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讨论式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讨论式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王 莹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8期
[摘要]讨论式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针对讨论式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趣味性、难易适度,对讨论的过程要进行合理有效地调控,对于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讨论结束后还要做出准确精当的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53-01
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基础,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以及互动式学习,从而使学生提高认识、掌握教学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进具有现实意义。
诚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问题设计方面
(一)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一般情况下,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参照教学目标、依据核心内容、钻研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后提炼出来的,因此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问题是由重点和难点演绎而来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都讨论清楚了,其他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二)问题涉及面要适度,留足创新空间
问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后,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紧扣教学内容之间内在逻辑的联系,精心设计得来的。给出的问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经过合作和交流,形成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而生发出更具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向更深层次、更广空间进一步挖掘的欲望。
(三)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要适宜,要具有趣味性
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所以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心理特点,问题的拟定要难度适宜、深度适当。拟定的问题既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要能带给学生趣味性。让学生结合并利用所学知识,在对知识准确、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和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结论,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进行思想交锋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对讨论过程的调控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讨论式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教师是讨论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还是参与者,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在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拓宽思维,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及时抓住讨论时的亮点,给予鼓励和总结,并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讨论中有所提高。
(二)努力创造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式教学是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生动而不沉闷、活跃而又有秩序的。讨论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吸引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参与。这就要将课堂的主导权转让给学生,为学生的发挥留足空间,让不敢表达、不善于表达、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都能大胆地发言。因此,要求教师变换角色,变组织者为参与者,真挚、坦率地和学生平等相处,努力为学生创造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
(三)合理调控讨论时间
要想使讨论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以实现合理调控讨论时间。在讨论中,当讨论离题的时侯,教师要及时把讨论引向主题,纠正偏颇;当讨论面过大的时侯,教师要给学生指出讨论的重点,让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当讨论“钻牛角尖”的时侯,教师要指出明确的思维方向。这样才能保证围绕中心议题、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使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使讨论的过程能环环相扣、讨论能逐步深入。
三、课堂总结评价方面
(一)做出准确精当的评价
讨论要善始善终,教师要根据中心问题、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的总结,不仅要概括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进行新的理论探讨,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
向。对讨论题要澄清容易混淆的概念,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正确的结论要予以肯定,答非所问、离题万里的观点要给予纠正,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肯定、表扬,这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协调学生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出色表现要给予赞扬,要提倡学生求新求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既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对教师的信赖和对自己的信心,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十个问题
作文命题宽泛,开放性增强,但又有所限制。从历年考试作文来看,作文存在以下10类不足。
审题不当,忽略命题限制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命题中仍然暗含限制,这成为区分考生作文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尺。限制有两处,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区分考生作文高下的度就是“文章要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可不少考生忽略命题条件限制,仍停留在话题作文要求阶段,将其当作话题作文来写。
表现1:有考生以“团结就是力量”为话题来作文,从开篇到结尾只字不提“三”字,虽然阅卷老师猜测这句话可能是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感悟得来,可是作者就是不提及,仅当作话题作文来写,这就属于扣题不准。
表现2:有考生写“三叔的高考故事”。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文中有了“三”,可是在内容上仍扣题不紧。按照命题要求,“三”要有意味,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对策:学会审题三要点。
1.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
话题作文和供料作文有很大的区别。话题作文强调文章和话题有相关性,材料可用可不用,文体选择的灵活性较大,有利于考生思维发散,而供料作文必须使用所供材料,行文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文体上一般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的思维呈线性特点。总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供料作文显示限制性。
正因为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很多考生没有意识到开放不是没有边际,忽略了近年来话题作文增加的限制性。如果我们忽视限制,盲目“开放”,就有可能偏离命题的指向。那么,怎样做才保险呢?话题作文一般提供了背景材料,我们可以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作文由供料引发联想、想象,如写记叙文,确定和供料内容相同的主旨;如写议论文,则由供料联系社会现实,找准相似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分析推论。如果是多则材料构成的话题背景,则注意各则材料之间的联系,以这个联系点作由头生发开去。做到这一点,作文肯定不会偏离题意。
2.将命题关键词语扩展为观点判断。
半命题作文也有关键词,作文无疑要紧扣命题。怎样扣合才保险呢?最好的办法是将命题关键词扩展为一个观点式的判断句,以这个判断句(可以是一个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作记叙文的主旨或议论文的观点或其他文体作文的中心。
3.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
为什么要在作文中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醒自己,不要写着写着节外生枝,离题万里;一是提醒阅卷老师,我的作文始终紧扣了话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强调反复呈现,主要是指抒情性文章和议论性文章而言,不是要求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要这样做。文贵含蓄,文学性很强的作文,不管有无必要,反复呈现话题内容关键词语,就面目可憎了。
时代感不强
考生对题目理解正确,但是没有与时代联系起来
表现:有考生写“三寸金莲”,大谈古代妇女如何受压迫,但就是不和实际联系起来,以古论今的语言丝毫不见。
对策: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要有时代感是无疑的。如何体现时代感?若写记叙文,文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要显示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写议论文,要考虑命题主旨与当今时代在哪一点上契合,对目前社会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什么认识。考生可做到:审题看时代,找到命题与当今时代扣合点;选择新材料,文中材料内容是最近发生的事;引用流行语,给文章打上时代的印记。
对词语理解有误
表现:有考生将“三顾茅庐”理解成“礼貌待人”,“三人成虎”理解为“人多力量大”,显然不妥,以此立意难以服人。
对策:如果对命题供选择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理解没有充足的把握,建议回避。
另类形式,不合规范
表现:采用证明、符号、辩论等另类形式写作,但因为掌握不好,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作文用荒诞法、意识流手法,表面看内容含蓄,实际上是含混不清,影响得分。
对策:平常作文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另类形式,自由表述。但是考场作文要求尽量规范,所以一旦把握不好,就全盘皆输。因此,在考场上,考生还是应在审题、立意、文采上多下功夫,谨慎采用特殊表达方式。
思想不够健康
有少部分考生在文章中写到了社会阴暗面、庸俗面,但是没有加以批评,有的反而给予欣赏,这实属思想不健康,怎能得高分?
表现:有考生大谈“三角恋爱”、“第三者现象”、“三陪”等,但是没有鲜明的批判观点。
对策:作文要求思想健康,但要求思想健康,绝对不是不允许写社会的阴暗面。学生披露社会阴暗面,不应否定社会,使人泄气,而应针砭时弊,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头脑清醒的人才有的认识,是有思想的表现。这样的文章与那些一味歌功颂德,肤浅地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文章相比,不是有见地的表现吗?
写这样一类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地看问题。记叙文立意,议论文确定观点,既要揭开社会的疮疤,又要让人看到希望;实事求是看问题,不任意夸大事实,不随意编造,耸人听闻;有真情实感,不要玩世不恭;要有正确的引导。
求异性文章,忽略前提条件
表现:有考生对“三思而后行”给予否定,认为这是优柔寡断的表现。这样的求异文章可以写,表现了创新意识,但是作者忽略了前提条件,即在什么条件下“三思而后行”才是优柔寡断的表现,盲目否定不能服人。
对策:避免说理绝对化,加强说理的深刻性。这要求考生的认识全面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在思维方法上要运用辩证法分析。另外,这类求异性文章多是议论文,而衡量一篇议论文章的好坏,有“三看”值得考生注意:
一是看了这面想那面。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考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立论有说服力,逻辑思维严密,在看到事物的某一面的同时要想一想事物的另一面,通俗地说,就是看了这面想那面。文章能够写出两面内容,就很不错了。
二是看到表面求实质。写议论文章必然要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事实。有不少同学以为在文章中列举的事实越多越好,有了这些事实就有了说服力,其实不然。作者在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注意将这一件事和周围的事情,或者说和它有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论述的深刻性就在这里。
三是看到前面推后面。为了显示问题的性质,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当考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后,还可以“瞻前顾后”,依据已知判断未来。
抄袭试卷材料,犯了大错误
表现:有考生偷懒,在作文中抄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导致低分。
对策:其实作文材料到处都有。如果非要用试卷上的材料,也要用自己的语言灵活转述出来,或者摘录某些语句,千万不能原文照抄,以此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堆砌诗词华赋,文章华而不实
表现:整篇文章都是华丽的辞藻,但是内容空洞,这说明考生平时积累不够,只是将考前背诵的词语堆砌在自己的作文中。
对策: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分析,在增强文采的同时,加强思维深度训练,扩展知识面。形式上的不协调
表现:有些作文前面看上去是议论文,后面却是大段描述性文字;前面是世界革命,后面是“我”的经历,缺乏过渡,造成形式上的不协调。
对策:善于运用过渡句,学会大和小、点和面之间的过渡。议论文中引例一般应用陈述句。
表达不规范
表现:高考作文都是经扫描后才开始阅卷,有些考生行文不规范,书写潦草,到处涂黑圈圈等,造成扫描后的文章模糊不清,或者色彩暗淡,看不清字。
对策: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考生除了写字规范外,还要使用规范的笔,并且写错后要轻轻涂改
高考作文总体要求是:追求一点文化色彩,显示哲理思辨,注意文体特点互补。写记叙性文章,多一点细节,多一点情感,多一点理性;写议论文章,多一点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点感性。考生一般写的是议论文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要求:
1.大处起笔,小处落笔,注意过渡。
大处起笔,显得大气,站得高;小处落笔,切口小,容易驾驭,又容易深化。大处起笔,全面扣合命题材料意旨;小处落笔,突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只是由大到小时要注意过渡。
2.切分论点,各个击破,落脚要稳。
文章论点一经确定,可以对论点的内涵和外延作一个准确切分,或并列,或递进,逐一论述。分解层次,全方位立体地表述自己的感悟,理性色彩会更浓厚,有时还有一种铺排的效果,对读者的冲击力度很大。
3.材料要明,分析要准,注意辩证。
衡量一篇议论文章是否优秀,首先是看作者是否揭示了命题的意旨,论据是否典型,分析问题是否充满辩证法。论据角度明确,分析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注意了辩证法,内容就有了深度,语言的分寸感就会很准确。对那些内容复杂的现象,为避免片面,最好是肯定一点,顾及其他。
4.追求诗意,加强感性,表意归根。
文章紧紧扣住立意关键词,语句追求一种诗意,将诗意融于自我人生感悟之中,给读者以回味和唯美感受。具体操作方法是:①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议论文字避免抽象说教。②运用大量对偶句、排比句,骈散交错。③将感性体验浓缩为形象性语言。语句具有浓厚的感性色彩,即使是复述现成的论据材料,也尽可能用诗化的感性语言,让语言灵动起来。
5.语意含蓄,说故论今,文化味浓。
优秀议论文要求语意含蓄,说故论今,追求文化底蕴。办法有:①压缩语言,增加文句容量;②顾及历史,寻找文化渊源;③思考辩证,显示哲理情趣;④留下空白,不要把话说满;⑤注重修饰,追求文学色彩。材料引经据典,分析古今勾连,叙事灵活呈现,语言修辞精炼。
第三篇: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终版)
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音乐课堂教学共分五大板块:唱歌教学、欣赏教学、演奏教学、识谱教学、创造教学等。
一、唱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歌唱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有表情的演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
2、培养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师要利用学生喜欢唱歌的特点,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教授唱歌,注意保护。调动学生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反复枯燥的练习能毁灭了学生唱歌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唱歌中享受到愉悦、接受美的熏陶。
3、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练习
各个学段、年级都要进行必要的歌唱技能的练习,包括: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咬字、吐字等。其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气息持久的重要,教师讲解要做到“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技能训练。抽象问题形象化: 合唱:口含鸡蛋、头顶碗罐。
4、歌唱姿势:双脚稳固地站立、脚后跟分开,感受地板的支撑;歌唱呼吸:打哈欠、闻花香,较深的呼吸。控制气息:
①往窗户上哈气
②冷却热汤
③往伤口上吹气
④自行车慢放气
“si”
⑤让别人安静下来“xu”
5、重视和加强合唱能力的教学
① 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又称“半声唱法”、“弱声唱法”,能集中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发声时像打喷嚏的感觉,应注意微张鼻孔,强而有力的声音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弱音位置。② 哼鸣唱法
在练合唱时,可以唱一句就行,强调重音和重拍。
6、影响音准的因素
①音准与呼吸:良好的气息支持音准较好,气息过浅、过沉音不准; ②音准与速度:速度过快音准易偏高,速度过慢易偏低。
7、注意学生保护嗓子,避免大声喊唱;
劝导学生不要模仿歌星的唱法。
二、欣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
聆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形式,有时也需要”非音乐“因素的辅助。如:有时需要用语言。
2、采用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中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所以,欣赏教学应采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全身心“投入”音乐。比如:唱一唱、奏一奏乐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随音乐跺脚、拍手、做即兴动作;舞蹈表演等,避免单调听觉感受。
律动:固定性
随动性
3、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的能力
欣赏教学要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使其产生联想。主要方式:描绘性音乐引发联想、情境性音乐、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发联想。
4、讲解、提示力求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音乐知识储备,对乐曲进行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
三、演奏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与歌唱、欣赏、创造等教学密切结合
乐器教学应以必有的演奏技巧为基础,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同其它学科形成结合的途径。
a、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b、演奏欣赏曲的主题
c、创造活动
d、综合性表演活动
2、选择易学、易奏的“课堂教学乐器”
我国:竖笛、口琴,打击乐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的是八孔竖笛
3、遵循“降低难度”,“先易后难”的原则。
4、竖笛体会气息,从7开始教学.四、创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与音乐教学的其它领域相结合
体现在一部作品有不同的创造性的理解,发表不同评价,唱歌体现在表现歌曲的情绪。
2、多采用即兴活动
3、从学生实践出发,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符合学生音乐知识,使他感到喜悦感和满足感,反之则容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4、注重“过程”,不要只注重创作的“成功”。
五、识谱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识谱”在教学中的地位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避免专门“读谱练习”“视唱练习”。要在其它的音乐教学中“顺带学习识谱”。
3、要符合学生学习音乐的规律
小学:模唱、听唱
初中:听唱+视唱
中高年级:听唱+视唱 逐步增加视唱比重,最后视唱。
4、简谱和线谱的问题
根据学生用简谱的比较多,要结合五线谱共同学习。
5、五线谱教学要用首调唱名法
六、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只是辅助,不要做“司机”。
2、多媒体的内容一定要恰当、合适,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七、综合教学法 外国审美
和声美 中国审美
旋律美 流行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
柯达伊
达尔克洛兹
核心理念:以学生为基础,实事求是,不要做成教师的 成就感,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
我一直认为,无论学校重视音乐学科与否,无论这节课是否是公开课,无论有没有人仔细查教学设计,我们都要认真地深挖教材,认真备课,反复琢磨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亮点是什么,平时注意搜集音乐方面的东西,时刻做到知识积累,经常和同行们在一起探讨交流,尽量做到自己的特色教学。当机遇来到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抓住它
第四篇: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从新课程实施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有关科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不少。这虽然并不奇怪,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影响科学探究性学习价值的实现。我联系本人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谈一谈,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科学教师的注意,对实践起到一些实质性的作用。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始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的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如我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出示了多种岩石的投影片,学生多数对蘑菇岩感兴趣,提出了不少关于蘑菇岩的问题,而对其它的几种岩石没有提出问题。我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它几种岩石,并问:“面对这些岩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接下来又是学生一连串的发问:“在这几种岩石中,我国哪种岩石最多?主要产于我国的什么地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用途?……”
2、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还要及时整理问题,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将课堂上能研究的、要研究的问题突出出来。如我在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如引导学生对“我的指纹与同桌一样吗?”作出猜想,并引导学生制定如何验证的方案。对如“为什么有指纹”等学生无法研究的问题可删选,对如“我的指纹和爸爸(妈妈)一样吗?”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可让学生带回家课后研究。如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的问题,就明确提出当堂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问题明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收到更好效果。
3、“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根据观察现象本身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切忌为了完成探究的所有环节,而及早地进入所谓的正题。在实施“科学探究型”教学时,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险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猜测,开阔学生思路。
问题明确后,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和预测是一重要环节。我们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地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相帮助。如我在教学《雷电》这课时,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上,分别用细金属丝挂两个泡沫塑料小球,然后摇动起电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我先让学生猜想,探究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让他们大胆猜想,有的同学说,会相互吸引,有的同学说,会相互排斥,有的同学说会发生爆炸,有的认为会发出火花,有的说会有声音产生等等,我对他们的敢想提出了表扬。这些想法可能不全对,但说明了学生是动脑想问题了,对这个实验有了研究,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能力正是我们科学课要培养的探究能力。再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课时,对声音地产生进行了多种猜想:“事物之间相互撞击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摩擦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挤压产生声音、事物震动产生声音……”这样做,要比让学生直接看现象,说结果效果强多了。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地鼓励、诱导学生猜想,进行假设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不断得到培养。
三、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切忌走极端,忽视学生对知识地掌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实践着。在今年我市举行的小学《科学》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们足以看到多数教师充分注意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并加以教师的悉心指导。可见,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方式的主流。不过,可能是我们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中呆得太久了,头脑中以知识为中心的痕迹久久不能磨灭,多少有些“知识情结”,总自觉不自觉地回到知识中心的老路上,有形无形地摆脱不了重知识结论的束缚──在课堂小节谈收获一环节中,学生谈得最多的是知识层面上的,也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方法进行总结。为此,我们还要积极的倡导广大教师进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由于多种原因,也有教师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教学中也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将淡化知识、淡化结论理解为新课程中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实,这种理解同样背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意义。《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又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出现,目的旨在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罗星凯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必须正视的问题》中说:“在我看来,对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范畴谈何者更重要在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你说哪个更重要?我们过去的一些做法在于将知识本身看得太重,而不管知识如何获得,结果留给学生的本来十分重要的知识结论成了一堆死的东西,学生能力发展自然就淡不上了。现在我们就是要把那些流失掉的东西补回来,而且在知识上也要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说,要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更深入他们心灵的知识。为此,我们的智慧应该花在对“双赢”的追求上。”当今著名教育学者刘默耕说过:“我们要破除对„知识‟的偏见,知识并不只是那些死条条,正像科学并不是那一套套的书一样。知识也包括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的感受,包括他们从中领略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还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特别是对班级中内向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不可以把少数学生当成实现教案的工具;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在研讨和交流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更要怀着谦虚、耐心和宽容,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以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见解。
第五篇: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
新课程改革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它是以教师单一的讲述为主,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适应教师的教。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克服讲授式的缺点,新课标向教师们推荐了讨论式教学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教给学生,更需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和一种精神,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不是一只装满宝物却无法开启的箱子。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课堂中,师生不仅仅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
[2]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符合课标的要求,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完成,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独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们相互交流,还可以与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目标,在这样的合作和交流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他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分析出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讨论式教学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使其在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被重视并应用到各学科中,本文主要探析的是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谈到讨论式教学,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用辩论和对话的方法发现真理,将其称之为“精神助产术”。因此,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其实,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其“诲人不倦”的作风也是讨论式教学法的一个鲜活例证。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与其弟子们就某一问题的讨论与对话。我国清代的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要求教师用“讨论式的讲授”以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4]。历代智者先贤都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法,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必定有其独特的益处。那么什么是讨论式教学法呢?笔者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准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们讨论的结果和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给予评价,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的目标是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根据其他学生的观点补充或调整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和明晰[5]。俗话说:“理越辩越明”,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这一“辩”字使学生们更加清楚透彻的理解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独立地解决问题,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一次新的转变,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3.1.1因材施教,恰当设计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并且也是非常难的,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提出最恰当最有价值最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有如下几点建议:
(1)问题的难易要符合学情
讨论的问题如果设计的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讨论就可以轻松回答,那么很显然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如果问题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无法说到关键之处,这会浪费许多时间而学生仍懵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懂懂。问题的难易是相对而言的,要恰当地设计问题,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考虑他们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年龄层次等设计不同难易的问题。例如,高中必修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有的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时“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属于哪一阵营的?各阵营的关系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阅读课文之后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并不需要讨论。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有的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是“‘园中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成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暗示着什么?”我认为这一问题对于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的,他们对于“左”倾年代的历史不了解并且也想不到政治方面的问题。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想应该落在它的美上,感受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体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既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学生在努力思考和讨论之后得出答案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更加乐于参与到讨论中。
(2)确保问题有条件讨论
曾听一位教师讲《苏武传》时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是苏武你能坚持三十年吗?”,中学生还不知道三十年有多长所以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条件讨论而且也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还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仅通过阅读和思考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查阅资料,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很难在课堂中讨论了。因此,教师在设计共同讨论的问题时要确保该问题有讨论的条件,才能将讨论落到实处,成功地将讨论式教学法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3)避免教学目标偏离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学时,有的教师常常为了讨论的热烈,学生有话可说,将讨论的问题设计的偏离了教学目标,使得讨论只是流于形式而偏离了初衷变得毫无意义。如《归园田居》(其一)设计的一个讨论问题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选择归隐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是却与课文关系不大,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也毫无益处。还有的教师将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谈感受,结果学生讨论出来的都是浅显的正确的空话。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防止偏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中的苗春宝老师在《祝福》一课设计的研讨问题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其教学目的是把握人物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6]。其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其设计的讨论问题是①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关键词复述课文。②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本故事的悲剧性?③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④祥林嫂是否进行了反抗?这些问题是逐步深入的,并且每一个问题也都是与课文息息相关的。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4)问题要有助于拓展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仅理解一篇课文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应该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因此,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不仅要在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源于课文的问题并且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适度拔高,设计一些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必修课文《故都的秋》可将共同讨论的问题设计为:下列描写秋的诗词你最喜欢其中哪一首?为同学们简要的赏析你最喜欢的诗词。给学生提供几首写秋的诗词,如刘禹锡的《秋词》《望洞庭》、范仲淹的《苏幕遮》、杜牧的《山行》、王维的《秋夜曲》等。这些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再如,学习《故乡》一文时分析闰土的形象,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从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来说一说闰土是怎样的一个人。②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说说他是怎样的人。③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7]?学生通过这几个讨论的问题不但可以深刻地了解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并且也学会了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3.1.2做好预习,充分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成功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做好预习。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整体的了解,设想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对本堂课有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和方向以便调控好课堂,防止课堂讨论一片混乱找不到重点。学生要对课文做好预习,对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果学生从没有读过课文,不知道它大概写了什么,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字词也不认识、不理解,那么又何谈让他们讨论、发现和深入挖掘呢!因此,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和学生务必要做好预习。如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祝福》一课,教师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这些资料,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鲁迅的《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之节烈观》等。教师还要预设共同讨论的问题,如为了揭示《祝福》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们共同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和周围的人对她命运的影响两方面着手。学生在课前要自己解决生僻字词,通读全文,弄清《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划出自己有疑问之处。3.1.3科学分组,优势互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有时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只有少数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成绩好的同学尽情讨论,其余同学几乎不发表见解也不提出疑问。长此下去,他们变得习惯了沉默,仿佛这个课堂和他们无关。教师如果只是把目光放在那些经常发言的同学身上而完全忽视其他同学,那么讨论式教学法在这个课堂中的应用是彻底的失败的。成功的语文课堂是让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要避免其他学生仍被动学习,在优等生的光芒下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出现厌学心理,成绩大不如从前而导致班级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分组要讲究科学,盲目的分组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课堂更加混乱。所谓科学的分组,首先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特长、能力等,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为一组,使他们彼此依赖,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知识水平差了一些但是组织能力强,可以让他组织小组讨论使本组的讨论井然有序;有的学生比较贪玩,不遵守课堂纪律,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他可以担任小组的发言代表,将本组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或者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辩论[8]。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其优势,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加,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成功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的学生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3.2讨论中的注意事项
3.2.1充分民主,学生自主
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讨论式教学法的这些优势要发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挥出来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民主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切不可反客为主,过分干预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设计问题让学生们讨论,看似是讨论的形式然而在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追问下,讨论俨然变成了提问,这种所谓的讨论是万万不可取的。学生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对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的答案简单肤浅甚至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如果只是把答案抛给学生又开始问下一个问题,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仍然不会思考,思维也会更加混乱。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充分发挥民主。3.2.2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兴趣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新知。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道路上来。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然而如果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就会大大削弱讨论式教学法应有的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优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讨论的兴趣成为了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呢?我认为灵活的设计课堂讨论方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讨论的方式。如竞赛式的讨论、自由式讨论、逐步深入的讨论等。竞赛式的讨论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将课堂教学中注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9]。3.2.3明确目标,抑制放纵
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中,有时会突然出现难以预料的扰乱教学方向的问题,如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虽相关但没有价值的、根本不值得学生们花费时间去探讨的问题,这时教师决不能以民主为由纵容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上大谈特谈,否则教学目标会被学生扰乱,教学活动事倍而功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辨析每个要讨论的问题,不能放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纵学生过分偏离教材,讨论不着边际的问题。3.2.4及时评价,正反结合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非常活跃,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发表更多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的观点和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尤其是要及时的调整学生出现的错误的见解和思路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分民主,教师不应该给予评价要让学生自由,还有的教师认为评价会浪费时间所以很少评价或不评价。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民主并不意味着容许学生犯错误而不纠正,相反越是这种自由的讨论教师越需要给学生及时的正确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一味的没有原则的表扬也不能尽是批评,要尽量做到正反评价相结合。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发表的见解都说“好”,这就可能肯定了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答案和观点,实在是不可取[10]。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其思维是否出现偏差,是否抓住了重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也要及时给予评价,及时调整学生错误的思路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相反,如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经过推敲就和学生们用大量的时间热烈的探讨,那么这堂课必定不会成功。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极高,很少表扬学生,并且他们常常认为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是必要的,而对学生的鼓励是可有可无的。可以想象得到,学生长期受到批评,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在课堂中越来越沉默,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批评,最终使课堂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其实,教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必要的。另外,教师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以便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一定不可忽视评价,切记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鼓励和纠正错误相结合。结语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本文仅提供了一点小小的建议,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演绎出它的精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刘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7):32-3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吕德雄等.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2.[4]王华.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5]张建荣,贾亚莉.讨论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实施[J].价值工程,2011,(15):282-283.[6]韩其文等.《祝福》三人教[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01):18-23.[7]陈玉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韦瑞玲老师《故乡》案例评析[J].语文建设,2009,(03):42-45.[8]鲍小玲.课堂讨论中的“三欠“问题与改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7):23-25.[9]王贞纯.语文讨论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11,(7-8):53-54.[10]刘真福.课堂合作研讨的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1,(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