劳教部门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帮教作用异化;社会媒介从正面宣传劳教人员转化、建功立业的事迹不多,负面宣传不少。劳教场所受职能影响,地位不高,对外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开展劳教工作的外围条件欠佳,社会帮教往往流于形式。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劳教人员教育转化的效果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劳教人员的“回炉率”仍然比较高,劳教场所中多进宫劳教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劳教教育工作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造成劳教教育与劳教人员转化的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警队伍结构不合理。劳教民警是劳教人员思想回归的引路人,理应成为知识传播的组织者、思想矫治的引导者、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者和解疑答难的心理咨询师。当前劳教民警年龄明显老化,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民警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劳教教育工作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警队伍配备要求不严,除了历史的原因外,选人用人机制不畅是重要因素之一。前些年劳教系统大规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劳教场所的临时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内部消化,使得基层劳教部门人满为患。由于劳教系统负担包袱重,近几年除政策性安置部分军转干部外,基本上不能对外公开招考,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少数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缺乏的民警又无去处,造成了民警队伍结构不优。另一方面,民警自身加强学习不够,严格要求不够,在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管理水平、执法要求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劳教工作尚不适应。

2、工作考核目标不科学。上级部门在劳教工作的考核目标上,过多地强调场所安全稳定是硬任务,而对教育工作只重视形式上的各种记录、各类数字考核,没有针对劳教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并提出针对性的考核措施。很多真正反映教育工作实际内容的因素,如民警是否具备教师资格、民警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反映劳教人员改好程度的指标、是否对劳教人员的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等,缺乏定性定量的考核标准,忽视了教育工作的长效治本功能。

3、管理教育模式不规范。在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方面,虽然近些年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教体系。由于劳教人员的成分复杂,对劳教人员的管教必须实行分类,但基层劳教单位普遍存在警力少、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对于劳教人员的分类管教根本不具备条件。基层劳教单位与民警大多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低要求,对于如何真正教育好劳教人员显得有些茫然。部分民警受劳教人员违反法律和道德理应惩罚的思想影响较深,人性化教育管理的理念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平时的管教中多采用训导式、惩罚式,以严令代替说服,以劳动代替教育,以强制责成改造,缺少人性化、个性化沟通交流,劳教人员相当一部分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被剥夺,人格和正当权益未能全面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相反易激发其反社会心理。在劳教部门当前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劳教工作经费缺乏保障,创收压力比较大,基层劳教部门为保正常运转,除了向上争取资金、广泛开源节流外,不得不围绕劳教生产“转圈子”,在劳教人员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劳动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4、教育矫治体系不健全。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管理,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作为教育矫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帮教工作,发挥作用不大。各级党委、政府未出台劳教人员社会帮教的具体规定和跟踪管理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没有明确相应的责任和考核措施,满足于作形势报告或者向劳教人员赠送书籍、慰问品等;对于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去向与就业问题,有关部门没有真正地给予关注和帮助;亲情帮教对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化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但劳教家属往往带有不良情绪,极少思想劝导,只盼浪子早回归;劳教场所帮教面较窄,在如何运用社会帮教这一手段,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等方面亟待健全机制。

三、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正机制的思考

针对当前劳教教育工作现状,劳教场所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宽泛式管理、开放式教育模式,着力由防范性管理向矫正性管理转变,由强制服从性管理向说理引导性管理转变,努力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1、全面提升民警队伍综合素质。劳教民警的素质如何,对劳教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矫正至关重要。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把紧“入口”。重点引进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急需的专业人才,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是要加强培训。经常对在职民警开展专业培训,鼓励民警自学,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知识化水平,实现民警由看守型向教育型转变。三是要抓好管理。建立科学的岗位分类体系,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考核要求,不断提高民警依法、文明、科学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2、努力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各级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确定劳教场所教育工作目标,界定教育工作考核内容,指导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相关要求和措施,对劳教执行、管理、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生产等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特别是要突出体现对劳教民警作用发挥、劳教人员认知结构、改好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达到改造劳教人员的不良主观因素、提高个体改好程度、减少和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目的。

3、积极探索管理教育新模式。创办劳教特色,使之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窗口,教育工作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各级政府及劳教主管部门要为基层劳教场所提供分类管理教育的条件,如配齐警力、改善基础设施、配齐教学器材等。特别是在经费保障体制上要实行改革,基本经费应全额保障,不能把创收作为劳动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当前形势、社会生活,组织劳教人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如观看专题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寓教于乐;在方式方法上,要改变说教式、灌输式倾向,引入互动性教育机制,突出启发式教学、个别教育、心理咨询,培育劳教民警与劳教人员的良好情感,更好地促进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变;在工作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可建立电教中心,定期播放专题教育片和时事新闻节目,以及全面反映劳教场所变化和劳教人员生活、学习场景的资料片、录像等,发挥电化教育直观、形象、快捷的功能,促进劳教场所管理目标由过去的“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到“收得下,不想跑、矫治好”的转变。

4、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帮教。构建“劳教所—劳教家属—帮教部门”三位一体的双向互动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地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帮教工作。如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支持、关心劳教工作的职责,加强与社会帮教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协助做好政策解答、疑难化解、信息提供、就业安置等工作;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技术行家、法律工作者开展形势教育、法制讲座和职业技术培训,丰富劳教人员知识;拓展劳教家属座谈、会见、通信方式,放宽劳教人员的会客、探视条件,允许外出休假,给劳教人员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组织转化典型现身说法,促进劳教人员加快思想转变,重新回归社会;加强舆论宣传、正面引导,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与权利,营造理解、宽容、和善、融洽的氛围,使教育矫治工作真正成为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第四篇:劳教人员感谢信

感谢信

各位领导、教官、同志们:

我是的母亲。此刻我怀着一种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表达我对您们深深的谢意!是诸位领导和教官们在我女儿心与灵和生与死的思想残酷搏击中,帮助我女儿战胜了懦弱和逃避,使我女儿在昏暗的生命尽头,重新迎来了曙光。

由于我早年的教育疏忽和女儿遇人不淑,导致她染上了致命的毒瘾,毒品是毁灭一个民族最强大的武器,现在,它也在慢慢的吞噬着我的女儿,作为母亲,我虽痛彻心扉却也是无能为力,我的生命也为之暗淡。在我万念俱灰的情况下,女儿被送到了咱们所里。经过这一段时间教官们对她的教育改造,我看到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女儿,原来枯黄消瘦的小脸现在日益丰满圆润了;原来每次见面都是争吵,现在女儿开始懂事了,开始为她以前的行为忏悔了,开始关心的问我:妈妈,最近身体怎么样了,心脏的老毛病没犯吧?出去之后,我会找个工作自己养自己,再也不让你为我操心了。看着现在这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我又重燃了对生命的希望。

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对众位教官们的感谢,我想等女儿出去后,用她的优异表现来回报您们就是最好的感谢。在此,我给大家深深的鞠一躬来表示谢意,也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我女儿在所里表现的更加出色,谢谢大家!

2012-02-11

第五篇: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一、一般资料

劳教人员李明樟,32岁,未婚,高中文化,抚州市乐安县人。因盗窃被劳动教养一年,2进宫。

二、该学员入所后表现: 经常

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慌头痛,食欲差,伴睡眠障碍三月余。

个人陈述:8岁时父母亲离异,是母亲抚养自己长大。四年前,我开始吸毒,花光了母亲买断工龄的钱5万元。从小就记得母亲有胃病,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患胃癌去世的消息,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母亲对我的关爱历历在目,是我吸毒而花光了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无钱治病,母亲死时我也没能给她送终,我对不起母亲,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从我吸毒这几年来,母亲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我想戒毒,戒毒后多挣钱让母亲过点好日子,可现在母亲不在了,我连尽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只要看到别的学员接见,我就会想起母亲来看我的情景,我就心慌,紧张,出汗,十分痛苦,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胡思乱想,劳动时也老是出错,因损坏劳动工具还被惩罚。三个多月来,我紧张、痛苦、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不想吃饭,有时还头痛,觉得自己是活不出去了,同组的学员、老乡和大队干部不断地安慰我,当时心情会好些,可是一段时间后,我又回到痛苦之中。我想是心理出问题了,所以前来咨询。(在大队民警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求助者姚某,性格内向,做事认真,2006年1月到我大队改造以来,遵守纪律,劳动积极,学习认真,共获减期32天。2007年2月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姚某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和劳动;4月中旬以来姚某表现更为突出,整天无精打采,晚上两三点钟查班时,常发现他在过道上走来走去,难以入睡,行为失常;在习艺劳动中不按操作规程劳动,加工的产品合格率低,还损坏生产工具四次,大队民警、民管会成员、班组长找他谈过多次,效果不大,现在不能正常参加日常的教育学习和习艺劳动。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面容消瘦、憔悴,一直低着头,目光有些呆滞,不能正视别人的目光;求助者身体健康,未发现患有其他疾病,性格内向,最近很少与其他学员交往,大队民警评价他做事认真,业余爱好较少,极少主动参加大队组织的文娱活动。自从三个多月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求助者一直处于痛苦、后悔自责、焦虑不安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无家族精神病史。心理测验结果

90项症状清单(SCL-90)人际关系敏感2.5、焦虑3.2、抑郁2.4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3分(标准分6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8分(标准分60分)

四、评估与诊断

本案例资料来源可靠,情况属实。

(一)据临床资料分析,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评估

1、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自责、紧张、焦虑。

2、生理状态:睡眠障碍、食欲差,头痛、心慌、出汗。

3、社会功能状态:与学员交往少,不能参加正常的教育改造活动,习艺劳动效率明显下降。

4、心理状态评估,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该求助者意识水平降低,心理自控力下降,自信心估计过低,社会交往降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偏差。

(二)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三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回避、影响社会功能,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3、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

义,具有道德色彩,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5、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男性,28岁,有三年的吸毒史。

2、社会原因:(1)父母离异,处于单亲家庭,儿童、少年期间缺乏父爱,(2)有三年的吸毒史,(3)社会交往少,(4)母亲的病逝形成较强烈的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

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的认知:自己因吸毒花光母亲的钱,导致母亲死亡,对不起母亲。(2)错误评价:我是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活不出去了。3)情绪方面的原因:受情绪低落、焦虑、紧张、自卑自责的困扰,自己不能解决。4)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六、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的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即心理冲突没有变形,可以排除神经症。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诊断、分析,通过与求助者姚某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改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责等不适情绪,改善睡眠。

2、改变错误认知,纠正错误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

(四)咨询方法的具体方法、原理和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简要地说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改变错误认知,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些非理性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

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如求助者说:“我不吸毒而用母亲的钱,母亲就不会患胃癌去世”。

2、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制定它的好坏一样。如求助者:“我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如:我活不出去了。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持非理性观念的人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一次 2007年5月11日

1、目的:(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3)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4)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2、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3、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向大队民警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求助者的异常表现情况;本着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采用会谈法与求助者交谈,收集

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成功地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该求助者逻辑思维清晰,领悟力较强,咨询师直接对其讲解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原理,指出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是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使他陷入情绪困扰状态。咨询师具体讲解了ABC理论中A代表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发生的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4、家庭作业:运用ABC理论,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1)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B是什么?(2)找出这种想法有什么证据?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共三次 2007年5月18日

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己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个有罪的人,现在很后悔我怎么去吸毒啊!如果我不吸毒,母亲有钱治病,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不能找出足够的证据来否定这一信念。咨询师肯定了求助者找出的这一不合理信念。分析:母亲生病是疾病发生的必然结果,这是谁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因吸毒导致母亲无钱治病而产生的后悔情绪是适当的、合理的;若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不会去世,我就是一个无用的人,是一个有罪的人,这是不合理的观念,是一种糟糕至极的想法和绝对化的要求。使求助者陷入情绪困扰之中,产生自罪自责,焦虑不安等不适情绪及头痛失眠心慌等躯体症状,求助者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是由自己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她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思维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症状。咨询师为了检验求助者是否真正达到领悟,并要求姚某分析他自己的问题,让他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作为家庭作业给求助者回队完成。2007年5月25日

1、目的: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2、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咨询作业反馈过程中,求助者自述通过寻找问题发生根源,进行了反复自我审查,觉得心情轻松了许多,尤其是自罪自责心理明显减轻,但还是为母亲生病去世而遗憾惋惜。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咨询师针对这一不合理的信念,告诉求助者这属于过分化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这是对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就会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4、家庭作业:(1)要求姚某回忆自己吸毒前母亲患胃病的往事,分析是否自己不吸毒母亲就不会患病,自己吸毒与母亲生病去世的直接联系。

(2)要求姚某以自己吸毒的经历为基础,分析毒品的对个人、家庭、社会有那些危害。2007年6月1日

1、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1)会谈(2)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选录咨询过程中的对话(求助者简称“求”,咨询师简称“咨”)求:母亲从小对我很好,自己舍不得吃、穿,都要给我最好的关爱,而我却去吸毒,花光了母亲的钱,母亲无钱治病去世了,对母亲来说我没有资格做她的儿子,我对不起母亲,我有罪,母亲生病我没有照顾她一天,现在想尽点孝心的机会都没有了,我真没用。

咨:作为一个女人要将儿子抚养长大,确实不容易,可以看出你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求:嗯!(点头)

咨:作为一个称职的母亲,是否应该将儿女抚养长大? 求:嗯„„,是的(点头)。

咨:你能说说判断母子关系的标准是什么吗? 求:嗯„„,是血源关系。

咨:你血管里流的是母亲的血,不管你如何评价自己,你都是母亲的儿子,是这样吗?

求:(点头)

咨:你母亲得了胃癌,这与你吸毒用光了家里的钱有多大关系呢? 求:我也看过相关的书籍,癌症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期诊断也很困难,也可能在我被送劳教之初就形成癌症了,这好像确实与有钱无钱没有多大关系。

咨:既然受目前医疗水平的限制,癌症的早期诊断很困难,母亲的生病与你个人的行为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你又凭什么说你是一个无用的人,有罪的人呢?(指出求助者的主观臆断)

求:嗯„„好像是的,可是我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咨:你不吸毒母亲就不会这么早去世,你有证据吗?你相信有钱就能让癌症患者生存下去吗?

求:嗯„„我也没有什么证据。我也宁愿相信母亲在我吸毒之前就患有癌症,但我毕竟因吸毒而用光了家里的钱,让母亲无钱治病啊!咨: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肯定的,你能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很不错,你能说说你目前处在什么环境,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吗? 求:我很后悔自己怎么去吸毒,我来劳教戒毒也是我母亲的意愿,她希望我能戒毒,好好的生活,她来这里接见一次就讲我一次,我明白了,我应该振作起来,好好改造,不应该这样。

咨:好极了,你能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和以后应该怎样做,真不容易,那你还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吗?活不出去吗?

求:这„„,我好像自信多了,就为母亲最后一次来接见时叮嘱我好好改造,以后成一个家,好好生活的“遗言”,我也要努力改造,出

去后彻底远离毒品,让母亲在九泉之下高高兴兴。

咨:你真棒!你已经学会了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了用理性思维取代自我责备的思维。

4、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答如下具体问题:(1)找一找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合理信念;(2)这个信念是否正确;(3)找出使自己得出这个信念是错误的结论的证据;(4)能否通过自己的辩解,改变一些对自己错误的评价和看法。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共一次 2007年6月15日

1、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2)学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拥有较现实的、较理性的、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3、过程:这次求助者前来咨询时,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自述通过上次与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辩论以及家庭作业的实践反思后,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感觉生活还是很有希望的,已经正常参加学习、劳动一周了。为了进一步帮助求助者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观念,继续探索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使求助者学习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心理测验结果

SCL-90:人际关系敏感 1.7、焦虑1.8、抑郁1.8。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2分,标准分52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0分,标准分50分。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抑郁等不适情绪明显好转,自罪自责消失,无头痛、无失眠、进食情况正常。

(二)大队民警的反应:与学员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习、劳动、日常生活规范能达到大队要求。

(三)社会功能状态:人际关系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规范,改造态度端正。

(四)咨询前后二次心理测验结果比较:症状明显减轻。

(五)咨询师的评价: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改变了求助者不合理信念,解除了情绪困扰,求助者已恢复正常的改造生活;求助者通过咨询,能够进行自我探索,学会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进行辩论,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下载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教人员计分考核办法

    劳教人员计分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劳动教养人员(以下简称劳教人员)计分考核工作,准确运用计分方法反映劳教人员所内表现,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和司法......

    什么是劳教人员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什么是劳教人员 核心内容:什么是劳教人员?1966年前劳教关押对象的六类和198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将劳教对象的六类,法律快车小......

    劳教制度废除后违法行为矫治问题(精选多篇)

    浅析劳教制度废除后违法行为矫治问题 LHH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

    劳教人员家属亲情传递贺卡

    祝福穿透高墙亲情在您身边 ——2013年劳教人员家属亲情传递卡一、前言 新年将至,正是沟通情感的时候,在拨个电话、发个短信就可以满世界拜年送祝福的今天,而在监狱这种特殊的地......

    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

    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是对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教育改造劳教人员的重要手段。在劳动教养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

    加强劳教人员食堂管理之我见

    面对高物价,劳教人员生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劳教人员食堂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劳教人员伙食管理是生活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挽救质量,影响到劳教场所......

    劳教人员入所教育工作规定

    劳教人员入所教育工作规定发布日期:2006-05-30 来源:北京市劳教局字体:大 中 小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劳教人员入所教育工作,根据国务院《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司法部《劳动......

    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精选五篇)

    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践行科学发展观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严重心理问题 【摘要】求助者:劳教人员姚某,2007年2月得知母亲患胃癌去世的消息,三个多月来,求助者自卑自责、极少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