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一)—— 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观察目的:通过课堂观察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观察纬度:课程性质 —— 考查·评价
研究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根据学情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二)—— 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
观察目的:让教师能够关注每一个, 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全情投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观察纬度:教师教学 / 发言·交流·指导。
研究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心中是否有每一个学生。
说明:
1.记录学生课堂发言的位置和发言次数。当学生被单独指名回答问题(或朗读等)的次数;以划“正”
字的方式记录,叫到一次,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划一笔。2.学生之间的自由辩论,小组讨论后的发言人发言,或离开座位的表演和活动,可用符号“▲”表示
发言、表演等活动,还可用符号“→”表示教师在教师里行走的路线图,从而正确反映出教师的顾及面。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三)—— 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观察目的:教师课堂提问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提问的是否启迪学生的思维,体现高效。观察纬度:教师教学——层次·指向·指导·机智。研究问题:教师如何提问高效?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观察目的: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纬度:学生学习——互动·主动·体验。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学习的状态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五)—— 课堂文化表现解析
观察目的:课堂管理对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干预作用。观察纬度:课堂文化——课堂管理·精细 ·高效。研究问题:教师对当课人、时、事的管理是否合理。
小班化高效课堂观察
(六)——学生学习投入度观察
观察目的:寻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与高效行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生成的状态。观察纬度:教师与学生行为 —— 低效行为·高效行为 ·生成状态
研究问题:观察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
第二篇: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 李生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小班化
一、背景与意义:
1、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在我国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一些大中城市小学班级人数开始逐渐减少。中国大陆的小班化教学起步于1996年,上海率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随之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开始了小班化教学实验。
2、实施“小班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小班化教育” 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发展。
3、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必然。2008年,我区已有75%的学校具备了小班化教学的条件,并有40%的中小学校率先进行了试点研究,小班化教学已势在必行。2009年,我区政府将“小班化教学研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我区教育改革新的研究方向。
二、方法与过程:
1、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于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个案分析、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聘请东北师范大学秦玉友教授设计了两个批次、包括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四种调查问卷,对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全区共计30所学校,共发放问卷总数共计4万余份。问卷录入后,采用SPSS等相关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
2、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取 “整体设计、课题牵动,立体研究,层块推进”的策略、建立了四大层块的工作运转机制:管理指导层责任单位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运筹层责任单位是小班化教育研究与推进中心,专业引领层责任单位是进修学校,实践研究层责任单位是基层实验点校。各层块之间相互联系,突显整体研究工作的效能,共谋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从西岗区基础教育本土小班化课堂中生长起来的四个基本特征:“细节、活力、高效、个性”是一种原生态的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揭示了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具有一定的原创价值和创新意义。同时,在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实际成效。
(一)揭示了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
1.唤醒活力,引情激趣。活力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不断被激发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活力不仅表现为班级体建设和班级活动,更表现为教师有激情地教和学生有激情地学,不仅表现为教的研究深度,更表现为学的思维深刻性和活跃程度。
2.关注细节,精致过程。细节指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小环节,力求精致。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倡导“细节”的过程观,即追求教学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整体精细、精致与完美,是教学管理中全面质量理念的体现。3.尊重个性,开发潜能。个性指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实践个性的“教”,学生个性的“学”,形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兴趣、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潜能。4.着眼高效,减负增效。高效是指教学结果是优良的,而这种优良的结果是指从“投入”到“产出”是讲绩效的。要充分运用小班化的时空优势,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论为支撑,采用适合小班化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与技术。
(二)探究了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学习指导案策略。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学习指导案策略研究。学习指导案是在小班化环境下,研究制定师生共同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自学、探究,通过教案学案的有机统一,完成共同目标和个性目标的一种师生共用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学习指导案呈现内容包括学习目标、活动设计、练习、达标检测,研究性作业,它既作为课前预习,也作为课上练习,同时也可作为课堂记录,指导学生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具有指向性,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的完美统一。
(1)基本程序:自主学习,以案导学 讨论解疑,以案论学 精讲点拨,以案点学 小结归纳,以案促学 有效练习,以案验学 迁移拓展,以案升学。2.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就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如生与生、组与组、生与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人格的培养。学校在反复的探究过程中提炼出“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十项特征。
3.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教师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需要、个性特征等,为其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辅导策略。大连市第二十六中在对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提出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在实施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时,学校和教师首先通过当堂测验、一周测验和单元测验等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排查,对教学质量监督与分析跟踪;然后,教师根据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辅导中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进一步了解,在课堂中有重点的关注;课后实施个性化辅导,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以及学生间的一对一的辅导等。
(三)开发了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过程,高效课堂离不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的支撑。课堂教学资源是为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服务,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的各种条件。我区在推进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注重对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了其在实现课堂高效中作用。1.小白板。小白板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思维交流的一种教学资源。一般来讲,一块白板的规格为800mm×450mm,配有白板笔若干,白板的背面贴上磁条,这样便于小白板随时粘贴在大黑板上,展示学习成果。
2.两只红笔。首先是教师一支红笔,要求每位教师随身携带一支红笔,确保学生的当堂练习,现场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改正。其次是学生一支红笔,就是要求学生随身必备一支红笔,无论是作业本、试卷还是导航、各种练习册,特别是课堂学案,只要出现错误,必须用红笔改正。
3.校本习题库。教师根据课标、教材、教参,依据学校校情、师情、学情特点,在深研大量习题的基础上编制、研发的高质量的习题集,最后各年级的《校本习题集》作为学校的共享资源,形成校本习题库。4.多元化练习题组。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相关习题编成多元习题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并在自己尝试解决的基础上,寻求本组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使每一个同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提高,从而达到关注每一个,提高每一个的目标。
5.信息化教学资源。区域视频远程教研系统、信息化工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以及一系列的资源库和综合应用平台。
四、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1.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智慧书》专著已撰写完成,全书共七篇,第一篇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概述;第二篇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第三篇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第四篇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策略的研究;第五篇小班化高效课堂管理与评价的研究;第六篇小班化高效课堂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第七篇小班化高效课堂学科评价标准的研究。全书26万字。
2.课题研究成果之二《活力小班实践论》专著已撰写完成,全书分八部分,共约22万字。
3.公开发表24论文,均为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4.承办了全国首届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研讨会暨环渤海地区论坛会议,在香港举办的首届“共创大中华小班路”会议上做专题发言。5.接待共21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参观访问团。
第三篇:小班化教育,实现高效课堂
小班化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丹址小学
赵阳丽
摘要:要实现教育改革,其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是达成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折射和反映一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镜子和窗口。
关键词: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
人类面临着进入21世纪,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世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又在于教育。要实现教育改革,其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是达成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折射和反映一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镜子和窗口。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广大的教学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根据新课程理念来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的高效教堂顾名思义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简而言之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高效课堂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那么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改变教学模式也随之呼之而出。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紧迫性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特别是以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为例,由于受到各方面经济、政治、师资力量等等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明显薄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地区弊端更为显著:
(1)传统的教学模式目标单一:认知目标独尊而人格目标、情感目标缺失,情感目标凸现而学习能力缺失;对存在差异的教学对象实施统一教学目标,漠视了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学中严格限定了课堂教学目标从而钳制了课堂教学丰富的活动生成性。
(2)教学过程呆板: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缺失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乏了应有的人文关怀。
(3)课堂结构陈旧:学习内容的请执行,认知活动受到了限制,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我接受学习,普遍缺失体验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
(4)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学过程中,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学生确实应有的学习过程——存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创造。
2、教师角色的改变也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绝对权威的,学生要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师为了简便易行,又省力,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权威与服从关系。新课程理念中明显地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合作活动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知识的积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自已精心设计的环境中探索,教师是作为学生的同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角色出现。师生关系也是平等民主的,通过对话与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也可以是教育者,课堂不再是系统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实践的场所。教师角色具有多元性,新的时代需要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迎合新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地位的转变的需要,对一种新的强调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小班化教学模式在新课改应运而生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高效课堂的生命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是师生、生生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高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民主课堂,即更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是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潜能。其次,和谐课堂,即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课堂。第三,开放的课堂,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最后,还是一个活力的课堂,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小班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谓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的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等,通过探求、摸索、借鉴、吸收,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拿本校为例,地处偏远山区,学生留守现象突出,教师往往一肩双责,不但要在课内校园承担巨大的教学任务,而且校外课余还要兼任家长角色。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学校形成了自然的小班化,又因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优生与后进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若不在高效高质上下工夫,则棋失先势。
第四篇:浅议打造农村小班化高效课堂
浅议打造农村小班化高效课堂
摘 要:巧用激励语打造农村小班化高效课堂,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该方法确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牢固掌握知识,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教师如果用心地、毫不吝啬地去欣赏鼓励学生,学生就会爱上学习,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轻松愉悦地遨游。
关键词:农村小学 小班化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每个教师都在紧锣密鼓地学习、尝试、实践,都在不断地摸索、探讨和总结。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教师的激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教师通过用心的赏析和鼓励学生,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什么是高效课堂?怎么用激励语提高课堂效率呢?在这里,我就如何运用激励语打造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专家们在谈高效课堂时,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有的又说:“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而我认为所谓的高效课堂,一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内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二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让学生能达到积累知识、破难解疑、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三是应该让孩子们学得心情舒畅,把课堂学习作为一种享受。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自主掌握知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境界。
二、怎样巧用激励语
在一堂课中我将激励性语言分为三层来提高课堂效率。
1.课前的激励
方法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先行条件,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呢?我是这样做的。由于现行体制下的农村小学只设1~2年级,每个班学生均在10~20人左右,班额较小。每天早晨、中午老师都要到校门口接送孩子上下学。我接孩子时微笑着大声告诉每一个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昨天表现真棒”或“你的孩子都快成我们班的小老师了”等等。针对孩子的缺点和相应的一点进步进行激励,让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听到,然后用一只手拉着孩子,一只手抚摸孩子的头,蹲下来对孩子说:“你表现不错,继续努力!”孩子立马脸上就闪出灿烂的笑脸,飞一样地跑向教室。其二,就是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相关问题。还要预计达到的效果,根据课堂学习的预想效果,设计不同的激励语,小奖励等。
2.课堂教学之中的激励
(1)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2)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因此,我在课堂中就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如上课时有个别学生不关心听讲,我就有意识地说:“某某上课听讲多认真,是个守纪律的好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一堂课内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适时激励,使激励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使用教师的“肢体语言”激励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活动,除了语言,还要借助一定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意思。因为学生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而且对教师充满了期望,期望教师的表扬。所以,优秀的老师要善于用语言、手势、眼神、笑容等传递期望和情感。
3.课后的激励
一是来自学校其他教师的激励。如见到胆子小、不敢说话的孩子就激励他“某某同学,你们老师说你今天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真不错,我要号召我班的孩子向你学习。”“某某同学,你当班长了,真了不起”等。二是来自同班同学的激励。对于在课堂表现较好的孩子,老师在课后要求其他同学见到该生时说,你真棒,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让其他学生产生嫉妒、羡慕的思想,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来自家长的激励。高效的课堂能给孩子带来激情,使孩子在课堂中愉悦地获得知识,同时孩子还想把自己的愉悦和家长同享,激励孩子将一天所学的知识讲给家长听,也利于巩固所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教师要通过家访活动,教给家长激励孩子的方法。现代教育观认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如在放学时老师有意在众家长面前表扬孩子,在私下里教给家长在家里激励孩子的方法,家长也在众人面前夸奖自己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就会产生自信,并模仿着榜样去争做好学生。
总之,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和家长适当地实施激励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创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研究,实施高效课堂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也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五篇:第一章小班化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 促学教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课前调查
促学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关注每一个”的高效课堂,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促学教育课堂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单位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对每个阶段都要分析得细致透彻,这样,教师才能在重点关注“导学”过程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达成。因此,采用课前学业调查的方式,能够较好地达到这一目标。课前学业调查要求任课教师从对学生课前学业水平调查设计的研究人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精心设计课前调查的内容和形式,科学选择调查的范围和时间,有效地分析和运用调查结果,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做好教学设计、课堂练习,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学习更有成效,从而使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精致的课堂、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的高效课堂。
一、依托课前调查,便于把握学情
所谓的课前调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学业调查内容,在课前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认知经验等方面进行针对性了解。美国教育界在落实“学习的科学性原则”中曾经提出: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基于“原认知”来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前调查得到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以及经验来进行预设,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将学生统一设定为“知识空白”,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实际上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刀切”的做法完全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偏离了促学教育理念中的“以生为本”的精髓,难以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目标。“课前调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题,力图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技能,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握学情,从而有效设计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因此,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前调查不仅能够让教师做到“知己”,更能够实现“知彼”,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实施课前调查,关注每个学生
课前调查作为了解学生学情的有效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在以往对学生学情分析时候的模糊、笼统的弊端,调查的目的性更明确、关注的视角更准确、获得的数据更精确,为下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结果。因此,科学地实施课前调查,是确保调查效果的必要保证。
1.认真地设计课前调查
(1)确定课前调查的范围
课前调查因课型、课例的不同.选择调查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来讲,课前调查范围包括全班学生调查、小组调查、薄弱学生调查、学生生活环境调查等。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确保这种调查的真实性和指向性,避免出现因烦琐的调查而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通常情况下,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体必须掌握新知识学习的基础性内容,调查应该面向全体,确保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免出现以偏代全的问题。最低性原则,可以选择平日里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或者学习有困难的薄弱学生调查,充分了解这些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针对性原则,依据时间或空间的情况,针对因城乡差异而对学习内容有距离感的知识,课堂需要对特定学生群进行调查。
(2)课前调查的形式
课前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题单式、口答式、谈话式、导学案式、课堂观察式。其中题单式和导学案式调查以文字调查的形式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两点:其一,不能把调查变成学习结果的测试,调查只是为教师个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而不是考试,因此要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出现学生压力大、紧张等现象的出现。其二,调查的语句要活泼、轻松,内容不宜太多太长,抓住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调查即可。对于初中年级学生则可以通过“快乐10分钟”的形式,在10分钟内完成简洁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学生自信,减轻学生对课前调查的考试压力,以使我们真正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水平。此外,口答式是通过口头回答的形式进行调查;谈话式则是通过教师与特定
学生通过谈话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观察式是以上节课学生上课的综合状态为依据,并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作为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各种调查方式应灵活应用,避免一成不变而造成调查效果下降及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的降低现象的出现。
(3)课前调查的内容
根据课型、课例的不同,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类:
基础性调查——主要是了解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已有基础,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突破教学重点的策略。
迁移性调查——主要是了解与本课内容相类似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确立课堂进行知识迁移的尺度和进度。
预习性调查——主要是调查学生对新授知识的预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课堂关注的重点对象。同时,根据学科、年段的不同,调查内容的侧重点以及题量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2.灵活地实施课前调查
(1)选择课前调查的时机
依据授课内容不同以及班级实际情况,可以是提前一天进行,也可以是当堂课的课前进行,还可以是借助前一课的课后测作为下一节课的课前调查。
(2)把握调查的尺度
课前调查要因需而设,应杜绝为了调查而调查的现象发生。在调查的频率上,教师应合理安排,避免学生对调查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调查结果。在调查内容的设计上,不仅难易程度上要精心设计,切中要害,而且各学科调查要进行有机的整合,灵活运用各种调查形式,减轻师生的调查负担。
3.科学地分析调查信息
(1)认真分析调查结果
课前调查的结果为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调查的结果,掌握自己所需要的重点信息:本课内容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达到了什么程度?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或能力存在不足?与本课教学重点内容相关的可供迁移的知识或能力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哪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存在困难?教师或学生还要做好哪些准备?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的时候,还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有知识积累方面的差异,又有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有个性上的差异。促学教育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预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调查结果中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做好其他相关辅助内容的设计及落实,尽可能地适应差异,提出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中求得最佳发展,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如:利用调查结果,针对能力强的同学预设难度较大的内容,对能力一般的同学则适当降低要求,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不仅在难度上,也可以在数量上进行调整。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臵,既发展了“强者”的学习能力,又保护了“弱者”的学习积极性。
(2)理性看待调查结果
由于课前调查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诸多差异因素的存在,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并非都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吻合,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提供错误的信息,即使是采取了全班的调查方式,因调查内容设计上的侧重点不同,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未必能百分之百满足教学设计的需要。例如,在数学调查中可能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没经过课堂学习,有的学生已经会了。但是学生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模糊的。学生的这种“会”还只是一种相对低层次的“会”,是缺少数学化思考的“会”。如果教师认为学生会了就不用“教”了,那么学生就会缺少探究发现知识的活动经历,缺少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构建。因此,具体地了解学生“会”的实际情况,也是作为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的内容,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准确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通过让学生们展现他们已有的知识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既是对自身学习进行再思考的过程,也是给其他同学以激励的过程,而老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抓住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继续研究,给予解决。面对问题,不论是起点高或低的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加入探究行列,这样才能拥有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任课教师除了要努力保证调查结果与学生实际的正相关外,还应该理性地看待调查的结果,做好多方面准备,有备无患。
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克服两种片面的思想,既不要因为调查结果的优秀,而忽视了对课前教学工作的准备,忽视了教师自身“导”的作用;也不能因为调查结果不令人满意而产生畏难情绪。要正确地对待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突破难点的预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进步。
三、利用课前调查,实现高效教学
通过对课前调查信息的分析,任课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学情,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三原则。(学生已经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理解有困难或有争议的,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吃不饱”的,教师给予高位指导)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目标。
1.依据课前调查,实现教与学的高效
实施课前学业调查,为教师充分利用促学教育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于教师来说,它帮助教师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突破点,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要。科学地分析运用课前调查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益。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实现短时高效。
2.依据课前调查,实现练习的高效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同时,通过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也能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此外,由于学生能力和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成为设计课堂练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利用前测结果设计出的练习题,则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前要依据课前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设计,选择练习的形式、练习的内容。增加适合本班学生的自编习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前学业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让课堂练习更加的科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巩固新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教师依据调查结果,可将学生预设为三个层次:对C层学生,低起点,重基础,带着走,多鼓励;对B层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A层学生,重能力,有综合,主动走,多拓展。经过实践,“三层次四维度”的课堂练习设计思路很好地满足了这三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在练习设计上以课前调查结果为设计的思路的核心,设计出三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基本练习立足于本课堂的基本知识,满足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目标正确率应为95%左右;综合练习略高于基础练习,此类习题要求含有本课知识以及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迁移,满足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目标正确率应为85 %~90%;拓展练习是本课知识的拓展应用,难度相对比较高。此类题的题量不必太多,满足学习基础好、层次较高的学生,目标正确率为50%左右。在设计的思路上坚持“四个维度”,即:层次尺度、知识跨度、时间长度、拓展程度。层次尺度即练习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和习题的呈现层次,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知识跨度即练习的设计既要有对新知识的内容也要有对旧知识或薄弱知识的兼顾,实现新知识与相关旧知识的同步巩固;时间长度即要合理分配练习设计的时间,依据不同的学情和知识掌握情况,恰当地安排练习时间;拓展程度即练习设计不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应该设计利于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相关习题。教师据此进行三层次的课堂练习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依据每个层次练习设计的标准,既让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能够完成作业,体验成功;又让中等成绩的孩子巩固强化,积极思考;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充分地利用了课前调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依托课前调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课前调查”让老师对学生有了细致的统计分析,进而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师从备课、上课、辅导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得到了加强,使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得到落实。而教师个人在设计课前调查题、分析调查结果、撰写研究过程记录、进行实录式反思、编写三层次练习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成长与提高。正如老师在一篇随笔中写道:课前调查的研究是一个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研究,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我深深地感到要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多与别人进行研究,分享课前调查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下去,自己的教学能力就会提高得更快。同时,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仅凭借经验对学生进行估计,有时是不准确的。而现在的学生,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渠道很多,有的问家长,有的事先阅读教学参考书,有的参加一些学习班提前学了新知识,这些都有可能为我们的教学所用,成为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资源。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设计教学就是对学生资源的利用,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因此新授知识前,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才不至于浪费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往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课上对新知识反复强调,生怕哪个知识点落掉了,生怕学困生对知识掌握不好,造成了课堂教学密度不够,学生练习的题型少,缺乏深度和广度,课堂气氛沉闷,也造成已经学会的学生就不愿意听课,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顾此失彼。从实施一段看,如果对学生进行课前知识调查,就会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益也越来越高,对于这样的好事,作为老师何乐而不为?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课前调查的推行,老师更加准确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薄弱生的基础得到了巩固,优秀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上的笑声多了,掌声多了,惊叹声多了,课堂氛围更好了。同时,由于教学与练习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更加切中实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学生课内教学任务完成的好,课余的学习负担也随之降低,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促学教育课堂凸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课前调查这一做法,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获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行为前移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激励,也让更多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这种自发的主动性学习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快速成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随着课前调查研究的深入推进,促学教育课堂愈发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与魅力。只要教师仅仅抓住“关注学情”这条主线.有效地设计和改进课前调查工作,“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促学教育目标一定会得到实现。
请结合上面的学习内容写出不少于300字的心得体会(请自行留存,作为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校级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