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采访如何抓好角度
新闻采访如何抓好角度
上官志春
新闻角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额闻的立意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
一、抓好新闻的立意角度。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首先要把握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所以在立意时要符合我们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为此,新闻报道要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便正确导向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人民群众有引导作用。紧扣受众心理是选择新闻立意角度需要把握的另一个方面。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引导性,还必须具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指导性、引导性就无从谈起。紧扣新闻的价值也是新闻立意角度必须把握的一个方面。新闻价值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客观地摆在那里,如何把它挖掘出来,并使立意角度与之紧扣。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的功夫。
二、抓好新闻的选材角度。要使新闻素材与报道的主题相吻合;要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材料。
三、抓好新闻的表现角度。表现角度的选择应把握住两点。首先是要扣住新闻的本质。不能因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报道要形式新颖。要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其前提是要有利于内容和主题的表达,要在真实反映题材。深刻揭示主题的情况下力求形式的新颖.不能为讲究形式而损害主题和内容。其次是要独辟蹊径,敢于创新。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创新。是新闻传播者应该着力探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传播者并不是每天都能抓到新鲜的东西,而新闻的性质又要求报道不断给受众以新鲜感。这样一来,就给新闻传播者提出了善于和敢于创新的要求。同样一个事实。同样一个主题,转变一个表现角度,换一种手法来写,就可以写出不同新意。
新闻采访 角度为王
杨宏刚
前不久鲁豫主持的一档谈话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当期的嘉宾白岩松。出于对《新闻周刊》及白岩松的喜爱,我这个很少看情感类访谈节目的人也破天荒地静下心来聆听了一个内蒙汉子的电视情节。
由于自己多少也算是一个电视人吧,我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阐释上,别的内容没有太多印象了,只记得当他和鲁豫在探讨做新闻节目的得失时讲了一个观点让我过耳不忘,他说:“所有新闻归结到一点就是两个字——角度”。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当时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又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于是信马由缰,想到了自己从事电视新闻采访 13 年,对于角度的思考确是少有问津,于是开始思索起这“角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又称作“视点”、观点”、观察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新闻写作同样重视新闻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看似描绘庐山在不同视域中所展现的千姿百态,实则以形象寓理。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结论会不尽相同。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取向或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选择新闻角度的过程,就是通过选取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采写和报道;而选择的角度不同,所揭示的新闻主题不同,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
新闻角度一般分为采访角度、选材角度、选题角度和表现角度,在电视报道上还包括拍摄角度。选择新闻角度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巧。那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
一、针对新闻性选角度,体现时代特征。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每年都会有一些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出台及部署,当这些政策措施出台时,新闻媒体均会进行大量的宣传。其中,有的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新闻,既没新意,也没特点,把新
闻弄成了工作介绍。而要出新、出彩儿,角度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针对受众的兴趣选角度,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新闻,以群众喜爱的视角去报道新闻,这是使报道成功的前提。笔者认为,要使报道更贴近群众,让读者更加喜闻乐见,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握群众脉搏,把报道的角度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写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说群众想说的话,使新闻报道可亲可信,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企盼什么、最关心什么,我们的媒体就要反映什么。记者、通讯员采写稿件,只有从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等方面提炼主题,选择报道角度,才能吸引读者,教育、启发和感染读者。
三、从新闻事实的“新”上找角度,增加新闻的“新意”。写新闻贵在“新”上。这里所说的“新”,包括角度新,尤其是老内容、老主题,就更要选出新的角度,从新的侧面突出主题,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让文章“出彩儿”。从人们的心理特点来说,一般是喜欢变化的。不论是观点,还是形式,第一次出现,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倘若经常重复出现,人们就会渐渐失去兴趣。党和政府乃至我们攀钢的许多中心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宣传,难免“老调重弹”,但我们在报道时不妨来个“老路新走”———用新的角度去反映老一点的内容。一个老主题,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选择新的报道角度,才能跳出常规俗套的圈子,把报道引向深入。我们要努力从平凡的事例中看出不平凡的精神来,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找出新意来。
请看一个实例。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论及新闻角度时谈到,新华社记者黄正根、傅上伦等接受采访“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工程任务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角度问题。三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东西万余里,该从哪儿跑起?“三北”风沙干旱危害几千年,第一篇文章又从哪儿做起?后来,穆青同志给他们出主意说:“东西万余里,就从北京跑起;上下千百年,就从眼前北京的风沙写起”。记者按照这个角度进行了采访,在一个星期之内,稿子就脱手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东西万余里,是一个新闻可能性空间,第一篇报道选择什么样的空间和多大的空间?上下千百年是一个新闻可能性时间,第一篇报道选取什么样的时间和多大时 间范围?穆青确定的新闻角度,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北京跑起”,是确定了在东西万余里中选取什么空间,同时北京的地理范围就是这个空间的量度。“从眼前写起”,就是确定 了在千百年中选取什么时间,同时,“眼前”的时间范围也就是一个量度。
这个事例讲的是采访角度。在新闻认知中,新闻主体选择储存在头脑中的潜在性—--或是一个时期的主旋律精神,或是关于对受众需求的认识,或是对某种倾向性问题的了解,与所要报道的新的事实相联系,以实现对新的事实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把握。如《攀钢日报》和“攀钢新闻联播”为了贯彻落实干部大会精神,都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基层先进典型的报道,这些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角度的选择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做到了以小见大、从一件件具体平凡的小事中反映了贯彻落实干部大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正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综上所述,新闻角度通过对新闻可能性时空性质与量度的把握为实现有效新闻传播创造条件。新闻角度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新闻主体对客观存在的角度的运用,同时反映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任何有目的和有效率的新闻传播,都是解决新闻信息的流向流量问题。传媒业是创意产业,创造力是现代媒介的本质,创新是新闻规律的内核。当今社会,随着注意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注意力日渐成为稀缺的资源,因此被称为“新经济时代企业货币”。受众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之间激烈争夺的财富,谁能够获取受众更多的注意力,谁便是赢家。新闻报道要成为“赢家”,就要尽可能多地吸引读者注意力,使每个角度折射的光芒都成为亮点。新闻角度,乃是新闻传播的一个要件。对于新闻采访,我认为把握好角度才是正确的方向。□
第二篇:新闻采访中的角度求新
新闻采访中的角度求新
笔者认为,新鲜脱俗的角度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写作之中。也就是说,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应当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
新的角度存在于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深入细致的采访,是选择好新闻角度的必要前提。能否选择到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也是衡量新闻采访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人们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必然会碰到一个观察和反映事物角度的问题。一般事物都有多种多样的角度,在这些角度中,有的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有的只能反映那些非本质和非主流的东西。而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角度也不是单一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把握和比较,从中选择那些为广大新闻读者所欢迎的新鲜脱俗的角度。而要达到这一点,新闻采访就必须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采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掌握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大量的新闻素材,为选择新鲜的角度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1997年,《大众日报》记者到临沂罗庄采写一篇关于罗庄陶瓷产业发展的报道。记者深入企业一线,召开了多次企业座谈会,采访了多家企业老板,与众多职工进行了交流。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作者独辟蹊径,以“竞争出活力”为切入点,写出了《“狼”来了,“羊儿”更壮》的报道,读后使人精神一振,大受启发。
新的角度存在于认真的思考之中。就思考本身而言,它既是新闻采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新闻采访的继续和深入。它不仅要求我们具有踏实细致的采访作风,而且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采访得来的大量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这样,在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新闻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和读者的心理需要,从各种各样的新闻角度中去选择最新、最佳的选题角度、选材角度和写作角度。2000年新闻获奖作品《中国经济峰回路转再入佳境》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中央电视台记者首先从“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今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入题,然后依次采访国家统计局、对外经贸部、经贸委、计委等宏观部门主要负责人,并在后期编辑中将谈话按照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串联,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印证了事实,增强了新闻的权威性,又改变了以往对宏观部门领导采访过于呆板、过于官方化的宣传模式,增强了贴近性。
新的角度存在于精心的写作之中。我们在新闻采写的实践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从采访、构思进入写作阶段以后,不时会出现写作实际与原有构思之间的错位,有时会全盘推翻原来的构思,重新变换一个新的报道角度和新的篇章结构,有时又会进行必要的补充采访。因而,我们所说的精心写作,不仅指按照采访得来的材料和原来的思考,认真负责地写好一般意义上的各类新闻作品,而且也指写作过程中的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反复思考,其中包括角度和思路的调整、更替、变换以及新闻素材的补充。
全国获奖新闻《羊城千余青年做“不掌印的市长”》,报道的是广州在东方宾馆举行“假如我是市长”提建议活动颁奖大会,15人获奖,市长出席大会并讲话。在写这篇稿件时,作者选取了青年人踊跃参政议政、争当主人翁的报道角度。此角度一改会议报道的平稳、呆板和老套,犹如扑面春风,给读者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导语写道:“谁说人微言轻?千名青年以‘不掌印市长’身份,为广州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出谋献策。”简洁的提问,有力的回答,一下子就突出了主题,抓住了读者,确实不同凡响。行文流畅,生动活泼,使人读后很受鼓舞。这种理想宣传效果的获得,与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和精心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含义:可能成为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
特点:
1、相对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新闻五要素不全。
2、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也就是说它的可靠性待记者进一步去核实。
作用: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渠道:
1、来自发布新闻的党和政府的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这类新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此,记者应当主动地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便及时得到新闻新索。
2、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
这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任何一家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记者的活动范围和时间、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线索都及时、全面地获得,通讯员和读者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很多媒体都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重视与读者的信息交流。
3、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和挖掘。
寻找新闻线索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提供,更多的是记者自身的发现、寻找和挖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捕捉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把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当作线索来处理,但不能简单抄袭。
(2)浏览互联网的最新报道。互联网的优势是快捷、互动性强。
(3)广交各方朋友。与自己所采访报道的行业和领域的人士交朋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让他们随时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线索自然丰富了。
(4)重视新闻热线。这里包括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群众来访等,注意通过这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群众中存在的问题。时下不少媒体都开辟了新闻热线,新华社还在相关媒体上刊登热线电话,欢迎提供线索,不少新闻媒体对群体提供的新闻线索根据价值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称之为“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南京晨报》最高奖励额度高达3000元。
(5)制作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住这些日子,在它到来之前寻找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
4、参加各类会议,从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和有关工作简报上寻找新闻线索。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线索的渠道,这在党报工作的记者采访活动中格外重要。
总之,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记者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曾说过:“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作为一名记者,不应把脑袋长在别人头上,不应满足当“派工记者”,而应当把生活、活动当作新闻的源泉,从中不断地获取新闻线索。
第三篇:新闻角度
第三章 新闻角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角度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闻角度的含义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二、新闻角度的由来
一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决定了角度;
二是媒体风格、定位决定了角度;
三、角度选择得意义和作用
1.新闻角度选得好,新闻的价值倍增
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了,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2.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其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3.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
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不同的新闻角度,会满足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的不同需求。
新闻角度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即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与新闻报道必须进行选择之间的矛盾,选择恰当的新闻切入点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
4.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竟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谁的新闻更好看,谁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新闻的独家性。而要独辟蹊径,就要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间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要使人们真正发现美,就需换一个角度。”
第二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
质,又能准确体现时代的需要,及时回答受众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佳新闻角度。
西方记者有这样几种选择的标准: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
我们注意到,除了第一条,其他四条都与读者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角度的选择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辨角度,即选择哪些新闻素材说明问题;二是表现角度,即从哪里下手具体切人。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有几种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可供参考:
1.全局高度找角度(全)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念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2.关注民生选角度。(民)
如果我们的新闻抓住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报道,读者会普遍乐于接受的。受众关心的问题,就是记者和新闻媒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
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和监督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话题。
3.人情味中选角度。(情)
西方新闻学者把“人情味”列入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正确运用人情味因素,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被称为“事学”,事都是人做的,必然会有情感流淌其中。
4.时空近处选角度。(近)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告诉我们,努力寻找所报道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是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抓住特点选角度(特)
记者写新闻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有共性有个性的。我们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不会写成千篇一律,才会受读者欢迎。
6.切中要害选角度。(要)
批评性报道、“问题”新闻发挥着舆论监督批评的重要作用。采写这类报道时,需要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选取新闻角度。只有这样才能直面问题,突出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7.推陈出新找角度(新)
推陈出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8.以小见大找角度(小)
以小见大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9.求异思维选角度。(异)
千古文章重独至,陈陈相因无好文。新闻角度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独特、新颖。
⑴ “同中见异”,求得与众不同。
⑵ 逆向思维找角度
10.分析比较选角度。(比)
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比较,就是现在同过去比,正面同反面比,先进同落后比,正确与错误比,此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相比,此一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
11.侧面切入选角度。(侧)
选取一个侧面去报道,角度小了,报道面窄了,材料相对集中,报道反显得精悍、活泼、可读性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虚中觅实找角度(实)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选择新闻角度时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一是没有角度。
二是强扭角度。
第四篇:新闻采访
文字报道
()
图文报道
()
摄影存档
()
请外媒
()
出席者,参加者
新闻点(是否首次,与过去同类活动比较有何创新,有何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等)时间
星期
地点
预约
单位
预约单位联系
人及联系电话
任务分派(由新闻中心
填写)
文字报道
新闻图片
摄影存档
对方供稿
请外媒
1,学校《周表》(包括南校区周表)上的会议与活动,我中心将根据其新闻性自行决定是否报道或摄影,无需提交此表预约.二级学院的一般会议与活动,原则上自行采写,通过新闻网投稿.2,请主办方至少提前一个工作日递交此表.由于工作程序的需要,本中心不接受电话预约,口头预约,电子邮件预约等.未按程序预约的活动,需请主办单位自行提供稿件,通过新闻网投稿.3,校领导参加的活动,请承办活动的部门填写此表.如无明显的承办单位同时又需摄影存档或新闻报道,请校领导的秘书人员填报此表.4,外媒(电视台,报纸等)对普通会议及学术研讨会一般不予报道,除非有新闻人物到场.5,多个采访任务发生冲突或预约的活动新闻性不强时,我中心可能作出取舍,敬请原谅.6,学校摄像工作是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的,如需摄像请与教育技术中心联系预约.北校区联系:36207017(行政楼四楼414新闻中心,杨老师,孙老师,刘老师)
南校区联系:39328338(教学楼A座3楼党政办,陈老师)
此表可复印,可在宣传部主页下载,可向新闻中心,南校区党政办申领.预约也可通过新闻网右上角“新闻与摄影预约”网上提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2005年12月制
第五篇: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学
1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特点:①求实性;②时效性;③独立性;④突变性;⑤艰险性;⑥广泛性;⑦连续性;⑧公开性。
难点:①采访要快、同时要准;②采访要快,同时要深;③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对应于采访的三大难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
2新闻记者
记者职业是随着近代报纸的产生分离出来的。泛指新闻工作者,即新闻行业中的所有从业人员。狭义的指专门从事采写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
记者职业的性质:①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②记者是真理的捍卫者;③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
3记者的类型
①专业记者: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如政治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法制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专业记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他们熟悉某个领域的情况,便于结交朋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②常驻记者:又称地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围的,称为本埠记者。地方记者称为外埠记者。常驻记者有利于了解所在地方的情况,便于报道。
③机动记者:不常驻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采访范围,随时准备接受编辑部调遣,完成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记者。
④特派记者:指因特别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⑤特约记者:指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⑥驻外记者: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4记者的工作任务
①采写新闻;②反映情况;③群众(通联)工作(包括联系组织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
5记者的采访路线:认识路线+工作路线
①记者的认识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记者的工作路线:依靠党委,坚持真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6记者的采访作风:①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②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③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④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
7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必然性: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新闻采访
没有事实就没新闻。
具体要求:①明显的事实材料(新闻的六要素)一定要真实;②非明显的事实材料也一定要真实(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思想认识的描写、对事实的评价、解释和说明);③记者要注意把被采访的事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观察,不要因为个别事例的真实而以偏概全,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④背景材料一定要真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表现:①个别记者的动机不纯,出于私心,或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捏造事实;②过于强调新闻的宣传性,强扭角度;言过其实,夸大拔高;③个别记者的工作作风有问题,不肯花费精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捕风捉影,粗枝大叶。对于一些事实数据不加以核实;④某些记者由于采访经验不足,轻信别人的介绍,上当受骗;或是由于自身知识缺乏,违背常识,闹出笑话。
(二)广泛、深入的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新闻事实材料的要求:①典型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②具体的、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③生动的现场情景和感人的细节材料;④能表达记者的立场、观点、倾向的材料;⑤富有生活情趣,群众喜闻乐见的材料。
(三)速战速决,力求新闻报道的时效
8记者的修养:指记者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方面的综合水平。①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a 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c 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②知识方面的修养:要求记者是“复合型”人才,“T”型人才。
③新闻业务方面的修养:a 要有敬业精神;b 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c 要有写作的能力。
9记者的职业道德:指记者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①有偿新闻;②收受礼金;③贪图享乐;④报道失真;⑥导向错误。
记者职业道德的内容: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④维护新闻的真实性;⑤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⑥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舆论导向:五个有利于„„
媒介误导表现:①盲目追逐“热点”;②大量刊播暴力新闻、犯罪新闻;③缺乏对社会生活主流的关注和把握;④背离办报宗旨,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盲目跟风、“炒作”;⑤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新闻宣传政策把握不准,导致错误信息的传播,甚至直接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新闻采访过程:记者在一定报道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新闻线索,有所准备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运用各种各样的采访方式和方法,广泛深入地搜集和挖掘新闻事实材料,并提炼新闻报道主题,考虑采写的安排。新闻采访的环节:指新闻采访活动中要经过的若干道工序。
①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指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具体实施办法。从新闻采访上来说,报道思想为记者指明了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宣传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步骤和要求,指明工作中要注意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报道中要掌握和注意的具体问题。②确定新闻线索:(第五章)
③做好采访准备:经常性准备与临时性准备。(第六章)
新闻采访
④开展采访活动:这是采访环节中的核心环节。⑤考虑采写安排:采访中对写作的考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和要求来展开相应的采访活动;在采访中思考、提炼新闻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采访和补充采访。
12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①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来看,采访先于写作,采访时写作的前提和基础;②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是采访的完成和目的。③虽然二者在工作顺序上有大体的先后之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往往是相互渗透、统一的过程。
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13个别采访
概念: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
优点:①采访方式十分灵活方便,只要被采访对象合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采访,时间上也可长可短,比较自由。②一次采访不成功,还可以进行重复采访或者补充采访,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找不到某知情人,还可以设法采访另一知情人。③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和可能,与被采访者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随地观察,了解被采访对象,掌握比较生动、具体的材料。④个别采访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倾谈,能敞得开,谈得细。记者如能获得对方信任,谈话就能够比较深入。
难点:要能抓住关键和要害的问题。
要求:在采访之前作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现场观察 概念:记者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过观察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主要依靠眼睛观察。优点:①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②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③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④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⑤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⑥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15召开座谈会
概念:指记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集和核实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
优点: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搜集到来自各方面的资料。②可以同时听取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比较准确的分析事实材料。③座谈会把不同的人召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共同回忆,有利于把事实真相弄清楚。召开座谈会的注意事项:①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②会前要做好准备,拟好座谈的提纲。③要善于启发引导,牢牢抓住会议的“缰绳”。④记者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发号施令。⑤把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采访结合起来。16蹲点调查
概念:指记者选择某一地点,针对某个重大题材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定点采访。优点:①能掌握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②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改进采访作风的有效方法。
新闻采访
17交叉采访
概念:指记者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对两个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的活动方式。优点:有利于记者充分、合理的利用安排时间,四面出击,多处新闻、快出新闻的有效办法。适应于大型运动会和重要会议的采访。
18立体采访
概念:也称全方位采访,指记者围绕某个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
优点:突破了一点一线的平面采访模式,对事物进行上下左右古今前后的多方面的挖掘,从而可以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从中互相参照印证,寻根究底,能比较全面、深刻、准确的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适应于重大题材的采访。立体采访方法的综合运用:①上下结合;②点面结合;③今昔结合;④横向采访;⑤纵横结合;⑥多面发掘。隐性采访
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显性采访就是公开采访,指记者找到被采访对象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谋求对方支持与合作。隐性采访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的目的采访活动。
优点:真实可信,不会由于记者的采访改变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
缺点:靠记者本人的独立活动,得不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协作,有时受记者视野所限,可能把某些事实弄错。
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①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②对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运用隐性采访方式,可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获得所需材料。③揭露性或者批评性的报道,为了防止对方弄虚作假,把事情或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必要时也可使用隐性采访。④记者深入敌军,敌对分子或者不法分子之中,为第方采访对象对记者造成危害,只能采用隐性采访。⑤为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弊病,记者混入其中成为暂时一员,亲自体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的感受。进行隐性采访须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隐性采访往往用于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到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与协助。②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或事件进行暗访时,如果条件许可,记者可以进行笔记或用隐蔽的微型录音机进行记录,以防日后可能发生的新闻诉讼。③隐性采访不暴露身份,没有热情接待,没有前呼后拥,全靠记者采取单兵作战的战术,单枪匹马的进行采访,因此记者要有吃苦的精神。④最好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争取采访对象的支持。突击采访
概念:指对那些没有预兆,突发的重大事件的采访。
要求:①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要求记者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快速作战的能力。②记者进入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心慌意乱,在现场面前手足无措。③采访突发事件,记者要注意根据事件的性质,判断是作公开报道还是做内参反映,如不能公开,就要遵守规定,以免引起不良后果。④记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要进行追踪报道,给读者完整印象。21 集体采访
概念:指一家新闻单位两名以上记者或两家以上新闻单位的多名记者对某人、某事、某单位的共同采访。类型:
新闻采访
①合成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②联合采访:指多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一个记者组,围绕某个重大问题或事件分头进行采访。③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指新闻发布者在同一场合,统一时间里接受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的方式。
参加记者招待会要注意的问题:参加之前应尽量作好充分准备;要勇于抢机会,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重要的问题。④全景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为记者对同一事件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同时进行采访。
⑤现场会采访:指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同时来到某一现场,对某个事件进行采访。电话采访
概念:指通过记者打电话的方式,找到被采访的对象,了解所需要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适用范围:①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补充情况等,作为采访活动的辅助手段。②一般简单事情的采访。③记者和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由于采访时限性的要求,只能用电话跟对方交谈。④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挤进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注意事项:①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②要注意倾听,不但要记下对方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话语,而且要善于听出对方谈话中的“弦外之音”,体会对方的情感。③注意电话采访的口气和语调,保持谦虚平和的态度。
26新闻采访确定的因素:新闻线索、新闻敏感、新闻价值 27新闻线索
概念: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或简要信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需要记者去作进一步的证实和了解。特点:①新闻线索以某种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新闻线索的表现往往是简单的、零碎的、不完整的。③新闻线索具有突现性,稍纵即逝,没有高度的新闻警觉,便把握不住。④新闻线索可信度小,变动性大。⑤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作用:①新闻线索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②新闻线索向记者指示新闻的存在。③线索的获得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关口。
来源:①从上级机关和领导那里得到新闻线索。②从编辑部那里得到新闻线索。③从通讯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新闻线索。④从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⑤从各种书面材料中发现新闻线索。⑥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往更加深度挖掘和广度挖掘)。⑦记者有意识的对某些情况进行积累,顺藤摸瓜的发现新闻线索。⑧记者在耳闻目睹、观察思考中获得新闻线索。
28新闻敏感
概念: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眼”、“新闻鼻”,使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作用:①帮助记者找到新闻线索,使记者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②帮助记者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③帮助记者独立思考,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从中发现重大新闻。④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有所准备的抓到重要新闻。
内容:①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②判断一个新闻事实在诸多事实中,那个重要,那个次要,从而把最主要的事实突出表现出来。③判断某个实施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兴趣。④从平凡的事实中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⑤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事物的
新闻采访
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的预见,增加新闻报道的计划性。
新闻敏感培养的途径:①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③掌握全局情况,关心群众生活。
29新闻价值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特殊素质。它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构成要素:①重要性,对社会有重要影响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②显著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的人和事知名度或显要度高;③及时性(新鲜性);④接近性,包括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心理位置上的接近;⑤趣味性,反常、冲突、竞争、对比、人情味、幽默性、情节性等。
30新闻准备:一是日常准备,属于战略性的准备;一是临时准备,属于战术性的准备。31采访准备的意义:①缩短双方距离;②避免工作盲目;③有利于采访的深入;④提高采访能力。
32采访的日常准备 概念:又称采访的平时准备,是指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内容:①明确报道思想。②掌握全局情况。③汲取百科知识。④积累各种资料。⑤训练业务能力。
33采访的临时准备
概念:指记者在明确新闻线索之后,与采访对象正式接触之前,在材料上和采访的安排的部署上所作的一系列准备性工作。内容:
a 研究采访对象。b 搜集相关材料。
c 制定采访计划:①选定采访对象,②选择采访角度,③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④确定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周期、初步考虑报道的体裁、字数、截稿时间。⑤作好疏通采访渠道的准备。
d 设计采访提纲。要求:①要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来准备问题;②要根据采访任务和写作体裁来设计提纲;③要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设计提纲。e 作好物质准备(纸、笔、墨水、录音设备等)。
采访的基本手段
34创造谈话采访的有利条件
①选好访问时机。采访对象情绪较好,能腾出时间来接受采访的时候。②选准访问环境。作用:a 有利于谈话采访顺流直下,少受干扰。b 有利于采访对象触景生情,谈出有关情况。c 有利于采访深入,增强记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d 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烘托新闻主题。③重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记者的时间观念、仪表风度往往是影响首因效应的重要方面。
新闻采访
④寻找共同话题。
⑤摆正双方关系(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关系)。
35提问的要求和方式方法
提问的作用:导向主题和挖掘材料。
提问的要求:a 提问要具体。b 提问要简洁。c 提问要自然。d 提问要抓住要害。e 提问要想着读者。f 提问要由易到难。提问的方式:
a 开放式的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省力,几乎是对任何陌生的采访对象都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而且问题题完后,记者有一定的喘息时间。但这种提问不利于挖掘关键材料,因而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b 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一般来说,被访问者回答这种问题也十分简单明了。这种提问形式的气氛往往严肃、紧张,但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c 一次采访过程中,两种提问方式往往是交替使用。常见的提问方法:a 开门见山-正问法;b 明知故问-反问法; c 旁敲侧击-侧问法;d 设身处地-设问法;e 穷追猛打-追问法;f 循循善诱-诱问法
36谈话采访记录
采访记录的方式:a 心记 b 笔记 c 录音机记录
采访记录的内容:a 关键性的材料 b 有特色的现场材料 c 容易忘记的材料 d 访问对象个性化的语言 e 采访对象的思想和记者的自身感受 f 有疑问的材料
记录的注意事项:a 要注意倾听。b 笔记的行与行之间要留多一些空白,不宜密密匝匝。c 尽快追击和整理记录。d 定期对采访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37采访的心理调节
记者采访时心理素质的要求:a 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b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c 沉着冷静的处变能力;d 活泼开朗的乐群性格;e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记者采访时的不良心理:a 自卑心理 b 急躁心理 c 惰性心理 d 冷漠心理 e 盲目心理 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心理:a 积极配合 b 无所适从 c 消极应对 d 抵御抗拒 调节采访心理的工作:a 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 b 穿插适度的身体语言 c 有的放矢的排除障碍。
38观察采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主要通过眼睛的观察来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作用:
①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②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③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④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⑤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新闻采访
⑥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39观察的方式:a 旁观式观察:记者进入现场,亮明身份,以比较超然的观察者的角度对采访事物进行直接审视的观察方式。b 隐蔽式观察: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或混入被观察的群体中,从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方式。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c 体验式观察: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40观察的方法:a 选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 b 把粗看和细察相结合 c 把观察思考相结合 d 把现场观察和背景资料相结合 e 把观察和其他采访手段相结合
41观察的主要内容
①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②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③捕捉生动有特点的细节。④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表情。⑤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