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附件三:设计任务书
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城市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城市设计(名称暂定)
二、项目背景
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副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东北角,紧邻长江。2012年,南京市规划局明确未来将老山、牛首-祖堂山、青龙山-大连山、栖霞山和幕府山五大景区,与绕城公路沿线的“明外廓-秦淮新河百里绿廊”,共同打造成为南京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
栖霞山古迹星布,山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既得山水之胜,又具人文情怀,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每临深秋,丹枫似火,层林尽染,是中国四大著名赏枫胜地之一。同时,作为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及“四大丛林”之一的栖霞古寺就坐落在栖霞山西麓,有千佛岩、舍利塔、明征君碑等重要文物古迹。栖霞寺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
2013年初,南京市形成了《南京仙林副城栖霞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栖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等规划成果,对栖霞山地区发展、功能定位、文物保护、生态资源、基础设施等都提出了规划构想与目标。明确该地区是以佛教为主题,集宗教文化、游憩赏秋、休闲养生、生态涵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休闲旅游组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南京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改革创新思路促进栖霞山地区转型发展。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深化功能定位与用地布局,加强对栖霞山风景资源的保护,发扬栖霞山片区自然风光,提升和弘扬历史文化,指导栖霞山片区未来旅游发展,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原则,特进行本
次《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城市设计》,以期形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文化彰显的示范型风景区。
三、规划范围
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栖霞山、何家山、南象山、北象山及其周边地段,东至紫金(新港)特区;南至312国道;西至仙境北路-疏港大道-亭子桥路一线;北至长江,总用地面积约19.18平方公里。
四、上位规划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南京市栖霞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仙林副城栖霞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栖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
五、规划目标
以国际化视野,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形成佛教文化、南朝遗存、民国印象浑然一体,山水寺林交相辉映,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功能区。以强化生态环境品质为出发点,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风景名胜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六、规划设计主要内容
(一)、规划研究:
规划要从自身出发,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角度开展规划研究,协调统一风景区与周边各功能板块的联系,结合栖霞山核心景区、江南水泥厂文化创意区、摄山休闲养生度假区、红梅旅游度假区等多个组团,做到城市建设、景观风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相互协调发展。并注重对该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性质和规划指标进行研究,反向促进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二)总体要求
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研究整体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建
筑风格、景观环境,强调“人文”、“生态”、“低碳”、“智慧”、“创新”,突出佛学佛韵、历史文化、生态休闲、智慧旅游、低碳建设、创新发展等几大主题;打造魅力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结构清晰、景观环境舒适的示范性景区。
1、人文:以栖霞山为核心,以佛教文化为魂,复建圆通禅院等历史名胜,强调禅修佛韵、人文感知;加强景观塑造,增加体验设施,提升景区美誉度和满意度;对休闲养生及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增强服务能力,体现人文关怀;
2、生态:加强维护北坡自然生态区,南坡枫岭景区,北象山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涵养水平;加强长江、九乡河等江河的环境资源保护,以及景区内部溪流、湖泊池塘的品质维护;
3、低碳:通过在景区打造和城市建设中广泛运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技术,建立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雨水回用、能源综合利用、立体绿化等系统,打造建筑节能、低碳旅游、绿色发展示范区;
4、智慧:集中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城市建设、安家宜业、风景游览、健康养生、商务服务、休闲娱乐等方面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运营系统,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同时推动旅游、养生、商贸、科技、文化等多产业融合的模式,以城市智慧化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5、创新:在规划区内,结合栖霞山佛教文化、江南水泥厂民国文化、南象山及周边的南朝文化、滨江山水文化和历史名胜等文化资源,发展创新平台,形成与区域文化资源相协调的文化创意集中区,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生态化的产业载体。
(三)、整体城市设计
1、整体设计范围:
栖霞山风景区范围主要包括栖霞山、何家山、南象山、北象山及其周边地段,东至紫金(新港)特区;南至312国道;西至仙境北路-疏港大道-亭子桥路一线;北至长江,总用地面积约19.18平方公里。
2、主要内容:
整体城市设计应对本地区的功能设置及规模进行整体策划,包括功
能布局、产业研究、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景观环境及生态维护等方面,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可以不对凤翔峰、栖霞广厅、圆通禅院等佛教设施进行研究)。
1)功能布局
在上位规划指引下,结合现状建设条件,对用地布局、规划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融合风景名胜、历史人文、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功能多样一体。
2)产业研究
结合上位规划,强化产业支撑。研究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引导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变;研究健康养生产业,围绕佛教养生理念和山隐休闲文化,鼓励各类养生体验活动,满足高层次的健康和精神需求;研究文创产业、高端商务服务业等其他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提出最适宜本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3)空间形态
充分研究地区环境、景观特色,运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确定区域的主要空间构成要素、重要节点及重要的视廊分布。同时,研究确定设计范围内的建筑形态特征,如高度、风格、主色调等特征。
4)车行交通:
结合用地布局及地形条件,合理组织对内对外交通,并根据风景区特点,配套相应的停车场与停车泊位,满足旅游客车及游人机动车的停车需求。
5)慢行系统
强调游览感知,根据不同的游览主题,设置不同风貌的特色游览路线,注重参与感、体验感,注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除有轨电车外,提倡设置低碳环保的慢行体验道,满足自行车、人行的双重需求。
6)旅游规划
分析现状旅游的方式、目的,对规划区的旅游发展进行竞争性分析,确定规划区的旅游主题,提出未来发展构思,最大化发挥自身特色与优
势,促进栖霞山片区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7)服务配套
为推动旅游综合服务配套提升,在上位规划指引下,根据景区游览线路、景点设置,建设适宜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并根据栖霞山景区特色,研究推荐合适的建筑物风格、色彩、形体等;
8)景观环境及生态维护:
细化要求景区内生态环境,提出强化优化生态环境的控制原则,分片分区提出生态植被布局方式,明确植被构建原则,强化生态内涵;并加强长江、九乡河等江河的环境资源保护,以及景区内部溪流、湖泊池塘的品质维护;
9)景区导视系统:
从景区整体环境出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注重特色性、可识别性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合适的导视系统布局、风格、大小等。
(四)、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规划至少对以下地段进行重点考虑:
1、栖霞山核心景区:
包含旅游景点、游览线路、市政设施、旅游配套、视觉导视、体验场所、活动广场、旅游解说等
2、九乡河风光带和滨江风光带(根据总规自由发挥);
3、红枫路沿线片区(根据总规自由发挥)。
七、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深度需满足《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中相关要求。成果构成:
1、成果说明:
方案创意说明:对于方案构思、特色的创意说明;
专项说明:包含现状分析、总体方案设计和分功能区规划设计方案、产业研究、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服务配套、生态景观等专项内容的具体说明;
指标说明:规划用地指标情况说明。
补充说明:注重对该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性质和规划指标的研究,并说明对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意见和建议。
2、图件:
整体城市设计总平面、整体鸟瞰图
专项分析图:包含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生态环境等 重要节点效果图
重点地段的规划设计图纸及效果图
其他表达设计意图的效果图。
第二篇: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附件三:设计任务书
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城市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名称
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城市设计(名称暂定)
二、项目背景
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副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东北角,紧邻长江。2012年,南京市规划局明确未来将老山、牛首-祖堂山、青龙山-大连山、栖霞山和幕府山五大景区,与绕城公路沿线的“明外廓-秦淮新河百里绿廊”,共同打造成为南京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
栖霞山古迹星布,山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既得山水之胜,又具人文情怀,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每临深秋,丹枫似火,层林尽染,是中国四大著名赏枫胜地之一。同时,作为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及“四大丛林”之一的栖霞古寺就坐落在栖霞山西麓,有千佛岩、舍利塔、明征君碑等重要文物古迹。栖霞寺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
2013年初,南京市形成了《南京仙林副城栖霞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栖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等规划成果,对栖霞山地区发展、功能定位、文物保护、生态资源、基础设施等都提出了规划构想与目标。明确该地区是以佛教为主题,集宗教文化、游憩赏秋、休闲养生、生态涵养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休闲旅游组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南京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改革创新思路促进栖霞山地区转型发展。落实上位规划要求,深化功能定位与用地布局,加强对栖霞山风景资源的保护,发扬栖霞山片区自然风光,提升和弘扬历史文化,指导栖霞山片区未来旅游发展,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原则,特进行本次《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城市设计》,以期形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文化彰显的示范型风景区。
三、规划范围
南京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范围主要包括栖霞山、何家山、南象山、北象山及其周边地段,东至紫金(新港)特区;南至312国道;西至仙境北路-疏港大道-亭子桥路一线;北至长江,总用地面积约19.18平方公里。
四、上位规划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南京市栖霞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仙林副城栖霞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栖霞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修编)》
五、规划目标
以国际化视野,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形成佛教文化、南朝遗存、民国印象浑然一体,山水寺林交相辉映,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功能区。以强化生态环境品质为出发点,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风景名胜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六、规划设计主要内容
(一)、规划研究:
规划要从自身出发,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角度开展规划研究,协调统一风景区与周边各功能板块的联系,结合栖霞山核心景区、江南水泥厂文化创意区、摄山休闲养生度假区、红梅旅游度假区等多个组团,做到城市建设、景观风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相互协调发展。并注重对该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性质和规划指标进行研究,反向促进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二)总体要求
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研究整体功能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景观环境,强调“人文”、“生态”、“低碳”、“智慧”、“创新”,突出佛学佛韵、历史文化、生态休闲、智慧旅游、低碳建设、创新发展等几大主题;打造魅力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结构清晰、景观环境舒适的示范性景区。
1、人文:以栖霞山为核心,以佛教文化为魂,复建圆通禅院等历史名胜,强调禅修佛韵、人文感知;加强景观塑造,增加体验设施,提升景区美誉度和满意度;对休闲养生及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增强服务能力,体现人文关怀;
2、生态:加强维护北坡自然生态区,南坡枫岭景区,北象山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涵养水平;加强长江、九乡河等江河的环境资源保护,以及景区内部溪流、湖泊池塘的品质维护;
3、低碳:通过在景区打造和城市建设中广泛运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技术,建立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雨水回用、能源综合利用、立体绿化等系统,打造建筑节能、低碳旅游、绿色发展示范区;
4、智慧:集中运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城市建设、安家宜业、风景游览、健康养生、商务服务、休闲娱乐等方面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运营系统,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同时推动旅游、养生、商贸、科技、文化等多产业融合的模式,以城市智慧化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5、创新:在规划区内,结合栖霞山佛教文化、江南水泥厂民国文化、南象山及周边的南朝文化、滨江山水文化和历史名胜等文化资源,发展创新平台,形成与区域文化资源相协调的文化创意集中区,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生态化的产业载体。
(三)、整体城市设计
1、整体设计范围:
栖霞山风景区范围主要包括栖霞山、何家山、南象山、北象山及其周边地段,东至紫金(新港)特区;南至312国道;西至仙境北路-疏港大道-亭子桥路一线;北至长江,总用地面积约19.18平方公里。
2、主要内容:
整体城市设计应对本地区的功能设置及规模进行整体策划,包括功能布局、产业研究、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景观环境及生态维护等方面,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可以不对凤翔峰、栖霞广厅、圆通禅院等佛教设施进行研究)。1)功能布局
在上位规划指引下,结合现状建设条件,对用地布局、规划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融合风景名胜、历史人文、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功能多样一体。2)产业研究
结合上位规划,强化产业支撑。研究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引导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变;研究健康养生产业,围绕佛教养生理念和山隐休闲文化,鼓励各类养生体验活动,满足高层次的健康和精神需求;研究文创产业、高端商务服务业等其他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提出最适宜本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3)空间形态
充分研究地区环境、景观特色,运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确定区域的主要空间构成要素、重要节点及重要的视廊分布。同时,研究确定设计范围内的建筑形态特征,如高度、风格、主色调等特征。4)车行交通:
结合用地布局及地形条件,合理组织对内对外交通,并根据风景区特点,配套相应的停车场与停车泊位,满足旅游客车及游人机动车的停车需求。5)慢行系统
强调游览感知,根据不同的游览主题,设置不同风貌的特色游览路线,注重参与感、体验感,注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除有轨电车外,提倡设置低碳环保的慢行体验道,满足自行车、人行的双重需求。6)旅游规划
分析现状旅游的方式、目的,对规划区的旅游发展进行竞争性分析,确定规划区的旅游主题,提出未来发展构思,最大化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促进栖霞山片区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7)服务配套
为推动旅游综合服务配套提升,在上位规划指引下,根据景区游览线路、景点设置,建设适宜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并根据栖霞山景区特色,研究推荐合适的建筑物风格、色彩、形体等; 8)景观环境及生态维护:
细化要求景区内生态环境,提出强化优化生态环境的控制原则,分片分区提出生态植被布局方式,明确植被构建原则,强化生态内涵;并加强长江、九乡河等江河的环境资源保护,以及景区内部溪流、湖泊池塘的品质维护; 9)景区导视系统:
从景区整体环境出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注重特色性、可识别性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合适的导视系统布局、风格、大小等。
(四)、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规划至少对以下地段进行重点考虑:
1、栖霞山核心景区:
包含旅游景点、游览线路、市政设施、旅游配套、视觉导视、体验场所、活动广场、旅游解说等
2、九乡河风光带和滨江风光带(根据总规自由发挥);
3、红枫路沿线片区(根据总规自由发挥)。
七、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深度需满足《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中相关要求。成果构成:
1、成果说明:
方案创意说明:对于方案构思、特色的创意说明;
专项说明:包含现状分析、总体方案设计和分功能区规划设计方案、产业研究、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服务配套、生态景观等专项内容的具体说明;
指标说明:规划用地指标情况说明。补充说明:注重对该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性质和规划指标的研究,并说明对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意见和建议。
2、图件:
整体城市设计总平面、整体鸟瞰图
专项分析图:包含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生态环境等 重要节点效果图
重点地段的规划设计图纸及效果图 其他表达设计意图的效果图。
第三篇:承德市全力打造文化休闲创意产业集聚区
承德市全力打造文化休闲创意产业集聚区
本报讯(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见习记者 赵瑞 通讯员 檀少琴)为进一步壮大承德市文化产业规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承德市文广新局以承德剧场为核心,吸纳剧场周边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文化休闲创意产业集聚区。
集聚区共分文化演艺区、文化休闲区、文化体验区、文化创意设计区、文化交易展示区等五大功能区域。文化演艺区致力于打造地方特色鲜明,能够吸引游客参与的小型综艺主题演出,实现承德文化演艺产业规模的扩大与质量的提升。文化休闲区。打造承德市拿铁酒吧休闲娱乐中心,建设连锁高档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市民与游客“娱”的消费需求。文化体验区。完善练功区、排演区,与一楼正在建设的高档酒吧一起组建市民文化体验中心,使市民在休息中就可欣赏到舞台演出从编创到排演。文化创意设计区。打造承德市文化创意设计基地,吸纳网络传媒、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等企业入驻。文化交易展示区。打造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示基地——热河百艺坊,吸引代表承德市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非遗企业、民间艺人入驻百艺坊。
目前,文化演艺区、文化休闲区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将于2015年底建设完成。
第四篇:新四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1、新四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1)区域范围
主要以新四军军部旧址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核心,囊括水西、云岭、茂林等镇的一些村庄。(2)基础现状
集聚区现有两个2个4A级旅游景区,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和水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泾县县城主要发挥集散与接待服务功能。
集聚区交通可进入性较好。(3)发展定位
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红色现场教学示范基地(4)发展思路 公共服务完善:
道路:提升集聚区核心景点之间的道路系统,完善主干道到景点的道路联通。
住宿:建立星级宾馆,并结合红色地区特色,发展红色旅游民宿
设施:完善各景点的旅游接待设施,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智慧服务设施、红色旅游标识导览系统等,沿途设置自行车道及游憩绿道。
重点项目推动:云岭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升项目、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游客中心及生态停车场项目、云岭、茂林红色小镇建设、皖南事变纪念园 主要景区提升:云岭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升,提高景区的红色旅游品质,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如环境整治工程、游步道及旅游公厕工程。
风貌环境改善: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红色遗址的保护,在保护中对景区进行开发和建设,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内涵。
品牌形象塑造:以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主要旅游形象,将其打造为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开发典范。
节事活动营销:举办皖南事变纪念活动、红色大型文艺晚会、红色歌舞比赛、红色摄影展等。利用节事活动的影响力,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大力的宣传和营销。
区内联动发展:建立景区间的营销联动机制,互为推广平台;整合集聚区红色旅游资源,联动发展红色旅游,打破景区间封闭的现状。
相关产业配套:积极配套相关的红色文化产业,如和影视公司进行合作,拍摄相关红色题材影视剧,
第五篇: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简介
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简介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包括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内的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宋庄集聚区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宋庄集聚区在通州新城未来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通州新城规划目标、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新城建设和优化通州产业布局的使命。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拥有以下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一、区位资源优势
北京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新城东北部、宋庄镇南部,北起规划一路,南到京哈高速,东至东部发展带联络线,西邻六环路,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通州新城范围内10.3平方公里,新城以外的镇域规划延伸区4.3平方公里。集聚区完整成片的预留了大量土地,为区域提供了可大力发展产业的广阔空间。集聚区距首都机场13公里,距天安门24公里,距中央电视台新址20公里,途经中国传媒大学,构成了独有的“中央文化产业走廊”。地铁六号线(M6)支线横穿全境并在境内设总站。与京哈高速公路、东六环路、京榆旧路等道路构成了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
二、规划资源优势
2007年宋庄镇政府就委托美国龙安公司编制了《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城市概念设计》。按照规划,集聚区北部是原创艺术创意区,西部是设计产业和动漫产业区,中部是行政商贸、金融、娱乐休闲等综合服务区,东南部是教育科研和生活居住区,并以艺术原创与会展交易产业、动漫网游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娱乐休闲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创意设计研发基地、动漫网游产业基地及大型综合演艺广场,力争最终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典范性意义的世界一流的文化创意社区。
三、项目资源优势
借助中国动漫产业的龙头三辰卡通入驻,将进一步吸引中小型动漫企业集聚于此,实现产业资源的集中,对集聚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集聚区启动建设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第一个开工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743万元,项目建筑面积12729平方米,主要建设创意孵化培训平台、投资咨询平台、创意展示交流平台、网络信息平台等几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成后,将集中提供法律事务、审计事务、会计事务、人力资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代理服务等。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人才资源优势
集聚区发展至今,已经拥有3000多名艺术工作者,人员构成也由原来单纯的架上画家、艺术评论家,开始扩展到雕塑家、摄影家、表演艺术家、观念艺术家、独立制片人、音乐人、诗人、职业作家等众多艺术门类。集聚区内现有美术馆12家、画廊88家,艺术家工作室2100家,文化相关制造企业30多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5家,集中展览、经营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而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灵感将为设计产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实现二者的完美统一,推动设计产业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衍生价值,这是宋庄集聚区独特的艺术家群落,这是宋庄集聚区发展设计产业独有的资源优势,这是宋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五、政策优势
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一直得到北京市、通州区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制定的四大主导产业结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涵盖了文化艺术,艺术品交易,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以及旅游休闲娱乐六个行业。因此集聚区享有北京市颁发的“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
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为促进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适用“通州区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涉及文化类企业的全部政策(后附),并专门制定了“宋庄镇2009年企业税收奖励扶持政策”,引进总部型企业,政策优势凸显。
综合以上优势,宋庄集聚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标明确,将以实际运作和科学管理来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重点项目的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为企业发展营造最好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