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中的宜居幸福城市征文
“我心中的宜居幸福城市”主题征文
科学文明执法宜居幸福创建
辛彩霞水政监察支队
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短短几个字,内涵却相当丰富。宜居,是一种高标准的民生追求;幸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执政考量。宜居,不仅关涉民生,更彰显着城市的品位和软硬实力。从本质上说,宜居的实质就是一种幸福感的建设,一种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充分享有城市归属感的满足。实现宜居幸福城市的目标有很多重要环节,其中包括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的授权之下,依据政府职能分工不同,管理某一方面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关系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一角度讲,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考验行政执法部门的管理职能,考量一个地方的各级行政职能部门的综合素质。因此,宜居城市建设,能够反映一个地方行政执法部门管理的理念和素质。行政执法作为宜居幸福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实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如何,直接反应人们的法治意识,从另一角度体现出依法行政的水平,能够间接或者直接性的衡量出公民权利的保障水平。宜居城市首先应当是一个法治的城市,行政执法承担的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正等诸多职能,对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实现,宜居城市建设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保障。应该说,宜居幸福城市的概念极为丰富,从根本上是依靠完善的法律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有效的规范调整,实现依法行政,进而推动与保障宜居幸福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为青岛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宜居幸福”直观其内涵是投资环境和居住条件的适宜性,而更深刻的意义是“个人的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深度融合”,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注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促进收入分配等结果的相对公平,更加注重百姓内心的幸福感受。其中隐含着廉洁公正的政务环境、务实高效的工作环境、舒适怡人的生活环境……无数个有形与无形的良好环境交融互动,才能真正呈现生活最美好的形态与意义,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那么,在宜居幸福城市创建下对行政执法有哪些新的要求呢?
首先,要倡导文明执法、和谐执法。古语云“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行政执法的最佳状态应是,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和谐,执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的和谐,行政执法的本质是维护城市的社会和谐,让居于此的人“居得稳,住得下”,只有严格执法的同时做到文明执法、和谐执法,才能真正营造一种和谐幸福的局面。
第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科学执法。“行政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良好的行政程序,防止专横、任性的行政决定的产生,同时保障行政机关办事公平而有效率”。科学、严密的执法程序,才能杜绝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达到执法的社会效果。
第三,应慎用联合行政执法,坚决防止滥用联合执法。“联合执法”能给执法对象以威慑力,可以规避法律规定的复杂程序,高效率地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因而,广泛运用在旧城改造、违章建筑、违法占地等方面。然而,联合执法往往是一哄而上,容易形成执法部门间的责任不清;同时,容易混淆各自的职能,造成行政机关的管理权限不清,淡化了相关机关的责任心,也让当事人在权益受到侵犯时得不到法律的应有保护。
第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本该是管理城市形象的,然而,屡屡出现暴力执法、无理执法的新闻事件,使执法部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实在不敢恭维。努力建设一支热情服务、作风严明、素质过硬、严格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大力推进阳光执法,强化法律服务,是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最后,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我国现行监督机制的乏力,使得行政执法人员有条件进行权钱交易以及利用权力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将权力放在阳光下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有助于实现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促进公平正义,不断增强公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宜居幸福城市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其中协调发展是基础,和谐法治是关键,和谐稳定的大环境有助于宜居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最终实现宜居幸福城市健康发展。打造宜居幸福城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标准来谋划青岛的未来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全市870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青岛将更有魅力,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真正达到宜居的效果。
第二篇: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大青岛”呼之欲出
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12.63亿美元,外商投资项目达
2.3万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15.5亿美元;
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老家,中国首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这里投产,首根国产大型船用曲轴从这里诞生,中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从这里驶向深蓝;
企业已向着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对外投资年均增长41%,对外承包工程年均增长31.6%„„
10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对外开放成果显著,10条千亿级产业链快速崛起,企业走出国门步伐加快。
今年前7个月,青岛完成进出口401.9亿美元;实现到账外资30.8亿美元、增长30.6%,总量占全省比重达43.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从第六位跃居第二。全市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5个,境外投资8亿美元、增长164.9%;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8.7亿美元、增长165.8%,总量跃升至全省首位。
今年年初,在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明确提出“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已全面铺开,一个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正徐徐走来。大青岛——
全域统筹 三城联动
9月的青岛,海风涤荡,碧浪扬帆。
从胶州湾出发,向东,“蓝色硅谷”的建设大幕已经开启,正着力打造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和产业聚集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向西,“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新引进内资过亿元、外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已达38个,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20万吨矿石转水码头已经建成,为城市迈向西部岸线启动了新的引擎;向北,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体的科技型、生态型新城区“北部科技新城”正在加快建设。
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框架,在胶州湾的东岸、西岸和北岸规划建设三大主城区,形成中心区域,并沿大沽河轴带辐射,规划建设周边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五个次中心城区。伴随着城市的“东进、西拓、北上”,一个更为开放的环湾型“大青岛”已跃然纸上。蓝色青岛——
科学发展,蓝色跨越
作为山东半岛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提出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奋斗目标。因海而生的青岛正因蓝而兴,走向深蓝,实现跨越。
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660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457.2亿元,增长20.6%。“实施蓝色跨越行动计划,蓝色经济发展的能级不断提升,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表示。
青岛积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一年多来,青岛正如海湾里驶出的巨轮一样,谋划着在蓝色海洋经济中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开放青岛——
世界眼光 国际标准
开放优势在青岛继续扩大。8月21日,中日韩自贸区启动谈判第二次工作磋商会议在青
岛举办。选择青岛,日韩两国看中的正是其在中日韩区域发展版图上“前沿开放”的战略角色。
在西海岸经济新区,各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中日、中韩创新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与此同时,在五市范围内各5平方公里的日韩工业园也已着手展开建设。
2011年底,位于青岛的中德生态园奠基,目前园区已签约德国中心等重点项目28个,年内将实现10个项目审批落地,5个项目开工建设。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出口加工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以及电子信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开放型经济试点先后获批建设。一个个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平台,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政策最优的产业高地,为青岛新一轮深度对外开放提供了充足动力。
新青岛——
宜居幸福 文明和谐
城市幸福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时代新追求。8月28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揭晓,青岛以95.08的高分位列“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首位,居“2012中国十佳宜游城市”排行榜第二位和“2011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第14位。
“我们要建设的这座城市,不仅是物质富足、经济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是一个和谐的、环境优美的城市。青岛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应当率先发展,在民生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提出了‘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李群为宜居幸福的新青岛勾勒了宏伟的目标。
宜居幸福新青岛的建设号角已经吹响,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这个徐徐走来的“新青岛”步履坚实而铿锵。
第三篇: 如何认识宜居宜游城市
一、如何认识宜居宜游城市
“宜居”就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要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关于居住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宜居;第二个层次是利居;第三个层次是乐居。目前我们提到的就是宜居。一个城市怎么样就宜居了,我认为首先,城市的环境要好。一是生态环境要好,要能适合人类居住。例如一个城市环境要能够得到很好保护,气候好四季分明,很少发生极端恶劣天气,同时要有比较丰富的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例如水资源等;二是人文社会环境要好,城市居住人口整体素质要高,文明度高,要能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其次,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一是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处理、亮化、绿化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要有突破性进展;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能够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三是要有完善的卫生、文化、科技等基础设施。“宜游”就是指一个城市以适宜的生态、气候环境或是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城市特色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也就是一个城市要有的特色,要有值得人去看的东西。从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尺来看,宜居可以看作初级水平,在宜居基础上的适度宜游就是中级水平,既宜居又宜游则是城市发展高级水平。宜居、宜游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游的改善必然带动居的改善,宜居要宜游,宜游必宜居。通过对张掖市情的认识和对其本质属性的认识,我们认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的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就是张掖的特色,就是张掖本质属性的反映,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张掖的城市发展定位,要通过宜居宜游建设,推动我们全市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
二、对规划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宜居宜游的认识,要立足实际,对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决策机制。科学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城市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决策程序,制定出科学规划、形成科学决策,科学推进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目前在城市规划制定,项目审批中仍然存在论证决策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充分,规划编制前期调查不细,公众参与不够。在论证重大项目时,社情民意调查不够,导致决策错误,市民意见大,造成被动局面。针对这这些问题,建议:一是政府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二是市上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承担起联结政府决策与专家学者研究咨询的职责。三是进一步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公众深度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加强规划批后公布,事中监督,事后评估问责制度,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公示牌制度。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是城市赖以存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好了城市的品位就高,吸引力就强,自然也会宜居宜游。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应是首要任务。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固牢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要大力推进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加快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好水源地,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实现河道面清、岸洁和树绿,建设一条生态河道。实施截污纳管,杜绝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把黑河治理成美丽的河、繁华的河;继续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加大集中供热力度,进一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要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推进防沙治沙工程,阻挡北部风沙南侵,保护绿洲安全,以天然湿地为依托,通过建设“绿屏”、绿带”,在城区和周边区域形成大面积绿化体系,实现“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化目标,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突现城市的宜居宜游;二是沿河进行城市布局和开发建设。通过上次外出学习考察,我们看到一些城市都充分利用沿江、沿湖的优势进行城市布局和开发建设。上海以黄浦江两岸为重点,建成了一批标志性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形成了黄浦江两岸丰富的人文景观。苏州也充分利用太湖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了丰富的内河景观,增添了城市的宜居价值。与其相比,我们要坚持把保护建设黑河湿地与推进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托黑河,建设滨河新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依托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推动张掖生态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物质支撑点。为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供水、广场、公园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升级中要协调好新区建设同旧城的关系,使老城区与新城区相辉映。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做到老城做旧、新城做美。要以“四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其次要加大卫生、文化、科技等设施建设,加快“三馆”建设进度,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全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三是张掖地理位臵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成为宜居宜游城市的最佳联结点。要充分发挥张掖的区位优势,加快张掖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方便人们的出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的完善,使张掖成为具有很强吸纳力、承载力、辐射力的城市。
形成有特色城市建设风格。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只有独具特色的城市,才具有竞争力,具有活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首先要突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张掖城市建设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生态条件得天独厚。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张掖授予了一块城市建设发展的“金字招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加强同文化、文物、高校等部门、单位、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有计划的开展诸如城市特色、名城保护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并紧密同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名城风貌,塑造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城特色,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其次要突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特色。全市新区建设、湿地保护、旧城改造以及绿地建设等都应该按照这个主题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规划建设好城市的绿地空间,积极实施沿河、沿路绿带,合理均衡配臵各级公园绿地,努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建设的品位。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来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名城魅力,塑造独特的绿色生态城市特色,带动旅游业大发展。
加大城市的管理力度。一个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理念始终贯穿在城市管理中,让每一个居住和来到城市里的人,都感觉到文明、美观和舒适。对于市容市貌问题。只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就会取得效果。例如,民主西街羊头巷口在集中整治过程中,充分利用对面闲臵的一截巷道,把花鸟鱼虫市场挪了过去,非常好地解决了路口拥堵的问题。目前,老城区仍有一些市场普遍环境脏乱差,设施不配套,缺乏科学规划,成了处在城市中心的龙须沟式的地方,将直接影响城市品位。还有市区的平房区域,里面破乱不堪,这都是城市综合治理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认真调查摸清每一处的详细底子和历史渊源,了解周边区域的建筑情况,编制出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科学改造规划,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去运作项目,达到既改造老城区,改善城区环境,又经营城市。对于环境卫生问题。第一:在人气旺、商气盛、人流密集的地段,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摊点、门店关闭后,垃圾遍地,而此时与清洁工清扫街道时间相去甚远,对城市环境形象影响非常大,建立主要地段全天候保洁制度就非常迫切。街道清扫时间安排也很重要。有些地段清扫时恰是街道上人流车流最为密集时,环卫工人迎着人流清扫街道,满街尘土飞扬,行人纷纷躲避,辛苦劳作反招来非议。第二,垃圾清运。城区配套了垃圾收集设施,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垃圾填埋厂已经建成投入运营,但垃圾清运不及时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及时清运垃圾,创建卫生城市。第三,卫生死角治理。城市环境保护和文明管理,要抓大不放小,及时治理城市死角。对于交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机动车辆不断增加。道路设施、交通管理水平必须适应发展需要。张掖城市道路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影响城市交通畅通的制约因素在哪里?我认为首先是道路板块不完整,也就是道路本身残缺所致。现在我市的城区主次干道,普遍是有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而没有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量很大,只能和人力车等非机动车辆、行人混行在人行道或机动车道。由于道路的残缺,不能各行其道,这是造成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比如县府街,由于道路板式不完整,自行车、行人在树木空隙中穿行,造成交通不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南环路、四大街等城区道路整体改拓建,除改善了道路沿线环境,直接提升了城市形象外,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城市交通变得顺畅了。当然,影响城市交通的因素还很多,如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市民交通意识、文明程度不高的问题等。但就城市道路建设而言,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做到板式完整,且要尽量宽阔,以适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之所需,使城市变得通畅。
6.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张掖虽然说是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旅游业始终没有形成强势优势,始终热不起来,外来流动人口少,来了留不住,城市餐饮、娱乐、文化产业不活,旅游业发展不起来。现在我们要彰显“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特有风韵,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着力塑造“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旅游品牌,推出一些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湿地公园、丹霞地质公园、沙漠地质公园、大湖湾、焉支山、马蹄寺等景区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比如,我们的丹霞景区是自然景观,名气也很大,但由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够更好为游客提供便利,从而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要配套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景区的旅游综合功能。同时我们要借助于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加大外宣力度,打造富有张掖生态文化魅力的特色旅游,吸引外地游客来张掖旅游。(办公室 张圣波)
第四篇:绿色宜居我家乡
绿色宜居我家乡
鸡泽学区新世纪中心小学 施江伟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季节,我县对城镇绿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吹响了争创国家园林城县的进军号。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提升我县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面对低碳城县发展的长远需要,面对提升鸡泽品位的现实需要,创建国家园林城县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创建国家园林城县是建设低碳城县的具体实践。当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扎实开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县正积极探索低碳城县建设之路。走向多元、开放的园林建设,是城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建设低碳城县、推进绿色增长不可或缺的构成,是绿色宜居城县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建设低碳城县,必须打好环境生态牌,围绕“增加绿量、以绿固碳、一绿带绿”做好文章,加快园林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增强城县环境竞争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县是提升鸡泽品位的重要内容。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全面提升鸡泽品位作为城县建设和发展的主攻方向。创建国家园林城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城县的品位和档次,树立良好的县城形象,还能够增强县城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县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人才前来投资兴业。我县有着得天独厚的“红”文化和丰富的绿化资源,要牢牢把握“提升县城品位”这一灵魂,做好文脉、历史和红、水、绿的文章,实现历史文化、现代文明、自然特色的有机融合,使县城律动历史的气息,充满现代的生机,洋溢绿色的激情和魅力。
创建国家园林城县需要全民动员、从我做起。改善环境、减少污染、感受椒乡之韵,享受蓝天绿林之秀,花香奇木之彩,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是县城的主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更有责任为绿色家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当创建国家园林城县的宣传员,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建绿色宜居家园的浓厚氛围;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当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志愿者,自觉抵制破环城县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当创建国家园林城县的排头兵,用爱心和奉献投身爱绿、护绿、造绿、增绿行动,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洁净美好、更加和谐宜居。
第五篇:建设城市精品打造宜居环境
建设精品工程彰显城市魅力
抓好精品工程建设,以精品工程打造城市亮点,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魅力,才能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们通过精品路段、精品区域和精品项目改造建设,进一步加快了精品城市建设进程。在工程建设中,我们融入“件件是精品、个个是亮点”的理念,建设了惠源东区、天山水榭花都、东坡家园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建设了宏达路、泰安商业步行街、省级园林街道惠源路、玉兰大街、樱花大道、西南外环绿化带、神州岛、交通公园等一批精品街道和景观,城市建设亮点纷呈、精品频出,城市功能和形象不断提升,彰显了城市魅力。今年我们又实施了人民公园、樱花公园和大桥路升级改造三项重点城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目前,三项重点城建工程中,樱花公园提前15天竣工,并正式开园;大桥路升级改造工程也提前竣工通车;人民公园一期工程月底可竣工。
城市建设工程,不建则已,建就得建成精品。建设城市精品,必须将精品意识贯穿到每一个工程建设环节, 大手笔、大动作,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全力打造城市建设精品,为城市增添新的亮点,不断彰显城市新的魅力。
一是建设城市精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城市建筑、广场、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在考虑视觉效果的同时,坚持宜居舒适原则,要注重在细节上下工夫,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改善民生,让人们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真正把工程建设成为利民惠民工程。
二是建设城市精品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突破规划误区,创新规划理念,高起点编制规划,体现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先导性和科学性。按照“繁荣、舒适”目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和先进技术,充分涵盖地方特点,突出特色,高水平设计,把精品项目打造出来。
三是建设城市精品必须高质量建设。在工程建设中要全程树立精品意识,严格招投标程序,选择高资质、高水平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建设;强化质量监管,增强科技含量,高标准、严要求,把每项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廉政工程。
四是建设城市精品需要全社会参与。建设城市精品仅靠几个部门的力量的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参与,献计出力,齐手建设美好家园。可以通过公示建设项目,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意识,加强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促进各项建设工作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