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三五”计划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5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年-1985年)
“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重新制定中长期计划,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l985年上半年拟订“七五”。1986年3月审定完毕,将“七五”提交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1991-1995年是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1999年6月22日,国家计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五”规划工作。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会议上说,做好“十五”规划工作,要把握好六个重要原则和四个思想方法。
第二篇: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
具体如下:
一、1953~1957
二、1958~196
2三、1966~1970
四、1971~1975
五、1976~1980
六、1981~1985
七、1986~1990
八、1991~1995
九、1996~2000
十、2001~2005
十一、2006~2010
十二、2011~2015
第三篇: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
作者:发布时间:2009/07/28来源:国史网
字体:(大 中 关闭窗小)口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经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计划规定:在五年内全国经济、文教建设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属于基本建设的投资为427.4亿元;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农业和副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到1957年,私营工业的产值将有一半转变为公私合营,三分之一左右农户参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五年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三分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由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在陈云同志主持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对各项比例关系作了深入探讨,强调既要避免冒险主义,又要防止保守主义,并把建设项目能否如期完成、工业增长速度、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度和市场能否保持稳定,列为检查计划的四项主要内容。1956年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步子太急的情况,周恩来、陈云等同志及时地提出了正确的措施,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执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绝大部分指标都超额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就已基本完成。在建设方面,五年内经济、文教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1亿元,超过计划14.9%。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矿山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5. 3%,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和副业总产值也超过计划1.2%,平均每年增长4.5%。五年内,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42.8%,全国农民收入增加近30%。
第四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
《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
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的部分内容,收入《周恩来选集》下卷。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根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原则,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具体情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此,周恩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了正反两方面的总结,提出了四点经验教训。第一,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第二,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1953年和1956年在建设工作中曾经发生过到处铺开,百废俱兴,不顾条件盲目冒进的倾向,影响了国家的重点建设,并造成财政困难和人力、物力的浪费。第三,应该增加后备力量,健全物资储备制度。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就必须保持必要的物资、财政、矿产资源和生产能力,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计划的顺利执行,并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困难。第四,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和财政的关系。指出财政收入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样,财政支出也必须保证经济的发展,用财政计划保证经济计划的圆满执行。这篇报告,提出了一条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
第五篇: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li
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李舰涛
时间的脚步总是那么轻盈,轻的让我总是惊叹它是何时消逝的。回想大一时信誓旦旦的带着一身信心和幼嫩来到大学时,数数也有快满三年了。但一想到自己依旧一无所获时,心里不免有些自责和悔恨。大学和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是半个社会性质的舞台,而不像高中啥都安排好了,你只要按着指示做好就可以了。在这竞争愈演愈烈的舞台,我们更要主张自律,自律是我们不断前进的良师。自律是一种品性,它需要借助行为来表现,写计划就是其中一种。其实大学的课程比较少,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来自己安排,做好近期计划或远期计划都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在我们没完成一个计划时给我们带来更多前进的信心。一下就是我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年,也就是大三的上学期与大四上学期,我是打算考研的,但长期复习会带来复习疲劳反而会影响后期的复习和最后的考试,而且我正在考虑是否跨专业考研。所以我的计划是,大三上学期我会把基础课过两遍,每天坚持英语的学习,在买书看那个跨专业的知识是否能掌握再定夺是否跨专业。暑假期间,我准备去深圳打工,白天上班挣点钱,晚上看两到三个小时的书为考研准备。到大四就正式复习,到时候复习计划再细化,到时候可能要报补习班,假期挣得钱就在这时用上了。
第二年,已经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了,考研也结束了,此时就等结果了。如果考研成功,我就就会继续学习深造,如果失败了就要在结束学业的同时考虑工作了,投各种简历,找个各种工作。(下面几年就按我考研成功来写)
第三年,我研一,我在学长那里有所了解,研一一般课程比较多,所以研一不往工作上想,就认认真真地把课程学完。研一结束了,当年的研二就也开始了,研二的项目比较多,我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在课下找找兼职之类的,为以后工作或者创业多留点经验。
第四年,研二下学期还是和上学期一样,边学边兼职,到研三就要真正的考虑工作的方向和去处了,这就可以结合研二的兼职经验和他人的建议来处理了。
第五年,此时,按我的计划,应该有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了,我可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说不定会自己创新去创业,也许会再继续稳定的工作积累经验和摸索
新的道路。
有人说计划不如变化,但我认为适当的计划会减少你的迷茫,就像你做选择题,去掉几个错误的答案答对的几率就大许多了,所以给未来计划计划可以避免一些因冲动或迷茫而错误的选择,为你前进的路照亮了许多。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望我能顺利完成,虽然有点粗糙,但也概括了我大致的想法吧。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