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

时间:2019-05-15 08:2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

第一篇: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

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

不知是什么原因,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计算机的荒唐说法。不幸的是,这些荒唐说法已给不少人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印象。这种错误印象给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

□“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

几乎每一周都有一些报纸或杂志刊登醒目的标题:“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把过错归因于计算机,计算机完全成了替罪羊。我们知道,计算机是无生命的、无知觉的。然而很遗憾,这种无知的遣责竟然还占有一席之地。

计算机会造成错误,但采用适当的系统保护或重新修改程序就可以避免。计算机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程序错误,而程序是由人编制的,所以归根结底是人造成的错误。例如,某一程序的逻辑错误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内还未检查出来,可是在某一情况下却暴露了,这种事故应当由设计者负责。计算机只能做人类要求它做的事情。

□“计算机会导致失业”

虽然计算机替代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繁琐的工作,但是,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必将获得更多的重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并改变工作岗位,从这一点来看,计算机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计算机太复杂了”

固然,不能过低地估计计算机通讯网络设计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但是,这些对用户管理人员来说是不用考虑的,或者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许多人不愿意去了解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生怕自己力所不及。为了能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的联系,用户管理人员只需要有一般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能胜任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是由若干层次组成的,用户管理人员最好是具有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依靠专家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只有信息服务专业人员才能开发信息系统”

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只有和用户相结合才能开发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和用户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各起一半作用。有些用户喜欢在与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初步交换意见之后就马上决定着手开发,这样的决定太轻率了。有些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开发的成果并非令人满意,但还顽固地限制用户参加。实践证明,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是用户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双方连续不断地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近的趋势是鼓励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一些公司还正在力图使用户管理人员起到信息服务管理人员的作用。

□“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

从系统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程序设计只占系统开发工作量的15%~30%。从整体上考察信息服务系统,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低了。教育部门对于所谓“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这种荒唐说法并未加以制止。商业系的学生在学习一门计算机课程时,95%的精力用在学习COBOL和BASIC程序设计上,而对于系统的使用期限、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和对计算机的有效利用及有关许多重要的问题很少或根本不重视,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对数学的擅长是了解计算机的前提”

还有一个荒唐的说法是:一个人想要通晓计算机,他必须是一位数学家。这种荒唐的说法早在60年代就有了,那时既不承认计算机科学也没有信息系统课程。因此招工者一开始就指望学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员。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数学家的首要任务总是研究计算原理。

具有逻辑综合和思维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通晓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者、设计者。音乐家、工程师、社会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门人员都能成为信息处理的积极开拓者。

□“计算机是灵丹妙药”

某一中等规模公司刚上任的一位从事经营和财务的副总裁惊讶地发现,他的前任实际上没有给他留下预算信息。在他试图把现有的预算数据进行分类,并为来年建立预算的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之后,他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似乎发现了灵丹妙药,立刻求助于计算机,当预算最后期限只剩两个月时,该副总裁把希望完全寄托于信息服务系统和他的计算机上,以为它能帮助他和他的职员摆脱困境,然而这也是徒劳的。因为建立一个符合他最低要求的基本系统至少也需要三个人用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计算机能够为公司的每一方面工作服务,但时间总是一个约束条件。计算机不是短期见效的灵丹妙药。

第二篇:对服务的错误认识

对服务的错误认识

我们都知道服务很重要,但为什么我们接受的服务总是有好有坏,不能尽如人意呢?事实上,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跟人的心态,许多人虽然具备了服务意识,但是心里仍然存有误区。这使他们的服务总是差强人意,阻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影响了他们成为企业中优秀的员工。

误区一:只有卑微的人才为他人服务

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刚刚迈出大学校门,怀里揣着各种证书的大学生,他们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地步入社会。此时的他们,对工作有一种单纯的理解,认为工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几乎成了他们选择工作时的唯一的标准。

“我的目标是进入广告业、金融业或是什么其他的不错的行业,薪水一定要高,不用加班,夏天要有冷气,最好是一年两次假期。”这是绝大多数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想法的生动写照。

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你认为自己正在做着琐碎、无意义,而且自认为身份低微的事情,那么你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得缺乏耐心,容易迁怒别人,得过且过。

调查显示,有近60%的人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其中不乏一些中产阶级以及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们。在外人眼里,他们的工作十分的“体面”,可是他们自己认为自己还是在为他人服务。“这并不是我应该做的事啊!”是他们的口头禅。比起那些职位低下的小职员们,他们更觉得这份工作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如果有机会,他们一定要“跳”出“服侍”他人的圈子。

然而事实上,在那些成功者的眼里,服务绝不是一件只有身份卑微的人才会去做的事。

曾有人问石油洛克菲勒:“当世界首富的感觉怎么样?”洛克菲勒轻轻一笑,说“我做过矿工,当过卡车司机。有了这些经历后,我想,即使我有一天什么都没有了,我也不怕,我还可以当工人。”洛克菲勒并没有看不起那些普通工人。

“服务为人而产生”,没有不重要的服务,只有轻视自己工作的态度。服务不会因身份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无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还是最底层的小职员,服务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误区二:服务就是按规定办事。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到一家商店去购买一件东西。在走到一个柜台询问时,可是店员却告诉你说:“对不起,我们这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再去银行申请一项个人贷款时,其中一个窗口的服务员告诉你:“这个窗口只负责取款,不负责贷款。” 有位女士十分喜爱某家服装店的粉色连衣裙,可是这件衣服有一点瑕疵,于是女士要求服务小姐降低一些价钱,服务小姐的回答是“按照本店的规定,服装不能降价”。结果,这位女士的这次购物没有成功。

对于他们的回答,本没有什么可说的,从工作内容上来讲,他们并没有错。但是,服务并不是简单地按规定办事。如果将服务简单地理解为按规定、按制定的制度做好这件分内的事,死板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那么就违反了“服务为人而产生”的重要原则。让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杨华在一家外资公司办公室从事打字工作。一天中午,同事们出去吃饭了。这时,一位董事经过他们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按规定,这并不是杨华分内的工作,但是她依然回答道:“尽管我对此信一无所知,但是,我十分愿意帮助您处理这件事情。”我会尽快找到这封信并将它放在您的办公室里。”当她将他所需要的东西放在他面前时,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随后怎么样了呢?后来杨华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部门工作,并且薪水提高了30%。不错,是哪位董事推荐她的。再一次公司管理会上,有一个更高职位的工作空缺,他推荐了她。

员工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个向他人服务的过程,作为公司的一员,不管你的工作有多么的“困难”,你都应该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有作为公司员工的骄傲感和归属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定的工作权利,只有这样,服务才能更完善。误区三:这和我无关。

人们总是喜欢将工作于服务划分开,“我是在工作,不是在为别人服务。”这种错误认识,不仅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更会影响到你未来的职业生涯。

一家商场的一名年轻售货员抱怨,“我在这家商场服务已经三年了,但由于老板‘目光短浅’,我的服务并未受到赏识。因此,我正在寻找其他工作,准备跳槽。”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

有位顾客走到他面前,要求看看帽子。这位年轻店员对这名顾客的请求不理不睬,仍然继续和其他同事谈话。虽然这位顾客以已经显出不耐烦的情绪,但他还是不理。最后,他把话说完了,这才转身对那名顾客说:“这儿并不是帽子的专柜。”顾客又问,帽子专柜在什么地方。这位年轻人回答说:“你问那边的管理员好了,他会告诉你怎么找到帽子专柜。”

3年多来,这个年轻人一直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他却不知道。他本来可以和他所服务过的每位顾客成为好朋友,而这些顾客可以使他成为这家商场最有价值的人,因为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老顾客,会继续回来购买他的商品。但是,对顾客的询问不理不睬,或是冷淡淡地回答一声,是抓不住任何顾客的。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名员工,从根本上讲,都是服务性质的,这就决定了企业中的任何人在整个工作中都是进行服务。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并将工作与服务坚决对立起来,那么,你的老板一定会因为你缺乏服务行为,而不得不将你的工作终止。可能到了那时,你会发现工作于服务是多么的密切。

误区四:服务是对顾客,不是给公司的人。

无论你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你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向他人服务的过程,无论工作的对象是顾客,还是公司里的员工,还是一个陌生人,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工作中,你如何对待你的同事,你的工作伙伴,甚至是你的下属?许多人在工作中都会不自然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感觉,轻视公司其他人的劳动,服务不受重视的现象在许多企业当中存在着。一家企业的总经理询问他的培训主管,“最近员工反映培训效果并不是很好,要求加入新的培训内容,你清楚这件事吗?”

主管回答说:“我认为员工最主要的是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公司未来的发展要求。他们要求的文化素质培养,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

“我很理解你的想法。可是你要知道,他们有什么要求,一定要考虑,因为你是在为他们服务!”

虽然这位培训主管接受了经理的建议,加入了员工文化素质培训的内容,但是在他的心里始终想不通,“培训员工这是我的工作。这和服务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也认为服务是对顾客,与公司其他人无关,那么请认真想一想,你是否接受过同事的服务?如果接受过,那么你又有什么权利蔑视他们的劳动呢?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资料没有复印,没有打字员,送水工又请了病假时,你是否还会觉得他们的工作是微不足道,毫不重要的呢?

不要忽视身边的同事为你做的任何事情,哪怕是为你冲一杯咖啡,买一份午餐。同时,你也要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服务,如果你无法为同事、朋友或是最亲近的加入服务,那么你如何能够服务好顾客?服务是相互的,付出总是会有收获,只要你尊重他人的劳动,并回报他为你的服务,那么,你的回报才会更大。

第三篇:对企业文化的七个错误认识

文章出自MBA巴巴商学网,转载文章难免残缺,建议到MBA巴巴下载完整资料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虽已近30年,但由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理论比较散乱,没有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案例和学术研究,导致中国企业到现在在导入企业文化时,还对企业文化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是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拿来主义的全盘西化,认为企业文化建设要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企业文化虽然缘起于西方,并在西方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中国落地以来便伴随着对西方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但学习固然是必要的,很多企业却全然不顾自身的本土特色,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引进西方式的企业文化。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企业文化虽然在西方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学习其优秀的成果,但这绝不等于简单地移植和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尊重中国企业的特点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只有将西方的企业文化理念加以本土化和中国化,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力,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早年的实达电脑就是盲目的进行纯西化的改造,结果导致了企业破产的结局。

第二,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思想灌输和说服教育。中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企业文化建设大多由政工部门负责,这就给广大员工一种错误的认识,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员工进行管制。其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导

向”,是要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提高企业职工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企业文化偏重于体现企业的风貌,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其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员工形成一种集体观念和共同价值取向,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的一些企业光靠请一两个党支部书记、指导员,成立党支部、团支部,这并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

第三,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认为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或者体育活动等就能够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作用。很多企业由于看到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员工的情操并增强凝聚力,就用举办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建设,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许多企业管理者在谈到企业文化建设时并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精髓,只是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以及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说起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第四,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许多企业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上帝”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然而这种空洞的口号脱离了员工,更是背离了企业文化的本质,这是当今很多企业文化失败的重要原因。它把从企业理念到企业行为的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变成了简单、花哨、空洞的口号,这对企业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行为。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远非提出几个口号那样简单和容易,建设企业文化是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很多心血,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巩固下来。因此,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企业文化被干部、职工承认、接受并真心实意自觉实行的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深化过程。

第五,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把企业文化等同于CIS设计,热衷于搞标志,对精神层面的建构漠然处之。CIS仅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如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已。CI系统的作用在于,让公众通过该系统辨别企业身份,使之脱颖而出。CIS所侧重的是企业信息的传播与企业形象的塑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职工万众一心共创事业,它的作用重在建设与铸魂。你很容易买一本CI手册,但是你却很难买来真正的文化,正如你很容易买来最高档的名牌,但是这种名牌却未必真正符合你的身形气质。所以,我们一些企业在重金聘请专家进行包装的同时,还不能忘了如何让包装的东西融入自身企业,让全体职工自觉接受并付之行动。

第六,认为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许多中小型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老板的意识、思想和文化对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企业文化被老板的文化所代替。但老板文化不等于企业文化,每个老板都想将自己的个人文化转变成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业初期,老板文化的确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文化的作用会逐渐减小,企业文化应该逐步走向民主与开放。只有企业所有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趋于一致,所以这时企业文化一定是广大员工的企业文化。

第七,没有把企业文化看成管理的一部分,认为企业文化是务虚行为,其实企业文化是管理学的范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制度是管理的一部分,文化也是管理的一部分,有时文化比制度更重要,中国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文化管理的结

果,一个没有文化的公司就是一个管理不完善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管理再造的过程。

综上所述,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还有许多,很多企业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载体,因而实际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只有走出这些认识误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健康发展。文章来自MBA巴巴商学网,转载文章容易出现文章误删,段落打乱等情况,建议到MBA巴巴去浏览权威的第一手信息.

第四篇:读书笔记(对自主学习的错误认识)

对自主学习的错误认识

“自主学习概念像其他流行观念一样,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其实,人们之所以持这种态度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自主学习的定义和内涵。最普遍的误解是,自主学习就是自学,不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对自主学习持错误看法的人还认为,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丧失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地位,放弃课堂的导向作用。这种看法有两个根源:一是认为,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中,教师成为多余的角色。这种观点与前面列举的对自主学习的第一种错误认识有紧密联系。二是认为,老师的干预会破坏学习者的自主性。”

“另一种与课堂学习有关的错误观点是:自主学习模式只是教师针对学生所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这种看法并非完全错误,因为没有教师的积极鼓励,学生无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但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培养并非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就能实现。”

“第四种错误观点是:自主学习是一种简单而又容易描述的行为。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来辨别自主学习者,但是由于年龄的差异、学习进度的不同以及对直接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理解,自主学习的方式会呈多样化。换言之,自主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体现。”

“第五种错误观点和第四种有紧密联系。人们有时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是某些学习者达到的一种稳定的学习状态。一些教师夸耀说他们的学生都是自主学者,把自主学习者与普通学习者完全区分开来。事实上,实现自主学习需要花费很多功夫,而且无法保证这种状态能永远延续,并且自主学习者可能在某些方面自主性很强,但在其他方面中能缺乏自主性。”

2011-7

第五篇: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错误认识的批判

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错误认识的批判

耿有权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6)

摘 要:本文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八个理念误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看待这些理念问题的想法,希望有助于人们纠正错误认识,形成重要共识,进而对我国在21世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行动有一个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一流大学;理念误区;评价

在我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之后,国内高校特别是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就开始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并实施实际的冲刺行动。它们比较一致的战略提法是,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开放式)的大学,并各自为实现奋斗目标设定了一定的期限。但是在经过几年之后,一些大学在实践中发觉自己原初拟订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过于乐观,于是再次对自己的战略规划或行动策略进行了研究和调整。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我国高校创建一流大学的行动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理念问题困扰着大家,如校名内涵、办学规模、投资力度、一流标准等。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理念问题,我们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行动中就难以大踏步地迈进,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有鉴于此,本文对其中比较突出的理念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期望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

一、认为校名问题影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建设

在我国,不少人认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校名很重要,因此,如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叫“大学”。于是在高教领域内,出现了“升格风”“换牌风”,如大专类学校变成本科类院校、专科类院校变成综合型大学、系所升格为学院、研究室升格为研究所甚至研究院,原本一般性大学,偏要冠以“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大学”等称号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不是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呢?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当今的一流大学就不难鉴别了。

在美国众多的名校中,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IT),前者有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后者有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们的校名仍然叫作学院。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劳伦斯实验室已经涌现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核物理的重要学派,可是它依然叫实验室。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开创生物学新纪元的微生物学家马斯德、生命哲学的创立者柏格森、存在主义哲学先锋萨特以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可它还是保持原有校名不变。[1]

这些校名看似“小的”,但并没有降低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地位,相反,由于其小而有名气,更令人钦佩和仰慕。可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并非由校名决定,而是由学校自身的实力决定,说到底是由它培养的重量级人物的影响和规模来决定。因此,我国高教领域中曾经兴起的“更名风”,是看错了创建一流大学问题的本质,如此反而不利于大学的发展。

二、认为不扩大办学规模就难以实现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

在我国确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校合并的政策出台后,曾经流行一股论调,认为在今后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大学的发展规模是越大越好或者至少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小了肯定是要吃亏的”的。理由是规模较小的学校在高教市场上竞争力肯定减弱,不利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巨型大学”。

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我相信只须从国外举几个一流大学的典型例子就可以辩明白的。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闻名世界的一流大学,可自创建以来,历任校长始终保持该校只能拥有2000名左右学生的办学规模,然而它却拥有63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5名美国国家

工程科学院院士(1990年数据)。

从1923年以来,有21名教师和校友获得诺贝尔奖。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它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是一所学生不过几百名的袖珍高校(现时也不过千名左右),但始终是世界顶尖大学,无人否认。[2]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最近几年的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中,门类齐全、规模巨大的美国众多名校却落后于只有理工文等少数学科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

可见,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以规模决定其高低或名气的,而是以自己的内涵和人才的质量来决定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规模就不重要,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多一流大学的规模都比较大,他们确实比一些小的学校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但那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不是刻意合并而成。

因此,我们万不能以此作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标准。否则,将走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从而不利于我国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三、认为建校历史不够长的学校难以冲刺世界一流大学

确实,在当今的世界一流大学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拥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如英国牛津大学有800多年历史,美国哈佛大学有300多年历史;斯坦福大学也有100多年历史,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有240多年历史,日本东京大学有130年历史,等等。但是历史不长的学校中也有跨跃式发展成为世界知名高校的。如我国的香港科技大学,她建校也仅10多年,但由于扬长避短,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果而大大提升了该校的学术地位和国际知名度。

另外,历史长短也是相对的。例如,当美国哈佛大学举世闻名的时候,斯坦福大学还没有建立,然而建校后她奋起直追,终于成为驰名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带动了美国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之所以成功,其关键在于该校首先抓住学科建设不放松,并在其中又选择了容易攻破又具有自身特长的化学、物理和电子工程学科,使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最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这些事例表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当然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好处,但是“白纸一张也可以绘出美丽的画卷”。人类在众多领域的成就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真理。鉴于此,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必为历史是否悠久背包袱。而要认清形势,面向未来,奋勇直追,在发展中证明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就象历史上制造“两弹一星”那样,坚信只要拼搏就能出成就。

四、认为投资达到美英水平时才能谈得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据说,哈佛大学过去15年的捐款达到190亿美元,每年开支20亿美元。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每年的科研经费都是2亿英磅,相当于10亿多人民币。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个行为科学系每年的经费为2.4亿美元,比我们的一个重点大学的经费还要多20倍。我国的重点大学——北京大学每年的经费仅是香港一所普通大学的百分之一。[3]从这些数字看来,我国的重点大学在资金上与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非常之大。

有人据此认为,我国在最近若干年里都无法成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其推理很简单,“你的钱没有人家多”。笔者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说只是一个重要方面。资金的充足确实可以提供发展的条件,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较高的资金平台。

但是让我们翻看一下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历次创举,如六七十年代的“卫星上天”“两弹爆炸”,还有刚刚发射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等等,哪一项成就不是国际一流水平?但“卫冕上天”“两弹爆炸”等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国力相当虚弱的时候。

因此,在改革开放、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已经大为增强,虽然资金仍然不足,但创建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是完全有可能的。

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纵观中国大学的科研发展实力后,曾乐观地预言:中国离诺贝尔奖“只差一步之遥”。其实,即使没有名人鼓劲打气,中国人也应该对创建几所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

五、认为在国内排行榜前若干名的大学才有望冲刺一流大学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通的看法是,位居世界或发达国家大学排行榜前列的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在国内民间几家研究结构排定的高校排行榜后,即依据这些排行榜,特别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和网大的排行榜,排定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备选学校。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目前已经有众多的学者对眼下的排行榜及其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中的利弊得失。其中普遍的共识是,这些排行榜使用的方法一般是将大学的若干项目进行量化打分,如经费情况、教学情况、教师情况、学术声誉情况等,然后把他们的分数相加,即形成国内高校排行榜。然而,我们清楚地知道,一所大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可以用数据进行硬性分析,有的却不能。例如对一流大学的建立起相当重要作用的软指标,如校风、凝聚力、社会声望等就难以量化。例如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等,虽然在硬性指标上不够有力,但是她却很有办学特色,仍不愧为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以片面的标准对大学进行排行,那么势必导致一些有特色但总体实力靠后的大学的无奈。换言之,有些本来富有特色的著名大学,因遭到片面的评估而不能获得合理的排名,这不仅是个别学校的名誉损失,且会造成误导,把人们引入迷途。譬如,看到国内排在前列的大学都是规模较大的合并院校,自己因此效仿而走上片面扩大规模之路。这是值得教育界同仁提高警惕的,也是国家须通过教育政策加以引导的。因此我们万不可随心所欲,片面追求一流水平,否则,不久的将来,必定自吞苦果。

六、认为中国大学永远跟不上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持这种观点的人确实不少。他们的理由是,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等,都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投入巨资并选准突破口才发展到今天的一流水平的。有专家在分析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后认为,目前在世界前100所大学中,大陆至今尚无一所,排在200-300名之间的也仅仅只有一所。很显然,如果我们不能进入50强,至少也要进前100名,否则就不能说我们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4]再说,如果设定以上这些名列前茅的大学现在的水平为世界一流水平,那么等我国高校赶上他们之后,他们也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上了。这就是说,你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你追赶,别人也在再超越,因此,他们将始终站立潮头。应该说,这种观点很时髦,也很有市场,但显得过于悲观。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向世界体育界人士学习。在过去多年的世界体育盛事中,其中总有少数打破世界纪录的,但他们往往并不是来自实力巨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而是来自小的国家、弱的国家,让人“看不上眼”的小将,但是他们照样为自己的祖国捧回奖杯,赢得世界级的荣誉,为全世界所瞩目。有言道:万事相通。体育界的竞争精神和发展策略确有值得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适应未来高等教育的竞争形势和新要求,不停地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谋求在科技领域“称雄一方”或“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世界一流大学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中国早日实现,甚至可以在某些重要领域超越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七、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算建成合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设有医学、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类奖项,还设有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等。显然我国比较看中的诺贝尔奖倾向于前者,当然也包括后者中的和平奖。对文学奖,认同度不是很高。如果以是否获得自然科学奖来评判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与否的话,那么,中国的大学追逐的主要目标必然是自然科学奖项了。但是,世界上除了这个大奖之外,还有许多大奖类同于诺贝尔奖,如在数学领域的菲尔兹奖即是。大家知道,2002年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法国年轻的数学家拉佛阁获得了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据说,他对世界重大难题——“朗兰兹纲领”,埋头研究了七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取得了成功。近10年来,法国已经出现了4位菲尔兹奖得主。正是由于这些出色的数学研究,法国才成为公认的世界数学大国。值得一提的是,在菲尔兹奖设立以来的70年中,没有一位中国大陆数学家获得。[5]在我国高水平大学竞相追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类大奖。因此这些奖项的获得,同样是世界一流水平的象征。也就是说,在我们设定的争取一流目标之中,不能漏掉与诺贝尔奖齐名的世界级大奖,因为它们也是衡量世界级水平的“标尺”之一。特别是,我国在这个领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和杰出人才的记录。

八、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制定操纵在国外人手中

当中国政府提出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时,很多人自然想到的是,我们要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看齐,实际上是以它们的办学模式作为我们奋斗和成功的参照系。于是将它们的评判标准所具有的内涵与数据加以量化,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归纳成几条而形成一个“硬指标”,并要求中国的大学以此为奋斗目标。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认识,是一大误区。我们评价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完全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我们需要带上“中国的有色镜”,即需用中国自己的标准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并不是否定现今世界一流大学那些共性的量化指标,如师资、学生数、留学生数、设备、图书、杰出校友、声誉等等,而是说,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而且必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的贡献,就象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一样,为它们所在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作出非凡的贡献。这就是说,既要有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还要有中国自己的个性。因为只有拥有个性的大学,才能拥有更多的光彩,正如在文化方面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一样。历史上中国人在发展教育方面是得到赞誉的,例如杜威就说,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蔡元培比不上牛津或剑桥大学的校长;但从教育上讲,牛津剑桥的校长比不上蔡元培,因为后者改造了一个大学,使得北大成为中国第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而且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改造与进步。[6]因此,只要我们的发展适应社会前进的方向,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可以嵌入“中国特色”四个字的。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新事物都会有一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区和问题是正常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不要回避或受困于这些误区和问题,而要客观地正视和对待这些误区和问题,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我们中国未来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还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既要看到世界范围内创建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也要看到体现国别特点的个性特色。也就是说,我们要始终辨证地看待世界一流大学,进而辩证地看待我们自己所要创建的世界一流大学,并在行动中随时纠正各种错误的倾向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世界一流大学在我国表现出一流的国际水平和优秀的中国特色,并为世界高等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载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工作中错误认识的纠正的意见[5篇范文]

    对工作中错误认识的纠正的意见 因进期来,感到工作中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是导致公司的利益爱损,所以我有些大胆的提意,如有不敬或是错误,望领导勿怪。 一、工作中......

    浅谈个体户对税收错误认识的对策(精选)

    文章标题:浅谈个体户对税收错误认识的对策一、个体户对税收的错误认识:从目前个体管理形势看,由于个体工商户户数多,分布广,流动性大,经营不稳定,纳税户变动频繁,加之纳税户自身素质......

    党校专家指出对选举的五个错误认识

    党校专家指出对选举的五个错误认识 作者:飞飞文章来源:阳光网站点击数:273更新时间:2007-6-19 党内民主选举是体现党员意志、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活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选举中存在......

    企业对绩效管理的八种错误认识(模版)

    企业对绩效管理的八种错误认识1、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无关 2、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就是挑员工毛病 3、重考核,忽视绩效计划制定环节的工作 4、......

    纠正体制外人对公务员的错误认识(5篇)

    纠正体制外人对公务员的错误认识 生活在内陆一个小城市,家世很简单,算不上官二代,只能算体制内的。(楼主认为,直系级别在正厅以上才算官二代)爷爷县委书记(90年代退休),老爹是县级市......

    错误认识剖析材料范文

    错误认识剖析材料 基本情况: XXX年至XXX年几年间,中央大力实施惠农政策,对农民购置农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甘蔗提升机等)实行资金补贴。几年来,XXX农机局为使上级下达的购机补贴资......

    核电站事故概率的错误认识

    每座核电站在设计运行期事故发生概率为百万分之一堆年。有人就说,一台电站寿期50年,那么核电站建造多了,比如全世界建2万座核电站,事故率就成1/50了。也就是五十年肯定有一次事......

    领导沟通的五个错误认识

    领导沟通的五个错误认识 沟通行家和领导力专家们告诉我们,有效的沟通比以往更加重要。然而,就沟通实践在30名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展开的一项访谈,却有令人吃惊的发现......