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门市畜牧业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
天门市畜牧业“十二五”规划进展情况
按照《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对全市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
一、评估依据
天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天门市 “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二、评估指标参数
(一)三个主要评估指标
1、生猪出栏
2、家禽出笼
3、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产值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标参数 1、2010年末的指标基数:全市生猪出栏 114.6万头,家禽出笼1583万羽,畜牧业产值28.5亿元。2、2015年末的指标目标:全市生猪出栏150 万头,家禽出笼4000万羽。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
3、近三年来三个指标的完成情况
据本部门畜牧生产统计,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 117.8 万头,同比增加3.2万头,增幅 2.79 %;家禽出笼 1725 万
羽,同比增加142万羽,增幅8.97%。畜产品加工产值18.4亿元。
2012年,全市生猪出栏 126.56万头,同比增加8.76万头,增幅7.44 %;家禽出笼 1823万羽,同比增加98万羽,增幅5.68%。畜产品加工产值22亿元。
2013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 75.9万头,同比增幅7.92 %;家禽出笼 1170万羽,同比增幅8.13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13.7亿元。预计2013年全年生猪出栏137万头,家禽出笼2110万羽,畜产品加工业产值28.5亿元。
综合以上数据,2011年至2013年,全市生猪出栏净增22.4万头,平均每年增加约7.5万头;家禽出笼净增527万羽,平均每年增加约 176万羽;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净增10.1亿元,平均每年增加约3.3亿元。据此推断,全市“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生猪出栏中期目标基本完成,家禽出笼和畜产品加工产值两个主要指标与中期目标有一定差距。
4、“十二五”期末指标完成情况预测
综合考虑2011年-2013年指标完成进度和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预期未来两年全市生猪出栏、家禽出笼和畜牧业产值增幅将保持在8 %左右,据此测算,至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将达到152万头,家禽出笼达到 2460万羽,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7亿元。
三、预期目标调整及情况说明
在“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及“天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预期“十二五”末家禽年出笼4000万羽、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的发展目标极有可能无法实现。原因有二:
一是我市两大畜禽产品加工项目:沉湖鹅业和德丰公司肉鸭产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而导致产业发展受阻,原规划的1000万羽肉鹅加工项目和2000万羽肉鸭深加工项目在近三年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受年初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全市家禽养殖产销受阻,农户活禽养殖积极性下降,禽蛋产量及价格双双持续走低,家禽产业受损严重。
按照2011-2013年畜牧业发展趋势,建议对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评估指标调整为:
①生猪出栏量150万头保持不变; ②家禽出笼4000万羽调整为2500万羽;
③畜禽产品加工业目标规划调整为: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形成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规模,推进肉牛、禽蛋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天门神湖、天门福润、德丰公司、全盛禽蛋、健康猪场等企业和宫禽酱鸭、戴克森、健康之村等品
牌,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7亿元。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进程中,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畜禽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都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议:要突出政策引导、项目建设和典型带动对畜牧业跨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惠农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畜牧业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畜牧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上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实施相应举措,确保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如期实现。
2013年7月30日
第二篇:临夏市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
临夏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按照《中共临夏州委、临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要求,以“外树旅游形象,内强产业基础”为目标,抢抓甘川两省全力打造“兰州—临夏—甘南—郎木寺—九寨沟”绿色大通道的绝好机遇,以绿色大通道为主线,精心策划、全力推介、努力开拓临夏过境游市场,打造一、二日游线路,并在“实”字上狠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确保到“2010年全州接待人数达到21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亿元的旅游经济目标任务”,使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我州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现将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临夏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实现情况
截至2008年6月全州旅游接待总人数累计达到337.96万人次,完成“十一五”规划数的53.42%;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到89560.9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数的41.1%,主要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实现情况良好。今年上半年以来,虽然“3.14”打砸抢烧事件和汶川大地震对我州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上半年全州旅游经济目标任务完成相对较好,我州是全省14个市(州)中上半年唯一保持接待人数增长的地区。
(一)政府主导,认真谋划,旅游业发展步入正轨。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依照《规划》中具体的任务措施,于2007年底出台了《中共临夏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州委秘发[2007]59号(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旅游业成为全州经济支柱产业的新要求,按照我州旅游总体布局对景区(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建设、特色商品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促进我州旅游业由粗放式发展向成熟发展转变,由观光休闲方式向体验参与方式转变,为今后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成立了由州委副书记、州长马青林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州上四大家相关领导担任副主任,全州27个相关单位负责人任委员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州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临夏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研究拟定州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组织临夏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重大促销活动;二是从今年开始,结合各县(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并与各县(市)签订了《2008年临夏州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全州旅游业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到考核范围;三是根据《决定》要求,旅游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已列入州、县(市)2008年财政预算;四是州人民政府批转了《州旅游局州农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我州乡村旅游的安排意见》(临州府发[2008]7号),加强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全面协调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五是研究制定了《临夏州旅游招商引资办法》(初稿),争取年底出台;六是制定出台了《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评定实施细则》及《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七是制定《临夏州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办法》,促进宣传工作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该《办法》初稿已完成,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年底出台。
(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旅游规划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州、县(市)已将旅游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州旅游局正在着手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改完善;永靖县编制完成了《太极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总体规划》、《炳灵湖旅游区总体规划》、《永靖县国防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政县编制完成了《柳梅滩旅游景区开发总体规划》,广河县编制完成了《“新马太”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景区规划。永靖县成立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政县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将整村推进项目投资尽量向旅游项目倾斜,全力打造旅游强县;康乐县、广河县、临夏县将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异地搬迁和整村推进项目尽量向旅游倾斜,向景区(点)延伸,并积极加大部门间的协作力度。
(三)狠抓项目,完善基建,旅游基础及硬件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等级逐渐提高。
2006—2008年上半年,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5.05亿元,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2006年争取到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地方项目补助资金60万元,用于莲花山花儿基地建设项目,2007年争取到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地方项目补助资金120万元,用于临夏旅游商品开发项目、和政县松鸣岩基础设施建设及永靖县巴咪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项目各40万元;二是先后完成了兰刘公路改造,使兰州到刘家峡的距离缩短到45公里,从而使刘家峡跨入了兰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兰郎公路临夏段的改造升级,大大缩短了临夏市与省城兰州的距离。完成康(康乐)——蒿(蒿支沟)、临(临洮)——临(临潭)公路,极大地改善了松鸣岩、莲花山两大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条件;三是今年以来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其中,永靖县已动工新建的总投资为1500万元的太极湖入口区将于近日全面完工,下半年将动工建设黄河风情观光带,计划投资1000万元。和政县通往柳梅滩景区的道路建设项目已正式批复立项,并开始实施。广河县投资50多万元新建了齐家文化遗址管理所、投资120多万元完成了11.7公里的通往景区道路的铺油工程。四是鸿瑞假日大酒店(四星级)、临夏饭店贵宾楼(三星级)、莲花山宾馆、康乐旅游大酒店、花溪夏宫、憩园大酒店、大河金沙湾等宾馆饭店新建和改扩建,极大的提高了我州接待服务质量。通过这些旅游建设项目的带动,使我州重点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从根本上增强了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五是“十一五”期间,评定通过了永靖黄河三峡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石民俗村国家2A级旅游景区、鸿瑞假日大饭店四星级旅游饭店、临夏饭店、永靖县电力宾馆三星级旅游饭店,逐步提高了我州旅游服务行业质量等级。
(四)创新思路,注重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有了突破。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长旅游产业的链条,扩大劳动就业,增加旅游综合收入,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更快发展作用很大,开发旅游商品已成为我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要求,提出了“甘肃临夏中国回族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方案,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重点围绕以“临夏三绝”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研发及市场开拓,不断创新,打造精品。举办了“临夏旅游商品展示会”,展出了来自全州8县(市)的25个系列上百个品种的旅游商品。通过此次旅游商品展示会的举办,将精心筛选出我州的旅游商品中的精品,参加各类交易会,进行重点推介,全力打造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打响“中国回族旅游商品”品牌。
(五)强化管理,规范经营,行业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州星级饭店总数达到九家(其中四星级一家,三星级两级,二星级六家),旅行社七家。在星级饭店中积极开展“绿色旅游饭店”创建工作,使旅游饭店进一步增强了绿色环保意识;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大赛活动,为我州打造旅游市场做好人才准备;在全州农家乐范围中积极开展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工作,现已评定出四星级农家乐一家,三星级农家乐七家,二星级六家,一星级五家。通过农家乐星级评定,从整体上有效提升了我州农家乐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从抓规范、抓质量、抓诚信”入手,进一步规范全州旅游市场秩序,在行业内倡导“诚信旅游”活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游客理性消费、推动诚信旅游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不断净化我州旅游市场;按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考核办法》的具体要求进行安全检查,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的责任意识,在行业内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行业单位对客人的服务标准》、《甘肃省旅游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及《旅游星级饭店评定与划分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等法规和有关规范,积极督促和引导旅游企业制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计划、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责任制,扎实做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各环节的工作,努力做好各项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六)拓展市场,营造氛围,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近几年来,通过“和政松鸣岩花儿艺术节”、“永靖黄河三峡旅游节”等各类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临夏旅游知名度。二是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旅游宣传促销形式,组织永靖、和政等旅游重点县,先后参加了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各类大型旅游推介会;多次赴周边地区开展了旅游大篷车宣传促销活动,集中推介了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三是州县(市)制作了一批临夏旅游宣传品,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四是对临夏州旅游网站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升级,优化版面设置,丰富页面内容,使网络动态化宣传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五是充分利用省旅游局在国家主要媒体上宣传甘肃旅游的机会,加大临夏旅游在其中的宣传份额;利用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东方之旅》等媒体进一步扩大对我州旅游宣传的层面;配合州内媒体媒体,积极策划旅游宣传栏目,大力推介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六是深入各县(市),实地考察新景点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并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建立了旅游资源信息库。七是与与康辉国际旅行社合作拍摄制作完成了以临夏的历史变革、宗教文化及建筑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电视专题片,已在省电视台播出。八是从今年开始,每年五月份为全州旅游宣传月,“旅游宣传月”活动通过对旅游诚信、旅游资源的全面宣传,大力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增强“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意识,大力宣传推介五大旅游品牌,构建临夏旅游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九是完成了12301旅游服务热线中我州数据的报送工作。
(七)加强培训,提升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州累计培训人员达1000多人(次),建立了“州、县(市)旅游企业”培训工作联络申报制度,形成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成立了“临夏州导游服务中心”,通过该中心的运行,负责全州导游员人才库的建立、管理、注册登记工作,逐步把导游管理纳入到规范化渠道;各县市旅游局积极主动,参加了国家和省上组织的相关培训,举办了各类培训班。永靖县邀请省局讲师,分别举办了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培训班,旅游船员培训班,导游员培训班,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共计480人;和政县旅游局举办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培训班2期,236人受到专业服务技能培训,并邀请省级讲师对古动物化石馆12名讲解员进行了为期5天的讲解培训;东乡县和广河县也非常重视培训工作,举办了宾馆饭店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二、临夏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程度低,产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许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景点相对分散,且各县之间条块分割,旅游线路因交通不便而设计不够合理,难以得到优势互补,无法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致使旅游产业的经济优势尚未明显的发挥出来。
(二)在行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突出。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相对都比较低,导游数量少,导游讲解生硬、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缺乏培训,服务意识不强。
(三)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不宽松,对外宣传明显滞后,接待、交通等条件差,很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全州尚没有形成“人人关注旅游服务质量,人人关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州、县财力严重不足,旅游宣传效果不明显,加之州内公路等级低,部分景区(点)的交通不便,制约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
(四)部分景区(点)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我州许多旅游景点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管理体制不顺和历史遗留等问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部分景点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操作性,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旅游主管部门在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不强。州、县(市)旅游局在指导旅游开发工作及行业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大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宏观管理方面,以及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介临夏旅游产品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工作力度不大。虽然各县(市)相继成立了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但是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为主题,切实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针对我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完成主要经济指标任务,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打造完善旅游线路:一是围绕平安绿色旅游大通道,重点推出“西蜂窝寺—药水峡—松鸣岩—临夏市”山水生态民俗二日游和临夏市农家乐一日游。二是研究制定平安绿色旅游大通道途经临夏的游客接待方案,对接待景点逐个编写配套的高水平导游词。三是指定一批定点旅游餐厅、宾馆和购物点,专门接待临夏过境旅游团队。四是主动加强与九寨沟的联系,争取把临夏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等旅游信息直接纳入九寨沟管理局推出的大九寨沟线路宣传推介内容。五是积极申请旅游厕所项目,争取两年内在兰朗公路沿线临夏段建成2—3座旅游厕所。六是集中力量抓好兰朗公路临夏段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尤其协调所有加油站的厕所尽快对游客开放,并制定统一的厕所标识,初步解决游客沿途如厕难的问题。七是积极协调沿线相关县(市),在兰朗公路临夏段沿线醒目位置设立旅游交通和景区指示牌。
(二)修订完善旅游规划:一是按照省委书记陆浩同志年初在永靖调研时提出的“高起点规划”的要求,加快修改完善《全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年内完成;责成未完成总体规划的县必须完成规划。二是积极协同临夏市政府,争取在今年底完成临夏市东公馆的整体开发项目建议书。三是对积石民俗村重点充实保安族、撒拉族的生活习俗、服饰礼仪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其内涵,加大保安族民族风情的开发力度。四是加大协调力度,促进宗教活动场所的进一步开放,以不断丰富民族风情游内涵。
(三)拓展景区(点)文化内涵:一是在东公馆开发保护上挖掘西北三马军政文化等人文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临夏民俗文化内容;重点景区挖掘整理民间传说,以主体雕塑题字等方式进行形象展示。二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深层次对州内各种旅游资源(包括宗教旅游资源)进行整理挖掘,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并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在修订完善全州旅游规划的基础上,完善资源品牌,优化线路设计。要通过资源整合,整体形象包装,提高我州景点知名度,如,对康乐西蜂窝寺的景区拓展中,可充分挖掘“八思巴”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提高西蜂窝寺乃至康乐县的知名度。
(四)研发特色旅游商品:一是明确各重点景区和星级饭店设立专门的旅游商品购物点,以集中展示、销售我州现有雕刻葫芦、砖雕、保安腰刀等旅游商品,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增加销售渠道。二是积极参加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暨旅游商品交易会,在展示会期间与全国1个回族自治区、2个回族自治州、10个回族自治县联手展示具有回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参加评比,响亮打出中国回族旅游商品品牌。
(五)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一是依照《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认真开展农家乐星级评定。二是积极组织星级饭店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提高饭店的服务水平。三是集中整顿规范全州旅游市场,加强景区点治安综合治理,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四是积极会同运管部门,集中力量做好出租车行业的旅游服务培训和社会公德教育,提升出租车行业素质,发挥好其在旅游方面的窗口宣传作用。
总之,要全面完成旅游业“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坚信,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一定会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促进我州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农业局)
2011年以来,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突出现代农业五区建设这一重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升组织化水平,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主要成效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以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我县粮食优质高产新路子。近年来,以赵店、赤眉、王店等乡镇为重点,扎实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示范创建创建活动,每年创建高标准示范田4万多亩,通过良种良法、良技良制、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统防统治植保措施有效落实,真正把我县高产示范区建成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样板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5万亩以上,总产3.3亿公斤以上,较好实现了“十二五”末全县粮食生产能力3.3亿公斤。被国家财政部、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产量产粮大县。
(二)生态高效示范区建设特色明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茶叶和蔬菜两大特色。生态高效示范区规模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优质茶叶生产以我县乍岖永青山、赤眉琴溪湖两大片区为核心,成功招引融侨、花慧等公司纷纷入驻内乡,投资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共同做大我县茶产业开发,2011年以来新发展优质茶3850亩,1
全县总面积突破8000亩,积极打造优势茶品牌,不断做大优质茶产业。三是在以灌涨镇为重点,积极推进高标准日光温室高效蔬菜基地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00个,建成日光温室蔬菜基地500多亩,亩产值万元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牧原公司晋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10多家,初步建成以牧原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龙大为骨干的生猪产业化集群一个,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多家,注册资金2亿多元,入社社员4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近10万户,培育认定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20多家,生产组织化程度逐年提升。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提高。全县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示范推广,我县已建成以粮食、林果、蔬菜、油料为主的10类作物无公害生产基地82.35万亩,年产各类无公害产品30多万吨。初步健全了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安全体系,有效减少我县农业生产化肥农约用量,减少农约、化肥残留,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七)科技长入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县、乡(镇)、村,三级农业技术、农用物资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全县农资、农技、信息、植保等方面的乡村级服务网点400多个,科技培训、农技推广、信息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先进适用技术被群众掌握使用。201
2年按照中央、省政府安排部署,启动了《内乡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县8各乡镇分别建设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1个,通过项目实施,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诸多难题。二是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应用。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等,年培训农村青壮年农民近万人次以上,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三是加快优质良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新技术20多项,每年年引进推广优质良种10个左右,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挑战
1、农业经济的弱势地位依然存在受到城镇化、工业化影响,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并没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农业资源的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不高,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作用不够明显,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制约。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滞后
近年来,尽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服务功能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开拓
能力和带动力较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属全省和全市经济发展水不高县之一,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地方财政实力不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造成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内乡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由于内乡县及周边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内乡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为积极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推动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全县环境总体质量有所好转,但大中型养殖场等局部污染源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养殖与种植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老化,传统农技推广机制、推广模式已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亟待健全,全县缺乏固定的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场所,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推广遭受诸多因素制约;同时,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生产者老龄化现象相当普遍,综合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接受
及应用能力较弱,导致农业内源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6、农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先后成立了内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6月,县人政府以内政[2008]56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内乡县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农业、食品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安全大检查,努力确保群众生活消费安全,通过近两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讲,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工作,刚刚开始,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仪器设备有待争取上级项目扶持、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7、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县西部、北部大面积岗坡丘陵地,水资源缺乏,水利设施薄弱,频发旱涝灾害历来是农业及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子。
四、建议
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重视程度,尽可能从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加强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建立支持粮食生
产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
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给予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必要的人员、经费、设施条件保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4、强化农业 产业化工作组织领导,要县级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目标全面落实。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努力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第四篇: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根据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函〔2013〕45号)要求,现就“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工业强镇、项目立镇、产业富镇、生态秀镇”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3.9亿元,年均增长12%,2011年完成2.8亿元,2012年完成3.6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3.9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1.6%。财税收入规划目标480万元,2011年、2012年、2013年上半年分别完成375万元、316万元、158万元,均超额完成县核定任务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2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2.8亿元,占规划目标值的140%。
(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500元,年均增长12.5%,2012年为2172元,占规划目标值的86.8%。
(三)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达65%,目前为60.2%,占规划目标值的92.6%。农村沼气入户率规划目标达10%,目前全镇沼气用户430户,入户率达4.4%。已建成3个垃圾处理场和1个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等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四)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人口规划目标为总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6‰以内,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截至2013年6月,全镇总人口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性别比100:112。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规划目标均达到90%以上,2012年参合、参保率分别为91.7%、87.3%。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不断进步,目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为城区面积拓展到3.5平方公里,拓展区域的规划、征地、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均已完成。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3年8月份动工,2014年全面竣工。新张公路硬化工程已申请立项,预计2014年完工。已完成星月、石塘、张家庙开发区的街道亮化。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1.农田水利项目。“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先后对拱桥、新潮、碧山、长塘、中车等村损毁严重的水渠进行了维修。完成了苏河等五个村的土地整理和米家村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章几塘、碧山、永宁、星子坪等村3.9km2坡改梯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完成验收。建成沼气池80口,在建30口。完成碧山、水西、长塘、新潮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82km,共解决1.1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已完成16个村的农网改造。金银花种植渐成规模,面积达500余亩;烤烟生产基地扩大至2200亩,涉及11个村,年均产烟5000担,2011年以来共建成烤房119座,其中湘密烤房84座,普通烤房35座。新建养猪场6个,其中规模养猪场2个,新发展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4户。完成退耕还林4900亩。同时,完成了新东村种羊基地项目、双江村大鲵养殖项目、万亩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土鸡生态技术研究项目、优质大米加工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的包装。此外,邵阳市第一水源东风水库工程、田心桥至中车6.8km的河堤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
2.交通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所有村(居)的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体系,2011年新建村道4公里,2012年新建村道5.4公里。新潮至张家庙公路硬化工程、远山危桥改造工程、丁洞公路建设工程,已在积极筹备。全镇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3.城镇建设项目。经总归修编,城区面积扩大至3.5平方公里,新开发占地30亩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街,建成***国土资源中心所、占地面积达4200㎡的新潮大市场、标准化的新潮垃圾中转站,新安装315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并逐步改善了张家庙、星月、石塘开发区的路灯、绿地、下水道、高低压线路等基础设施,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完工,有效改善了城区整体面貌,进一步增强了城镇中心区的吸附力,实现了扩容提质的总体目标。
4.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新潮安全饮水工程,碧山中学受益人口达800人。建成***中心小学教学楼、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中心幼儿园建设、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落实了学生营养餐计划。镇文化广播站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镇卫生院公卫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狠抓工业招商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工业强镇”战略为指导,努力将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永宁环保砖厂等企业打造成***镇的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鼓励其改进生产技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目前,镇内现有企业均运转良好,且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对全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已成为一般纳税人。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放宽路子,鼓励发展;放活政策,保护发展;放松环境,引导发展;放胆扶持,加速发展”的策略。“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共引进芳诺竹筷厂、东湾混凝土搅拌站、立峰制衣厂等私营企业8家,完成投资1080万元;新增规模养殖户4户。此外,2012年,瀚森纸业投资180万元新增加了一条生产线;2013年又投资2000万元开办分厂,并入驻隆回县工业园。
3.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将节能目标逐项分解落实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单位,加强督促检查,对能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督办和严格考核,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型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推广力度。尤其强化对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之类企业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染物处理技术,群众反响较好。
(三)突出农业农村工作
1.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3年,启动1个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建设。新建村道9.4公里。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累计解决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沼气入户率达4.4%,新增太阳能利用户130余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2011年至2012年,我镇均被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2.特色产业得以巩固。我镇已基本形成烟叶生产、双季稻种植、金银花、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烟叶种植面积2200亩;种植双季稻500亩,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均产量12000 吨以上;金银花种植面积500余亩。加强了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步伐,共发展各类专业养殖户69户,其中湘慈旺旺养猪场规模达3700头以上,2012年底牲畜存栏2.3万头,家禽存栏21万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万人,实现打工收入2750余万元。
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兑现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两项制度帮扶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农村低保五保补贴等各类涉农资金1800余万元,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财源建设和作风建设
1.积极培育财源。大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进一步壮大了支柱财源。“十二五”以来,通过农村信用社为烟农、乡镇企业、返乡创业人士等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累计达2400余万元,以支持农业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确保了各年税收任务的完成,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项目支出和保社会稳定的四保目标得到较好实现,特别是财政对惠教、惠农、支工和社保等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明显加大。
2.改进干部作风。以全县治理干部走读活动、实施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为契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方式,落实最严格的指纹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竞争上岗制度、下乡跟踪举报制等,从根本上提升了干部作风。同时,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群工站的管理与考核,干部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优的服务质量,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到2013年6月底,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70.4万元,低保人数764户、1164人;累计发放五保资金 53.5万元,五保人数146户、152人。继续完善救灾救济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到2013年6月底,共发放救灾专项资金45.3万元。加大投入,改善敬老院食宿环境,现敬老院入住老人25人,身体均较健康。已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91.7%、87.3%,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和养老问题。
2.计生、教育、文广卫等工作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11年、2012年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解决了碧山中学8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和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田心桥小学已通过了县教育局的合格制学校验收;***镇农校再次被评为全省示范乡镇农校。全镇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广播站,通有线电视的村22个,通宽带的村20个,通自来水的村23个,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有序推进。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镇卫生院不断改进医疗队伍结构和基础医疗设施,公卫综合楼已于2013年开工建设,全镇28个村(居)均设立了村卫生室。
3.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稳定。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认真实施“牵乡守护”工程,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重视信访稳控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一批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以“六五”普法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4.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以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共开展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达4800余人次。加强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尽力帮助需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十二五”中后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奋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超规划目标15%。财税收入达到486万元,完成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亿元,超规划目标9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超规划目标9%。新农合、新农保覆盖率均达100%,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总人口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均完成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8%,高出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农村沼气入户率达10%,完成规划目标。
经评估,到2015年,***镇“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能够圆满完成。
第五篇: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规划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五年规划,根据省统一部署和市领导指示,市发改委专门下发文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客观评价《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对于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全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市“十二五”规划评估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前两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两年来,在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九次、十次及市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41亿元,年均增长10.85%,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212元,跨越7000美元关口,达到
7638美元,比2010年增加1379美元,年均增长9.9%。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1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02亿元,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8.05亿元,年均增长11.92%。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1:60.4:32.5调整为2012年的7.0:57.8:35.2,服务业提高2.7个百分点,超过规划确定目标。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比2010年分别增加4家和3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高速增长,截至6月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比2010年增加179家;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1.2亿元,增长29.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37%,比2010年明显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今年上半年,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91.5亿元,同比增长17.9%,比钢铁产业增速快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9%,多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产业,这对于以钢立市的全具有里程碑意义。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两年下降21.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10.8%和7.9%,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克服信贷、土地、新开工项目等约束条件越来越紧的困难,抓投入,上项目,前两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791.16亿元,年均增长21.75%,高于“十二五”规划预期18%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大项目建设取得实效,2012年全市有大项目394个,总投资198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24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66.36%;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共有大项目430个,总投资2455亿元,已完成投资274亿元,占全市500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54.77%。开工建设了总投资90亿元的中天科技园、70亿元的珅诺基生物医药、50亿元的云谷电子商务物流园等一批个头大、质量高的项目,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
4、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两年完成引资34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3%,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两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家,2012年对外投资额达到4010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40%;境外劳务输出2175人,比2010年增长39%。受世界经济低迷影响,进出口有所下滑,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21.28亿美元,比2010年下降19.7%。
5、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城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市里出台了《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对下一步城镇化工作作了安排部署。2012年城镇化率由2010的51.5%提高
到54.17%,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2.08和1.57个百分点。城市特色进一步突出,围绕“四城四区”建设,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9.2%,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23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6、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56%和14.46%,高于预期增速。就业规模继续扩大,两年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城镇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均高于省规定水平。每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顺利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较快。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前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二、发展措施及政策效应评估
两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加大投入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更加注重生态文明
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显著提高全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人民富裕程度。实践证明,这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工作方针符合国家、省的大政方针和我市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正确有效的,已经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面对我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力以赴抓投入、促调整、保增长,以大项目建设的大进展、大成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优化,推动全市经济的大提升、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6月底,全市在建大项目430个,完成投资274亿元。通过深入实施大项目建设提升,全非钢产业发展明显加快,2013年上半年,在建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达到266个,占全部项目的62%;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70.2%,服务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15.49%。在105个投产的非钢产业项目带动下,全市非钢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过半,大项目建设对全市转调扩增上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三大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稳定发展。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机械,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一是,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2012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29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粮食总产30.14万吨,增长11.7%;2013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十年来最好水平,小麦总产预计达到8.6万吨,增长3.3%。二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2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7家,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累计达到917家,入社社员6万多户。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3.3%。
工业较快增长。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提高质量效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取向和考核依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环境保障,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推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
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我市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2013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5.5%。工业经济效益恢复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0亿元,增长18%,实现利税29亿元,增长50%,利润14亿元,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截至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其中上半年新增70家,新增企业实现产值21.5亿元,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2.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上半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0%,超额完成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地向产业链条高端方向发展。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及医药、航空运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支柱。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30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的1家,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市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实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
服务业体系,我市服务业得到了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交通物流、旅游、商贸流通、银行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六大重点行业实现税收21.1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服务业全部税收的86.3%。2012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01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的比重达到35.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2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30.23亿元,同比增长15.04%,2个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
(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00元、6590元,分别增长11%、13.1%。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趋稳,1-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就业形势稳定,上半年实现城镇就业1.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3万人,参保率达到99%,基础养老金由60元提高到65元。为民办的“10件实事”进展顺利。2644套保障性住房已分解落实到11个项目中,1619套已开工建设,开工量达到61.23%。对296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货币直补。中小学爱心厨房、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文体惠民工程稳步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平安全”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
形势稳定,信访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四)城乡建设顺利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2012年,先后制定印发了《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和《农村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确定了我市2012年至2014年新一轮城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以指导城乡建设工作开展。目前全市城乡建设工作开局顺利、工作扎实、推进较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城市建设方面,按照《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计划安排,2012年至2014年,全市共计划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提升、功能完善和安居工程四大类重点项300多项,总投资800亿元左右。2012年全市共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06项,完成投资115亿元。今年6月30日的统计,共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34项,完成投资97.3亿元,占计划的52.9%。农村建设方面,2012年至2014年,共计划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社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四大类重点项目263项,总投资161亿元。2012年,全市计划开工农村建设重点项目243个,计划总投资40亿元左右,截至2012年底,243个项目全部开工,有85个项目当年完成,全年总投资达44亿元,占计划的110%。2013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21个(含2012年续建项目),总投资64亿元左右,截至6月30日,已开工项目203个,完成投资26.7亿元,占计划的41%。
(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同2010年相比,2011年二氧化硫年均下降比例为26.2%,2012年二氧化硫年均下降比例为31.7%;2011年二氧化氮年均下降比例为17.3%,2012年二氧化氮年均下降比例为23.1%; 2011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下降比例为14.6%,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下降比例为12.1%。
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120吨,比2010年减少10.8%,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93.9%;2012年氨氮排放量2064吨,比2010年减少9.2%,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84.4%;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88387吨,比2010年减少7.9%,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41.6%;2012年氮氧化物排放量69000吨,比2010年减少5.8%,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32.2%。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良好。截至2012年12月,在市、区两级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我市2011-2012年重点项目已按照规划要求基本完成。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项目有14个,现已完成9个,占项目总数的64%;截止目前,还有5个项目处在前期准备工作中。
空气监控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环境监控中心建立,负责全市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空气、水源地水质量的在线监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目前我市共监管排污企业27家,其中废气国控污染源13家,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42
台套。所有安装的在线监测设备已经全部联网并且通过省级验收。近年我市又先后投资440多万元对我市6个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如今我市所有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设备均为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Thermo仪器。目前我市的空气自动站监测设备是全世界一流的,空气自动站站房标准也属全国一流,完全能够满足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要求。
三、发展环境分析与目标实现前景预测
展望“十二五”规划后三年,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正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将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内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潜力大,但是也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准确把握今后的发展环境和趋势,于正确定位,科学谋划,趋利避害,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一)国际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程度缩水。为应对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庞大的财政支出计划,各国利率都降至历史罕见的低点,虽然这些举措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也积累了大量的潜在风险:一方面,高赤字和宽松货币政策累积了恶性通胀的风险;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个人消费并没有被真正激活,一旦政府不得已而实施政策“退出战略”,经济复苏进程将可能会因为缺乏驱动因素而出现逆转。一旦经济刺激计划效
果减退,经济增长动力就会不足,再度衰退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因此,目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主要还是由政府驱动的,世界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困境。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美国量宽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加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止跌回升迹象,估计未来两年内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实现经济复苏。
(二)国内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和国内、长期和短期、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基础尚不稳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都需要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既要充分看到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发展信心,也要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但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国内区域发展呈现出新格局,合作共赢机制不断深化,为我们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一体化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应对当前挑战和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挖掘市场潜力开拓发展空间,以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以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前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全面发展期。市委、市政府做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三创”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决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新阶段。二是经济转型期。我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最终需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化期。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城乡联系明显增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放缓。“十二五”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将基本打
破,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四是集聚发展加速期。“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搭建起我市发展的新框架。“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区域和城镇集聚,将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五是社会建设提升期。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统筹城乡建设,提升服务供给,完善社会管理,将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切实研究解决制约“十二五”规划完成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消除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以保证“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关于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我市服务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实施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受很多因素制约,从我市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我市服务业占比低的问题在短时期内很解决。我市作为钢铁主导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发展没有明显的新的增长点。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竞争力不强,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在全省及至全国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少之又少。三是在政策落实上,尽管各级都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从协调落实政
策的企业数量看,出台政策在可操作性、适用性上还不尽人意,政策很好,但看得见,摸不着。
(二)关于财政收入下降问题。一是重点行业效益下滑。钢铁行业一直是我市发展的支柱行业,金融危机前,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2008年达到最高,钢铁行业缴纳地方税收12.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42.7%。金融危机后,钢铁行业形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13年1-5月份吨钢价格约3960元,每吨下跌500元左右,降幅4.81%,缴纳地方税收3.6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仅为16.2%,钢铁产能的结构性过剩进入深度调整期,预计下半年钢铁行业低迷状态仍将持续。二是非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市非钢产业存在总量小、缺乏大企业拉动等问题,对钢铁行业难以形成补位效应。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钢铁市场影响,价格下跌,需求减弱,并将延续下行趋势;建筑、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增收不乐观;交通运输业受钢铁行业不景气、燃油价格调整等影响,一直呈下降趋势。
(三)关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当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供给持续趋紧。土地方面,一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土地供应和建设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项目建设用地紧张,土地缺口严重;另一方面我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稀缺;同时,园区建设还存在投资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不
高等问题,造成了原本稀有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资金方面,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今年我市大项目建设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去年上了394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开工191个项目,这些大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受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影响,信贷规模增长空间有限,银行表外业务管控严格,企业上市审批放缓,社会融资规模面临多重困难。同时,我市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贷款互保、联保问题,一旦一家企业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可能会波及一大批企业,另外,在民间融资领域,高利贷和非法集资时有发生,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持续上升。劳动力方面,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吸引人才难,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持续趋紧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要素制约将影响我县加快发展的步伐。
(四)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全是一个以钢铁、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化特征比较明显,发展的稳定性、均衡性、协调性不强。虽然我们下了很多功夫,做了不少工作,但我市现有产业体系的一些内在弱点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不断暴露出来。一是重,主要是指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偏重,结构单一。2012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91%,钢铁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二是低,主要是指企业的科技含量偏低。2012年高新技术产值24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占比在全省十七市中排倒数第二位。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十分薄弱,规模以上企业内部建立研发机构的
比重较低。现有及在建企业中,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少,大部分项目技术和产品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边缘技术或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弱。三是小,主要是指企业规模偏小。2013年上半年,在全市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排行榜中,新兴产业企业只有15家,缴纳国地税共7232万元,分别占总数的7.4%、2.1%。同时,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零星分散,远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能力非常低。四是弱,主要是指企业扩大再生产实力弱。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仅为6.6亿元,不及一家企业的利润,很多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再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弱。五是高,主要是指资源消耗高。大多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冶金、纺织等行业用电量占全市工业用电的90%左右,万元GDP能耗偏高,我市万元GDP能耗是全省的近3.4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抓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推动了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今年上半年,我市非钢产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要进展。
五、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建议措施
从前两年实施的情况看,虽然受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规划目标设置
和政策措施总体上符合全实际,正在顺利执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是能够顺利实现的。但后三年的发展任务仍然比较繁重,尤其是前两年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的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增创全发展新优势。省委 53次常委扩大会议和省政府11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规划》将济莱协作区单独设章,如把全定位为“省会副中心”,使全成为济南的城市发展新空间、经济增长新引擎、产业转移首选地;在产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依托济南“中国软件名城”的优势,在全规划建设鲁中软件基地,建立济南综合保税区鲁中(全)保税区,加强济南整车企业与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合作,驻济高校与全联合办学等等,这对全来说是重大利好。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协作区建设,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市党政代表团访问了济南等周边四市,就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深化研究、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推进落实”的思路,积极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争取在三个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战略规划统一、重大布局统一)、五个同城化(交通同城化、通讯同城化、户籍管理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资源配置同城化)方面尽快有实质性进展,为全发展增添新动力、增创新优势。
(二)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今
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改变全总量小、实力弱、结构单一的矛盾,最有效地途径就是抓投入、上项目,通过新上一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项目,以增量的优化带动存量的调整,从而实现全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将扎实开展“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提速度、提质量、提效益、提水平”为目标,坚持把速度和质量作为大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把推动转方式调结构贯穿于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加快新上和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品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完成年初提出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4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2个百分点任务。针对项目建设阶段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引导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推进华能全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不锈钢精深加工、中天新材料产业园、珅诺基生物制药、环球V6发动机及高档商务车等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大项目200个以上,全年投产大项目100个以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攻坚,把招商引资作为新上大项目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认真组织好境内外集中招商活动,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效益、档次和水平,坚持招商选资、招优选强,坚决不上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上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项目。
(三)强力抓好工业发展,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增强企业微观主体活力上,以企业膨胀带
动全市实力提升,加快培植一批过10亿元的企业、过百亿元的产业、过千亿元的园区。一是“抓大”强龙头。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集中力量、集中政策、集中资源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力争3—5年内全市新增600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30家。二是“抓小”强基础。落实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力争今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均增长12%以上,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增长20%以上。三是抓园区强带动。在全市规划建设“四大平台”,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启动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3-5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与莱钢集团共建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3-5年内莱钢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园区产值突破500亿元;加快发展市高新区,3-5年内园区产值力争1000亿元;加快发展莱城工业区,3-5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前,“四大平台”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了全市80%以上的工业产值。四是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住大项目建设的机遇,按照“产业规划化、规划项目化”的原则,编制好我市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级攻坚招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以粉末冶金、特种纤维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电子基础材料、半导体照明(LED)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重点的生物制药产业,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技
术与装备为重点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电动汽车整车制造、电机、新型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牢牢把握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坚持用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和推动城乡发展,通过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城乡建设,提升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按照“小市大城区”的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着力加快“四城四区”建设。重点加快主城建设,打造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区;加快钢城建设,打造绿色钢铁示范区;加快北部新城建设,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商贸休闲区;加快雪野旅游新城建设,打造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名胜区。把镇域突破作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推进“四化同步”的交汇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合点,引导各镇(办)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竞相发展,力争通过3-5年努力,有5个以上镇(办)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加快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新社区、生态文明乡村等重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突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发挥好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的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创造与转化等重点项目;着力强化平台建设,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着力抓好人才工作。大力实施“515”人才引进工程和海
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百人计划”,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探索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异地兼职等人才柔性引进渠道。同时,加快雪野生态软件园、高新区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健全完善贷款贴息、研发奖励等人才创业配套政策,为吸纳聚集人才搭建平台、创优环境。
(六)积极化解瓶颈制约难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用市场的手段、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各种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把金融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金融活则经济活、经济兴则金融兴”的理念,着力建设良好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强化环境整治,整合金融、工商、公检法等部门力量,建立打击金融违法行为联动机制,对骗取套取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严厉打击,最大限度保障银行安全。运用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中小企业过桥贷款基金,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助保金贷款和过桥贷款。同时,着力破解用地瓶颈,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大力开展闲置低效用地集中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以“改、建、提”为重点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新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绿色产业,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全面
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抓住大项目建设的机遇,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工程,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对城乡“双零”家庭、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巩固城乡“双零”家庭动态消零成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2253套结转项目和2804套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房建设,新增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560户。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好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依托全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引进本科高等院校。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
(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创发展新优势。把营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要素之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重点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在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内设行政审批办公室,并将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确保部门行政审批权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严格落实行政审批“一表通”、并联审批“一本通”、首接部门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精简优化服务流程,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继续实行部门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O一三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