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农业示范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十一五”前三年规划实施情况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截止2007年12月,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1428万元,同比增长15.63%,占规划目标11800万元的96.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占规划目标3300元的86.36%。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到2007年
12月,全区发展潜力较大的有机茶、干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牧业五大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19142万元,比2006年增长18.96%,占规划任务1.7亿元的112.6%;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占规划任务1.8万吨的112.78%;油料产量达到305吨,占规划任务300吨的101.67%;水产品产量达到100.75吨,占规划任务200吨的50.38%。
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全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个(红坪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1280万元),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达到27个,占规划目标20个的13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4.11%,占规划任务50%的28.21%;农产品加工率为14.11%,占规划任务40%的35.26%;农产品优质率和农业综合商品率均达到了60%,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产品出口创汇收入达到2万美元(2006年),占规划任务100万美元的2%。主要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和一体化经营正在逐渐实现。
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顺利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每年达到了4500人次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率达到81%,均完成了规划任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正在改革调整之中,“以钱养事”机制正在规范健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到8万亩,每年有1万亩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八大技术推广达到8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940元/劳,耕地产出率达到1000元/亩,分别占规划指标的69.4%和100%;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生猪良种覆盖率98%,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40%,动物防疫密度、死亡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基地管理趋向规范,种植业产投比达到1:4.5;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农产品检疫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小型农机推广数量达到10000台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村级覆盖率逐年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8%,占规划任务89%的98.88%;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空气、地面水、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单位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及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逐年下降,养殖场全部利用沼气,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耕地土壤肥力稳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限制在0.5%以下,完成了规划目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耕地质量逐渐提高,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52万亩,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30.4%;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599亩,占规划任务5000亩的31.98%;中低产田比率为70%,占规划目标50%的71.43%;农村公路通村比例、乡村公路黑色化比例、农村电力入户率、水毁农田恢复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村能源建设逐步开展,推广沼气池5566口(截止于2007年),占全区总户数1.3万户的42.81%,占规划任务40%的107.04%。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卫生机构数量,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每百户上网计算机数量,村级养老院,村级图书室数量,农村电视覆盖率,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移动电话数量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任务指标。
(二)主要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1、有机茶。在巩固木鱼镇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在下谷、阳日和松柏等区域发展有机茶,开展无性繁殖,扩大速生优质茶叶基地面积,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其面积已经达到1.15万亩,占规划任务3万亩的38.33%;茶叶加工量为92吨,占规划任务1000吨(2015年)的9.2%,产值达到900万元,占规划任务2500万元(2015年)的36%。有机茶公司、康俊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产品开始上档次,有机茶产品形成了系列化开发,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逐渐提高。
2、蔬菜。现已发展2.9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不含2.94万亩马铃薯),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58%;苞菜、萝卜、白菜等高山无公害蔬菜以及山野
第二篇: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市地震局负责编制、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是仪征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该规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保障《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有效落实,仪征市地震局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仪征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确定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规划更大程度实施到位,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积累经验、以资借鉴。
我局按照《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遵循求真务实、突出重点、方法科学的原则进行中期评估工作。评估期为2006年1月—2008年6月。鉴于该规划总体上属于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规划,中期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评估,进一步发挥防震减灾规划及其相关政策在我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保障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积极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平时能有效地开展地震测、报、防;震时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处置各种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扬州市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管理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服务为本、管理为重、处置得当的原则,以服从和服务全市中心工作为大局,努力提升我市的防震减灾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政府减灾综合管理能力。1999年我市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2005年在原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基础上建立了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对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相关应急救援部门。为了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保持防震减灾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近年来,随着政府换届和人事变动,我市及时调整和充实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组成人员,2007年6月我市下发了《调整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组成人员的通知》,并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定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各部门立即进入相应角色,确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有效开展。使我市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加强震情跟踪,提高宏观异常和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一是加强震情值班,除专业人员在地震台实行24小时机房值班,不间断跟踪震情外,地震局全体人员八小时外分组值班,加强节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期间震情值班,强化值班责任制。二是加强与省、市地震局值班室、地震台网中心震情信息沟通,确保上下联系畅通。三是加强对各乡镇地震宏观观测点督察指导,及时现场处置可能出现的宏观异常。各乡镇积极组建地震“三网一员”网络建设,其中地震宏观测报网积极发挥地震宏观异常跟踪作用,明确科教文卫助理兼防震减灾助理员,分管科教文卫的副乡镇长具体分管防震减灾工作。乡镇还明确了村、企业、居委会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地震工作。现在,我市已建成地震宏观测报点16个(3口水井、2口油井、6个畜禽养殖场、1个水产养殖场、4个特种养殖场),其中市地震局统一授牌的有11个;由企业、社区、村委会共同参与组成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点188个,灾情速报员188人,组成一张覆盖全境的有人值守的地震宏观测报网,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地震监测和宏观测报任务。建成了以铜山地震台(市属)为龙头,各乡镇宏观观测点为骨干,各级各类宏观测报员为基础的地震宏观测报网,努力做到平时能有效地开展地震测、报、防;震时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处置各种情况。例如,2006年7月26日安徽定远发生4.2级有感地震,波及我市,城区及周边地区产生震感。市地震局等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通过灾情速报网了解震感波及范围和震感区群众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值班电话耐心解答咨询群众的问题,还通过移动公司短信平台向手机用户发布震情信息。由于处置及时,措施得当,很快消除了群众的恐震心理,恢复了社会稳定。今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二点三十一分,铜山地震台地震监测仪器警报突然响起,地震台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从计算机上显示出来的地震波超异常波形判断出,千里之外一定发生了特大地震。正在值班的人员边紧张分析地震“三要素”,边通过网络与省地震监测中心核对震情;他们在第一时间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情上报到市地震局。我局在接到铜山地震台震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全体人员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全局(台)人员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员坐在地震监测仪器旁不间断跟踪震情;另一部分人员通过3部电话收集我市居民震感反应,及时答复来电居民对震感关切的问题。下午三点前,我局负责同志在第一时间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情向市委主要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作电话汇报,并将这一特大地震事件向市“110”指挥中心和信息办作了通报,市地震局还及时印发了一期《防震减灾信息》向市领导及有关部门通报四川震情,通过政府网站、“110”指挥中心和《防震减灾信息》等多个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四川汶川震情信息。由于反应迅速,处置及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市,虽然造成部分市民有感,但未形成恐慌,全市城乡生产生活秩序井然。
二、防震减灾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在规范全社会行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推进当地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仪征化纤、飞新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真州、陈集、大仪、青山、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也相继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2、执法与执法监督队伍建设。我局从1999年建立了防震减灾执法队伍,三个科室共有行政执法人员4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1名;建立了领导学法制度,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执法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2007年下半年,又重新申请换发了新的行政执法证和执法监督证。
3、防震减灾执法检查、监督。2007年10月,我局在仪征市法制办、市纪委的指导下,按照合法、合理行政执法的原则,编制了《仪征市地震局行政执法手册》,其中地震行政执法目录包括行政许可类3项、行政处罚类9项、行政强制类10项、其它具体行政行为10项。根据仪征市政府依法冶市的会议精神,我局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并向市政府提交了《仪征市地震局2007年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三、防震减灾工作已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投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并将其作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不断增加防震减灾经费及装备投入,近年来,我市已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并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投入。防震减灾事业费从2000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4万元。此外,我市还拨出专款近40万元,用于铜山地震台测震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台网建设,为地震部门配备了传真、电脑及应急通讯工具,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四、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得到拓展完善,观测数据实现适时采集、传输,处理数字化、智能化。
加强铜山地震台数字化台网的维护更新,确保测震仪器、前兆观测仪器设备完好,运行正常。一旦出现突发地震事件,确保在10分钟内报出震源、震级、发震时间地震“三要素”,为市政府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提供科学依据。仪征铜山地震台是我市自建地震台,1980年建台并投入运行,隶属仪征市地震局领导。全台占地面积13.6亩,在岗人员6名,现有数字测震(单台、多台测震)和数字电磁波观测两个监测手段,承担着扬州市行政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重任。其中,2006年8月,铜山地震台新增了JSD—1型四通道数字电磁波接收仪进行电磁波观测,使我市地震台具有一定的地震前兆观测能力。2008年3月,铜山地震台进行了软、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升级改造,配置了两台高性能的计算机,安装了“十五”地震分析软件,采用14个台站的地震数据信息,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确,台网布局合理,实现地震资源共享(广东智源、Linux平台)。此次硬件、软件升级,进一步提升了铜山地震台的定位能力和监控水平,加强了测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了分析数据的速度与精度。
五、全市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普遍提高。
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工程抗震管理工作日益突出。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市各有关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督监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采取有效措施,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落到实处。对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依法开展安评工作。为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及“安评”的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化, 在扬州市地震局与我市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2006年4月24日,仪征市地震局驻仪征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开始运行,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一名。至此,仪征市防震减灾行政审批事项正式纳入仪征市基建管理程序。2007年9月,根据仪征市政府“两集中、两到位”的会议精神,我局向仪征市编委会申请增设“行政服务科”,经仪征市编委会批复现已增设了“行政服务科”,加强了防震减灾服务平台,依法履行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的职能。在我局的检查、监督下,全市已有多个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对工程场地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我局正稳步实施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优先把农民集中区、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成民居抗震保安示范区。并在全市农村推广符合抗震要求的抗震设计、抗震结构、抗震材料等抗震新技术,指导农民提高自建房屋的抗震能力。我局今年重新修订工作考核标准,并把以上内容纳入其中,作为年终评比的重要内容。
六、地震应急措施较为完善,地震应急保障条件得到加强。
一是政府及重要部门和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并适时修订。为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条例》,有序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工作,1999年,我市首次制定了《仪征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005年又重新修订、下发《仪征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006年我市编制了《仪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根据上级要求编制了《仪征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作为与全市总体应急预案相配套的专项应急预案。仪征化纤、飞新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真州、陈集、大仪、青山、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也相继编制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二是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应急队伍是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主要救援力量,抓好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是确保地震应急工作高效运作的保障。在队伍建设上,我市依托各部、委、办、局和生命线工程单位,组建了公安、消防、民防、医救等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市政、建筑生命线工程(水、电、气、通信)等抢险抢修队伍,确保我市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能及时启动抢险救援。同时,在城区真州镇17个社区普遍组建了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在大仪、青山等乡镇建立了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至目前,全市已组建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19支,共有志愿者477名。各乡镇、社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配备了应急救援志愿者队队长、副队长,公布了联系方式,明确了具体职责,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应急工作的定期检查与演练。2007年,仪征市地震局与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仪征市地震应急检查工作方案》,督促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地震应急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使地震应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应急保障条件得到加强,我局具有公用应急电话4部,地震局、地震台职工拥有手机11部,计算机与因特网、震情监测互联互通。
七、防震减灾法规宣传和地震科普宣传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得到提高。
我市“三网一员”网络建全,队伍稳定,管理有序、运行正常,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地震知识宣传网发挥了防震减灾宣传主阵地作用。我市已建成了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为主阵地,13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学校为载体,11个固定宣传栏为窗口的地震知识宣传网。通过地震知识宣传网,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推动了地震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组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三年中,我市共组织防震减灾图片巡回展4次,参展人超过5万人次,配合科技三下乡、国际减灾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型宣传活动摆摊设点宣传地震知识8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万多份,接受地震知识咨询1.5万余人次;组织地震知识竞赛3次,收回竞赛答圈2万多份;出各类宣传专栏68期,摘登各类宣传稿件200多份;编印仪征《防震减灾信息》38期1500余份;开通《仪征防震减灾信息网》,上网点击达9000多人次;通过仪征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10多部;在印尼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纪念日等重要时间窗口,市地震局通过互联网的政府网络平台成功举行4次在线交流,与广大网友开展互动宣传,网上解答网友关心提问的50多个与防震减灾相关的问题,相关问题被剪贴在政府论坛网页中,被网友点击累计达7000多人次。用好宣传主阵地,创新宣传理念,拓展宣传空间,收到了较为显著的宣传效果。
八、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这几年我市地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前进中的困难已影响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主要困难:一是事业费不足。2007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地震局39.15万元,尽管精打细算、严格控制各项支出,但实际支出为55.75万元,经费缺口超过15万元。超支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化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费用成倍增加造成的。二是没有地震应急交通工具。出现地震宏观异常和突发地震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置,影响了地震应急工作的开展。按照上级要求,市县都要为地震部门配备地震应急专用交通工具。三是由于我局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防震减灾行政审批事项没有纳入仪征市基建的前置审批程序,难免造成一些本来应该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没有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埋下隐患。四是铜山地震台长期担任“站岗放哨”的特殊任务,没有创收手段,除财政拨款外无其他收入来源,人员编制性质却定为差额拨款。针对上述困难,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市政府统筹协调建设、规划、人防等部门,开展综合性的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疏散场所建设,年内建成1—2个功能齐全的应急疏散场所。财政、民政等部门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2、建议加大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力度,将地震局2008年的财政预算从44.37万元调高到55万元,今后并逐年有所增加,使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保持同步增长。
3、建议市政府为地震局购置或调配一辆地震应急交通工具,以解决地震应急交通难问题。
4、建议将我局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防震减灾行政审批事项正式纳入仪征市基建的前置审批程序。
5、建议市编委从实际出发,将铜山地震台的差额拨款性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规划目标和任务的进展情况
(一)总体目标发展情况。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03家,新增25家,预计2008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农村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8.5亿元。2008年上半年9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上缴税收7370万元,联结基地301.7万亩,带动农户67.8万户。
(二)优势产业发展。“十一五”前期,全市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了产品加工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一是粮食产业。已形成以安仁、永兴、资兴、宜章、苏仙、桂阳等6大优质稻生产区,以宜章、临武、桂阳、嘉禾等干旱区为主的玉米和专用旱杂粮(包括红薯、马铃薯、大豆等)生产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49.54万亩,预计2008年总产量205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05%。二是畜禽产业。形成以桂阳、宜章、嘉禾、资兴等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以桂东、宜章、北湖、嘉禾等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临武、苏仙、永兴等为主的特色家禽养殖基地。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87.62万头,出栏牛羊31.82万头,出笼家禽1807.23万羽。三是水产产业。已形成以资兴、桂阳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全市推广名优水产养殖8.5万亩,名优品种产量0.7万吨,水产品产量4.32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54%。四是水果产业。已形成以宜章、临武、安仁、资兴为主的脐橙和永兴冰糖橙等水果基地,全市水果种植面积91.96万亩,预计2008年总产量33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92%。五是茶叶产业。形成以资兴、桂东、安仁、北湖、宜章、永兴等县(市、区)为主的产业基地,全市茶园面积8.71万亩,总产量1600吨,产值8750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的87%。六是蔬菜产业。已初步形成“一县一品”的地方特色蔬菜基地,全市蔬菜复种面积72.3万亩,2008年上半年总产量45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03%。七是烤烟产业。已形成以桂阳为中心,嘉禾、永兴、安仁、宜章为支撑的烤烟发展布局,2007年,全市烤烟收购量73.72万担,完成计划指标。八是竹木产业。已形成桂东、汝城、资兴、永兴、苏仙、北湖等地竹类工业原料林基地126.9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85%;资兴、永兴、桂阳、临武、宜章、苏仙、北湖、安仁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400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266%。九是油茶产业。全市已建设生态油茶林基地80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53%。十是药材产业。已初步形成桂东、桂阳为主的的药材种植基地。全市药材种植面积9.55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32%。
(三)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98家,2008年新增了25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其中,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过亿元企业12家。重点培育扶持了以裕湘面业、生平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企业;以隆平高科为龙头的种子加工企业;以龙丰生态、欢乐养殖、九泰公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企业;以高山哈哈牛业为龙头的草食动物养殖企业;以临武舜华鸭业、天湖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特色家禽养殖加工企业;以东江鱼集团为龙头的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以永兴冰糖橙、东江天然绿色食品、临武鸿源果业、宜章加法果业等为龙头的水果种植加工企业;以狗脑贡茶业、桂东玲珑王茶业、安仁豪峰茶业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企业;以嘉禾三味、安仁坪上食用菌、临武小徐呱呱、桂阳太和辣业为龙头的蔬菜种植加工企业;以创兴人造板、海华竹木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企业;以邦尔泰苏仙油脂、嘉津茶油等公司为龙头的油茶加工企业;以桂阳济草堂药材公司、桂东药材开发公司为龙头的药材种植加工企业。
(四)农业品牌建设。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兴企”战略,进一步提高了郴州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7个,裕湘面业的“裕湘”牌挂面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临武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至2008年6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51家,成员11.3万户,带动农户14.13万户,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成销售34.07亿元。
(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郴州市名优特产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已经启动;郴州七星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良好;龙头企业开拓市场、抢先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临武鸭业公司2007年启动了100家舜华临武鸭专卖店工程,市场销售额大幅提升,并成功进入沃尔玛超市,与东江鱼一起成为南方航空配送食品。
(七)休闲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了郴州梦里故乡、永兴龙山湖、资兴炎帝温泉和桂阳奇秀山庄为龙头的休闲农庄,2008年有望创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四星级休闲农庄3家。
二、主要的工作措施
在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了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着力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推进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加大协调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注重发挥协调职能,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是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提升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地位。2007年,在全市精简各类会议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乡镇企业暨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关注程度以及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工作力度。市人大将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列为市政府向人大常务会汇报的一项重要议题。2007年5月,市政府下发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郴政发〔2007〕12号),指导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全面开展。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听取了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何文君和副市长陈海平带领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到苏仙区邦尔泰和北湖区万华红提召开二次现场办公。二是争取县(市、区)领导支持,理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我局积极与相关县(市、区)领导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不断理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桂阳县已将该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更名为农业产业化局。三是争取部门配合,形成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2007年市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00万元,争取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和乡镇企业扶持资金等151万元,争取农业开发资金1215万元,扶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市财政拟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460万支持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争取抗冰救灾资金5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救灾补损。同时,我局主动成为金融部门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优势企业向金融部门推介和推广,在农业发展银行对信贷企业的选择过程中,我局不仅为其提供企业信息,并在考察申报中提供帮助和配合,实现金融部门与企业的互通、互信和“双赢”。2007年市农业发展银行为36个项目贷款69884万元。
(二)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力量。切实把农业产业化战线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战线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一是开展活动,增强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凝聚力,2007年,先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了中西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湘台休闲农业招商洽谈会、食博会、农博会等多种形成的展会活动,并分别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龙头企业代表赴成都“五朵金花”和长沙、常德、益阳等地学习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同时,在11月1日召开了一次高规格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座谈会,增强了农业产业化战线从业
人员的整体活力。二是完善规划,统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出台了《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统一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战线全体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发展方向。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舆论氛围。2007年,省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强省战略”为主题的宣传年活动,我局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推进农业产业经经营,实现富民强省战略”宣传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在我市掀起了农业产业化宣传年活动的高潮。《郴州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专栏中设立了《走进龙头企业》子栏目。《郴州日报》共刊发农业产业化方面信息71条(篇)。各县(市、区)和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省市县各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宣传自己的发展成果、展现自己的风彩。同时,及时采取各种形式向国家级媒体推介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经推介联系,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记者相继到我市舜华鸭业、永兴冰糖橙和坪上食用菌专题采访,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在央视七套播放。
(四)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 “抓重点、抓典范、抓关键”的工作方针,通过典范企业的带动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发展。一是抓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扶持服务的重点。局重点抓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扶持与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加强调度和监测,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中提供信息支持和日常服务。二是抓典范。局积极配合省局开展的“五个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抓好5家单位的扶持与服务。并且,按照市“双联”办的要求,重点开展了对临武舜华鸭业的“双联”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借助外力扶持舜华鸭业,我局配合省乡镇企业局到舜华鸭业进行调研,进一步引起省局重视,争取省局重点扶持。同时,为带动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我局将郴州梦里故乡列入扶持重点,积极争取市财政、农发行和省局对梦里故乡的扶持。三是抓关键。开拓市场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关键。我局以此为切入口,由市农业产业化协会和郴州市体育场承办,举办湖南郴州首届农产品展销暨年货交易会,成为郴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盛宴。
三、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和落实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延伸不长。我市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增值能力有限。生猪、果蔬等大部分大宗农产品还处于卖原料的阶段;大米、油料等农产品虽进行了加工,但大多只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性粗加工,目前我市还没有进行二次以上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体系的农产品。
(二)产业集聚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郴州农产品在近八年来的全省农博会上共获得80余个金奖,单就茶叶这个行业,就获得全省名优茶奖和“湘茶杯”金奖20多项;舜华鸭、裕湘面等加工产品在全国性的展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郴州农产品在全省乃至更广的范围都已名声在外,但星星点点,规模不大,最大的裕湘面年产值也只有1.6亿元,所谓有样品无产品,有“贡品”无商品,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大规模生产;产业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向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聚,产业的集聚度、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体系,反过来又制约着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产品生产行业存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产加销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贸工农没有一体化的利益联结,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一些龙头企业没有优质原料保障,难以做大做强,反过来又发挥不了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四)个别地方思想认识不高,工作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慢。个别地方不能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重要突破口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工作的力度与其重要性不相称,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第四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5年是实施《××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第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我县上下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和完成《规划》的总目标与主要
任务,从《规划》实施进程的监测结果看,《规划》得到了有效执行,我县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实现,妇女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社会发展的层面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和促进我县妇女事业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
一、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2005年,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使我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68元,比2000年增长了93.2%,财政总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1元,比2000年增加35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比2000年增加1487元,增长42.57%。
二、《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
我县的妇女儿童发展监测评估以《××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确定的终期目标为主,从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儿童与法律、妇女儿童与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妇女儿童发展六大领域主要目标的预期完成情况是:
(一)妇女儿童与健康
我县妇女儿童享有各项医疗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权利,妇幼保健工作有新进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儿童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体质明显增强。2005年,我县共有人口49.28万人,其中女性24.37万人,出生婴儿4619人,其中女性2301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0.74,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78‰,婴儿死亡率为6.5‰,比2000年下降了1.53个千分点,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为8.23‰,比2000年下降了1.05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4。各项指标均完成了预定计划。
二是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县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妇女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已超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了92.67,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为100,孕妇死亡率降至为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7。
三是育龄妇女享有生殖保健服务。我县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89.35,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
四是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8.96,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99.36,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92,均达到了指标要求。
(二)妇女儿童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妇女教育事业是提高妇女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国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的实施,使我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女性接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逐步缩小,女性受教育人数的比例不断提高。
一是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儿童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了100,小学净入学率100,小学5年巩固率100,均已达到规划目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三年巩固率99.2,初中学生辍学率0.80,其中女性为0.48,均在规定指标内。我县已经普及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二是有步骤地普及高中教育。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比预定指标差1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2005年,参加女性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达10万人,农村妇女科学文化普及率达98,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掌握实用技术达7万人,成人识字率为99.4其中女性为99。
四是特殊人群的教育得到重视。2005年,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91.6,比规划目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三)妇女与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05年,我县继续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
护妇女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禁止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县乡各级组织和劳动部门,积极开辟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妇女就业途径不断拓宽,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程度越来越高。
一是女性就业人员逐年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就业意识也逐渐转变。虽然单位就业率有所下降,但实际就业人员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闲置劳动力越来越少,女性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她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乐亭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和大的贡献。2005年我县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达到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
二是女性的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95万人,其中女性1.3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04万人,其中女性为0.9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女性为0.3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6万人,其中女性为1.8万人。从参加各类保险的男女性别比来看,虽然逐年在缩小,但整体差距还较大,这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是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再就业效果显著。县委政府十分注重解决失业妇女再就业和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这一现阶段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首先妇联与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携手合作,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妇女提供就业帮助。其次县妇联会同劳动保障局、农业局、司法局、卫生局、科协等单位深入农村基层,对妇女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在全县举办“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专题培训。此外,县政府还制定了零就业家庭扶持、技能提升、岗位开发三项促进就业措施,安排扶持城乡就业的补贴及其他各类扶持资金,促使一大批失业妇女走上了新岗位。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是男女平等最高层次的内容,是体现妇女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措施。我县广大女性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女性干部的参政比例和议政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底,列入《规划》监测指标的县级、科级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重、村(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等指标,均比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是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比例稳步上升。2005年,县级党委、政府、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都配备了女干部。其中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县级领导班子中共配备5名女干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中至少配备了有1名女干部,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11.7,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80。
二是建立了后备女干部人才信息库,做好后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为确保女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明确并完善了培养女干部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措施、培养教育和领导责任,着力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和女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女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我县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管理的程度增强。我县共有干部9282人,其中女性干部有4762人,占干部总数的51.3。2005年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是219人和171人,其中女代表和委员分别是42人和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9.2和24。
(五)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
我县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和妇女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切实保障妇女的各项权利。公安机关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和多次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专项斗争,有效预防和打击了涉及妇女刑事犯罪的案件。大力开展对弱势妇女实施社会援助活动,切实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妇女的合法权益。
一是侵害妇女人身权益的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打击强迫妇女卖淫犯罪,做到即发即破,坚决保护妇女权益。加大了劳动监察力度,2005年,被劳动监管部门查处的童工数有2人,并对非法用工单位按规定给予了严厉的处罚,全年未成年人犯罪率为0.023。
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继续扩大援助的范围,如增加交通、工伤事故赔偿、干涉婚姻自由、离婚财产分割、家庭暴力处理等法律援助事项,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受理立案期限,制定实施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保护了妇女合法的控告权、申诉权及在诉讼中的各项权利。
(六)妇女儿童与环境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关爱女孩、尊重妇女合法权益的公民意识不断加强,为我县的妇女儿童营造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是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3.18%,比2000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但距离2010年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仍需要进一步努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65,超额完成了目标规定。
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和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妇女儿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05年,用于教育事业财政投入10315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5729万元,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2316万元,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1万元。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愈来愈优良,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三、《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女干部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农村女干部存在文化偏低、活力偏弱的状况。机关女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不多,大部分是大专学历。女正职领导干部不多,懂经济、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女干部不多。
二是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还需进一步加强。女性就业、任职、提拔等诸多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女职工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岗位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政策落实不好,特别是部分私营企业不愿与女职工签订或续签合同,甚至随意解除劳动关系,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还相对薄弱。
三是妇女儿童保健和妇女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年来,我县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偏高,社会保险中,男女比例基本为2:1,男女差别较大,农村基本社会保险十分不完善,城乡差距较大。
四是自来水普及率还没有达到标准,尽管我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比2000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距规划指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加快改进的步伐。
四、促进妇女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要促进我县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继续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社会发展,促进妇女的全面进步,保障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法律保护、环境等各个领域的权利,提高妇女分享社会资源的程度和生活质量。
(一)加强领导,突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促进解决妇女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从政策、人力、财力上给予解决和保障。各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常规或专项行政督查和执法检查,加大干预力度,加快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与时俱进培养选拔女干部
要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抓好女干部队伍建设和后备女干部队伍建设。要鼓励女干部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竞争、提高素质,奋发有为。积极扩大基层女干部的来源,乡镇、街道招聘或录用干部,县直机关招录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女性都应占一定比例。要抓好基层女党员的发展工作,为乡镇和村居委会选拔女干部打好基础。要组织好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保证女干部在各种干部培训中的数量和比例。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女干部实施轮岗交流,提高综合能力。要抓住关键环节,不失时机地选拔女干部。要拓宽视野,可尝试定向、定位的选拔方式,为优秀女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此外,要将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运用在女干部的推荐、监督、培养、教育等工作上,促进女干部选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大力提倡妇女婚育新风尚,提高妇女生殖保健水平
要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和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社区开办宣传专栏等形式,在全社会中广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宣传,促使广大婚龄、育龄妇女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努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妇女病普查的工作力度,健全制度,组织开展妇科常见病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妇女疾病预防、治疗等保健知识,筹措经费,落实专业人员,切实提高妇科病的检查率和治疗率。
(四)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切实把维护妇女健康的权益落到实处
加大对卫生保健产品、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对法律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实行执业管理和人员资格管理,依法查处危害妇女儿童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能力和利用卫生机构服务的能力。
(五)加强妇女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女性职业技能
一是强化就业培训工作。指导各类职业培训实体,在城乡妇女中大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就业培训,积极开发适合女性就业的专业(工种),扩大招收妇女的总量,使失业女性通过技能培训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二是要狠抓下岗女工的再就业培训。要将再就业培训中心的培训重点转向下岗职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大力开展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三是继续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根据职业变化需求和妇女从业人员的特点,大力开展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妇女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妇女终身培训体系。四是以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向非农业转移为重点,大力开展定点培训、定单培训和各类实用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农村妇女在非农业领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六)拓宽就业领域,为妇女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特殊需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方面,适当对女性倾斜照顾。同时加强对妇女就业服务工作,扶持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对女性就业的服务引导工作,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
(七)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服务功能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扩大生育保险范围,保障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基层卫生设施和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机构,提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和保健工作的覆盖面。
(八)进一步加大对妇女儿童阵地建设的经费投入
加快妇女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多功能活动场所建设,力争在2010年建成乐亭妇女活动中心,健全完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和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妇女生活环境。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
第五篇:十一五外经贸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一五外经外贸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苏仙区商务局
一、“十一五”中期(至2008年6月)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和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克服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开放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提高,“十一五”中期阶段(2008.6)计划完成情况如下:
1、利用外资。“十一五”在中期阶段(06.1-08.6),全区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8个,实际到位外资15390万美元,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分别递增达到10%、12%。
2、对外贸易。“十一五”中期阶段(06.1-08.6),全区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 14647万美元(3845+7702+3100),是“十五”的2.9倍,年均递增51%,其中出口12720亿美元(3227+6493+3000),年均递增53.1%。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十一五”中期阶段(06.1-08.6),全区累计新签外经合同额1.0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0.54亿美元,新派人数260余人,年均分别递增14.9%、11%和15%。
二 “十一五”外经贸主要特点
一是队伍不断壮大。到07年末末,全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 8家,其中进出口规模突破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家(包括华录数码),占全区对外贸易的比重近72%。“十一五”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比“十五”增加近10个。
二是结构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实现同步增长,到2007年底,我区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80 % “十一五”末,全区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已达到88%以上,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6109万美元,年均分别递增25%和35%。全区外派劳务由传统建筑、缝纫工种向护工、技工、研修生等高技能工种转变,境外工程承揽由分包向独立承包转变,其中高技能劳务输出占比达16%。
三是贡献不断提升。尽管我区开放型经济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但其对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全区外贸依存度和实际到帐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分别在2007年上升至4.8%、8.5%。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10%源于外资,外贸进出口占GDP比重逐年提高。
回顾“十一五”,我区对外经济工作虽然取得了新发展,但仍存在一 1
定的不足。一是外向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在全市位次靠后。二是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不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少。三是外资大项目少,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四是由于土地限制,开发区、园区的先导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十一五”外经贸发展内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原因)“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总体来看,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区对外经济贸易继续保持适度增长,但我区整体外贸出口增量不大,出口企业不多,出口产品单一结构不优、科技含量尚待提高,总的来说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矛盾和风险不容忽视。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世界经济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和能源紧缺带来得高油价,世界经济增长态势放缓。而且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国际市场上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扬,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增多。国家对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适度调整,交通、电力、能源等“瓶颈”约束仍很突出,国家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土地资源供应日益趋紧,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外商投资经营成本上升。全球投资竞争激烈,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外资准入,特别是周边国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态势。中国仅靠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难以在吸收外资的竞争中继续占据有利地位。
从省市内情况看,我区“十一五”外经贸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难题。长株潭被批准为“两型”社会试验区,郴州地区经济发展在省内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湘南地区与湘中北地区外经贸发展差距大,将使总体效率的提高渐趋边际,同时也使原有矛盾逐步突出,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周边地市发展态势迅猛,积极构筑韩资板块、日资高地,抢抓港澳台资,对我市(区)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而从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来看,我区乃至郴州市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现有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差,支柱产业本身竞争优势尚待加强,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在价值链中参与国际分工的环节不具有比较优势,目前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基本处于产业中低端,主要还是以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低成本要素参与国际分工,经济国际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目前人力成本的增加、土地供给以及相关金融外贸等宏观政策的限制,郴州相对其他两个产业承接城市(赣州、韶关)竞争力不明显。
一系列得原因需要我 区不断深入开展软硬环境建设,推动“十一五”期间经济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善,充分降低商务成本,才能在大珠三角地区以及省内保持足够得竞争优势。
四、今后两年的发展重点及政策措施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新的理念推进经济开放化。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开放型经济的差距已成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差距。为贯彻落实经济国际化战略,必须首先解决好观念问题。要认识我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必须大量引进、吸纳外来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把利用外资与加快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积聚。
2、积极利用国际资本,确保外资规模稳定增长。首先进一步调整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与水平。继续发挥五大产业集群效应,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依托特色资源招商。其次要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成效。组织开展更加实务有效的招商活动,继续推进专业化招商工作。积极探索市场化招商,实现招商工作企业化,招商机制市场化;进一步强化驻点招商和小分队招商,进驻重点地区,紧盯大客商、大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
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外贸发展水平。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载体建设,进一步壮大企业经营规模,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总量,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对外开放。一是大力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建立正常的联系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加大对自营生产企业的培植力度,重点关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业务,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重视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积极支持企业利用多种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4、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拓展外经合作领域和市场。首先要 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外经总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博览会、交流会、研讨会、推介会等投资促进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家走向世界,到各国去办企业。其次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外派劳务的层次和水平,鼓励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走向国际劳务合作市场,不断提高我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的层次和水平。
5、优化政务、服务行为,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一是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提高行政审批管理和产业政策的透明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要用足用好利用外资、扩大进出口的一系列政策,配合上级部门修改和调整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政策法规。三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快培养一批精通国际经济、法律,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懂外语的人才群体,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四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快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为外来投资者营造安全、稳定、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200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