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 果 简 报_38177
成 果 简 报
(2006年第1期)
一、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摘要
研究中心继续开展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共同经济原理及其衔接》、《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机理、机构与法律》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研究工作。
部分公开发表阶段性成果及摘要如下:
1.于立,2006:《垄断行业改革如何走出僵局》,《中国企业家》第5期
【摘要】我国垄断行业竞争机制的引入还是停留在分拆原有垄断企业的层面,尚未形成规范的进入制度和退出制度。垄断行业改革的实质是国有企业改革。从行业(是否竞争)与企业(是否国企)的组合角度看,问题较多的是垄断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能真正弄清国有企业的性质,从而陷入“名不正,言不顺”的困境。如果用“国有比例”和“干预程度”这两个指标代表“公共性”,而用“自主权”和“营利性”这两个指标代表“企业性”,那么不同国企将有不同的组合。垄断行业中的国有企业的典型形式是特殊法人,当务之急是制定《特殊法人法》。
2.于立、唐要家,2006:《所有权激励与公用企业的反竞争行为》,《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
【摘要】论文主要是分析“混合市场”中,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在竞争性双寡头市场上,部分民营化的国有企业会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有竞争对手获得更高的利润,在国有企业具有经理控制特征时,它天然地具有排斥新企业进入的激励。在竞争性市场当中,国有所有权不仅会造成市场结构扭曲,而且会造成市场行为扭曲,国有所有权降低了市场绩效。因此,推进分类的民营化改革和建立反垄断司法体制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3.于立、吴绪亮,2006:《出台反垄断法:该急还是该缓》,《中国经济时报》 2月24日
【摘要】反垄断法的约束范围比人们通常理解的要狭窄的多,真正属于反垄断法约束的只是非法的人为经济垄断和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性业务。反垄断法绝不是只反大不反小,企业规模不是判别垄断的标准,反垄断法与规模经济完全可以并存。垄断的判别非常复杂,现实中可以采取一些简易判别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构成垄断,也不一定违犯《反垄断法》,“合理推定原则”大有用途。出台一部系统而权威的《反垄断法》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当务之急,宜早不宜迟。
4.于立、吴绪亮,2006:《资源型城市“两个机制”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辽宁日报》(理论版)5月24日
【摘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事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就是要确立自然资源有价的观点,对过去自然资源被无偿取走的地区进行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包括资金方面的援助和劳动力方面的援助。建议在现行《矿产资源法》、《土地复垦条例》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在复垦中的权利与义务;完善现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于立、唐要家,2006:《所有权激励与公用企业的反竞争行为》,《财经问题研究》第6期
【摘要】论文主要是分析“混合市场”中,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变化对企业市场竞争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在竞争性双寡头市场上,部分民营化的国有企业会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有竞争对手获得更高的利润,1在国有企业具有经理控制特征时,它天然地具有排斥新企业进入的激励。在竞争性市场当中,国有所有权不仅会造成市场结构扭曲,而且会造成市场行为扭曲,国有所有权降低了市场绩效。因此,推进分类的民营化改革和建立反垄断司法体制是重要的政策选择。
6.唐要家,2006:《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比较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1期
【摘要】反垄断法豁免制度是反垄断法的重要组成制度。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和欧共体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豁免的法律规定应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豁免应以效率为导向;行为豁免是反垄断法豁免范围规定的主体;豁免政策应是有条件的,并具有动态性;豁免制度的执行要形成对行政审批权力的制衡机制;豁免制度要注重国际协调的发展趋势。
7.于左,2006:《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与行政垄断规制困境——泰国两则反垄断案例的启示》,《财经问题研究》第5期
【摘要】论文通过对泰国两则反垄断案例的分析,考察了泰国的行政垄断、利益部门博弈与反垄断执法权力配置问题,并籍此反思中国的行政垄断规制致策与反垄断执法权力的配置模式选择。结论认为,反垄断法本身并不能自动促进竞争,其起作用的关键是执法权力的配置。在国有经济比重高、行政垄断广泛存在的经济体中,反垄断执法机关应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行政垄断需要区别对待,有些行政垄断是反垄断法需要约束的对象,有些则应归属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如果不能将二者分开,则势必影响反垄断法的实施效果。
8.吴绪亮,2006:《主导企业策略、市场动态性与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财经问题研究》第3期
【摘要】主要由市场份额所确定的名义垄断力量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垄断力量能够在实际中得以完全行使。不断加快的技术革新步伐使得主导企业的实际垄断力量维持的越来越短。知识产权在反垄断领域的作用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针对滥用市场势力的反垄断法经济分析步骤可以归纳为“三部曲”,而对于动态的市场,滥用行为往往是企业有效率发展的条件,因此应该塑造相对宽松的执法环境。
9.田明君,2006:《横向并购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反垄断政策》,《财经问题研究》第6期
【摘要】反垄断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二者的结合在横向并购问题上体现的尤为突出,横向并购案件的处理过程就是一个经济分析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组织学和经济计量学相关理论和模型的应用过程。论文回顾了产业组织理论关于横向并购的相关理论及美国关于横向并购的反垄断政策,对横向并购经济分析基本的框架加以归纳总结,并结合中国反垄断法立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学术研究会成果摘要
1.唐要家,2006:《自主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与制度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竞争力会议文集》,广州,4月
【摘要】技术引进是后起国实现赶超的重要途径,但是技术引进作为一种技术能力的动态学习过程,它需要有效的制度支持和形成有效的企业技术学习机制。日本和韩国的技术引进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提高本国产业的技术能力就是在有效的政府宏观制度支持和市场条件支持下,形成了有效的动态学习机制。由于中国缺乏有效的技术引进制度支持和企业学习机制,因此并没有实现技术能力的明显提高。
2.唐要家,2006:《系统市场中的企业策略性排他行为与反垄断含义》,《上海交大产业组织研讨会会议文集》,上海,6月
【摘要】论文将系统竞争和组件竞争结合起来,分析系统市场中的企业策略性行为及其对市场竞争和创新的影响。在系统市场上,开放的系统竞争结构是较优的,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并不一定会选择与社
会福利目标相一致的组织形式,而是更多的基于策略性需要来进行选择。在邻近市场结构中,在位创新垄断企业有激励通过排他性行为将必要技术市场的垄断势力延伸到邻近竞争市场的激励,这些行为通常会严重的伤害市场竞争,阻碍技术创新。
3.孟韬,“Network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lectrical Equipment Cluster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006.【摘要】What is missing in the literature on industrial clusters is the quantitative and empirical statement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luster.In order to further the research of the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 and coordinated relations among all kinds of organizations in cluster, the paper presents a research design which employs some quantitative measures and mapping tools from the theory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Using the manufacturing cluster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component in Liu Shi town, Yue Qing city in Zhe Jiang province in China as a practical example, the paper maps and measure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is cluster and discusses the disequilibrium and variability are important structure properties of inter-firm networks.The research also presents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economic network in the typical Chinese industrial clusters.三、研究咨询报告摘要
钱勇:《大连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大连市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报告(批号:05DLSK048),2006年1月
【摘要】大连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组合包括:(1)以具有示范性和凝聚力的跨国公司,侧重发展轴辐型、卫星平台型产业区,中长期目标是向知识型产业集群升级;(2)利用外部力量转变政府职能,诱导配套企业落户、嫁接改造国企;(3)发展优势产业,特别是临港优势明显的产业。
四、主要专著、论文摘要
1.于立:《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摘要】该书是在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会议论文集的基础上经选编和修改而成,是年会的主要成果,全面反映了中国产业组织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全书分为综述、产业组织、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四个部分内容。综述部分包括于立教授对规制经济学若干基本概念及其关联的述评、植草益教授以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演讲和吕政研究员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报告摘要。经济性规制部分的论文还收录了若干关于反垄断问题研究的前沿论文。
2.张嫚:《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摘要】追求环境效果是环境规制的主要目标,但随着环境约束的加紧,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日益成为制约环境规制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行为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以说明环境规制的制定与实施除应关注环境效果外,还应关注企业对环境规制的反应,后者恰是决定环境规制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制约因素。专著利用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环境规制约束下企业的行为方式、行为特征,探讨了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为分析环境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微观基础与分析框架。
3.于立,2006:《规制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概念及其关联》,《产业经济研究》第2期
【摘要】由于国内的一些特殊原因,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这两个相关学科至今还存在不少本不应出现的模糊看法。就其根本原因来说,产业经济学涉及的模糊看法是与过去不科学地划分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等学科有关。规制经济学涉及的模糊看法则主要与计划经济体制下
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有关。该文对规制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概念及其关联作了简要的说明,包括市场失灵、规制失灵、反垄断、经济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放松规制、加强规制、激励性规制和规制机构等内容。
4.张嫚,2006:《从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机制看“银商纠纷”的制度根源》,《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
【摘要】论文从近来中国部分大城市先后出现的银商之间POS机刷卡手续费纠纷现象入手,探讨了银行卡产业的外部性与双边市场特征等经济特征,并在分析了我国银行卡产业运行机制基础上从中国银行卡组织的定位与职责、银行卡产业定价与利益分配机制的变迁及现行定价与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剖析了银商纠纷形成的制度根源及相应的制度缺失问题。
5.肖兴志、吴丽丽,2006:《中国煤矿安全事故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3期
【摘要】煤矿安全生产一直是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论文通过对13个煤矿安全事故调查报告的研究,分别从政府规制和企业制度两个方面探讨了煤矿安全制度安排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治理中国煤矿安全事故的根本出路。
6.肖兴志、李晶,2006:《我国资源税费改革的战略选择》,《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
【摘要】资源税费改革是我国税费改革近期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改革进程对于资源税费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资源税费体系存在着税费关系不协调、资源税体系不规范、税权过于集中、税收调节效率低下等问题,资源税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财政职能发挥不足、税收调节广度和深度不够,资源利用率较低。从客观环境看,资源收费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过度的收费会挤占税基,影响税收收入规模,加重纳税人负担,加剧社会分配不均的矛盾,还会影响税收征管,增加税收成本。因此,资源收费改为征税是大势所趋。应采取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市水资源费并入资源税,完善资源税收体系,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计税依据,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等改革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源税费政策。
7.孟韬、于立,2006:《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来自东北三省的调研》,《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摘要】改制重组是资源型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实施经济转型的必要手段。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中夹杂着资源枯竭、关闭破产、产业转型、社会稳定等因素,增加了其复杂性和困难性,这也使得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长期滞后于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论文在对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东北这一典型地区的资源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实施情况的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资源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难点与形式,分析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资源型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建议。
8.孟韬,2006:《网络治理与集群治理》,《产业经济评论》第2期
【摘要】随着网络组织的发展,网络治理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作为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也存在治理模式。集群治理是产业集群实现网络经济效应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论文在阐释了网络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集群治理具有以网络治理为主,市场治理、层级治理为辅的多元治理模式;产业集群组织内部存在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该“双网络”引致“互嵌”机制。
9.孟韬、史达,2006:《论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
【摘要】信任是嵌入在社会结构、经济交易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是产业集群运作机理的核心。在社会网络、分工合作和空间集聚三种力量作用下,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依靠交易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种途径来形成,信任能够增加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集群竞争优势的产生。产业集群的信任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变迁轨迹为:从依靠人际信任、计算型信任等延展到包含制
度信任、契约信任、过程型信任等诸多类型的信任体系。我国一些地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时,需要重视通过构建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来塑造产业集群信任机制,并把握集群信任机制的动态发展轨迹,形成各种信任类型相互补充的信任体系。
10.孟韬,2006:《企业品牌、网络关系与产业集群》,《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摘要】论文以企业品牌的新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生产网络体系与区域品牌。论文在理清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三者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强势企业品牌有助于集群的信任和网络体系培育,也是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11.马丽波、付文京:2006《产权契约与家族企业治理演进》,《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摘要】论文在论证产权契约与家族企业所有权变迁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特征及其一般演进规律的分析,构建出符合家族企业独特复合型契约行为的新型治理模式,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和传统儒家文化探讨了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的变迁路径。
12.李晶、汤琼峰,2006:《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第3期
【摘要】论文利用巴罗的收敛性分析框架来研究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增长差异问题,发现地区间的初期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都沿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推移逐渐下降,而三大地带内部各省份间的经济增长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收敛迹象。在收敛过程中考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因素后,三个地区间的差距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中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倾向,与区域收入差距的状况及特征是完全相对应的。
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2006年7月
第二篇:简报(成果推进会)
四川省科技厅、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
2012·四川泸州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
为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共同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7月10日,四川省科技厅、泸州市人民政府在泸州市酒城宾馆召开了“2012〃四川泸州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共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玉彬、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放,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陈冠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举修,副市长马宗慧,市政协副主席张方正,四川省科技厅副巡视员郑超英,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省内外8所高等院校、6科研院所、市内9个园区、66余家企事业负责人,市、县(区)级有关部门共200余人到会。
本次会议由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宗慧主持,中共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强代表泸州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玉彬作了重要讲话,中共泸州市委常委、泸州市总工会主席陈冠松介绍了泸州优势产业现状、发展目标及科技需求,并对大会签约项目作了说明。会上,泸州市人民政府与西南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金融机构与科技部门、科技型企业达成了合作融资协议,我市企业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会上签署了18个科技合作
项目,签约项目协议资金1.32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缓解企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问题,有助于壮大地方优势产业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科技经济社会的执政引导作用。
本次会议将进一步促进我市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泸州市科学技术局
二0一二年七月十日
第三篇:矿产资源勘查重要成果简报
矿产资源勘查重要成果简报
一、沁水煤田榆社县柳泉普查区
(一)基本情况
成果名称:山西省沁水煤田榆社县柳泉勘查区普查地质报告
勘查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主要工作人员:郑民刚 文红伟 任斗金 张胤彬 刘志成勘查时间:2005年10月~2006年6月
投资额度及来源:该项目为山西省矿业权价款找矿地质勘查项目,项目总经费440万元。
成果归属: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二)简要描述
矿种:煤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人文环境:勘查区位于榆社、左权和武乡三县交界处柳泉村一带。太(原)?焦(作)铁路从榆社县城箕城镇通过,武(乡)?墨(镫)铁路从勘查区南部约20km处通过,本区交通十分方便。
勘查区地处太行山西麓,属于侵蚀强烈的中山区。区内海拔标高1162~1463.5m,相对比高为301.5m。其发育的主要河流为柳泉河,河水由北向南流经本区,属海河水系的漳河支流。区内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属东亚暖湿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型气候。
主要技术指标:2号煤层为高热值?特高热值贫煤、贫瘦煤;3号煤层为中热值?特高热值贫煤、无烟煤;9号煤层为低热值?特高热值贫煤、无烟煤;15号煤层为低热值?高热值贫煤、无烟煤。均可作为动力、化工及民用煤。
2号煤层:煤厚0.50~1.23m,平均0.90m,区内大部可采,埋深909~1004m。
3号煤层:煤厚1.05~2.80m,平均1.60m,全区可采,埋深923~1238m。
9号煤层:煤厚0.74~1.42m,平均1.12m,区内大部可采,埋深999~1312m。
15号煤层:煤厚5.35~6.44m,平均5.82m,全区可采,埋深1079~1372m。
估算的资源量:共获得推断资源量(333)236960kt。
(三)成果开发利用条件及技资环境简要分析
区内地层总体构造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未见较大的断层、褶皱和岩浆岩侵入体构造,构造属简单类型;其赋存的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2、3号煤层和太原组9、15号煤层,属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其矿床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煤层为不自燃煤,但矿井瓦斯含量为高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危险,地温属一级高温区。
(四)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于2005年10月~2006年6月对山西省沁水煤田榆社县柳泉勘查区进行普查工作。于2006年6月30日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榆社县柳泉勘查区普查地质报告》。
(五)成果潜在价值估算及经济意义
本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宜做大型煤田。项目的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潜在经济价值。
(六)成果的取得对区域找矿勘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榆社县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之一。工业以电力、化工、药业、绿色产品四大主导产业为主,现用煤企业年用煤量在600万吨以上,主要靠榆社县周边的武乡、沁县、左权、榆次等地的煤矿供应。山西省政府已将榆社柳泉煤矿(6.0Mt/a)列入“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因此,早日开发利用本区的煤炭资源,将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七)成果开发利用前景及规划
区内煤层稳定可采,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技术良好,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建议下一步直接进入详查地质勘探工作。
二、沁水煤田沁水县永和井田3号煤层勘探区
(一)基本情况
成果名称: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永和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勘查单位:山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一一地质队
主要完成人:庞尔成、张 毅、张海英、李 霞、胡政军、孙海清
勘查时间:2004年10月12日~2006年2月6日
投资额度:742万元
成果归属:沁和能源有限公司
(二)简要描述
矿种:煤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人文环境:永和井田位于沁水县城北东,直距20km,端氏镇必底村?固县乡社沟村之间,行政区划属沁水县端氏镇和固县乡管辖。
井田地处太行山南端,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区,西北高东南低,沟谷发育,切割较破碎,海拔标高在700~1110m之间。
本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82℃,最高气温37.0℃,最低气温-29.9℃,无霜期160天以上。
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及林业次之。
主要技术指标:3号煤以低灰为主,少量中灰,特低硫,低磷为主、中磷次之,高固定碳,高热值的无烟煤,具有浮煤回收率良好等特性。
9号、15号煤为低?中灰,中硫为主,少量富硫,特低磷的无烟煤。估算的资源量:
永和井田3号、9号和15号煤层共求得331+332+333资源量297120kt,其中331资源量71110kt,332资源量38370kt,333资源量187640kt。
井田内3号、15号煤层求得煤层气资源量分别为:371251万m3、234737万m3。9号煤层由于未取煤层瓦斯样,所以未估算煤层瓦斯资源量。
(三)成果开发利用条件及技资环境简要分析
井田内3号煤层煤尘无爆炸性,瓦斯含量高,但属不易自燃煤层,且地温正常。
本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宜做大型煤田。
(四)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通过1:10000地质、水文地质测量、钻探工程、物探测井、取样测试等手段,查明井田内的地层、构造、含煤岩系及3号煤层的煤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评价,为矿井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五)成果潜在价值估算及经济意义
本矿床为一勘探阶段的大型煤矿床,具有地质构造较复杂,煤层稳定,厚度大,结构简单,煤质好、且稳定,用途广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复杂。
技术经济评价:贷款偿还期为7.37年,投资收益率为23.46%,企业年均获利38499.17万元,国家年均获利18962.28万元,项目的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潜在经济价值。
(六)成果的取得对区域找矿勘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决该区劳动就业,增加人员收入,为国家创收。
(七)成果开发利用前景及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价格将不断上涨。因此从经济和矿床开采条件看均可以筹建大型矿井,但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加密勘探工作,以详细查明矿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特征。为矿井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料。
三、沁水煤田沁水县中乡井田3号煤层勘探区
(一)基本情况
成果名称: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中乡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勘查单位:山西地科勘察有限公司
主要工作人员:王海建 刘建平胡天文 王银书
勘查时间:2005年3月~2006年3月
投资额度及来源:7471604元
成果归属:山西省沁水县嘉能煤业有限公司
(二)简要描述 矿种:煤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人文环境:中乡井田位于沁水县东部的郑庄镇东南的南赵山、端氏镇以西的中乡村一带,省道S331和侯?月铁路从井田东北角通过,距(晋城?阳城)高速公路约15km,交通便利。
本区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平均为524.6mm。年平均蒸发量1499.0mm。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划为Ⅵ度区。
主要技术指标:井田内3号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赋存标高150~570m。煤类为低灰、高固定炭、特低硫分、特低?中磷无烟煤,可作动力用煤和合成氨用煤。
估算的资源储量:共获得3号煤层资源储量295610kt,其中探明的资源量(331)47730kt,控制的资源量(332)123490kt,推断的资源量(333)124390kt。
预测了15号煤层资源量为153180kt。
(三)成果开发利用条件及技资环境简要分析
本井田内3号煤层赋存稳定,结构简单;区内交通便利、水、电资源充足,是一个煤炭资源赋存好,有利开发的矿区。
(四)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山西地科勘察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对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中乡井田3号煤层进行勘探。于2006年3月底编制了《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县中乡井田3号煤层勘探地质报告》。
本次工作共施工各类钻孔17个,总进尺16079.81m,特甲级率为100%,并进行了数字化测井工作、三维地震、二维地震、煤层气测试及试井等工作。
(五)成果潜在价值估算及经济意义
概算了井田内3号煤层潜在价值约5025370万元。
(六)成果的取得对区域找矿勘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次勘探探明了中乡井田首采区内的3号煤层赋存情况。为嘉能煤业有限公司在该区拟建300万t/a的矿井、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本次施工通过应用三维地震、二维地震等多种综合勘探手段查明了井田内隐伏断层和提高了对井田的构造控制程度。
(七)成果开发利用前景及规划
本次勘探工作表明:根据当地煤层气开发现状,可先抽气后采煤。
(八)其他说明
中乡井田南部3号煤埋深大于1000m,处于地温高温区及奥灰水位以下,南部井田开采条件应进一步做好勘探工作。
第四篇:2017社团成果展演简报
教育简报
2017年第25期
大通县桥头第三完全小学 2017年5月26日
社团成果展演简报
桥头第三完全艺术社团以“艺术培养人文精神,艺术奠基幸福人生”为活动宗旨:坚持把美育带到孩子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拥有成功的希望。”以“以艺立德,以艺砺志”为培养目标,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全面、和谐、快乐、发展的空间。艺术教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
5月25日下午,我校进行了社团成果展示。合唱团师生共奏和谐乐章
放飞梦想,打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一笔一划,书写璀璨人生!
两军对弈,一决高下!
车马炮的世界其乐无穷!
培养人文底蕴,奠定书画人生!
巧手绘制童心
废旧利用,环保折纸!
银球飞舞,苦练基本功!
三小社团展现了三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以此成为小煤洞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主题词:社团 活动 掠影 抄 报:教育局有关科室
抄 送:校长 书记 政务处 教务处 各社团负责人
第五篇:小学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简报
香坊区小学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简报
为深化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指导学校科学的落实校本课程,自2012起初教业务科把每年的六月定为校本课程“展示月”,已历时四年。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展现每一年的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经过几年大力推进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实施。
今年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月”活动采取自愿申报形式,有中山路小学、东风小学、风华小学、香安小学、工农兵小学、德强学校、锅炉小学、香滨小学、香坊第二小学、星光小学、前进小学、哈平小学、启迪学校、幸福小学、香和小学、黎明一校,共17所学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活动。
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发挥教师专长,丰富课程内容。中山路小学、风华小学、工农兵小学丰富课程内涵,课程实施由课上延展到课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程实施充分展现实践性、探索性、技能性,让学生体验着“乐”和“趣”。
持续打造课程不断向纵深发展,课程体现普及性与提高性,特色突出。香安小学富有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较完善涵盖六大领域,打击球、藏书票、童谣传唱、魔方、飞叠杯等课程具有普及性、选择性,社团活动富有提高性,学生享受到课程的快乐。香坊第二小学以“尊重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为立足点,打造体艺课程体系,富有挑战性的轮滑比赛,体现了全校课程开展的普及性与提高性,课程落实扎实,培养了学生技能、锻炼了学生品质。哈平小学打造体艺课程体系,花样跳绳、太极扇、书法在巩固原有训练项目基础上,不断丰富每一个专项的课程,课程向纵深发展。幸福小学打造“体验式”教育,深化落实秧歌、黑土种植、纸浆画、剪纸、电钢琴等课程。
不断拓展课程内容,课程涉及领域广。香滨小学以“三生”校本课程扎实的开展,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无意到有意,体现了课程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锅炉小学通过学生全员参与,从德育实践类、艺术特长类和读书成果类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充分展示了学校一年来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香和小学在原有童谣传唱一唱、经典诵读一诵校本课程基础上,拓展了“1111”校本课程内容“1书”、“1演”、“1踢”、“1展示”,课程涉及面更广。启迪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开设生活适应、劳动技能、运动与保健等领域课程,构建“康复”课程体系。星光小学自主创编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完善,涵盖行为篇、审美篇、饮食篇、心理篇四个领域,对学生能力全方位培养。德强学校进行了以“文韬武略 张弛有道 全面发展 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及学生兴趣特长培养展示活动,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充分体现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理想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此外,黎明第一小学校紧紧围绕“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圆中国梦、做中国人”的主题行了校本课程综合展示活动,活动,期间学生展示了口风琴合奏曲、大型花样跳绳、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以及师生绘画书法作品。
本次校本课程“展示月”活动,更突出的体现校本课程实施凸显学校办学理念,普及性与提高性、必修课与选修课兼顾;课程涉及领域广,课程实施由课上到课下、由课内到课外,课程能体现前后衔接性。富有特色的校本课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张扬了学生个性,享受到课程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特长,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张扬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