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夏故都 山水之城(西安市市情概况)
华夏故都 山水之城
——西安市市情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万人,户籍人口781.67万人。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西安是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各地市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
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未来五年内,西安一日交通圈覆盖范围将扩大到大半个中国,辐射人口由现在的6亿扩大到12亿以上。
西安是科技发达、创新力强的城市。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9所,拥有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各类独立科研机构661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行业测试中心44个,在校大学生63.2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77余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1万人以上,有4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10.92%,列全国第一。全市18岁以上成人接受教育比例居全国第一。这里聚集了中国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五号、六号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箭载计算机和遥感装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西安是发展迅速、产业兴旺的城市。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经济增长连续9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八大发展平台,高新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六个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区之一,经开区全力打造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制造业基地,曲江新区是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浐灞河生态区成功承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些开发区(基地)是西安主导产业的集聚地、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西安是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城市。西安北濒黄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有被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秦岭,自然景观优美,令人留连忘返。近年来,西安城市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备,城市道路、绿化、供气、供水、供电、供热、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条件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大水大绿”和“蓝天碧水”工程,重现“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2%,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已成为人们休闲居住、投资创业的向往之地。
未来一段时期,是西安发展历史上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西安正努力在全省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会行列,在西部地区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梯队,在全国率先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国务院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对西安的定位是:着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的实施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已成为国家级经济区,西安将在国家区域发展中担当重要的战略角色。目前,全市上下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西安的明天更美好,让西安的市民更幸福。西安不只是古老的,更是现代的;不只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现代化城市,更是各地朋友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我们诚挚邀请大家到西安来观光旅游,创业发展。
第二篇:西安市市情调查报告
西安市市情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古称长安,寓意“长治久安”。从公元前12世纪起,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历时逾越1200年,是13朝古都(一说17朝),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四个王朝周、秦、汉、唐均定都西安。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十七大以来,又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
关键词:西安市,城中村,大明宫
本文欲从西安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旅游和教育六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西安的调查和认识。
一、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长安,寓意“长治久安”。经考古发掘证实,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四十年。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是与外国经济文化交往的核心,汉唐两代尤为突出。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
一九二八年在西安首次设市。一九四八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自一九五四年年以后,一直是陕西省省会。现属副省级城市,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八区及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五县。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安。五月二十四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淇任副主任。五月二十五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贾拓夫任市长、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长,张锋伯任第二副市长。西安从此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西安的经济
西安的经济发展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但我想集中谈一下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地位。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1]
从上面这段来自《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论述来看,西安是这个经济区的核心,是一个大都市。也就是现在所经常提及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因此西安要进行城市升级。
自一九九九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77.29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2190.04亿元,翻了近两番。200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693.85亿元,全年有望达到2500亿元,经济总量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西安地处中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结合处,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总体布局上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中国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与物资集散地。
尽管金融危机对西安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文明依然可以预期西安的经济发展速度依然不会减弱。“今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预计仍将达到14.5%。”[2]
三、西安的政治
在西安的政治方面,我主要地要讨论一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西安市的行政中心不久就要北迁。行政中心的北迁必然带来西安市发展新格局。
城中村的改造目的还在于提升西安市的整体品位和实力。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仍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3]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高速的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一些村庄处在了城市的包围之中。他们给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许多隐患,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西安的“城中村”总体分布有它一定的特点,在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78平方公里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中村417个,总体分布是比较散的,但又相对的比较集中,一半以上的城中村分布在西安市的二环以外、三环以内的城市近郊区,而且基本都是沿交通主干线分布。
西安自2002年11月成立城区旧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来,共批准了74个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其中33个村的改造工作方案已批复。这项改造工程依然处在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之中。面临的问题十分的复杂,改造工作必须在保证质量,符合法律的情况下有序推进。
四、西安的文化
提到西安的文化,一般地都会想到西安的历史文化。这些我打算放在下一个主题下描述。在这个主题里,我想谈的是西安的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文化资源。
地处西安市未央路迎宾大道东侧的西安图书馆从2000年10月26日正式开馆接待读者。这个图书馆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面积30309.66平方米,总高度27.1米。目前开设了报纸、少儿、社科期刊、科技期刊、电子、地方文献、历史文献和视听等10个阅览室和两个自修室,阅览座位共600余个,拥有馆藏文献10万余册(件),订有报纸200余种、期刊近2000种。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网上查询、浏览及打印服务;地方文献阅览室则是西安地区文献之渊蔽。
西安在打造“人文西安”的过程之中,启动了不少文化产业。秦腔作为陕西独特的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将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亮点。投资120亿建9大文化产业园,2015年建成“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为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西安市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重要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了转企改制。比如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家文化企业的出现。
五、西安的旅游
西安的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在这里,我只能大体的尽我的可能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些罗列。
西安主要人文旅游景点: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城墙、钟楼、鼓楼、西安碑林、大明宫、阿房宫遗址、西安事变旧址、青龙寺、西安半坡遗址、八仙庵、鸿门宴遗址、大慈恩寺、秦始皇军事直道、西周沣西车马坑、蔡文姬墓、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老牛坡遗址、栎阳城遗址、清真大寺、仙游寺、杨虎城陵园、东渭桥遗址、秦二世胡亥墓、嘉午台、高家大院、汉阳陵博物苑、乐游原、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骡马市、湘子庙、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唐芙蓉园……
西安主要现代休闲景点、购物点、小吃街: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浐灞生态区、小寨、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骡马市步行街、金花、粉巷、德福巷、回民街……
六、西安的教育
作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试验特区,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但因西安人口数量仅为以上两所城市的二分之一,所以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西安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全国第一),博士点334个,硕士点82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85个,另外有8 所军事院校、29所成人高校,近百所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120多万人。西安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实验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著名学府,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三篇:市政市情概况
政区位置:霸州市地处河北省冀中平原东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东临海港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5公里。政区沿革:秦属广阳郡,汉属益昌县,五代后建置霸州,因建于灞水河畔而得名。宋朝时,霸州属河北路,领文安、大城二县。新中国成立后,霸州改属河北省天津专区管辖,1974年改属河
北省廊坊地区管辖,1990年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授权廊坊市管理。
政区划分:全市现辖6镇6乡一区和两个办事处,383个行政村(街)。
政区人口面积:到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为56万人,现有国土面积784平方公里。
政区自然特征:全市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28公里,属冲击平原区,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2.5—12米。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5℃,全年日照2762.2小时,全年无霜期178天,全年平均降雨量543.6毫米。
政区资源特点:素有“东部摇钱树,西部聚宝盆”之称。西部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西瓜和蔬菜;东部是苹果、鸭梨、桃、杏、葡萄等鲜果主产区。霸州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热水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热水储量达220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2元。1993、1994霸州市连续两年成为河北省十强县市,1995年成为首批达小康县市,同年跨入全国名星县市行列。2001年再次跻身省“十强”县市行列。
工业:以金属延压、钢木家具、塑料加工、机械加工、林木加工、食品加工、线缆制造、乐器制造八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2.2万家民营企业为依托,形成了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中、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工业经济体系。八大主导产业年创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5和85。
农业:积极抢抓奥运机遇,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扶持了岔河集欧亚特色养殖场、胜芳宏发养猪场等畜牧养殖大户,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积极推行“龙头 基地 农户 市场”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出梅花味精、华农大豆蛋白饲料加工、益海食品厂等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农业产业化率达到51;绿色无公害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强化了对全市果品蔬菜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的质量监控,充分拓展了我市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销售空间。
财税金融: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4.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6亿元。全市金融机构齐备,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20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1.3亿元。
商贸投资:按照“依托产业建市场、建好市场兴产业”的思路,多方融通资金,积极培育了益津市场、胜芳滨鹏钢木家具城等一批在北方有较强影响力,规模大、辐射力强的龙头市场,拉动了全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市场49个,市场总占地面积96.1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近6亿元,商品经营范围涉及粮油、蔬菜、食品、小百货、服装、鞋帽、家具、钢材改制、废旧金属、建材等16大类4000多个品种。
2003年,续建、新建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亿元。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亿元,增长49.8。其中,技改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30.7。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2003年,全市民营企业达到2.2万家,从业人员179300人。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80以上的财政收入,转移了8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了80以上的现金收入。
交通通讯: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京九铁路与津霸铁路、津保高速与即将建成的京开高速、106国道与112国道形成三个“黄金十字交叉”。公路密度达到了125.6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1倍。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1000门,移动用户达到60000户,互联网用户达到4695户。
城乡建设:大力实施“城建带动”战略,几年来,累计投资30亿元,完成了以市文化活动中心、商业步行街、市医院综合病房楼、市一中综合教学楼、三星级宾馆新华昆仑大酒店为代表的33项市政重点工程,2003年又启动了总投资2亿元的益津路改造工程,市区建成面积从9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拉动了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市区天燃气入户率已达到40,灯箱亮化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6和100。几年来,全市城镇人口增长12.8,城市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增至65。
水利电力:全市有大清河、中亭河、牤牛
河、固霸新河4条主要河流和东西贯穿全境的人工河龙江渠,国营扬水站15座,流量229m3/s。
2003年,全市新建、改建变电站7座,到年底供电能力达到30万千瓦,同比增长40,并投资2.3亿元,完成了农网改造,开发区等重要工业乡镇均实现了双回路供电系统,确保了全市各项用电的需要,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教育:全市现有秧歌队276个、花会78道、业余剧团57个。2003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彩色周末”、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500多场次,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1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学校2所,初中学校22所,农村小学169所,国办小学5所,市幼儿园1所,社会力量办学12所,全市有各类学生11万多人,在职教师6784人。2003年,我市高中毕业生重点本科上线人数为125人;一般本科上线1160人,上线率居廊坊各县(市)第四;专科上线1674人,上线率居廊坊各县(市)第一。
体育卫生:全市现有以市文化活动中心为首的各种健身场所400多处。2003年成功举办了霸州市第一届全民运会,举办其他各类比赛722场次,各类体育活动570场次。在2003年参加的廊坊市四运会上,我市获奖牌数居廊坊市第一。
全市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健全,现有乡级以上医疗单位26个,其中市医院综合病房楼总投资达3200万元,总建筑面积13160平方米,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2003年又投资1600万元,对市医院门诊楼进行了新建,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非典期间,市委、市政府又投资1085万元新建成了市第三人民医院,专门用于治疗非典等各种传染性疾病。
科技普及:全市现有各类科技人员10648人,其中高级职称163人,中级职称2653人。为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市里组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目前,我市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4项,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1项,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2家,专利申请30项,其中邦壮电子、华洋线缆、天大天久等企业均被审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并正在筹划组建“河北钢木家具民营科技产业园区”申报工作。1999年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行列,2003年再次通过复审。
环境绿化:排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二类标准,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水质污染不超过五类。
自2001年实施“植树造林,绿化霸州”生态工程以来,全市新发展各类林地23万亩,植树1380万株,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5.2%。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9平方米。
保障保险: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率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社会发放率100;城镇失业登记率为0.36,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特困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均为100。加强下岗人员培训,创建了5个再就业基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万人。
特色产业:全市共有八大特色产业,其中各种型号的薄壁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钢木家具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70,西洋乐器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0。
人文自然景观:信安镇龙泉寺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寺内塑有释迦牟尼、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等佛像;北杨庄汉墓及汉代村落遣址,曾出土陶井、陶灶、陶人、陶罐和陶磨等古物;建于清道光十年的胜芳镇张家大院,多次被《小兵张嘎》、《血溅津门》、《燕子李三》和《龙嘴大铜壶》等影视剧选为古建物景;建于清光绪六年的胜芳镇王家大院是欧式建筑、非洲风格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的一个重要典范;建于1750年的格达祠堂是目前我市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祠堂。
第四篇:定西市市情概况
定西市市情概况
(2013年4月)
定西古称“陇中”,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西起定西市临洮县。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兰州、白银相连,东与平凉、天水毗邻,南与陇南接壤,西与甘南、临夏交界,座中四联,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兰州98公里。陇海铁路和兰定、兰临、平定、天定高速公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宝兰客运专线也途经定西。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
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296万。总耕地770万亩,农民人均3.83亩。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均气温7℃,无霜期140天。按2011年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市贫困人口115.83万,贫困面43.39%。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区。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北四县(区)“十年九旱”。全市水资源总量62.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量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自产水资源量不足540立方米,仅为全国、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2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且有限的水资源相当一部分水质超标、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定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
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和第一。有天然草场900多万亩,多年生人工牧草留床面积200多万亩,发展畜草产业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6种,其中黄金、地热水、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岩等储量相对较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三县,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7万千瓦,可开发
利用45万千瓦,已装机30万千瓦。同时,境内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有以漳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清山、遮阳山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祭祖的“陇西堂”和被誉为“海内之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元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址。
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半农牧区,《资治通鉴》 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使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从1983年开始,国家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借助国家扶持,定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走好“三条路子”,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梯田+水窖+地膜+种植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模式,有效促进了增产增收,全市于1999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2000年以来,抢抓国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在改善生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扶贫开发向纵深迈进,逐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成功路子。2008年定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近年来,我市紧盯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四个发展”、“五个更加注重”等一系列部署,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四大基地”,实施民生、生态、科技、人才、党建“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特色、文化、活力、和谐新定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市场化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24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亿元、增长17.3%,大口径财政收入23.2亿元、增长3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1亿元、增长31.1%,公
共财政预算支出148.7亿元、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1元、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3612元、增长17.5%。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0:27:43。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3.39亿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35.04亿元、增长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7.46亿元、增长31.2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亿元、增长32.4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43亿元、增长20.75%。
第五篇:临汾市情概况
临汾市情概况
临汾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南部,因地处汾河之滨而得名。上古五帝之一的尧曾建都于此,故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全市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约为432万。现辖1区2市14县和两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51个乡镇、20个街道办、157个社区,2968个行政村。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892亿元,财政总收入1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亿元,海关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是山西省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530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2亿元,同比增长23%;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同比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9200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82元,同比增长23%。历史文化悠久。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摇篮。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691处,文物藏品14万件,博物馆15个。境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54项,市级72项,被誉为“剪纸之乡”、“梅花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锣鼓之乡”。旅游资源丰富,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广胜寺、大槐树祭祖园、尧庙、霍州七里峪、陶唐峪,襄汾丁村文化遗址等著名旅游景区景点国内外闻名。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18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96.02亿元人民币。
区位条件优越。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侯月铁路横穿东西,是我国东西方向的第二条大动脉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区间;大运高速、晋韩高速、国道209线、309线纵横全境;长临高速、霍永高速、临吉高速、大西高速客运专线、张台铁路、中南部出海通道和南同蒲电气化、侯西复线改造等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临汾市区乔李民航机场2011年年底即可投入使用。所辖侯马市是华北铁路交通大枢纽、中国四大货运中心之一,货物从这里可直通天津、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港口。侯马开发区的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是国家目前批准的26个保税物流中心之一,能大大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是众多商品的集散地和“旱码头”。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的美誉。全市耕地总面积687万亩,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谷子、苹果、核桃、红枣、豆类、西瓜、烟叶等。2010年全市小麦产量867362吨(17.35亿斤)、占全省37.4%,玉米867362吨(21.57亿斤)、占14.1%、油料21476吨(0.43亿斤)、占12.2%,水果379563吨(7.6亿斤)占9.3%,棉花4576吨(915万斤)、占6.7%。吉县、隰
县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金梨之乡”。全市有1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矿种38种,其中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综合优势度为0.73,位居全省第二。煤炭是第一大资源,总储量960亿吨、探明储量为398亿吨,占全省的14%,主要煤种有主焦煤、气肥煤、贫煤、瘦煤、无烟煤等,其中乡宁为全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铁矿是第二大矿产资源,总储量4.2亿吨,其中磁铁矿储量为1.8亿吨,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大理石储量1.5亿立方米,石英石储量2000万吨,石膏远景储量234亿吨。依托资源优势,全市形成了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临汾将不断加快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步伐,着力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纵贯临汾腹地,北起霍州,南至侯马,以汾河为中轴,以大运高速和霍侯一级公路中间地带为区间的“百公里汾河新型工业城镇走廊”,带动东西两山全面振兴,形成“沿汾崛起、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大市、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经济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