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文化休闲旅游节专题片
西山·慢生活
2011西山文化休闲旅游节
此地群峰耸峙,名山竞秀。十里间旷世名园散落其间。
此地原野浩莽,气象阔大。数百座庙宇点缀在山麓山巅。
八百年来,西山滋养着北京城的文坛骄子、人之俊杰。如今,此山此水依旧钟灵毓秀,西山与海淀融为一体,为人们提供着自然空间、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
依托地利天时,接续文明香火。2011海淀西山文化休闲旅游节在金秋时节盛大启动,诚邀游客体验西山·慢生活。
西山寻宝、骑游西山、北欧健行、西山夜话,集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时尚主题活动将带您走出尘世劳碌,融入纯粹自然。
彩叶秋色文化游、民俗体验休闲游、悦动怡情动感游,六条全新的旅游线路将让您放慢生活的节奏,享受艺术般的悠然。
穿行在风景长廊骑游西山,探访文人雅士曾经流连的风景;健走在林木茂密、空气清新的山间,触摸碑碣上漫漶的印记;西山沉淀许久的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连同生活的浸润力、快乐的激荡力就这样漫不经心的四散开来。
天很蓝,阳光很暖,山很美。每一阵风拂过,都是新鲜的原野气息,让人的身心紧跟自然的律动。霜风渐老、黄栌尽染、万叶飘丹,这个时空里,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阳台香道、大觉禅茶、桃源名泉,这个时空里,人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2011年9月3日到10月28日,西山文化休闲旅游节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与深度感受,在对慢的梳理中,让您的生命变得丰腴,让您的脚步变得安闲,让您放下挂碍,把心安放在西山。
(563字)
第二篇:休闲文化与旅游,课程论文,南昌大学
休 闲 旅 游 文 化 概 论
课
程
论
文
中国旅游文化审美的哲学思考
[论文摘要]旅游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大多局限于对旅游现象的认识,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较少且不统一。针对这种情况,力求从哲学角度,从旅游现象的诸多矛盾中找出其根本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从哲学方面思考进而探讨旅游文化审美的本质及其属性。
旅游的本质是旅游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对旅游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旅游学学科的建设。而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一且深度不够。究竟什么是旅游的本质,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本文着重从分析旅游现象入手,从旅游现象众多矛盾中找出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进而对旅游的本质及其属性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 中国旅游文化 哲学思考旅游本质 旅游现象 属性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愈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伸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启示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性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旅游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受其影响和制约;外国游客来中国,更多地是为了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文化,旅游业不但要把旅游景点展示给他们,同时其基础服务设施本身(如饭店的建筑风格、服务员的着装、饮食的花样等)也是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景致”。中外旅游实践表明,在文化旅游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在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的现代,如果仅仅把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事业而不是经济文化产业,忽略了其浸润着的文化特质,必将大大削弱其竞争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绝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一方面包括具体的、可观的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材、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添设施、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这种过程从酝酿到实施完毕,莫不带有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之直接间接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者游玩、购物的结果以及从中可以见出的明显动向,旅游从业者为旅游者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本身,则更物化地体现着种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适当的外延。广义地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教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发展史、旅游服务艺术、导游艺术以及各种符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旅游文化除理论基础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外延成分。它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行浏览、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及相关的服务等各个方面。
从哲学角度对旅游审美文化进行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实存在的矛盾都不是由单一的矛盾构成的,而是极为复杂的矛盾群体。对于复杂的矛盾群体的性质,首先要从运动形式上加以区分。每一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包含着本身的特殊矛盾,从而构成使自己与其他事物、一种运动形式与其他运动形式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其次又要区别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过程或不同阶段。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若干过程或阶段,区分这些不同的过程或阶段的基础,就是它们各自包含的特殊矛盾。因此,只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握这一过程的本质和各阶段的特点。为此,就要研究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相互联系。
旅游审美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在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这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
高,不久必将被唾弃!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你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也一定会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
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心是保护自然美。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
旅游与审美辩证的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在其中必然存在一个根本矛盾和其它非根本矛盾。所谓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旅游活动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旅游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相对于基本矛盾而言,旅游现象中其它的矛盾属于非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规定旅游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旅游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总之,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根本矛盾起主导作用,制约其它各种矛盾,相对于根本矛盾而言,其他矛盾都是次要的,都是由根本矛盾派生出来的。
把握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应从旅游活动涉及的诸要素入手,因为旅游活动的根本矛盾在于旅游活动内部,主要表现为旅游活动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中。但旅游活动涉及到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或旅游者、旅游服务诸行业以及相关的社会部门或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等诸多方面。可见,旅游活动涉及面甚广,如何在众多有关旅游活动中寻找出旅游现
象的根本矛盾呢?锦州师范学院的陈才先生在《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陈才先生认为:“判断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可以‘一次最小并且最完整的旅游活动过程’为单位进行分析,因为完整且最小的部分剥离了旅游现象中大部分次要现象而保留了主要现象,更容易发现和判断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他假设某个人突发奇想来到离家很远的一处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以追求惊险壮美之举这种旅游活动时,认为在这次旅游过程中只存在两个基本要素:旅游者与旅游对象物或旅游吸引物,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就表现为旅游者与旅游对象物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上。”由此得出,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表现为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矛盾。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该对矛盾中也蕴含着人类社会所固有的一种矛盾:即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是相对固定的或是相对封闭的,人的视觉空间是有限的,而人类探索的欲望是无限的,两者之间恰恰构成一种永恒的矛盾。
总之,人们对于旅游文化及审美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旅游现象错综复杂,而且还因为任何事物的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人们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也必然要经历由片面到全面,由不深刻到深刻的发展过程。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必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曹诗图、阚如良、刘晗,《对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哲学思考》.【2】申葆嘉,《论旅游现象的基础研究》.旅游学刊,1999:5859.【3】王子华,李大金.《旅游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5】叶朗,《中国旅游报》.1988年1月20日.【6】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王兴斌,《旅游资源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国土经济,1999.【8】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9】陈才,《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旅游学刊,2000:6467.【10】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李光坚,《旅游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3】王德刚,《旅游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4】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旅游学刊,2005,20
第三篇:江西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启动申报
昨日从省文化厅获悉,为全面贯彻落实《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江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地深度融合,江西省将以加快江西省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评选江西省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予以重点扶持。目前申报工作已经启动。
据了解,全省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评选范围:凡在江西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A级乡村旅游点、休闲农业示范点、林业生态文化示范教育基地(村)、历史文化名村均可自愿申报。
各参评单位向所在县市文化局逐级提出申请,申报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11月20日前,省文化厅将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对各地推荐上来的申报点优选出前10名进行现场考察与综合评定,最终确定5个“江西省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对获得江西省首批乡村休闲文化旅游示范点的单位进行授牌,还将给予资金重点扶持 江西编辑
第四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编者按: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峡西岸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之一。近年来,省农学会吴建华会长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阐释,2009年3月10日,《福建日报》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为题公开发表了吴建华会长撰写的文章,现原文转载如下,供各地农学会工作中参考。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乡村休闲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乡村休闲产业在海峡西岸蓬勃兴起。作为乡村休闲产业组成部分的乡村休闲文化,正走进乡镇村落,走进千家万户,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乡村休闲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乡村休闲文化设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休闲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休闲文化是沟通城乡文化的桥梁,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重要手段。乡村休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既有乡村文化的特征,又有城市文化的符号。乡村休闲文化总是把乡村本色文化,诸如闽南南音、龙岩山歌、莆田十番八乐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奉献给游客和当地乡亲。同样,城里人也把城市文化带到乡村,如送书下乡、文艺演出、作家采风等活动,使农民感受到新的文化气息。通过城乡文化沟通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目的,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传统,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这些诗篇不少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将吸引更多作家前来采风,从而促进乡村休闲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推动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立足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的田园文化。发展特色田园文化,可以依托农家或山庄,举办文艺演出,丰富田园文化;可以组织喜爱民乐的农民演奏乡曲,体现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可以建立创作基地,邀请作家前来创作田园题材的文艺作品。乡村旅游业所提供的有机农产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很有裨益,有利于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健康的饮食文化。
注重特色,发展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应在挖掘和保护上下功夫。一要注意收集原始实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二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三要利用民俗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四要组织民俗文化研讨和交流。民俗文化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乡村休闲文化的内涵。
依托旅游,发展农村市场文化。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乡村休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表明,乡村休闲产业只有和市场经济结合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台湾兴办了观光农园、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附设的民宿等休闲设施,体现了休闲农业的市场价值。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既有水果采摘园,又可认养果树;既有科普教育基地,又有青少年军训场所;既有垂钓项目,又有品茶室。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文化,我省乡村休闲产业必须依托旅游,发展经济,培育市场,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市场文化的发展。
第五篇: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文化休闲旅游规划目的地
以重点旅游规划项目为基本模块,构造旅游区的空间形态。在保障拥有足够的公共休闲和交流场所的同时,为旅游者制造适合的场所,完成相对私密的旅游消费行为,如家庭、商务会谈的聚会式旅游等。以此,每一重点项目又按其功能及区位赋予个性,富于场所识别精神。青龙山宗教生态旅游是景区的核心主题,这一主题将以规模化、多形态的形式予以充分的表现。同时,围绕宗教文化主题,将现代旅游元素特征与原生态的完整景观设计融入其中,采集极具特色的文化与建筑符号,如唐代风格的寺庙建筑、标志性佛塔建筑、特色的果品种植基地、活泼生动的田园采摘活动等,通过新的构建与整合,形成“青龙山旅游文化”。
巅峰智业旅游规划项目组认为景观元素的旅游规划设计,不应是简单的的叠加与拼合,而是经过创作过程,成为一种具有丰富韵味但个性化的文化符号体系。这将在青龙山景区围绕宗教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度假主题营造中得到体现,本景区地处唐山市东北部,景区具有我国典型的北部山岳景观特征,现有宗教建筑形式、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而有淳朴的气息,在旅游规划中尊重原有区块文化风格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透彻理解、挖掘现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升级。使区块间功能相互补充,在项目设置相互衔接。使规划后的区块达到集功能完善、环境优良、游线畅达的高品质4A级旅游区。
针对此区块包含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然村镇,结合现代城乡规划的理念。在界定原有村镇发展前提下,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使其兼顾了乡村旅游的功能,为景区增加新游线亮点。空间有原有的山体、植被分布、自然分割,不仅丰富了视线也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良好利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