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优势、自主创新优势、发展环境优势更加明显,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3500亿元,力争达到4000亿元。
——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跨越,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工业化协调推进,形成以市区主城区为中心,中小城市为支撑,建制镇为依托,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社会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明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大幅度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程度显著增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今年6月,为加快推进襄阳跨越式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这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既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干部群众的一份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是襄阳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关键是要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自我加压,自力更生,乘势而上,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奋发有为,建设好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在全省跨越式发展中敢于争先迈大步,在兄弟城市竞相发展中敢于脱颖而出。广大干部群众只有努力突破常规,突破极限,突破自我,才能不负省域副中心之名,不负省委、省政府的厚爱与重托。“十二五”期间,襄阳将着力打造现代化的“都市襄阳”,市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200万,成为特大城市。“都市襄阳”不仅是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建设管理能力的同步跟进,塑造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精细的城市形态。在城市规划建设上,不能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要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更要加强调城市环境承载力、资源供给力和城市文化品位的优化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一流标准科学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上,要以正在开展的查处违法建设、“城管革命”为契机,使市容环境达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使襄阳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达到全省最优、国内先进水平。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上,襄阳要着眼于省域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完善、作用的发挥 一是对全省的支撑作用。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三是对自身发展的提升作用。珍惜省委、省政府的厚爱,珍惜历史机遇的惠顾,襄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承担起“四个襄阳”建设任务,在省域副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创造辉煌业绩。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关于报送目标管理资料的通知》(万委目1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镇实际科学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现将目标任务报告于后:
一、发展目标
1、完成“青罐”公路(曹家坪至矮垭子)5.74公里通乡水泥路工程。
2、实施油房沟至柳花坪村道公路硬化6.2公里。
3、新修二龙沟村四组村道公路3.8公里。
4、新发展富硒茶叶1500亩。
5、新建油房沟村、干溪沟村生猪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21户。
6、抓好油房沟村、干溪沟村省级新农村建设,完成608至柳坝子新街硬化8(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00米;整治608休闲广场平方米;新建油房沟村党员活动阵地,占地96平方米,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配套措施。
7、新建窝窝店年加工大市茶叶10万斤生产线加工厂一个,占地610平方米;完善提高方欣食业5000吨高香绿茶生产线。
8、引资万元,新建“碧水豪庭”商驻小区占地3900平方米。
9、新建“五一”劳动广场和方欣茶叶广场。
10、配合市委、市政府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有明显的形象进度。
二、民生目标
1、解决二龙沟村罗家坝组90户300余人用水难问题。
2、发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作用,制定好场镇、村庄建设规划,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维修改造农村危房80户。
3、在油房沟村、干溪沟村新建民房150户,改造民房200户。
4、新修赵家沟、枣坝河、干溪沟便民桥5座。
5、在油房沟村新建沼气池30口。
6、抓好文化站、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办公室等综合楼建设。
7、抓好各村(社区)便民服务全程代办点(站)建设。
8、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完成“家电下乡”任务。
9、切实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300人,加大新农合基金收缴力度,确保完成90%以上,完成已征地农民参保工作。
10,强化警校共育,关爱留守学生,完善“留守学生之家”,帮扶贫困学生30人。
11、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达到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目标。
第三篇:我市在京汇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畅叙乡情友情 共谋跨越发展
我市在京举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会
【导语】白雪纷飞梅吐艳,红霞绮丽岁争荣。1月20日下午,北京德宝饭店会议大厅春意融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央国家机关领导,社会各界名流和在京江都籍领导近百人欢聚一堂,畅叙乡情友情,共谋江都跨越发展之策。市领导倪士俊、丁
一、李涛庆、倪玉泉、杨云,市长助理苏文奇等参加汇报会。
【配音】市委书记倪士俊在汇报会上首先致辞。
【字幕】市委书记倪士俊
【同期声】[首先我代表江都市委、市政府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关心支持江都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配音】倪士俊说,改革开放以来,江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财政收入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80元,连续七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配音】倪士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协调性,大力实施“强市强镇、三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四大经济板块、五大重点园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大力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都”进程。他表示,我市将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谋求江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是优化发展布局,1
推进沿江开发新突破。坚定不移把沿江开发打造成为我市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第一增长极,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沿江开发区。坚持沿江开发与腹地开发联动,推进四大板块整体开发、五大园区重点开发、特色基地优先开发、沿线各镇联动开发,打造100公里市域环路产业带。二是坚持工业强市,推动发展方式新转变。坚持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着力培植3个千亿元产业群。加大规模企业培植力度、项目推进力度和科技创新力度,全部工业3年突破2000亿元、5年突破3000亿元。三是加快城乡统筹,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继续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启动建设南部滨江新城,大力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小康村创建。四是推进社会和谐,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民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五大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化平安创建。加强文化江都建设,以“开拓创新永图强、奋力争先铸辉煌”的新江都精神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环境质量新提升。强化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生态保护和建设,打造清水走廊、生态长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启动建设万亩沿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万亩田园风光带,着力打造大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新景观。
【配音】浓浓乡情友情,拳拳赤子之心。与会的领导、嘉宾纷纷畅谈感受,为江都跨越发展献计献策。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听了倪士俊的介绍后,对江都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工业、城市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并连连表示如有机会定会去江都看看。国务院侨办原主任郭东坡作为土生土长的江都人,谈到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激动得声音有些哽咽。他表示,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的繁荣富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盛赞家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相信家乡三五年以后会发生更加崭新的变化,在江苏位置不断前移,在全国影响不断扩大。北京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陈学政将军对家乡一往情深,他看到江都今后几年的规划,特别是如火如荼的沿江开发后非常激动,即兴赋诗一首:芒稻河畔忆旧游,少年有志几多愁;喜看江都新面貌,来日更上一层楼。中国航天部原部长夏国洪、国家编译局局长韦建桦等也畅所欲言,肯定江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表示愿意为江都的繁荣、和谐、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配音】汇报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丁一主持。会前,市领导一行会见了部分应邀出席汇报会的嘉宾。参加会议的嘉宾观看了我市市情资料片。汇报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参加了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招待酒会。
本台记者[邱斌]报道
第四篇:2007--2011年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目标
2007—2011年
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和思想
2007—2011年我县广播电视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主要体现在:
(一)新闻宣传成绩喜人。积极改进宣传方式,强化中心工作宣传,新闻宣传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十五”对比,广播用稿7600篇,比增10%,对上用稿1180篇,比增110%;电视用稿6400篇,比增10%,对上用稿1150篇,比增216%;制作各类专题片、汇报片122部,比增508%;组织创作49件作品,获61个奖项,其中省二等奖4项、省三等奖11项、市创新奖1项、市一等奖15项、市二等奖8项、市三等奖22项,获奖总数比增323%。《政和之子在军营》、《政和之子在上海》、《政风行风面对面》等系列电视专题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事业建设业绩突出。投资1000万元,大力实施乡镇村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完成外屯、镇前、澄源、杨源四个乡镇81公里长的“光纤主干网”联网工程,结束了乡镇主干网租用“电信网”的历史。五年新增光纤行政村69个、场5个、自然村254个,行政村联网率从2005年的41%增至96.8%,从全市倒一跃升到全市第一。投入500万元,大力实施有线数字网络改造工程,于2010年全面完成城区、各乡镇以及120个行政村、15个场(矿)、421个自然村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其中30个行政村达到“双向、交互、多功能”的要求,网改的标准、质量、速度属全市第一(2010年全市其它市县区的城区数字电视网络未改造结束);建成了18.5公里长的城区主干网管道,形成全市唯
一、全省极少的全城环网。在全市各县市率先启动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整转用户6800户,占全市整转用户的53.6%,整转标准、质量、速度位居全市第一。与移动公司合作发展宽带业务,全县发展用户近1900户,发展速度位居全市第一,用户位居第二。完成省局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高山台改造项目---熊山顶电视转播台改造工程。完成省局部署的县至乡镇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购置了镇前、石屯、岭腰三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办公楼及澄源、外屯二个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地基。高质量完成了岭腰西坑后源和铁山湖里新村两个灾后重建点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5%,是全市各灾后重建小区中唯一使用有线数字电视的县。提前完成高速和省道指挥部指定的红线内杆路迁移工作,受到奖励和表彰。丰富电视荧屏,模拟电视节目由2005年的28套增至目前41套,数字电视传输124套节目。积极实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放映5585场次,其中公益片4482场次、商业片809场次、科教片294场次。
(三)行政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开展非法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活动,查办案件41起,强行拆除134套、动员上缴206套、动员自行拆除1308套、没收接收天线120套,接收机20只、高频头20只;取经地下销售窝点6家,涉案金额近7万元。开展非法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活动,查办案件8件,处罚款10000元。开展有线数字电视“私拉乱接”专项整治活动,清查用户2.6万户,整治发展用户2406户,追缴有线电视安装费和收视费近80万元,年增加收视费30余万元。查处非法从事IPTV(互联网电视)案件1件,责令限期整改。协同公安机关查处破坏、盗窃有线电视设备设施案件12件,破获犯罪团伙2个,抓获犯罪分子8人。查处交通肇事和工程施工损坏有线电视设施案件18起,追回经济损失62800元,有效地维护广播电视权益,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在2010全省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工作会议上我局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市)级局做典型发言。
(四)安全播出体系健全规范。成立了安全播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政和县广播电视系统工程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在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要时段,实行值机员、技术员、行政领导的“三级值班制”。建立了一支以新闻采编播人员为主的节目监看监测队伍,制定了《监看监测排班表》、《监看监测情况登记表》、《广播电视机房管理办法》、《广播电视机房值机员无差错奖励制度》、《错播漏播误播处罚制度》;与相关部室签定《安全传输目标责任书》。与电力部门、通讯部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消除安全隐患。在广播电视播控机房装配安全播出预警系统,对广播电视播控机房的供电和防雷系统进行全面改造,购置了UPS不间断电源,确保了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
(五)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进行内部机构调整,成立了岭腰乡广播电视站、县广播电视稽查大队、县兴业广播电视发展有限公司、督查室,恢复了熊山街道办广播电视站,将工程部调整为事业部,各乡镇收费中心升格为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套既符合政务管理要求,又符合广播电视行业目标的以责定编,以岗定人,责任明确、指标合理的量化考核目标管理模式的《政和县广播电视系统规章制度》。该制度由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请假制度四个部分组成,内含用人制度、目标管理、财务制度、设备采购、综合治理、依法行政、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8个项目,约70余项内容,200多条条款,涵盖县局所有部门。对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了“一支笔审批、一个帐户支出”,严肃财经纪律;实行了“定人、定标准”的招待制度,杜绝“乱吃乱喝”行为。在局机关实行电脑考勤制度,严肃工作纪律。开展了“用户、安装费、收视费、材料费”的四核查和“乱照顾、乱减免、乱收费”的三乱清理工作,清理用户215户,清理收费项目2项,追缴收视费26402元,规范了有线电视收费项目和权限。建立健全了《机关效能八项制度》、《机关效能监督台帐》、《服务承诺制》、《投诉工作暂行办法》、《政务公开五项制度》、《广播电视设备采购暂行办法》等20多项配套制度,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办公秩序有了很大改观。
(六)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力度加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自已教”等办法,大力实施“内增素质、外塑形象”的人员培训战略。主要是成立广播电视技术学习小组,学习调研数字电视技术、有线电视宽带技术。邀请我县法律专业人士对部室主任、站长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讲座;邀请厂家资深工程师对技术人员进行广播电视新技术培训。按照“择优选送、注重实效”的原则,选送50人次人参加新闻采编播、广播电视技术、行政管理等培训教育。利用内部人力资源,举办解扰器、放大器技术、村级广播电视维护员等培训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人员近600人次,培训范围基本涵盖目前我县广播电视各类工种。
(七)单位运转渐入良性循环。主要表现在债务减轻,偿还历史债务500万元,债务从1300万元减到800万元;经费创收提升,从2005年的400万元提升到目前600万元。妥善解决有线电视加解扰系统和联通公司拖欠光纤租凭费的历史问题。对正式干部职工政策性增资部分及时兑现。解决了系统内临时人员的身份问题,纳入企业用工管理形式,实行以岗定酬的工资方案,工资平均增幅超过100%,办理了“五险一金”(意外伤害、医保、社保、失业、工伤、住户公积金),稳定了基层队伍。局机关每间办公室配置了空调、电话、饮水机、电脑,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对工程和设备做到“验收合格、及时付款、绝不拖欠”,五年来共支付工程、设备款1650多万元,各类利息近400万元,偿还旧欠500多万元。提高了单位的信誉度。
(八)党建、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廉政文化建设的七个一”、“办公楼道文化”、“防腐倡廉”、“广电发展我先知、寻找差距迎头赶”、“企业文化建设年”、“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转变工作作风”、“金点子工程”、“格言、警句、座右铭征集”等宣传教育活动。成立了工会委员会,在全县首家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并相应组织开展了“帮扶帮困”、“捐资助学”、“送温暖、献爱心”、“迎奥运、庆五四”、“庆三八”、“庆五一”“迎新春联欢晚会”等主题活动;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感党恩”主题活动,分批组织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到海南、杭州、厦门、平潭、将乐、千岛湖、乌镇、周庄、无锡影视城、江西山清山、上铙集中营、安徽黄山、上海等10多个发达、旅游和沿海地区参观考察,陶冶情操;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组织职代会进行社保、计划等重大事项决策,促进了广播电视工作的健康发展。以“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既“争创第十一届文明单位”为总体目标,围绕“团结勤俭、热情好学”的企业文化精神,相应开展了“树广电新风、创优质服务”为主题,以业务培训、技术服务、咨询指导为内容的“送技术下乡”服务月活动,开展了“懂礼数、讲文明、促和谐”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开展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开展了“流程我最简、办事我最快、政策我最优”的机关效能“建设年”、“巩固年”、“提升年”活动,并与县效能办联合开展“第一届广电企业文化示范(部室)站”评选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创建活动,提升了社会形象,达到了“有活力、有效率、有形象”的预期目标。
(九)集体和个人获得荣誉多。“十一五”期间,集体和个人获得的综合和单项奖近50项,其中有省六个厅局联合授予“全省打击盗窃破坏“三电”工作先进集体”;省局授予“全省技术维护工作先进二等奖”; “南平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荣誉;市局授予“南平市广播电视工作一等奖”、“广播电视节目创优工作”、“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迎奥运广播电视村村通、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广播电视社管工作”,县委政府授予“创业竞赛”、“计生工作”、“综治工作”等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五年获得政风行风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获得机关效能建设先进单位;局办公室信息工作连续四年荣膺省市第一名;县电视台新闻部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市级十佳青年文明号”、经济信息部荣获“市三八红旗集体”、“市巾帼示范岗”、运维部荣获“市新长征突击队”等荣誉称号;黄昌才获得“2007—2010全省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南平市五一劳动奖状”,市局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广电系统开展向黄昌才同志学习的决定》,省局推荐黄昌才同志参加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激情、奉献----2011年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人”候选人,叶映同志、余晓明同志荣获“政和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叶映同志还荣获“福建省十佳县域青年电视工作者”称号、叶维荣同志荣获“南平市优秀新闻工作者”。
政和县广播影视“十二五”发展规划
1、推进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发挥广播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大局,改进和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加针对必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宣传创新。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2、加快我县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化、信息化的进程。继续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到2011年底整转用户达到10000户,并确保在2015年安全平稳实现有线电视模拟转数字。完成223个已通电自然村有线电视小片网改造。加快网络双向化改造,到2012年底,有线电视网络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力争达到75%以上,2015年达到80%。积极发展高清晰度电视、视频点播服务、互联网业务,开发政务信息、社会教育、生活信息、文化娱乐、电视商务、金融支付,以及各种接入服务等多种业务,加强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有线网络服务水平。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步伐,完成省市下达的网络整合任务,配合省市实现“一省一网”的规模化运营和发展的目标。
3、大力实施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依托现有的县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建立以县级为单位的智能广播系统,利用先进的可寻址技术,实现新一代的有线广播网络的服务功能。2011年底,实现每个行政村建立乡村级广播室,充分发挥有线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宣传教育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4、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完成我县333个20户以下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应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播卫星电视平台,采取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基本解决我县农村农户的广播电视户户通问题,彻底解决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
5、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服务站建设。①外屯乡广播电视站办公楼建设,占地面积144平方米,计划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层数4层,总投资约65万元。②澄源乡广播电视站办公楼建设,占地面积130平方米,计划建筑面积375平米,层数4层半,总投资约60万元。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2012年9月份竣工投入使用。
6、乡镇有线电视管道建设。为确保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安全,实施石屯、东平、铁山、岭腰、外屯、镇前、澄源、杨源8个乡镇有线电视管道建设,管道预计总长14公里,建设资金210万元,于2012年5月竣工。
7、县广播电视台及多厅影院建设工程。该项工程是2011年县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文化中心大楼建设主体工程的一部分,按照设计方案,县广播电视台及多厅影院作为文化中心大楼主体的一部分,广播电视台位于大楼四层和五层,其中广告和广播电台位于四层、电视台位于五层,配套演播室、录音室,制作室等功能室为一体,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影剧院位于大楼二层,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设1000多个座位,集演出、电影、大型会议功能为一体,预计在2012年底交付使用。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管理机制,农村电影“2131工程”进一步深入,至2015年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实现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
8、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以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为突破口,促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推进节目采编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努力满足多种数字播出平台和数字接收终端的需求。积极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快构建我县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网,面向电视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便携终端,兼顾固定与移动接收,利用广播方式和交互方式开展多种业务。积极推进数字声音广播技术试验,加快声音广播数字化进程。
9、熊山顶广播电视转播台上山公路建设。公路总长4公里。目前已完成2.8公里公路硬化建设,尚差1200米,争取2011年内完成。
政和县广播电视事业局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五篇:县政府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目标
XX县第十六届人民政府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市供销社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认真履行了党委、政府赋予供销合作社的工作职能,紧紧围绕省市县党委、政府农业农村工作和《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重大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加快改革发展总体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克服“5.12”地震困难,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抓改革发展壮实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供销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发展,作为供销社的“核心社务”狠抓落实,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系统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07年——全系统汇总实现购进25426万元,占计划的204.4%,比计划增长154.57%;实现销售29651万元,占计划的172.08%,比计划增长111.40%;上缴税费11万元,占计划的110%。
2008年——全系统企业实现购进总额16879.17万元,占计划的140.66%,实现销售总额20168.87万元,占计划的132.69%;利润5万元,实现上缴纳税10万元的成效。
2009年——全系统实现购进总额13500万元,占计划的102.30%;实现销售总额17000万元占计划的101.7%,实现利润6万元;缴纳税11万元。
2010年——全系统实现购进总额15049.70万元,超计划3.64%。实现销售总额18405.4万元,比计划增0.07%,实现利润5.2万元,超计划0.2万元;纳税7.39万元。
2007年--2010年实现的购进、销售指标中含有純农业性质和餐饮、资产租赁经营等业务指标。
2011年1-9月,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7000万元;其中,组织购储化肥50000吨,供应各品种化肥达45000吨,稳定了全县农资市场需求。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
2007年——发展专合组织6个,规范建设合作社25个,专合组织达到236个;全县专合组织实现产值254632万元,入会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130元,比上年增收213元。
2008年——发展专合组织20个,规范建设合作社45个。
全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已达254个,加入专合组织的农户总数达81955户(有1户农户加入多个组织),联系带动农户总数达285800户。专合组织实现销售总产值27.85亿元,入社(会)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150元,比上年增收1020元。
2009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指导规范建设合作社30个,在工商注册的有46个,清理名不副实的合作组织20个;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达264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农户83468户,联系带动农户289600户。专合组织实现总产值突破27亿元,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比上年人均纯收入高出500元。
2010年——发展专业合作社23个,规范建设10个,清理了名不副实的合作组织10个,全县专业合作社已达277个,入社入会农户83608户,带动农户292150户,销售总额突破30亿元,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比上年增收700元,比一般农户收入高出500以上。
2011年——新发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个、指导帮助规范建设10个、清理注销6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300个;作经济组织有社(会)员104009户、带动农户304600户。上半年,组织推销农产品49.3万吨,实现销售总额15.83亿元,比上年同期销售14.64亿
元,同比增长8.13%。
三、工作开展与举措
在县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和“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和市县《政府工作报告》经济社会重大部署,以深入开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新供销合作社发展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制定了“十一.五”工作规划,实施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有所突破的“一加快、两突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狠抓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建设。
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务院《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按照县委、县政府江委发[2003]64号、江委发[2008]20号和江委办[2010]11号支持和推进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发展,着重抓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条例》的贯彻实施,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合组织,推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1、加强专合组织发展建设领导。按照县委、县政府赋予供销社管理、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供销社自身改革发展方向和任务,坚持把发展专合组织作为合作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一 “核心社务”狠抓落实。县联社设立了专业合作社管理服务办公室,落实了1名副职领导和2名干部主抓日常工作开展。
2、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条例》,引导农民专合组织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我们采取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板报、“百村党建富民行动”、《行风热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并将省政府文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编入《文件法规汇编》印发到各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县专合办还积极组织参与“科技、知识、文化三下乡活动”和“科技赶场”。通过广泛宣传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基础理论和科技文化知识,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发展与建设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断提高,观念得到增强。
3、着力整顿规范,提高办社质量。在宣传贯彻法和条例中,本着“发展、巩固、提高质量”的要求,着力开展了整顿规范,提高办社质量工作。针对前些年专合组织发展缺乏规范性要求,实行先建设后规范的办法,导致专合组织多数是由县科协、乡镇科协登记,而不具备法人地位的情况,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条例》的规定要求,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对全县已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将那些名不副实、图有虚名的专合组织依法进行注销或予以撤销,清理注销名不副实的专合组织46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300个;其中,在工商登记注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08个、社区服务社12个,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公司5个,在民政、科协登记注册的协会型合作经济组织175个。
4、围绕产业大力发展合作社,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我们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把粮食、生猪、蚕桑、中药村、小家禽和优质水果等种养项目作为发展专业合作社的重点,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要求,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业主、经纪人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我县以种养殖为主涵盖了粮油、食用菌、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生猪、小畜禽、水产、蚕桑养殖、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信息、农机技术服务以及土地流转等多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县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组织33个,小家禽畜专业合作组织等46个,食用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76个,水果专业合作组织36个,药材专合组织12个,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组织5个,竹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组织
8个,蚕业专业合作组织16个,农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组织4个,社区综合服务社12个,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土地流转等51个。通过农民专合组织发展产业,社(会)员农户达104009户,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达304600户。
5、积极创新专合组织发展模式,加强专合组织建设。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我县专合组织建设与发展,由过去单一的技术服务型发展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农村能人+协会+农户”、“专合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经纪人带动型”、“股份合作型”、“技术服务型”、“支部+合作社(协会)型”等多种组织形式特点。如XX县天府鹰山水果专业合作社以社员中的7名党员组成,经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了隶属于县供销社党委管理的“XX县天府鹰山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加强了合作社组织发展建设。同时,以基层供销社办社区综合服务社的模式,与农民合作建立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9个,创新了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6、积极引导创建示范合作社。为促进全县农民专合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专合组织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中,积极引导创建示范合作社。选择“登记合法、制度健全、管理严谨、运作规范、品牌意识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荐为省、市、县级“示范社”,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并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协会获得国家、省级、市级先进或模范殊荣。XX县天府鹰山水果、欣旺水果、绿白水果、锦洋竹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被纳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专业合作社;XX县天府鹰山水果、玉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百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富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龙泉山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朝隆生猪专业合作社、祥福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宝源蚕业专业合作社等8个社被确立为省级示范专业社。8个省级示范专业社有社员4830户,2010年实现产值2.3亿元,社员人均收入8860元,较一般农户增收3260元;XX县锦洋竹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远成兔业专业合作社、觉惠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和鸿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确立为市级示范专业社,5个市级示范专业社有社员2506户,2010年实现产值0.54亿元,人均收入8350元,较一般农户增收2750元;县级示范专业社有15个,有社员6478户、产值1.3亿元,人均收入7480元,较一般农户增收1880元。通过示范社的建设,达到以点带面,基本形成了“建一个专合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粮经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7、引导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种养。结合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与农业、畜牧、技局等部门紧密配合,大力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产业生产基地。到目前已在南华、东北、通济、兴隆、永太、南山、仓山、永安等乡镇建立了“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基地”,2010年全县出栏达生猪164万余头,名列全国前列;小家畜养殖产业在南华、坭金建立了“绿色优质肉兔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个,XX县远成兔业专业合作社的肉兔养殖已达年出栏40万只规模,全县出栏小家禽已达3000余万只;在玉兴、兴隆、南山等乡镇建立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在龙台、南华、凯江等乡镇形成了蔬菜产业基地,玉兴和新隆镇以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大镇;在南华镇建立了“早熟梨出品生产基地”、“天府鹰山红杏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基地为核心的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和山地鸡、猪养殖,观光休闲生态园区综合开发;在合兴乡建立了“丹参资源圃”,在石泉乡建立了“优质无公害丹参基地”,荣获“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丹参基地”称号,在集凤镇建立了“优质无公害白芍基地”,中药材专合组织基地建设形成了集凤、石泉、富兴、合兴等山区为主的丹参、白芍、02号药、03号药、菊花、桔梗等7万亩山区特色经济产业,从而推进了规模化种养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基地项目建设推进了特优经济产业发展。合作社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较为规范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合组织。年产值(销售)收入在100——500万元的有69个,500——1000万元的有16个,1000——5000万元的有26个,5000万元以上的有10个。2010年实现销售总额近30亿元,实现入社入会农户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连续五年实现人均年收入500元速度递增。2011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总额15.83亿元,比上年同期销售14.64亿元,同比增长8.13%,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总额可达32亿元。
8、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创建品牌优势,提升专合组织知名度。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农村能人+协会+农户”、“专合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户”等多种组织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基地发展,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涉农企业、城市超市商场“农超对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直接与涉农加工经营企业、城市超市产销对接经营发展,创建品牌优势,提升专合组织知名度。如富兴镇观碑村绿野红薯专业合作社、龙泉山石垭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南华镇天府鹰山水果专业合作社、欣旺水果专业合作社、远成兔业专业合作社在省市都很具影响力,其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我县农民专合组织、涉农企业连续四次参与德阳市农业博览会展示、展销特优农产品获得成功。今年9月末,在德阳第四届国际农博会上,我县17家专合社和8家涉农龙头企业组成的XX展示展销团展示名优特产品86个,展销名优产品280个,23家专合社、涉农龙头企业的的40个产品被评为名优农产品,22个企业的38个产品被评为“消费者喜爱产品”,提高了XX专合组织的社会知名度。
(二)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
继供销社2000年全面实施“三减”改制企业重组发展的基础,紧紧抓住农村第二轮经济体制改革为方向,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了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1、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2008年初,按照总社《关于印发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2008年工作安排的通知》(供销厅合字〔2008〕10号),XX供销社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县的要求,县联社制定了《关于实施县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经县政府批准启动实施了综合改革。通过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基层供销社管理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制度,强化了社有资产管理,将资产使用效益纳入了管理人员经济目标任务考核并与工资挂钩,确保了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上半年适时调整了永太、集凤、冯店、万福、广福5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和龙台、永兴、回龙社区综合服务社的管理机制,精简了管理机构。基层社由原来的26名管理人员,减少到12名管理人员,强化了县联社直接领导管理职能。
2、深化棉麻公司改制。XX县棉麻总公司原有仓山、广福、万福、冯店轧花厂、XX棉针织厂、永兴宽幅织布厂和龙台油脂厂7个核算企业。2000年第一轮改制,XX棉针织厂、永兴宽幅织布厂和龙台油脂厂依法破产。仓山、广福、万福、冯店轧花厂停止棉花加工生产,实施了企业改制,多数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作了下岗安置处理,4个厂和总公司留下97人承担保管国储棉的工作任务,2006年底,县棉麻总公司完成国储棉调销任务。2007年初,进行第二次改制。到年底,对4个厂和总公司原留用的97人全部解除劳动关系,完成全面改制。同时,2009年底,清退了县联社机关借用下属企业和聘用的7名人员。
3、加快了系统改制、破产企业遗留问题处理步伐。2000年,全系统实施改制以来,职工安置、移交社保管理、改制企业债务等遗留问题长期困扰着企业改革发展。2008年,在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一手抓遗留问题处理、促改革发展,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强了处遗工作领导和破坚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县联社筹集资金343万元,妥善处理解决了棉麻、土产、农资公司和凯江供销社改制、破产企业207名下岗职工安置和110名离退休人员移交社保部门管理等遗留问题。今年8月,县联社经与市农行协商,妥善处理了永太、集凤供销社改制前用固定资产抵押向农行贷款拖欠几百万元贷款本息债务问题,最大利好的保住了两个基层社的社有资产。通过处理遗留问题,积极消除了困扰企业改革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三)开展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推进“新网工程”发展。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5·12”地震灾害,给全县供销系统企业、代管的城镇集体商业企业生产营业设施造成了大面积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到商品安全和正常经营。全系统有22个企业和单位受灾,损伤房屋1820处(间),面积44199平方米。地震发生后,县联社组织系统企业和职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号召,不等不靠及时投入抢险救灾、减灾,及早地恢复了正常经营。在恢复重建中推进了“新网工程”建设。
1、积极组织抗震救灾。5月13日,县供销社紧急响应县委、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指令,召开机关干部抗震救灾动员会议,启动救灾预案,成立了系统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将机关全体干部分设4个工作组由班子主要领导带领,下到企业组织指导开展抗灾自救。一是积极组织开展自救减灾。在震后3日内,对35处严重损伤已成危房的房屋采取了排险、撤除人员和商品,设置警戒、专人监护等应急措施;震后10内,对1000余处中轻度损伤的房屋设施采取了防倒、防雨措施和维修加固措施,永太、冯店社冒雨组织转运化肥3000余吨,保证了商品安全,积极减少灾害对商品、财产的二次损害。5月18日,全系统恢复了160个网点的农资供应;龙台、永兴社区服务社及时抢修自来水供水管网5公里,尽快地恢复了场镇供水。二是积极完成组织救灾物资。地震发生后,群众为搭建避震篷急需大量三色布。在三色布非常紧张的情况下,5月16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我社组织购进三色布。通过谭亚西同志联系,达州厂家调剂给我县28吨三色布;县社副主任游志强、带领王昌泉同志与县纪委、县检察院、县财政局同志两次赶赴达州市采购调运,顺利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委派的采购任务,解决了抗震救灾之急需,并及时地分发全县各乡镇。同时,两次受县政府指令运送三色布到重灾区绵竹市金花镇,用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三是积极组织农资供应,支持农业恢复生产。地震发生时,正值农村双抢用肥高峰。地震发生后,周边厂家停产,货源十分紧张。为确保双抢所需,县社一面发动企业职工奋起抗震救灾,一面抓农资商品组织确保双抢供应。通过紧急联系省农资公司从绵阳永兴镇调运回尿素400吨;又积极自组购进化肥2100吨;6月,在县社组织下,永太、冯店、广福等社积极与川化厂合作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尿素直销农民”活动,为我县16个乡镇农民直销优质尿素320吨,缓解了供求矛盾。仅上半年,组织销售农业生产资料2219万元,供应化肥17558吨,农药280吨、农膜134吨。
四是组织干部职工献爱心。“5·12”汶川地震给绵竹、什邡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月13日上午,面对兄弟市县人民群众遭受灾害,生活发生困难,发动系统干部职工向绵竹、什邡重灾区献爱心。15日,富康、农友农资和利宝再生资源公司分别为绵竹、什邡重灾区捐赠价值20000元、15000元的食品、饮用水等急救之物;凤翔竹草编制品有限公司积极组织员工加班加点生产价值10000余元的优质草帽1500顶、优质竹扇1000把,捐赠给受灾群众;集凤集体商业总店发动职工捐款3010元,县联社机关干部捐款1220元,党委所属党支部的40名党员交纳一次性特殊党费3570元,用于支援灾区抗震救灾,表达了XX供销人对受灾群众的深情慰问。
2、抓恢复重建,发展“新网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部署,县联社组织系统制定了恢复重建规划。规划的总体思路以深化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大力发展“新网工程”,扩展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构建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络,改造基层社和农村集体商业现有生活资料经营网点,提高服务功能为目标,实施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一是加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建设。我社获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灾后重建项目有:县联社办公大楼室外楼梯顶部和大楼墙体维修加固工程和集风、冯店、广福三个“农产品市场” 维修加固工程项目。政府投入资金7.194629万元,于2008年12月底完成了县联社办公大楼室外楼梯顶部和大楼墙体维修加固工程任务;2011年3月完成集风、冯店、广福三个“农产品市场” 维修加固工程任务,经审计及结算并投入了使用。二是抓好自主维修重建受损房屋营业设施任务。全系统基层社、社区综合服务社和农村集体商业总店房屋营业设施多为中轻度下受损,点多面广,维修任务重,投资压力大。为了克服资金困难,发动企业自筹、以承租人投资抵租等方式筹集资金230万元,于震后当年底完成中轻度受损房屋营业设施维修加固,恢复系统营业房屋设施1800处(间),恢复农村(农资服务体系为主)经营网点285个,近快地恢复了农资服务体系基础。
(四)发展“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 “一加快、两突破”发展目标,特别是通过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处置改制、破产企业遗留问题,积极消除了困扰企业改革发展的障碍和阻力,为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从2007年来,围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精神,坚持“以农为本”、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在服务中谋求发展的理念思路,通过“开门开放”办社,推行社有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了供销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新网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永太、冯店供销社和富康农资公司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为主,通过连锁经营机制,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结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改造扩建了4个县级农资流通服务配送中心和2个重要乡镇配送中心站,形成全县南中北三大片区配送服务中心;巩固发展建村级农资连锁放心店达250个,其中“庄稼医院”达180个。
2、积极发展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以省市新农村仓山示范片建设为契机,发动基层社积极主动参与建设,推进基层供销社服务体系发展。2010年以来,以永太、冯店供销社、富康农资公司为主,先后在仓山片区的偏偏店村和永太片区的观音村、柏木村、清福村、黄鹿镇五龙村、铜音村、虹桥村、沙河村和青市乡的青峰村建立发展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9个,恢复性发展了供销社农村服务阵地。
3、积极资源优势引领主办专业合作社。2010年,集凤供销社发挥其原中药材加工厂的加工设备、仓储设施和中药材加工技术、品牌经营优势和当地产业优势,发起120余户农户、生产面积500余亩,组建了系统第一家直属农民专业合作社--XX县“苦中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组织生产、加工、经营一条龙规模化发展。今年初,以永太供销社主领办组建起“XX县星科植保专业合作社”。
通过发展“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系统现有
县公司2个、基层供销合作社5个、镇级社区综合服务社3个、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9个,有连锁经营网点264个。形成了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
(五)积极招商引资。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充分利用了系统企业、专业合作社资产、资源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完成了引资任务。2007年引进成都市业主何树忠投资400万元永兴超市商场;2008年引进仁寿县业主万友明投资300万元在南华镇组建欣旺水果专业合作社,建立2000余亩水果基地;2009年引进成都市业主万鸿投入500万元,在原坭金生态园建立优质肉兔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010年引进重庆市涪陵区业主廖云华到XX县南山、辑庆、合兴、永安等乡镇承包120余亩土地,计划投资500万元建德阳市XX县4万只商品种鸭基地;同时,成都市业主万鸿又增投入504万元发展肉兔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011年上半年涪陵区业主廖云华又增投入600万元发展商品种鸭基地。至此,我社共已完成招商引资2804万元。这些引进项目发展顺利良好,为我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六)认真抓联镇帮乡帮村、“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农村督导工作。
2007年以来,我社先后联系青市乡、回龙镇、合兴乡、帮扶青市村、盘山村,“挂包帮”永安镇金竹村、永兴镇金山寺村,督导凯江、东北、回龙、通济、悦来、永兴、回龙、民主、白果、积金、永兴、石笋、白果、民主、继光、双龙等乡镇农村工作。在联帮挂工作中,确定了两名副局以上干部负责联镇帮乡工作和农村督导日常工作,坚持了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经常到联系镇乡协助工作,密切同镇乡的联系帮扶,竭尽全力给予政策指导、资金、物资扶持,为抗旱、抗震救灾、发展农村经济出谋划策,为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给予对口扶持。一是结合乡镇、村社资源,指导帮扶联系乡镇、村社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帮扶。先后帮扶青市乡组建水稻制种协会、盘山村水果种植、金竹村生猪和生姜专业合作社,走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路子。二是在帮扶尽力给予政策指导、资金、物资扶持支援,先后支助青市村化肥2吨、回龙镇救灾尿素肥5吨、通济镇救灾尿素肥5吨、天府鹰山水果专业合作社尿素肥5吨、合兴乡农民碳氨肥5吨;为永安镇金竹村争取整治塘堰项目补助资金4万元、支助生猪和生姜专业合作社10000元。三是先后帮扶贫困母亲2名、贫困学生、重病儿童3名、困难农户3户,资助现金5400元。
(七)认真抓系统经营管理与服务建设。
在围绕县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和“十一.五”期间,实施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所突破、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有所突破的“一加快、两突破”的发展目标任务,认真抓系统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保证目标任务完成。
1、坚持加强县联社机关建设,不断改进服务和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一是在机关建设中,重点抓了实践“三个代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通过学习活动开展,转变了供销社工作理念和作风。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联社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四深入四问计”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查找与科学发展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围绕加强改进服务和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科学改革发展等方面,为贯彻国务院国发[2009]40号文件,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发展与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了共识,为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二是坚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惩防体系。县联社党委、社务委员会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党纪、政纪相关制度规定,结合系统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了《XX县供销社系统工作管理若干规定》(江供委[2009]6号),建立惩防体系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切实抓了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快形成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职务犯罪中的根本作用。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狠抓班子作风建设,坚持执行了重大决策由县联社党委、主任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增强了班子民主意识;同时,坚持执行了班子成员的述廉、评廉、考廉工作,狠抓班子作风建设。三是强力推进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建设。在建设中,积极开展了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活动,围绕推进机关服务和工作作风进步,严格执行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了领导成员与股室人员挂钩联系指导服务基层社工作责任制和机关工作目标考核管理,狠抓了行政效能建设,塑造供销社新形象。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与政务公开工作。结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在深化县基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了县、基供销社社企“两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制度建设,建立了基层社、社区综合服务社理事会出资人制度和理事会核算管理制、工作目标责任制,认真推进了“依法行政”。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动态,供销社工作进展等政务及时公开,加强了“行政效能监察”。
2、积极组织开展为农服务活动。结合供销社面向 “三农”服务的特点作用和经营服务理念,长期坚持开展了“惠民利民”为农服务活动。特别是在开展“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活动中,组织系统企业积极响应参与县委、县政府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千名技术人员到田间”和“十万吨农资到农户”活动号召,推进了活动开展,取得实效。一是在全系统推行农资服务 “两放心”、“三到户”、“公开承诺”服务制。二是组织180个“庄稼医院”和“庄稼医生”开展“庄稼医生”分植物品种测土“配方”售肥、诊病虫害“配方”售药等用肥药技术服务;同时,组织了系统100名“庄稼医院医生”和懂农资技术的经营服务人员巡回到田间指导服务。仅今年来,开展技术咨询指导服6000余人次,印发农资技术资料10000份,配方施肥、用药推广面积5000亩;组织送肥药到村到户销售达35000余吨。
3、积极抓项目建设与上级社对接沟通工作,为基层提供服务。一是继去年12月,组织冯店供销社申报四川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争取到‘庄稼医院’建设升级改造项目”补助资金24万元(川财建[2010]372号,2011年1月10日收到正式文件);同时,冯店供销社申报国家总社、财政部2011“XX县农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升级改造项目”获得补助资金50万元。二是结合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新网工程”建设,目前申报了永太供销合作社2012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 “发展改造提升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8个和庄稼医院”37个两个项目。三是配合县财政局争取到2010四川省支持XX县欣旺水果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规范化建设”政策资金30万元(川财农[2010]197号),XX县富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规范化建设”补助资金20万元(川财农[2010]249号)今年3月到位。
4、认真抓好系统信访、维稳、安全工作。针对供销社系统改制后,下岗职工多、历史遗留问题等不稳定因素多的情况,对信访、维稳、安全工作极为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信访、维稳、安全工作目标、职责,实行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一岗双责,积极做好矛盾化解、信访处理和维维护稳定;同时,加强了节假、双休日领导干部带班值班,确保了系统稳定无事故。
5、按照建设“美好家园,推进XX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坚持了党政一把手抓环境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参与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并发动系统农资经营企业开展测土“配方”售肥、诊病虫害“配方”售药的“绿色服务工程”。
同时,积极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社交办的其它工作。
今后工作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总体方向
在今后五年中,以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针,围绕市委、市政府“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和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农业立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总体取向,以“富民兴社”为根本,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县45个乡镇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优化配置企业人、财、物资源为手段,进一步加大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为标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质量,使供销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提升实力和形象。
二、发展目标任务
(一)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利用基层供销社、社区综合服务社市场经营资源优势,选择本地区农业产业特点与农民群众紧密相结合,采取领办、引办等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100个,全县农民专合组织达到400个。
(二)进一步发展农业社会化系列化服务体系。发挥系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农资系列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富康农资公司和5个基层供销社、3个乡镇社区综合服务社和10个城镇集体商业总店为主体整合现有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发展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废旧物资再利用收购连锁配送和文化、科技、信息服务的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社200个,全系统服务网点达到500个。
(三)经济指标
按照供销总社2010年执行新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指标中的购销不含純农业性质和餐饮、资产租赁经营等业务指标,购销指标中只含工、副食、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农产品、废旧物资收购加工等,故购销任务指标较前五年作了下调。
1、2011年---实现购进7200万元、销售10200万元;
2、2012年---实现购进8000万元、销售11000万元;
3、2013年---实现购进9000万元、销售11500万元;
4、2014年---实现购进10000万元、销售12000万元;
5、2015年---实现购进11000万元、销售13500万元。
利润和税费实现年10%递增。
三、工作举措
1、一如继往地加强系统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学习教育,不断增进新形势下的工作能力。
2、加强系统上下党风廉政、反腐败、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和行政效能建设,强力推进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建设。
3、继续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实施领导成员与股室人员挂钩联系指导服务基层社、工作责任制和机关工作目标考核管理。
4、继续开展“技术人员到田间和农资到农户”,进一步推进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活动开展,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