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芜马宣十二五中期评估
芜马宣“十二五”中期评估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全省及各地“十二五”规划进展情况,更好地推进全省“十二五”中期评估。在继皖北(亳州、阜阳)的调研之后,我们又赴芜湖、马鞍山、宣城开展调研。“十二五”以来,皖江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均达或超过规划序时进度,圆满完成“三年见成效”阶段性目标任务。皖江地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担负着带动全省加速崛起的重任。
芜湖、马鞍山、宣城三市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并按照省里要求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细化时间节点。芜湖市“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初稿已完成,计划11月中旬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马鞍山市已完成前期的调研和研究工作,目前正加紧起草“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宣城市“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初稿已完成,预计11月下旬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
鉴于区划调整,2011年,芜湖市和马鞍山市曾对本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修编,对规划结构和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总的来看,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发展,三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
1.发展目标
芜湖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36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绝大多数目标完成情况较好,其中14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22项预期性指标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外,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21项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预期。马鞍山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总体进展顺利,但受钢铁、专用汽车、建材等主导工业下降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完成进度较为缓慢。在13个主要指标中,有6个指标未达规划目标序时进度,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与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宣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提出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类共24个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7个、约束性指标7个。经济发展指标自2011年起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指标要好于经济指标。
2.主要任务
“十二五”以来,芜湖、宣城两市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谋划并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
芜湖“十二五”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始终位居全省前列。2011年以来,该市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695个,总投资1683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42个,工业项目1042个;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022个,累计完成投资2348亿元,已竣工投产或完工项目198个。随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电力、新兴产业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该市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该市有望开工建设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684个,总投资3168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867亿元,带动“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万亿元以上。
宣城“十二五”前两年半,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00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67.4亿元。以“二环八射”为主的城市路网建设逐步完善,环城大道三标、环城大道四标、宣水路一期等25条城市道路建成,环城大道一标、环城大道二标等16条城市道路开工建设。“十二五”前两年半,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98.4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28.9亿元,2012年完成40亿元,2013年上半年完成29.5亿元。合福高铁宣城段加快建设,皖赣铁路芜湖至宣城段扩能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获批,芜宣机场筹建前期工作扎实开展。芜雁高速宣城段建成通车,铜南宣高速复工建设,宁宣杭高速宣城至宁国段建成通车。目前,宣城初步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5+3”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47.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6%;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917.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5.9%。预计2013年底,“5+3”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100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超200亿元。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纲要》完成情况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预计到2015年,“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指标大部分能够如期完成。但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对今后两年规划实施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速呈下行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对后期规划实施及部分预期指标完成造成较大困难。2011年,芜湖经济延续“十一五”快速增长态势,GDP现价增幅达到23.6%,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从目前宏观经济走势看,下行趋势会有所扭转,但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给后期规划实施带来严重挑战。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十二五”以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些进展,但在宏观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多困难。特别是传统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低,新兴产业体量较小、带动力还不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不足。2012年,马鞍山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2亿元,低于序时进度126.8亿元。马钢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星马华菱2012年产值大幅下降,新培育的光伏、电子、节能环保等产业,体量相对较小,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带动力不够。受宏观环境和政策影响,有些产业投产后迟迟不能发挥效益;部分重大工业项目虽已竣工但无法投产。
三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仍然不高。从三市的调研情况来看,均存在服务业发展滞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下滑的现象。“十二五”规划目标中,马鞍山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32%,过去两年这一比值分别为26.1%,27.7%,未完成29.5%的序时进度。芜湖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29.7%下降到2013年上半年的26.1%,增速低于第二产业5个点以上。2011年,宣城市服务业增加值219.4亿元,增长10.7%;2012年为250.7亿元,增长12.1%;2013年上半年为120.6亿元,增长9.1%,预计2013年完成280亿元左右,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总量400亿元、增幅15%的目标难度较大。目前,三市均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工业增速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而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有待提升,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旗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步伐还不快,同时,服务业企业的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叫得响的品牌不多。这些原因导致服务业增长相对缓慢,短期内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难以有大幅提升。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近年来,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虽有所提高,但由于经济总量大幅增长,资源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要素瓶颈制约,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信贷持续增长具有不确定性。劳动力紧缺,技术型用工缺乏,劳动力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土地瓶颈十分突出。部分中小型项目缺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企业普遍性缺少资金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做大的主要矛盾。
三、各市对全省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对经济形势的研判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给地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影响。调研中,地市也普遍反映经济形势越来越难以掌控,外部环境变化不仅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也使招商引资趋于减缓。建议省里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着重分析未来可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二)形成自上而下较为统一的规划指标
调研中发现,地市“十二五”规划指标各有不同,且与全省不统一。宣城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4项指标,多为传统性指标,缺乏反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以及反应民生的系列指标。建议在“十三五”及以后的规划编制中,能形成自上而下较为统一的规划指标,在此基础上,地市可以根据本地发展设置个别差异性指标。
(三)未来发展中重数量更要重视质量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我省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应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再一味追求数量的扩张。地市也逐渐意识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调研中提议,“十二五”规划后两年应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尽量淡化数量,“十三五”规划编制应可能弱化速度指标,强化效益指标。
(四)尽快出台皖南国际旅游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
皖南国际旅游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皖江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各市也予以高度重视,调研中多问及制定详情及具体出台时间。地市建议省里尽早出台两个规划,以便各地有侧重地开展工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并加快推进相关项目建设。
四、几点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和主体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在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说,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是关键。调研中发现,江北集中区无论是发展思路还是产业定位都非常清晰,并围绕主导产业开展高水平招商,这为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江北集中区正以崭新的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城建设,依托深圳宝能集团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华东国际物流基地、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一揽子项目,依托中科院过程所创建中小企业科技园,同时,加快推进安飞LED照明产业链、胡商国际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未来,江北集中区必将成为芜湖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借助市场力量推动园区产城一体化
我省正积极推进园区产城一体化建设,并确定33家开发区为示范园区。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园区产城一体化较为成功的模式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目前,江北集中区建设采取的正是这一模式,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芜湖市举全市之力加快集中区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集中区建设,通过高起点建设、高水平承接,成功吸引宝能集团入驻园区。深圳宝能集团是一家产融结合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资金实力雄厚,且以房地产业、物流业、高科技产业为核心。该集团入驻既解决了集中区建设的资金问题,也提高了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为集中区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城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积极谋划建设自贸区试验区或综合保税区
在建设上海自贸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发展战略引领下,长江水运正成为沿线地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纽带和支撑。近期,正在研究制定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也将为我省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政策机遇。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16公里,其中芜湖、铜陵、马鞍山等皖江城市坐拥长江黄金水道。目前,全省只有合肥、芜湖两市有出口加工区,亟需建设自贸区试验区或综合性保税区。芜湖港货物吞吐量已超8000万吨,郑浦港在7000万吨左右,具备建设自贸区试验区或综合性保税区的条件。我省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长江水岸的有利时机,积极谋划自贸区试验区或综合保税区建设。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农业局)
2011年以来,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突出现代农业五区建设这一重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升组织化水平,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主要成效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以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我县粮食优质高产新路子。近年来,以赵店、赤眉、王店等乡镇为重点,扎实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示范创建创建活动,每年创建高标准示范田4万多亩,通过良种良法、良技良制、农机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统防统治植保措施有效落实,真正把我县高产示范区建成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样板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展示区,农业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示范带动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5万亩以上,总产3.3亿公斤以上,较好实现了“十二五”末全县粮食生产能力3.3亿公斤。被国家财政部、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产量产粮大县。
(二)生态高效示范区建设特色明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茶叶和蔬菜两大特色。生态高效示范区规模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优质茶叶生产以我县乍岖永青山、赤眉琴溪湖两大片区为核心,成功招引融侨、花慧等公司纷纷入驻内乡,投资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共同做大我县茶产业开发,2011年以来新发展优质茶3850亩,1
全县总面积突破8000亩,积极打造优势茶品牌,不断做大优质茶产业。三是在以灌涨镇为重点,积极推进高标准日光温室高效蔬菜基地建设,建成日光温室100个,建成日光温室蔬菜基地500多亩,亩产值万元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牧原公司晋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10多家,初步建成以牧原公司为龙头,以河南龙大为骨干的生猪产业化集群一个,龙头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日益明显。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多家,注册资金2亿多元,入社社员4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近10万户,培育认定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家、市级示范社20多家,生产组织化程度逐年提升。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提高。全县以蔬菜水果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升。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和示范推广,我县已建成以粮食、林果、蔬菜、油料为主的10类作物无公害生产基地82.35万亩,年产各类无公害产品30多万吨。初步健全了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安全体系,有效减少我县农业生产化肥农约用量,减少农约、化肥残留,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七)科技长入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县、乡(镇)、村,三级农业技术、农用物资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全县农资、农技、信息、植保等方面的乡村级服务网点400多个,科技培训、农技推广、信息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先进适用技术被群众掌握使用。201
2年按照中央、省政府安排部署,启动了《内乡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县8各乡镇分别建设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1个,通过项目实施,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诸多难题。二是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应用。先后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农民技能培训”等,年培训农村青壮年农民近万人次以上,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三是加快优质良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实用新技术20多项,每年年引进推广优质良种10个左右,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挑战
1、农业经济的弱势地位依然存在受到城镇化、工业化影响,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并没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农业资源的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不高,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作用不够明显,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制约。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滞后
近年来,尽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相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服务功能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开拓
能力和带动力较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属全省和全市经济发展水不高县之一,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地方财政实力不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造成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内乡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由于内乡县及周边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内乡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近年来,为积极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推动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全县环境总体质量有所好转,但大中型养殖场等局部污染源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养殖与种植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5、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农技推广人员队伍老化,传统农技推广机制、推广模式已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亟待健全,全县缺乏固定的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场所,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推广遭受诸多因素制约;同时,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生产者老龄化现象相当普遍,综合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接受
及应用能力较弱,导致农业内源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6、农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先后成立了内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6月,县人政府以内政[2008]56号文件形式,下发了《内乡县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农业、食品卫生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产品市场安全大检查,努力确保群众生活消费安全,通过近两年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讲,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工作,刚刚开始,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仪器设备有待争取上级项目扶持、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7、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仍然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县西部、北部大面积岗坡丘陵地,水资源缺乏,水利设施薄弱,频发旱涝灾害历来是农业及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子。
四、建议
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重视程度,尽可能从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加强对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建立支持粮食生
产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
3、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给予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必要的人员、经费、设施条件保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4、强化农业 产业化工作组织领导,要县级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目标全面落实。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努力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群众消费安全。
第三篇:临夏市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
临夏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按照《中共临夏州委、临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要求,以“外树旅游形象,内强产业基础”为目标,抢抓甘川两省全力打造“兰州—临夏—甘南—郎木寺—九寨沟”绿色大通道的绝好机遇,以绿色大通道为主线,精心策划、全力推介、努力开拓临夏过境游市场,打造一、二日游线路,并在“实”字上狠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确保到“2010年全州接待人数达到21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亿元的旅游经济目标任务”,使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我州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现将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临夏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实现情况
截至2008年6月全州旅游接待总人数累计达到337.96万人次,完成“十一五”规划数的53.42%;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到89560.9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数的41.1%,主要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实现情况良好。今年上半年以来,虽然“3.14”打砸抢烧事件和汶川大地震对我州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上半年全州旅游经济目标任务完成相对较好,我州是全省14个市(州)中上半年唯一保持接待人数增长的地区。
(一)政府主导,认真谋划,旅游业发展步入正轨。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依照《规划》中具体的任务措施,于2007年底出台了《中共临夏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州委秘发[2007]59号(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旅游业成为全州经济支柱产业的新要求,按照我州旅游总体布局对景区(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建设、特色商品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促进我州旅游业由粗放式发展向成熟发展转变,由观光休闲方式向体验参与方式转变,为今后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成立了由州委副书记、州长马青林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州上四大家相关领导担任副主任,全州27个相关单位负责人任委员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州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临夏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负责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研究拟定州内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培育和完善旅游市场;组织临夏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重大促销活动;二是从今年开始,结合各县(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并与各县(市)签订了《2008年临夏州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全州旅游业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到考核范围;三是根据《决定》要求,旅游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已列入州、县(市)2008年财政预算;四是州人民政府批转了《州旅游局州农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我州乡村旅游的安排意见》(临州府发[2008]7号),加强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全面协调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五是研究制定了《临夏州旅游招商引资办法》(初稿),争取年底出台;六是制定出台了《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评定实施细则》及《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七是制定《临夏州旅游宣传促销实施办法》,促进宣传工作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该《办法》初稿已完成,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年底出台。
(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旅游规划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州、县(市)已将旅游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州旅游局正在着手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改完善;永靖县编制完成了《太极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总体规划》、《炳灵湖旅游区总体规划》、《永靖县国防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政县编制完成了《柳梅滩旅游景区开发总体规划》,广河县编制完成了《“新马太”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景区规划。永靖县成立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政县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将整村推进项目投资尽量向旅游项目倾斜,全力打造旅游强县;康乐县、广河县、临夏县将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异地搬迁和整村推进项目尽量向旅游倾斜,向景区(点)延伸,并积极加大部门间的协作力度。
(三)狠抓项目,完善基建,旅游基础及硬件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等级逐渐提高。
2006—2008年上半年,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5.05亿元,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2006年争取到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地方项目补助资金60万元,用于莲花山花儿基地建设项目,2007年争取到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地方项目补助资金120万元,用于临夏旅游商品开发项目、和政县松鸣岩基础设施建设及永靖县巴咪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项目各40万元;二是先后完成了兰刘公路改造,使兰州到刘家峡的距离缩短到45公里,从而使刘家峡跨入了兰州市半小时经济圈。兰郎公路临夏段的改造升级,大大缩短了临夏市与省城兰州的距离。完成康(康乐)——蒿(蒿支沟)、临(临洮)——临(临潭)公路,极大地改善了松鸣岩、莲花山两大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条件;三是今年以来全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其中,永靖县已动工新建的总投资为1500万元的太极湖入口区将于近日全面完工,下半年将动工建设黄河风情观光带,计划投资1000万元。和政县通往柳梅滩景区的道路建设项目已正式批复立项,并开始实施。广河县投资50多万元新建了齐家文化遗址管理所、投资120多万元完成了11.7公里的通往景区道路的铺油工程。四是鸿瑞假日大酒店(四星级)、临夏饭店贵宾楼(三星级)、莲花山宾馆、康乐旅游大酒店、花溪夏宫、憩园大酒店、大河金沙湾等宾馆饭店新建和改扩建,极大的提高了我州接待服务质量。通过这些旅游建设项目的带动,使我州重点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从根本上增强了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五是“十一五”期间,评定通过了永靖黄河三峡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石民俗村国家2A级旅游景区、鸿瑞假日大饭店四星级旅游饭店、临夏饭店、永靖县电力宾馆三星级旅游饭店,逐步提高了我州旅游服务行业质量等级。
(四)创新思路,注重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有了突破。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长旅游产业的链条,扩大劳动就业,增加旅游综合收入,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更快发展作用很大,开发旅游商品已成为我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要求,提出了“甘肃临夏中国回族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方案,并完成了项目建议书,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重点围绕以“临夏三绝”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研发及市场开拓,不断创新,打造精品。举办了“临夏旅游商品展示会”,展出了来自全州8县(市)的25个系列上百个品种的旅游商品。通过此次旅游商品展示会的举办,将精心筛选出我州的旅游商品中的精品,参加各类交易会,进行重点推介,全力打造具有中国回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打响“中国回族旅游商品”品牌。
(五)强化管理,规范经营,行业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州星级饭店总数达到九家(其中四星级一家,三星级两级,二星级六家),旅行社七家。在星级饭店中积极开展“绿色旅游饭店”创建工作,使旅游饭店进一步增强了绿色环保意识;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大赛活动,为我州打造旅游市场做好人才准备;在全州农家乐范围中积极开展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工作,现已评定出四星级农家乐一家,三星级农家乐七家,二星级六家,一星级五家。通过农家乐星级评定,从整体上有效提升了我州农家乐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从抓规范、抓质量、抓诚信”入手,进一步规范全州旅游市场秩序,在行业内倡导“诚信旅游”活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游客理性消费、推动诚信旅游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不断净化我州旅游市场;按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考核办法》的具体要求进行安全检查,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的责任意识,在行业内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行业单位对客人的服务标准》、《甘肃省旅游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及《旅游星级饭店评定与划分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等法规和有关规范,积极督促和引导旅游企业制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计划、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责任制,扎实做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各环节的工作,努力做好各项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六)拓展市场,营造氛围,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近几年来,通过“和政松鸣岩花儿艺术节”、“永靖黄河三峡旅游节”等各类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临夏旅游知名度。二是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旅游宣传促销形式,组织永靖、和政等旅游重点县,先后参加了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各类大型旅游推介会;多次赴周边地区开展了旅游大篷车宣传促销活动,集中推介了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三是州县(市)制作了一批临夏旅游宣传品,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四是对临夏州旅游网站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升级,优化版面设置,丰富页面内容,使网络动态化宣传得到了突破性发展。五是充分利用省旅游局在国家主要媒体上宣传甘肃旅游的机会,加大临夏旅游在其中的宣传份额;利用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东方之旅》等媒体进一步扩大对我州旅游宣传的层面;配合州内媒体媒体,积极策划旅游宣传栏目,大力推介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六是深入各县(市),实地考察新景点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并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建立了旅游资源信息库。七是与与康辉国际旅行社合作拍摄制作完成了以临夏的历史变革、宗教文化及建筑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电视专题片,已在省电视台播出。八是从今年开始,每年五月份为全州旅游宣传月,“旅游宣传月”活动通过对旅游诚信、旅游资源的全面宣传,大力提高社会各界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增强“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意识,大力宣传推介五大旅游品牌,构建临夏旅游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九是完成了12301旅游服务热线中我州数据的报送工作。
(七)加强培训,提升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州累计培训人员达1000多人(次),建立了“州、县(市)旅游企业”培训工作联络申报制度,形成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成立了“临夏州导游服务中心”,通过该中心的运行,负责全州导游员人才库的建立、管理、注册登记工作,逐步把导游管理纳入到规范化渠道;各县市旅游局积极主动,参加了国家和省上组织的相关培训,举办了各类培训班。永靖县邀请省局讲师,分别举办了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培训班,旅游船员培训班,导游员培训班,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共计480人;和政县旅游局举办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培训班2期,236人受到专业服务技能培训,并邀请省级讲师对古动物化石馆12名讲解员进行了为期5天的讲解培训;东乡县和广河县也非常重视培训工作,举办了宾馆饭店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二、临夏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程度低,产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许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景点相对分散,且各县之间条块分割,旅游线路因交通不便而设计不够合理,难以得到优势互补,无法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致使旅游产业的经济优势尚未明显的发挥出来。
(二)在行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突出。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相对都比较低,导游数量少,导游讲解生硬、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缺乏培训,服务意识不强。
(三)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不宽松,对外宣传明显滞后,接待、交通等条件差,很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全州尚没有形成“人人关注旅游服务质量,人人关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州、县财力严重不足,旅游宣传效果不明显,加之州内公路等级低,部分景区(点)的交通不便,制约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壮大。
(四)部分景区(点)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我州许多旅游景点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管理体制不顺和历史遗留等问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部分景点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操作性,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旅游主管部门在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不强。州、县(市)旅游局在指导旅游开发工作及行业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大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宏观管理方面,以及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介临夏旅游产品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工作力度不大。虽然各县(市)相继成立了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但是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为主题,切实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针对我州“旅游业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完成主要经济指标任务,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打造完善旅游线路:一是围绕平安绿色旅游大通道,重点推出“西蜂窝寺—药水峡—松鸣岩—临夏市”山水生态民俗二日游和临夏市农家乐一日游。二是研究制定平安绿色旅游大通道途经临夏的游客接待方案,对接待景点逐个编写配套的高水平导游词。三是指定一批定点旅游餐厅、宾馆和购物点,专门接待临夏过境旅游团队。四是主动加强与九寨沟的联系,争取把临夏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等旅游信息直接纳入九寨沟管理局推出的大九寨沟线路宣传推介内容。五是积极申请旅游厕所项目,争取两年内在兰朗公路沿线临夏段建成2—3座旅游厕所。六是集中力量抓好兰朗公路临夏段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尤其协调所有加油站的厕所尽快对游客开放,并制定统一的厕所标识,初步解决游客沿途如厕难的问题。七是积极协调沿线相关县(市),在兰朗公路临夏段沿线醒目位置设立旅游交通和景区指示牌。
(二)修订完善旅游规划:一是按照省委书记陆浩同志年初在永靖调研时提出的“高起点规划”的要求,加快修改完善《全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年内完成;责成未完成总体规划的县必须完成规划。二是积极协同临夏市政府,争取在今年底完成临夏市东公馆的整体开发项目建议书。三是对积石民俗村重点充实保安族、撒拉族的生活习俗、服饰礼仪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其内涵,加大保安族民族风情的开发力度。四是加大协调力度,促进宗教活动场所的进一步开放,以不断丰富民族风情游内涵。
(三)拓展景区(点)文化内涵:一是在东公馆开发保护上挖掘西北三马军政文化等人文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临夏民俗文化内容;重点景区挖掘整理民间传说,以主体雕塑题字等方式进行形象展示。二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深层次对州内各种旅游资源(包括宗教旅游资源)进行整理挖掘,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并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在修订完善全州旅游规划的基础上,完善资源品牌,优化线路设计。要通过资源整合,整体形象包装,提高我州景点知名度,如,对康乐西蜂窝寺的景区拓展中,可充分挖掘“八思巴”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以此提高西蜂窝寺乃至康乐县的知名度。
(四)研发特色旅游商品:一是明确各重点景区和星级饭店设立专门的旅游商品购物点,以集中展示、销售我州现有雕刻葫芦、砖雕、保安腰刀等旅游商品,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增加销售渠道。二是积极参加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暨旅游商品交易会,在展示会期间与全国1个回族自治区、2个回族自治州、10个回族自治县联手展示具有回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参加评比,响亮打出中国回族旅游商品品牌。
(五)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一是依照《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临夏州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认真开展农家乐星级评定。二是积极组织星级饭店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提高饭店的服务水平。三是集中整顿规范全州旅游市场,加强景区点治安综合治理,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四是积极会同运管部门,集中力量做好出租车行业的旅游服务培训和社会公德教育,提升出租车行业素质,发挥好其在旅游方面的窗口宣传作用。
总之,要全面完成旅游业“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坚信,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一定会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促进我州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镇“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为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根据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隆政办函〔2013〕45号)要求,现就“十二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工业强镇、项目立镇、产业富镇、生态秀镇”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中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规划目标3.9亿元,年均增长12%,2011年完成2.8亿元,2012年完成3.6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3.9亿元,三年平均增长11.6%。财税收入规划目标480万元,2011年、2012年、2013年上半年分别完成375万元、316万元、158万元,均超额完成县核定任务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划目标2亿元,预计2013年完成2.8亿元,占规划目标值的140%。
(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500元,年均增长12.5%,2012年为2172元,占规划目标值的86.8%。
(三)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森林覆盖率规划目标达65%,目前为60.2%,占规划目标值的92.6%。农村沼气入户率规划目标达10%,目前全镇沼气用户430户,入户率达4.4%。已建成3个垃圾处理场和1个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等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四)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人口规划目标为总人口控制在4.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6‰以内,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截至2013年6月,全镇总人口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性别比100:112。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规划目标均达到90%以上,2012年参合、参保率分别为91.7%、87.3%。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不断进步,目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中小学教师合格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8%。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为城区面积拓展到3.5平方公里,拓展区域的规划、征地、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均已完成。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3年8月份动工,2014年全面竣工。新张公路硬化工程已申请立项,预计2014年完工。已完成星月、石塘、张家庙开发区的街道亮化。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1.农田水利项目。“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先后对拱桥、新潮、碧山、长塘、中车等村损毁严重的水渠进行了维修。完成了苏河等五个村的土地整理和米家村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章几塘、碧山、永宁、星子坪等村3.9km2坡改梯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完成验收。建成沼气池80口,在建30口。完成碧山、水西、长塘、新潮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82km,共解决1.1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已完成16个村的农网改造。金银花种植渐成规模,面积达500余亩;烤烟生产基地扩大至2200亩,涉及11个村,年均产烟5000担,2011年以来共建成烤房119座,其中湘密烤房84座,普通烤房35座。新建养猪场6个,其中规模养猪场2个,新发展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4户。完成退耕还林4900亩。同时,完成了新东村种羊基地项目、双江村大鲵养殖项目、万亩油茶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土鸡生态技术研究项目、优质大米加工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的包装。此外,邵阳市第一水源东风水库工程、田心桥至中车6.8km的河堤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
2.交通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所有村(居)的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体系,2011年新建村道4公里,2012年新建村道5.4公里。新潮至张家庙公路硬化工程、远山危桥改造工程、丁洞公路建设工程,已在积极筹备。全镇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3.城镇建设项目。经总归修编,城区面积扩大至3.5平方公里,新开发占地30亩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街,建成***国土资源中心所、占地面积达4200㎡的新潮大市场、标准化的新潮垃圾中转站,新安装315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并逐步改善了张家庙、星月、石塘开发区的路灯、绿地、下水道、高低压线路等基础设施,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续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完工,有效改善了城区整体面貌,进一步增强了城镇中心区的吸附力,实现了扩容提质的总体目标。
4.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新潮安全饮水工程,碧山中学受益人口达800人。建成***中心小学教学楼、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中心幼儿园建设、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面落实了学生营养餐计划。镇文化广播站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镇卫生院公卫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狠抓工业招商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工业强镇”战略为指导,努力将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永宁环保砖厂等企业打造成***镇的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鼓励其改进生产技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目前,镇内现有企业均运转良好,且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工业经济对全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已成为一般纳税人。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放宽路子,鼓励发展;放活政策,保护发展;放松环境,引导发展;放胆扶持,加速发展”的策略。“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共引进芳诺竹筷厂、东湾混凝土搅拌站、立峰制衣厂等私营企业8家,完成投资1080万元;新增规模养殖户4户。此外,2012年,瀚森纸业投资180万元新增加了一条生产线;2013年又投资2000万元开办分厂,并入驻隆回县工业园。
3.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将节能目标逐项分解落实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单位,加强督促检查,对能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认真督办和严格考核,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型企业,加大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的推广力度。尤其强化对瀚森纸业、金鑫化工厂之类企业的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染物处理技术,群众反响较好。
(三)突出农业农村工作
1.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3年,启动1个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建设。新建村道9.4公里。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累计解决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沼气入户率达4.4%,新增太阳能利用户130余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2011年至2012年,我镇均被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2.特色产业得以巩固。我镇已基本形成烟叶生产、双季稻种植、金银花、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烟叶种植面积2200亩;种植双季稻500亩,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均产量12000 吨以上;金银花种植面积500余亩。加强了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步伐,共发展各类专业养殖户69户,其中湘慈旺旺养猪场规模达3700头以上,2012年底牲畜存栏2.3万头,家禽存栏21万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万人,实现打工收入2750余万元。
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兑现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两项制度帮扶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农村低保五保补贴等各类涉农资金1800余万元,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财源建设和作风建设
1.积极培育财源。大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进一步壮大了支柱财源。“十二五”以来,通过农村信用社为烟农、乡镇企业、返乡创业人士等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累计达2400余万元,以支持农业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财源建设的高度重视,确保了各年税收任务的完成,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项目支出和保社会稳定的四保目标得到较好实现,特别是财政对惠教、惠农、支工和社保等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明显加大。
2.改进干部作风。以全县治理干部走读活动、实施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为契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方式,落实最严格的指纹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竞争上岗制度、下乡跟踪举报制等,从根本上提升了干部作风。同时,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群工站的管理与考核,干部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优的服务质量,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到2013年6月底,累计发放低保资金370.4万元,低保人数764户、1164人;累计发放五保资金 53.5万元,五保人数146户、152人。继续完善救灾救济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到2013年6月底,共发放救灾专项资金45.3万元。加大投入,改善敬老院食宿环境,现敬老院入住老人25人,身体均较健康。已完成危房改造182户,在建58户。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91.7%、87.3%,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问题和养老问题。
2.计生、教育、文广卫等工作协调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11年、2012年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解决了碧山中学8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和五星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完成星子坪小学教学楼加固维修,田心桥小学已通过了县教育局的合格制学校验收;***镇农校再次被评为全省示范乡镇农校。全镇28个村(居)全部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广播站,通有线电视的村22个,通宽带的村20个,通自来水的村23个,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有序推进。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镇卫生院不断改进医疗队伍结构和基础医疗设施,公卫综合楼已于2013年开工建设,全镇28个村(居)均设立了村卫生室。
3.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稳定。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认真实施“牵乡守护”工程,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重视信访稳控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一批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以“六五”普法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4.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以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共开展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达4800余人次。加强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尽力帮助需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十二五”中后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奋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超规划目标15%。财税收入达到486万元,完成规划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亿元,超规划目标9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超规划目标9%。新农合、新农保覆盖率均达100%,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总人口4.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10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95%,均完成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8%,高出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农村沼气入户率达10%,完成规划目标。
经评估,到2015年,***镇“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能够圆满完成。
第五篇:天门市畜牧业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
天门市畜牧业“十二五”规划进展情况
按照《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局对全市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
一、评估依据
天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天门市 “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二、评估指标参数
(一)三个主要评估指标
1、生猪出栏
2、家禽出笼
3、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产值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标参数 1、2010年末的指标基数:全市生猪出栏 114.6万头,家禽出笼1583万羽,畜牧业产值28.5亿元。2、2015年末的指标目标:全市生猪出栏150 万头,家禽出笼4000万羽。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
3、近三年来三个指标的完成情况
据本部门畜牧生产统计,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 117.8 万头,同比增加3.2万头,增幅 2.79 %;家禽出笼 1725 万
羽,同比增加142万羽,增幅8.97%。畜产品加工产值18.4亿元。
2012年,全市生猪出栏 126.56万头,同比增加8.76万头,增幅7.44 %;家禽出笼 1823万羽,同比增加98万羽,增幅5.68%。畜产品加工产值22亿元。
2013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 75.9万头,同比增幅7.92 %;家禽出笼 1170万羽,同比增幅8.13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13.7亿元。预计2013年全年生猪出栏137万头,家禽出笼2110万羽,畜产品加工业产值28.5亿元。
综合以上数据,2011年至2013年,全市生猪出栏净增22.4万头,平均每年增加约7.5万头;家禽出笼净增527万羽,平均每年增加约 176万羽;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净增10.1亿元,平均每年增加约3.3亿元。据此推断,全市“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生猪出栏中期目标基本完成,家禽出笼和畜产品加工产值两个主要指标与中期目标有一定差距。
4、“十二五”期末指标完成情况预测
综合考虑2011年-2013年指标完成进度和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预期未来两年全市生猪出栏、家禽出笼和畜牧业产值增幅将保持在8 %左右,据此测算,至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将达到152万头,家禽出笼达到 2460万羽,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7亿元。
三、预期目标调整及情况说明
在“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及“天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预期“十二五”末家禽年出笼4000万羽、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的发展目标极有可能无法实现。原因有二:
一是我市两大畜禽产品加工项目:沉湖鹅业和德丰公司肉鸭产业由于市场需求不足而导致产业发展受阻,原规划的1000万羽肉鹅加工项目和2000万羽肉鸭深加工项目在近三年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受年初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全市家禽养殖产销受阻,农户活禽养殖积极性下降,禽蛋产量及价格双双持续走低,家禽产业受损严重。
按照2011-2013年畜牧业发展趋势,建议对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评估指标调整为:
①生猪出栏量150万头保持不变; ②家禽出笼4000万羽调整为2500万羽;
③畜禽产品加工业目标规划调整为: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形成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规模,推进肉牛、禽蛋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天门神湖、天门福润、德丰公司、全盛禽蛋、健康猪场等企业和宫禽酱鸭、戴克森、健康之村等品
牌,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7亿元。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进程中,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畜禽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都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议:要突出政策引导、项目建设和典型带动对畜牧业跨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惠农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畜牧业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畜牧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上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实施相应举措,确保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如期实现。
201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