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计划编制方式的思考(排期部问题)
生产计划编制方式的思考
工厂毛衫产品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的特点,生产工艺也较为复杂程度,包括织片、缝盘、挑撞、后整、车花、印花、手绣、订珠、加工等,属于混合型制造企业。
2010年,公司计划部门排产以周计划为主。对由于自身原因不按公司计划安排生产,借助信息技术降低沟通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导人ERP系统。ERP系统建立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疏通企业供应链和生产环节,部门间人为协调工作将大幅减少。,计划员一查系统便知哪些物料短缺,哪些产能不足,于是重点跟踪。计划部门的工作量会大幅减少,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履行过程监督职责。
现在的问题是,排计划需要的基础数据不能从相关部门及时或准确拿到,导致生产计划调整频繁。有些工序排了计划,有些工序却没排(断断续续)。生产部门抱怨计划人员对影响生产计划的因素缺乏全面细致的考虑,出现计划与执行脱节。
当生产不能按期交货时,市场部抱怨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指责生产部门,而生产部门又说是设备和模具问题影响生产进度,反馈给计划部门,而计划员很难协调相关部门,所以才耽误交货。计划部门说,生产过程中模具和设备出现问题,应该由生产部门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或其他部门不配合再反馈给计划部门,计划部门给予相应协助。
更让人头疼的是,工程在试制通过后移交批量生产,常常是突然下个大的订单,让采购来不及采购。计划部门对工程部说,批产前特别是大批量订单来临之前,要提前告知,这样计划部门才好做物料计划,要不工程部门就自行采购。工程部门说,在试制通过前,谁敢担这个责任通知你做计划?
那么,工厂相关部门如何优化生产计划编制方式,是否改由计划部门编排为生产部门自行编排?
分析
生产部门以成本为目标,计划部门以交货期为目标,其次兼顾成本,首先部门目标存在矛盾。计划部门做计划,生产部门觉得受制约、不合意。如果把计划下放到生产部门,从计划人员的立场来看,有的觉得工作轻松了,交不了货完全是生产部门的责任,有的觉得权利被削弱,担心一放就乱。而从公司角度来看,计划和执行应该分开,计划部门作计划、搞协调,生产部门执行计划,专心完成任务。
计划收在上面,有利于统一管理,公司整体效果好,各车间库存可以最小化,缺点是公司计划项目部要对车间生产能力及瓶颈非常清楚,计划放在下面,有利于车间现场组织,缺点是受车间管理者水平限制,车间生产随意性大。
目前,计划部门作为公司生产系统的指挥中心,不够强势,难以协调工程、采购、质量和生产部门。业务流程不顺,文件倒是一大堆,但都被束之高阁,规定和执行两张皮。各部门职责不清,易出现各部门推诿扯皮,踢皮球。这跟公司长年的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有关,如果从根本上解决,首先需要公司领导身体力行和果断拍板。
措施
目前手工状况下,计划收在计划项目部和计划放到车间都不可避免有一些问题,放到车间也许问题会更多,而且与ERP系统集中控制的思想相悖。生产部门自己排计划,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公司计划部门更是无法监控。
建议计划还是由计划部门来排,同时给车间一定的自主权,这样也不失灵活,走顺以后再逐步细化主计划。可以在各车间分别安排一个计划员,隶属计划部门管理,他可以根据车间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细化和微调。其次,召开生产协调会或现场办公会,及时协调处理影响交期的各种问题,培养兼顾整体的思维习惯和协同作战的公司文化。
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速度。目前,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出发,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对策。关键词: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对策研究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发展依然是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来驱动。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发展阶段的提升和所面临国内外条件的变化,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对阻碍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我国粗放式发展方式的缺陷变得更为明显,需要更加迫切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创新点的发展方式转变,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正处在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阶段。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高以及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所以要迫切地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进行经济方式转变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消费、投资比例不合理
消费、投资、净出口常被称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最基本的经济增长动力。首先从消费方面上讲,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消费之占到GDP总量的小部分。消费的需求总量不足且增长缓慢,对GDP的贡献不足。我国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与公共消费比例的不合理和城镇居民消费的与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不合理。其次在投资方面,虽然我国投资率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投资率相对其它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并且投资的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布局不合理,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仍然还是以工业为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还不是很大的趋势。第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城市固定资产的投资,并且农村与城市的投资差距呈现扩大之势。第三,我国的投资区域结构分布不平衡,虽然我国区域结构投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还是“西弱东强,沿海强于内陆”的格局。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虽然得到平稳的过渡,但是依然暴露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问题。经济结构的核心就是产业结构,其合理化以及高级化的程度往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所面临产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一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目前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农业所面临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资源相对分散、规模性不强、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依然严峻。第二,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第二
产业的层次较低,从行业结构看,目前我国经济产业支柱仍是能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其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像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带动性强、关系长远发展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其次,产品结构层次也比较低。目前我国产品一般为层次偏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和进行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而对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第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首先,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新兴的、现代的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其次,大规模市场化程度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还比较低。
1.3 资源环境紧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碳基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高以及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长远的高度来看,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障碍。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2.1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 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在保持粮食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经济、财政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其次,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进程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把加快工业化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工业产业层次,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的基础上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型产业转变。同时,通过发掘和拓展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产品的深加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且具有影响带动性的工业品牌,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最后,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准,也是优化经济结构必由之路。我国要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水平。
2.2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扩大内需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着力扩大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来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二是要出台鼓励和激励政策,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培育消费热点。通过大力会展经济、发展服务业以及社区服务业,扩大消费领域。三是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信心。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得居民放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其次,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一是适度增加农业投资比重。加大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快调整投资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加强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以及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的投资力度,严格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限制力度,避免这类行业盲目扩张。三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快职能转变,避免各个地区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建设所导致过度投资的现象,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引导作用。实现筹资手段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最后,积极扩大开放,促进出口。一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产业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传统产业市场,积极培育和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扩大市场覆盖面。二是积极鼓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扩大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三是利用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推进的机遇,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2.3做好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加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第一,要强化企业和公民节约意识。有关政府部门和媒体应该极力宣传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普及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节约知识,增强群众的资源忧患和节约意识。第二,要加强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其次,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关于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一批节能减排重点示范工程,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加大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建立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和预警系统,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继续落实林业生态省的建设规划,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新的发展观:战略、政策和进程.(载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2]林凤霞.河南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0.[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张卓元.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8:(3).
[5]朱建民,魏大鹏.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6]成思危.科学发展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8:(3).
第三篇:PMC基础知识:产能分析生产排期工作职责
PMC基础知识:产能分析/生产排期/工作职责
PMC代表Product Material Control的缩写形式,意思为生产及物料控制。通常它分为两个部分:
PC:生产控制或生产管制(台、日资公司俗称生管)。主要职能是生产的计划与生产的进度控制。
MC:物料控制(俗称物控),主要职能是物料计划、请购、物料调度、物料的控制(坏料控制和正常进出用料控制)等。
产能的分析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做何种机型以及此机型的制造流程。
2、制程中使用的机器设备(设备负荷能力)。
3、产品的总标准时间,每个制程的标准时间(人力负荷能力)。
4、材料的准备前置时间。
5、生产线及仓库所需要的场所大小(场地负荷能力)。
生产计划排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原则:
1、交货期先后原则:交期越短,交货时间越紧急,越应安排在最早时间生产。
2、客户分类原则:客户有重点客户,一般客户之分,越重点的客户,其排程应越受到重视。如有的公司根据销售额按ABC法对客户进行分类,A类客户应受到最优先的待遇,B类次之。C类更次。
3、产能平衡原则:各生产线生产应顺畅,半成品生产线与成品生产线的生产速度应相同,机器负 荷应考虑,不能产生生产瓶颈,出现停线待料事件。
4、工艺流程原则:工序越多的产品,制造时间愈长,应重点予以关注。
通常PMC的计划能力、控制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做得差,容易造成以下现象:
1、经常性的停工待料:因为生产无计划或物料无计划,造成物料进度经常跟不上,以致经常性的停工待料。
2、生产上的顿饱来一顿饥:因为经常停工待料,等到一来物料,交期自然变短,生产时间不足,只有加班加点赶货,结果有时饿死,有时撑死。
3、物料计划的不准或物料控制的不良,半成品或原材料不能衔接上,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一大堆,造成货仓大量堆积材料和半成品,生产自然不顺畅。
4、生产计划表仅起形式上的作用,生产计划与实际生产脱节,计划是一套,生产又是一套,生产计划根本不起作用,徒具形式。
5、对销售预测不准或对产能分析不准,不能针对产能进行合理安排,没有空留余地,生产计划的机动性不强,生产计划变更频繁,紧急订单一多,生产计划的执行就成了泡影。
6、计划、生产及物料进度协调不强,影响交货期,降低公司声誉。
7、生产经常紊乱,品质跟着失控,造成经常性的返工,经常返工又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造成恶性循环。
PMC各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PMC主管
1、生产计划的编排、制定、跟进与实施安排。
2、物料计划制定。
3、物料采购审核。
4、物料管理目标达成。
5、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6、订单评审。
7、ISO9000、5S的执行与督导。
8、部门人员的培训。
9、沟通仓库管理、客诉反应及客户满意度调查。
PMC跟单员
1、订单审核和编制生产指令单。
2、客户资料的建立,并负责与客户沟通与协调。
3、建立每月出货统计表。
4、出货交运安排。
5、跟催物料和生产进度。
6、物料计划实施与控制。
7、生产排程。
8、客人投诉的跟进。
9、平衡供与需之间的关系。
PMC采购
1、建立供应商评估资料及价格记录。
2、打办、询价、比价、议价、订购作业。
3、交料进度控制与逾交跟催。
4、进料品质、数量异常处理。
5、协助配合应付款整理、审查。
6、供应商考核提报。
PMC文员
1、部门人员考勤及加班申请。
2、部门文件的分发、整理、分类存放。
3、编写文件。(如:内部行文,会议记录等)。
4、文件的签收、分发、传阅。
5、仓库月报表整理。
6、部门人员所需办公用品的申购与存放。
7、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
PMC统计员
1、统计各个部门每天的生产效率、工时损耗。
2、统计塑胶部与装配部的生产进度。
3、统计每月生产物料损耗与来料不良的成本率。
4、每周成品入库、出货与装配每周流线、加工、包装生产明细汇总。
5、统计原料进出明细。
6、职员工考核的统计。
7、报表、文件的整理及分类存放。
8、服从、完成上级的安排。
PMC仓库主管
1、规划仓库物品摆放区域。
2、负责仓管工作之安排。
3、对每月库存盘点之数据负责。
4、对每日进出帐负责。
5、保持帐、物、卡一致。
PMC成品仓管
1、成品缴库之点收核对。
2、成品出库交运处理。
3、成品保管及帐务处理。
4、成品库位规划、整理与安全维护。
5、提供有关成品库存资料。
6、滞存品库存提报。
7、每月底一次库存盘点与帐务检讨。
PMC五金、电子、包材仓管
1、进厂材料点收及不合格品退回。
2、材料发放批号管制,余料提报。
3、库位规划、整理与安全维护。
4、滞料及有价值废品之库存提报。
5、提供有关库存动态资料。
6、每月库存重点盘点与帐务核对。
7、服从上级安排,对仓库工作负责,指导下属规范作业。
PMC塑胶仓管:
1、进仓胶件、喷油件点收及不合格品退回。
2、货仓依据生产指令单备料、发料、送料到车间交接。
3、当天的单据当天完成登入帐卡工作,并派发当天单证。
4、对货仓胶件进行分区、归类摆放以及防尘保护工作。
5、滞存品库存提报。
6、每月库存重点盘点与帐务核对。
7、必须经常帐务检讨,并保持帐、物、卡一致。
8、每天下班前对货仓进行检查,并做好安全维护工作。
9、服从上级安排,对仓库工作负责,指导下属规范作业。
PMC仓库搬运工
1、负责材料的搬运工作。
2、负责成品出货搬运工作。
3、协助仓库规划与管理。
第四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问题的思考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问题的思考
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的实效,促使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这是各级安监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执法过程中,既要坚持法律法规的刚性要求,又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柔性,能够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妥善处臵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行政执法效果的最大化,保障安全,促进发展。
一、关于行政执法的认识问题存在偏差,承担企业安全检查员职责。
原因分析:自身认识不到位;政策导向;地方利益,为了保护发展环境影响执法;企业自身缺乏主动
正确理解:行政执法是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依法实施的一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的职责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的程序,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处理;不承担企业隐患排查职责。行政执法的目标:督促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范围存在模糊认识,在实践中出现很多实际问题。
原因分析:法律法规界定的范围理解差异;地方对监管执法范围界定出现偏差;系统自身的界定不明确
正确认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安全生产法确定的属地监管原则;法律法规确定的部门职责范围;安全监管范围的特殊规定。举例:非法生产如何界定;行业部门管理单位如建筑施工、民爆、电力、电信、城市燃气、交通等;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如何监管;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关于乡镇监管权限问题。
三、安全生产适用法律依据运用不准确。原因分析:法律法规体系以及适用规则了解不透
正确理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强制).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这是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保障安全的政令,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的细化,临时性规定)。
举例:多部法规规范同一事项问题;规范性文件除上位法的补充细化外不能执行;标准(强制性)适用问题。
四、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指导思想上认为多去查,查反复反复查,重复执法
原因分析:行政执法工作的压力;没有形成有效机制 正确理解:执法计划科学制定,做到全覆盖;相互衔接,形成互补;减少频次,延伸执法深度,引导服务,持续改进。
五、执法检查责任问题,不去检查失职,去检查了出了事故还得承担责任,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问题。
原因分析:问责机制尚需完善,安监职责还是不准确,自身对履行职责不确定。正确认识:检查的责任是有限的,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执法监察有计划、有步骤、有方式、有结果,尽到有限职责,形成闭环。执法禁忌:准备不充分;应查未查出问题;查出问题不记录;以罚代管;违规执法等。正确对待问责,基层责任大,有准备,有依据,有证据,能说明问题。科学执法,创新求实效,是减少被问责的最好方式。
检查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查完不出事故。
六、地方政府为了为保护发展环境,保护企业利益,不让处罚或者少处罚企业。
原因分析:法制环境尚在完善之中;检查多,处罚多;出于利益考虑
正确认识:大的环境无法改变或者无法彻底改变,只有减少执法频次,提高执法质量,一边达到预期效果。采取预先告知企业,联合执法,让企业真正理解,真正重视。企业接受,我们的工作更好做。
七、关于重查问题、重处罚,轻剖析问题原因,轻深层次整改,轻引导服务问题。
原因分析:对行政执法任务完成情况没有一个科学的考量指标;执法的认识有差距
正确认识:用最轻的处罚达到执法目的;处罚应与未履行职责最主要的责任相对应;处罚应严格遵循执法程序;切忌不能让企业认为为了罚款去执法,这种观点需要扭转。
八、关于省局组织执法检查问题,与市县沟通不够,出现一些执法冲突问题。
原因分析:注重的是查企业,执法工作没有形成系统,不能做到全系统一盘棋,考量基层少,以至于造成很多事情不是很协调,执法效果也受到影响。
正确思路:全省一盘棋;经过深入谋划,由下至上拟定执法计划;执法标准统一,扭转过去基层能力弱的观点;省局执法工作调整,多一些引导、协调、指导、监督工作。
必须解决:省市县频繁执法问题;执法标准不一致问题;一些小企业不愿意管的问题;
九、关于执法程序的问题,由于我们特殊的执法要求,很多程序不是严谨,有些程序后补。
原因分析:一般检查完就下整改、告知,一些内部程序必须后补。
正确认识:程序上不能有瑕疵;关于集体研究程序必须严格遵循;切忌,未到期交罚款;不按程序规定更改处罚,在程序上出了问题;移送法院执行存在困难,原则上不移送,企业不履行处罚义务采取行政措施;企业延期缴纳罚款的要有程序;对于企业未缴纳完可以结案,但要有审批程序。
十、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与现实情况的差异问题,很多问题不能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执行。
原因分析: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历史原因形成的现状;执法会造成社会影响。
正确处理:遵循法律宗旨,公开公正,和谐执法,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发现问题并消除隐患的前提下,准确灵活地运用法律法规。
举例:对一些小企业,严格套用国家规范行不通;对一些大企业存在问题应当停,不能就简单地处理,经过论证,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整改;不能回避掩盖。
十一、企业重视程度提升,但对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缺乏主动性,担心被处罚不愿暴露问题,规避检查。
原因分析:法制环境问题;守法意识问题;
解决思路:加强宣传,增强法制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做好执法前的交流工作,通过耐心地与企业交流,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因担心被处罚而掩盖矛盾和问题的心理,积极地配合我们开展检查;也可采取约谈企业负责人等方式,达到我们的目的。
十二、执法检查准备不充分问题,包括一些督导检查,为了完成检查任务而去检查,效果甚微,自身也留下隐患。
原因分析:舆论导向;认识不足
执法前的准备工作(8个方面,仅供参考):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方案细致,保障充分。充分利用专家的作用。
1、按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要求和部署,明确执法检查的范围、重点检查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
2、结合执法工作计划,在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基础上,确定执法检查的重点企业。
3、根据执法检查的范围和重点检查内容,分析执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执法队组成、专家配备、执法方式、程序、步骤以及执法原则、标准等事项予以明确。
4、根据地域差异、行业差异以及企业规模、类型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合理配备执法力量,确保执法检查达到预期效果。
5、明确对违法违规组织生产、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自由裁量原则原则。
6、对执法检查的工作要求、信息反馈以及宣传报道等有关事项予以明确。
7、执法前培训,对照标准、规程讲解应当检查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防范的措施;
8、执法的纪律要求,做到和谐执法、阳光执法、规范执法、廉洁执法。
十三、执法检查的重点,实践也遇到过很多情况,哪些属于应该查出的问题无法确定。
原因分析:没有很具体的分析,执法准备不充分
安全检查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执法监察的核心工作,执法监察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此,检查应当严谨细致,该查到的部位一定要查到,发现问题要注意取证,保留证据,检查完后要与企业当场确认。在检查时发现重大隐患危机安全时,要责令企业停止作业,立即排除隐患。管理资料检查重点内容(12个方面):
--安全教育培训开展情况,检查三级教育是否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档案记录的内容是否齐全,教育培训内容是否适应岗位需要,教育培训计划是否制定,教育培训投入是否落实。
--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检查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任职资格证书,登记台账。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情况,按照规定的标准,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企业,应当设臵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不少于千分之三的比例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情况,一是检查制度是否缺项,二是检查制度是不是及时进行了修订,三是检查企业制定的制度是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情况,检查是否有预评价报告,预评价报告辨识出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是否在设计中予以体现,是否按照程序履行了备案手续。
--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情况,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是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记录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按季度上报隐患排查治理分析报表。
--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情况,检查综合应急预案、分项应急预案编制情况,备案审核情况,组织演练情况。
--安全生产许可证情况,主要是检查应当取得安全许可的企业,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
--安全设备设施的检测检验情况,要求企业提供检测检验报告,查验检测检验报告是否合法有效。
--重大危险源点登记建档检测评估情况,检查查重大危险源档案记录,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等内容,是否报安监部门备案。
--危险化学品储存装臵安全评价情况,在查阅安全评价报告基础上,还有对现场进行核实。
--职业健康工作开展情况,重点检查企业职业危害申报情况,告知情况,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企业健康档案建立情况,作业现场职业危害监测情况。
现场检查重点内容:
企业现场管理是动态的,安全检查只是一个点一个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点检查的部位和环节:(10个):
--易燃易爆区域的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的重点区域。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主要涉及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如液氨储存区、盐酸、硫酸、液氨以及各类工业粉尘等。
--高温熔融金属作业区,钢铁企业、机械铸造、有色冶炼企业都存在。
--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储存,应用面很广,冶金、机械、轻工等行业企业都能涉及到。
--用电安全,属于安全管理基础,变配电室,临时用电,电动工具等,几乎所有企业都涉及到。
--现场作业安全问题,检维修作业、交叉施工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空作业及装卸作业等。
--机械安全防护问题。--特种设备现场管理问题。--安全防护距离问题。
--作业现场劳保防护用品佩戴情况。
十四、检查过程中遇到专业障碍,提不出或者检查提出的问题不成立,这种情况遇到不少。
原因分析:行业繁多,专业技术准备不可能面面俱到 解决思路:对于专业欠缺,可以不查,让企业自查或者准备充分后再来检查,最好在档案里注明。对于提出的问题不成立问题,虚心接受,这也是正常的。对于有分歧的问题,应当当场对照标准规程确认,难以达成一致的,待检查结束后处理,但要有安全保障措施。
十五、行政处罚如何做到准确得当,既达到惩戒、教育企业目的,又能够让企业接受。
原因分析:法制化进程中,执行标准不一致
处罚不是目的,是手段,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处罚是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按照自由裁量执行标准实施,尽量做到相对公平公正,有说服力。
自由裁量原则,供参考:
1、对于存在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均未取得安全管理资格证书,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的企业,属于认识问题,对应处罚的问题按中高限执行;
2、明知故犯,不按指令整改、重复出现、现场违章和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问题,一律予以处罚;
3、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制度没有落实到位的问题,酌情予以处罚;
4、由于企业认知上存在差距,员工整体素质存在缺陷,达不到安全要求的问题,原则上不予处罚,给企业整改机会。
十六、如何引导企业做到举一反三,全面整改,执法检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原因分析:行政执法自身问题;企业没有真正重视 解决思路:整改要求上,要求企业,对文书记录问题按期整改。对于执法检查出的问题,企业往往表示立即整改,但从实际看,有些问题整改难度很大,需要引导服务,做好帮扶工作。对于整改难度大、投入大、整改时限长的问题以及受企业认知程度所限不知如何整改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地研究,请专家帮助,出主意,想对策,合理确定整改期限,让企业用最科学的方法,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整改标准要求。同时,引导企业负责人注重安全意识的提升,注重管理制度的完善,注重员工安全素质的加强,注重现场管理的强化。在隐患排查问题上,强调企业是主题,企业举一反三,引导企业通过开展自查,这既是防范事故的治本措施,也是避免被处罚的有效方法。
十七、文书记录详实准确,法言法语问题。实践中一些文书记录的问题表述不完整,不准确。
原因分析:基础素质需要提升,没有引起重视
解决思路: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对于发现的问题的记载应注意事项:尽量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法言法语,尽量用法律法规标准的表述方式;不完善、不准确、不完整、存在差距等不详尽的表述尽可能不用。
十八、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坚持尊重企业,维护法律的刚性要求,采取柔性工作方式解决问题。
原因分析:服务意识欠缺,工作方法生硬。
工作思路:执法检查保持温和坦诚的态度,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耐心细致,原则问题不能让步,认真倾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企业的一些过激言论和行为,必须采取冷静克制的态度,处理问题公开公正,要有说服力。
十九、对于不整改、不履行法律义务企业的处理问题。原因分析:主观上不想改,不想履行法定义务;想整改也想履行法定义务,但没有能力或者认知差距不懂得如何改。
解决思路:对于后者可以积极帮扶,处罚也可以暂缓。对于前者情况,采取约谈方式,实施黑名单管理或者采取其它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其整改并履行法定义务。
二十、放大执法效果、提出安全监管建议,总结提升执法检查水平问题。
通过定期的执法总结,从四个方面分析提出对策:
1、需要政府给予支持解决的问题。安监部门缺乏措施和手段,这是瓶颈问题。因此在检查结束后,要针对检查情况需要地方政府采取特别措施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针对问题对安全管理提出改进的建议。执法检查中发现属于安全管理的问题,应当及时将问题反馈给负责管理的职能处室,同时提出工作建议。
3、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在落实主体责任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执法检查不可能解决动态问题,而管理缺陷、人员的素质低下、疏忽大意等人为隐患都以动态形势呈现,因此必须引导企业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通过自身定期帮助查找隐患,整改隐患,4、总结科学有效的做法,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把执法监察提升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第五篇:企业落实安全生产难的问题思考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难在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但关键还在许多工作“落实不下去”。抓落实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责职,有些地方的领导常常感叹工作落实难。如何分析并妥善解决落实难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安全生产抓落实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抓落实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责任制落实难。生产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正如中央领导指出的那样,许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 “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之所以“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关键是安全责任制没有落实。怎样才能使各级各类人员有很强的安全生产意识呢?一个人自觉性的高低取决于责任制的约束力、道德水准的高低。责任制能增强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自觉遵章守纪、履职尽职,因为责任制始终是事故后处理和事故后追究,不能完全解决事故前的违章。责任制不落实不一定发生事故,发生了事故不一定查得出来是我的责任,查出我的责任也不一定给我什么处理。于是,有的责任制说在嘴上,层层强调,无人落实;有的责任制挂在墙上,没有具体分工落实,缺乏明确的责任;有的责任制写在纸上,责任状签后锁在柜子,形同虚设,从而使责任状成了“装饰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缺乏有效性。有的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签订责任状是为了推责任和应付上级的安全检查,“空”对“空”,有的根本说不出所签责任状的内容,落实从何谈起。二是缺乏对等性。缺乏双方约束机制,制度中只规定下级应怎么做,应负何安全责任,并未对领导规定应做什么,缺乏权利义务的对等性。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责任状内容由于不是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照搬照抄,千篇一律,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更没有可操作性。四是缺乏监督性。责任状签完后,有的人就把它束之高阁,中间没人监督,没人对照检查落实,以至我们督查时请领导拿出时,翻箱倒柜找不到,不知搁置何处,成了一纸空文。五是缺乏责任追究严肃性。出了事故要追究责任时,本人喊冤,领导也说手下留情,该处理正职却处理副职,该严惩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伤不了皮毛,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一项工作分工到具体部门、具体人,落实起来就容易;反之,如果分工不明,大家都管,遇到难题就难落实。这实际上是有些工作没有责任制,责任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政府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和全局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分工,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在此基础之上,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这才能抓好落实。具体地讲,就是安排部署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明确抓什么,怎么抓,谁来抓,什么时间完成,促使各级各类人员在其位,谋其政。任务明确了,职责清楚了,落实就不是难题。
(二)无形的工作落实难。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人,在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这里说的无形的工作,是指安全意识培养、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安全氛围建设等,这些工作没有具体考察的硬杠杠,落实起来也比较难。有些单位和领导抓工作,存在着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安全意识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失散性,如果长时间不再提醒巩固,它会弱化甚至完全散失。有的同志由于对安全意识的规律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费力、费时又没多大效果,这些工作是形式主义,是花架子,轻视它。而有形的工作如发放文件、召开会议、组织安全检查等易于考察、便于用统计数字表达的工作,落实起来则相对容易些。有形工作与无形工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有形要靠无形支撑,无形要靠有形体现。因而,抓有形工作,要着眼于无形建设;抓无形的工作,要注意通过有形的东西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抓无形的工作更为重要,因为无形的工作往往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如果抓不好,有形的东西就难以巩固和发展。比如,我们抓安全生产意识,既要抓各种安全会议和检查,更要抓教育,抓培训,抓安全氛围建设,下功夫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技能,有效防止事故。
(三)安全投入落实难。安全投入产出反映的形式与其它有形新产品不同,安全产品的出现可能以一个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商誉的提高等多种方式体现,时效长、见效慢,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的足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在安排生产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的考虑,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项目无法正常运转,或安全生产不能健康运行。企业在建设生产性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节省”的考虑或为了先生产,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保证项目中配套的安全设施。我国每年因人为事故和职业危害要损失1000亿-2500亿元人民币。对安全的投入,是最基本、最必要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也是预防事故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安全投资占GDp的3.3%,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基数推算,我国年平均安全生产投入应超过1500亿元,但实际投入仅300多亿元,安全欠账严重。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更新改造安全设施,淘汰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和设备,该配备的安全设施要配备。只有企业自身重视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才能形成长久的安全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生产资金管理方式。建立机制鼓励全社会以及中外实业家们对安全设施进行投资,特别是对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的投资,科学论证实施隐患治理的投资回报,鼓励企业自觉治理,让业主感到这一投入就像生产原料的投入一样,是有产出的,是能增值的。
(四)经常性工作落实难。在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中,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安全不出大事故就可以,经常性工作作为大量的、具体的基础性工作,做起来费时费力,因而产生麻痹松懈,使工作落不到实处。一些领导抓工作也习惯性地认为,安全生产每年抓几件重点性、突击性工作就可以。应当说,这样的工作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突击性工作作为一个阶段的重点,当然要全力以赴抓好;但经常性工作事关安全生产的基础和根本,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经常性工作,把安全生产的基础打牢,做重点性、突击性工作才有可靠保证。经常性工作落实了,基础牢靠,再抓“重点”、“整治”就容易得多。有的单位只注重抓“重点”、“整治”,结果是某项工作上去,事故冒出来,教训就在于没有把握好经常性工作和突击性工作的关系,本末倒置所致。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参差不齐,大量非公有制小企业、小网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根本不搞安全投入,作业条件差,事故频发;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新矛盾层出不穷,有些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引起有些地区和部门、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有的领导和机关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对本地区、本部门安全生产状况掌握不全面不细致,看不到问题和隐患,导致一些经常性工作落实不力,发生了问题和事故。
(五)指导性工作落实难。指导性工作,一般指上级仅提出原则性要求、下级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掌握的工作。这些工作伸缩性、灵活性大,干好干坏都似乎“关系不大”;同时,要落实好指导性工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善于把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件不容易做好的工作。正因为有难度,有时更显得重要。因为上级部署的许多重大工作都是指导性的,不可能那么具体。比如,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总体规划中,各级各部门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决不能犹豫,必须给安全让路,无条件地服从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等,怎样抓好这些指导性工作,要靠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落实,上级只能提出总的要求。但这些工作都事关安全生产的全局和根本,必须高度重视,一丝不苟抓好落实,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懈怠。
(六)见效慢的工作落实难。干工作当然要重效益,这也是抓落实的基本要求。但重效益不光是重眼前的、局部的效益,而且要重长远的、整体的效益,不能干什么工作都企图立竿见影。通常来讲,见效慢的工作一般都是些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如安全生产的长远规划、事故的控制和预防、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等,短时间内不易见效,需要下一番苦功夫,需要一茬又一茬的领导鼓实劲去抓。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着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情绪,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重基础、重长远,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序、扎实地落实。抓工作落实,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给钱给物的工作落实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缺乏物质保证的工作,落实难度就比较大。但并不是说不给钱物,工作就无法落实。现在确有一些同志干工作、办事情是“等、靠、要”,不是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抓落实。管理松散、制度废弛是事故之源。预防事故工作,重在抓制度措施的落实。要牢固树立“靠严格管理抓安全”的思想,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从点滴入手做好预防事故工作。生产经营单位要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和抓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各级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职责,经常实施安全工作检查监督,真正做到事故苗头一出现就抓,违章违规行为一发现就管。
(七)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难。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些影响生产经营单位深层次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难。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水平低。从全国的安全现状看,国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明显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大量非公有经济的企业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事故频发;随着承包、转包、租赁等经营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安全生产缺乏有效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2001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覆盖全国的安全监管网络正在形成。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员编制数量相对较少,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现有机构隶属较乱,有的隶属于各级政府,有的隶属各级经贸部门,有的隶属于劳动部门;经费普遍紧张,车辆、设施、办公条件等也相对较差;区级安监机构建设落后,与县级机构建设不协调。由于这些问题及因素的存在,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它一些安全监管部门也普遍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体制不顺,执法主体不清。部分主管部门把执法、处罚当成创收的手段,见责任就躲,见利益就争,致使安全生产法难以实施到位,而一些被列为停产整顿、关闭取缔对象的小企业、小煤矿、个体运输户、烟花爆竹小作坊、小火药厂点和一些公式娱乐等,有的明停暗开,有的未经验收就擅自恢复生产。个别地方已关闭取缔的小矿小厂,又出现死灰复燃。四是腐败行为增加安全生产监管难度。有些地方干部直接参与办矿山,或者收受贿赂,上下勾结,充当保护伞,致使一些违法生产经营活动、非法业主有恃无恐,增加了行政执法部门监督管理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