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4月28日,《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经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五大类指标完成情况。规划实施三年来,GDP分别完成规划年度目标任务的102.58%、107.65%和104.93%;财政总收入分别完成规划年度目标的108%、117%和108.9%,年均增速39.2%,高于规划期年均增长目标4.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34%,高于规划期年均增长目标8.34个百分点。同时,报告还重点对实施进展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真实、客观地评价,全面总结了《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的推进规划后期《纲要》的顺利实施,报告明确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坚持投资拉动,稳定消费增长,努力完成各项发展目标;二是加发展进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四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发展承载力;五是继续完善各类
社会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通知
根据《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13〕51号,以下简称《省评估通知》)精神和《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XX省纲要》)、《XX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
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川府发〔2012〕18号,以下简称《省分工通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XX市纲要》)、《XX市人民政府关于细化分解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的通知》(XX府发〔2012〕33号,以下简称《市分工通知》)要求,现就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期评估的重点内容
根据《省分工通知》、《市分工通知》的要求,突出重点,紧扣《XX省纲要》、《XX市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评估工作:
(一)对《XX市纲要》提出的28个主要规划指标进行评估,重点对指标实现的进度、今后3年的趋势判断以及到2015年实现程度的预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2个约束性指标(《XX市纲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要按照《市分工通知》明确的责任分工,由相关责任单位开展分析评估工作;16个预期性指标要参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提出的责任分工,由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分析评估。
(二)对《XX省纲要》涉及XX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XX市纲要》提出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工业强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充分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文化强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11大战略任务进行分析评价。各部门要参照《省分工通知》、按照《市分工通知》明确的责任分工,对本部门负责领域的各项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开展的主要工作、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对策举措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全面评估,《XX省纲要》专栏中涉及XX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XX市纲要》专栏中明确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要逐一进行说明。对于涉及多个责任单位的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汇总完成评估报告。
(三)深入分析我市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效,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十二五”中后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根据上述分析评估,结合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围绕我市实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追赶跨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等。
二、工作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要按照《省评估通知》和《省分工通知》、《市分工通知》要求,落实责任,分工协作,主动衔接,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评估任务。
(一)各区市县、各部门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通知》(发改规划〔2013〕328号)提出的评估方法,注重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中期评估采用数据的截止时点为2013年6月30日。
(二)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在做好《省规划纲要》、《市规划纲要》相关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评估的同时,组织对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同时,将本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等有关情况抄送市发展改革委。各部门在做好负责领域评估工作的同时,要积极配合省相关部门做好各领域实施进展的评估和监测评估指标评价等相关工作。
(三)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起草《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市政府审核,经市政府审核通过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对牵头编制的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抄送市发展改革委。
各区市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抓紧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评估,于5月30日前完成中期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以正式文件报送市发展改革委(相关数据展望到6月30日,一式五份,附评估报告电子版),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评审后,指导相关单位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并修订完成全市评估报告。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农业局)
2011年以来,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突出现代农业五区建设这一重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升组织化水平,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主要成效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以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我县粮食优质高产新路子。近年来,以赵店、赤眉、王店等乡镇为重点,扎实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示范创建创建活动,每年创建高标准示范田4万多亩,通过良种良法、良技良制、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统防统治植保措施有效落实,真正把我县高产示范区建成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样板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5万亩以上,总产3.3亿公斤以上,较好实现了“十二五”末全县粮食生产能力3.3亿公斤。被国家财政部、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产量产粮大县。
(二)生态高效示范区建设特色明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茶叶和蔬菜两大特色。生态高效示范区规模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优质茶叶生产以我县乍岖永青山、赤眉琴溪湖两大片区为核心,成功招引融侨、花慧等公司纷纷入驻内乡,投资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共同做大我县茶产业开发,2011年以来新发展优质茶3850亩,1
全县总面积突破8000亩,积极打造优势茶品牌,不断做大优质茶产业。三是在以灌涨镇为重点,积极推进高标准日光温室高效蔬菜基地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00个,建成日光温室蔬菜基地500多亩,亩产值万元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牧原公司晋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10多家,初步建成以牧原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龙大为骨干的生猪产业化集群一个,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多家,注册资金2亿多元,入社社员4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近10万户,培育认定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20多家,生产组织化程度逐年提升。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提高。全县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示范推广,我县已建成以粮食、林果、蔬菜、油料为主的10类作物无公害生产基地82.35万亩,年产各类无公害产品30多万吨。初步健全了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安全体系,有效减少我县农业生产化肥农约用量,减少农约、化肥残留,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七)科技长入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县、乡(镇)、村,三级农业技术、农用物资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全县农资、农技、信息、植保等方面的乡村级服务网点400多个,科技培训、农技推广、信息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先进适用技术被群众掌握使用。201
2年按照中央、省政府安排部署,启动了《内乡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县8各乡镇分别建设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1个,通过项目实施,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诸多难题。二是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应用。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等,年培训农村青壮年农民近万人次以上,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三是加快优质良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新技术20多项,每年年引进推广优质良种10个左右,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挑战
1、农业经济的弱势地位依然存在受到城镇化、工业化影响,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并没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农业资源的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不高,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作用不够明显,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制约。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滞后
近年来,尽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服务功能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开拓
能力和带动力较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属全省和全市经济发展水不高县之一,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地方财政实力不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造成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内乡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由于内乡县及周边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内乡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为积极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推动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全县环境总体质量有所好转,但大中型养殖场等局部污染源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养殖与种植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老化,传统农技推广机制、推广模式已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亟待健全,全县缺乏固定的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场所,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推广遭受诸多因素制约;同时,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生产者老龄化现象相当普遍,综合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接受
及应用能力较弱,导致农业内源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6、农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先后成立了内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6月,县人政府以内政[2008]56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内乡县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农业、食品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安全大检查,努力确保群众生活消费安全,通过近两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讲,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工作,刚刚开始,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仪器设备有待争取上级项目扶持、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7、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县西部、北部大面积岗坡丘陵地,水资源缺乏,水利设施薄弱,频发旱涝灾害历来是农业及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子。
四、建议
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重视程度,尽可能从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加强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建立支持粮食生
产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
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给予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必要的人员、经费、设施条件保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4、强化农业 产业化工作组织领导,要县级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目标全面落实。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努力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第四篇: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根据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函〔2013〕45号)要求,现就“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工业强镇、项目立镇、产业富镇、生态秀镇”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3.9亿元,年均增长12%,2011年完成2.8亿元,2012年完成3.6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3.9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1.6%。财税收入规划目标480万元,2011年、2012年、2013年上半年分别完成375万元、316万元、158万元,均超额完成县核定任务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2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2.8亿元,占规划目标值的140%。
(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500元,年均增长12.5%,2012年为2172元,占规划目标值的86.8%。
(三)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达65%,目前为60.2%,占规划目标值的92.6%。农村沼气入户率规划目标达10%,目前全镇沼气用户430户,入户率达4.4%。已建成3个垃圾处理场和1个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等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四)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人口规划目标为总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6‰以内,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截至2013年6月,全镇总人口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性别比100:112。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规划目标均达到90%以上,2012年参合、参保率分别为91.7%、87.3%。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不断进步,目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为城区面积拓展到3.5平方公里,拓展区域的规划、征地、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均已完成。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3年8月份动工,2014年全面竣工。新张公路硬化工程已申请立项,预计2014年完工。已完成星月、石塘、张家庙开发区的街道亮化。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1.农田水利项目。“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先后对拱桥、新潮、碧山、长塘、中车等村损毁严重的水渠进行了维修。完成了苏河等五个村的土地整理和米家村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章几塘、碧山、永宁、星子坪等村3.9km2坡改梯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完成验收。建成沼气池80口,在建30口。完成碧山、水西、长塘、新潮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82km,共解决1.1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已完成16个村的农网改造。金银花种植渐成规模,面积达500余亩;烤烟生产基地扩大至2200亩,涉及11个村,年均产烟5000担,2011年以来共建成烤房119座,其中湘密烤房84座,普通烤房35座。新建养猪场6个,其中规模养猪场2个,新发展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4户。完成退耕还林4900亩。同时,完成了新东村种羊基地项目、双江村大鲵养殖项目、万亩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土鸡生态技术研究项目、优质大米加工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的包装。此外,邵阳市第一水源东风水库工程、田心桥至中车6.8km的河堤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
2.交通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所有村(居)的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体系,2011年新建村道4公里,2012年新建村道5.4公里。新潮至张家庙公路硬化工程、远山危桥改造工程、丁洞公路建设工程,已在积极筹备。全镇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3.城镇建设项目。经总归修编,城区面积扩大至3.5平方公里,新开发占地30亩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街,建成***国土资源中心所、占地面积达4200㎡的新潮大市场、标准化的新潮垃圾中转站,新安装315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并逐步改善了张家庙、星月、石塘开发区的路灯、绿地、下水道、高低压线路等基础设施,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完工,有效改善了城区整体面貌,进一步增强了城镇中心区的吸附力,实现了扩容提质的总体目标。
4.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新潮安全饮水工程,碧山中学受益人口达800人。建成***中心小学教学楼、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中心幼儿园建设、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落实了学生营养餐计划。镇文化广播站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镇卫生院公卫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狠抓工业招商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工业强镇”战略为指导,努力将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永宁环保砖厂等企业打造成***镇的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鼓励其改进生产技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目前,镇内现有企业均运转良好,且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对全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已成为一般纳税人。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放宽路子,鼓励发展;放活政策,保护发展;放松环境,引导发展;放胆扶持,加速发展”的策略。“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共引进芳诺竹筷厂、东湾混凝土搅拌站、立峰制衣厂等私营企业8家,完成投资1080万元;新增规模养殖户4户。此外,2012年,瀚森纸业投资180万元新增加了一条生产线;2013年又投资2000万元开办分厂,并入驻隆回县工业园。
3.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将节能目标逐项分解落实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单位,加强督促检查,对能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督办和严格考核,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型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推广力度。尤其强化对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之类企业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染物处理技术,群众反响较好。
(三)突出农业农村工作
1.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3年,启动1个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建设。新建村道9.4公里。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累计解决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沼气入户率达4.4%,新增太阳能利用户130余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2011年至2012年,我镇均被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2.特色产业得以巩固。我镇已基本形成烟叶生产、双季稻种植、金银花、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烟叶种植面积2200亩;种植双季稻500亩,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均产量12000 吨以上;金银花种植面积500余亩。加强了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步伐,共发展各类专业养殖户69户,其中湘慈旺旺养猪场规模达3700头以上,2012年底牲畜存栏2.3万头,家禽存栏21万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万人,实现打工收入2750余万元。
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兑现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两项制度帮扶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农村低保五保补贴等各类涉农资金1800余万元,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财源建设和作风建设
1.积极培育财源。大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进一步壮大了支柱财源。“十二五”以来,通过农村信用社为烟农、乡镇企业、返乡创业人士等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累计达2400余万元,以支持农业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确保了各年税收任务的完成,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项目支出和保社会稳定的四保目标得到较好实现,特别是财政对惠教、惠农、支工和社保等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明显加大。
2.改进干部作风。以全县治理干部走读活动、实施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为契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方式,落实最严格的指纹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竞争上岗制度、下乡跟踪举报制等,从根本上提升了干部作风。同时,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群工站的管理与考核,干部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优的服务质量,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到2013年6月底,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70.4万元,低保人数764户、1164人;累计发放五保资金 53.5万元,五保人数146户、152人。继续完善救灾救济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到2013年6月底,共发放救灾专项资金45.3万元。加大投入,改善敬老院食宿环境,现敬老院入住老人25人,身体均较健康。已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91.7%、87.3%,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和养老问题。
2.计生、教育、文广卫等工作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11年、2012年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解决了碧山中学8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和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田心桥小学已通过了县教育局的合格制学校验收;***镇农校再次被评为全省示范乡镇农校。全镇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广播站,通有线电视的村22个,通宽带的村20个,通自来水的村23个,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有序推进。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镇卫生院不断改进医疗队伍结构和基础医疗设施,公卫综合楼已于2013年开工建设,全镇28个村(居)均设立了村卫生室。
3.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稳定。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认真实施“牵乡守护”工程,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重视信访稳控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一批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以“六五”普法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4.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以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共开展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达4800余人次。加强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尽力帮助需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十二五”中后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奋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超规划目标15%。财税收入达到486万元,完成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亿元,超规划目标9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超规划目标9%。新农合、新农保覆盖率均达100%,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总人口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均完成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8%,高出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农村沼气入户率达10%,完成规划目标。
经评估,到2015年,***镇“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能够圆满完成。
第五篇: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十一五”是苏州市巩固小康建设成果、提高小康水平,逐步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两年多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苏州”为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城乡现代化进程,着力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根椐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苏发改规划(2008)410号文件的要求,苏州市从2008年5~6月对《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了评估。评估采取条块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专题座谈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等方式,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市有关部门、各市(县)区政府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地开展了各项评估工作。
一、主要目标中期完成情况
据调查,《苏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符合苏州发展实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的20项主要目标中期完成情况总体较好,规划实施成效显著。
(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0.9亿元,“十一五”前两年年均增长15.7%。按户籍人口计人均GDP超过91300元,预计2008年人均超过10万元。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完成增加值1970.03亿元,占GDP比重达34.6%,比200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苏州港年货物吞吐量达1.8亿吨,集装箱运量达180万标箱,软件业年销售收入、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超过250亿、400亿和600亿。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昆山花桥开发区入选全省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区。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加快,累计培育命名特色产业基地58家,基地公共服务平台20个。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400亿、500亿,2007年达541.8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张家港、常熟、昆山等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位。
(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双向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优化整合存量国有资产,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不断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规范高效的审批运作机制。实施市、区两级环卫体制改革,开展改制企事业单位专项清查和破产企业清算工作,妥善解决企事业改制遗留问题。加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街道、社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2006~2007年境内外成功上市企业14家,1家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4家实施再融资,共募集资金137.5亿元。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私营个体经济年均净增注册资本近600亿元,累计超过2960亿元,上缴税收、完成投资比重已占全市总额的三分之一。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18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189亿美元,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超过81%和55%;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新增中方企业境外投资1.4亿美元,完成境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2.8亿美元。对内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两年引进内资外地注册资本464.6亿元,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启动建设,参与中西部合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迈出新步伐。
(三)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强化规划导向,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服务业投资完成1134亿元,增长20.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1%。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占比达45%,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投资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06年以来,已建成苏州科文中心、沙洲电厂一期工程、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太仓港二期、东南环立交、南环路东延及独墅湖隧道、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长江大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轻轨一号线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公共交通系统高标准建设,苏州区域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首批市级示范村基本建成,第二批示范村加快建设,农村区域化供水入户率和水冲式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超过90%,到2007年底,累计53%的镇建成国家卫生镇、67%的村成为省级卫生村。
(四)创新环境继续优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试点区,苏州科技城微系统园、高博软件学院如期建成,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和苏州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2007年末全市已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27个,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个,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9个,累计认定省市级外资研发机构19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已达1.7%。2006~200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9家,引进各类人才20万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全省首位。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85%的小学、初中达到省级现代化办学标准,农村村小100%通过市级现代化评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文化强市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艺剧目创作精品迭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健身设施和健身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千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覆盖面达到95%。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率先完成新一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十五分钟健康圈”基本建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7%。改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五)富民工程取得实效,社会保障水平国内领先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年均增长1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年均增长超过14%,收入水平分别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第1、第6位。2006~2007年新增面向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29万个,2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98%,比2005年末下降0.44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覆盖面均达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逐年递增。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水平降至国际公认合理水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达210元,人口覆盖率达96.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分别提高至320元和200元。城乡医疗救助、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等体系进一步完善。
(六)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公开交易制度和工程建设用地定额控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严控新上高能耗项目,突出重点行业和能耗大户节能降耗工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实施一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两年来,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累计削减2.03万吨和4.22万吨。重点治理太湖、阳澄湖出入湖河流和京杭运河污染,健全省、市、区交界地域协同治污机制,落实县级市、区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水体质量有所改善。加快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4.8%,其中市区超过81%。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专项行动,强化水质监测,确保饮水用水安全,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9.83%达标。实施“蓝天工程”,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餐饮业油烟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逐步得到治理。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逐步深入。张家港、常熟、昆山三市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太仓市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吴江市通过国家技术核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2007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3,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6天。全市拥有环境优美乡镇占全国总数的9%,省级生态村占全省总数的50%。市区和常熟、昆山、张家港市被列为首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市。
二、主要工作措施实施情况
2006年以来,苏州市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创新发展理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采取各种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让全体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注重规划导向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加强各类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一是编制实施《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等15个重点专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两轴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推动沪宁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南北发展轴成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快速提升的主轴线和中枢系统,沿江、沿湖和沿沪浙三条产业带成为发展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接轨上海、对接浙江的主要区域。二是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召开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专题会议,建立规划推进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网络,组织专题培训,加强对上衔接与争取。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科学试划市域主体功能区,推进太仓市的重点开发,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吴江市的优化开发,实现市域空间的结构优化和开发效率提升。三是出台《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本)。根据国家、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实施产业鼓励、限制、禁止、淘汰等分类发展指导政策,引导投资方向,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集聚集中。
(二)实施“四大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重点落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任务,2006年4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制订并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即“苏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 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和“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每个行动计划都明确了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及工作目标任务。各牵头部门认真承担总协调职责,每年年初对行动计划进行分解落实,分解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落实工作职责,平时进行跟踪分析,年终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四大行动计划”针对性强,抓住了苏州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较好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改革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制定对各市、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的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和实施细则,建立了涉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质量的4大类36项指标体系。根据市人代会批准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对各地区综合考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量化指标,分进行目标考核。逐年进行考核指标的调整和修订,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来引导转变政绩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该考核体系充分肯定不急于求成,致力于长远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绩。突出考核各级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业绩。充分倡导把改善民生质量,提高全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最终发展目标。突出考核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绩。
(四)优化改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苏州的发展环境。一是以重点项目实事项目为抓手,抓好硬环境建设。2006~2008年共实施重点项目412项,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一大批交通、港口、能源、水利、市政以及社会事业设施项目的高标准建设,提升了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了苏州区域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同时,每年安排18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意义政府实事项目,集中力量为市民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强化政策推动,改善政策软环境。重点在人才引进、自主创新、现代农业、技术改造、名牌产品、软件产业、服务外包、文化产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细化各类鼓励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落实多项支持措施,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三是建设法治政府,改善服务软环境。强化依法行政,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完善人才培养和流动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打响“文化苏州”品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三、规划实施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较好,但也暴露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主要问题有:
1、物价涨幅较大,直接影响生产生活。受国际输入型、成本推动型影响,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至近年最高水平。2007年我市CPI上升4.2%,今年上半年又上升7.3%,居民食品支出增长较多。同时,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PPI上升,企业生产成本普遍增加,企业家信心指数有所下降。
2、外来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城市管理难度。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简单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惯性大,用工需求高,低文化、低技能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我市。2007年末全市外来登记流动人口达586万,比2005年底增加207.8万,而大专以上学历引进比例不到10%。外来人口的迅速增加给我市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治安管理等带来了巨大挑战。
3、现代服务业投入不足,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服务业占GDP比重、服务业引进外资比重均列全国20个大中城市倒数第1。服务业大项目少,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超过90%,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偏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还未形成集聚效应。现代服务业投资少,直接影响服务业的发展后劲,从而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十一五”主要预期目标期末完成预测
根椐“十一五”规划前两年完成情况和当前发展态势,我们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的预期目标进行了预测,到“十一五”期末,预计除恩格尔系数等个别指标完成有难度外,绝大部分指标均能完成规划目标(详见评估指标汇总表)。
——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预计呈前高后低态势,五年年均增幅达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可比2000年翻两番。“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可达4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将超过35%,城市化水平达70%左右。
——社会进步目标:全面完成。“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可达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及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常住人口规模达1000万左右。
——人民生活目标:“十一五”期末,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可能将接近40%,完成规划目标有较大的难度。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均能超额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2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4000元,两者收入比保持在2倍左右。
——资源环境目标:“十一五”期末,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要达到90分的目标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其余指标预计能完成规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左右,COD、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预计均能下降15%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1万公顷,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但COD、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指标需要由省里进行详细计算并核定,由于新增产能和外来人口增多等因素,要完成省下达的五年分别下降20.1%、24.9%的目标有难度。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指标汇总表
指 标2010年
目 标2007年
实 绩2008年
预 计2010年
完成预计
经济
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2左右1612以上完成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比2000年
翻两番91346101028完成
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34.636完成
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5以上3334完成
5、城市化水平(%)70左右65.667完成
社会进步
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71.8完成
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5354完成
8、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999898以上完成
9、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97.798以上完成
10、常住人口总规模(万人)1000882930完成
人民生活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完成
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330完成
13、恩格尔系数(%)3537.938有难度
资源环境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0.9630.92完成*
15、COD年排放总量(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8%以上11.980311.5完成*
16、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以上20.119.0完成*
17、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2121.721.7完成
1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74.878完成
19、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44.244.7完成
2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9086.387完成
注:1.带*的节能减排指标每年完成数需由省里进行核定;
2.如按省下达的“十一五”期间COD下降20.1%、二氧化硫下降24.9%的目标,则有难度。
五、推进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建议措施
从评估情况看,要全面完成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加大重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调节“有形之手”和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作用,进一步落实和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和激发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思想解放、规划导向、产业提升、人口调控、节能减排和富民工程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
按照省委梁保华书记“不能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能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能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不能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推进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要把解放思想与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创新,大胆开拓进取,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实事求是地寻找苏州的发展差距,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注意学习了解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并从中汲取创新智慧,不断在解放思想中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在解放思想中形成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在解放思想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提升规划地位,创新实施机制
提高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有权部门审批通过,各级政府、公民、企业法人都要认真遵守、不折不扣地执行。各类规划、计划要进一步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努力使规划计划形成强大的合力。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科学确定我市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编制苏州市区等6个空间功能区规划,按照上级确定的开发强度等要求,细化具体功能分区,落实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建设空间等比例、范围、布局、开发时序和对策措施。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和审批项目。依据规划布局各类项目,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区域集中度,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抬高准入门槛,加快产业升级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结构改善和质量提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形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走出去”步伐,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产业准入的用地、节能、环保、技术、用工等基础条件,倡导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二、三产项目,提高经济素质。以“五个一批”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加大对重点集聚区、重点企业的支持与培育力度,做大做强一批服务业知名企业,促进服务业量增质升。突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发展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依托产业优势,探索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来苏设立区域性功能型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在我市发展营销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守住基本农田红线,保障基本粮油、蔬菜副食品生产,保护农业生态屏障。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各类人才在生产科研一线创新创业。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企业通过创造专利技术、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改进调控方式,提升人口素质
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外来人口流向,提高流入人口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规范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低端劳动力市场,引导外来劳动力通过提高劳动技能来提高收入水平。优化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定点学校布局,出台优惠政策,加强民工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行。继续为外来人口中育龄妇女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培育外来人口正确的生育观,切实保障外来人口中妇女儿童权益,逐步将是否遵守国家生育政策作为户口迁入、免费义务教育等前置条件,以加强外来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突出重点领域,抓好专项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市外来人口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外来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试行区域性外来人口总量控制计划制度,严把劳动密集型项目审批关,加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规范化管理,加大企业集宿推广力度。加强城市综合治理,特别是对出租房、再生资源回收、无证流动摊贩和社会治安等的综合管理,适度提高生活成本,依法提高违法成本,提高流入人口的文明素质。
(五)狠抓重点领域,实现节能减排 落实节约优先方针,突出抓好生产和建设两大环节,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型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围绕节能目标,集中力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特别是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耗能大户的节能。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建设,认真抓好大型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坚持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共同提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污染物总量削减控制,确保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监督考核到位。
(六)注重城乡统筹,加快富民步伐
坚持就业与创业并举,社会保障与援助救济并重,统筹推进富民工程。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抓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力争最广大社区、村建成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加大免费培训力度,提高城乡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改善创业条件,建设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更多的市民进行创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将农村企业职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实施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减轻参保人员负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水平,并逐步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适时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关心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等困难家庭生活,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